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5:5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一篇: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在我国,经济学思想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听了郎咸平教授在清华的演讲,我对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互依存和互相促进的,但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公平问题是在经济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经济效率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中,不存在社会公平与否的问题。不仅社会公平问题的产生以一定的经济效率为前提,而且经济效率可以使社会公平建立在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也要以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就是达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如果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社会公平也会促进经济效率。一般来说,社会公平有利于减少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要进一步分析社会公平对经济效率到底起促进或是阻碍作用,关键在于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把握。具体地说,如果出现极度的不公平,就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这是因为,当社会存在着极度的不公平,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不平等现象,就必然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甚至可能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如果绝对的公平,也同样会影响经济效率。过去,我们曾经片面追求社会公平,在分配中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以致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结果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低效率的现象。因此一般来讲,只有适度的社会公平,才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尤其关系到我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我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赶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如果没有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完不成这些历史任务的。但是,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还要发挥国家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和实现机制,保持政府廉洁以及防止权力介入市场,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国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篇:政府经济学(公平与效率提纲)

2012春行政管理 李明明

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道德理论等的社会学范畴。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3)合理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控制收入差距。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结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成为效率低。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小组成员:李明明、刘奇、姚春芳、冯纳、靳媛媛、李欣、毕瑾华、刘跃、邓凯、曹娅、陈萌、马莎莎、左克强、李兆龙、刘少刚王林举

组长:李明明

发言人:李明明

第三篇:浅谈公平与效率

浅谈公平与效益

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放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一阶段(1978—1987年)的核心内容是“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第二阶段(1987—1993年)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的提法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并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

“公平优先”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实现,国家采用没收、赎买、公私合营等手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上采取了“公平优先”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但很快这种积极性就下降了。平均主义是假公平,它只讲结果的公平,不管生产过程中规则的不公平。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都一样,分配享受相同的物质财富,这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这种平均主义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它在使经济失去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公平,结果使效率与公平“鸡飞蛋打”一场空。设计新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

“公平效率二者兼顾”的按劳分配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初期。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采取了“二者兼顾”的原则。提出了要“克服平均主义”,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后来,先富带动后富。这时,劳动好的,生产多的,多得奖金,收入增加。分配制度的调整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提高了,但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而人们对此理解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带来了改革实践中的摇摆和反复。在当时这种经济制度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基础不完备,计划制造成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企业收入不公平就显现出来。就出现有些企业收入多,有些企业亏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党的十五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分配原则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具体实现机制,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表述得更为明确、实现途径更加具体。“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贫富悬殊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变质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失败。为了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当前和今后应更加注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公平。同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现实性。已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能力,逐步解决多年来累积形成的贫富差距。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为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求得社会和谐,需要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进行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公平与效率是矛盾关系,而这对矛盾又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我们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发展变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的向前发展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竞争,明确在经济体制上要以市场经济为制度取向。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则明确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这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公平正义,贫富差距,分配政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之下,我国经济腾飞,贫富差距骤然拉大,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人民生活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分配政策和公平正义的争议,其中也不乏怨言和质疑。面对这样的情况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兼顾效率和公平”,这几个字的微妙变化,正是我国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但政策的推行和落实首先要被人民大众所了解、接受,大家是否了解十八大对公平与效率的调整呢?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整之后的“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否得到人民认可?在人们心中,“兼顾”二字可否在现实中实现?会不会人们把“兼顾”只当成是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带着这样的顾虑和问题,我们对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11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明确知道我国十八大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调整政策的仅有13人,占总人数的约十分之一,足可见我国政策的推广工作还待提高。如果推广工作未做好,人民不了解新政策,政策和人民自然就会出现隔阂,政策的实施缺少了群众基础,也就缺少人民的支持和监督,同时,人们还停留在不合时宜的旧政策方针上,怨言不断,负面心理会愈加浓重。从调查中还可以得到,有将近一半的人得知十八大政策调整是通过课堂学习,也许有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高校的缘故,但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的作用。其次,约三分之一的人是通过网络媒体得知十八大政策调整,应利用网络媒体的便利性,扩大宣传“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方针,以得到更多认可,推进实施。

