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提纲
陕西: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提纲
2011-04-13 09:39 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
(已读:4)
按: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省委、省政府颁布了我省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集中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奋力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为了广泛学习宣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编写了《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提纲》,并组织委厅领导到各市区集中开展了宣讲活动。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专题辅导、集中宣讲、政策解读、媒体宣传、重点研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组织好《宣讲提纲》的传达学习,让全体干部师生员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扎实工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教育强省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提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深刻地指出:“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我认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人才、是教育”。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排部署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上,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教育部林惠菁部长助理分别做了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颁布了我省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这在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力度大、措施实,对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描绘了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之中。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和《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
一、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领导同志讲话的主要精神
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兴则陕西兴、教育强则陕西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扎实做好工作,切实解决问题。他强调,要确保我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必须抓好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决策机制,落实制度规范,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突出教育发展,在调整经济布局时优先考虑教育;在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教育,保证财政支持向教育倾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促进更多社会服务向教育延伸、发展要素向教育集聚;二要贯彻素质教育主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要,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三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投向教育,突出教育的普惠性,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辍学;继续实施蛋奶工程,使孩子们从小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健康成长。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师资、设备、校舍等建设,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四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协调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走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子,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赵乐际书记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开放。要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制度障碍:一要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自主自立、自我成才;三要健全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办学兴教,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方位对外开放。
赵乐际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加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要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努力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关心教育,深入研究教育,探索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能力;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教育战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加强协调合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三是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维护合法权益,关心身心健康,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以一流的业绩赢得教师、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赵正永省长在讲话中强调,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强省必先强教。进一步明确和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确保陕西教育大省地位不动摇、推进教育强省战略不动摇、实现教育富民目标不动摇。赵正永省长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利当前、谋长远、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财政将尽可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优先投入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2011年,省财政计划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比2010年投入增加48.2%;新增基础教育经费5.8亿元,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实现城乡一体、标准统一,逐年提高,到“十二五”末达到初中1000元、小学800元。每年安排学前教育经费2亿元,支持城乡幼儿园建设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等。在省财政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省上将根据国家的要求,明确各市、县的投入任务,各地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投入按时足额到位。
赵正永省长指出,教育要发展,动力在改革。当前要着力解决好7个突出问题:一要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二要加快建立改进考试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三要加强社会教育机构的整合与管理,使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教育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环境;四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加大对“985”、“211”学校和省属教学研究类大学的支持力度,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五要重视和加强特殊群体的教育,特别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孤残孩子的上学问题,让他们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享受社会进步的阳光;六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七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赵正永强调,强教必强师,要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和加强校长、教师、高校辅导员、教育行政工作者队伍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林惠菁代表教育部对我省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改善,改革深入推进,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教育部希望陕西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王侠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抓好传达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制宜,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朱静芝副省长在会上指出,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要抓普及,二要抓均衡,三要抓提升,四要抓改革,五要抓投入,六要抓领导,七要抓监管,全力以赴发展好教育事业。
几位领导同志的讲话,对我省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期望,集中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奋力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二、《实施意见》的制定背景
《实施意见》是今后1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蓝图。其编制工作是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亲自抓大问题、定大思路、做大决策。整个编制工作历时1年多,先后召开会议3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40多万字,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经过了15次大的修改,是我省动员人力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研究问题最深、社会参与度最高的一次教育研究和决策。《实施意见》的制定,把新时期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上升为全省的发展战略决策。我理解,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主要基于“四个迫切需要”: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西部强省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知识和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1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我国学者对制造企业的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会提高17%。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谋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其作为抢占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举措。美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德国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长期战略,日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了科技优势,保持了经济领先。从国内看,许多发达省份积极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赢得了竞争优势,实现了率先发展。从我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看,“十一五”期间,我省GDP年均增长14%以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教事业的加快发展,得益于人才和科技创新贡献率不断提高。未来十年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大都市、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迫切要求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为陕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环境和机遇。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多次指出,陕西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来居上。
