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规划建议

时间:2019-05-13 03: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委规划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委规划建议》。

第一篇:市委规划建议

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惠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惠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惠州发展实际,对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建议。

一、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奋力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

(1)“十一五”为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有了新的转变和质的提升。大力实施“人本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兴市、创新强市、生态旺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着力推动“三促进一保持”、“双转移”,着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经济转型全面启动,经济结构基本实现“两个转变”①,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平安和谐惠州建设取得新进步,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发展后劲获得新提升,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实现了“经济总量比‘十五’期末翻一番、承办好第13届省运会、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三大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惠州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五年的发展,为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抢抓“十二五”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的战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奋力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兴经济体逐步崛起,这将为我市加快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有利契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为我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我市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新的空间;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三角《规划纲要》、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大三通”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有利于我市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合作与共享发展中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惠州市情看,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设地级市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基础更加厚实,大项目带动效应增强,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后劲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未来五年,我市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6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并将引领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激活发展动力,创造巨大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全面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转型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提高民生质量任务艰巨,社会建设管理面临新课题;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亟需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判,创造条件,加快解决。

(3)“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这个核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力实施“内生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建设幸福惠州,推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多作贡献。

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要坚持做到:

———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政府与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等重大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 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开创更高标准惠民之州新局面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 必须以为民惠民建设幸福惠州为主旨。推进科学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是建设幸福惠州。幸福惠州是更高标准惠民之州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两者内涵一致,共同构成惠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追求。要把建设幸福惠州放在建设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促进就业创业,更加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加突出发展惠民利民各类民生事业,更加突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的幸福、更长久的幸福。

——— 必须以夯实“八大基地”为主战场。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等 “八大基地”,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主要载体。要以建设 “现代产业100强”为引领,做大做强“八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做厚做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物质基础。——— 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军。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奋斗。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共建惠民之州、共创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真正体现集民智、顺民意、聚民力、惠民生。

——— 必须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根本动力。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抓住转型升级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着力提升利用全球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必须以平安法治建设为主保障。平安法治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重要保障,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惠州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履行维稳这个“第一责任”,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党管武装,加强民兵预备役与国防动员建设,为应急维稳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奋力开创更高标准惠民之州新局面创造良好的平安法治环境。

——— 必须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为主心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政治与组织保障。要围绕保持先进性和增强执政能力,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人大、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共同奋斗。

(4)“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中央和省“十二五”规划、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社会和谐显著进步,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十二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 在加快发展上有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在转型升级上有新突破。内生发展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 在城乡统筹上有新突破。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客运”、自然村“村村公路硬底化”、自来水“户户安全送到家”。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 在富民惠民上有新突破。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更加发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

——— 在和谐发展上有新突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水平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单

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文化惠州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力争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平安法治惠州建设再上新水平,全市社会更加稳定,惠风更加和畅。——— 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综合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 “五年实现五个一”: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元,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建成“现代产业100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成以上;建成100项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夺取1块“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金牌。

二、着力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要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结构,开拓内外销市场,提高内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5)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积极研究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城市消费升级,培育促进汽车、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千村万户市场工程”,完善提升县级配送中心,拓展丰富农家店,拉动农村消费。加强消费维权工作,大力促进节庆消费,支持发展租赁消费、信贷消费、网络消费等消费模式,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绿色、健康消费。

(6)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加快城乡尤其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财政引导力度,推动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的投资建设。

(7)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扩大内销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引导内销企业组成开拓市场的 “联合舰队”。继续推动“惠货全国行”,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惠货”展销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驻省外广东商贸城、广东名优产品销售中心,乃至在国内大中城市发展惠州产品销售中心,帮助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由 “运动战”转入“阵地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惠货物流网”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公共销售和电子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开拓农村市场的作用,加快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大型超市集团和连锁商业集团,引导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建设促进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产销对接的“命运共同体”。

(8)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简化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审批程序,提振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内销市场信心。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按内需调结构,鼓励其设立研发机构、创立自主品牌、在内地建立营销网络,推动加工贸易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加工制造功能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领域延伸,由外资企业为主向内外资并举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平台功能,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通关效率。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内销和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延长增值链,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

