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时间:2019-05-14 05: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第一篇: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9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信念,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7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自己的伟大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的首任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为了救队友,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完成长征的胜利。

(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红军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他来自于人民,并未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是一家;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革命歌谣,生动表现了当年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4]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的途中,战士们遇到过许多凄惨的人民,他们吃不上饭、穿不暖,生活十分的凄惨,许多红军将自己的全部干粮给予他们,而不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样,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高度的组织性,也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主动将粮食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外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腾飞,往往要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应该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等不好的社会现象有这巨大的警示作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党风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滋生出来。反腐倡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反腐倡廉中就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长征精神,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东西。长征精神蕴涵着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为党风建设提供了依据。长征途中正是因为人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当年的长征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凶残,先进的武器,充实的粮食。漫漫征途,万水千山,红军凭借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长征”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首先,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6]在长征途中,面对千难万险,正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全球性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被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的,也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要以长征途中鲜活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强调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是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关系。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72页。

[5]陈宇:《长征精神论》[M]。蓝天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8页。

[6]陈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

第二篇: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民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要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和必须前提。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时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在危险面前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最大支柱。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具备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和基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国家应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争取在党和国家的预期之内建成小康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富的奋斗目标。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时刻牢记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不断发展和提升自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长征虽然已经过去78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三篇: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上)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全党同志,包括社会上的广大的朋友、群众,来学习一下这一段历史,并且从中总结出一些对我们今天时代具有参考、学习意义的一些精神,对我们提高党性修养,包括个人的身心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

我想先跟同志们讲一讲,长征是一份宝贵的精神,完全赋予了非常褒义,也充分肯定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如果从客观的历史出发,八十年前对我们党、对我们的工农红军来说,可能就不好说了。当时离开中央苏区,包括其黄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他们离开自己本身的根据地,实际上是无奈之举,是不得以,因此我们如果要从当时的历史客观背景来看,实际上对于我们党和红军是一次严重的灾难,是由于党中央领导层的左倾错误,给我们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的困境。

但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呢?那就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最后把这样一场严重的灾难,变成了全党、全军、甚至全国人民,一份宝贵的财富,也就是长征精神。

我们刚才说,当时离开根据地的时候,实际上不知道到哪里去,那就是撤,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那就是逃跑,逃到哪里去,还没有目的地。由于党中央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使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陷入一种困境,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是一种绝境,但同样为什么讲我们党伟大光荣呢?是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我们迅速地摆脱了困境,最后到达陕北,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重新的出发点,使本来是一个困境的一个拦体,一个绝望的状态,最后变成了中国革命的大希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伟大、光荣、正确。

好,我们今天先来讲一讲,也就是说我们把长征这段历史,从这样的几个阶段来讲。

一、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第一,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历史的背景往前拉,拉远一点,也就是说不是坚守的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已长征,这是战术上,也就是战争上的失利,那追本纠源,为什么会战争上的失利?也就是说,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所以我想,我们把这个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一)王明的上台与左倾错误的危害

第一,王明的上台与左倾错误对党的危害。王明的上台,形成了党内长达四年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大家也来了解一下,王明这个人。

王明本名叫做陈绍俞,1904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1920年考入安全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1925年入党。同年秋天,去莫斯科。大家看一下,他的成长的背景。第一,1904年出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说属于00后,比毛泽东同志小十一岁,比李大钊同志就小十五岁,比陈独秀就小二十五岁。大家看一下,从这个年龄阅历来讲,王明年轻得多。他是1925年入党,然后去了莫斯科。因此,我们可以把王明,也就是陈绍俞,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第一代革命家做个比较,陈绍俞的出生和参加革命的时间,显然晚了许多。他是以一个涉世极浅的青年学生的身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陈绍俞缺乏第一代革命家苦闷、彷徨、寻求的深刻思考经历。这就导致客观上影响了陈绍俞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情,比第一代革命家显得浅薄多了,他的阅历说明其缺乏那种实际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练。陈绍俞和与其有相似成长背景的人,后来陷于教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基础。

1925年到达苏联了以后,陈绍俞一方面从书本上学了许多的马列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苏共党内阴暗面的东西,特别是错误的党内部斗争,给了陈绍俞一些重要的影响。陈绍俞本人在这些斗争中又成为既得利益者,因此,使得他的虚荣心和个人英雄主义逐步的膨胀。

为什么说陈绍俞是苏共党内当时斗争的既得利益者呢?陈绍俞是1925年年底去的莫斯科,1926年的9月份,因为受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等人的赏识,很快就当上了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中山大学中共支部局的书记。

1927年一月到八月,也有半年多的时间,陈绍俞还陪同米夫专门访问中国。在当时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体制下,米夫作为上级组织的一个领导者,那是威风凛凛,所以王明跟在这样的一个共产国际莫斯科来的领导人身边,那当然也有一点点狐假虎威的味道。而且陈绍俞在莫斯科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党的历史上说的二十八个半人,也就是他们以拥戴王明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小团体。