二是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教育期盼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省统计局“2010年陕西万户居民新年新愿望”调查结果显示,38.6%的受访群众希望增加收入,10.2%希望增加就业,普遍希望得到社会更多公平待遇、活得更加体面更为尊严。特别是在我省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群众提升自身素质、改变人生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增收需要能力,就业要靠技能,归根结底依赖各级各类教育。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人民新愿望,顺应群众新需求,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才能加快富民强省步伐,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保持陕西科教优势,建设教育强省的迫切需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强省奋斗目标,科教强是实现经济强、文化强的坚实基础。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高等学校107所、在校大学生120多万人,有3所“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民办院校数量和规模名列全国前茅。中央领导多次指出,陕西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教优势。但与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相比,我们在教育规模、经费、人才、国际化等方面,面临着“前甩后追”的压力。如果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稍有放缓,就会被前面的省份甩得更远、被后面的省份赶上或超过,丧失我们的教育优势。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各省市都在积极谋划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其作为抢占区域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举措。我省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考,就必须科学谋划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补齐自身短板,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推动陕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办学水平,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率先在西部实现“两基”目标,高等教育活力增强、民办高校规模扩大,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能力明显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尚未全面落实,经费投入和办学活力依然不足等。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三、《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
《实施意见》共计16章50条,另有5项附录,约21500字。概括为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主题,重点工作任务,改革创新,保障措施以及附录等六大部分。体现了立足省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了与法律法规相衔接,与人才、科技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社会各界对《实施意见》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这是一份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汇集各方智慧、反映群众需求、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行动指南。文本分别于2010年12月20日在《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8日在《陕西日报》全文刊发,相关内容大家已经比较熟悉。《实施意见》的制定过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为《实施意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工作始终都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2010年8月6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制定《实施意见》及召开我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专题汇报,明确要求集中精力制定好我省《实施意见》,提出了“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的原则。省政府成立了我省编制《实施意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赵正永省长任组长、省委王侠副书记和省政府朱静芝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级1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作小组由朱静芝副省长任组长。省长赵正永、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主持召开相关会议14次,对《实施意见》从框架到内容、从目标到措施,进行了细致缜密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协调和沟通。赵正永省长对《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进行了反复修改。省人大、省政协对制定《实施意见》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级相关部门多次对《实施意见》提供书面修改意见和建议。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实施意见》文本和配套文件不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量力而行,又体现了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精神。
第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009年4月,省教育厅就着手开展前期调研、分析测算等工作,成立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宏观教育研究、教育发展保障条件及机制研究、教育规模需求预测等8个研究课题组,分别召开了市、县(区)教育局长座谈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座谈会、研讨会30多次,听取意见、征询建议,征求意见。《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召开十余次专题会议进行修改。期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还多次邀请教育部领导、国家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专家来陕,做有关解读和辅导报告,指导我省《实施意见》的起草编制工作。2010年11月22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随后经省委同意,并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第三、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突出了抓贯彻、抓落实、抓实效的特点,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
《实施意见》瞄准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宏伟目标,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学前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
一、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偏弱、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支持办好民办教育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入;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强调各级政府责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在治理“择校”方面,强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又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截止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已经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与国家规划纲要及其他省份的规划纲要相比,我省的《实施意见》有8个大的创新之处:一是采用《实施意见》体例,突出操作性;二是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三是硬件软件两手抓,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加强分类指导,巩固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六是将民办教育单列一章,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七是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八是制定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
四、关于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实施意见》的总纲,系统阐释了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战略目标、战略主题。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发展需要。大力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发展原则即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布局和均衡,以建设教育强县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形成定位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格局。四是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战略目标。《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一建成、两率先、一进入”,即“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其中,“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相辅相成,是建设创新型陕西、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加快我省现代化进程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导向。
