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段华明: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
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
段华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 职称:教授
电话:020-83121536 *** 通讯地址: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 邮编:510053 电邮:dhming@163.com
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同时也呈现明显的风险特征,与国外兴起的风险社会理论不期而遇。改革开放是风险决策,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导向。风险意识本身具有建构属性,社会风险有连锁效应。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社会风险已经从局部风险走向全面风险,需要合理、合法与高效的风险规避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社会风险;防范和化解
duanhuaming
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
段华明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同时也风雨兼程,呈现明显的风险特征:国内外风险并生,传统式与现代型风险共存,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风险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缠绕,恰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兴起的风险社会理论不期而遇。①中国改革开放在险象环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其政治价值坚苦卓绝,实践意义至深且巨。
一、改革开放中社会风险的显在性
②风险的辞义系指可能发生的危险。现代社会,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理性的判断下,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使风险破坏或损失的概率减少出现或者不会出现,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可能带来机会。本文从风险社会视阈综观改革开放30年历程,风险的概念主要是与改革开放决策、政策和举措相关联的各类风险,故而把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都归并了进来。
(一)改革开放是风险决策,是被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
1.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所以要改弦易辙——改革开放?直接的缘由是为了摆脱风险。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与世界相比较的反差产生的强烈紧迫感,种种内外风险,迫使执政党痛下决心,作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关键抉择。《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③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并非心血来潮拍脑袋或“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有了党的十二大个体经济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了党的十三大“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①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全球化在给人们创造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风险社会。参见乌尔里希·贝克:自反性现代化[M].商务印书馆,2002:10。②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及其超越 [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330。③马立诚.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创办经济特区,也是深刻感受到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巨大差距(当时逃港现象严重),决定发挥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邓小平说得很有风险意味:“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发生政治**,苏联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对中国再度封锁的情况下,我国面临极大压力和考验,改革开放如何克服畏缩情绪,继续勇往直前?邓小平响亮地提出“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还要比过去更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此时此刻,我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有了新解——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导①向。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吗?显然不是;而是防范和化解日益凸现的社会风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或工具。改革到底应该怎么走?如何防止改革出现偏差?可以引申出一种新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的条件下,改革的导向不应是作为手段的市场,而是社会风险。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只有社会风险才是绝对的公共利益,其它均可归结为个体利益。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导向的改革,实质上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改革,只有服从于这个公共利益,改革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真正体现改革开放的终极价值。
(二)风险意识属于风险内在的一部分,本身具有建构属性
1.认识到改革开放存在风险的必然性。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从而卓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这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邓小平清醒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②尽管我们的经验不足,但只要对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旦发现问题要赶快纠正,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 ①②刘尚希.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J].新华文摘,2005(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130。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①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邓小平一再提醒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注意防止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意识到改革开放中风险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制,国家包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事务,风险的制造者较为单一,主体是政府,风险相对集中,比较容易处理。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使得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在制造社会风险面前齐头并进,私营企业主、国有企业、市场消费者同政府一道,都是行动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制造风险的主体。风险的主体因市场主体的多样性而转向多元化,风险从单一性、集中性走向多样性、多变性。对此,邓小平至少意识到了两类风险:一是横向风险,即农村改革风险与城市改革风险。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如同农村一样要冒风险的,城市改革要比农村改革更为复杂,是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所面临的风险更大。二是纵向风险,改革开放越深入,承担的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步增长。改革开放的每个阶段都得保持风险意识,每项决策都必须谨慎行事。
3.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应对风险的方式方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是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一方面要敢冒风险,敢想敢干,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赶快改。二是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采取先试验后推广的渐进方式,“摸着石头过河”,实现风险最小化。三是不搞争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四是执政党是应对风险的中流砥柱。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②
4.认为社会风险乃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据贝克所言,风险本身的建构特性使之还不等同于现实状态的毁灭,风险只是反映一个位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特定的中间地带,它仅仅是虚拟的现实或现实的虚拟。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险的认识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26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365。能更好地决策行动,以避免更大的风险。①对于改革开放而言,社会风险对改革开放能起到反思和完善的作用,某种意义上,风险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具有遇难呈祥的积极意义。改革并没有预先给定的路子,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意识到风险后再寻求解决方法。当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问题与风险逐渐暴露出来,促进制度创新去迎接风险与挑战,如福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初期,体现为国家自上而下的治理过程,治理技术比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治理技术开始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发展到国家、市场以及公民社会的治理和善治;从只注重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到关注价值层面的人的发展;从只强调经济发展到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倡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这一切,都促进改革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中风险无处不在,而风险又无时不转化为动力转而推进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中社会风险的衍生性