莫斯科学习结束之后,陈绍俞1929年4月份回国,从1925年去到1929年回来,四、五年的时间,陈绍俞才回到国内。回到国内,党中央并没有让陈绍俞直接在中国领导机关工作,按理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考虑,让陈绍俞到沪东,也就是我们说的上海沪东区委宣传部去做具体的工作,让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因为在基层工作,要到一些企业工厂去做工人运动,但是陈绍俞不安于这样一种工作状态,最后通过别的方式方法,调到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社做一个编辑,即使这样,陈绍俞仍然感觉怀才不遇。在莫斯科受到斯大林米夫那么重视,到了中共自己的党内,反而没人重视,没有给我很高的位置。所以,使得陈绍俞觉得自己在中共党内受到冷落,这样一比较,陈绍俞就强化了对共产国际和苏共领导人的感恩心理。你看,还是人家斯大林莫斯科对我好。这成为陈绍俞处处以100%忠于国际路线自居,乃至把苏联国家利益和苏共利益摆在中国革命之上的直接的动机。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后来为什么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那么就处处维护苏联,维护苏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1930年12月25日,陈绍俞被任命为中共江南省委书记,管上海、江苏等几个省,存在时间不长,陈绍俞被任命为省委书记。博古这个时候担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长。

1931年1月7日,召开六届四中全会,这次大会是完全由共产国际米夫操纵下召开的,在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对六届四中全会做了这样的评价,六届四中全会,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会议上面,陈绍俞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也就是进入党的中央领导层,是非常快的速度了。在当时的总书记向忠发叛变之后,由于有共产国际的支持,王明成为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者,也就是最高领导人了,但是当时上海处于白色恐怖的状态下,因此,王明向共产国际申请,离开上海,前往苏联。

1931年10月18日,辗转到达莫斯科之后,11月10日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陈绍俞担任团长。这个时候改名为王明。也就是王明这个名字是从1931年的十一月份,他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之后才改的。王明走了之后,那我们说他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就没有影响了吗?没有,从组织来讲,自己能够遥控国内的党中央,王明临走的时候,也就是临离开上海的时候,决定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团中央书记博古,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也就是最高领导人了,博古年仅24岁。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形成,及其直接的执行者博古,通过六届四中全会得以形成。这是给同志们交代的第一个背景。

(二)临时中央政治局转移到中央苏区

那大家我们接着要讲第二个背景是临时中央政治局转移到中央苏区。为什么要给同志们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大家会问,如果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他靠发发电报、发号施令,恐怕影响确实要小一些。但是,为什么临时中央政治局要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来呢?那就是因为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党中央领导机关出现了大量的叛徒,包括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人,其中著名的叛徒有顾顺章,顾顺章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之一。实际上,特科是由他直接指挥。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总书记向忠发,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权总负责人卢福坦,这些人的叛变直接导致党中央机关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因此,党中央在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就待不下去,于1933年的一月,博古和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从上海,包括临时中央政治局转移到了中央苏区。随着临时中央政治局博古等人到了中央苏区,那就直接指挥中央苏区和到中央红军,也就是我们说的红一方面军,他是中央啊,中央苏区也是一个地方单位,党中央到了那就直接受党中央的指挥,这就对中央苏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最后导致的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我们接着讲第三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博古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博古,担任党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最高负责人的时候,年仅24岁,他是江苏无锡人,出生名门,原名叫秦邦宪,1926年也是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改了名字,化名为博古,博古在俄语里面是上帝的意思。1930年5月回国,1931年一月份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部长,四月份任团中央的书记,九月份任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常委。1933年的一月,博古转移到了江西瑞金,也就是中央苏区。1934年一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被选为总书记。

他创造了我们党的历史上这么几点。一是年轻,做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时候年仅24岁;二是资历浅,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三是入党后实际工作只两年,就走上党的最高领导岗位。我们这样来介绍博古同志,并不是说年轻就一定怎么样,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也有一些年轻的同志,干得非常好。但如果因为自己年轻,缺乏实际斗争工作经验,这是客观的情况,如果能够虚心一点,像有实际工作革命经验的同志学习,比如当时的博古,能够向毛泽东等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军事领导同志学习,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假设,第五次反围剿会出现另一个情况,甚至不会有长征战略转移。

当然,历史假设是不成立的。就本身来讲,因为年轻,喝了一些洋墨水,吃了洋面包,就自以为是,就看不起毛泽东这些山沟沟里头的人。认为人家不行,自己行,读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又这么年轻,又是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人,大家想一下,这就是说,正是像博古后来到延安时期检讨了自己,博古同志认识到了错误之后,还是非常能够光明磊落,坦荡做检讨。

到延安的时检讨自己说,做了临时中央负责人以后,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也不请教任何人,觉得我比任何人都高明,最突出的一个历史细节来说明,当时年轻气盛,少年得志的博古为人处事,在这个方面的修养都比较欠缺。

