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美美让我们反思道德底线与制度完善
评论:郭美美让我们反思道德底线与制度完善
郭美美,这名因“红会”事件一夜成名的网络“炫富女”,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但这次的事态,远比她当年的突然“走红”更为严重。7月9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在世界杯期间组织赌球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该团伙在境外赌博网站开户,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下注,进行赌球违法犯罪活动,郭美美是其中的参赌人员。此外,郭美美还涉嫌借“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8月3日新华社)
郭美美终于流泪了——对着镜头,当着亿万观众的面,有报道说,这是“悔恨的眼泪”。是不是悔恨,我无从得知,毕竟,“悔恨”这两个字都是从“心”的,是悔也好,是恨也罢,可能只有郭美美自己知道,对于外人,大约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炫富、傍富、涉赌、性交易„„纵观郭美美的发迹史和成长史,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个人病理样本,集中体现了当下多重的社会病灶——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这三者,分别对应着恋物和拜金,纵欲,投机。这三者,在郭美美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究其根本,还是其个人扭曲的价值观在作祟。可是,只要把视野稍稍放大一些,就会发现,郭美美的“成功”也好,“走红”也罢,都有一定的社会土壤。笑贫不笑娼、以骂成名、越骂越红„„这些都是郭美美得以纵横天下的“群众基础”,正如学者张颐武所说,明知虚荣拜金不是正确价值观,却暗合自己心底“漂亮又有钱真好”之类的欲念;另一方面,这些“红人”口无遮拦、放纵不羁,让一些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得到一种宣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逐臭逐腥的社会心理基础,郭美美们才能够在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中收获利益,甚至在骂声中不断滚动自己的名声——“坏名声也是名声(郭美美语)”。郭美美的年轻,并不是幼稚单纯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她深谙网络,深谙炒作,深谙人性,她太知道你们想看什么,也太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得到这一切,仅仅起底郭美美是不够的,仅仅指责郭美美也是不够的,只有深刻反思郭美美的“成功路径”以及幕前幕后、有形无形的各种推手,才能避免下一个郭美美的出现。
反思郭美美,就不能不提到红会。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郭美美的冲击下产生这么大的问题?”,就在郭美美案公布之后,中国红十字会随即发表了声明,希望公安机关的侦查结果不仅还红会一个清白,同时也给全社会一个重塑诚信体系的机会。
应该说,郭美美案的最新进展已经可以证明,红会之前的诸多回应并非装傻充愣,而是确实不知道天上怎么就掉下来个郭美美,且不偏不倚地砸中了红会。比如,在郭美美事件的头三天,中国红十字会连续发布声明辟谣,称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关系。现在看来,红会当时确实没有说谎。
澄清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问一问:一次舆论乌龙事件,是如何引发了红会的信任危机,以至于直到今天伤口可能都没有痊愈;是什么力量让“郭美美事件三天就毁掉了红十字会这个百年老店(赵白鸽语)”;在红会急于和郭美美撇清关系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反省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反思组织上、管理上、制度上还有哪些漏洞和缺陷。
我们看到,郭美美事件之后,红会加速了自身的改革步伐,比如,运行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全面调查和清理冠名医院,等等。虽然这些改变与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毕竟有了不少良性的改观。从这个角度看,郭美美事件可能带来了一时之“危”,但更多的,从长远来看,不论是对红会还是公众,乃至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次改革之“机”。红会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是否能受益,是闻过则怒,还是“见不贤而内自省”,关键在红会如何对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郭美美。正如赵白鸽所说,郭美美事件推动了红十字会整个系统的改革,也启动了公民社会的建设。这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郭美美走到今天,当然是先贤所言“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生动教材,可知过能改,善莫大焉,郭美美若有改过之心,有改过之行,公众一定也是欢迎的,毕竟,她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另一方面,郭美美更是一面镜子,照出浮躁,照出虚伪,照出假丑恶,让我们反思自我的心态,反思道德的底线,反思制度的完善。(赵清源)
第二篇: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以下这几个概念:
1.道德,道德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从人与人发生联系的时候起,就
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随后又随着人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延续和完善,正是要靠道德来规范。道德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需要指引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2.法律,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武器,是以当权阶级的最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由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
3.底线,底线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或者交易过程中,本身所能接受的最低心理限度,它是
不可再分割的接受层面,是最小范围的限度。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没有诞生之前,人们靠习惯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这就是