(一)以社会转型不适应为衍生源的风险
1.改革开放过程中风险的连锁效应。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风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②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不是孤立现象,而是风险共生共存状态。③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增加,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杂音”、“噪音”时有出现,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风险具有历时性,前工业社会的传统风险,如自然灾害、传染病等依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不断涌现和加剧的失业问题、诚信危机、安全事故等工业社会早期的风险处于高发势头,金融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生物入侵等随时对人们的安全造成威胁。这些风险既不是纯粹传统的,又不是完全现代的,而是一种混合状态,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难杂症,也包涵改革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新难题,还包括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容易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改革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财富差距,而贫富差距扩大,使社会低层铤而走险,又给社会安全带来新的风险。社会风险呈现链发状态,某一风险的爆发,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风险。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引发了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生态破坏等次生灾害,暴露了改革进程中城乡发 ①②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及其超越[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325~326。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2。③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民工返乡造成铁路车站拥挤、混乱不堪的情形。时至今日,改革的系统性明显增强,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使得改革一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
2.改革开放中风险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一种大灾变社会”。①现代社会,人员、物质、资本、信息等跨国界和大陆流动加速,各个国家、社会、人群相互联系和依赖增强,导致原来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风险扩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传统社会的风险具有可见性、可统计性、可预测性,因而在应对时比较得心应手;现代社会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扩散快,难于驾驭、征服和控制,②传统应对风险的方式方法难以完全奏效。2003年SARS肆虐,人们忽然发现面临新型的风险,同过去的传统风险大不相同。其原因很不确定,一旦发生以后会迅速扩散,又很难对这类风险进行预见和预测。北京市民在长达二、三个月的时间内,感觉像经历一场战争,国家机关基本上都实行值班制度,大街上空空荡荡,超级市场也不敢去了。本来是一个微生物,在卫生防疫上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全国内地死亡300多人,比起矿难、交通事故几乎算不上什么,然而其影响异乎寻常,由最初广东的一两个患者,演变成北京——纽约——多伦多的三角形散点式分布,并波及全球30多国的风险事件;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领域抢购风、政治领域政府信任危机以及外交领域国际批评。自此开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上改革开放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以经济转轨不到位为衍生源的风险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引发社会问题,下岗失业最为典型。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充分暴露出来。以1984年为分水岭,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后,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就业以市场机制为主,一部分职工面临着被企业解雇的风险。加上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内部改革与政策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让隐性失业转化成了显性失业,成为改革时期爆炸性的难题,给社会带来一连串风险:一些下岗职工到政府门口上访、请愿或在机关部门静坐,抢劫、盗窃等现象屡次发生;许多下岗职工仅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而拖欠工资 ①②Ulrich Beck.R isk Society:Towards a N ew M odern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李培林,谭方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现象更是雪上加霜;部分职工“离岗不离厂”,企业仍需背负责任,干扰正常生产。①生活困难的社会群体是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困难的主要承受者,有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觉得今不如昔。而在改革中感觉利益严重受损的人,他们诉求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怀疑乃至反对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在1990年代初就指出:“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②所以,党的十七大针对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在经济目标成为社会运行的支配目标的同时,政治行政系统日益偏离原有的社会管制轨道,更多的是指向市场。由此打破了中国原有的在政治原则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平衡状态,致使“人造风险”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积聚和叠加起来。主要来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所出现的社会风险,以及制度问题酿成的制度化风险。为了应对市场经济改革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国家试图通过各种规范化的制度予以解决,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1984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4至1998年进行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威胁。然而,规避风险的制度,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化的风险,即制度运转的失灵所体现的“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的风险。③如社会保障制度潜藏着的风险。建立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基础上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转型时期历史欠账问题,而出现支付压力逐年增大,支付风险日益凸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后,由于家庭隐性收入信息的不对称,原有低保户增收后没有及时退出,以及“人情保”、徇私舞弊的存在,导致了资金发放不透明、不公平的假低保现象盛行的风险;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提防富裕或健康的农民比那些贫穷的或患病的农民,从中获得更高利益的弊端以及可能伴随而来的道德上的风险。这些现象无不给改革敲响警钟: ①②张左伟.改革的地雷阵:下岗与失业[M].珠海出版社,1998:16~19。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③杨雪冬.改革路径、风险状态与和谐社会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17~24。④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0。在制度化改革社会风险的同时,需警惕制度化缺陷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风险。
三、改革开放中社会风险的阶段性
(一)改革开放初期,突出地表现为姓“社”姓“资”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历程。30年改革开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任务、深度和特点,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风险表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后开始改革开放,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体制当时急需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进行个例试点,树立典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开放的扩大准备条件。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风险,是改革的理论主张与原有的意识形态发生尖锐冲突,突出地表现为姓“社”姓“资”的争论。改革面临的困境是,既要推进改革,又要着力表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既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又要努力保持大局基本稳定;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又不能为以后的改革造成障碍。