他从上海刚刚进入中央苏区,到福建长汀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正好在长汀养病。博古是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人,但是到了中央苏区,中央苏区是谁打出来的?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带领他的战友们出生入死打出了这么一片天地。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毛泽东同志比你博古同志年长十多岁,在博古眼里应该是一个老同志了,而且人家毛泽东这个时候有病,在这里养病,你到了这里,而且有好心人提醒说博古同志,是不是去看一看毛泽东同志在长汀养病。大家听一下博古怎么回答,博古脱口就说,毛泽东有什么可看。

我想这个历史细节非常能说明,为什么最后党和红军会遭受那么严重的挫折、损失,本来在博古他们到达中央苏区之前,在毛泽东正确的政治、经济、军事路线的英明领导下,中央红军打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形成了中央苏区的鼎盛局面。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当时中央苏区总面积达到8.4万平方公里,在今天看来可能不是一个大数字,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个不小数字。人口达到453万人,四百多万人口的一个城市,在今天也算不上大城市,一个地区也不算,最多算中等。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根据地拥有四百多万人这是了不起的。而且我们当时已经有了党员,光中央苏区时期,就有了十三万人,也就是说,在博古等人到达中央苏区的时候,中央苏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博古为了推行他秉承的莫斯科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到了中央苏区后,马上就开展党内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排斥异己。首先,反罗明路线,把支持拥护毛泽东主张的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打成王明路线,搞反邓(邓小平)毛(毛泽覃)谢(谢唯俊)谷(谷柏),这些同志也是毛泽东同志正确的路线的忠实支持者,遭到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中央的排挤、打击。这是在组织路线上,政治上,排斥毛泽东同志正确的路线。

在经济上,开展查田运动,实行极左的政策。什么极左的政策呢?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这种极左的政策,实际上造成了根据地大量的对立面。在军事上面,博古不懂军事啊,他不懂军事怎么办?他就拿个洋人来。这个时候还真来了洋人一个——李德,李德是从共产国际那边莫斯科来的,李德是德国慕尼黑人,曾经在莫斯科的陆军大学学习,1933年9月底,也就是比李德晚一些到,到达中央根据地。李德是德国人,他所学的军事都是针对欧洲大地的一马平川,欧洲大平原,他对中国,尤其是江西这样的山山水水特殊的国情是不了解的,地形地貌是不了解的,再加上语言文化等原因怎么能依靠他呢?但是博古,我们为什么说这些人是教条主义者呢?教条地来看问题,教条地认为李德肯定比毛泽东厉害,毛泽东没有进过军校。那是从所谓的书本知识而言,因此,就出现了我们党军史上的,今天看来是一个大笑话,把自己的队伍让给一个洋人去指挥。这实际上是左倾教条主义者一个通病,狐假虎威。因为李德是共产国际来的,是洋人,所以就用洋人来吓人。我认为这是左倾教条主义的一个通病。博古这样,王明这样,动不动用共产国际、洋人来吓人。但是在当时的那样一种,共产国际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组织体制下,这一套还挺管用,也就能吓到人。

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直接掌握军事指挥权领导下,本来我们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包括第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就失败了,而且失败得那么惨呢?作为对方,蒋介石在总结经验教训,蒋介石这个时候总结了前四次失败的教训,然后提出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战略战术也发生了变化,采用彻底封锁的作战方式,即所谓战略攻势,战术守势和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联绵不断,经济封锁滴水不漏的战略,这是蒋介石的新战略。

蒋介石汲取前四次军事围剿失败的教训,开始提出新的战略。按理说,敌变我变,敌人的战略变了,我们红军的战略也要随着调整变化,但是很遗憾,我们不仅没有变,反而退了,也就是说由于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他的战略战术反而回到更加落后,更加不利于红军的一种战术。比如说,博古李德提出什么战略战术,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蹂躏索取一寸土地,那就打堡垒战,阵地对阵地。通俗点来讲,就是让我们的红军跟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去硬碰硬,这样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拼不过他的,这从战略上就是一个失误。前面四次反围剿为什么能够胜利呢?那就是我们成功的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游击战,大家看,这是很显然是战略战术上的倒退,这是我们讲了一下第一个内容,讲了一下随着王明的上台,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直接导致党中央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的危害。

我们交代这个背景,那下面,接着讲第二个大部分,由于王明的上台,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推行,最后给党中央和中央苏区带来极大的破坏,于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下)

二、漫漫长征路

走上慢慢长征路,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大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慢慢长征路。

(一)长征初期战略的错误与失利 第一点是长征初期战略的错误与失利。

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的?从时间上来讲,1934年10月10日晚上,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主力有五个军团,我们大家熟悉的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还有九军团,还有其他的一共五个军团。连中央军委机关、后勤、所有的人员加起来8.6万人,开始长征。

