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而兹伯里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毛泽东曾说:“长征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我参加准备工作,我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事实证明,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这是中国革命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杨成武回忆讲:“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召集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长征精神,毛主席说,长征的同志都是英雄汉,长征是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将来是有收获的。”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
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而外,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大家有这样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关键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长征精神深深地涵养在马克思
主义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观念支撑,是长征精神相对稳定的部分。同时这个层次还要不断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
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对一个事业的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例如,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因此,守纪团结问题仍然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存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4.正确的领导策略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回顾长征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拥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是工农红军创造奇迹的主要内在优势。长征的历史也证明:“长征的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失败;在毛主席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主动,就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和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到达陕北大会师的时候,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岁月更替长征精神不能丢,环境变化长征精神不能变。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千百万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现实一再表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优良传统的生命就在于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的”五种精神“和江泽民提出的新世纪的'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都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而兹伯里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毛泽东曾说:“长征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我参加准备工作,我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事实证明,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这是中国革命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杨成武回忆讲:“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召集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长征精神,毛主席说,长征的同志都是英雄汉,长征是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将来是有收获的。”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 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而外,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大家有这样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关键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长征精神深深地涵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观念支撑,是长征精神相对稳定的部分。同时这个层次还要不断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
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对一个事业的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例如,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因此,守纪团结问题仍然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存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4. 正确的领导策略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回顾长征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拥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是工农红军创造奇迹的主要内在优势。长征的历史也证明:“长征的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失败;在毛主席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主动,就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和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到达陕北大会师的时候,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岁月更替长征精神不能丢,环境变化长征精神不能变。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千百万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现实一再表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优良传统的生命就在于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的”五种精神“和江泽民提出的新世纪的’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都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第三篇: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9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信念,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7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自己的伟大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的首任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为了救队友,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完成长征的胜利。
(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红军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他来自于人民,并未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是一家;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革命歌谣,生动表现了当年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4]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的途中,战士们遇到过许多凄惨的人民,他们吃不上饭、穿不暖,生活十分的凄惨,许多红军将自己的全部干粮给予他们,而不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样,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高度的组织性,也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主动将粮食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外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腾飞,往往要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应该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等不好的社会现象有这巨大的警示作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党风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滋生出来。