我们党和国家求真务实,不搞争论,坚持把握全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把握改革重点、时机和节奏,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努力实现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从而确保各项改革向纵深有序推进。
(二)结构转型期,主要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方利益冲突
党的十四大以后,改革进入结构转型期,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也激烈分化,逐步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诉求。以利益分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分层,必然是人们利益的多元化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①这容易滋生劳资矛盾、两极分化、失业、腐败等社会风险,从而产生社会紧张和非均衡问题。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加剧的负面影响得不到及时控制和缓解,缺乏成熟的、合理的阶层利益保障与协调机制,就会加剧社会风险的累积。结构转型期的主要风险是市场经济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利益冲突。
结构转型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稳定地渡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风险在于,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 ①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可能出现会社会失调。事实上,困难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失调,在中外政治史上是比较好应付的。比如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勒紧裤带,同心同德,顺利地度过。但是经济增长、甚至繁荣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调,非常严峻。这是因为人们欲望激发起来了,而且刺激出心理不平衡,所以会起来闹事。在结构转型期,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那将非常严峻。
为应对结构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党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江泽民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党的十五大明确要把党建设成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在跨越世纪的征程上,我们对改革开放进程中风险和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清醒,胜利地经受住了来自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风险的考验,包括非典疫情严重传染性疾病、影响全局的自然灾害、亚洲严重金融危机、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国际反华势力纠集起来对我国施压、重大“台独”事变等等一系列风险。
(三)新世纪新阶段,积极应对深层次的矛盾和风险
改革开放进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社会风险已经从局部风险走向全面风险,客观上要求应对理念的与时俱进,摒弃只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倡导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政策和社会分配政策,把经济发展观上升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扩充到可持续发展,提倡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睦共存。从风险社会的意义来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六大正告: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党的十七大宣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胡锦涛也屡言:“在世界复杂的情势下,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现实的。我们必须有足够估计,做好充分准备”。①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显示出我国抵御和战胜各种风险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大大增强,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开放式国际环境。
我国当前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风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收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突出,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建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麻烦更是积重难返。几乎牵涉每个群体,利益范围大,容易造成群体事件,而且持续时间长,力度大。要缓解和消除相应社会风险,需要合理、合法与高效的风险规避机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风险社会理论,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利益矛盾的源头解决社会阶层的差距,使处理社会风险有规则可循,促进社会风险机制的建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①从容应对好上好.中国新闻网.2008-04-29。
第二篇:2018 年是改革开放
1.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
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于今年6月在(青岛)举行,对(上海精神)进行了重新诠释。也就是(上合峰会)3.3月1日,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4.亚洲博鳌论坛在(海南)拉开帷幕,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
5.4月22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6.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7.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发射升空,讲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8.山东省海水稻研究中心在(青岛).9.汶川地震(10)周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出台。
11.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2.2018年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行。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社会调查报告
主题:感受家乡(铁佛)的发展
目的:了解国家政策,关注家乡变化
方法:通过走访、询问家庭,了解社会发展情况
结果:结合自己的理解与调查了解,大多数家长对近几年的家乡发展持肯定的态度,还是满意的,尤其是道路问题,提到道路几乎每个人都咧着嘴,想要说两句。其实我最关心的也是路,很在乎家乡路的问题,一直想家乡的路好走。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变化
正文:
感受我的家乡的发展变化
常说科教兴国,那就先说教育吧。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这的小学已经不如我们那时的多了,通过竞争,合并了一部分,还有的倒闭了,因为小时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初中,我们那时就不多,全镇有三所,现在已经合并为一所了。我们那时升学率很低,有时还为零,很难考取高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升学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材的越来越多,以前村里大学生很少几乎没有,现在多了。这是一种变化,内在实力的变化。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的民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我相信以后大学会像高中一样普及的。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吃饭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现在国家推行的家电下乡,若农村用户购买家用电器,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国家会补贴给你13%。所以几乎家家都买起了家用电器。都在住房方面,铁佛镇过去到处是平地,而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在外面打工的人们大都回来在镇里购买住房。因此,在几年间,铁佛已发展成省级小城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休闲服装。我们有了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大家的穿着已经从趋同、一致变为追求自由,彰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们了。
娱乐方面,从当时的小喇叭,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如今各家都装了有线电视,彩色电视机,各色音响设备。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兴起,晨练的队伍在扩大,打太极拳,散步,跑步丰富多彩。人民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还有现在每逢节日,文化宫还找一批人排练歌舞,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车,现在大街到处各种各样的摩托车,面包车,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个别家庭还买上了小轿车。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道路方面,这也就更不用了,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这路是关键的问题。有了那么多的车在路上行,关键是汽车,这路当然要好了。我们小的时候那路全是土路,下雨就没有办法出门,道路泥泞。而现在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又修了几条新的马路,交通便捷多了。据说今年我们乡要修水泥路,这条水泥路是要经过我们家后的,可以说到那是不管到哪里路都好走了。最重要的是通江到达州的公路又在重修,而我们铁佛是毕竟之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铁佛的发展。总的来说道路在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改变,雨天照样上街,上网,出去玩。