在此基础上,《实施意见》对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一是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二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三是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四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综合实力保持全国优势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五是建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点是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五、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施意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精神,明确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8项主要任务,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进行了具体谋划,丰富和完善了有陕西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继续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二是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了系统规划,从而构建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将民办教育单列一章,提出要支持办好民办教育,一方面是支持做强,一方面是依法管理,努力保持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省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五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明确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民族聚居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力度。八是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明确支持做强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提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持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这里,我重点说明五个问题。
第一、确立了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意见》第2章提出: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我们概括为“一建成、两率先、一进入”,这是今后10年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核心指标包括人均国民收入、全民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等3个因素。从国际上看,教育发达国家,人均GDP下限2万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各类教育毛入学率95%,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5%以上;教育较发达国家,人均GDP下限1.7万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各类教育毛入学率75%,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4%以上。我省到2020年,按照“翻两番”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1.3万美元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13.22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例在4%以上。在编制《实施意见》时大家反复讨论,根据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数据分析,对照上海、江苏、山东、湖南等教育发达省份的指标,以及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适度超前发展的实际,到2020年,我省建成教育强省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开端,也是我省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反映的突出问题有入园难、入园贵,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要求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我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实施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学前教育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全省每个县(区)城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建成学前教育县、乡(镇)两级骨干体系和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其中今年将新建、改扩建35所县城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和406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解决6万幼儿入园问题。在办园体制上,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工作思路上,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兴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级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统筹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等政策措施。在工作重点上,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考虑到学前教育普及难点在农村,设计了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编制了2011—2013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第三、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目前,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超过了少年儿童的承受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坚决制止以任何形式下达高考、中考升学指标,坚决制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依据评价学校和教师;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提高教学难度,严格控制作业量、考试频次和难度;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为选拔学生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引导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按照上述原则,教育厅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这一顽症。希望各地市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切实措施,抓好落实。
第四、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实施意见》强调,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投资项目,提高农村寄宿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力求从制度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及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十五”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省属高校和公办高中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国有资产,但由于财政投入较少,基础建设主要依赖贷款。《实施意见》提出,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按照“政府学校共担、多种措施并举”的思路,逐步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六、教育改革创新
《实施意见》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各项改革,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集中提出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有关教育改革创新,我着重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教育与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密切合作,形成灵活开放、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发展、促进人人成才的育人模式。把培育创新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之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学习选择机会。探索高中阶段、高校拔尖创新学生和特殊才能学生培养方式。
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建立 “省市统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三是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四是完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改革片面应试教育模式。按照科学、公平、规范、高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制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全省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五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交流水平。
七、保障措施
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顺利推进,必须有强大的保障能力作支撑。《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了整体设计。
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和“省考县选”的进人机制。实行教师资格五年一轮的定期登记制度。建立教师职业良性退出机制。在工资、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向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倾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在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实施意见》分别从投入政策、经费标准、资金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与现有政策和标准等相比较,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新增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特殊政策,明确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如“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2011年起,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安排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彩票公益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新建小区收取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费用于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等,有了这些硬性规定的落实,方可保证全省各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达到国家核定比例。对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做出了规定,便于量化考核。为落实各级投入责任,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经费投入水平。如“到2012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2010年分别为350元、550元),特殊教育学校高于初中标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水平,到2012年达到全国地方院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水平、201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具体目标的提出,便于各级政府分年度逐步落实。同时,继续实行非义务教育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教育公平。新增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如“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学校年度审计制度。”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将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入,各类教育经费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规范经费支出程序,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2个平台建设:即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探索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变革与创新。