三、着力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不竭动力。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抓手,通过创新夯实基地,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创新资源支持,通过省、市联动和产学研合作、粤港联合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加强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石化与光电产品质检中心和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设,加快惠城丝光棉、惠阳新圩数字视听、惠东鞋业、博罗园洲纺织、“罗浮药谷”和龙门木竹、矿产资源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和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鼓励参与或组织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鼓励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将商标战略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两端延伸,促进“惠州制造”向“惠州智造”和“惠州创造”转变。力争到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1.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

值比重达到37%以上。

(10)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尽快完成大亚湾石化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石化区土地盘整和填海进程,将石化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实施区内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配置。推进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增强石化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石化产业链的伸延发展,为节能减排腾出空间。充分利用隔墙供应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以世界化工500强和国内化工100强为招商主攻目标,形成以绿色环保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石化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市石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初步建成世界级石化基地。

(11)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仲恺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围绕光电产业、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和欧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大型电子类企业。抓好TCL液晶产业园、科锐半导体LED芯片、比亚迪LED外延片和LG伊诺LED封装、背光和照明应用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延长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信息化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2)建设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突出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大力推进“3510”工程 ②,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惠州旅游综合竞争力。以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莲花山、古田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建设森林度假顶级品牌;加快环大亚湾五星级度假酒店群和休闲度假基地建设,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品牌;以龙门温泉群为主体,打造特色温泉养生旅游品牌;发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内涵,提升叶挺纪念园、邓演达纪念园影响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利用滨海资源开发高端水上运动项目,打造运动休闲潜力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38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接待量达到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13)建设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以电力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一批电网工程,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继续做好惠东平海电厂、惠州LNG电厂、丰达LNG电厂、国华(大亚湾)二期与仲恺高新区热电联供等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广核惠州核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开发风电、余热发电、太阳能,促进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到2015年,惠州成为我省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地。

(14)建设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主要载体,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用足用好国家、省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1 ̄2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8.5%以上。

(15)建设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以创新和创意为引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化与融合。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要求,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外包服务、总部经济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以及旅游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石化、电子、鞋业、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专项产品国际采购中心,推进商贸物流国际化。恢复惠州机场民用航空服务,启动惠州机场航空城规划建设工作。加快惠州港建设,统筹整合岸线资源,发挥港铁联运功能,加快开通国际国内直通航线,构筑出海物流大通道;以发展石化物流为先导,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编织“物联网”,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石化产业和港口物流业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商业网点建设,提升批发零售、商贸、餐饮行业发展水平。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网上购物、城市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系统集成、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及维护服务,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和互联网增值业务。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的高效健康安全的金融体系,全面推进惠州金融业跨越式发展,使金融业成为惠州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惠州设立分支机构、服务网点,努力承接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外包业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专业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稳步拓展农业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意外和健康保险等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帮助企业创造上市条件,扶持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乃至国(境)外上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评估、咨询、广告、知识产权、就业和劳务、公共关系、经纪代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业。以城镇化、工业化为契机,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

四、着力协调发展,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水平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是珠三角 《规划纲要》赋予我市的重任。要下足决心,攻坚克难,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铺平道路。

(16)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坚持城乡、区域、陆海三个统筹。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划的框架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各县(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要分别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海石化区”、“国家一流高新区”;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作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要分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中心区”、“现代服务业活力区”、“现代海洋经济强县”、“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县”、“生态经济特色县”。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

(17)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土地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入股项目开发的新机制,增加农民稳定性、持久性财产收入。

(18)建设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基础投入,严格保护耕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鱼塘改造、无公害农(水)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中小型堤防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和城乡水资源供应保障工程建设。实施现代农业“5511”工程 ③,做大做强特色精品农业、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发展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具有惠州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加工流通和农业观光旅游中心。

