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

时间:2019-05-14 05:2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

第一篇: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大致实现了由“产业引进战略”到“科教兴国战略”再到“自主创新型战略”的巨大转变:科技发展模式由“外生”转向“内生”;科技发展方向由“依靠”转向“引领”;科技发展理念由“工业科技”转向“民生科技”。这一切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国际融入和合作的加深以及对科技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等。关键词:改革开放 科技发展战略 路径转变 战略转变诱因 1.改革开放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

科技发展战略是战略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特指一个国家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所制定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方针、策略和方法,它对科技发展起着宏观指导作用。①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是科学研究发展创新的原动力,是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依据和基础;反之,科技发展战略的合时宜的转变也会起到积极的反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体制、思想观念、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科技体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发展差距。与此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是“产业引进战略”: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化观念、思想、体制、产业和科技,作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体制文化、科技文化和经济文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此时“引进战略”已不能解决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许多的关键要素,“科教兴国战略”应运而生。“科教兴国”明确教育和科技的关键位置,强调依靠自主力量,构建来自于国家科技本体的科技生产力、经济力、军事力和文化力。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确立了科技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到了依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新阶段,使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技术依赖型”转变为“创新依赖型”,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①董华,崔芳.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及其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8)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科技发展战略是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道路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转变具体也表现在科技发展路径的转变:即科技发展理念、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发展模式。

2.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表现——科技路径转向

2.1科技发展理念从“工业科技”转向“民生科技”。

马克思曾指出19世纪的重大特征是: 科学和工业成为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伟大力量,正是由于工业的出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一直以来,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成为走向工业化国家的首选战略,我国也不例外。国家的科技计划在工业科技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仅在我国“十五”期间,工业科技与民生科技的经费比例为 7:3,在此之前的比例就更大。“工业科技”在国家 GDP 的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考量,纯粹的“工业科技”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苏丹红、三鹿奶粉、蓝藻污染、“雾霾”等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有悖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

“民生科技”在我国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顾名思义就是强调科技发展与民生的结合,把科技的成果转化到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民生科技”是新时期对科技发展战略提出的在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旨在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旨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其价值主要在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等。“民生科技”弥补了“工业科技”的不足,实现了两者的互相补充。

2.2 科技发展方向从“依靠”转向“引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注重利用经济杠杆来调整技术活动,运用市场机制来激励科技进步,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思想。因此,“面向、依靠”的思想成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 90年代,我国科技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技术与经济结合,鼓励技术成果商品化,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真正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着眼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的需要,在若干重要的科技领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综合国力,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进入21世纪,党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成果得失基础上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必然引起科技发展的方向发生转变:“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在科学系统中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科技发展模式从“外生性”转向“内生性”。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四个科技规划:即《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其指导方针是“全面安排,突出重点”;《1986—2000年科学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阶段我国的科技发展主要是跟踪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集中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开始向“自主创新型”转向。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十五’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对科技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引进追赶”转向“自主创新型”,前者 具有“外生性”特点,主要是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后者具有“内生性”特点,强调对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和掌控。

3.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

“科学春天”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形象概括,改革开放30多年, 是我国科技大力发展的30多年。这一切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背景下所提供的实现和促进科技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条件。

3.1 经济诱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新世纪开始后,在科技和信息化飞速发展,全球化下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该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东、中、西部经济互动性差,发展差距拉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顺应新型工业化趋势,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向自主创新转变: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 术创新型国家。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但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争端加剧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问题时有发生,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挤压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空间。只有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中获益。3.2 政治诱因: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关键 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逐步由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转变,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将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作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使科技发展摆脱过去的跟踪模仿,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

3.3 科技诱因:科技短缺制约作用凸显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

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的阶段,把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自身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上升,我 们有必要放弃跟踪和模仿的发展思路,通过自主创新使科技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战略技术和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而且引进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经费投入现在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已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必须考虑的问题。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这一转变的实质在于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市场和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以摆脱比较优势的束缚,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经历了30多年市场化条件下的技术引进后,这一转变将确保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