反腐倡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反腐倡廉中就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长征精神,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东西。长征精神蕴涵着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为党风建设提供了依据。长征途中正是因为人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当年的长征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凶残,先进的武器,充实的粮食。漫漫征途,万水千山,红军凭借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长征”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首先,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6]在长征途中,面对千难万险,正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全球性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被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的,也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要以长征途中鲜活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强调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是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关系。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72页。
[5]陈宇:《长征精神论》[M]。蓝天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8页。
[6]陈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
第四篇: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上)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全党同志,包括社会上的广大的朋友、群众,来学习一下这一段历史,并且从中总结出一些对我们今天时代具有参考、学习意义的一些精神,对我们提高党性修养,包括个人的身心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
我想先跟同志们讲一讲,长征是一份宝贵的精神,完全赋予了非常褒义,也充分肯定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如果从客观的历史出发,八十年前对我们党、对我们的工农红军来说,可能就不好说了。当时离开中央苏区,包括其黄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他们离开自己本身的根据地,实际上是无奈之举,是不得以,因此我们如果要从当时的历史客观背景来看,实际上对于我们党和红军是一次严重的灾难,是由于党中央领导层的左倾错误,给我们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的困境。
但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呢?那就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最后把这样一场严重的灾难,变成了全党、全军、甚至全国人民,一份宝贵的财富,也就是长征精神。
我们刚才说,当时离开根据地的时候,实际上不知道到哪里去,那就是撤,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那就是逃跑,逃到哪里去,还没有目的地。由于党中央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使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陷入一种困境,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是一种绝境,但同样为什么讲我们党伟大光荣呢?是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我们迅速地摆脱了困境,最后到达陕北,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重新的出发点,使本来是一个困境的一个拦体,一个绝望的状态,最后变成了中国革命的大希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伟大、光荣、正确。
好,我们今天先来讲一讲,也就是说我们把长征这段历史,从这样的几个阶段来讲。
一、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第一,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历史的背景往前拉,拉远一点,也就是说不是坚守的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已长征,这是战术上,也就是战争上的失利,那追本纠源,为什么会战争上的失利?也就是说,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所以我想,我们把这个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一)王明的上台与左倾错误的危害
第一,王明的上台与左倾错误对党的危害。王明的上台,形成了党内长达四年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大家也来了解一下,王明这个人。
王明本名叫做陈绍俞,1904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1920年考入安全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1925年入党。同年秋天,去莫斯科。大家看一下,他的成长的背景。第一,1904年出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说属于00后,比毛泽东同志小十一岁,比李大钊同志就小十五岁,比陈独秀就小二十五岁。大家看一下,从这个年龄阅历来讲,王明年轻得多。他是1925年入党,然后去了莫斯科。因此,我们可以把王明,也就是陈绍俞,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第一代革命家做个比较,陈绍俞的出生和参加革命的时间,显然晚了许多。他是以一个涉世极浅的青年学生的身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陈绍俞缺乏第一代革命家苦闷、彷徨、寻求的深刻思考经历。这就导致客观上影响了陈绍俞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情,比第一代革命家显得浅薄多了,他的阅历说明其缺乏那种实际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练。陈绍俞和与其有相似成长背景的人,后来陷于教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认识基础。
1925年到达苏联了以后,陈绍俞一方面从书本上学了许多的马列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苏共党内阴暗面的东西,特别是错误的党内部斗争,给了陈绍俞一些重要的影响。陈绍俞本人在这些斗争中又成为既得利益者,因此,使得他的虚荣心和个人英雄主义逐步的膨胀。
为什么说陈绍俞是苏共党内当时斗争的既得利益者呢?陈绍俞是1925年年底去的莫斯科,1926年的9月份,因为受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等人的赏识,很快就当上了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中山大学中共支部局的书记。
1927年一月到八月,也有半年多的时间,陈绍俞还陪同米夫专门访问中国。在当时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体制下,米夫作为上级组织的一个领导者,那是威风凛凛,所以王明跟在这样的一个共产国际莫斯科来的领导人身边,那当然也有一点点狐假虎威的味道。而且陈绍俞在莫斯科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党的历史上说的二十八个半人,也就是他们以拥戴王明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小团体。
莫斯科学习结束之后,陈绍俞1929年4月份回国,从1925年去到1929年回来,四、五年的时间,陈绍俞才回到国内。回到国内,党中央并没有让陈绍俞直接在中国领导机关工作,按理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考虑,让陈绍俞到沪东,也就是我们说的上海沪东区委宣传部去做具体的工作,让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因为在基层工作,要到一些企业工厂去做工人运动,但是陈绍俞不安于这样一种工作状态,最后通过别的方式方法,调到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社做一个编辑,即使这样,陈绍俞仍然感觉怀才不遇。在莫斯科受到斯大林米夫那么重视,到了中共自己的党内,反而没人重视,没有给我很高的位置。所以,使得陈绍俞觉得自己在中共党内受到冷落,这样一比较,陈绍俞就强化了对共产国际和苏共领导人的感恩心理。你看,还是人家斯大林莫斯科对我好。这成为陈绍俞处处以100%忠于国际路线自居,乃至把苏联国家利益和苏共利益摆在中国革命之上的直接的动机。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后来为什么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那么就处处维护苏联,维护苏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1930年12月25日,陈绍俞被任命为中共江南省委书记,管上海、江苏等几个省,存在时间不长,陈绍俞被任命为省委书记。博古这个时候担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长。
1931年1月7日,召开六届四中全会,这次大会是完全由共产国际米夫操纵下召开的,在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对六届四中全会做了这样的评价,六届四中全会,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会议上面,陈绍俞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也就是进入党的中央领导层,是非常快的速度了。在当时的总书记向忠发叛变之后,由于有共产国际的支持,王明成为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者,也就是最高领导人了,但是当时上海处于白色恐怖的状态下,因此,王明向共产国际申请,离开上海,前往苏联。
