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13.5规划建议说明

时间:2019-05-14 05:1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13.5规划建议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13.5规划建议说明》。

第一篇:吉林省13.5规划建议说明

关于《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巴音朝鲁

发布时间 : 2015-11-26 21:43:5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现在,我就《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起草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好未来5年吉林发展蓝图,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为此,今年6月,省委成立了由我负总责,蒋超良同志为组长、马俊清和房俐同志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建议》起草领导小组。

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建议》起草工作。今年7月,我们在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调研时,就围绕编制好《建议》,将谋划“十三五”发展作为重点课题。此后,又先后召开“十三五”规划决策咨询座谈会、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省委常委扩大会,研究谋划“十三五”发展和“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文件起草领导小组成立5个多月来,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听取情况、讨论修改。11月初,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后,《建议》稿下发省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原省级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意见。11月20日,经省委常委会议再次讨论,修改完善后形成提交本次全会审议的《建议》文本。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对《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体现了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了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吉林振兴发展内在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新期盼,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拓展和提升了“三个五”战略,强化了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议》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和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等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工程,对保持吉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创新发展需求,赋予高校自主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产权和机制为重点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石化、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品创新。二是针对季节性雾霾问题,全面治理燃煤小锅炉,淘汰黄标车,推动秸秆焚烧变堵为疏,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还田。三是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引进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把握中韩自贸区和俄罗斯远东开发契机,加强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度开发俄罗斯市场,同时稳步推进罗先经贸区建设。四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开发绿色健康产品,保护好向海、莫莫格等重要生态水域,建立林区生态补偿机制。五是强化安全意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恐怖活动和违法犯罪,有效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收入,(下转第七版)关于《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上接第一版)改善边境村屯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边境繁荣、边防安全、边民稳定。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六是强化社会民生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救助制度,筑牢基本民生底线。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消除薄弱学校。经逐条分析、全面汇总,《建议》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二、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的起草,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把握了以下四个基点。一是全面贯彻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总要求;二是突出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主题,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关键环节;三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广惠民生;四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省“三个五”战略的概念和内涵,将统筹发展调整为协调发展,将安全发展调整为共享发展,并阐述了国家总体要求,细化了我省具体优势、发展路径和目标导向。创新发展方面,提出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推进体制机制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省经济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提质、在提质中增效。协调发展方面,提出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统筹兼顾中把握平衡、协同推进、加快振兴,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方面,提出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大做强生态绿色产业,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放发展方面,提出深入实施长吉图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沿边开放与内陆开放、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联动发展,进一步拓展振兴发展空间。共享发展方面,提出不断夯实共享发展的文化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安全基础,切实增加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围绕吉林“十三五”发展,《建议》注重把握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又从实现振兴发展的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二是坚持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相结合。既深刻认识、有效发挥和持续放大自身优势,真正把优势潜力转化为发展成效,又围绕振兴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切实增强支撑发展能力。三是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既坚持底线思维,推动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坚持战略思维,强化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和发展后劲蓄积。四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通过有效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又通过有为政府调控,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监管。

在结构上,《建议》分三大板块,包括12部分、63条。导语和第1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1部分主要是总结“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新形势新特点,提出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第2至第11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为“十三五”发展重点任务,属于分论。第2部分讲推进实现动力转换、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从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消费的基础作用、扩大出口的拉动作用、加强定向定项精准调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5个方面展开。第3部分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营造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局面、推进高教强省和人才兴省6个方面展开。第4部分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从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加快专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4个方面展开。第5部分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从实施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实施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5个方面展开。第6部分讲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5个方面展开。第7部分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从深入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加快推进面向环渤海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畅通对外通道、努力扩大招商引资5个方面展开。第8部分讲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从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推进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支持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7个方面展开。第9部分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从巩固提升生态资源优势、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5个方面展开。第10部分讲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建设平安吉林、推动军民融合发展5个方面展开。第11部分讲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从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做好就业工作、持续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8个方面展开。