“公平与效率在现实中能否实现”的问题统计消除了我们的顾虑,80%的人认为在现实中公平和效率可以兼顾,这为十八大提出的“兼顾公平与效率”获得群众认可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事实上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而美国和瑞典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只关注了其中之一,而是一直都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同时,

第四篇:百家讲坛《公平与效率》

085公平与效率

演讲人简介: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1988年起起草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吕型伟,中国教育学会顾问。

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个全球普遍关注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在21世纪,将会经历一种什么样的变革和创新,这里用的是国际化和数字化。和全球化信息化是一个意思。

那么在讨论全球化信息化这个背景下的教育,很自然地,会联系到21世纪的教育的价值追求或者叫教育理想,那么很多方面,讨论,涉及了比如说,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国际化和本土和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21世纪教育面临的很多选择。也是对20世纪教育一种反思,那么我现在选择的题目是公平与效率。我觉得,这也是在中国目前,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间,带有一种价值追求的这样一个性质的问题,因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个同时,也扩大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

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它会带来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处在世界贸易体系中间的不利地位这种情况下,也会可能产生很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数字化的发展,它大大地加快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又扩大了数字化的鸿沟,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贫富差距在拉大,我上个星期参加北大论坛,讨论21世纪人文与社会这个问题上,中国证监会的首席顾问,原来香港证监会的主席,他提供一个材料,他说,现在全球25%的人,掌握了75%的财富。而且,根据预测,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在数字化鸿沟拉大的情况下,这种差距有可能不是缩小,是拉大,所以,我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这种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冷静地思考,我们在这样一个浪潮中间,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那么,教育它可以成为缩小这种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加快教育的发展,我们能够在缩短知识差距上,我们赢得时间,那么,我们有可能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的决策不是很审慎,也可能会拉大这种差距,成为拉大这种差距的一个因素。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是我们在考虑21世纪教育问题的时候,应该加以考虑的。我总的一个框架是这样,在提纲上是这样,第一个我讲的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问题,主要是讲,中国现实的社会公平状况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它应该做出一种什么样的选择,第二个问题我想分析一下,在公办教育中间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第三个问题我想说一下,在民办校园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第四个就是政府和市场在协调公平和效率关系上它应该起一种什么样的作用,我想先讲第一部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从根本上讲它是受社会公平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面对着社会公平的状况,它必然要影响到教育公平的程度,而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它和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现实是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教育的公平,反过来讲它也会影响社会公平,它可能会起缩小社会差距的这种作用但是它可能也会教育上的一些决策问题,它也会拉大社会差距。所以,我想分析,中国现在社会公平的状况,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从历史上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差距的。这种差距和发达国家,有一点不一样的它是跨越历史阶段的差距,在东部一些沿海城市,正在讨论向知识经济,向知识社会发展的时候,在西部的很多农村地区,它还没有开始工业化它还处在前工业社会,所以它这个落差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历史现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认为地去拉平这种差距。

现在一个新的情况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优先在整个的经济发展中间,已经占了主导地位,那么在这样情况下,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差距是不拉大的。我想不举这个具体数字,我只讲一点,就是说,按照世界衡量贫富差距的一个指标,经济系数,这个经济系数在中国,现在,梁定邦先生说的是40,我看到的材料是46。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是处在世界中上水平,也就是说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教育现在面对的社会的一个公平的实际。这样一个实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目前这样一种贫富状况,或者说,社会分层的这种现实的影响。

同时,中国教育在公平和效率上,还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中国在现阶段,它存在着教育供求的一种明显的不平衡。就是,教育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尤其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和供求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而且,在短期内,我们还不可能完全缓解这种矛盾,等谈不上从根本上马上解决这个矛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呢?我觉得,中国要解决教育上公平和效率这样一对矛盾,它首先要建筑在加快教育发展,这样一个基点上,因为,没有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就没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也可以说,如果经济上讲,发展是硬道理的话,道理也应该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才能缓解供求矛盾,才能从根本上逐步实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协调,那么,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要采取各种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举措,这就需要效率的原则。

