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时间:2019-05-12 00: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

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

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

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

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原因

1、我国坚持实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2、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的根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能够正确确立我国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能够坚持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在经济特区与港澳台地区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能够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8、能够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9、能够确立正确的战略政策,制定适当的发展政策,以民为本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更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时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我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富裕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坚持安老分配为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事件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共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快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一方面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面履行承诺,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逐步开放服务业市场,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快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另一方面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17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居第三位,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过去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后者的比重已上升到90%以上,对外贸易的效益有了很大改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地区

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对外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经济总量看,外贸和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对外开放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出口增长仍属于树立那个扩张型的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较少;引进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技术,核心技术比较少;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对外投资比较薄弱。

我国不断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以质取的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和威胁,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

要使我国经济发展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必不可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均还不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清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变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006年我国GDP总量上升到第四位,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在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快又好”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饿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

展的理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国家,更好的利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有利条件,让中国的经济更好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第三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数百万的外语人才。但是,冷静而客观地正视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外语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突破性的成果;在教学实践方面,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外语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

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等。就我国基础外语教育而言,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于实践的学习外语专业招生的数量和教学的质量之间的矛盾。由于外语专业生源较好,就业形势较为乐观,所以导致各个高校的外语专业持续扩招,短时期内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高等学校需要建立外语专业的教学规范。外语专业教学规范的制订,具体来说,是对学校外语专业设置条件的规定,这些规范的确立有助于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述措施完善,才能保证大学生的质量,保证分配到全国各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质量。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界同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留学教育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状况,外语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将从语言教育政策、外语课程标准、外语教学策略、现代科学技术、教师教育和评估体系等六个方面对中外外语教育改革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拓宽视野,加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力度。

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就全球范围而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卢森堡、南非、芬兰、印度、瑞士、德国和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其中,瑞士、新加坡、卢森堡、我国澳门等实施了“三语”教育和“四语”教育。它们在双语教育的办学规格、师资素养、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非常值得我们比较、研究和参照。

中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因此,中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中国双语教学明显具有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因此,我们不但允许学生使用汉语,而且要继续加强汉语的学习,并且反对把英语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

双语教学是一次实验。外语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贯穿始终的是新旧之间的斗争与交替,斗争的结果总是不断地更新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外语教育的科学化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也是一次尝试和探索。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建国以后,我国师范院校从未设立双语师资专业。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

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但是相关法规还未配套。立法滞后开始制约双语教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譬如,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项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应该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是一项新的举措,早先的法律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语教学的“条文”,至少颁布一些地方性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新时期,对于外语院校和外语教学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考验和希望并存的历史契机。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单向度的外语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外语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因此,能否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是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将在全国180所高校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重点为: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课程体系的变化、教学手段及形式的变化和测试及评估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已正式加入WTO,社会对懂英语,特别是具有较强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进一步提高学校外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些重要举措,为我国基础外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有利保障。

20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立足于时代要求的战略高度,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我国外语教学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基础外语教育。其表现:一是教学思想相对滞后。二是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相对脱节。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三是教学模式单

一、刻板。尽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外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但由于学校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考试也以笔试为目标,大搞应试教学,形成教师上课讲知识、讲语法多,学生课下主要背单词的局面。四是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五是教学手段落后。六是从事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足。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以培养口语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各种教学试验,这是时代发展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而目前,口语教学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进一步改革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向,英语教学改革了,培养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相应发生了改变,自然而然影响到整个基础外语教育。此外,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教育部将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全体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的目标也向多层次、多用途、实践型发展,以适应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语人才。笔者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角,回顾、分析、展望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显著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目标。我们在看到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规划,基础阶段与高等阶段外语教学研究严重脱节;理论研究对教学实际关注少,未能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不规范,低层次重复劳动多;缺乏对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缺乏对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方法存在误区;未能很好处理“拿来主义”与“中国特色”、“应用”与“启发”等关系。希望中国外语教育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培养教育出更适合我国教育的优秀人才,体现我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参考文献: [1] 邢文英,程红,王永利.中外高校外语教学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08(5).[2] 邱均平,沙勇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情报学报,2002(1).[3] 朱中都.论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弊端及改革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07(2).[4] 贾爱武.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新战略思考.外语界,2007(5).[5]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3).[6] 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外语界,2001(2).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重大意义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更加”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5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越来越”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6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三个“关系”

时间:2011年11月01日 13时08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八大突出问题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三个“准确把握”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50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四个“以”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19时4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以四个“以”论述了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长期目标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4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阶段性目标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10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〇二〇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五个“坚持”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4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项重大举措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20时5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13时34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

(二)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三)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四)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摘引)

第五篇:县委经济建设成就汇报

近年来,无棣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认真分析市场走向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整枣产业结构,确立了“枣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按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突出特色,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产业化经营,突出品牌、名牌,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不断丰富示范内容,努力提高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全县人民的不懈

努力,全县枣业生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1年,无棣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国枣乡”。2003年以来,无棣县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区”。2005年无棣金丝小枣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为了实现无棣枣业标准化管理,再造生态枣业发展优势,无棣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市场走向和县农业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枣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大枣业”发展战略。引导枣农在原有金丝小枣基础上,大力发展冬枣产业,通过高接换头等方式,推广冬枣密植园化种植,冬枣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无棣县枣业生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面对枣业生产技术老化、管理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枣农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过量使用化肥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冬枣和金丝小枣品质下降,大量的枣产品没有了市场。在此背景下,县委、县政府把打造中国生态枣业生产加工基地提上了日程,引导枣农在生产安全、健康、绿色的优质产品上下功夫。

县林业局大力开展了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进程。无棣连续组织实施了“十万人枣业科技培训工程”,通过采取县培训技术骨干,乡镇培训到户的形式,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了枣标准化技术培训工程,基本实现了每村有一名技术骨干。

实施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工程。无棣本着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严格按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组织实施生产环节的全过程,真正生产出高质量、无公害产品,达到市场准入要求。各乡镇分别建有4处标准化示范园,每处面积不低于500亩,目前全县已建成枣标准示范园32200亩。通过示范带动,全县枣园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枣业生产基地”,枣果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为使全县枣树品种结构日趋合理,还开展了金丝小枣、冬枣嫁接改良工作。县委、县政府将金丝小枣品种改良作为春季林业生产的重点工作之一,共改接劣质枣园9800余亩。

无棣建立了鲁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枣业龙头企业——舜园(山东)枣业有限公司,冬枣、金丝小枣年销量在3000吨以上。舜园牌冬枣、金丝小枣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冬枣、小枣原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金丝小枣汁、冬枣汁、枣醋饮等系列枣产品已打入市场。同时万德、浩立等传统枣制品加工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万德公司的“枣木杠”品牌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枣产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县枣产品加工规模由原来的不足1%增加到10%,年加工能力达到7000吨以上。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1、2008年8月8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 ,参赛运动员 11,438人 ,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及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及原因经济犯罪突出是一个国际行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经济犯罪都是一类常见多发的犯罪。经济犯罪因其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维钧教授 任何一项政治措施,其实都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改革开放即使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也不能例外,需要辩证地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现状 腐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中新社南宁2000年12月30日报道:广西城镇居民二○○一年最希望实现的事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此外还有增加家庭收入、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起得哪些成就?[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成就? (1)经济方面:商品丰富,城乡市场繁荣;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广泛。 (2)民主政治、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