开始长征的时候,把这8.6万人合编组建成为两个纵队,一个纵队叫做红章纵队,一个纵队叫做红星纵队。

在长征路上,因为我们说起初他的战略导致的失利,因为是大班加势的,也就是8.6万人浩浩荡荡、坛坛罐罐、老老小小,所有的东西都带上,行军当然是非常缓慢。

国民党蒋介石在长征的途中,在我们可能所经过的路线上,已经设下了四道防线,我们10月10号出发的,10月22日突破第一道防线,11月8日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13日到15日,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2月3日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10月、11月、12月,连续作战,那我们来看一下,长征初期我们的伤亡情况。红军通过第一道防线的时候,损失比较小,我们伤亡有三千七百多人。通过第二道防线的时候,损失九千七百多人,将近一万人。第三道防线的时候,损失达八千六百人,也可以说将近一万人。损失最严重的是第四道防线,也就是湖南湘江之战。损失达三万零五百多人。大家看,前前后后8.6万人,最后只剩下三万多人。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其中为了掩护主力撤退,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三军团的十八团,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全军没有了。红三军团十八团,也就是一个整团的编制没有了。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也全部没有了。其中,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香同志,也就是二十多岁当师长,因为受伤被敌人抓到了,晕过去了。敌人打算把他放在担架上,打算把他抬往长沙,去邀功请上,但是陈树香同志在担架上醒来之后,不顾伤痛,绝不做俘虏,忍住巨痛,自己把胸膛流出来的肠子绞断,最后英勇牺牲。所以我们在讲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我认为不仅仅要看到我们党经历的失败,从今天来说长征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当代价值,我们就要看到,在失败中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为了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当代共产党人应该学习的。如果按照原来左倾教条主义博古、李德的路线,继续走下去,党中央、中央红军可能会遭受意想不到的结果。

1934年的12月17日,通过第四道封锁线之后了,在贵州的黎平县城,进行了修整。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面,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去湖南西部湘西,不能去跟二六军团会师,实质上,二六军团也离开了湘西,所以你看,这就是教条主义者,他还以为二六军团在湘西,我们去湘西,而蒋介石人家就知道你红军的长征的意图要去湘西,在这个路上已经布下了包围圈,你还去,那不是送死么?所以毛泽东同志坚持认为,不能去,这个可能也历史给了我们党和红军一个机会,李德因为发高烧,没有出席这次的黎平的政治局会议,所以博古他又不懂军事,他也说不出什么道道,这样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主张才得到认可,我们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就朝着贵州,1935年年初,攻下遵义。

(二)遵义会议及之后的凯歌行进

1月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今天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在我们整个的长征史上是一次非常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议,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了,从而使党和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一路凯歌行进,到达陕北。当然,这是有一个客观背景的。为什么能够让毛泽东同志出来呢?如果说共产国际跟中共仍然保持着电台的联系,那就不一定了。而这个时候,共产国际莫斯科跟我们党的电台联络中断,中断的原因是因为同样是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中共地下电台,出现了叛徒,被敌人破获。这样的话,共产国际斯大林就没有条件了,因为电台联系不上了,就没有条件来对中共党内的事务进行指手划脚,摆脱了这样的一个束缚。我们党就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同志才得以出来。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坏事变成了好事。

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层做了调整,第一,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进入党的最高领导层了。第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第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第四,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的三人团)。实际上把博古、李德,尤其是把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拿过来了,就不用这个洋人瞎指挥了。如果让这个洋人继续瞎指挥,非把我们红军拼光了不可。这个时候,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当时的决议表述是这样表述的,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之后,扩大会议完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那毛主席的分工是什么呢?决议的表述是这样的,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也就是说毛泽东同志是周恩来同志在军事上的一个协助者,周恩来同志是拍板的。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周恩来同志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另外,也在实际的军事智慧斗争中,周恩来同志看到毛泽东同志的英明,他的那一套军事智慧艺术高明,因此,慢慢的实际上是毛泽东同志直接在一线指挥。所以,我们就熟悉的了,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我们党尤其是红军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军事指挥下,从1935年1月19日到5月9日,四渡赤水,来来回回,现在贵州那边有四渡赤水纪念园,四渡赤水是军事节奏,突出体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通过四渡赤水,我们就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然后一路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党中央就顺利到达陕北。