1931年10月18日,辗转到达莫斯科之后,11月10日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陈绍俞担任团长。这个时候改名为王明。也就是王明这个名字是从1931年的十一月份,他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之后才改的。王明走了之后,那我们说他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就没有影响了吗?没有,从组织来讲,自己能够遥控国内的党中央,王明临走的时候,也就是临离开上海的时候,决定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的团中央书记博古,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也就是最高领导人了,博古年仅24岁。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形成,及其直接的执行者博古,通过六届四中全会得以形成。这是给同志们交代的第一个背景。
(二)临时中央政治局转移到中央苏区
那大家我们接着要讲第二个背景是临时中央政治局转移到中央苏区。为什么要给同志们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大家会问,如果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他靠发发电报、发号施令,恐怕影响确实要小一些。但是,为什么临时中央政治局要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来呢?那就是因为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党中央领导机关出现了大量的叛徒,包括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人,其中著名的叛徒有顾顺章,顾顺章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之一。实际上,特科是由他直接指挥。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总书记向忠发,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权总负责人卢福坦,这些人的叛变直接导致党中央机关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因此,党中央在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就待不下去,于1933年的一月,博古和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从上海,包括临时中央政治局转移到了中央苏区。随着临时中央政治局博古等人到了中央苏区,那就直接指挥中央苏区和到中央红军,也就是我们说的红一方面军,他是中央啊,中央苏区也是一个地方单位,党中央到了那就直接受党中央的指挥,这就对中央苏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最后导致的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我们接着讲第三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博古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博古,担任党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最高负责人的时候,年仅24岁,他是江苏无锡人,出生名门,原名叫秦邦宪,1926年也是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改了名字,化名为博古,博古在俄语里面是上帝的意思。1930年5月回国,1931年一月份任团中央的宣传部部长,四月份任团中央的书记,九月份任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常委。1933年的一月,博古转移到了江西瑞金,也就是中央苏区。1934年一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被选为总书记。
他创造了我们党的历史上这么几点。一是年轻,做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时候年仅24岁;二是资历浅,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三是入党后实际工作只两年,就走上党的最高领导岗位。我们这样来介绍博古同志,并不是说年轻就一定怎么样,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也有一些年轻的同志,干得非常好。但如果因为自己年轻,缺乏实际斗争工作经验,这是客观的情况,如果能够虚心一点,像有实际工作革命经验的同志学习,比如当时的博古,能够向毛泽东等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军事领导同志学习,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假设,第五次反围剿会出现另一个情况,甚至不会有长征战略转移。
当然,历史假设是不成立的。就本身来讲,因为年轻,喝了一些洋墨水,吃了洋面包,就自以为是,就看不起毛泽东这些山沟沟里头的人。认为人家不行,自己行,读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又这么年轻,又是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人,大家想一下,这就是说,正是像博古后来到延安时期检讨了自己,博古同志认识到了错误之后,还是非常能够光明磊落,坦荡做检讨。
到延安的时检讨自己说,做了临时中央负责人以后,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也不请教任何人,觉得我比任何人都高明,最突出的一个历史细节来说明,当时年轻气盛,少年得志的博古为人处事,在这个方面的修养都比较欠缺。
他从上海刚刚进入中央苏区,到福建长汀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正好在长汀养病。博古是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人,但是到了中央苏区,中央苏区是谁打出来的?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带领他的战友们出生入死打出了这么一片天地。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毛泽东同志比你博古同志年长十多岁,在博古眼里应该是一个老同志了,而且人家毛泽东这个时候有病,在这里养病,你到了这里,而且有好心人提醒说博古同志,是不是去看一看毛泽东同志在长汀养病。大家听一下博古怎么回答,博古脱口就说,毛泽东有什么可看。
我想这个历史细节非常能说明,为什么最后党和红军会遭受那么严重的挫折、损失,本来在博古他们到达中央苏区之前,在毛泽东正确的政治、经济、军事路线的英明领导下,中央红军打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形成了中央苏区的鼎盛局面。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当时中央苏区总面积达到8.4万平方公里,在今天看来可能不是一个大数字,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个不小数字。人口达到453万人,四百多万人口的一个城市,在今天也算不上大城市,一个地区也不算,最多算中等。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根据地拥有四百多万人这是了不起的。而且我们当时已经有了党员,光中央苏区时期,就有了十三万人,也就是说,在博古等人到达中央苏区的时候,中央苏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博古为了推行他秉承的莫斯科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到了中央苏区后,马上就开展党内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排斥异己。首先,反罗明路线,把支持拥护毛泽东主张的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打成王明路线,搞反邓(邓小平)毛(毛泽覃)谢(谢唯俊)谷(谷柏),这些同志也是毛泽东同志正确的路线的忠实支持者,遭到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中央的排挤、打击。这是在组织路线上,政治上,排斥毛泽东同志正确的路线。
在经济上,开展查田运动,实行极左的政策。什么极左的政策呢?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这种极左的政策,实际上造成了根据地大量的对立面。在军事上面,博古不懂军事啊,他不懂军事怎么办?他就拿个洋人来。这个时候还真来了洋人一个——李德,李德是从共产国际那边莫斯科来的,李德是德国慕尼黑人,曾经在莫斯科的陆军大学学习,1933年9月底,也就是比李德晚一些到,到达中央根据地。李德是德国人,他所学的军事都是针对欧洲大地的一马平川,欧洲大平原,他对中国,尤其是江西这样的山山水水特殊的国情是不了解的,地形地貌是不了解的,再加上语言文化等原因怎么能依靠他呢?但是博古,我们为什么说这些人是教条主义者呢?教条地来看问题,教条地认为李德肯定比毛泽东厉害,毛泽东没有进过军校。那是从所谓的书本知识而言,因此,就出现了我们党军史上的,今天看来是一个大笑话,把自己的队伍让给一个洋人去指挥。这实际上是左倾教条主义者一个通病,狐假虎威。因为李德是共产国际来的,是洋人,所以就用洋人来吓人。我认为这是左倾教条主义的一个通病。博古这样,王明这样,动不动用共产国际、洋人来吓人。但是在当时的那样一种,共产国际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组织体制下,这一套还挺管用,也就能吓到人。
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直接掌握军事指挥权领导下,本来我们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包括第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就失败了,而且失败得那么惨呢?作为对方,蒋介石在总结经验教训,蒋介石这个时候总结了前四次失败的教训,然后提出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战略战术也发生了变化,采用彻底封锁的作战方式,即所谓战略攻势,战术守势和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联绵不断,经济封锁滴水不漏的战略,这是蒋介石的新战略。