第12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12部分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从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3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今后5年GDP增速初步安排在6.5%以上,是在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综合考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面临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既要积极稳妥、符合实际,又要克服困难、争取更大作为。主要考虑:一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根据初步测算,三次产业发展能够支撑6.7%左右的增长;三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中央的整体安排;四是统筹稳增长和转方式,为调结构留足空间。2010年我省GDP为8667.58亿元,未来5年保持6.5%以上增速,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到2019年GDP可达17457亿元,提前1年实现翻番。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保持同步看,201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5411.47元和6237.44元,保持6.5%以上增速,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在2019年和2017年提前实现翻番。

第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脱贫攻坚,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发展问题、社会问题。目前,我省有1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我省现行脱贫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8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3360元。按照这个标准,预计到2015年末,我省还有贫困人口102.1万人,脱贫任务相当艰巨。

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按照国家每年6%的增长率水平测算,2019年我省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500元。通过实施扶贫攻坚工程,预计2019年可以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建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推进实施“五个一批”,强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对扶贫对象逐个攻坚拔寨,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三,关于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抓手。在前期向国家上报希望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基础上,经进一步研究筛选,《建议》提出实施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航天卫星数据产业、地下综合管廊、兴边固防富民、河湖连通、资源型城市转型、智慧吉林、生态移民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应该说,这些都是事关我省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松花江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涵盖九大领域,这样的项目对吉林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全力推动这些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另一方面,继续谋划、推动和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成长性的重大项目。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议》提出滚动实施一批创新发展工程,开展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光刻机、CMOS、3D打印、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产品产业化。同时,还要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种子企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第四,关于推动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这是立足我省东中西部资源、区位、产业、生态等实际,在区域发展方面确定的战略选择。东部是我省自然资源宝库,要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转化、产业升级、沿边开放、兴边富民等内涵,科学规划、创新举措,有效提高绿色发展、特色发展水平。中部是我省发展的隆起带,要大力推动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提升辐射带动效应。西部是我省的重要生态屏障,要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构建高效生态经济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三个区块建设,绝不是要孤立割裂东中西部关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条件,在促进区域协调协作、相互支撑、良性互动上下功夫。《建议》提出,要继续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更加注重均衡联动、融合配套、互为支撑,强化分类指导、坚持因地施策、搞好功能定位,努力形成既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既独立完整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统筹协调、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议》还进一步明确了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第五,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我省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省和商品粮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都发生深刻变化,作为粮食调出大省,我们面临着产量和价格“天花板”下降和成本“地板”上升的双重挤压。随着国家粮食收储制度的调整,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基于农业发展形势变化,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吉林要争做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指示精神,《建议》提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这既是吉林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发展模式的需要。《建议》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个层面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从加快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深化林业改革和供销社改革,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从建成一批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作物综合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等方面明确了主要发展指标。

第六,关于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十三五”的重点任务。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建议》按照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要求,提出实施产业发展“四大工程”,巩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老三样”,培育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新四样”,加快培育生物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和高品质转化,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围绕优化动力结构,《建议》提出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地位,推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如“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到2020年,吉林的卫星发射数量将达到60颗,形成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卫星数据产业链。围绕优化投资结构,《建议》提出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政府投资,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上水平、增后劲的重大工程。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投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实体经济发展带动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第七,关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深刻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问题,必须从完善体制机制、搞活体制机制入手,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议》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吉林实际出发,提出围绕“国企改革要深化、民营经济要发展、简政放权要彻底、市场活力要增强”的总体要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这不但是对过去十多年振兴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客观认识,也是我们在新常态下,切实增强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活力,推动全面振兴发展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国资国企改革是创新体制机制的核心任务,也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建议》明确提出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和抗风险能力,使之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简政放权是释放活力的根本之策,也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建议》提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议》还提出加快市场配置要素、财税、金融、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农村等专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我们力求做到每一项改革举措内涵清楚、指向明确、解决问题、便于落实,坚决破除制约全面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八,关于实施双翼共进推进开放发展。开放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具有沿边近海的区位优势,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一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外通道“通而不畅”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4年我省外贸依存度只有11.7%,低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贸易规模小,是黑龙江的2/3,不足辽宁的1/4。贸易结构失衡,出口仅占进口的1/3。“十三五”时期,我省对外开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东北亚国际局势趋好,中韩自贸区取得实质进展。从国内看,开放作为发展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吉林被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从我省看,我们不但拥有沿边近海的优势,而且已构建形成了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中新吉林食品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长春新区即将获得国务院批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振兴,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实现大开放大发展。