(三)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

在长征的过程中,我们要讲一下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也就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会师是1935年的6月份,按理说,无论是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还是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那是历尽艰险,能够跟自己的兄弟部队能够会师壮大力量,摆脱困境,那对大家来讲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随着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看到党中央中央红军衣衫蓝缕,面黄肌瘦,那是因为党中央中央红军一路打打杀杀,再加上长征初期的左倾错误的指挥,遭受很大的损失。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这里是养的兵强马壮,但是我们说长征精神跟今天的当代价值,觉得从张国焘这样的一些反面的例子身上,实际上是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意义。红四方面军再兵强马壮也不是你张国焘的,陕甘苏区也不是你张国焘的,那是党的,但是,张国焘没有这样的修养,他认为我张国焘把四方面军带得这么大一支队伍,兵强马壮的队伍,陕甘苏区又是不开辟的,所以张国焘就拿这些来跟党中央讨价还价,向党伸手要权,要位置。当时是为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在1935年6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把张国焘增补为中央军委的副主席,但是张国焘不满足,后来,党中央作出让步,让张国焘做了红军总政委,这是周恩来同志让出来的,张闻天同志打算把总书记的位置让给张国焘,周恩来同志也提出说总政委的职务让给他,但是毛泽东同志经过反复的考虑,认为总书记这个位置,无论如何不能让,一旦让给张国焘,他发挥起总书记这个职务的特殊性不得了,这样的话就让他当总政委。满足了张国焘的这个要求,红一、四方面军就改编成为左路军、右路军,同时北上,这按理说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来的决定,张国焘在表面上会议上也表示同意,那毫无疑问,那就两军同时北上呗,是吧?但是,9月8日晚上,实际上是9月9日凌晨,张国焘又发电报给徐向前和陈昌浩,要求他们除了红四方面军的人拦下,还要毛泽东等人也拦下。那大家想一下,本来北上的路线,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你张国焘就这样公然违反,对抗党中央。而且张国焘这种私下的组织行为,甚至可能危害到党中央,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就率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北上。过了草地,然后就往北走。

三、落脚陕北

(一)意外发现 1935年的9月17日,攻占腊子口,腊子口一打开,于1935年9月20日,党中央进驻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普。我们开头说了,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目的地并不明了,不是说一开始就知道明确说我要去陕北,到达哈达普,准确的时间是1935年9月20好,到达哈达普之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才得到一个很好的修整的机会,让战士们好好的休息一下,吃一点好的,每个人发一块钱大洋还是两块钱大洋,去头发理一下洗个澡,去改善一下伙食。毛主席就让身边的同志去邮局看看,把所有能找到的报纸找过来。作为最高统帅,要关注这样的一些信息的。在那些报纸里头,毛泽东同志就从晋阳日报上读到了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光晋阳日报那不行,又看到大工报,大工报是民间人士办的报纸,不是官方的报纸,他应该是比较客观,大工报也说,陕北有共产党,有刘志丹的军队。通过这样的分析,中央领导人才确定往陕北去。这个时候,我们就对先期到达的长征到达的一部分队伍进行改编。

从长征出发8.6万人,到这个时候七千多人,10:1都不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这七千多人到达,那就往北走,9月27日在榜罗镇,这次就非常明确,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二)到达陕北

1939年10月5日到7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翻过六盘山,就基本上到达陕甘了,翻过六盘山,天高云淡,一片开阔。所以毛泽东同志心情也非常的舒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毛主席就写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我们大家可能熟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里有一句词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不了解长征史的同志,和在社会上的群众,就可能会去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就可能看到这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以为是说八达岭长城,那完全两码事,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我去过宁夏的盆阳县,也就六盘山下的一个县——盆阳县,那个县里的同志告诉我,实际上不到长城非好汉,说的就是我们盆阳县的原民长城——古长城,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看到这里的长城遗址,所以说,你看我们翻过六盘山吧,没有到长城走到这里的,没有看到古长城的不是好汉。说的是人家那个地方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所以你看,我们通过学习一些党的历史,对我们增加一些这样的历史知识都非常有帮助,否则的话,你可能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的以为是说八达岭的长城。

翻过六盘山之后,我们这里讲一个细节长征第一批到达陕甘的七千多人,这都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精英中的精英。但是,翻过六盘山之后,时间是11月15日晚上,我们的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经过六盘山山下的山村时又饥又渴,红军战士们看到很清澈的泉水,大家就去喝。但是喝了之后,一夜之间三百多红军战士,不知不觉中就没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命案,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不太了解这种地质结构,实际上是水里头含有氰化钾。三百多红军战士因为喝了含有氰化钾的水,不知不觉中死掉了。这本来是作为一个命案一直在调查,但因为是自然情况,一直到1989年,这个命案才告破,解放军驻宁夏的汲水团通过分析,水里头含有大量的氰化钾是致命的,今天我们大家当然知道氰化钾的厉害了。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才到达陕北的吴起镇。9月29日,毛泽东同志随林彪的一纵队进入甘肃的通威县城。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实际上毛泽东主席这首诗,应该也是对长征精神的一个诗意的高度的概括。这是红军长征的过程。

四、伟大的长征精神及其启示

最后,我们得出几点当代的启示。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长征这段历史,学习长征精神,对我们今天当代有什么价值?我想我们可以概括这么几点。

(一)干革命和搞建设,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长征历史告诉我们,第一,干革命和搞建设,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1936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山西交口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党内的高级干部说,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这个话是在我们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得出来的经验总结,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我们说,在整个的长征途中,因为我们党没有坚持独立自主。当然,我们党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受共产国际的控制,受党内像王明这样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推行,最后在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后期,我们居然让李德一个洋人来帮自己的军队,他让来指挥我们的红军,今天我们看来是天大的笑话。所以毛主席后来1963年的时候跟外宾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为什么说遵义会议重要呢?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这个我认为是长征精神对今天的当代价值之一。

