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
【摘要】 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比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当今时代的异同,从而深入探究了新文化运动给后世留下的丰厚遗产。以两代大学生为切入口,揭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意义。【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大学生 思想解放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但这些努力却在实践中一再的碰壁,使人们深深陷入绝望之中,也就在这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现以往救国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微,缘起中国国民性质与行为的堕落,因此提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从而有了发动一场启蒙运动的想法。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力量,在这里起着思想运动实践者以及新文化传导载体的作用。运动即将过去一个世纪了,然而在对当初大学生的思想解读里,我们依然能找到很多值得我们现代大学生思考以及借鉴的精华。
女权的解放和男女平等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力量标志着社会的前进力量,一个民族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对青年们的培育。而女性半边天的地位已经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下开始发生改变。新文化运动对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猛烈抨击。1920年暑假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改变了自有学校教育以来三千多年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肯定下来。当时的学生开始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向往西方文明的社会方式,追求西方的文化,而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在青年们的头脑里点燃。①例如新文化时期的女性是改革者当中的佼佼者,先锋者秋瑾。她的存在使女性的角色不断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这些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特别是女性学生等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惊醒,标志着日后的人们将会对沉睡在封建礼教中的女性主权更加重视,启发着当时女性追求西方那种贞德式的形象和待遇。于是,千年的女权,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正式解放,迈向更民主的社会。在当时大学生思想里面,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在运动将时过一世纪后的现代,大学生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男尊女卑”等传统过时观念。普遍认为男士应事业有成,甚至有大部分人认为男性要拥有女性所没有的特权。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即男性的年龄、身高、学历、收入等都必须高于女性的婚配
模式,直接导致了“三高”女性婚配难。大学生对这种思想的认同感开始蔓延开来了,这无疑是一种观念的倒退。半成女性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过性别歧视问题,绝大部分女生听说过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另外在很多方面仍然凸显出男女不平等的落后思想,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例如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里面,性骚扰往往女性是最终受害者;部分高校的专业对男女生比例出现明显不合理的倾斜;女性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遭遇不平等的合约要求(多少年内不允许结婚或生育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
可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男女平等的思想仍需要我们大力传扬,在这种思想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背景下,在现在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在立法上保障更多女性的平等利益,更要在思想上给人们一次开启的引导。根据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再给人们一次性别平等思想的启蒙,再次把这种思想教育体现到社会生活、学校教育等各个方面,使这种平等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理性爱国与激进爱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有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解放精神。这些精神无一不是对学生思想运动的催动和鼓舞。在五四运动中,科学即“赛先生”与“德先生”,是反封建、反迷信的一面大旗,并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发扬,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六条新思想,第六条就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②因此,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发扬科学精神。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 ③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此。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有的人当时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纯粹为爱国热情所驱使,但他们爱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落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陈独秀率先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怒斥当局“滥用国家威权,敛钱杀人”,指出“人民不知国家之目的而爱之,而为野心之君„„所利用”,“爱国适以误国”,同时提出救国之道即在启发民众之“自觉心”。蔡先生也这样告诫国人:“当断绝政治上之迷信”,“认定教育可以救世”。他们的爱国觉悟直接激发了当时广大学生的爱国激情,给了他们一个理性爱国的引导方向。
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方面还是缺乏一种自主、理性的爱国观。
现代大学生比之民国时期学生,其在思想上普遍受到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方式主要是以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激发大学生投入到爱国建设中来。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生的爱国情感源于社会、来自生活,其情感多为自已所处社会形态的自发反映,而不是像现代学生受到强迫性的爱国主义灌输。时代在变,世界形势也在改变。当今国际形势和格局纷乱复杂,爱国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复杂,你会发现不太可能再像战争时期那样,开枪消灭敌人就是爱国的简单逻辑。这时候,当代大学生开始有了对世界的疑惑,以致于我们武断地作出过激的爱国行为。现代大学生,凡事应该以发展大局、国家的根本利益为重。而不至于这种原本纯洁的爱国思想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成了引发民族主义争端的源头,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彰扬的爱国精神可是相背离的。
举个例子,现在但凡谈论到爱国主义,国人都会很自觉地首先将思维锁定在“抵制日货”或其他国家货物的问题上。似乎在中华大地上,爱国必然地就等同于“抵制”,这当中有中、日,中、德等历史问题和现实因素,但是这种简单看待问题的思维不约而同地犯了没有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的错误。是否有人深刻地想过,我们在抵制外国货的同时,也抵制了1000多万中国国民的饭碗?这无疑无益于社会的稳定,无益于中央极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或许我们可以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国精神为导行,引导大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一种理性指导的行动,把报国之才献给祖国。现代大学生应在求学期间就确立报效祖国的思想,并深刻认识到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地投身爱国主义实践,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今天的爱国行动,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成果在于解放思想,解放了思想以后,就是西方世界各种各样的思想都可以进来了。这对于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各种思想渗透的最佳时期。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说,什么都是可以想象的,本来就是除了孔孟之道,就是什么也不能想象,其他的全是歪门邪道,全是异端邪说。那么它打破了这个迷信之后,就是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想象的。④实际上20年代初一直到30年代,整个的差不多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潮都在中国有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造成了一个可以让中国大学生等知识分子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局面给我们现代大学生所带来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无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到如今的21世纪,大学生在思想领域里的主体作用
并未减弱,而且对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愈发关键的作用。思想解放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使得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启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参考文献】