《建议》提出实施长吉图向东开放和面向环渤海向南开放双翼共进。主要考虑,长吉图开发开放是国家战略,是吉林对外开放的名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同时,面向环渤海开放是吉林推动开放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构建通化内陆港区,建设白通丹经济带,推动四平、辽源向南开放,可以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合作,逐步延伸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有利于加快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拓展我省振兴发展空间。

同志们,讨论、修改、通过《建议》,是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指导“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举措,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建议》更加完善。最后,让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第二篇: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陈政高(2010年11月15日)

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如下说明。

“十二五”规划《建议》稿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辽宁实际研究制定的。省委对《建议》起草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11月10日常委会讨论通过了 《建议》稿,决定提交本次全会审议。省委书记王珉多次到各市调研,听取省直有关部门汇报,对《建议》起草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省委分别组织各市委、省直各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论证,召开座谈会征求副省级以上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过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请省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建议》共六个部分。分别是:全面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十二五”时期的形势与总体要求;加快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快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加

快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极不平凡。《建议》对辽宁省“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五年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振兴东北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难得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

主要标志: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预期、高于“十五”,持续达到振兴以来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支柱产业优势增强,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区经济发展有了新进展。

二是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十五”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工作成效明显,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继续巩固。

三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利用外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实践证明,这五年是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部署要求,《建议》提出了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建议》突出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科学发展是目标,创新发展是手段,和谐发展是保障。

《建议》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基于长期以来辽宁省经济一直以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为主,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才能适应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建议》强调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长期指导性,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就是在加快振兴的历史阶段,通过扩大增量做大经济规模,为优化经济结构赢得空间、创造条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就是通过增强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和推动产业升级。

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就是把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通过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确保主题主线的贯彻落实,《建议》提出“五个必须”基本原则和“五个力求”的基本要求。“五个必须”,即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个力求”,即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相统一,强省与富民相统一。这些原则和要求,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的重点和方向,需要深刻理解、认真贯彻、具体落实。

《建议》在深化省情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都要再上新台阶。这里重点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必须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加快全面振兴步伐,同时老工业基地振兴又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两字也为“十二五”之后的振兴发展留有余地。第二,关于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目前辽宁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东部第六,未来五年只要保持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发展速度,就有望在“十二五”末位次前移,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步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第三,关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尽管增速加快,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力求“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幅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显著提高。《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依据,也为具体指标确立留下了空间。

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建议》根据“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确定了以“三个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即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以消除体制障碍为重点的体制转型。

“三个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加快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科技、人才、管理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加快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创新创业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个转型”的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集约发展、协同拉动的轨道,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重点转换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的轨道。

“三个转型”的目的,是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四、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建议》对加快经济转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等经济建设任务进行了重点阐述。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扩大内需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建议》提出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消费政策,逐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投资建设重要产业功能区,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

二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议》首次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发展战略核心,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解决辽宁省工业体系完整但产业不大不强问题的必由之路。重点要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依托重点工程和骨干企业,提高技术突破能力,由“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

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战略重点。第一,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完整度和丰厚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化迈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重塑工业大省形象。第二,以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为品牌、载体和突破口,走出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第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领域,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第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

四是推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第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第二,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全国百强县。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扩大内需的强劲动力。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在全国领先,要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任务,以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保持辽宁省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六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朝阳市享受沿海经济带政策为标志,全省14个市已全部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因此全省区域总体发展就要以这两大战略区域为引擎,以沈大经济带为轴线,构建“双擎一轴联动”、三大板块互动的发展格局。第一,加快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持沿海重点区域率先崛起。第二,以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第三,促进两大战略区域对接,使沈大经济带成为独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带。第四,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落实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力争五年大变样。第五,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区域互动机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五、关于加快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加快社会转型、保障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提高居民收入、推动文化发展、加强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更加积极促进就业。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以公共投资和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探索和创新住房保障模式,继续开展开发式扶贫。