我们过去只靠政府,这样来办教育,现在看来这个供求矛盾是不可能得到环节的,所以,要用效率的原则,用市场的机制,来扩大教育资源,来缓解供求矛盾,我想这是我们现在所要采取的这样一种教育发展上的决策,但是,在实施这样一种利用市场机制,扩大教育资源的同时,又带来了教育上差距的拉大,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显露,这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其他方面的一种关注,所以,在注重到教育发展过程中间,我们应该尽可能在目前这种状况下,保持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所以,我觉得,现阶段的选择,我是把它概括成这样,就是保证基本教育的公平。,同时,要尽可能地实现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优质教育和高层次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我想这是我要讲的一点。

第二,就是公办教育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资源关系,公办教育资源,现在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这种需要,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想,我这个报告里面,我举个四个方面的关系,就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农村和城市,一般和重点,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我决定现在在公办教育中间,面临着这四个问题上如何选择。

我认为,公办教育中间,第一个首先是要保证基本教育的机会公平,要努力实现基本教育的普及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使得所有的人,能够都接受基本教育。这是联合国全民教育大会提出来的目标,这个目标,本来应该在20世纪实现的,现在我们事先两基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地区,初步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全国还没有。我想这个不去分析,目前我们普及教育的状况,但是,应该看到的一点,目前在普及教育上的城乡矛盾,地区之间的这种矛盾,是越来越显露的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教育的滑坡,这个问题到实际末已经显示出来了。目前,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初级辍学率的明显上升,危房的明显增加,这许多问题,表现了一点就是中国的农村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如果这个问题不引起整个教育决策上的关注,就有可能是整个农村教育在我们世纪初滑坡这样一种滑坡会加大城乡之间的教育矛盾,会使农村的广大居民得不到基本的教育机会,我认为这在21世纪的情况下是不应该这样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尽可能做到实现普及教育,这个普及教育,从现在来讲,多数地区是9年,极少数地区5年到6年,也是一种普及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的。

第二,公办教育中,就是要通过市场和竞争的机制,实现有重点的非均衡的发展,提高公办教育的办学效益,就是我们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适当地加强一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建设,这对提高我们有限教育资源的效率,是必要的。特别是根据很多国家的经验,公办教育,如果不引起竞争机制,投资效益是不高的。有人说,现在我们公办学校弄得不好,就走到国有企业的困境里边去,所以,引进一点市场和竞争机制,来促进公办教育之间的竞争,我认为这是提高公办教育办学效益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种政策举措。

那么现在,我们是在进行重点建设,我这里提出一个观点,政府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公办教育投资上,现在是向某一些学校和学科倾斜,这种倾斜,我认为,对一个大国来讲,是有必要的。完全平均的这样来使用我们的资源,有可能会延缓我们的发展,尤其是我们需要一些参与国际竞争的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不用这种重点倾斜的办法,它是很难在短期内出这种效益的,所以我是赞成,有重点的非均衡发展,这个是有必要的。但是问题是用什么机制来有重点和非均衡的发展,是认为的把一些资源,向少数学校倾斜,这样倾斜以后,实际上出现什么结果?就是学校之间很难竞争,它实力之间差得太大。

我特别觉得现在在高中阶段,搞示范性高中,这个是看怎么建设,如果说,正确确定了一些学校,我就把这个钱一亿两亿甚至三亿投下去,这样来建设,建设示范性学校还是在同样的办学条件下,我们选择一些真正能够起示范作用的学校来重点扶持,这样,应该是流动的。这样,我说可以鼓励公办学校之间,办出水平,办出质量来。我觉得,我赞成有重点,非均衡发展,但是,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公办教育里面,政府和学校,要特别在公办教育中间,要考虑到社会的处于不利地位的地区和人群,他们的基本教育需要,民办教育,我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那么,在民办教育中间,我想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扩大教育市场的准入程度,要以多种形式,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90年代以后,民办教育有了一个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到现在为止,民办教育的学生数和在校生数,如果我们统计,不包括幼儿园,是大中小学,高等教育只统计有发学历资格的这一部分,40多所学校,那么,看起来,大概2%多一点,占整个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的经费数,也占整个教育经费的2%多一点。