(二)共产党员必须顾大局,守纪律。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顾大局,守纪律。

这里我们结合党的长征历史来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上,博古不适合担任总书记,那让谁来担任呢?当时大家讨论是让张闻天、洛甫同志来担任,在职务变化上,博古同志在之前虽然犯过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但博古同志在对待这样的问题上,应该说能够服从中央的决定,能够顾全大局,很坦然地把总书记的位置让出来。我觉得体现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这是正面的。

反面的有不讲政治规矩、政治纪律。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军队内的领导地位,由他来指挥红军,按理说这是中央的决定。但有些人,包括像林彪这样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不理解。按理说普通的战士不理解发发牢骚可以理解,你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应该理解中央的意图,当时毛泽东同志为了指挥红军,跳出敌人的围追堵截,采取的是大迂回的战略,也就是说快速的运动,大激动的那种战术,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不跟敌人纠缠接触,天天走路不打仗,那走得累死人,不知道什么意思。普通的战士发发牢骚都没问题,都可以理解,甚至作为高级军事指挥员你要去做战士的解释工作,但是林彪不理解的情况下,他还去搞非组织活动,去写信要求中央撤换毛泽东。当时聂荣臻同志坚决不同意,林彪写好了信,要聂荣臻同志签字,聂荣臻同志不签字,聂荣臻同志当时就批评他说:“革命到了这样紧急关头,你不要毛主席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刚参加了遵义会议,你现在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先不讲别的,仅就这一点,你也是违反纪律的”。

在长征途中,更厉害恶性的例子当然是张国焘的野心膨胀,最后甚至分裂党和红军,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国焘会走向反面成为叛徒呢?实际上跟党性修养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觉得长征历史、长征精神告诉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说的团结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这是第二。

(三)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

第三,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还告诉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应该要有政策和策略,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体现出政策和策略水平。这样的话,我们党的事业才会比较顺利,否则的话,可能就会由于我们的政策和策略的失误,最后导致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要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什么我们在中央苏区最后站不住脚了?除了军事上的失败还有极左倾教条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误。什么失误?刚才我们讲到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这就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误。肉体上要消灭地主,那不就逼得他去走向,跟你的个人方面去了么,在经济上消费富农,实际上也让富农走向自己的独立面。所以我们在长征的途中,在通过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实际的领导地位之后,我们党的政策和策略基本正确,尤其是在长征途中少数民族政策的策略的正确,我们每经过少数民族地区,都颁布严厉的政策,比如说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绝对遵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的风速的习惯,严厉的反对侵蚀、鄙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偏见。这样的政策和策略,让我们红军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戴,包括给我们的后勤帮助。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刘伯承同志与小叶丹“彝海结盟”,这是成为民族团队的佳话。

(四)对革命事业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

第四,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党内同志要有勇于担责的担当精神。

我们大家来看,本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责任,应该是在李德、博古的身上,但是李德、博古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肖劲光,推给刘伯承,而且对这些同志采取降职处理,甚至审判、打击。比如刘伯承同志,李德、博古采取简单的组织打击方式,把刘伯承同志由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降为红五军团的参谋长,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去检讨自己。还有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我们前面讲到了损失惨重,你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博古,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反思,但是说他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少年得志,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就沉不住气、斤斤计较,想到造成这么大的破坏,我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这个时候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所以博古从他个人出发,拿出手枪来指着自己比比划划,那么大家想想枪一旦走火是不得了的事情,这能开玩笑么?所以你看,人家聂荣臻同志,年龄大一些,经验丰富一些,这个时候就跟博古说,你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你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你不能这样。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要说这是不好的,那我们说最后长征能够取得胜利,是我们共产党人敢于负责任,周恩来同志是最突出的例子。

周恩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永于负责,勇于做诚恳的自我批评,光明磊落。所以,最后仍然赢得党内和红军内的绝大部分同志的对周恩来同志的拥护。所以你看,正面反面我们这样一比较,就可以比较得出了,这种党性修养。

长征离今天已经八十年了,也快一个世纪了,但是我们认为,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长征精神对于当代的共产党人,仍然还有学习借鉴启发的意义。

第四篇:论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摘要

文章通过在5·12特大地震中中国人民坚强地与地震灾难作斗争的事例,论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列举了历史上中国人民援助国际的人道主义事例,表明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名族精神长期的历史积累。对于胡锦涛主席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精炼定义,本文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抗震救灾精神并不仅在地震中具有深刻的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人道主义 时代价值

Abstract Through the example of Chinese people fought strongly with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5 · 12 super earthquake o,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id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examples were Listed.It is shown that the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is long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national spirit.As to the refining definition for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defined by President Hu jintao, this paper gives concret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does not only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he earthquake, to higher degree it has fundamental time value.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令世界震惊、让中华民族哀恸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刹那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家毁人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规模空前的举国大动员,竭尽全力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催人泪下的爱心大奉献,汇成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倒下的是数以万计的生命和难以计数的建筑,升腾起的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30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胡锦涛全面阐释了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他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抗震救灾精神人道主义的历史行动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仁爱,乐善好施精神,中国对国际的人道主义援助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人生命的民族,是一个爱护生命高于一切的民族。