(19)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原则,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以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文化惠民程度、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村企合作”,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示范、扶持、激励、奖补机制,全面推进村镇整治工程、“千村家园绿化”工程和宜居村镇建设。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20)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走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城市快速干道和轻轨相连接,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卫星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建设中心镇、卫星镇、专业镇和名镇名村,发展提升沿江沿海城镇群,加快培育北部腹地新城镇群。加快完善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卫星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和扩大就业的功能。推进发展重心战略转移,加大对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投资开发力度,将小金口、水口、三栋、横沥、淡水、秋长、永湖、新圩、镇隆、澳头、霞涌、陈江、沥林、平山、白花、大岭、多祝、稔山、平海、吉隆、黄埠、罗阳、龙溪、园洲、石湾、湖镇、长宁、福田、杨村、公庄、龙城、平陵、永汉、龙华等,打造成为具有“投资洼地、发展高地”意义的卫星城镇,加快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全面实施农民工入户积分制,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入户城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21)积极推进“双转移”。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与组织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我市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强化组织领导,着力破解园区建设面临的用地指标、资金短缺难题,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生态环保要求的外资、国资和民资项目,加快建设东莞(龙门)、惠东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各县(区)产业转移园。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转得出、进得去、留得住”,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制度,健全量化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22)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突出“上山下海”方略,实施海洋综合开发,提高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和总体实力,加快建设“海上惠

州”。在布局上,以环大亚湾为核心区域,以考洲洋、巽寮湾、稔平半岛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海岛开发开放为战略重点,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产业上,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海水养殖效益,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打造临海工业集群和蓝色观光走廊,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23)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大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全力推进与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实现“四年大发展”,扎实推进“十年大跨越”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和深莞惠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相邻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快跨境交通项目建设,发展跨界公交服务,提升城乡客运、交通信息服务水平,推广“岭南通·惠州通”品牌,建设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联合治理跨界污染、灰霾天气、非法跨市倾倒垃圾等长效机制。加强与深圳、东莞协调配合,探索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分配新机制,共同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坪清新产业合作区)”建设。

五、着力绿色发展,提升宜居宜业生态文明水平

绿色低碳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迫切需要。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生态安全,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都市风景”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宜居宜业”进而“乐居乐业”相得益彰的生态文明惠州。

(24)推进城市“三条轴线”规划建设。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约束力。坚持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等“三条轴线”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彰显“双宜”城市魅力。

(25)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项目节能和环保审批,提高能耗和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限制审批高能耗、高污染建设项目,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与氮氧化物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综合利用能源、土地、环保、价格、信贷等杠杆,巩固淘汰落后产能的成果。推动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现工业园区废物循环利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耗能设备技术改造。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区域性电力节能增效公共示范平台建设。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形成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26)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引导建设用地供应向产业升级和城乡优化布局倾斜。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持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加大闲置土地盘整力度,增加土地资源储备,提高保障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完善土地监察动态监测网络,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注重海洋生态保护,科学实施围海造地工程。

第二篇:**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和研究未来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跨越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

未来五年,是**在新起点上谋求新跨越的一个关键时期。根据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市委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在这一时期保持和提升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腾飞。

实现这一战略部署,我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率先发展、全面发展、集约发展”的鲜明特色,“十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提前完成。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GDp总量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17.5亿元和7.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2.4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4%,比“九五”期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9.2:55.5:35.3,二产比重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达42.5%,接近或超过苏南部分县市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53.3%和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3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10.9%。同时,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发展历史上创造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是**不断推进思想解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五年,是**应对新挑战、谋求新跨越的五年,是**探索发展新路子、增创发展新优势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十五”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突出跨越发展的主题,高点定位,凝心聚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营造攀高争先、和谐奋进的生动氛围;得益于我们科学提出并一贯坚持符合市情特点和新阶段特征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针,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战略性举措放大发展优势;得益于我们注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互动转化,统筹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我们不断改进作风,强势组织推进,强化各项保障,狠抓工作落实。“十五”尤其是近年来跨越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实现“十一五”全面腾飞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十一五”,**站在全面跨越发展的新起点,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移正加速推进。广东、浙江等地的民间资本加速北上,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进入关键时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江苏在大力推进沿江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已全面启动沿海大开发战略。**将实现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从**自身看,多年来,通过实施“大开放、大接轨、大调整”的发展战略,我市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已经站到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具备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仍需加快转变,经济效益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科技和人才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优势,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还不强,高新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速还不快,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城市建设步伐还不快,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工作还不够;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十一五”时期是**在巩固“十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机遇期。因此,谋划和推进“十一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宗旨,在立足市情实际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形势,及时把

**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来源:孝感日报 作者: 时间:2010-12-22 点击:

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孝感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