三是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是“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鼓励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促进劳动者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增长,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四是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需要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议》围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从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搞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区、先导区,推动文化产业与各领域各行业相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创新社会管理。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议》强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重心下移的社会管理模式,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效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七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辽宁作为重化工业大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议》强调,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开展低碳经济试点;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搞好生态区和保护区建设。

六、关于加快体制转型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快体制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提供动力。《建议》根据“十二五”发展需要,对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要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扩大城区和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规范行政审批,改善发展环境。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二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代表辽宁形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同时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大发展。

三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政策,争取实施资源税征收改革等试点;加快区域金融体系建设,培育和引进高端金融机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四是推进农村领域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是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六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辽宁省对外开放将进入进口和出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辽宁发展至关重要。《建议》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第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依托,争取国家支持在大连长兴岛设立自由贸易区,把辽宁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贸枢纽和功能服务区。第二,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完善投资软环境。第三,稳定和拓展外需,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第四,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和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第五,积极推进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构建东北四省区以及环渤海地区合作新机制。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结尾部分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等问题提出要求,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在全面振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同志们,科学制定、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习近平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好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为此,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成立由我担任组长,李克强同志、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

1月2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2月10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建议稿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问题并提出建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特别是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文件起草组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真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7月底,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建议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议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更加深入和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概括。二是建议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三是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四是建议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五是建议重视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六是建议更加注重通过改善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另外,考虑到建议通过后,还要根据建议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两个文件之间要有合理分工。所以,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在结构上,建议稿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讲“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第三部分讲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7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个方面展开。

第八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八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6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就其中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建议稿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考虑到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将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形成新的市场空间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同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现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建议稿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第三,关于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今后,脱贫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大致能够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继续采用。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第四,关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8月,我们确定要抓紧实施已有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第五,关于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机构种类多、综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国家均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监管标准、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的改革任务。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第六,关于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在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

第七,关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国家可以根据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耕地轮作休耕情况复杂,要先探索进行试点。

第八,关于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综合起来,现行环保体制存在4个突出问题: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建议稿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局不再单设而是作为市(地)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这项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力争“十三五”时期完成改革任务。

第九,关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一方面,据调查,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经过认真测算,认为实施这项政策是可行的。

同志们!讨论、修改、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指导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议稿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务、举措,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建议稿更加完善。最后,让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第四篇:(材料2)十二五规划建议说明

关于《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审议稿)》的说明

(初 稿)

同志们:

《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陈书记和我专门列了重点课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听取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对一些重大问题作了认真研究。陈书记主持的市委常委会,对《建议》稿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决策。《建议》充分汲取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课题及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征求了各市县、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市三届党代会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届人大?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大会作《建议》说明。主要讲四点。

一、关于市委《建议》起草的总原则

《建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谋划台州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市委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坚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与立足自身实际相结合原则。《建议》注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及历次全会精神,把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到《建议》中。同时,《建议》紧紧围绕台州实际,牢牢把握台州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十分重视与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对接,非常注重市内各部门各地区规划之间的衔接,使《建议》描绘的宏伟蓝图既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又体现台州的特色;既拥有充分的科学性,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2、坚持保持政策连续性与力求创新相结合原则。“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实施“三张名片”和建设“三个台州”的基础上,作出了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的部署。实践已经证明,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在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全面落实和深入推进。《建议》对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作了重申和强调,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又根据“十二五”发展所处的新阶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力求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3、坚持谋划长远与着力当前相结合原则。“十二五”是台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沿海开发的加速期,台州发展将全面迈向滨海新时代;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加速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增长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得慢了就要落后;更是全面小康的实现期,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议》着眼长远来谋划“十二五”发展,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的要求,同时又立足当前,提出了具体措施,力求做到可望又可及。