蒋介石汲取前四次军事围剿失败的教训,开始提出新的战略。按理说,敌变我变,敌人的战略变了,我们红军的战略也要随着调整变化,但是很遗憾,我们不仅没有变,反而退了,也就是说由于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他的战略战术反而回到更加落后,更加不利于红军的一种战术。比如说,博古李德提出什么战略战术,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蹂躏索取一寸土地,那就打堡垒战,阵地对阵地。通俗点来讲,就是让我们的红军跟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去硬碰硬,这样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拼不过他的,这从战略上就是一个失误。前面四次反围剿为什么能够胜利呢?那就是我们成功的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游击战,大家看,这是很显然是战略战术上的倒退,这是我们讲了一下第一个内容,讲了一下随着王明的上台,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直接导致党中央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的危害。
我们交代这个背景,那下面,接着讲第二个大部分,由于王明的上台,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推行,最后给党中央和中央苏区带来极大的破坏,于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下)
二、漫漫长征路
走上慢慢长征路,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大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慢慢长征路。
(一)长征初期战略的错误与失利 第一点是长征初期战略的错误与失利。
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的?从时间上来讲,1934年10月10日晚上,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主力有五个军团,我们大家熟悉的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还有九军团,还有其他的一共五个军团。连中央军委机关、后勤、所有的人员加起来8.6万人,开始长征。
开始长征的时候,把这8.6万人合编组建成为两个纵队,一个纵队叫做红章纵队,一个纵队叫做红星纵队。
在长征路上,因为我们说起初他的战略导致的失利,因为是大班加势的,也就是8.6万人浩浩荡荡、坛坛罐罐、老老小小,所有的东西都带上,行军当然是非常缓慢。
国民党蒋介石在长征的途中,在我们可能所经过的路线上,已经设下了四道防线,我们10月10号出发的,10月22日突破第一道防线,11月8日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13日到15日,突破第三道封锁线,12月3日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10月、11月、12月,连续作战,那我们来看一下,长征初期我们的伤亡情况。红军通过第一道防线的时候,损失比较小,我们伤亡有三千七百多人。通过第二道防线的时候,损失九千七百多人,将近一万人。第三道防线的时候,损失达八千六百人,也可以说将近一万人。损失最严重的是第四道防线,也就是湖南湘江之战。损失达三万零五百多人。大家看,前前后后8.6万人,最后只剩下三万多人。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其中为了掩护主力撤退,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三军团的十八团,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全军没有了。红三军团十八团,也就是一个整团的编制没有了。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也全部没有了。其中,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香同志,也就是二十多岁当师长,因为受伤被敌人抓到了,晕过去了。敌人打算把他放在担架上,打算把他抬往长沙,去邀功请上,但是陈树香同志在担架上醒来之后,不顾伤痛,绝不做俘虏,忍住巨痛,自己把胸膛流出来的肠子绞断,最后英勇牺牲。所以我们在讲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我认为不仅仅要看到我们党经历的失败,从今天来说长征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当代价值,我们就要看到,在失败中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为了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当代共产党人应该学习的。如果按照原来左倾教条主义博古、李德的路线,继续走下去,党中央、中央红军可能会遭受意想不到的结果。
1934年的12月17日,通过第四道封锁线之后了,在贵州的黎平县城,进行了修整。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面,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去湖南西部湘西,不能去跟二六军团会师,实质上,二六军团也离开了湘西,所以你看,这就是教条主义者,他还以为二六军团在湘西,我们去湘西,而蒋介石人家就知道你红军的长征的意图要去湘西,在这个路上已经布下了包围圈,你还去,那不是送死么?所以毛泽东同志坚持认为,不能去,这个可能也历史给了我们党和红军一个机会,李德因为发高烧,没有出席这次的黎平的政治局会议,所以博古他又不懂军事,他也说不出什么道道,这样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主张才得到认可,我们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就朝着贵州,1935年年初,攻下遵义。
(二)遵义会议及之后的凯歌行进
1月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今天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在我们整个的长征史上是一次非常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议,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了,从而使党和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一路凯歌行进,到达陕北。当然,这是有一个客观背景的。为什么能够让毛泽东同志出来呢?如果说共产国际跟中共仍然保持着电台的联系,那就不一定了。而这个时候,共产国际莫斯科跟我们党的电台联络中断,中断的原因是因为同样是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中共地下电台,出现了叛徒,被敌人破获。这样的话,共产国际斯大林就没有条件了,因为电台联系不上了,就没有条件来对中共党内的事务进行指手划脚,摆脱了这样的一个束缚。我们党就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同志才得以出来。所以可以说,是一个坏事变成了好事。
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层做了调整,第一,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进入党的最高领导层了。第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第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第四,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的三人团)。实际上把博古、李德,尤其是把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拿过来了,就不用这个洋人瞎指挥了。如果让这个洋人继续瞎指挥,非把我们红军拼光了不可。这个时候,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当时的决议表述是这样表述的,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之后,扩大会议完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那毛主席的分工是什么呢?决议的表述是这样的,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也就是说毛泽东同志是周恩来同志在军事上的一个协助者,周恩来同志是拍板的。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周恩来同志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另外,也在实际的军事智慧斗争中,周恩来同志看到毛泽东同志的英明,他的那一套军事智慧艺术高明,因此,慢慢的实际上是毛泽东同志直接在一线指挥。所以,我们就熟悉的了,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我们党尤其是红军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军事指挥下,从1935年1月19日到5月9日,四渡赤水,来来回回,现在贵州那边有四渡赤水纪念园,四渡赤水是军事节奏,突出体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通过四渡赤水,我们就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然后一路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党中央就顺利到达陕北。
(三)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