科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诱因,有助于营造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3):25-28 [2] 汪继年.科技发展战略体系化演进述评[J].中国集体经济,2012(3):75-77 [3] 卢 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战略的发展——兼论现代化建设与科技发展的互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4):22-28 [4] 杨文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参考,2007(72):47-59 [5] 黄建国.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变迁与目标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1-5 [6] 徐冠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10)[7] 李建民.技术扩散、技术垄断与中国科技战略转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6(3):18-22 [8] 高红阳.外在技术预见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大学,2005 [9] 许先春.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逻辑:504-515

第二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数百万的外语人才。但是,冷静而客观地正视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外语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突破性的成果;在教学实践方面,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外语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

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等。就我国基础外语教育而言,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于实践的学习外语专业招生的数量和教学的质量之间的矛盾。由于外语专业生源较好,就业形势较为乐观,所以导致各个高校的外语专业持续扩招,短时期内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高等学校需要建立外语专业的教学规范。外语专业教学规范的制订,具体来说,是对学校外语专业设置条件的规定,这些规范的确立有助于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述措施完善,才能保证大学生的质量,保证分配到全国各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质量。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界同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留学教育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状况,外语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将从语言教育政策、外语课程标准、外语教学策略、现代科学技术、教师教育和评估体系等六个方面对中外外语教育改革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拓宽视野,加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力度。

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就全球范围而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卢森堡、南非、芬兰、印度、瑞士、德国和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其中,瑞士、新加坡、卢森堡、我国澳门等实施了“三语”教育和“四语”教育。它们在双语教育的办学规格、师资素养、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非常值得我们比较、研究和参照。

中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因此,中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中国双语教学明显具有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因此,我们不但允许学生使用汉语,而且要继续加强汉语的学习,并且反对把英语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

双语教学是一次实验。外语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贯穿始终的是新旧之间的斗争与交替,斗争的结果总是不断地更新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外语教育的科学化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也是一次尝试和探索。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建国以后,我国师范院校从未设立双语师资专业。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

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但是相关法规还未配套。立法滞后开始制约双语教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譬如,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项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应该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是一项新的举措,早先的法律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语教学的“条文”,至少颁布一些地方性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新时期,对于外语院校和外语教学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考验和希望并存的历史契机。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单向度的外语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外语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因此,能否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是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将在全国180所高校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重点为: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课程体系的变化、教学手段及形式的变化和测试及评估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已正式加入WTO,社会对懂英语,特别是具有较强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进一步提高学校外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些重要举措,为我国基础外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有利保障。

20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立足于时代要求的战略高度,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我国外语教学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基础外语教育。其表现:一是教学思想相对滞后。二是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相对脱节。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三是教学模式单

一、刻板。尽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外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但由于学校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考试也以笔试为目标,大搞应试教学,形成教师上课讲知识、讲语法多,学生课下主要背单词的局面。四是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五是教学手段落后。六是从事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足。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以培养口语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各种教学试验,这是时代发展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而目前,口语教学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进一步改革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向,英语教学改革了,培养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相应发生了改变,自然而然影响到整个基础外语教育。此外,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教育部将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全体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的目标也向多层次、多用途、实践型发展,以适应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语人才。笔者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角,回顾、分析、展望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显著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目标。我们在看到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规划,基础阶段与高等阶段外语教学研究严重脱节;理论研究对教学实际关注少,未能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不规范,低层次重复劳动多;缺乏对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缺乏对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方法存在误区;未能很好处理“拿来主义”与“中国特色”、“应用”与“启发”等关系。希望中国外语教育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培养教育出更适合我国教育的优秀人才,体现我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参考文献: [1] 邢文英,程红,王永利.中外高校外语教学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08(5).[2] 邱均平,沙勇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情报学报,2002(1).[3] 朱中都.论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弊端及改革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07(2).[4] 贾爱武.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新战略思考.外语界,2007(5).[5]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3).[6] 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外语界,2001(2).