4、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建议》涵盖面十分广,它要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这需要我们把台州的发展放到国内外大背景中思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谋划,努力做到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全覆盖,为《纲要》指明方向,提供了编制依据。同时,《建议》按照“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总要求,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和举措,努力做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的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全力打造“三张名片”,扎实推进“三个台州”建设,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其它不利因素的挑战,积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在深入实施“三张名片”和“三个台州”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以及台州发展的新情况,作出了“四大战略”和“三区建设”等一系列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台州特色的重大决策部署。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工作举措,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效地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这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不断拓宽适合台州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许多宝 贵经验,值得继续总结、坚持和发扬。概括地讲,这些经验主要有三条:

第一,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从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社会”、“三张名片”,到“三个台州”战略,再到“四大战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努力以更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谋求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还立足台州实际,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以发展推转型、以转型促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以民生改善促进更大发展。在过去五年里,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统计局作了一些统计,我们在民生中的支出相当可观。此外,我们还通过两年活动和“双服务”活动等载体,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相促进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第三,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深化改革、以改革驱动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着力建立更加完善、更富效率、更为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创业活力更足、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战略谋局的五年,是应对各种考验、克难奋进的五年,是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五年。这五年的奋斗和探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极其珍贵,这些都为台州“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关于“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确定 《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争取在空间布局、产业升级、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台州“十二五”发展的总要求是“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抓手是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和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台州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落实“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台州实现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此基础上,《建议》还特别强调了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坚持以主攻沿海为首要着力点,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核心环节,坚持以统筹城乡为主攻方向,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坚持以绿色发展为重要任务。这个六基本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要求,突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我们“十二五”指明了努力方向,有利于我们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台州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再创新优势,文化软实力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这些目标是基于我市的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提出来的。既是省委对台州的要求,也是台州人民的迫切愿望。既贯彻了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特别是实现了与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浙江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规划的对接,也切合台州实际,突出了台州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既强调了经济发展,也强调了 社会建设和发展质量提升,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主要任务的把握 《建议》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八大任务。在这里,我作进一步的说明:

1、主攻沿海,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台州海洋资源丰富,实施主攻沿海战略不仅是优化我市发展布局、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更是国家和浙江省完善沿海发展布局的战略要求。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已经全面实施,浙江已经被批准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省委对我们也提出了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年打基础,六年上台阶,十年展新貌”的要求,加快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海陆联动和区域统筹,形成功能明确、开发有序、优势互补、高效集约的发展新格局。《建议》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着力构建沿海发展平台。要以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核心,联动发展三门湾、乐清湾,争取成为国家沿海开发布局中的重要战略节点。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进深化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建设海洋产业基地等途径,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升我市海洋经济竞争力。三是统筹沿江发展轴。要抓好沿江沿溪开发和保护,整合提升沿江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努 力建成台州新的经济增长带。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已成为台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这里,有三点我想着重说明一下:一是提升发展现代工业,主要是要做好 “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台州产业新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核心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加快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3、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台州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而新 型城市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在这里,《建议》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大力推进城市群构建。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发展、共建共享,推进空间布局层级化、产业分工合理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副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支点,结构完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台州城市群。二是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要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强化对产业的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康居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投资机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千亿工程”,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4、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深化生态市建设为抓手,是为台州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会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建议》从四个方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要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二是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整治,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积极开展和推进水环境和土壤修复,创建“森林台州”。三是切实加强节能减排。要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努力打造节约型社会;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气、废水和废物的污染,确保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四是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加强生态科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在这里,我还要再加一句,我们要把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和《建议》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5、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创新型城市则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强市,健全和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议》在这方面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转型升 级的核心环节。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品牌建设;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二是全面发展教育事业。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上水平上等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三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6、加强文化大市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 对人我们台州而言,与完成经济发展目标相比,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必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台州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方面,《建议》提出的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台州精神激励干部、鼓舞群众,进一步增强全 市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深化“三个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导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挖掘和开发台州优秀文化资源,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优势文化产业,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7、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环节,也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全面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和创新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建议》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以创业促就业,二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是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呼声强烈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生,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 发展成果。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是民生之基。要进一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四是全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工作水平。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进一步提高人口工作水平。五是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互动。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和恢复重建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要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和流动人口服务。