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国情背景下,在国际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依然伸出了外援助之手。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三种方式向非洲、亚洲、东欧、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 16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在授人以鱼同时还授人以渔,根据受援国要求,中国派遣技术人员赴当地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实施成套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援助和单项技术援助。

1、自1950年6月 到1953年7月的朝鲜战争中,我国无偿支出了63亿元的战争费用,560万吨作战物资,还牺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没有可供引用的、公认的精确数字)。即使在朝鲜战争早已结束后的阶段,对朝鲜的饥荒援助也没有停止过。2、50年代初,中越建交后,在整个抗法战争时期,中国一直对越南进行援助。据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曲爱国的研究及越南政治家黄文欢的回忆录:在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向越共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在武器和装备和后勤配合方面,按“要多少给多少”的指示办。越南战争(1961~1975)时,我国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援助,更多的是无偿的作战和劳务援助。尽管作战条件十分艰险,在恶劣的深山里,中国农民组成的子弟兵没有机械化的工具,我国军人不怕艰难险阻,双手、肩膀和血肉之躯就是工具,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3、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与尼雷尔总统会谈时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帮助修建一条由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在修建坦赞铁路过程中,中国共有60余人长眠在了坦赞大地上。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坦赞铁路于1976年5月完成了全线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等工作。4、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宣布中国政府将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如今,这座现代化的大厦已经巍然耸立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市中心位置,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最高建筑。

中国还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及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如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朝鲜火车爆炸、印尼地震、菲律宾强台风等。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并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中国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

(二)抗震救灾精神在汶川地震中的集中体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这个年已66岁老人雨中喊话时哽咽的声音、看望受灾群众时湿润的双眼、奔赴各个灾区时劳累的身躯,飞机上部属工作时忙碌的身影,一组组感人的画面让所有人记忆犹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党、就有我们的领导人。

不仅如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医疗救护人员、新闻工作者及地震灾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对困难,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发扬不怕牺牲、不怕艰难的大无畏精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奔赴在抗震一线最困难、最艰险的地方。靠前指挥、抢救伤员、整修道路、追踪报道„„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动人事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榜样。地震中张开双臂紧紧护住课桌下四个孩子,自己却被冰雹般的砖瓦夺走生命的人民教师谭千秋;强忍住被地震夺走10位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坚强警花蒋敏;患肠穿孔命悬一线仍然忍痛奋战3昼夜营救灾民的18岁战士严情勇„„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情节,很快唤起全国人民的共鸣,各地纷纷递交请战书,表示愿意尽一切力量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正是国家领导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亲历亲为的表率作用,鼓舞和感召了全国人民,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使全国人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和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着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祖国文化,升华为民族之魂,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精粹,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又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华民族用鲜血与生命、拼搏与奉献锤炼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巨大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贫富,紧急行动起来,汇成爱的洪流,从四面八方涌向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写好遗书毅然从5000米高空跳下的空降兵,还是身处异国他乡踊跃捐款的海外华侨,无论是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还是收入微薄的普通民众,都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爱心、温暖、坚强和力量,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愿——对国家的热爱、对“中华一体”的认同。《澳大利亚人报》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为了救助四川受灾群众,所有中国人都“敞开了心怀,打开了钱包,张开了血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行之不远。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先例,国家因灾难而倾覆,文明因灾难而消亡。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但文明血脉一直传承,民族历史一直绵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从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8年初迎战雨雪冰冻,一次次灾难的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倾注,砥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

民族精神犹如一条长河,在悠久的历史中奔流不息,每一代中国人都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做出了贡献,每一次重大抗争都推动着民族精神不断创新。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就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闪烁着人性真善美的光华与尊重科学的求实态度,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同,也获得了全球华人华侨的共识;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执政的理念,诠释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最高价值观——“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刻含义。无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

(二)抗震救灾精神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灾难常常会异乎寻常地激起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的气概,从而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中,最具有凝聚力的口号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关爱生命、抢救生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鼓舞着受困者不放弃,激励着救援者不抛弃,用爱和坚韧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华民族又一次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演绎出感天动地的生命壮歌。中国感动了世界,然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华民族在面临灾难时所激发出的巨大民族凝聚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斗力。从表象上看,抗震救灾不是一场战争,然而,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多、财产损失之巨、精神冲击之大,决不亚于一场战争,而由此导致的救援行动的危险性、救援现场的复杂性、救援时间的紧迫性以及救援指挥的及时性、科学性、整体性、高效性的要求,完全可以同任何一场战争相比。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震后不到2小时,温家宝总理就飞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夜召开,迅疾部署救援工作。10多万子弟兵紧急开赴灾区,近400支专业救援队、4.5万医务人员源源赶赴救灾一线,难以计数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救灾,让世界看到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是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必然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深植,公民国家责任意识的增强,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的创新,显示了科学理性与公开自信的高度统一。抗震救灾精神也体现了开放、合作、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的时代精神,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国际救援队的参与、抗震救灾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科学赈灾与人道主义救援并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融入世界、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蕴涵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还会有急流、险滩和各种阻力、干扰,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需要我们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具有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抗震救灾精神彰显和提升了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一个国家要兴盛,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硬实力,还要有制度、体制和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在汶川特大地震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展现的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彰显和提升了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党和政府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国家各部门和地方党委有力、有序地组织抗震救灾工作;在被夷为平地的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村头,立起了一块刻着“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的石碑。在百姓的心中,党在,就有信心在,就有力量在,就有希望在!这正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制度保证。有生气、有活力、有巨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在灾害面前,全国一盘棋,社会主义强大的合力充分展现。国际舆论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在这场战斗中,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最需要的事的优势再一次展现出来,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也是中国软实力的彰显。