第三篇:改革开放后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广播电视史上,广播电视制度既有阶段性,又有继承性。作为自然的分界线,有这样几个标志:

1949 年 6 月 5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同通知》;

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广播事业局; 1956 年 2 月 20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广播网管理机构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在同年 7、8 月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又主要讨论了广播事业的体制问题;

1982 年 5 月,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

1983 年 3 月 31 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

198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中国的改革进程由此进入新的阶段。同年国家科委首次编制的我过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揭开序幕;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我国的经济改革由此向纵深发展,第二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

1997 年,十五大召开,江泽民指出:“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闻宣传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在这

个精神的指导下,广播电视系统开始了自上而下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随着商品市场的活跃,广告市场也在 1979 年复苏,我国的广播电视开始确立广告经营的运作方式,广电媒介感受到了空前的经济压力。1986 年 12 月 15 日,广东省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有正式呼号和专有频率),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中率先迈出了专业台、系列台改革的第一步。到本 1991 年,我国已有 14 座经济广播电台,其他系列台如商业台、交通台、文艺台、音乐台、体育台、娱乐台也风起云涌。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地方厅、局不再满足于具体节目运作、具体台制运行的突破,而着眼于全局体制与结构的调整,把属于商品经济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宏观体制、微观搞活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引入广电系统。1987 年 5 月,上海广播电视局在全国率先实行分台制,建立“一局五台三中心”的内部体制,通过分台制倡导竞争,以宣传为依托,发展经济实体,逐步形成产业,积累资金为广电宣传服务,所谓“一局五台三中心”的体制就是在组织管理体制上建立“集中领导、统一调度、分块服务”的管理模式,将技术和后勤从各台的宣传业务中分离出来,尝试社会化大协作的节目生产方式;在财务管理上,由广电局统一向市财政局承包事业经费,在局内则实行量化管理,由各台承包,进行节目成本核算,利用技术中心的设备统一内部收费;在宣传体制上从观念上形成广播电视既是宣传媒介又是信息产业的指导思想,形成省级、地市级、县级的广电协作体。如华东几省在已建立的华东经济区协作网的基础上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广播电视宣传网。在信息共享,新闻、专题、文艺等多种节目交换,新闻、广告节目联播,互派记者、联合采访和制作节目等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凝聚力。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我国又掀起了开办有线电视的热潮,到 1990 年已建起行政区域有线电视网数十家,都采用多频道、高效益的双向性电

(光)缆主干线敷设,相当一部分网络具备了开发节目双向回转、图文传真(即图文电视节目系统)、电脑微机联网、公用电视电话及电视会议、高保真广播音响传送、公共放映厅联网(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及激光、数控电视录像)等几种功能:视听收费,有偿服务,从用户系统收取基本收视维护费;广播电视 产业化,一体化,视听联一,通过卫星和微波,中央和省级广播节目在城镇进入电(光)缆传输系统,广播节目的制作与覆盖水平将超越时代,与电视业共同进入现代高科技,使广电一体化经营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提高了广电资源利用率,使其人口覆盖率得到实际增长。

随着对广播电视产业属性和经济功能认识的深化,广电事业在管理上实行企业化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行政事业型向宣传主导产业型转变,从以垂直行政关系为纽带、条块分割、单一国家所有制向按照生产要素组合、以国有经济成分为主体,容许多种成分参与的产业体制转变。1992年,上海广播电视局又从台中台的体制变为台外台体制,即从原有的电台和电视台中各产生一个新台作为独立法人,即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率先在全国形成一个城市两家相同级别的电台和电视台并行运作、相互竞争的全新格局,还成立了局技术中心、服务中心和节目中心。此外,上海广电局又于1992年8月成立了局下属的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国第一家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400万股,集资2亿多元,由总公司控股,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保证。1988年,上海财政局同意广电局实施第一轮财政承包,约十年后,广电局在1997年7月终于由上海市政府正式授权,成为全国第一家地方广电系统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人和管理者。

十四大后,广播电视机构管理职能未变,走上产业集团化道路。如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广播电视厅改革方案》,按企业化模式组建广东有线广播电视

台、广东经济电视台和广东信息电视台,对这三个台实行“三无政策”,即无行政级别,无国家编制,无国家拨款,靠广告生存。

对同一市(县)的广播电视机构,进行了“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的改革,“三合一”就是将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合为一个播出实体,统称广播电视台,统一机构建制、人事管理、事业建设、经营创收;实行局台合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广播电视局实行统一管理,此为“四合一”;若再家上本市(县)的教育电视台就成为“五合一”的管理体制,全部合并工作在1997年12月31日前完成。

