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推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了。30年来,我们国家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深刻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如同我国各项事业的飞跃发展一样,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在不断巩固和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并日益展现出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关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这对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工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有哪些基本经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我国的多党合作,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这种基于我国国情而创立的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多党合作的领导和核心,这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也根本谈不上中国的多党合作。只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多党合作才有生机和朝气,才会巩固和发展,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
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对此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真心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搞好执政为民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多党合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心悦诚服、忠心拥戴的。在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能自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在政治方向上,在重大政治原则、重大方针政策和大是大非上主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认真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帮助共产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政党间的亲密关系,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搞好我国的多党合作,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上显然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她的最高纲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还带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才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但是,各民主党派在自己的章程里,都是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前一阶段)的政治纲领为其奋斗目标,所以,在政治方向上既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质上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在这30年中,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探索、奋勇前行。比如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主党派也把发展视为自己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本党派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民主党派时时处处“以党为师”,向共产党学习,在政治方向上与共产党保持一致,这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三、坚持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之所以在政治方向上能保持一致,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坚持了共同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使之成为保持多党合作政治方向一致、思想认识统一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可贵的是,这些用来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带领下,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似乎又经历了一场革命,出现了极大的飞跃。为了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大家都学着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干出了许多改革开放的伟业,创造了不少的人间奇迹。
这些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理论,之所以能够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从事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就是因为这些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有的就是在中国这块热土上生长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党派之所以能恢复活动、焕发生机,乃至今天的壮大发展和发挥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提高与升华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活着的”马克思主义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同时也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2、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3、它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4、它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以“执政为民”为其宗旨的政党;各民主党派都愿意“以党为师”,向党学习,以党的思想理论来武装本党派的思想,真正做到“参政为民”。这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共同意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中国共产党或各民主党派,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国的多党合作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而且充满活力,能发挥作用。
第四、坚持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为“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是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以补充完善而提出来的。这个方针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与职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仅共同存在,相互依存,而且是长期共存。至于长到什么期间呢?从共产党的愿望来说是长到永远,直到人类社会阶级与政党消失之日为止。能否长期共存,这还取决于人民对某个党派的认可和选择。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不排斥某个党派因无所作为、丧失作用而被淘汰。长期共存干什么呢?就是要互相监督。不仅共产党要监督民主党派,而且民主党派也要监督共产党。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肩上负有为群众谋利益、让民族振兴的重任,“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更欢迎民主党派对自己进行监督。可见,长期共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互相监督,而互相监督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彼此应尽的职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展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和道义相砥的亲密关系。这种高度信任、高度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缔结的,是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对荣辱历程的正反经验总结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日益巩固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独具中国特色、亲如兄弟的政党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能够稳定巩固、通力共事,活力无限、生机盎然的基础与保证。
第五、坚持加强各党派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较之当今世界有些国家所实行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已充分展示了这种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团结与合作共事,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所以中共各级党委都把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多党合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各民主党派为了搞好“参政为民”,在多党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纷纷提出要加强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注重在新老交替基础上做好政治交接,即 “上一届领导集体把本党派的政治思想和综合政治素质交给下一届领导集体,并使之得到保持、延续和与时俱进地丰富”,让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得以继承和发扬。做好政治交接工作,不仅有益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巩固和完善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各个党派都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要不断总结经验,要继承传统经验,要借鉴外来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超越,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迎接挑战中坚持,在适应新环境中发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和概括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特点:
3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都可以做出一定概括。从宏观上看,大体可归纳三个特点:阶段性、创新性和转型性。
㈠阶段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经过了四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到1983年十二届二中全会):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新局面的开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端正了前进方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从1983年开始,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阶段(1983年到1992年等小平南方讲话):思想政治工作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程中曲折发展。十二大以来,两个文明一起抓 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针。但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向,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没有始终一贯的进行下去,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1989年政治**过后,全党全国上下认真总结经验,开始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阶段(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创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指出了明确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体制相对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始全面探索和创新。
第四阶段(2002年到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发展中呈现明确的人本趋向,致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指导思想,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鲜明的人本转向。以人为本,关注民主,倡导和谢,化解矛盾,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趋向和指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㈡创新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不断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和作用、内容和方法等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前进。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的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层面的理论创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创新。这些新理论新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迫切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创新。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这种地位和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同时,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工作格局的方位,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科学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道德和心理教育;到民族精神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创新。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和方法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原则和方法上有一系列创新发展,包括重视疏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发扬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坚持思想教育和经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想结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和内容的层次性,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通过举办重大活动进行集中宣传,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以及借鉴国外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与方法等。