①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罗志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②《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9页。
③《民众的大联合》
(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3页,湖南出版社,长沙,1990。④《对北大学生全体参与庆祝协商战胜提灯会之说明》,蔡元培,选自《蔡元培全集》(3),223—224页。
第二篇: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试通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终结性考试系统(kaowu.openedu.com.cn)完成。
试题: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答: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当西方列强用大炮揭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也在隆隆炮声中开始睁眼看世界,意识到应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器物,即学习工艺技术,学习主体主要是地主阶级改良派。这分两个时期: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洋务运动时期,基本思想是“中体西用”。第二阶段是学习制度。洋务运动失败后,学习升至制度层面。此时,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其改良派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其革命派通过革命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共和制。第三阶段是学习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摧毁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于是,这一阶段学习上升至思想文化层面,也就是进行观念形态的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因此可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上了个阶梯,第一步是技术进步,第二步是科技加政治改革,第三步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的思想解放。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将改造社会的重任寄予青年,《青年杂志》创刊号的首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作者希望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发出了“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呼唤,引起了非同寻常的反响。
三、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以此概括西方文明的精神。此时所讲的民主,既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也包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科学,既指科学的思想、也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
主要思想武器:进化论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主义道统孔学,“打倒孔家店”成为思想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中流行的口号。尊孔与反孔成为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焦点,成为观念革命的起点。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青年》之所以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批判孔学,破旧揭丑,主旨是要打破孔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动摇孔学在中国观念形态领域的绝对权威,以“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圈”,促使人们“思想的解放”,并非要否定孔学。
四、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对旧制度、旧民俗、旧礼教的批判,给了封建政治和封建思想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冲破夷夏之辨、中体西用的束缚,放眼世界,大胆拿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如晨曦照亮了黑沉沉的旧中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吸收新思想,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认识方法上存在缺陷。首先,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没有提供认识、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其次,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忽略了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以为无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只靠在观念形态上做斗争,通过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就能改造国民性;改造了国民性就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其实,就结构制度的系统分析尤其是方法论意义而言,与其要人改变国民性,不如让人改造社会制度。制度变了,人就不得不改变。最后,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将传统与现代、中国和西方绝对对立起来,把复杂的文化现象做简单化处理。形式主义的方法论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五、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怀疑
第一,倡导者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来自西方思想武库,但批判的武器变成了武器的批判,这是因为批判的武器暴露了致命缺陷一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方式深入暴露了这种矛盾,引发了全世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寄希望于西方的中国人的希望破灭了。战后欧洲的惨象和西方文明的堕落,使倡导者产生了避害意识,觉得科学进步非但没能制止大战,反而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开始失望、惶恐和愤慨,资本主义已经破产的观念渐入人心。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思想界带来了危机。李大钊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颜面大失。欧洲人自己对其文明之真假也不得不加以反思。1918年10月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梁启超怀着困惑前往欧洲考察。他此行一是为自己求点学问,看看这场空前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开阔眼界。他目睹了欧洲所遭受的战争摧残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后的欧洲一片破败和贫困。欧洲人用潮湿的木柴和煤渣取暖,食物仅够果腹。他还感受到了西方思想界浓郁的悲观主义。他在《欧游心影录》中说:“全社会人心都陷入了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他所遇到的法国思想家和其他人也是感到种种的怀疑和失望。人群中弥漫着“世纪末”情绪,即世界濒临灭绝时的情绪。连西方人自己都怀疑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呢?
第三,学习西方一再碰壁,使得中国人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更大的怀疑。中国自19世纪下半叶思想领域开始激荡,要改变中国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止,却一次又次地失败。失败与希望、保守与创新循环往复,生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曲折痛苦的年轮。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概括道:“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这种痛苦对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就会寻找新的出路,这就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土壤。
以上各种原因,再加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更加深了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批判。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如李大钊等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1918年他就意识到,“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思想后来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转向东方,转向马克思主义呢?就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内容
教材P40~P43,《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主阵地、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解读分析问题的能力。3.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
难点: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1)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2)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3)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激情朗诵】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胡适: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他们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2)陈独秀认定哪“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3)请结合四则材料写出这次运动的具体内容。
(4)李大钊在文中歌颂什么?他是如何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5)你如何看待这次运动?