四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二是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三是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四是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教育重大建设项目的监察和审计。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把执政为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五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学校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实施意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专门设计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项目。10个重点工程项目分别是:(1)学前教育推进工程。(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3)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工程。(4)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5)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6)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7)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8)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9)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10)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10项改革试点项目分别是:(1)理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2)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3)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方法和途径改革。(4)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5)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6)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改革。(7)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8)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改革。(10)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这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重要载体。
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我省昨天的成就依靠教育,我省明天的辉煌期待教育。抓教育就是抓我省的未来、抓我省的科学发展,就是抓民族的兴旺、抓全省人民的福祉。现在,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如何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同心协力、不懈奋斗。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一年,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也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篇:《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提纲》
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讲提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深刻地指出:“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我认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人才、是教育”。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排部署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上,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教育部林惠菁部长助理分别做了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颁布了我省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这在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力度大、措施实,对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描绘了未来十年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之中。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和《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
一、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领导同志讲话的主要精神 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讲话中指出,教育兴则陕西兴、教育强则陕西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扎实做好工作,切实解决问题。他强调,要确保我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必须抓好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决策机制,落实制度规范,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突出教育发展,在调整经济布局时优先考虑教育;在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教育,保证财政支持向教育倾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促进更多社会服务向教育延伸、发展要素向教育集聚;二要贯彻素质教育主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要,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三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投向教育,突出教育的普惠性,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辍学;继续实施蛋奶工程,使孩子们从小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健康成长。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师资、设备、校舍等建设,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四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协调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走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子,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赵乐际书记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开放。要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制度障碍:一要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自主自立、自我成才;三要健全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办学兴教,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方位对外开放。
赵乐际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加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要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努力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关心教育,深入研究教育,探索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能力;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教育战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加强协调合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三是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维护合法权益,关心身心健康,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以一流的业绩赢得教师、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赵正永省长在讲话中强调,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强省必先强教。进一步明确和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确保陕西教育大省地位不动摇、推进教育强省战略不动摇、实现教育富民目标不动摇。
赵正永省长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利当前、谋长远、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财政将尽可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优先投入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2011年,省财政计划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比2010年投入增加48.2%;新增基础教育经费5.8亿元,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实现城乡一体、标准统一,逐年提高,到“十二五”末达到初中1000元、小学800元。每年安排学前教育经费2亿元,支持城乡幼儿园建设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等。在省财政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省上将根据国家的要求,明确各市、县的投入任务,各地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投入按时足额到位。
赵正永省长指出,教育要发展,动力在改革。当前要着力解决好7个突出问题:一要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二要加快建立改进考试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三要加强社会教育机构的整合与管理,使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教育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环境;四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加大对“985”、“211”学校和省属教学研究类大学的支持力度,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五要重视和加强特殊群体的教育,特别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孤残孩子的上学问题,让他们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享受社会进步的阳光;六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七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赵正永强调,强教必强师,要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和加强校长、教师、高校辅导员、教育行政工作者队伍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林惠菁代表教育部对我省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改善,改革深入推进,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教育部希望陕西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王侠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抓好传达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制宜,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朱静芝副省长在会上指出,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要抓普及,二要抓均衡,三要抓提升,四要抓改革,五要抓投入,六要抓领导,七要抓监管,全力以赴发展好教育事业。