在长征的过程中,我们要讲一下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也就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会师是1935年的6月份,按理说,无论是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还是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那是历尽艰险,能够跟自己的兄弟部队能够会师壮大力量,摆脱困境,那对大家来讲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随着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看到党中央中央红军衣衫蓝缕,面黄肌瘦,那是因为党中央中央红军一路打打杀杀,再加上长征初期的左倾错误的指挥,遭受很大的损失。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这里是养的兵强马壮,但是我们说长征精神跟今天的当代价值,觉得从张国焘这样的一些反面的例子身上,实际上是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意义。红四方面军再兵强马壮也不是你张国焘的,陕甘苏区也不是你张国焘的,那是党的,但是,张国焘没有这样的修养,他认为我张国焘把四方面军带得这么大一支队伍,兵强马壮的队伍,陕甘苏区又是不开辟的,所以张国焘就拿这些来跟党中央讨价还价,向党伸手要权,要位置。当时是为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在1935年6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把张国焘增补为中央军委的副主席,但是张国焘不满足,后来,党中央作出让步,让张国焘做了红军总政委,这是周恩来同志让出来的,张闻天同志打算把总书记的位置让给张国焘,周恩来同志也提出说总政委的职务让给他,但是毛泽东同志经过反复的考虑,认为总书记这个位置,无论如何不能让,一旦让给张国焘,他发挥起总书记这个职务的特殊性不得了,这样的话就让他当总政委。满足了张国焘的这个要求,红一、四方面军就改编成为左路军、右路军,同时北上,这按理说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来的决定,张国焘在表面上会议上也表示同意,那毫无疑问,那就两军同时北上呗,是吧?但是,9月8日晚上,实际上是9月9日凌晨,张国焘又发电报给徐向前和陈昌浩,要求他们除了红四方面军的人拦下,还要毛泽东等人也拦下。那大家想一下,本来北上的路线,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你张国焘就这样公然违反,对抗党中央。而且张国焘这种私下的组织行为,甚至可能危害到党中央,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就率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北上。过了草地,然后就往北走。
三、落脚陕北
(一)意外发现 1935年的9月17日,攻占腊子口,腊子口一打开,于1935年9月20日,党中央进驻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普。我们开头说了,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目的地并不明了,不是说一开始就知道明确说我要去陕北,到达哈达普,准确的时间是1935年9月20好,到达哈达普之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才得到一个很好的修整的机会,让战士们好好的休息一下,吃一点好的,每个人发一块钱大洋还是两块钱大洋,去头发理一下洗个澡,去改善一下伙食。毛主席就让身边的同志去邮局看看,把所有能找到的报纸找过来。作为最高统帅,要关注这样的一些信息的。在那些报纸里头,毛泽东同志就从晋阳日报上读到了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光晋阳日报那不行,又看到大工报,大工报是民间人士办的报纸,不是官方的报纸,他应该是比较客观,大工报也说,陕北有共产党,有刘志丹的军队。通过这样的分析,中央领导人才确定往陕北去。这个时候,我们就对先期到达的长征到达的一部分队伍进行改编。
从长征出发8.6万人,到这个时候七千多人,10:1都不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这七千多人到达,那就往北走,9月27日在榜罗镇,这次就非常明确,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二)到达陕北
1939年10月5日到7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翻过六盘山,就基本上到达陕甘了,翻过六盘山,天高云淡,一片开阔。所以毛泽东同志心情也非常的舒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毛主席就写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我们大家可能熟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里有一句词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不了解长征史的同志,和在社会上的群众,就可能会去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就可能看到这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以为是说八达岭长城,那完全两码事,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我去过宁夏的盆阳县,也就六盘山下的一个县——盆阳县,那个县里的同志告诉我,实际上不到长城非好汉,说的就是我们盆阳县的原民长城——古长城,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看到这里的长城遗址,所以说,你看我们翻过六盘山吧,没有到长城走到这里的,没有看到古长城的不是好汉。说的是人家那个地方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所以你看,我们通过学习一些党的历史,对我们增加一些这样的历史知识都非常有帮助,否则的话,你可能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的以为是说八达岭的长城。
翻过六盘山之后,我们这里讲一个细节长征第一批到达陕甘的七千多人,这都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精英中的精英。但是,翻过六盘山之后,时间是11月15日晚上,我们的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经过六盘山山下的山村时又饥又渴,红军战士们看到很清澈的泉水,大家就去喝。但是喝了之后,一夜之间三百多红军战士,不知不觉中就没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命案,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不太了解这种地质结构,实际上是水里头含有氰化钾。三百多红军战士因为喝了含有氰化钾的水,不知不觉中死掉了。这本来是作为一个命案一直在调查,但因为是自然情况,一直到1989年,这个命案才告破,解放军驻宁夏的汲水团通过分析,水里头含有大量的氰化钾是致命的,今天我们大家当然知道氰化钾的厉害了。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才到达陕北的吴起镇。9月29日,毛泽东同志随林彪的一纵队进入甘肃的通威县城。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实际上毛泽东主席这首诗,应该也是对长征精神的一个诗意的高度的概括。这是红军长征的过程。
四、伟大的长征精神及其启示
最后,我们得出几点当代的启示。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长征这段历史,学习长征精神,对我们今天当代有什么价值?我想我们可以概括这么几点。
(一)干革命和搞建设,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长征历史告诉我们,第一,干革命和搞建设,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1936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山西交口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党内的高级干部说,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这个话是在我们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得出来的经验总结,中国人的事要自己干,相信自己。我们说,在整个的长征途中,因为我们党没有坚持独立自主。当然,我们党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受共产国际的控制,受党内像王明这样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推行,最后在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后期,我们居然让李德一个洋人来帮自己的军队,他让来指挥我们的红军,今天我们看来是天大的笑话。所以毛主席后来1963年的时候跟外宾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为什么说遵义会议重要呢?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这个我认为是长征精神对今天的当代价值之一。
(二)共产党员必须顾大局,守纪律。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顾大局,守纪律。
这里我们结合党的长征历史来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上,博古不适合担任总书记,那让谁来担任呢?当时大家讨论是让张闻天、洛甫同志来担任,在职务变化上,博古同志在之前虽然犯过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但博古同志在对待这样的问题上,应该说能够服从中央的决定,能够顾全大局,很坦然地把总书记的位置让出来。我觉得体现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这是正面的。
反面的有不讲政治规矩、政治纪律。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军队内的领导地位,由他来指挥红军,按理说这是中央的决定。但有些人,包括像林彪这样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不理解。按理说普通的战士不理解发发牢骚可以理解,你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应该理解中央的意图,当时毛泽东同志为了指挥红军,跳出敌人的围追堵截,采取的是大迂回的战略,也就是说快速的运动,大激动的那种战术,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不跟敌人纠缠接触,天天走路不打仗,那走得累死人,不知道什么意思。普通的战士发发牢骚都没问题,都可以理解,甚至作为高级军事指挥员你要去做战士的解释工作,但是林彪不理解的情况下,他还去搞非组织活动,去写信要求中央撤换毛泽东。当时聂荣臻同志坚决不同意,林彪写好了信,要聂荣臻同志签字,聂荣臻同志不签字,聂荣臻同志当时就批评他说:“革命到了这样紧急关头,你不要毛主席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刚参加了遵义会议,你现在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先不讲别的,仅就这一点,你也是违反纪律的”。
在长征途中,更厉害恶性的例子当然是张国焘的野心膨胀,最后甚至分裂党和红军,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国焘会走向反面成为叛徒呢?实际上跟党性修养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觉得长征历史、长征精神告诉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说的团结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这是第二。