㈢转型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适应、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转型性。这个转型虽然还未完成,但一些方面的转变已经表现出清楚的苗头和趋势。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转型:比如从实施领导向注 重服务的转型;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从泛政治化到以政治为核心的综合文化转变;从“小政工”向“大政工”格局转变。从单纯工作视野向工作与生活的视野融合转变;从超功利教育向关照物质利益与引导精神追求相结合转变。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型:比如从孤立地解决思 想问题,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转变;从单纯增动力向增动力与减压力相结合转变;从权威指令式向平等商量式转变;从政治优势向政治优势与专业优势相结合转变;从只允许一种道理向引领各种不同思想的转变;从注重说理向情理交融转变,从只讲大道理向大小道理相结合转变。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转型:比如从主要依靠传统 媒体和渠道向更多地利用新兴媒体转变;从集中型、运动式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向日常性、渗透式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转变;从单向灌输式向双向对话转变;从自外部实施教育向发动群众自我教育转变。
基本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的任务逐步提上了日程。第一,坚持生命线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是我们党90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宝贵经验,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必须继续坚持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遇到了新挑战,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一再重申“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论断不是“左”的口号,而是科学的论断。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地位。当然我们要全面科学理性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即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观点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它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危害不浅。
第二,立足党的理论创新,解决改革开放中干部群众的重大思想困惑。改革开放是一个崭新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广大干部群众因此会产生许多思想困惑。面对干部群众的重大思想困惑,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党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解决干部群众的重大思想认识困惑,克服群众认识上的片面性、模糊性,明确努力方向,有力地配合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新鲜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依托党的理论创新,来做好干部群众的解疑释惑工作,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人为本是新实践的呼唤,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时效性的根本保证。
第四,坚持利益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它的历史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群众物质利益的优良传统,它显示要求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利益问题的凸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造成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创造财富的氛围,摆脱传统的“不敢言富”的束缚,鼓励社会成员勇于致富、敢于致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理性看待个人物质利益。
第五,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日益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属性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软约束盒硬约束相互补充,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者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与管理想结合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功能。
第六,区分层次,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人的思想觉悟和才能是有层次性的,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区别层次,以增强针对性。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够,在实践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而忽视了广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日益重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全面区分层次,注意区分对象的层次性、区分目标的层次性、区分内容的层次性、区分工作方法的层次性、区分教育系统的层次性,从多个方面做到先进性要求和防范性要求的结合。
第七,树立载体意识,重视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载体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载体意识,要独辟蹊径不断翻新载体花样;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确认 合适的载体;要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探索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都有巨大发展。基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巨大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八,注重学科支撑,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道路。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专业,培育了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世纪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2005年我国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研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非常宝贵。它是我们在几乎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艰苦探索的结果。我们要珍视这些基本经验,用它们作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向导,同时也要继续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这些基本经验。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要继承传统经验,要借鉴外来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超越,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第三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数百万的外语人才。但是,冷静而客观地正视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外语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突破性的成果;在教学实践方面,外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外语人才知识面过窄、技能单
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等。就我国基础外语教育而言,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于实践的学习外语专业招生的数量和教学的质量之间的矛盾。由于外语专业生源较好,就业形势较为乐观,所以导致各个高校的外语专业持续扩招,短时期内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高等学校需要建立外语专业的教学规范。外语专业教学规范的制订,具体来说,是对学校外语专业设置条件的规定,这些规范的确立有助于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述措施完善,才能保证大学生的质量,保证分配到全国各地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质量。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界同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日益加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留学教育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状况,外语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下将从语言教育政策、外语课程标准、外语教学策略、现代科学技术、教师教育和评估体系等六个方面对中外外语教育改革现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拓宽视野,加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力度。
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就全球范围而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卢森堡、南非、芬兰、印度、瑞士、德国和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其中,瑞士、新加坡、卢森堡、我国澳门等实施了“三语”教育和“四语”教育。它们在双语教育的办学规格、师资素养、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非常值得我们比较、研究和参照。
中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因此,中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中国双语教学明显具有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因此,我们不但允许学生使用汉语,而且要继续加强汉语的学习,并且反对把英语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
双语教学是一次实验。外语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贯穿始终的是新旧之间的斗争与交替,斗争的结果总是不断地更新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外语教育的科学化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部分学校实施双语教学也是一次尝试和探索。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建国以后,我国师范院校从未设立双语师资专业。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
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但是相关法规还未配套。立法滞后开始制约双语教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譬如,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项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应该以汉语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是一项新的举措,早先的法律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语教学的“条文”,至少颁布一些地方性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新时期,对于外语院校和外语教学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考验和希望并存的历史契机。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单向度的外语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外语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因此,能否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是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将在全国180所高校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重点为: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课程体系的变化、教学手段及形式的变化和测试及评估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已正式加入WTO,社会对懂英语,特别是具有较强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进一步提高学校外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些重要举措,为我国基础外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有利保障。