通讯方面,以前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人们日常的联络时书信和电报。现在电报和
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还有的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里都有手机,电话干脆断了,直接用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拍照片和视频,听收音机,放音乐。当然,也有些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晚上睡觉时手机关机,睡觉正香甜时来了电话,闹得你睡意全无。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时候一般是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最后病情恶化转成比较严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医院动辄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令农村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近年来在全国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全国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民看病终于可以有医疗保障制度了。所以,每家都买起了农村医疗保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帮助我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老无所养,意思就是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可以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订房,定旅游线路。网上博客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源,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过去人人羡慕的作家。
现代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好,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结论:通过对会议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我感受到了家乡发展变化的巨大。在我和家乡人民看来家乡在道路方面,出行方面,通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仔细想想家乡的发展变化,无不呈现在眼前。这些发展变化正是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正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8-3
调查地点:福建泉州永春县介福乡
调查对象:城镇面貌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
调 查 人:****
调查原因:
1、经济收入增加了,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在7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到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
2、物质生活提高了,各种生活生产用品的出现,给人民带来极大的方便,农民告别草危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全乡人民的物质生活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精神财富丰富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政府加大了教育财政拨款力度……;
4、社会救济制度完善了,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在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之内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具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三人两个卫生间。以前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一家两台大彩电。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家中有了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出门跟着轮子转。以车代步Ô绯上质担簧偃思一褂涤辛怂郊页怠?
电话装在兜里边。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奶奶也把婚纱穿。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客人来了不做饭。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退休大妈会“操盘”。退休老人炒股票的不在少数,有的还成了高手老手,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当然实践中也是“被套”的占多。
男女征婚“网”上见。传统的“媒婆”已失业,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报刊上征婚启事铺天盖地,近来干脆在电视上、互联网上“推销”自己。婚前先把“合同”签。现在的年轻人又浪漫又实在,既有鲜花、美酒、烛光晚餐,又有AA制甚至“财产公证”等等,以防日后不测。
买车买房敢贷款。超前消费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贷款买房买车行情看涨。
大学毕业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休闲花钱买流汗。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买流汗方兴未艾,双休日各运动场馆挤满了人,不少人还买了“月票”。
高雅音乐露天演。被称为“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开始走进普通市民中,近年厦门等城市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露天演奏会。
走出国门看新鲜。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很多人还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洋荤。
老头老太舞翩跹。当年最反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老人,现在舞跳得最欢,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园扭起来了。
男人也进美容院。连男人都讲究起化妆美容来了,女人就不必说了。
调查总结:最近这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比较好,经济增长比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快,和这个是直接有关的。所以讲城市经济或者讲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紧密相连了,农村经济发展得好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发展好,又使得国家有更多财力解决农村的基础建设,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再一次证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开放30年,农村改革30年,农村变化举世瞩目,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辉煌的成就。
第五篇:年段工作总结
年段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我们年级全体教师都能做到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工作上相互配合,积极进取,如期实施了学期计划中的各项工作,还顺利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一学期以来,小结如下:
一、同心协力、和谐相处。
本年级有近20位教师,平时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如一,教师之间互相配合,诚心实意地交流思想,寻求共识,认 真讨论年级组工作中,班级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平等协商的气氛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新教师的带头人,年轻老师谦虚好学,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成长很快。团结、务实、奉献、高效、创新,广大教师团结一致,共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干劲倍增,形成了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良好氛围,问题及时提,漏洞人人补,活动勤参与蔚然成风。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了团结协助、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良好氛围,使整个年级的全期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二、以德为首,齐抓共管。
教育以德为首。德育工作是搞好其它工作的重要基础,年级老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创建健康、和谐、向上的良好校风、班风。开学初,我们就确定了从狠抓学生在校行为规范教育做起,以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以此带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好一个头,配合学校的行规教育月活动,各班认真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对违纪学生的处分规定”,以确保行规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各班以行为规范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三自”意识,在以管理约束为特征的行为规范养成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管而不僵。
2、开展“责任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活动,重新制定体现班级特点的班级公约,让学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约束力更强。
3、写好每一次的成长录,班主任把它作为了解学生,联系家长的又一途径。年级老师积极参与“德育动态”论文评选,用自己的体会书写德育心得。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灵驿站的开放,任课老师也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一些不良因素遏止在萌芽状态。通过这一教育活动,我们年级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原来部分同学吊儿郎当、萎靡不振的风气一扫而光,各项管理、工作也在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20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