所以说,目前,中国民办教育的这样一种规模,我认为,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要扩大教育市场的准入程度这个准入程度,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一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这样一种政策环境。

因为,中国的民办教育和很多有几百年历史的私立学校历史的情况不一样,中国有着庞大的公立教育系统它有着长期办学经验的积累,有这样一种学校的声望,而民办教育不过就是十几年,最多1、20年的时间,无论从资源的积累,无论从办学经验的积累和声誉的这种形成,都还有个过程,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民办教育的发展和公办教育之间,有一种公平竞争的这一种环境,那么我想一些具体的问题,因为,正在有关立法机构,正在讨论民办教育法,还正在研讨过程中间。我觉得,寄希望于我们民办教育法,能够一方面,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法制化的这样一种依据,同时,又能够进一步地鼓励和促进,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

那么最后一点,我想归纳一下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现实的环境里,要迎接国际化,数字化的这一种挑战,那么,教育,我想应该说,肩负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要造就能够参与全球国际化,数字化时代的这种竞争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人才,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地提高,同时,我觉得教育和肩负着提高全民知识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整体水平,这样的一个任务。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在迎接国际化和数字化的这种挑战中间,才能有全面的这样一种基础和优势。

那么,实现这两个方面,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效率的协调,我觉得,政府和市场要发挥协同的作用,尤其是政府,我觉得,政府首先是要政府,在发展教育中间的责任要到位,保证教育公平,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如何尽可能为最大多数的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我想这一点,是解决教育公平的一个前提。那么,我想这里,要说的一点,就是说,中国目前政府的投资增长的速度,是快的,90年代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是三倍,应该说是快的。但是,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它是有距离的。特别是中央财政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财政的比例不断上升,地方财政比例下降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如何更多地转移支付来支持地方发展农村教育,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的教育需求问题,我认为这是保证教育公平性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政府要创造一种市场竞争的一种政策环境,要保证教育市场的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一种竞争,使得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不管是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不断地提高它的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中国的教育,能够建设成为在世界上,高水平的高效率的又是体现教育公平的这样一种新的教育。谢谢各位。

问:2005年,大概有4000万人就是高中生的高峰到来,但是,我们国家从明年开始,高等院校的招生,相对平缓地要给予限制,那么,刚才又听了谈教授的有关的讲话,研究基础教育的就说的一个公平,销售教育,效率和平等这样的关系,那么,在这样一个问题上今年高等院校,学生进校的压力,我是武汉理工大学的,高校今年可以说在招生上不堪重负,明年又要下降,面对着中国家庭的这样一种需求,我想请谈教授,想请问您一下,在这方面,教育家有何良策,因为可能遇到非常大的矛盾,就是社会上的这样一个群体,对我们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对高校的要求这样一种挑战,谢谢您

答: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目前发展中间,面临的最难的一种选择。就是说,按照满足广大社会各方面的教育需求来看,我们要尽可能地扩大我们的教育规模,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那么现在这两年的高校扩招,实际上是受到这种推动的,除了拉动经济增长,这个经济学界这种观念以外,教育界很大程度是因为社会对高校的发展要求太迫切,而我们前几年控制规模,造成了一个很尖锐的矛盾,所以这两年扩招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背景。

但是,我认为在中国目前这个条件下,发展,总是有一种现实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供求的关系,就是你这个社会要有供给能力,我们有多大的供给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多大的需求,我认为这是我们现在叫适度超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教育要超前发展,但是,为什么提出适度呢?因为,发展要根据我们现在可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供给是不是已经充分调动了,就是说,社会可以向教育投入的,我们是不是用市场机制,把它能够最大限度吸纳,各种财力,来投资于教育,我认为这个仍然是我们要努力的,所以说我们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应该要进一步扩大教育供给,但是我认为即使这样的话,中国现阶段是不可能充分满足社会各种高等教育需求的高等教育在目前来讲,还只能是满足最基本的,或者是急需的。