分组回答: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颂扬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杂志。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6)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
分组回答:(师生归纳)不同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相同点:都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多媒体呈现: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所谓传统“孝”的实质,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2)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合作讨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封建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 2 础,而新文化运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
讨论: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小结: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歌诀小结: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七、板书设计
第四篇: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活动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教学设计】
模式:
课前准备活动反思
教师:查找资料播放歌曲创设情景知识拓展自我评价
制作课件引入课题引导设问整理总结找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针对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撰写两百字演讲稿。
教师准备:
1、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兰花草(展示幻灯片1和2),简单介绍胡适对民主思想传播的贡献,并提问:作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
通过优美的歌曲以及简明的文字材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展示幻灯片3和4):新文化运动前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设问:新文化运动前,我国经济、政治、思想上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呢?
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自由发言,生生互动,相互补充。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背景:(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新文化运动概况(展示幻灯片6和7):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并简单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通过介绍让学生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内容
(展示幻灯片8):将内容与巴金的小说《家》结合起来。
(展示幻灯片9):将学生分为两组--高老太爷组和觉慧代表组,让两组同学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讨论。
(展示幻灯片10):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的一句话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
针对两组学生分别设问:
1、高老太爷组:对待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什么态度呢?
2、觉慧代表组:如何改变高老太爷的这种态度?
得出结论: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展示陈独秀和胡适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革命的内容。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文言文?
(展示幻灯片11)觉新与梅的爱情
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
(展示幻灯片12)琴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辩论:琴该不该去觉慧的学校读书?
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
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
两组学生分别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
了解文学革命的内容
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考并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讨论回答: 儒家思想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平等违背。
通过两组学生的对话使学生容易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同时也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通过小组合作
组间协作获取信息
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4、新文化运动评价
(展示幻灯片12)蜕变:高家三兄弟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12)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展示幻灯片13)向学生推荐几个书目和影片
讨论回答: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情操,还能从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5、拓展延伸(展示幻灯片14)主题讲演: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学生活动:通过提前准备的演讲稿抒发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个主题演讲,让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学”的内涵,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提倡新道德
评价进步
局限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景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由难化简的方式使问题针对所有学生。在不断的创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中,师生间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总结。以实现教学相长。不足之处: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能否活学活用?
第五篇: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题探究新文化运动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属学科 历史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
讲讲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事迹。
任务: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能力培养点: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拳语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体验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觉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励学生见贤思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合作探究过程:(1)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介绍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 所作的近代文化探索。新文化运动以191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反封建,第二阶段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总之,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四边互动 互动1展示《青年杂志》封面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生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族、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生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这道这修身之本。
生3: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的原因”由此认为,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车,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师:同学们阐述较好:从不同层次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为什么抱起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互动2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年表凭空造出为来的。请判断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 生:不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定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俗人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互动3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均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新文学、新思想。请简略介绍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发表的文章。
生1: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专制复活之先声。
生2: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争议》
生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互动4:结合课文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来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互动5:我们通常把新文化运动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讲启蒙运动,后一阶段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结合课文,说说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原因。生:资本主义文明 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少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互动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阅读课文,说说李大钊在俗人文化运动中是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这年年底,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互动7: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 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链接一: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生活体会,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看法? 成果:
1、通过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领域里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开展的斗争,也是一次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进行的近代文化探索。
2、此场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知道了新文化运动开拓的标志、主要阵地、旗帜、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的新内容是什么。
资源: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撷英、课件资讯:文史哲网站、视频
http://my.ku6.com/watch?loc=youce_tuijian&v=T_FMg3K99DnHx_g-#share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视频
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杂志,16开本。至1926年7月终刊,它经历了月刊(1915年9月创刊到1922年7月,共出9卷54期)、季刊(1923年6月到1924年12月,共出4期)、不定期刊(1925年4月到1926年7月终刊,共出5期)三个阶段,并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出版。
《新青年》前后共刊行了11年,按其发展的革命历程,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自1915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在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中,《新青年》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政与孔教》,李大钊的《青春》、《新的!旧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易白沙的《孔子评议》,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在“文学革命”方面的著名文章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钱玄同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和《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等。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把“文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中国文学革命的里程碑。
二是从“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个时期的《新青年》,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刊物,逐渐转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18年11月,李大钊在该刊5卷5号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赞扬十月革命,这标志着中国的先进分子已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在6卷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自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该刊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三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6年7月终刊,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它大量登载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苏俄革命经验等方面的文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该刊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策略等问题,在理论上也作了初步的探讨。《新青年》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用它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影响和培养了一代革命者。《新青年》代表了“五四”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