(三)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
第三,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还告诉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应该要有政策和策略,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我党我军的生命。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体现出政策和策略水平。这样的话,我们党的事业才会比较顺利,否则的话,可能就会由于我们的政策和策略的失误,最后导致问题。
比如说,为什么要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什么我们在中央苏区最后站不住脚了?除了军事上的失败还有极左倾教条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误。什么失误?刚才我们讲到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这就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误。肉体上要消灭地主,那不就逼得他去走向,跟你的个人方面去了么,在经济上消费富农,实际上也让富农走向自己的独立面。所以我们在长征的途中,在通过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实际的领导地位之后,我们党的政策和策略基本正确,尤其是在长征途中少数民族政策的策略的正确,我们每经过少数民族地区,都颁布严厉的政策,比如说绝对不准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任何的骚扰,绝对遵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的风速的习惯,严厉的反对侵蚀、鄙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偏见。这样的政策和策略,让我们红军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戴,包括给我们的后勤帮助。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刘伯承同志与小叶丹“彝海结盟”,这是成为民族团队的佳话。
(四)对革命事业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
第四,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党内同志要有勇于担责的担当精神。
我们大家来看,本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责任,应该是在李德、博古的身上,但是李德、博古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肖劲光,推给刘伯承,而且对这些同志采取降职处理,甚至审判、打击。比如刘伯承同志,李德、博古采取简单的组织打击方式,把刘伯承同志由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降为红五军团的参谋长,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去检讨自己。还有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我们前面讲到了损失惨重,你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博古,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反思,但是说他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少年得志,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就沉不住气、斤斤计较,想到造成这么大的破坏,我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这个时候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所以博古从他个人出发,拿出手枪来指着自己比比划划,那么大家想想枪一旦走火是不得了的事情,这能开玩笑么?所以你看,人家聂荣臻同志,年龄大一些,经验丰富一些,这个时候就跟博古说,你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你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你不能这样。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要说这是不好的,那我们说最后长征能够取得胜利,是我们共产党人敢于负责任,周恩来同志是最突出的例子。
周恩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永于负责,勇于做诚恳的自我批评,光明磊落。所以,最后仍然赢得党内和红军内的绝大部分同志的对周恩来同志的拥护。所以你看,正面反面我们这样一比较,就可以比较得出了,这种党性修养。
长征离今天已经八十年了,也快一个世纪了,但是我们认为,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长征精神对于当代的共产党人,仍然还有学习借鉴启发的意义。
第五篇: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电 班级:机电12—4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寇恒超 学号:12024410415 成 绩:
浅谈长征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它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表现为: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 1 / 12 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长征精神?不同的人对长征精神有不同的概括。1996年10月,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则将长征精神概括升华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析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这是红军将士最终战胜敌人、克服险阻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是整个长征精神之源;其次,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将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第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基础;第五,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只有在这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上述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长征精神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1)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着严重的给养不足、自然环境极其险恶的生存问题。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与险阻,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与牺牲。但是,自然和社会的困难并没有难倒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阻挡红军战士前进和走向成功的步伐“红 2 / 12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何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有的精神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讲,来自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为他们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2)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严重地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自身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并不是只顾自身的安危,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处理长征与抗日、国内阶级斗争与抗日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把红军的战略退却与北上抗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红军的战略转移变成向抗日前沿阵地的胜利进军。在经过国共的十年内战,又经历了长征中“追剿”与反“追剿”的血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再度倡导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3)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长征是在革命形势极其险恶、斗争异常艰苦、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又一次的危险,把红军屡次推入绝境。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无比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不怕困难和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长征把中华民族知难而进、“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奋进精神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红军将士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知难而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铸造了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红军战士、伟大的人间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四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3 / 12 火炮20多门、骡马约2 000匹。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红军损失了10多万人。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民族的忠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将永远为人民所敬仰和缅怀。