过)

“十二五”时期是孝感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孝感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提出符合孝感市情和发展态势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总体部署,形成提振全市人民信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行动纲领。

一、正确分析形势,牢牢把握孝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1)“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孝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的宏伟目标,提出并实施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总体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锐意进取,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总量进入百亿级加速扩张阶段,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武汉城市圈前列,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汉孝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和谐孝感建设有序推进。“十一五”规划的胜利完成,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标志着孝感已经站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起点,正处在机遇叠加、整体提速的新阶段。

(2)“十二五”时期孝感经济社会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展望“十二五”,孝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扩大内需战略,为我市充分挖掘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实现内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为我市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了持久活力。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形成的联发效应,为孝感承接武汉辐射,实现错位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为我市争取更多国家、省里政策支持和谋划发展项目,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投资效应持续释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上下精神振奋、信心坚定,思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氛围浓厚,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面向未来,也要清醒地看到,孝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周边地区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内城市抢前争先、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强劲,我市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发展不够仍然是我市最大的实际,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凸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孝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但总体上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前争先,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主题主线,科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为战略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十二五”时期孝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经济外向度,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更强的发展后劲。——坚持协调发展。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在扩张总量中促进经济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加速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抓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增强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建设创新型孝感。——坚持和谐发展。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多渠道开发就业创业岗位,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把孝感加快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持续走在武汉城市圈城市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使“十二五”成为跨越式发展时期。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成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比重和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市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中级阶段,使“十二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时期。

——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人口得到有效转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使“十二五”成为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拓展,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使“十二五”成为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时期。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十二五”成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多时期。

三、围绕总体目标,全面实施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 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深化市情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孝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经济强市、构建和谐孝感的内在要求,是引领“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十二五”时期,要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十年基本建成”的建设进程,力争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5)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总量大、结构优、效益好。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6)加快城市建设,努力达到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拉开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到2015年,孝感中心城市建成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65万,形成大城市规模。孝感中心城市基本形成与大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承载力,建立健全适应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体现孝文化特色的城市人文内涵。

(7)促进生态优化,努力做到绿色、低碳、宜居。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功能,营造优良的宜居休闲环境。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示范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绿化率,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构建绿化屏障,保持空气质量。加强主要污染源治理,倡导循环生产,保障生产生活环境安全清洁。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低碳产业,逐步形成生态经济体系。(8)增强区域影响力,努力实现覆盖全市域、影响鄂东北。提升中心城市的要素聚散、科技创新、交通通达、信息交流等综合配套功能,强化在全市经济、文化上的龙头地位,增强对全市域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融入武汉的基础设施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平台,加快汉孝经济一体化、空间同城化进程。完善中心城市的商贸、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把孝感建设成为连接大武汉、影响鄂东北的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坚持需求协调拉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9)保持投资增长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信贷支持,确保投资规模的增长幅度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农业农村、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倾斜。加强重大项目库建设,谋划一批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大生态建设项目和相关配套设施。优化投融资结构,创造良好环境,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鼓励民间投资,激活社会自主性投资动力。(10)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落实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夯实居民消费基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引导农民合理扩大住房消费为重点,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社区(村)服务网络建设,促进便利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市场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11)加快推进出口增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培育壮大高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开发新的出口产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培育外贸市场主体。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孝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协作配套,加快推进汉孝经济一体化、空间同城化进程;坚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孝感在武汉城市圈中率先崛起。

(12)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融入工作机制,加强汉孝两地高层互访、定期会商、对口交流,推动部门专题合作、园区和企业之间的同行对接。进一步拓展融入工作的领域空间,加快建设“六大基地”,全面深化“十项合作”,推进与武汉市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入对接。全面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无缝、快捷、通畅、同城”的对接平台。着力构建以临空经济区为先导,以“两型”社会 建设示范区为重点,联结全市域的孝感融入带,形成更加广阔、更加紧密的对接空间。

(13)扎实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完善孝感“两型”社会示范区功能片区详规,加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两型”特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孝汉大道“两型”产业带和汉孝城际铁路“两型”城镇带建设,努力把示范区建成“两型”产业的聚集区、环境友好的先导区、城乡一体的先行区和民生幸福的样板区,基本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新模式。