几位领导同志的讲话,对我省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期望,集中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奋力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二、《实施意见》的制定背景
《实施意见》是今后1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蓝图。其编制工作是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亲自抓大问题、定大思路、做大决策。整个编制工作历时1年多,先后召开会议3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40多万字,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经过了15次大的修改,是我省动员人力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研究问题最深、社会参与度最高的一次教育研究和决策。《实施意见》的制定,把新时期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上升为全省的发展战略决策。我理解,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主要基于“四个迫切需要”: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西部强省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知识和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1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我国学者对制造企业的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会提高17%。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谋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其作为抢占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举措。美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德国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长期战略,日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了科技优势,保持了经济领先。从国内看,许多发达省份积极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赢得了竞争优势,实现了率先发展。从我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看,“十一五”期间,我省GDP年均增长14%以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教事业的加快发展,得益于人才和科技创新贡献率不断提高。未来十年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攻坚时期,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大都市、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迫切要求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为陕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环境和机遇。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多次指出,陕西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来居上。
二是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教育期盼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省统计局“2010年陕西万户居民新年新愿望”调查结果显示,38.6%的受访群众希望增加收入,10.2%希望增加就业,普遍希望得到社会更多公平待遇、活得更加体面更为尊严。特别是在我省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群众提升自身素质、改变人生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增收需要能力,就业要靠技能,归根结底依赖各级各类教育。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人民新愿望,顺应群众新需求,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才能加快富民强省步伐,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保持陕西科教优势,建设教育强省的迫切需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强省奋斗目标,科教强是实现经济强、文化强的坚实基础。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高等学校107所、在校大学生120多万人,有3所“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民办院校数量和规模名列全国前茅。中央领导多次指出,陕西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教优势。但与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相比,我们在教育规模、经费、人才、国际化等方面,面临着“前甩后追”的压力。如果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稍有放缓,就会被前面的省份甩得更远、被后面的省份赶上或超过,丧失我们的教育优势。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各省市都在积极谋划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其作为抢占区域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举措。我省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考,就必须科学谋划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补齐自身短板,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推动陕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办学水平,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率先在西部实现“两基”目标,高等教育活力增强、民办高校规模扩大,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能力明显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尚未全面落实,经费投入和办学活力依然不足等。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三、《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
《实施意见》共计16章50条,另有5项附录,约21500字。概括为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主题,重点工作任务,改革创新,保障措施以及附录等六大部分。体现了立足省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了与法律法规相衔接,与人才、科技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社会各界对《实施意见》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这是一份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汇集各方智慧、反映群众需求、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行动指南。文本分别于2010年12月20日在《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8日在《陕西日报》全文刊发,相关内容大家已经比较熟悉。《实施意见》的制定过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为《实施意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工作始终都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2010年8月6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制定《实施意见》及召开我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专题汇报,明确要求集中精力制定好我省《实施意见》,提出了“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的原则。省政府成立了我省编制《实施意见》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赵正永省长任组长、省委王侠副书记和省政府朱静芝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级1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作小组由朱静芝副省长任组长。省长赵正永、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主持召开相关会议14次,对《实施意见》从框架到内容、从目标到措施,进行了细致缜密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协调和沟通。赵正永省长对《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进行了反复修改。省人大、省政协对制定《实施意见》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级相关部门多次对《实施意见》提供书面修改意见和建议。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实施意见》文本和配套文件不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量力而行,又体现了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精神。
第二、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009年4月,省教育厅就着手开展前期调研、分析测算等工作,成立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宏观教育研究、教育发展保障条件及机制研究、教育规模需求预测等8个研究课题组,分别召开了市、县(区)教育局长座谈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座谈会、研讨会30多次,听取意见、征询建议,征求意见。《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召开十余次专题会议进行修改。期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还多次邀请教育部领导、国家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专家来陕,做有关解读和辅导报告,指导我省《实施意见》的起草编制工作。2010年11月22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随后经省委同意,并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第三、着力解决重点问题,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突出了抓贯彻、抓落实、抓实效的特点,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实施意见》瞄准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宏伟目标,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学前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单
