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改委、农委关于深化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1994]86号 【发布日期】1994-07-21 【生效日期】1994-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体改委、农委
关于深化我省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粤府[1994]8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体改委、农委《关于深化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关于深化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省农村在试行股份合作制,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农村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富余劳力的分流及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我省农村改革的状况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自身积累水平和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完善。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土地制度和经营形式。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要尊重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建立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土地使用适当集中,通过投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正确处理好发展一、二、三产业之间以及发展高效农业与稳定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山区、丘陵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组织劳动力输出,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开放地区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的升级、转型。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省人大颁布的《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库存,建设好50个商品粮基地县,确保广东粮食有较高的自给率。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建设一批“三高”农业示范区,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三、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服务咨询市场,以及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
健全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农民组建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直接参与流通领域的经营。建立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及时提供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所需的资金、物资和市场信息等,鼓励经济技术部门、专业协会和农民联合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农业科技网络。有条件的地方,可帮助指导农民组织各类生产项目的专业协会。通过服务体系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与日益发育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除国家规定实行统一管理的农副产品外,其它农副产品应面向市场,放开经营。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集约化、基地化、企业化和现代化。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障、调控和服务体系。
四、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劳动力转移有出路等条件具备的地方,本着互利互惠等原则,试行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形式,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经济欠发达和集体经济较薄弱的地方,应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和推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
发展股份合作制,必须注意政策,走群众路线,切忌一哄而起。要注意解决好股份合作制企业及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政企合一的问题,逐步做到政企分开、行政组织与经济组织分开。股份合作制的内部管理人员通过民主选举或协商产生,政府行政人员不得在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兼职。
省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政策规定,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行为,引导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五、五、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地区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粤发[1993]15号),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战略任务扎扎实实地抓好。
(一)乡镇企业要完善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条件的要发展企业集团,进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的试点。要实行政企分开,通过深化产权制度、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等配套改革,理顺乡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确保企业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
(二)打破“划地为牢”等小生产者的地域经济观念,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新格局。要在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集中发展一批较大规模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布局要相对集中,避免“遍地开花”。
(三)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3%,加工的农副产品仅占全省农副产品总量的10%左右。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特别是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的产品,以适应“三高”农业发展的要求。
六、六、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一)加快撤县设市,提高城市质量。我省撤县设市工作起步较晚,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国发[1993]38号文的规定做好撤县设市工作。新设市要按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确定城市性质和功能,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化水平。城市管理要下功夫解决脏、乱、差问题,务求抓出成效。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要把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各级主要领导政绩的内容之一。要按现代化的要求,编制和重新修编好乡镇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规划经科学论证和上级政府批准后,不得随意更改。要认真落实建制镇基础设施配套专项费用,加快道路、通讯、供电、供水、排水、绿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建设。
(三)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与小城镇建设相适应。对现行的农村户籍制度要进行配套改革,适当增加落后地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帮助解决“农转非”人口在城镇的住房问题,放宽有关就业的政策。对暂不能“离乡离土”的人员,要让他们在从事非农产业时能获得城镇暂住权。我省非农产业用工,应优先在省内农村富余劳力较多的地区招收,使我省乡镇企业发展与分流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联系起来。