(4)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团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积极因素的有机凝结和最佳整合。长征实现了全军的空前团结。长征途中,红军各部队围绕党的作战意图,密切协同,互相配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红
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总是将方便和生存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长征在全国人民中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看清,只有红军的道路, 才是他们争取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谊”,使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兵力支援和精神动力,从而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长征是一首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互相合作、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5)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朴素的壮丽史诗。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途中,红军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斗争之艰苦卓绝,为人类战争史之所罕见;长征途中生活之艰辛,更是常人之所难以想象。长征途中,红军缺少给养和武器弹药,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和重重险山恶水,边行军,边作战,野菜充饥,篝火御寒。
/ 12 二.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精神导向价值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追求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的灵魂。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讲理想、讲信念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相结合的胜利,也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蒙哥马利元帅)。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也称赞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我们后人在缅怀这段历史时常在困惑:是什么让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没有飞机和大炮,没有汽车和坦克,没有足够的枪支和弹药,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援助,温饱不能、缺医少药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翻越了终年积雪、陡峭险峻的高山,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一道又一道封锁线,使红军长征成为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什么力量支持着并让红军指战员们那样坚定不移、义无反顾、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地向前冲呢?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所孕育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坚信中国革命的事业一定会胜利,为此他们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红军在长征这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中,正是靠这种崇高的理想支撑着他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因此,长征的胜利是坚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胜利,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定会激发出不懈的追求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今天,对于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面临着复杂的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考验,又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在这种种考验面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需要大力弘扬对革命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长征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我们要自觉做到既有远大理想,又能正视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5 / 12 目标之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无一不是理想、信念等长征精神的时代体现和延续。这正是长征精神的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二、凝聚向心价值
“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凝聚向心时代价值的重要内容,是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体现。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英雄赞歌,是团结起来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携手奋进的征程。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生死与共、风雨同舟,涌现出了许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事迹。其一,表现在红军将士们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心维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发生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政治事件,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红军的团结统_。其二,长征中红军的团结协作还表现为在战斗中各部队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听从中央的统一指挥。尽管长征中的各路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时大都是独立进行的,但在长征这一全局中大家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有些部队不惜牺牲局部利益,为了保证主力部队的安危,无怨无悔地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无条件地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其三,红军的团结协作还表现在红军与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的行动上。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物质极度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和紧密团结人民群众,这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长征途中,红军每到一地都严守革命纪律,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帮助各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群众以主动为红军带路、看护伤病员、给红军献粮草,甚至参军打仗的行动来有力地支援长征。在红军长征中,6 / 12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斗志和崇高的品格,看到了源自中华民族灵魂深处强大的凝聚力。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亡。长征胜利告诉我们:维护团结,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同样,维护团结,也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弘扬“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向心中作用的体现。长征精神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导向。