一、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偏弱、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支持办好民办教育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入;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强调各级政府责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在治理“择校”方面,强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又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截止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已经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与国家规划纲要及其他省份的规划纲要相比,我省的《实施意见》有8个大的创新之处:一是采用《实施意见》体例,突出操作性;二是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三是硬件软件两手抓,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加强分类指导,巩固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六是将民办教育单列一章,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七是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八是制定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
四、关于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实施意见》的总纲,系统阐释了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战略目标、战略主题。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发展需要。大力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发展原则即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布局和均衡,以建设教育强县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采取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形成定位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格局。四是坚持依法治教。不断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战略目标。《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一建成、两率先、一进入”,即“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其中,“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相辅相成,是建设创新型陕西、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加快我省现代化进程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导向。
在此基础上,《实施意见》对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一是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二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三是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四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综合实力保持全国优势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五是建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点是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五、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施意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精神,明确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8项主要任务,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进行了具体谋划,丰富和完善了有陕西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继续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二是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了系统规划,从而构建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将民办教育单列一章,提出要支持办好民办教育,一方面是支持做强,一方面是依法管理,努力保持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省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五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明确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民族聚居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力度。八是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明确支持做强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提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持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这里,我重点说明五个问题。
第一、确立了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意见》第2章提出: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我们概括为“一建成、两率先、一进入”,这是今后10年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概念,核心指标包括人均国民收入、全民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等3个因素。从国际上看,教育发达国家,人均GDP下限2万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各类教育毛入学率95%,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5%以上;教育较发达国家,人均GDP下限1.7万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各类教育毛入学率75%,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4%以上。我省到2020年,按照“翻两番”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1.3万美元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13.22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例在4%以上。在编制《实施意见》时大家反复讨论,根据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数据分析,对照上海、江苏、山东、湖南等教育发达省份的指标,以及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适度超前发展的实际,到2020年,我省建成教育强省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开端,也是我省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反映的突出问题有入园难、入园贵,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要求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我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实施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学前教育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全省每个县(区)城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建成学前教育县、乡(镇)两级骨干体系和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其中今年将新建、改扩建35所县城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和406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解决6万幼儿入园问题。在办园体制上,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工作思路上,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兴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级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统筹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等政策措施。在工作重点上,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考虑到学前教育普及难点在农村,设计了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编制了2011—2013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第三、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目前,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超过了少年儿童的承受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坚决制止以任何形式下达高考、中考升学指标,坚决制止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依据评价学校和教师;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提高教学难度,严格控制作业量、考试频次和难度;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为选拔学生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引导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按照上述原则,教育厅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这一顽症。希望各地市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切实措施,抓好落实。
第四、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实施意见》强调,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投资项目,提高农村寄宿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力求从制度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及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十五”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省属高校和公办高中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国有资产,但由于财政投入较少,基础建设主要依赖贷款。《实施意见》提出,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按照“政府学校共担、多种措施并举”的思路,逐步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六、教育改革创新
《实施意见》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各项改革,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集中提出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有关教育改革创新,我着重讲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教育与社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密切合作,形成灵活开放、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发展、促进人人成才的育人模式。把培育创新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之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学习选择机会。探索高中阶段、高校拔尖创新学生和特殊才能学生培养方式。
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建立 “省市统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三是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四是完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改革片面应试教育模式。按照科学、公平、规范、高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制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全省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五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交流水平。