(1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建立完善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共同支撑的循环发展体系。推进云应地区盐化工、汉川新型火力发电、黄麦岭磷化工三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倡导低碳环保生产消费方式,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节能技术,强制性淘汰落后产能。(15)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土地、水体、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做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基本农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强化河流、湖泊、水库等重点水资源区域的联合管护,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建设和保护工程。规范矿产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矿权市场,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荒山造林工程和“万树村”建设,保护原生态森林资源,积极争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增强处置气象灾害能力。

六、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16)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金属制品、纸制品、汽车机械、塑料制品等重点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促进集群发展。提升盐磷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开发功能性纺织产品,扩大品牌服装生产规模。引导和改造地方传统食品和特色食品产业上档升级。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条,提高集中度。加速品牌纸制品企业聚集,做大做强纸包装产业,努力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国特种汽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增强与东风、神龙等知名品牌配套能力。推进机械行业装备成套化、自主化,扩大数控机床、粮油机械、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壮大塑料制品产业规模,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包装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优势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小进规”工程和回归创业工程,大力培育市场主体。(17)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各类特色工业园和产业基地,加快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储备产业,建设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新型火电机组。开发系列生物生化制药及制品,积极发展现代中成药及保健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开发及产品应用,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低排放、可降解、生态化产品。

(18)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原则,重点建设八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鼓励各级政府联合进行工业园区的建设。

(1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接武汉现代物流圈,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鄂东北现代物流枢纽。大力发展专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孝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土地规划管理,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城乡生活性服务网络,建设各类专业市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培育服务业新热点。加快发展旅游业。着力抓好十大景区开发升级和综合经营能力建设,深度开发孝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城镇建设,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努力创建一批优秀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

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0)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粮油、畜禽、蔬菜、水产、林果等优势产业,把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做大做强。完善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行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培植和壮大一批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农业、品牌农业水平。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粮食主产县标准化基本农田工程。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2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大悟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乡(镇)、整村试点,深化试点内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农业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性收入。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拓宽农民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23)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八、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则,促进中心城市、县市城区、镇级小城市、重点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24)加快孝感中心城市发展。坚持东扩为主、适度南进、西联云梦,加快孝感主城区、东部新城区、孝南新城区、云梦城区四大组团发展,努力建设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主城区功能向东拓展,加快市行政中心周边综合性核心功能区建设。改造提升老城区,完善生活居住、商业服务、文教体育等功能。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临空高端产业特色基地,形成东部新城主体框架的支撑。支持孝南新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南部新城区。推进与云梦对接,加快同城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实施,引进和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增强市区龙头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25)协调推进市域城镇发展。加快县市城区建设发展。沿汉江城镇经济发展轴,汉川市建设湖北经济十强县市,建成中等城市。沿汉宜公路城镇经济发展轴,应城市建设湖北经济二十强县市,建成中等城市。沿汉十高速及汉渝铁路复合发展轴,安陆市建成中等城市。沿京珠高速及107国道复合发展轴,大悟县建成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孝昌县建成全省中等发达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型、加工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小城镇,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联结纽带。以市级以上重点镇为主体,把一批重点中心镇建设成为经济强镇。选择人口比较密集、产业基础较好的部分经济强镇,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将其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域小城市。(26)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统筹推进城镇交通、通信、供电、环保、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公交向城郊和邻近乡村延伸。加强城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乡村和社区转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加快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中心城市人口管理,逐步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把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努力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加快改善通信设施条件,强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27)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路、铁路、空运、水运“四位一体”的要求,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建设相互匹配、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公路主通道建设,完成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公路为干线,主干相联、内外畅通、全域覆盖的市域快速通道,打造孝感中心城市至武汉、孝感市域内“半小时通勤圈”。支持服务国家高速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重点建设孝感东城客运换乘枢纽和孝感北站。加强汉江、汉北河、大富水等主干流航道整治,提升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加快与天河国际机场的基础设施对接,提高客货联运水平。

(28)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保障体系,建设“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组织实施汉江、府澴河、汉北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防洪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水源管理和保护,建设城区应急水源保护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湖泊建设和管理,保护水面和湿地,提高调蓄能力和水平。加强以“三河连通”和“三湖治理”为重点的水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城乡水环境。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29)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孝感”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三网融合”,逐步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农村信息传输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市综合信息等数据库,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信息网络。