七、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仍比较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使外向型农业跃上新台阶。
要进一步扩大外商对农业的投资领域。除国家禁止的项目外,积极吸引外商对农业领域,尤其是在引进良种,改造传统农业种养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投资。鼓励外商合作兴办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如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等企业,优先发展高科技农业,加快“三高”农业的发展。
八、八、挖掘山区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要继续贯彻省第八次山区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扶持老、少、边、穷和革命老区,围绕“四个层次”(县、乡镇、管理区及农民的收入)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挖掘山区自身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以开发促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继续坚持开发或扶贫方针,通过多种形式搞好经济开发。要帮助贫困户发展“短、平、快”的种养业和加工业。大力抓好劳务输出,力争每一贫困户输出一名劳力。要解决7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和100多万农民脱贫问题,使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元(以1990年不变价计),确保提前到1996年完成扶贫攻坚计划。
(二)促进贫困乡镇管理区发展集体经济。山区、贫困地区要进一步把外商和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引进到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办企业,要落实扶持山区乡镇办集体经济的措施。市、县机关要实行挂钩扶贫,组织先富起来的乡镇和管理区对口扶持贫困的乡镇和管理区,并建立集体经济收入达标责任制。
(三)挖掘山区潜力,强化自身脱贫手段。山区、贫困地区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挖掘山区潜力,发挥自身优势,设法筹措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扶助特困农户和特困乡镇搞好经济开发。资金来源除各级财政安排外,可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援助,以及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兴办企业,可以采用同外商合资、合作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扶贫基金会形式。
九、九、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是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农村基层干部后顾之忧,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要逐步扩大职工养老保险的范围,探索建立养老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机制;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富裕地区可以先试行建立以农民个人储蓄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继续发展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群众互助保险组织。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包括发展农村乡镇扶贫福利企业,吸收农村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办好农村敬老院,保障五保户的生活,发展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和社会福利基金会等,为深化农村改革服务。
十、十、积极推进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县级综合改革,是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为目标所进行的全面、综合、配套的改革,是我国整个改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县级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国家体改委决定直接抓一批试点县。省已推荐增城市作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并正在报请国家体改委审批。全省拟选择3至5个县作为省的试点县。各市也可选择1至2个县作为试点县。各级政府要十分重视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
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广东省农业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六月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物价局等单位关于今年我省治理乱收费、乱罚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1995]42号 【发布日期】1995-05-25 【生效日期】1995-05-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物价局等单位关于今年
我省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工作意见的通知
(粤府[1995]4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省物价局《关于今年我省治理乱收费工作的意见》,省政府法制局、公安厅、监察厅、交通厅、林业厅《关于我省今年狠刹公路三乱不正之风的意见》,省教育厅、物价局、财政厅《关于今年我省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意见》,省农办、农业厅《关于今年我省治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关于今年我省治理乱收费工作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1993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治理乱收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据统计,在1993年取消、纠正2888项乱收费的基础上,1994年又取消、纠正616项收费,减轻社会和人民群众负担约4亿元。但是,取得的成效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乱收费、乱摊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有的地方、部门仍片面强调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擅自制定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对国家和省公布取消的收费,没有认真落实,有的改头换面继续收费;有的部门则认为治理乱收费的风头已过,又可变相附加收费或改换名堂乱收费。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治理乱收费各项政策和措施,今年我省治理乱收费工作,重点抓落实和整章建制,巩固治理乱收费成果。具体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开展对公路“三乱”(即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中小学乱收费、乱摊派和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的整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的部署,对以上3项收费进行专项清理整顿,严格执行《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凡未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收费项目一律要取消,凡擅自提高标准的一律要予以纠正。对违反规定的乱收费,各级物价检查部门要坚决依法处理。对明知故犯,拒不主动整改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二、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公布取消的收费。1993年以来,国家计委、财政部和省政府、省物价局公布取消、纠正、暂缓执行245项收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各地要结合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综合年审,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逐个部门逐个项目予以落实。对拒不取消、阳奉阴违或改头换面继续收费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处以3倍以下罚款以外,还要予以通报批评。