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既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同时也体会到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活动的主体意识被一些人异化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公平竞争的经济手段被扭曲成为钱权交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损人利己不道德行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但我们应该懂得这种经济关系只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层面,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价值指向的重点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关注个人小利,无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那么整个社会秩序必然失衡,最终也难以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向现代化的新时期,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向心”的时代价值,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地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并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感召励志价值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长征精神感召励志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的感召励志价值是号召、激励、感动人们的意义所在,是红军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长征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永恒的丰碑。72年沧桑弹指一挥间,尽管长征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渐行渐远,但长征为我们播下了坚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信念和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斗志。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也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所作的生动描绘直到今天仍然影响重大。“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激励勇于奋斗的人们的最富鼓动力的座右铭。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勇于 7 / 12
探索、开拓创新”的奋斗史。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坚信“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体现着感召励志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长征路上,我们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不仅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追求理想信念、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而且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过去、现在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后也必将激励中华民族完成新的崛起和腾飞。
三、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震古烁今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对红军长征胜利进行回顾和思考时强调指出: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8 / 12
必然胜利的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其间险象丛生,生死莫测,战士们都不知前面有多少敌兵,今夜在哪里宿营。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跟党干革命为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激励着支撑着他们奋勇前行。邓小平同志曾用“跟着走”三个字来概括自己的长征,这“跟着走”就是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跟着红军队伍走,跟着党走。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才能有英雄气概,昂扬斗志,乐观情怀,才能用生命奏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战歌,把长征这一悲壮的战略撤退,变成了走向胜利的序幕。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而不懈奋斗。
2、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上所罕见的。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殊死决斗;长征中的跋涉,要翻越多座空气稀薄、鸟兽绝踪的雪山或穿越沼泽密布的茫茫水草地。但气吞山河、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使这支红色铁流始终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无数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长征胜利的丰碑。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面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困难和压力,我们决不能畏缩不前,知难而退;而应当像当年红军战士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翻越夹金山那样,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奋发进取、坚定不移地朝着武汉既定的努力实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开拓前进。
3、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典型范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9 / 12 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解决了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把我党我军从危亡边缘挽救出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客观情况和形势的变化运筹帷幄,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制定机动灵活的战术,及时修正战略转移方向和目的地,巧妙用兵,出奇制胜,穿插于敌重兵之间,突破层层堵截,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挫折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今武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以长征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追求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尽快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4、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凝聚合力的精神。
70年前红军的英雄业绩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创造出来的。长征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战胜了党内分裂的严重危机后,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内部、军民间的大团结而取得全面胜利的。在同优势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较量中,红军各部队胸怀大局,服从指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长征中各路红军先后有八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是革命力量的会合与团聚。广大红军指战员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在政治上同心同德,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艰难和危险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义薄云天的动人篇章。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加强团结,维护稳定,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最近,党中央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一定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 10 / 12 紧抓好,努力构建和谐武汉。
5、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中部队所到之处,红军指战员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扰民,不动民间一草一木。非但如此,而且还常常没收军阀、官僚、劣绅的财物,分给民众。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为群众排忧解难,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求解放的人民军队,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无论是红军力量的补充,军需物资的补给,还是救护掩护伤病员,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船只、乃至直接为红军驾船渡江渡河,人民群众都对红军给予了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这是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长征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继承革命传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 11 / 12 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