1998年6月,广播电视部改组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对原有政事不分、条块分割的宣传、行政、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进行“大手术”。系统性---“条”的属性、职能、结构发生改变,尤其是十五大后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使广播电视传输网(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广播电视的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组织制定职能,即原有三位一体中的“技术职能”划归了信息产业部,预示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厅、局只是一种过渡,预示着裁判员、运动员不能终生兼任,将以一定方式转体。1999年初,重新审核登记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总数2216座,“凡实行有线电视联网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由省广播电视台在现有频道中改办一频道为公共电视频道,统一将节目提供给本省(区、市)各县(市)广播电视台,同时在公共频道中留出一定时段供各县(市)广播电视台播放当地新闻和专题节目。县广播电视台的呼号可保持不变。经济收益在省、地、县广播电视台之间合理分配。”(国家广电总局)地方性---“块”的改革“由计划型向产业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湖南电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广东省广播电视厅提出组建广东广播电视企业集团公司,无锡广电集团实行“多台合一”、“局台合一”。

广播电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省(区、市)垂直管理方向发展,并最终使条块整合,呈现出由几个跨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组成的网络集团体制。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事业系统非整合化的问题阻碍了广播电视技术网络的发展,重复机构设置、重复硬件建设,还以传输手段特征来区分和设立电台和电视台。如今传输节目,无线台要进有线,上星的也要落地入线,广播节目也提倡和推进共缆传输。其次,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经济化阻碍了充分开掘广播电视传媒的各种社会功能。频率频道资源是广播电视的核心资源,仍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无偿使用,导致频率频道资源和人、财、物资源的不优化甚至倒挂,还出现了“电视富、广播穷”的局面。

对于广播电视集团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明显的产权作为集团成员之间的联结纽带,并规范集团与国家的关系,以公有产权来代替国有产权,使所有者的代表进入企业,形成本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改变所有者空缺的状况。上海市采用的方法是由市政府委托授权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的国有资产,“依法管理”,无锡市广电集团在产权问题上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广播电视厅、局作为集团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顺台与政府的经济关系。

第二,将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过程管理、行政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目标管理、行业管理,这是广播电视集团建立的宏观环境。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方针,政府的管理应体现为提供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引导信息、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五个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掌握投资硬件、监督软件”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能:通过占有的频率频道资源和国有资产、颁发营业执照、限制准入条件、控制台长资格审查权等方式,保证办台方向,保证台领导权掌握在政府以为可靠的社会集团和领导者手中。

第三,广播电视投资的市场化运作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选择的允许外国和民间资源通过集资、入股的形式投资广播电视,形成多元化、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市场,打破条块分割的封闭格局,形成广播电视集团。

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元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指导,用极大的勇气、非常的耐心和足够的智慧去应对。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

得的成就 1、2008年8月8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参赛运动员 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北京奥运会。本届北京奥运会共打破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并破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成为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亚洲国家登上金牌榜首。2、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3、2010年5月1日,我国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4、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在亚运会后举办了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5、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6、2011年11月1日,神州八号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今后空间站的建立打下基础。中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7、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是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海军力量强大的体现,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力量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现代航空母舰,标志着一个强大的海军,也显现了一个国家的海军战略和综合国力。增加中国海军实力,维护了我国领土的安全!8、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飞天的梦想,成功的载人对接任务是建立空间站计划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将是其不断增长的太空能力的最新展示,同时还将与其日益扩张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相匹配。

9.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7.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11、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我国已经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12、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13、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4、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使我们进一步增加内地和西藏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保卫国土安全。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努力将那曲物流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物流中心。西藏有丰富的旅游、矿产、水利等资源,青藏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便利了游客进藏和西藏的资源开发,对于扩大旅游创汇、资源开发利用有重大的意义。

15、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将来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全人类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及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及原因经济犯罪突出是一个国际行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经济犯罪都是一类常见多发的犯罪。经济犯罪因其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经济基础,各国刑法历来都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犯罪形式,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争执、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社会阶层的组织结构、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社会观念的形式内容均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的特点:

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犯罪较之过去,在案发范围、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犯罪查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犯罪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些经济犯罪在地域上已经扩展、延伸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犯罪发案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十几年,为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目标,中国的经济政策分阶段逐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前计划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曾一度收敛的经济犯罪又猖撅泛滥。尤为突出地表现为贪污、盗窃、诈骗、行贿、受贿、挪用公款、偷税抗税、走私贩私、制造伪劣商品等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犯罪形式。在经济犯罪案件增多的同时,犯罪金额也越来越高,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而且引起世界关注的政府县处级以至更高级的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案件和腐败资金外逃情况严重。

②经济犯罪种类和手段不断翻新增加,隐蔽性和智能性增强。现阶段,除走私、贪污、贿赂等原有的经济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外,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特别是证券欺诈和操纵市场、盗窃商业秘密、制作虚假广告、侵犯著作版权以及利用信用卡诈骗、伪造倒卖增值税发标、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侵占公司财产、洗钱犯罪等等。行为人往往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进行经济犯罪活动。他们不仅拥有高度现代化的交通、通 1

讯工具,便于作案前后的联络、指挥和逃离,而且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经济运作和管理的专门知识,通晓和能够熟练运用电脑、电信等高科技手段,作案过程诡密、巧妙、快捷,不留痕迹,隐蔽性极强。

③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蔽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目前这类犯罪首先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条件进行经济犯罪的案件数量最为突出,而高层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事实最为惊人;其次是经济犯罪主体规模从高龄化和低龄化到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增长趋势;再次是经济犯罪案件盘根错节,群体性经济犯罪越来越严重。

④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单位经济犯罪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比较多的是走私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妨害国家税收管理以及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等等;犯罪的主体既有法人也有非法人单位;犯罪金额较高。经济犯罪危害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经济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多,大案、要案也在逐年上升,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经济犯罪涉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蔽性等特点,导致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经济犯罪分子肆无忌惮的侵吞社会财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常、有序的进行,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大社会公害。

二、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犯罪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犯罪形式。但是,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开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经济犯罪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设计存在缺陷,短期内结构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被打破;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发育之中,制度变迁过程中,两种体制之间的碰撞与矛盾,转型中特有的经济成份的复杂性,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并在客观上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土壤。80年代初的改革战略,国有经济以外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的中国中央又先后明确了计划和市

场都是手段。并宣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还明确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我国实行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即辅之以按资分配利润、按股分红,并承认风险收入和其他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但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既缺乏实际的经验又缺乏理论的深入研究。于是政策的短视带来的负面效应问题就突出出来。

(二)法制建设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应当看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旧的经济运行机制仍在起作用,而新的市场机制远没有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还远没有完成,许多法律制度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这就在客观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习惯于凌驾于法律之上,直接干预和插手经济事务,而政府行政管理机关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等问题的普遍存在,更是助长了经济犯罪的发展事态。在新旧体制交替并存时期,自然导致某些素质不高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作为寻租的工具,各种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层出不穷。各种权利寻租手段公开盛行,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德心和政府形象。如最近查办的交通部多起副部级干部经济犯罪便是明证。

(三)对市场经济的失灵效应认识不足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理想化地认为市场经济自然就是公平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就是规范经济,就是损益经济。因此,强调减少计划指导,尊重市场机制的多,对市场存在的失灵或局限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市场经济中物质和金钱的巨大诱惑,使有些人经不住为满足私欲挺而走险,以身试法,大肆进行经济犯罪。有些人缺乏真正的竞争能力,为在市场经济中站住脚跟,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在现阶段,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失灵的足够认识,导致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对由市场失灵引起的经济犯罪的敏感性不强,对一般的经济犯罪的处罚阻力较大,威慑力较小。

总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犯罪之所以猖獗,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欲有效地治理经济犯罪,就必须充分认识其产生原因和经济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的久远性、猖狂的暂时性和危害的严重性,进而才能探求出治理经济犯罪的有效途径。

下载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维钧教授 任何一项政治措施,其实都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改革开放即使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也不能例外,需要辩证地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现状 腐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中新社南宁2000年12月30日报道:广西城镇居民二○○一年最希望实现的事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此外还有增加家庭收入、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起得哪些成就?[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成就? (1)经济方面:商品丰富,城乡市场繁荣;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广泛。 (2)民主政治、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 ,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

    6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0

    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未来我国将处于一个在“一超多强”格局下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格局和资源配置将加速变化,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激烈。这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