所以,我想,要根据供求关系来确定我们发展的规模。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现在高等教育发展,尽管市场机制已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行政主导性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因为,如果说一个正常的市场调节的话,那么,人们要不要受高等教育,他家庭有选择,个人有选择,因为他有机会成本的问题,如果说,我上了大学,我就来就业和收入和我原来预期的希望有很大的差距的话,那么有很多家庭可能会选择去上中等职业教育,或者经过培训以后,工作,工作以后再过一段时间,再来上大学,我们现在是长期沿着一个高中毕业非要找一个大学机会,然后,上了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解决了。这样一种体制背景下,有刺激高等教育盲目发展的因素在里面。

我倒不是说完全是这样,有这样一个因素,所以我说,一方面要尽力地扩大规模,另外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这种调节机制,我想通过这种调节,我想,高等教育会慢慢地实现供求的平衡。我个人这样看。

吕:

可能我讲的内容,同这个主题有点不大符合,因为,现在的主题是现代化,全球化,国际化,网络化,都是这么几个化,我,想讲一讲,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全球化?有没有中国是要保留的,是要坚持的东西。我就想讲一讲,中国,不管怎么进步,中国还有应当保留的东西,这就是我今天想讲的现代化与人文精神,第一点,讲了我对21世纪教育的考虑。我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主要在建立两个基础之上,一个,就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现代化,或者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现代化,第二是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科学化,我觉得,现在对信息技术讲得很多,而对脑科学的研究,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而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你搞什么技术,搞什么网络,归根到底是要开发每一个人脑的潜能,归根到底落实到这一点上,你如果光研究网络,研究什么不研究脑科学,那你怎么行?当然我们对脑科学的知识,了解得极少,19世纪,脑科学的知识是个黑箱,20世纪是个灰箱还是还是半透明的,但是我相信21世纪的脑科学会有非常迅猛的发展,进成为我们教育科学的一个支柱,一个基础。所以我认为,21世纪教育两大基础。

这两大基础结合起来,就能够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这两个基础,我是持乐观的态度的。信息技术肯定要发展,网络技术肯定要发展,而且要普及,包括西部地区,那么,国家也要重点帮助它。早一点实现网络化。脑科学,不断多少困难,多少深奥,肯定也会发展,现在,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是空间提高,但是,人类驾驭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滑坡,自己管不了自己。这次9.11事件发生,我是在思考的,我觉得这恐怖行动是人类道德的破产。所以,全世界应该反对的,但是,我也反对用恐怖来反对恐怖。我这里引了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上帝死了,人类没人管了,但是,西方的学者都说了,中国道德不是由上帝管的。所以,他们要向中国来请教,几千年来,中国没有一个上帝,但是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5000年一直绵延不绝?很好,所以,他们要到中国,到东方来请教。

英国的有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他也讲,21世纪的希望,在中国。他主要是从这个角度上,因为,科学技术肯定中国要发展,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希望。西方把希望寄托在中国,中国又如何?所以我们在讨论21世纪教育的时候,大家都把目标集中在网络化技术化这个对的。也有一部分人想到了脑科学的发展,这也对的,但是,德育问题怎么办?我今天讲现代化的德育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为什么德育问题解决不了我觉得,在我们国家来说,主要是三个问题。这在我们的提纲里面讲了一个就是对于工作的观念保守,我们老是老的标准,来衡量新的问题,德育观念是在发展的,比如说,中国人强调忠,过去强调忠是忠于皇帝,忠君是最高的道德,但是,后来就批判了,当然后来有个回潮,但是也很快就过去了,大家知道,忠概念不是忠于皇帝,而是忠于我们的国家,忠于我们的民族,忠于我们的人民,这个概念就起变化了。比如说,竞争,我们中国人历来是主张谦让,现在,提倡要竞争,我也想过,机关改革的时候,干部要竞争上岗,他跑到台上去就要讲,我有什么能力,如果我担任这个工作,我如何如何,他这样讲,他不能说,我这个人不行的,我能力也不行,经验也不行,大家说,你自己都认为不行,谁选你?所以一定要讲自己很行,所以,观念在变化。

第二,对德育的内涵,理解得太狭隘了,我们不是把德育当成思想自治教育,就把它当成一个行为规范教育,其实,德育的概念是很大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我认为,德育的内涵应该扩大到我这个标题里面讲到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个下面还要说到。