8、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台州发展的活力源泉。台州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创 造良好的转型升级环境。《建议》明确提出了六方面任务。即:着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区域交流与合作。在这里,我想着重说明三点:第一,民营经济是台州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在未来台州经济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一定要深入开展“五放宽”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一批民营企业加快转型为现代企业。第二,民间资本丰裕,是台州的一大特有色和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台州市委市政府必须给以高度关注的课题。今后,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争创全国小法人金融机构和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城市。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发展,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打造“阳光政府”。

《建议》最后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突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同志们,台州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做好“十二 五”时期的各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任务也很艰巨。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实现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吉林省委关于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王儒林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省委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孙政才书记非常重视,在《建议》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对组织领导、力量配备、工作程序及进度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全面总结“十一五”、科学判断“十二五”发展环境,以及《建议》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框架结构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听取《建议》起草小组汇报,并主持召开市(州)委书记、省委决策咨询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原省级老同志等四个座谈会,征求对吉林省“十二五”发展的意见。省委先后召开两次常委会对《建议》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并按照程序向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省纪委委员、省九次党代会代表,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党组,以及各市(州)党委、长白山开发区工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征求意见。《建议》起草领导小组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采纳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有些意见将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予以体现。《建议》的形成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汇集智慧、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不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经过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根据《建议》,编制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实施。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总结好“十一五”,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我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加大投资拉动力度,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服务业跨越计划和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工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连续5年成功举办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吉林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能够全面完成。初步预计,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0亿元,比2005年增加4880亿元,年均增长14.7%,增速比“十五”快4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1000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由207.2亿元增加到560亿元,年均增长22%。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建议》提出,我省目前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这一重大判断是符合吉林实际的。《建议》指出,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既要牢牢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又要清醒认识面对的风险挑战;既要切实坚持我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适应新变化与时俱进;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又要应对好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毫不动摇,促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切实强化统筹协调,突出吉林特色;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毫不动摇,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毫不动摇,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强化改革开放和人才战略支撑,加快推动富民进程,全面加强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突出了科学发展、统筹“三化”、“三动”并举、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民生优先等战略要求,充分贯彻了中央精神,完全符合我省实际。主要考虑是,坚持科学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时代的要求。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十二五”期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三化”是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必须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三动”并举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吉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投资拉动仍然是我省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手段,项目带动是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保证。要坚持不懈地实施“三动”战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经过5年建设,要使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内生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民生优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解决生存性、发展性和安全性民生问题,加快推动富民进程,加大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创新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此,《建议》进一步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坚持6个原则,即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三化”统筹,坚持“三动”并举,坚持民生优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这6个原则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轨道的重要保证。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城镇化、富民工程、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6个方面。这些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既贯彻落实国家的发展要求,又符合吉林实际;既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务相结合,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既强调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既注重加快经济发展,也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细化提出一些具体指标。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建议》提出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富民工程、改革开放等12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和出口规模。这主要基于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出的。当前,我省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城乡统筹、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消费和出口规模不大是制约我省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必须着力提高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巩固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农业优势突出,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有利条件。我们要按照省委的部署,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核心。重点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千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畜牧业扩能升级,发展壮大林特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建议》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农产品加工结构,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推进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三是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是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三)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振兴吉林关键要振兴工业。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三化”统筹的核心也是工业化。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虽然近几年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产业间融合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构建若干世界领先、国内龙头的产业高地,显著提升吉林工业整体实力。重点抓好3个方面: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国内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和特色突出、技术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巩固发展世界领先的轨道客车产业。推动汽车、石化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配套协作,促进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纺等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努力向高端、精品、低碳、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二是发展壮大特色资源产业。我省特色资源优势明显,但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深度发掘、深度转化、整合发展空间很大。要立足优势,发挥特色,完善机制,积极开发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特别是人参、矿泉水等特色资源,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三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国内外都在谋划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基础、有条件。