七、保障措施 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顺利推进,必须有强大的保障能力作支撑。《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了整体设计。
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力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完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和“省考县选”的进人机制。实行教师资格五年一轮的定期登记制度。建立教师职业良性退出机制。在工资、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向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倾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在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实施意见》分别从投入政策、经费标准、资金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与现有政策和标准等相比较,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新增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特殊政策,明确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如“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2011年起,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安排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彩票公益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新建小区收取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费用于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等,有了这些硬性规定的落实,方可保证全省各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达到国家核定比例。对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做出了规定,便于量化考核。为落实各级投入责任,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经费投入水平。如“到2012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2010年分别为350元、550元),特殊教育学校高于初中标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水平,到2012年达到全国地方院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水平、201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具体目标的提出,便于各级政府分逐步落实。同时,继续实行非义务教育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教育公平。新增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如“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学校审计制度。”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将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入,各类教育经费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规范经费支出程序,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2个平台建设:即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探索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变革与创新。
四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二是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三是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四是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教育重大建设项目的监察和审计。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把执政为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五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学校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实施意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专门设计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项目。10个重点工程项目分别是:(1)学前教育推进工程。(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3)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工程。(4)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5)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6)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7)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8)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9)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10)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10项改革试点项目分别是:(1)理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2)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3)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方法和途径改革。(4)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5)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6)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改革。(7)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8)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改革。(10)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这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重要载体。
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我省昨天的成就依靠教育,我省明天的辉煌期待教育。抓教育就是抓我省的未来、抓我省的科学发展,就是抓民族的兴旺、抓全省人民的福祉。现在,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如何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同心协力、不懈奋斗。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一年,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充满激情地去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也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篇:学习贯彻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宝甸中学 刘喜水
2013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我县教育局就组织召开了由校长、副校长、各室主任等人员参加的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由副局长那日松主持。会上认真听取了李树林副县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松年、教育局白景学局长、教育局唐振刚副局长的讲话讲座和报告。会后,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我又认真学习了《2013年中学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教育局各科室计划等相关文件,这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对我来说,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使我为开展好2013年上半年的工作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指导。
首先,听了李树林副县长的讲话,使我清楚看到我们前郭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之大,2012年全县教育投入1.14亿元,加强了对全县校舍的维护改造和机关新建,并计划对交通拥挤学校进行迁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我个人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全县对于教育发展的潮流。李副县长的讲话我使我认清了形势,给我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听了唐振刚副局长《关于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通报》,在我个人分管的工作有喜有优,虽然个人的工作没给学校抹黑,但还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始终热爱和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切为了孩子,始终坚持学习,持续发展。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知识,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学校。
第三,白局长的《抓规范促质量开创教育新局面》的讲话,使我们在抓好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好教学质量文化年活动给出了提示,做了指示。会上局长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建全质量机制;明确差距,找准方向;深入规范质量管理,打造教学质量文化。告戒我们:工作作风有漂浮之处;教学管理有缺位之处;常规落实有不严之处;教研效率有低下这处;教师工作有倦怠之处。局长的这些指示和告戒,使我深思和反醒:一是我个人的工作缺少层次,没有高度,理论指导差,散乱。二是局长所说的不良现象在本人身上比较明显,空有一颗对学生的心,在工作中自律不足。结合局的讲话今后工作中每学年都要有个人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要点并为之完成。要力求进步,加强自律。
第四,北京教育学院吴松年教授关于《突破疑难,再创佳绩》的讲座,指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势:教育均衡化发展,现代学校建设,创造学校特色品牌,教师专业化发展,软实力建设,增强管理专业含量。并提出了当前的忧患意识。如何解决办学疑难提出了思考和解决措施。作为业务管理者摆在我个人面前的是:扼制学生两极分化,有效运用校本智力资源,有效精简配制课时,有效利用学校信息资源,加强管理实效性。
作为业务管理者我们要认识到成就与问题并存时问题更宝贵。我们的工作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硬就大理石硬在解决问题并且是以专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就是发展机遇,矛盾就是发展动力。
总之,我们的管理是让每个孩子在学校中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品尝成功的快乐。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立即行动起来,让我们努力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弄潮儿,用自己对教育事业、对纯洁儿童的赤诚之爱,严爱优等生,关爱中等生,厚爱潜能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让我们借着这次大会的东风,挂起2013年学校教学的大帆,勇往直前,开拓进取,规范完善我们的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好教学质量文化年活动。
宝甸中学
2013年2月27日
第四篇: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0.
