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近日研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让我深入了解了伴随着毛泽东一生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此书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的情形,读后遂有如下感想和启示: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无论是在疲于奔命之际,还是在安逸恬静之时;无论是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还是在解放后的建设时期,读书始终是毛泽东生活中的大事。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能如此嗜书如命。难道书本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借用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之第一境界来解释或许能让人豁然开朗之: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一直执着的追求鞭策着他不断汲取知识的精神食粮!正如培根的《论读书》中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因此,开卷有益,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浩瀚如烟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更应扬起前行的风帆,学习毛主席读书的榜样,学以致用,学以奉献!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乃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之第二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由此可以联想到毛泽东读书的种种特点。第一,学思相长。笔记使人准确。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在哲学领域里劳作最勤、收获最丰的时期。在写作《实践论》、《矛盾论》和《辩证法唯物论》的前后,他在读过的许多哲学书上留下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语,有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另外,讨论使人机智。在延安时,他专门组织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就讨论对这十多页的看法,要讨论出思想。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是这样读完的。“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只有学思相长,才能够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方可闪耀出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第二,博览群书,系统性和反复性相结合。毛泽东去世后,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毛泽东图书整理小组,整理出近10万册书。有马列著作、哲学、经济学著作、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中国文学著作、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此外,毛泽东还读了一些宗教、逻辑学方面书籍以及工具书。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正如《读书论》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通过读书,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内心价值观,处理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不断使自己成熟起来。当然有人会疑惑,一个人怎能完成这般海量的阅读?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系统的读书需要我们联系各方面所学,形成众星拱月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从而拓宽视野,进而又深化自己的认识,能有更为深厚的积累。需咀嚼的内容要求我们反复读其精华,这会随着我们经历的丰富,不断领会,不断有新的认识,产生阅读的精神享受。第三,持之以恒,见缝插针。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都放着书。就是在去世当天他还读文件、读书11次,近3个小时。我们
平时常说,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后,感觉不能再以此为借口了。所谓没有时间,一是被一些俗务所缠;二是读书效率低。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提高自己的效率。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第三种境界本人的理解是:经过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厚积而薄发。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他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他常讲《史记》上写的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说明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读书对他来讲,不仅是吸收知识、丰富谈吐,最重要的还是促进、指导他的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提出都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丰硕成果!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是一本好书,它给我们青年学子指明了一条读书的通道,深刻了解了毛泽东的读书态度、原则、特点、方法,受益匪浅。对鼓励我们认真读书、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提升个人品性都是有很大裨益的。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让我们扛起祖国的这份希望!
第二篇:读《毛泽东读书生活》有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社会浮躁的风气是造成现在人读书少的原因;然后说明读书跟外界的一切无关,只关乎个人的读书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接下来对读什么书给出的建议是:像毛主席一样博览群书,并阐明了它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读书方法,指出了毛主席的两个主要读书习惯(反复地读和勤做笔记)是把书读好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字:活到老,学到老 博览群书 反复地读、勤做笔记
前言: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加大,同时充斥着电视、互联网、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加上讲究速成、讲究流行、讲究短期效应的快餐文化风靡,整个社会的风气渐渐趋于浮躁,似乎做什么都急功近利,幻想一蹴而就。现在的人读书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读书,但是读的都是课本,做的都是考试题,基本上与文学类的书籍不沾边。读书不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而是想通过读书来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买车买房。我们现在的人怎么了?读书又怎么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我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之意,用将近一周多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走进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读书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因此,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求知,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主席孜孜不倦地从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虽然很忙,但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白天实在忙不过来,就减少夜晚的睡眠时间来读书,并且常常是通宵达旦。即使每次外出,毛主席也总要带些书,或者向当地借些书来读。晚年的毛主席,即使年老体衰,读书学习的精神也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依旧旺盛。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这种读书的精神已经不是“习惯”所能解释了。现在的我们总抱怨,没时间读书都是因为工作太忙,课业太重,应酬太多,试问你有毛主席忙吗?有毛主席任务重吗?有毛主席应酬多吗?读书要的就是一个纯洁的目的、平静的心境、“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跟外界的一切无关,只关乎个人的态度。
作为祖国年轻的一代,身处如此便利优越的读书环境下,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吧。
读书的内容:博览群书
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特别想读书,但却不知道应该读些什么书为好?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毛主席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巨人,也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巨人,而且极富个性和人格魅力,但凡跟毛主席接触过的人都会深深被毛主席的丰富学识、睿智思想、非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美国著名学者本杰明·施瓦茨、布郎特利·沃马克、尼克·奈特等都对毛主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果就中国来说,那么,具有像毛泽东这样气质的人物,至少近200年来,未曾有过。”
毛主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博览群书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这一切。从哲学著作到文学著作,从历史著作到自然科学著作,从逻辑学到伦理学的书籍,毛主席所读的书籍几乎囊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伦理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他可以同作家、文学家讨论文学艺术,与历史学家讨论历史科学,与哲学家讨论思维与意识的关系,甚至与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讨论粒子的无限可分。