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30)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服务经济、促进就业的能力。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加快建设孝感职教园和县(市)区职教中心,创建全国职业教育品牌。支持孝感学院发展,努力建设综合性大学。

(31)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五大专项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重点产业和行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军民科研互动协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性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32)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实施“121”、“151”、“636”等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开发高技能人才、现代城市治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完善人才评价、使用、分配和保障制度,建立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管人才责任制,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

十一、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33)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3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落实国家和省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社会公平,通过税收、财政预算改革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面统筹。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经办服务城乡一体化。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大病救助、高龄补贴、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注重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强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老城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36)加快医疗卫生等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卫生投入,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孝感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37)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等综合调控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主动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开展“平安孝感”、“和谐孝感”创建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3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诚信教育。重视做好未成年人和大中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坚持开展“十大孝子”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倡导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巩固公共文化阵地,加强市、县(市)区以“一院三馆”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艺、电影、图书、戏曲等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市文化中心和中华敬老园、孝文化生态体验园,提升孝文化节活动水平,促进孝文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事业活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重视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

(40)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建设体现孝文化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文化产业群。加快新闻、出版、广电、演艺、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十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力度,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41)坚持深入解放思想。围绕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彻底打破制约孝感经济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坚持思想更加超前、步伐更加领先,在开拓创新中与时俱进、奋发进取;坚持理念更加鲜明、思维更加开放,在合作共赢中开辟空间、形成优势;坚持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在学习借鉴中发展提高、实现跨越;坚持使命更加强烈、责任更加明确,在把握大局中坚定方向、抢抓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宽广道路。

(42)坚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着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社会公开申办事项的前置条件、办理流程、审批环节,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办结。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加强对投资软环境的监督监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进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专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加大社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和完善企业直接融资的扶持服务工作。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保障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43)坚持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沿海地区和港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由规模扩张主导型向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型转变。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新格局。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人才合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与武汉市及沿江、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友好城市和经济往来密切地区的政府间合作,促进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十四、凝聚全市人民力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44)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深化“团结、廉洁、创新、实干”好班子创建活动,增强整体功能。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力度,重视基层干部的培养成长。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选拔等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行分层分类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选人用人导向。

(45)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坚持依法治市,贯彻落实《加强法治孝感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普法教育,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扎实开展法治孝感建设。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46)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五个基本”、“七个体系”,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五观”主题教育、党史教育等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带领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力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孝感早日建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建议热读

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建议热读

2010-11-19 08:47:58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11月18日正式通过,为无锡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和方向。

1.7万余字的规划建议,没有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却反复提到了“战略转型”、“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创新”、“幸福”„„这些词也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焦点。

建议中提出,要大力提升无锡在长三角和全国城市中的战略地位,与此对应,“全面确立竞争优势”、“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等,成为无锡在发展新阶段的城市新定位和新追求。立足于超越历史、超越先进,无锡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迎接她的,既有美好的前景,也有严峻的考验。

【核心】

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上求突破,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

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

必须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

精心组织实施加快转型发展的重点策略,全力以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积极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新方式,奋力开拓“生活幸福、生产先进、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全面确立竞争优势,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经过全市人民五年的努力奋斗,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过去我们谈转型,都是在讲怎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怎样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转向科技依托、从加工制造转向设计创造„„而我们现在的转型,则包含了产业、城乡、社会、政府四大方面,因此,这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市委研究室主任王安岭如是说。王安岭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实: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没有出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意味着什么?”王安岭说,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发展的重点就要做适当的调整。今后的转型之路,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利益。因此,加快转型这条主线必须牢牢抓住,用转型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才能既做到“强市”又做到“富民”。“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对于无锡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来说,就是要用转型来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市政府秘书长吴峰枫心目中,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就是未来承载无锡转型发展的“主战场”,肩负重要使命。“转型,意味着拥有什么样的载体,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也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品位。”吴峰枫说,加快转型,太湖新城首当其冲。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变,需要大力培育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产业,太湖新城将致力成为一座“感知新城”、“智慧新城”,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核心】