第三是方法简单,我们德育工作方法就是灌输,就是社教,我们错误地理解了列宁的一句话,列宁讲,马克斯思主义要靠灌输,这个话是对的。有灌输因素,但是,德育不能仅仅靠灌输。

第四个问题我就讲,应该把德育工作,建立人文精神建设的沃土上,我把它用沃土两个字,人文精神是一片土壤,德育是种在里面的一颗庄稼,我是这样来比喻的,当然任何比喻都是朴素的我想这样的比喻也可以考虑,人文精神是一片土壤,而德育是种在里面的庄稼,你不在土壤的上面下工夫,你光去搞庄稼,这个庄稼是长不好的。

当然,什么叫人文精神呢?这个问题要回答那么我自己的解释就是人文精神,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都应该包括在里头。

道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但是它不是唯一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有国家特色,甚至有地方特色,这种地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人文上。它在一代一代地起作用,一代一代地培育这个地方的人,人文,我认为这是好事,正因为有这个,所以,中国的道德能够2000年5000年延绵地发展。

中国从秦始皇统一,到现在2000多年了,国家政治统一了,教育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通婚交流非常频繁,但是,我刚才讲到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还是有各自的特色。2000年都没有化掉。那么,所以我就预见,今后1000年,中国的人文精神在世界上,会不会化掉我想不会,不但不会,我们还有意识地要保留,要发展,要弘扬它。这并不等于不要吸收外来文化,比如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我们肯定要吸收。

所以,我最后一个观点提出来就是人文精神会不会全球和,我的答案是几百年里头,甚至上千年里头,会不,我这个结论,比较武断,向大家请教。

第五篇:浅议税收效率与公平

《税收学》 课程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议税收效率与公平

院系:姓名:学号:

提交论文时间:任课教师:

目录

一、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税收公平的内涵

税收效率的内涵

税收的行政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的社会生态效率

二、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相容性

公平与效率的不相容性

三、税收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

四、影响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因素及其处理建议

影响税收公平执法的因素

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税收职能的实施

擅自越权制定减免税优惠政策

地方税收任务层层加码

政企不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婆媳关系没有得彻底解决

税务机关执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执法不严,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仍然存在税务案件处罚方面有的未及时执行到位,有的甚至无法履行

过分注重加大征管力度,不注重法律程序与政策

影响税收效率问题的因素

税收机构庞大,执法水平和征管技术不高

纳税人素质不高

税收环境不够理想

影响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处理建议

针对影响税收公平执法的因素采取的对策

加强税收宣传,强化服务意识

内部加强法制培训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建立税收征管法律体系

针对影响税收效率因素采取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税收效益观念,加强对税收成本的管理

改革税收行政

摘要:本文通过对税收效率与公平内涵的阐述,进而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本文重点则是通过对前文的阐述,揭露目前我国税收中影响公平效率各种因素,并笔者提出解决意见。

关键字:税收 效率 公平因素 建议

一、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1、税收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在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中,公平原则列为首位。税收公平,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平问题而受到重视的。税收本来就是政府向纳税人的无偿征收,虽然有种种应该征税的理由,但从利益的角度看,征税毕竟是纳税人利益的直接减少,因此,纳税人对征税是否公平、合理,自然就分外关注。在现代经济中,税收公平原则事实上不仅包括社会公平,还包括经济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要求税收保持中性,即对所有纳税人同等对待,以便为其创造一个合理的税收环境,促进经营者进行公平竞争。其次是对于客观上存在的不公平因素,如资源禀赋差异等,需要通过差别征税实施调节,以创造大体同等或说大体公平的竞争环境。

2、税收效率的内涵。税收效率原则指的是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 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税收的行政效率。它要求税收的征管费用和奉行费用最少, 即必须建立简便高效的征收管理制度;

(2)税收的经济效率。它要求征税所带来的超额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即在市场机制生效时保持税收中性, 使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得到有效配置, 尽量不产生税收的超额负担;当市场失灵时,运用相对的税收中性, 即适当的税收调节来弥补市场缺陷, 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税收额外收益,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