伟大的中国人民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根本力量。灾难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和财产上的损失,但同时,也会聚集起“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的民族奋进精神。在特大灾难面前,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从灾区群众到救援大军,表现出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守望相助的奉献精神、逆境奋起的自强品格、尊重科学的施救理念和相濡以沫的骨肉深情。在灾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中国大地上爆发出井喷式的大救援行动,“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响彻长城内外。那一刻,中国人民坚信:最大的灾难除以13亿,会变得微不足道;最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在这场灾难中,中国人民阐释着自己的人道价值观和民族自信心,让世人折服,让世界感动。

2008年6月12日,美国《侨报》发表社论对此评价道:“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一个月时间了。从‘5·12’开始,从揪心、伤心,到决心、爱心,中国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一个月,中国的表现浓缩了30年变革的成就。在天地不仁、山河开裂的时刻,中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这种强大,就在于中国积聚已久的‘软实力’的真正爆发。”灾难中彰显的中国软实力,必将对中国未来产生积极而远的影响。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必将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自强自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李正军,文春风.高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德育价值研究(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2.[3]郑言惠.抗震救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启示[N].人民日报,2008-07-25(10).[4]陈俐,骆元松.高校要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第五篇:论长征精神

我注册了一个网易邮箱

账号***@163.com

密码Yangguangdy123

姓名:靳海燕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06012

5论长征精神

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社会稳定了,人们生活也好起来了,人们既没有吃过树皮也没有啃过树根,甚至都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非人生活。可是,在那段日子里,我们的英雄——红军就是这样过来的。人们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点我们毋庸置疑。同时我也想说没有长征路上千千万万的红军也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是所有中华儿女血与泪的结晶。这其中,红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长征则是红军重要性的集中体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无疑,毛泽东长征的判定是正确的!长征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不仅给祖国带来了转机,同时给我们的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之一。包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和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在中央领导人的领导下,毅然转移。前路迷茫,后面是无尽的追兵,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缺粮缺水还要随时保持着高度警惕以防止敌人的进攻。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红军依然没有灰心,没有泄气,依然保持着坚

定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的革命信念,这样的人内心必定是非常强大的。同时,他们必定是革命的胜利者,以无限强大的乐观、坚强战胜一切。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根本无法统计一路上死亡的红军将士的人数,仅从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边区会合,中国工农红军从近九万人只剩下三万人,再加上长征路上一路都有新人加入,死亡人数之多可想而知。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我们的勇士们没有退缩,虽然死伤无数,但是红军的队伍从来没有被摧毁过,大家依然在坚持不懈的战斗着。每一个人都在勇敢的战斗着,每一次战役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和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遵义会议之前,由于党领导人的一意孤行,红军陷入重重包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事实上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共红军走上了一条重于求实的道路。红军长征过程中失去了与苏联红军的联系,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同时,大胆创新,四渡赤水,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始终相互配合,顾全大局,为全局着想,以全局利益为主,最后在甘肃会宁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二、现代社会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长征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多项素质,不管是经济情况良好的时候,还是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都要乐观坚强、不畏艰苦,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保证国家与人民安全的基础上,顾全大局,积极创新,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那么,现在世界各国要做到“和平与发展”更是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大家整天生活在各种压力的包围中: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在这样的高压下,怎样使人们更轻松的生活便成了一个问题。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抗压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弘扬长征精神是保护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从08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了好几起重大自然灾害。之前更是有2012世界末日之说,弄得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弘扬长征精神是必要的。长征精神可以交给人们不畏惧、不胆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被空穴来风的传言所吓倒。同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长征精神可以教我们学会反思,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种现象,我们又能采取些什么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地球。练就强

大的内心,无坚不摧。最后,在现在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高发期的今天,我们更是要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国应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团结各国的力量,因为自然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以,世界各国彼此团结是必须的,大家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点,顾全大局,从全局出发。

3、弘扬长征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

长征精神是中华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战士留给我们的瑰宝。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载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长征精神

    论“长征精神”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 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

    论“长征精神”

    浅论“长征精神” 黄榆婷 1202154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1班 摘要: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

    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极......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

    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举......

    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