在增强经济竞争力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创业作为第一驱动力,大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效规模化现代农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推动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为主导向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

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大力实施服务业超越计划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

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突出了转型发展的主线。展望‘十二五’,新区必须谋划新的战略和转型思路,关键是走创新驱动之路”。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表示,新区的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但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将面临新的要求,从微观层面,围绕人才、科技,新区将在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将进一步形成两个“群”的集聚。一是包括科技创业企业和外资研发中心在内的研发企业群;二是建立上市企业群,培育和推动科技型、创业型企业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之路,实现产业化之后的裂变发展和规范管理。通过推动科技发展、创新发展,建设一个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科技新城。

科技创新,开发区责无旁贷。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小虎说,过去5年中,江阴开发区已步入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将围绕产业转型、提升、培育,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传统优势产业要提升集聚水平、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物联网、文化创意、软件与服务外包四大新兴产业,引进人才、项目“种子”,建好促其裂变发展的加速器“苗圃”,最后育成产业化“森林”,规划建成4个百亿级、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未来5年,江阴开发区将每年引进领军型人才100名,每年新建“三创”载体50万平方米,强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尽快培育成功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涌现出更多像远景能源这样的龙头企业。

【核心】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区域城市化发展

坚持融入上海和中心城市带动,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级和城乡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辟新型城市化道路,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一体两翼特色城市,推动城乡建设由注重城市形态建设向注重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转变

积极放大锡沪“同城效应”

积极优化市域发展空间布局

积极强化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

积极加快新型卫星城建设

积极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为未来5年的城乡建设指明了方向。”市建设局局长夏正兴坦言,“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投入相对偏重于城市,不过供电、供水、公交等公共服务已开始覆盖城乡大地,而农村发展的短腿主要就是道路畅达、污水处理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缺失。城乡一体化需清晰界定城与乡的差别,一方面要以“两置换一转化”、万顷良田建设等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另一方面要按照村镇总体规划,对保留村庄进行立面美化以及河道清洁、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环境综合整治,达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水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公共服务的阳光要普照农村,建议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区域城市化发展。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这一目标,市规划局副局长尤志斌表示,关键是落实,要以做强、做精、做实的高标准来开辟新型城市化道路。譬如正在建设的太湖新城,将是无锡新的市中心,大剧院、金融第一街区、国际会展中心等功能载体,太科园、太湖城等科技创新载体汇聚于此,目的都是为了做强这个未来的中心城区。没有产业的城市是一座“空城”,要以创新型经济为导向做精产业,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城市布局也要做精,彰显山水湖滨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前城市发展摊得很大,“像趴在地上”,今后每个区域都要做得实实在在,进一步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新建建筑都要争取多留赞叹、少留遗憾。

【核心】

在提升资源环境支撑力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完善生态发展体系,着力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推动由环境保护为主向全面建设生态系统转变

着力建设低碳城市

着力加强污染综合治理

着力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生态系统„„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无锡的生态环境治理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路子。“十二五”,无锡将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用五个“并重”概括了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由点线为主转向点线面治理并重,由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治理为主转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治理并重,由城镇污染治理为主转向城镇、农村并重,由控源截污为主转向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并重,由治理为主转向治理和加强环境监测监控并重。他表示,就环境体系而言,今后五年,将更加突出治水,以太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工程为典范,带动其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治气,切实加大工业废气、建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开征扬尘排污费、淘汰黄标车、实施区域限行等都将在明年推开;拓展领域,加强对土壤治理、危险废弃物的整治,提升污染防治的水平。

作为无锡未来城市新形象的代表,滨湖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滨湖区委书记朱渭平说,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在自然山水优化美化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端的定位。倡导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并通过积极的措施、先进的技术达到低碳环保的效果,便是题中之义。对于滨湖而言,建设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要共同发展,而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很高。通过控源截污,大力改造水环境,建设山清水绿的生态美景,长广溪湿地继一期之后,明年将启动二期建设,污水管网明年上半年也将全部铺设到位,全面完成控源截污任务。滨湖将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在山水之间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并向高端产业进军;传统产业则将全面提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改造实现升级。

【核心】

在促进发展成果普惠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努力建设幸福安康首善城市,推动发展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民生转变