贯彻落实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
3月22日,我县2010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上教育局领导对我县2010年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阐述了2010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2010年教育工作作了部署,倡导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人民满意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端正师德师风,提高办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我校抓住本次的有利时机,在制定计划、拟定方案、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大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教师建设。我校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常规管理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会后,我校于3月23日召开了校委会,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由此确定了本学校工作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善教风和学风、以教风带动学风;积极构建有效课堂,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求教导处、各年级组依据工作实情,围绕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工作重点再组织讨论,制订出具体有效、科学有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工作计划。紧接着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贺校长在会上全面传达了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阐明了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突出强调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全校发出了“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的号召。
尔林兔中学
2010.3
第五篇:安稳、及宣讲会议贯彻提纲
官渡教管中心
关于安稳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会议贯彻的提纲
2011年11月24日下午在县电信局视频会议室召开了重庆市教育系统安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政府副市长吴刚、市教委主任周旭、副主任赵为粮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县政府副县长张县长、教委曹主任等在巫山分会场参加了会议;2011年11月25日下午在县教委召开了巫山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会;
一、关于安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一)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讲:
1、形势分析:国际形势突变、建党90周年庆祝、辛亥革命100周年、西藏纪念活动、国际敏感事件等都是应该高度关注的;
(1)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思想政治工作;
(2)大力进行惠民政策及教师福利待遇宣传;(3)及时排查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
2、切实做好当前几项稳定工作
(1)认真防患利用宗教为幌子进行的邪教活动;
建立有效的防患体系、认真开展党的宗教政策教育、认真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占领阵地(2)严厉防患国外敌对势力对国内的破坏活动; 加强对敌对势力活动的分析、严格管理讲座、交流等学术活动、加强民主法治民族团结教育
(3)加强网络监管和维稳工作。
(二)市教委主任周旭布置近期安稳工作:
1、校车安全管理:无校车的学校主要是严格管理学校行为的租车、用车;
2、学校的消防安全:全民“清剿火患”行动要扎实;建立防患体系;加大消防设备设施投入;认真排查整改消防隐患;抓实应急演练;提高消防事故处置能力;
3、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加大硬件投入;严禁食堂承包;强化食堂安全过程管理;加强牛奶饮用水的规范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控;严禁小卖部出售小食品;
4、关于校舍安全:民办教育校舍排查工作滞后;要进一步加大教学用房的排查、维修、隔离、拆除力度;加强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管;加强校舍及设备管理维护;校安工程重庆市将迎接国家级督查;
5、教学、教研、实习、实训的安全:进一步建立教学安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强化安全过程管理;
6、关于学校的安全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学生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2 加强安全防范演练;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
7、关于学校基础、基层的安全:再次强调安全带班领导到岗抽查;安全监察机制要健全;安全督查工作要落到实处;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三)副市长吴刚讲: 八个问题:
1、涉校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2、校园周边治安秩序问题存在;
3、火灾隐患依然突出;
4、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5、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6、教育管理安全亟待加强;
7、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需加强;
8、信访稳定问题未雨绸缪。强调六点:
1、安全必须是属地管理、一把手责任制;
2、积极争取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3、学校管理是关键;
4、矛盾排查化解要到位;
5、隐患排查整改要到位;
6、经费保障要到位。
二、关于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3 会:
(一)县委党校孔云峰校长讲: 题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1、内涵与意义;
2011年10月15日—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繁荣”的决定;由九个部分三大板块组成;
2、目标和任务;
战略思想定位;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3、学习与贯彻;
全面把握精神:主线—根本任务—中心环节—基本思路—动力—基础—保证
紧密结合实际:抓服务载体建设,抓文旅结合;抓文化挖掘;抓文化投入。
具体学习内容请各校找原版材料认真组织学习,教委也于近期将会议材料挂网上。
(二)丁书记讲:
1、进一步强化作风整顿工作:县上通报了10.17—11.19对乡镇、村、部门督查通报了12种现象,及几十人的警告、处罚情况,最轻的就是不提拔、不评先进、扣年总津贴的10%;
2、抓实“三优一满意”工作,对教委提出的阶段工作任务要知道其具体内容和怎么开展;
(三)曹主任讲:
1、政令畅通有问题,开会请假的多;
2、抓实:十七届六中全会贯彻、信访稳定、民生工程、民调工作、六大校园申报验收工作、绩效工资补发的解释稳定工作;
3、关于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各校要人人撰写心得体会,12月5日前按照教师总数的10%由教管中心收交党办。
2011.11.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