然而浮躁的我们,顶多就看看上课所用到的教材,有时连自己领域相关的主要书籍都懒得翻看,科研工作用到时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只会复制粘贴,其它领域的书籍更不用说了。也许快节奏的生活,喘不过气的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读书无用论,好像成一个很充分的理由。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个误导,坑害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至于,尽管整个社会的学历层次提高了,但人文素质却在不断下降,同时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及至精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本好的书,凝结着作者思想的光辉,读这样的书就是在跟作者在做思想交流、学习和碰撞的过程,静下心去赏析、思考,才能真正地从书中汲取精华和营养,从而使自己精神不断升华,文学素养不断提高。读一本好书可以塑造一人的各个方面,内在的外在的,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作者笔下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多元化思想的碰撞,说不一定还能碰出不一样的火花。所以,正如钱学森说“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 造奇迹!”文化艺术既是生活的调色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是天空中的那一抹蓝色,调节我们的心情与节奏。
待我们做到毛主席那般博览群书,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那么便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
读书的方法:反复地读、勤做笔记
博览群书既然有那么多好处,那怎样才能把书读得又快又好?
总结毛主席的读书习惯,主要有两个:第一,读书必做笔记;第二,认真地学,反复地读。毛主席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从青年时期开始,毛主席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晚年。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在毛主席所读过的书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和精彩纷
呈的见解、批语。这些符号反映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又或者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与反对,深思与不解,同时也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价。这些圈点、批语反映出毛主席多思善疑的超凡悟性,也记录了他殚精竭虑的苦学精神。毛主席一直都反对那种只求快、而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其中,《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如《联共党史》和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就读了十多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也都读过好几遍。晚年时,毛主席对鲁迅的文学著作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书方法习惯因人而异,但上面两点是最基本要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它不但可以加深你的记忆,而且,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有条有理、工作高效的人。能够拥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能够拥有较好的记忆力,当然再好不过,然而,倘若你没有这些本领,那么,你也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更不必过分羡慕那些读书比自己快,记忆力比自己好的人。因为这些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到知识的根本因素。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无论一个人读书速度多快,记忆力有多好,如果不对书进行反复阅读,那么他在理解上就要大打折扣,我想这一点是谁都不会否认的。
结语:今天的我们,“没时间”不是不读书的理由,读书跟外界的一切无关,只关乎个人的态度,趁着年轻,让我们抛开急功近利目的和浮躁的心,持着像毛主席“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精神,带着“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读书习惯,去群书中遨游、探索,尽情地享受读书的乐趣 吧!
参考文献:龚育知、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009.7.1
第三篇: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有着与常人所不同心理与经历.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我阅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罢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一代伟人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不禁为毛主席的学识.精神所感动.毛主席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能对读书达到如此痴迷的地步,实在难能可贵.正是读书为他积累了巨大的一笔财富,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与读书密不可分.可以说,读书,是他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我们现在丰富的书籍资源与便利的图书馆借阅,毛主席的时代,要想读大量的书籍,首先资源就是一个问题.但即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能收集各种有用的书来阅读,他对读书的热情可见一斑.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我们,身处如此便利优越的读书条件下,更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了.其次,从哲学著作到自然科学著作,从逻辑学到伦理学的书籍,还有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毛泽东几乎无所不读。其涉猎范围之广,着实令人惊叹.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读书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专业课以外的书籍,我们也应尽量阅读.那些知识将会渗透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一生.此外,毛主席在读书时还做了大量的批注有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
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毛主席通过发愤读书,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写出《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这样杰出的哲学著作,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十分重视读报和学英语.读报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学英语则是跟上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与外来人们交流沟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自己.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的教育意义也是深远的.不应只埋头读书,当一个书呆子,而是要了解自己周围的各种变化.如今,网络的便利让我们有了丰富的渠道知晓全球各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读书运用到救国、治国,治理天下的革命实践当中.读书就是应当如此,能够活学活用.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终究成不了事.今天的我们,有幸生活在毛主席的光辉下,感受一代伟人的胸怀气度与远见卓识,应当更加努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我们的明天和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第四篇: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看完《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后,我心里对毛主席的敬佩又添了一分。他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让我为我的祖国有这样的一位领导人而感到荣幸。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祖国记忆里永远焕发光彩的一笔。
博览群书是毛泽东一生持之以恒的习惯,《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学习读书的情形,讲述了毛泽东对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文学的学习读书情况。
“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天不读”——这便是毛泽东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现如今,我们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优越的硬件条件,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资源,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青春,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在书本中增长才干。伟人毛泽东穷尽一生都未停止读书,正值人生大好光景的我们更应该向毛泽东学习,怀揣远大志向,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
除此之外,我还仔细阅读了毛主席学英语那一段。毛泽东1954年下决心开始学英语的时候,面临着三大困难:年纪大(61岁),基础差,工作忙。但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他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可以借助字典阅读一般文章、报刊消息的程度。这固然与毛泽东过人的学习劲头和超群的记忆力有关,但他的时间从何而来呢?