全力实施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全力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力发展社会事业

全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力加强社会管理„„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何以富民?如何让人幸福?与会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要通过产业调整、人口素质的提升等措施来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要通过一些实在的举措帮扶困难群体,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其中,困难群体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十分重要。市民政局局长毛建新认为,过去五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普惠于民”发展,下一个五年要把提升“普惠”的水平放到议事日程。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层次将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因人施助提升幸福感。对老年人而言,未来五年的老年生活将更为便捷与舒适,推动“生存型”养老向“幸福型”养老转变。“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114万,而五年期间无锡将实现“每个社区都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

在各类惠民工程的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普惠水平提升的同时,服务水准也直接影响到“普惠于民”的力度。市社保中心主任杨乔良表示,《建议》对“民生”给予了很重的笔墨,“普惠于民”需要优质的公共服务。“十二五”期间社保经办服务机构

将从现有的“三级网络”拓展到“四级网络”,拓展到社区、村,到时无锡人在家门口就能报销医药费。事实上,许多事关民生的服务网络都开始把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十二五”期间更多民生服务将走进无锡人的家门。未来五年中,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十五分钟生活圈”里,服务会日渐丰富。

【核心】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求突破,致力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化取向、有力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实施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建设体制机制活力城市,推动改革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转变、开放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转变

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的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大力建设“人才特区”。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优化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以及管办分离等体制改革,理顺职能分工„„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最近几年来,无锡以“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为引领,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锡率先转型依然面临着高级要素的巨大缺口。”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浦再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认为,如果说无锡第一次转型主要靠吸纳资金和中低端人才,那么,第二次战略转型的关键就是解决好技术资本和人才资本这两大高级要素的缺口问题。市人保局局长张立军认为,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了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结构的优化,一是靠个人的努力,二是靠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而后者,往往更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

从总体上讲,无锡在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发展环境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这是无锡新时期转型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必须对政府管理体制、社会发展体制、市场运行体制等多种体制进行深刻调整。在浦再明看来,无锡要实现率先转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转型。“特别是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和发展服务经济的市场环境,改善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周晓芳 钱英洁 高琼玲 刘纯 江山)

第五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上海“十二五”规划,对于上海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到二○二○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1)“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把举办上海世博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把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胜利完成国家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服务全国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五年的奋斗和探索,成绩来之不易,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经验是推动未来上海转型发展的宝贵财富。

(2)“十二五”时期上海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上海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快速上升,为上海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出现增速减缓,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对上海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国家进一步支持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重大政策,为上海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上海智力资源较丰富、商务环境较规范、城市开放度较高及世博会后续效应释放,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发展仍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人口老龄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社会矛盾增加;体制机制瓶颈更加凸显,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率先走出一条适合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和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全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坚持科学发展,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续保持上海发展良好势头,解决前进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四个率先”作为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力争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创新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和教育优先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使城市转型发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基础上;要切实摆脱习惯思维束缚,不背过去成绩包袱,更新发展理念,实现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转变,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本要求是:

——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基础和传统产业,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制度安排,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积极推进新城、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市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与维护司法权威有机统一,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依法共融、和谐共进的制度环境。

(4)“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根据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要求,到二○二○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作出贡献。据此,“十二五”时期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得到明显提高。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鼓励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劳动者素质稳步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多样、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业岗位持续增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协商充分发展,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充分显现,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

下载市委规划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委规划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5篇模版)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以党的十七......

    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xx 市 委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 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10月29日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

    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

    “十二五”规划背景知识 作者:发展规划科 时间:2010-6-11 12:20:08 阅读数:1514 Tags:十二五 规划 背景 知识 1、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当前,我区经济社......

    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孝 昌 县 委 关于制定孝昌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 的 建 议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孝昌县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

    十二五规划建议定稿

    中共如皋市委关于制定如皋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 (201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如皋市 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共如皋市第十次党代表大......

    十二五规划建议大全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新网10月27日电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

    建议学习规划

    作者:高考试题猜读[备战2015年高考:各科目复习规划] 聚焦高考 2014年高考各科有哪些特点,对2015年高考有哪些启示,如何规划明年的高考备考?本期猜读指南邀请卓越教育专家团队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