道德判断,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确立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繁复的时候,就出现了法律这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这就是说,当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强制力来迫使更多人们都能遵守它的时候,法律才出现,相对来说,道德是软控制,法律是硬控制;道德是自下而上的,法律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与一个自上而下的约束相比,显然,拥有众多底层众数的道德要比法律所波及的范围广的多,而底线也低得多。同样,深深渗透人心底的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潜意识遵守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法律只是约束一般道德的基本表现,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是自发的,是一种强制的规定关系。
5.从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出发,从底线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法律
来源于约定俗成的道德,不及道德波及的面广,没有道德那样深入人心,也没有道德那样及其精细具体的规范。法律与道德相比,道德才是底线。
论性质
第三篇:制度与道德建设
制度与道德建设
每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都要受一定的伦理观念的支配,特定的制度不过是特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特定的价值和伦理原则不过 是特定的价值和伦理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化。是结构化、程序化了的价值和伦理原则。
我国传统的一个 主流的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它只把个人视为道德的主体,只把道德理解为约束个人行为规范。没有认识到制度不仅是伦理的主要主体,更是伦理的行为 主体。
现代社会中,要消除公共生活领域的这些败德和违法现象,仅仅通过唤醒和激发权力行使者的良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制度,用强制性的制度措施来规范和约束官员手中的权力,才能构筑起预防和惩治败德行为和违法行为 的长效机制。
制度是一种公共理性,与个人的道德理性相比,制度的理性更为稳定。
如果正义、善良、仁爱与平等能够成为社会生活之核心领域的主旋律,那么具体的个人在非制度的领域 所偶然表现出来的失德和败德行为,就不会对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构成威胁。
成熟的公共领域还可以合理地分担政府难以承受的某些职能,避免权力和资源过渡集中,减少并压缩权力寻租现象的生存空间,合善治和民主政治成为可能。
官员是一个社会制度规范的执行者,是制度规范的践行者,是制度伦理精神的体现者。我国有着“以史为师”的悠久传统,官员的行为 对公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示范和教化功能。官员 的行为 是我们社会制度伦理的风向标,是衡量我国社会道德水准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政府官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深沉地刺痛着每个公民的道德神经。因此,史德建设应当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突破口。新时期的史德建设不再走传统的个人美德建设的老路,而必须要采取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新路,要用制度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要用权力来制约和监督权力使官员的行为 接受社会的监督。公开透明是实现有效监督的前提,因此,对权力的使用必须要公开透明,要用法律制度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物流”这个词语就这几年来在我国是比较新兴的称谓,以前的运输公司现也已改物流公司,但物流公司的实质绝不能像原来小小的货运部那样,就搞几个人、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桌等比较简陋的货运部,就称之为物流公司。现代物流企业要具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有好的客户服务、强大的市场开拓力,优秀的专业人才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制度的创新。目前我司要想在物流经营方面实现突破,管理是关键,没有好的管理就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物流经营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完善我们内部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的操作流程,明确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并严格地去执行。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得以发展,我们的员工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大家知道,在物流行业里,有些企业从刚开始的旺盛逐渐走向下坡,甚至倒闭呢,据我了解,这些企业刚开始创业时,也很在乎管理,也不断研究出了一套套的管理制度,并也很完整的整理出了一大本,企业的老板们也感觉很完善的啦,业务也不错,利润也可观,人员流动率也很低,好像很正规,就这样,慢慢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其实不然,现行的物流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外一些知名的物流企业也不断地进入市场,在这种新形式下,各大企业务必对各自的管理制度做出创新、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不断的修改,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管理的步伐,也就是说公司的组织形式和人员、业务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可公司管理制度的修订明显赶不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多管理制度
1并没有随之重新修订或修补。例如,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结构依然没有理顺,业务、财务、人事管理制度极不健全,对一线部门的考核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业务人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考核方法,制度与流程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强等等。这样一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实际上并没有管理到位,使得员工日渐产生冷漠心态,认为工作还是那些工作,工资还是那些工资,改不改革体制、开不开拓市场与自身的关系也不大等。