据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长期帮助他学英语的林克回忆,他学英语的时间经常是在刚起床后、入睡之前,饭前饭后,在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等等。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飞机上,随时随处都在学;工作再紧张,旅途再辛苦,学起英语来却兴致勃勃。1957年11月,毛泽东到苏联参加莫斯科会议期间,有时早上天色未明,就让林克同他一起学英语。
而反观我们今天的部分大学生,在学英语这方面的勤奋程度简直不能与毛主席相提并论,还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这能怪谁呢?有句话说的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是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的时期,这个时候不好好学英语,难道还指望以后工作上要用的时候再学吗?
从毛主席身上,我们也要看到读书时需要讲究方法的。首先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从青年时期开始,毛泽东便养成了读书必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后来他几十年坚持不废。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毛泽东所阅读的书的图片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与反对,深思与不解。这些圈点、批语反映出毛泽东多思善疑的超凡悟性,也记录了他殚精竭虑的苦学精神。还有就是用头脑去读书。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毛泽东站在时代的最高处,多思善疑,亦读亦思,科学思维,“思愈精则理愈出”。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与俄国革命截然不同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纲领,而这些是在马列主义的“本本”中找不到的。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毛泽东又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出一系列的理论。
毛泽东的读书人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持之以恒、广泛涉猎、独立思考,学以致用,才能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严格的要求。
仔细来看看我的自身,在加强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保证应有的学习时间,没有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地去学习、消化、吸收少。今后,我在学习方面:一定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把学到老,活到老的路线践行到底。
12231037 郭正龙 2014年2月28日
第五篇: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因为课程的需要,开始翻阅《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刚开始的时候有种带着任务阅读的感觉。仔细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带我领略的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别样的短暂,但是有些人却在漫漫历史长流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觉得,这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本书从马列著作、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等几个大的方面回顾了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我们会从中强烈的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强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读书方法。
一是广泛涉猎,有选择的博览群书。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读书之旅。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各种书籍都在他的阅读视野之内。透过毛泽东读书的种类和数量,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读书既有兴趣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有的是学习知识和自我陶冶性质,有的是哲学、社会学理论思考,也有的是实用性、专题性的研究以及现用现学的内容。那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是不是也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以争取成为21世纪人才的精英。但是,对于21世纪的我们而言,由于信息的极速发展,群书可能已经不是群书,而是一大群书,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得涉猎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以及针对性的提高自己。
二是学会读书,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毛泽东同志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读书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书本,要独立思考。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只读书不思考,就像吃饭不消化一样。28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常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干扰,其实质就是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读书不思考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四多”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而又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三是大量批注,不动笔不读书。毛泽东同志读书有写批注的习惯,这是他受徐特立同志“不动笔,莫读书”做法的影响。徐特立同志曾说:“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这些教诲,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实践,且受益匪浅。泽东读书,有些书是阅,略而知其在则可;有些书是读,颂而知其声;有些书是研,重复多次而深知其意;有些书是学,不仅需知其果且需深究其因、通晓其理。在本书中谈到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在所读的书上留下了许多符号,它们有:△、○、-、×、∨、斜线、方框、竖的波浪线、单杠线、双杠线甚至三杠线,还有顿点和问号。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当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读书批注的习惯,这样不仅会加快我们的读书节奏而且更容易去融会贯通。
四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同志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经常忘记睡觉和吃饭。即使到了晚年,他追求知识的欲望也丝毫未减,仍拿着放大镜仔细研读。这位伟大的领袖,几乎是在他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这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我们很难成为毛主席那样的伟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有较高的造诣就必须像毛泽东同志对于读书的态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合上此书,毛泽东同志秉烛夜读的身影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一些书需要去读、应该去读,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搁置。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会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论你的学历有多高,也不论你过去取得过如何辉煌的业绩,如果你放弃了读书学习,很快就会落伍,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学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同志的这种读书精神,要时时刻刻地鞭策着我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