要抢抓难得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四)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富裕百姓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需要。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是发展中的“短板”,今年服务业增速仍将低于GDP增长,在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现在,不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二五”期间,必须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实施服务业跨越计划,突出发展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五)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加投入、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议》从6个方面对统筹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主要是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快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里,我重点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在空间布局上,主要突出长吉一体化、区域中心城市、县域和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镇4个层面。重点是推进长吉一体化,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进程,依托“两区四轴两带”的省域城镇体系框架,加快形成长吉为核心、哈大和珲乌大十字交通主轴为支撑的全省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二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在我省区域结构发展中,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城市群建设,推进延龙图一体化,构建白(山)-通(化)-丹(东)经济带,合理开发东部生态经济区,大力培育西部特色经济区,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六)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我省具有一定的科技优势,但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我们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创新机制、融入市场,创造技术、研发产品,培育产业、做大做强”的总体思路,强化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人才支撑转变,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建议》对科技和人才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在,我省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必须下大力气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公共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关键措施。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多年来,我省研究出很多极具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但转化率很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要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人才评价导向和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切实加强人才支撑。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七)实施富民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改善民生、加快富民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归宿和动力。实施富民工程,目的就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殷实富裕。《建议》从11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重点是增强产业对富民的支撑能力,把发展作为民生改善的基础,做到富民与发展相结合、相促进。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着力推动全民创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增加群众创造财富的源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要统筹考虑保障就业、经济增长和区域竞争力等各种因素,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促进分配公平。尤其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住有所居、住得温暖是民生的基本需求。要继续下大力量,建设保障性住房,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公共服务良性供给机制。要强化财政对富民的促进作用,坚持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民生。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功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直接反映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应放在优先建设的地位。《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保障安全,适度超前,全面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建设高水平综合交通网络。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公路方面,构建“五纵五横三环四联”高速公路网,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推进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沥青路。铁路方面,建成“五纵三横”铁路网,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民航方面,在形成“一主四辅”机场格局基础上,启动实施长春龙嘉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适时推进其他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二是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干旱问题突出,防洪、供水、灌溉等水利保障能力不高,必须集中力量,改善水利设施条件。重点要加快中部引水、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关系民生的水利工程项目,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利社会管理能力。三是增强能源保障。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要按照保障供给、节能优先、调整结构、多元发展的思路,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重点是发展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加大油、气、煤的勘探开发力度。四是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产业发展、企业服务、改善民生、政府管理等方面有机融合。重点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吉林”工程,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九)建设生态吉林,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我省重化工业比重大,在继续扩大产能的同时,面临着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艰巨任务,“十二五”时期国家又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我省作为一次能源和水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省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建议》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护吉林特色生态资源,构筑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并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大自然灾害防治力度等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议》提出,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导向,把社会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民生优先,改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程度。突出抓好5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根本举措。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促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们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加强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按照中央部署,“十二五”期间,既要完成近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四是切实做好人口工作。这是一个发展战略问题。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五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加强改进群众工作,完善应急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要破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这既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推动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改革方面,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要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资源性价格改革等。在开放方面,主要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突出引资引智并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国际资本,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发挥各类展会的作用,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等,全力打造我省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节点城市建设和国际合作机制完善等重点任务,加大力度、统筹协调、务实推进。

下载吉林省13.5规划建议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13.5规划建议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1129《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2010年11月29日) 王儒林《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2016急诊科情况说明及规划

    急诊科情况汇报及发展规划 一、人员情况 急诊科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司机3人、护师2人、护士7人。 二、现阶段主要负责工作 院前急救,急危重症接诊、处置、分......

    住宅小区规划说明(通用)

    *****规划设计说明书 建筑篇 1.1 项目概况 1、区位条件: *****位于******。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总用地面积约为****平方米,用地性质为***用地。 2、现状条件 基地平......

    厂区规划说明

    某某县粮油购销公司厂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某某县粮油购销公司厂区位于某某县涌泉工业区内,西边毗邻威利邦大道,东边靠近清凉河约50米,北边距离发展大道......

    幼儿园-规划说明

    庆阳市西峰区中街幼儿园教学楼规划方案设计说明庆阳市西峰区后中街幼儿园教学楼项目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西峰区中街幼儿园规划地块位于幼儿园巷以北、报社巷以南......

    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xx 市 委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 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10月29日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

    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

    “十二五”规划背景知识 作者:发展规划科 时间:2010-6-11 12:20:08 阅读数:1514 Tags:十二五 规划 背景 知识 1、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当前,我区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