20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立足于时代要求的战略高度,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我国外语教学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基础外语教育。其表现:一是教学思想相对滞后。二是大、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相对脱节。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三是教学模式单
一、刻板。尽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外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但由于学校英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考试也以笔试为目标,大搞应试教学,形成教师上课讲知识、讲语法多,学生课下主要背单词的局面。四是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五是教学手段落后。六是从事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足。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以培养口语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各种教学试验,这是时代发展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而目前,口语教学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进一步改革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向,英语教学改革了,培养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相应发生了改变,自然而然影响到整个基础外语教育。此外,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教育部将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全体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的目标也向多层次、多用途、实践型发展,以适应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语人才。笔者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角,回顾、分析、展望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显著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目标。我们在看到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规划,基础阶段与高等阶段外语教学研究严重脱节;理论研究对教学实际关注少,未能对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不规范,低层次重复劳动多;缺乏对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缺乏对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方法存在误区;未能很好处理“拿来主义”与“中国特色”、“应用”与“启发”等关系。希望中国外语教育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培养教育出更适合我国教育的优秀人才,体现我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参考文献: [1] 邢文英,程红,王永利.中外高校外语教学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08(5).[2] 邱均平,沙勇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情报学报,2002(1).[3] 朱中都.论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弊端及改革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07(2).[4] 贾爱武.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新战略思考.外语界,2007(5).[5]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3).[6] 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外语界,2001(2).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经验
时间:2010年09月29日 17时13分来源:领导科学作者:邵景均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显现出新的特点和态势。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30年来,党坚持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战略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决策,郑重地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坚持并改善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
领导问题是关系反腐倡廉建设成败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在我国,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任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这是由党的法律地位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是全面的,体现在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各个方面。
在组织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党,不论是党的建设的哪一个方面,还是党的事业的哪一步发展,都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而不能离开党委另搞一套。反腐倡廉建设也是这样。多年来,党在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反腐倡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通盘考虑,统一部署。各级纪委作为党委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作用,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全局性、倾向性问题,深入研究、通盘谋划,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党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通过这一套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全党一起反对和防止腐败的良好局面。
在思想领导方面,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反腐倡廉新的实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包括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石。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判断形势,深刻总结经验,准确把握规律,制定正确的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和决策目标;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注重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到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
与时俱进。
在政治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原则,制定和实施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党对反腐倡廉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方向、路线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全局工作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任务提出、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都以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经济建设一起统筹谋划,将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要决策和措施之中;反腐倡廉工作重点的确定、各项措施的实施,都要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步骤相一致,与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相配套;针对妨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及时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角度研究和制定政策;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党风政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既旗帜鲜明地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违纪违法行为,有力地保障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坚持依靠广大人民和专门机关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败是你死我活的长期的政治斗争,必须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历来相信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由此进一步认为,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建设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主力军,是战胜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靠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途径,不是搞“群众运动”,而是发展民主,包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只有发展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党员群众监督干部,干部才不能腐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逐步推行党务公开,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保障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
依靠人民群众反腐倡廉,核心是加强对各级机关和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监督。主要形式是:①人大监督。坚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加强人大对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监督。发挥人大代表视察的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②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都受到监控。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③司法监督。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和执行行政诉讼案件,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人民检察院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和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④政协民主监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政协运用会议、专题调研、委员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倾听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定期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⑤一般群众监督。实
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深化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群众举报、民主评议等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疏通信访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⑥新闻舆论监督。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坚持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和建设性监督,把握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果。
党内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党内监督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纪委的作用。30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纪委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从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监督党内组织生活,从查办各种违纪案件到保护党员权利,从纠正党内不良风气到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从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到制定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独特的、其他监督难以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在体制转换、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时期,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
三、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怎样才能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这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路径。建立国家廉政体系是很多国家和地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共同做法。我国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适应新时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着眼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提出了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紧紧抓住这一体系建设,能够一步步引导我们走向廉政建设新胜利。