其实,制度的不规范和随意性是很多企业致命的弱点。中国物流企业重人治而轻法治的现象很普遍,在人情维系的物流企业管理中,盛行的是对个人的忠诚而非对组织目标的忠诚,这种忠诚有利于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却也因为缺乏理性和客观公正的管理规范,使物流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有人说:“物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人才之间的竞争又其实是管理制度的竞争,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才大量流失,又谈何人才竞争呢?管理制度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而用好人才的根本保证。“只有栽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这棵梧桐树,就是企业的一整套必备的能够真正吸引人才、抓住人才、让人才发挥作用的先进的管理制度,物流企业只有扎扎实实构建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网罗到真正有用的人才。
在物流企业制度的制定上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完善性。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向预定的方向
发展。任何制度无论好与不好,是要看与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是否匹配,执行面、行政上的资源是否能有效配合呢?行政的流程是否流畅?公司的文化如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员工在管理制度的成败得失方面也同样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在制定制度时,有时也需要考虑员工接受改变的意愿如何。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一个由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到理想状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说制度的制定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它有一个逐步修订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对管理者而言,诊断物流企业的管理现状,不仅是一个梳理物流企业制度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管理者了解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制度的依赖程度,以及员工心理承受力和对制度认可度的过程。所以,制度是依靠全体员工在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出来的。
有了制度,对新推出的制度应该怎样去执行呢?如果没有去执行,那任何东西都是虚假的。
管理制度制定好了,也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执行者的盲目乐观、惯性的想当然,或者是等级制度下不敢讲真话,或者是缺乏对执行从头到尾的跟进和监督,或者由于领导者勇气的缺乏、心理的安慰,以及情感强度上的脆弱,使企业“假像”大量存在,制度的执行就变得前途未卜了,随时可能使企业偏离实际,与预定目标背道而驰。在管理中有这么一句话:“好的决策还得要有好的执行来支持”。企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达到怎样的标准不是很清楚,对一些
与自己的工作有关系的制度知之甚少,这样对制度贯彻和执行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制度的执行必须依靠决策层的大力支持、中间管理层的引进和推行,否则将会难以达到制度的预期效果,造成管理制度有等于无,形同虚设,领导者的所有其它工作都会变成一纸空文或一场空谈。
总而言之,要对现行物流企业的制度管理,真正能把总结出来的制度实施下去,首先要了解高层管理者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定,并通过公司内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员工的关心点和素质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的物流体制改革和公司现状,针对公司在未来十年发展成为综合性物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员工手册》、《服务体系手册》《公司各部门的考核制度》《现代物流企业仓储、配送的管理制度》等等,对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做出严格的规定。制度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制度进行修订是管理中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因此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随时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持续改善的长期进行,使其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随着中国的物流市场不断走向成熟、规范化,国外的先进物流企业也陆续的进驻中国市场,所以,我们只有逐渐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不断减低成本预算,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来获得利润的回报。真正的利润来自于制度的执行和创新,只用具有执行力度的企业,才能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只有拥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获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道德与法治反思
思想品德展示课反思(4月份)
刚刚过去的一周,综合组进行了展示赛,现反思如下:
首先,以视频《自强自立阳光少年》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认识到失去双臂的人都能自强,我们更应该“少年能自强”,但后来在同学们谈感受环节气氛比较凝重,可能是视频的内容太过于震撼,之后评课也建议换首励志歌曲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之后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强的品质,较难的问题比如“材料分析小萍为什么成绩下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经过碰撞和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答题的规范性,把实际问题及时运用到课堂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学生讨论之后还存在的疑惑,我再通过事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这堂课中有一不足之处就是在“理想,自强的航标”这一块时,顺序没把握好,还有就是在学生回答“在实现理想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时”没有及时指引他们应该怎么做。
从课堂反映来看,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我们认为主要是我们的原因,上课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欠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