(3)税收的社会生态效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经济发展应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最终目的, 因此作为经济调节手段之一的税收必须具有前瞻性, 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相容性。税收的效率与公平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没有效率,公平只是浅层次的公平,即使形式上留有公平的痕迹,也不过是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公平也是效率的前提。因为失去了税收的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效率的标志就无法反映。可见,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将相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公平与效率的不相容性。公平与效率历来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其间存在着很深的排他性。要么强调效率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换取效率的提高;要么强调公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公平的实现。

三、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关系的处理。

我国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我国的根本任务。因此,只有效率优先,低消耗、高产出,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公平。只有经济效率提高了,可供分配的财富增加了,全体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物质基础,国家才有可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摆脱贫穷,并通过福利、救济等办法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坚持效率优先,并不是说公平不重要,更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来换取效率的提高。事实上,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主义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没有效率就没有高水平的公平,而社会的不公平也制约和阻碍着效率的提高。第一,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会导致占比重相当大的低收入者有效购买力低,有效需求不足,使生产力发展受到制约:第二,实现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如果低收入者通过主观努力和勤奋劳动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便会损害效率,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现在,我们一方面应坚持不懈地发挥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的作用,坚持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另一方面,要强化税收在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方面的功能,调整税制结构。

四、影响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因素及其处理建议

1、影响税收公平执法的因素

(1)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税收职能的实施

擅自越权制定减免税优惠政策。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资投入,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代言人往往需要一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或出于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或在招商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出台一些保护政策,有“优惠政策”就来投资,必然造成不公平的社会投资竞争环境。

地方税收任务层层加码。税收计划是各级税务机关每年既定的工作目标,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支平衡,往往忽视经济增长因素,不问税源多少,层层加码,年年无条件递增,导致税务部门的压力逐年增大,越穷越收,越收越穷。

政企不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婆媳关系没有得彻底解决。尽管各级政府普遍进行了全民普法教育,税务部门也采取多种形式的税法宣传,人们的依法纳税意识还是很淡薄。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有个别甚至是政府的领导出面打招呼、说情,其目的很明确,就是阻挠税务部门依法做出的处理决定无法执行,造成行政执法不到位。

(2)税务机关执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执法不严,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税务机关执行征管法规定的加收滞纳金、处以罚款等规定不严格,处罚不力。个别税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高,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程序不正确,导致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提起行政诉讼有所增加,税务机关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增加。

税务案件处罚方面有的未及时执行到位,有的甚至无法履行。在实际税务执法过程中,一些纳税人,尤其是个人承包,被发现偷税或其他违法行为不能及时追征,执法者很少依法运用《征管法》赋予的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等该用的执法手段。

过分注重加大征管力度,不注重法律程序与政策。税务部门组织征收的税款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税收任务的增长幅度均比较高,长期以来,我们的税收计划不是根据GDP发展变化来确定,而是根据上年实绩加上计划增长率来编制下达。

2、影响税收效率问题的因素及处理建议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税收效率偏低,税收管理潜力仍然很大。从税收征收成本看,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聘请代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开支很惊人。另外,从税收征管质量来看,也亟待提高,如每年由于从偷漏骗逃税和越权减免导致的税收流失都在上百亿元,无疑也说明征管质量差,税收效串很低。

造成税收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税收机构庞大,执法水平和征管技术不高。现在全国省以下税务机关设置两套机构,本己庞大,而一些地方的征收机关还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税务人员数量一再扩充,1994年以来已基本翻了一番。但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征管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影响了征管效率。税务稽查计算机选案无法完全实现。现代化征管要求与落后的技术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客观上制约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

(2)纳税人素质不高。虽然经过多年税收宣传,全社会整体纳税意识有所提高,但在市场化进程中,许多新办企业、新兴业户对税收的本质功能仍缺乏应有认识。农村地区、零星税源分散隐蔽很多私营业主、个体业户账证不全,迟迟不办理登记。使税务机关无法实行税务监控。纳税人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体纳税质量,干扰了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竞争秩序,是制约税收征管效率的主要因素。