一是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灵魂。1993年,中共中央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2000年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治本力度”的方针,2003年提出并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反腐倡廉方针的演变过程表明,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是反腐败的两个基本着力点。解决腐败问题,惩治是必要手段,预防是治本之策。要正确把握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既重视遏制正在发生的腐败现象,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又注重预防腐败工作,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合力,这样才能把腐败现象降到最低程度。
二是坚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惩治这一手不硬,反腐败体系建设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从严治党,就必须坚持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高低,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惩治这一手硬起来,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和震慑腐败分子,而且有利于查找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加强预防腐败的针对性。
三是加强干部廉政教育。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工作。必须坚持教育在先、关口前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着力加强公职人员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
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1年9月27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使党员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
四是坚持把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反腐败必须走法制化道路。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解决导致腐败的深层次问题。要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在工作层面,要坚持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适应工作需要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堵塞制度漏洞;努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得到贯彻执行。
五是坚持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有效防治腐败的关键。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健全监督机制;越是高层次公职人员,越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加强权力监督,要实现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既通过完善巡视、派驻等监督形式,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又通过扩大民主,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增强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群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努力形成监督合力,把每一项公共权力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促使每一个公职人员都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
六是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在当今社会,腐败行为产生的领域是多方面的,防治腐败工作也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要通过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钱交易导致利益冲突,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领域,要通过加强公职人员廉洁自律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在文化领域,要通过加强面向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和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教育,提高全党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形成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在社会领域,要通过发现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拓宽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渠道,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努力拓展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才能缩小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空间。
四、坚持灵活有效的反腐败战略策略
反腐败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不仅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而且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实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一是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是不正之风蔓延的必然恶果,因此,反腐败必须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充实专项治理的工作内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当行政行为。在端正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处理与群众
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注意统筹安排、多管齐下,形成综合治理的模式。坚持纠建并举、寓建于纠的原则,既坚决纠正已经存在的不良风气,又着眼于防止不良风气的产生,重视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力,推进廉政建设。
二是要坚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反腐倡廉工作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纪委要履行“保护、监督、惩处、教育”四项职能。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工作三项格局。这些对于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五大以后,在坚持三项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强调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着手,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从而使反腐倡廉工作格局更加合理和完善。
三是要坚持战略上整体规划、战术上分阶段实施。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战略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各有关部门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增强现实紧迫感,坚持把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基本具备治理条件、经过努力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成果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和工作目标,作为全党全国共同的任务,集中力量进行整治,确保抓一项成一项,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稳步向前推进。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宽严相济,注重综合效果。在反腐败的政策策略方面,对人的处理必须始终持慎重态度,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既严格依纪依法,又注意全面地、历史地、合情合理地处理问题,孤立和打击极少数顽固不化的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知错能改的干部,支持和保护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好干部。对严重违纪违法而又拒不悔改的干部,要从重处理;对虽有严重错误但能够主动讲清问题并配合组织查清其他人问题的干部,应从轻或免予处分;对有一般性错误的干部,要给予批评教育,帮助其改正;对经查清事实确属被诬陷的干部,要予以澄清,并给予保护。
五是要坚持反腐倡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积极推动建立全球反腐败合作框架,拓展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领域。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对外联系渠道更加通畅,一些腐败分子利用其中存在的漏洞,或向外转移赃款,或直接逃往国外,使腐败问题日趋国际化。据2008年的有关报道,仅我国外逃到美国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就有1000多人,涉案金额达近千亿元。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2003年12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这一公约的框架内,我们积极加强反腐败双边和多边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今后,反腐倡廉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会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新的历史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战斗意识,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吸收人类反腐败的优秀成果,把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部监察专员,研究员)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
得的成就 1、2008年8月8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参赛运动员 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北京奥运会。本届北京奥运会共打破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并破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成为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亚洲国家登上金牌榜首。2、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3、2010年5月1日,我国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4、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在亚运会后举办了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5、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6、2011年11月1日,神州八号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今后空间站的建立打下基础。中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7、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是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海军力量强大的体现,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力量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现代航空母舰,标志着一个强大的海军,也显现了一个国家的海军战略和综合国力。增加中国海军实力,维护了我国领土的安全!8、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飞天的梦想,成功的载人对接任务是建立空间站计划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将是其不断增长的太空能力的最新展示,同时还将与其日益扩张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相匹配。
9.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7.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11、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我国已经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12、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13、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4、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使我们进一步增加内地和西藏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保卫国土安全。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努力将那曲物流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物流中心。西藏有丰富的旅游、矿产、水利等资源,青藏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便利了游客进藏和西藏的资源开发,对于扩大旅游创汇、资源开发利用有重大的意义。
15、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将来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全人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