(3)税收环境不够理想。从经济环境看,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初的现实经济运行中,滋生了大量的“地下经济”,由于信息不灵、政策的贯彻难度大,给税源的监控带来很大困难。从文化环境看,由于尚有很多纳税人法制现念和纳税意识很差,税收法规的执行不仅得不到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反而有人千方百计地逃避纳税义务,有的甚至抗拒、敌视税务执法行为。

3、影响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处理建议

(1)针对影响税收公平执法的因素采取的对策

加强税收宣传,强化服务意识。全社会都要重视税法宣传,把税收法律纳入全社会普法教育内容,使税收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不知税法的人知道税法的人更加熟知,并帮助他们了解税税收规定的义务和责任,让公民真正认识到依法纳税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的同时,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而便捷的服务,以便每一个纳税人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自己应尽的义务以及如何履行其义务,促使纳税人更加关心税法的变化和结果,及时自觉地申报纳税。

内部加强法制培训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针对执法者执法手段不硬不敢执法的问题,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执法人员法治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增强执法者的事业心、责任感;要求执法人员熟知国家税法、行政法规和执法程序,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税收征管法律体系。税收征纳行为要以税收法律为准绳,其前提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反映税收征管规律的,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使税收征管全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针对影响税收效率因素采取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税收效益观念,加强对税收成本的管理。征税成本是社会演源的一种虚费,应尽可能降低到最小跟度。鉴于现实状况,提高税收效率,至关重要的是以法的形式,规定整个税收征管活动。所以应尽快出台税收的根本大法一一《税收基本法》,修订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及配套各项法规。使税收效率的提高有一套法律法规作保障。还要改变实际工作中单纯“以收入论英雄”的做法。把税收效串作为考核税务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评价税收效率的措施体系。

改革税收行政。①合理调整机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解决好机构林立。人浮于事的问题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的必由之路。应按经济流向,本着精简机构、便于管理、经济科学的原则,收缩基层征管机构。②加快微机开发利用进程。改善税收征管条件。以微机技术代替手工劳动,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③推行税务代理,健全协税护税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及管理难度都在加大,推行税务代理制度,把本该由纳税人自己办的事,从税务机关分离出来,把服务工作推向社会,减轻税务部门自身负担,相应减少了税收成本。另外,由税务代理人向纳税人提供专业服务。虽也要收费、但比纳税人自己去纳税要有效、简约和顺利多了,从而节约了纳税费用。从另一侧面提高了税收效率。

参考文献:

1、《试论实现公平与效率税收调节机制的演进》;王俊。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 卷, 第4 期, 2002 年12 月Jour nal of Jiaozuo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s), Vol 3, No4, Dec 20022、《税收效率和公平原则的理论与税收完善》邱泰如 中图分类号: 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08)12-0039-05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效率与公平原则》马发骥 王顺安 《税务研究》 Collections of Main Arguments 2005年第8期 总第243期

4、《税收公平与效率关系再认识》 吕伟 四川财政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5、《影响税收公平执法的因素及对策》 2004-5-14 13:17 来源:税收法规网

6、《关于税收效率问题的探讨》2006-4-4 0:07、《浅议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及其关系》

下载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平与效率论文

    公平与效率: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摘要〕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是实现率与公平统一的实践基础和目标,应该在二者关系的共时性......

    公平与效率知识整理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文秘教育班级:学号:姓名:宁功宪教师:高老师20110241 2011024115 科目:行政管理学 作业一: 请查阅有关材料,梳理国内关于“公平与效率”争论的有关材料,总结在“公......

    公平与效率辩论会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与同学一起探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辩题简化一下(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谁更重要),首先,我们从逻辑上分析一下‚重于......

    公平与效率读后感

    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读后感 财政与税务学院 缪俊湘 12103013011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

    公平、效率与就业

    文章标题:公平、效率与就业正确认识公正、效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端正在就业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

    公平效率范文

    切实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我国的物质财富不断累积,但是经济发展的效率与社会领域的公平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玄箫 2008-12-3 12:23:00 122.224.26.* 举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将经济总量的盘子做大,从而使个人......

    财政学公平与效率论文

    关于政府履责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矛盾更为错综复杂的攻坚时期,中国最需要的改革资源或许已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