三、公开有关收费政策。1993年我省在南方日报通告我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年,拟对1993年以来国家和省公布取消的收费,在报纸上重新公布社会周知,发动群众予以监督,对发现继续收费或变相收费的,可向当地物价部门检举、投诉。各收费单位必须按规定在收费场所醒目位置公开悬挂收费许可证和收费项目、标准、范围,以及公布财政部门统一规定使用的收费票据样本。各地要结合年审和物价大检查,把收费单位有否亮证和公开收费政策作为重点来抓,对违反者要责令限期改正,并按规定予以处罚。
四、认真清理整顿乡镇一级政府和基层收费单位的收费。各县(市、区)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以及基层收费单位的各项收费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整顿,尤其是要重点清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对不符合规定的收费一律要坚决取消和纠正。
五、在今年适当时候,拟请省人大组织一次《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的执法大检查,重点检查各级政府是否严格遵守《条例》。
六、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治理乱收费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定一名政府主要负责人抓治理乱收费工作,加强物价机构和物价队伍。各级物价部门要认真履行收费主管部门的职责,负责起治理乱收费的组织、协调、综合、检查、处理等工作。
各市人民政府在今年11月底以前,将本地治理乱收费工作开展情况写成书面总结材料,报省物价局。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广东省物价局
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
关于我省今年狠刹公路三乱不正之风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对解决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不正之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发布了《关于清理道路检查站的命令》(粤府[1992]72号)、《关于查禁公路上三乱行为的命令》(粤府[1995]6号),就查禁公路三乱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地根据省政府的指示、命令,在狠刹公路三乱不正之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越权上路乱罚及违章收费的现象仍时常发生,群众对此反映仍十分强烈。为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把解决公路三乱问题列为全国范围内要狠刹的三股不正之风之一的要求,现就今年治理公路三乱不正之风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治理公路三乱不正之风的工作,要从保障公路交通顺畅,便于商品流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司机、群众的正当权益出发,以国家及我省的有关法规、规章、政策、命令为依据,以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为目标,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对公路三乱实行认真治理。今年全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对全省的公路站卡要作进一步的清理;车辆通行费收费站过多、过密,不符合交通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公路发[1994]686号文件规定的要予以调整,对上路执罚、收费不规范的要进一步规范;
(二)坚决制止越权违规违章上路设站、收费;
(三)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抓好107、324、205三条国道建设文明样板路的工作。
二、具体清理步骤、方法
今年的治理工作大体设想在11月底告一段落,拟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自查自纠阶段,拟在6月底完成。
自查自纠的范围是公路沿线各镇(乡)及基层站所,市、县直机关的有关部门,凡有越权违规违章上路设站卡的,都必须进行自查,并认真填报有关登记表。镇(乡)以上党委、政府要对有关在公路上设站卡和收费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有不符合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的要坚决取消,对不符合规定所设站卡要立即撤掉,对过密的站卡要予以调整,对不规范的收费要予以整改。公安、交通、林业等部门必须进行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
第二阶段为检查验收阶段,拟在10月底完成。
各市要在7月份对所属县(区)开展治理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验收中,对治理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要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予以表彰。对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公路上三乱没有明显改变的单位要出示黄牌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各市的检查验收工作完成后,要向省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提出阶段性总结报告。根据省政府的授权,省政府查禁公路三乱督察队从5月份起对各地区、各部门治理公路三乱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省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拟于10月上旬组织检查组对各市开展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几点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治理公路三乱的工作提高到反腐保廉,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真正下定决心,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抓好。各市、县政府要分工一名领导抓这项工作,各地级市要成立临时工作班子集中一段时间专门抓。
(二)进一步加大对公路三乱行为的查处力度。凡是1994年9月以来(即国务院国发[1994]41号文实施以来)有越权违章违规上路设卡和乱执罚行为的单位和部门,必须自觉检查纠正,不自觉检查纠正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顶风搞公路三乱的单位和个人,一经群众举报,要认真调查,经查证属实的从严处理,并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要视情节轻重追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新闻舆论单位要积极配合,对严重的公路三乱案件要公开曝光。
(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对公路三乱的监督。各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建立健全在辖区内的国道、省道上设立公路三乱投诉站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发动过往司机、群众投诉、举报。省、市两级都要确定三五个从事长途客货运业务的运输单位作为公路三乱监测点,协助省、市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掌握省内公路上的三乱情况。
(四)省政府查禁公路三乱督察队要根据省政府授权积极开展工作。今年要在省治理公路三乱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认真履行好职责,为治理公路三乱发挥骨干作用。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局
广 东 省 公 安 厅
广 东 省 监 察 厅 广 东 省 交 通 厅
广 东 省 林 业 厅
一九九五年四月四日
关于今年我省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央和省委反腐败斗争的工作部署,对我省中小学乱收费的不正之风,认真进行了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乱收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列为全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点之一。为继续搞好这项工作,现就我省今年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治理的范围和重点
今年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不正之风的范围,是全省的中小学校(含高收费民办学校)违反规定的收费,以及社会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中小学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问题。根据省政府去年颁布的《广东省教育收费管理规定》,重点治理违反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违反规定多收择校生费、高收费民办学校违反规定的收费,以及社会向学校乱摊派和硬性要求学校订购报刊杂志、资料等行为。
二、具体工作步骤和方法
今年治理中小学校乱收费不正之风的工作,大体设想在11月底完成。具体方法步骤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自查自纠阶段。各地中小学校的自查自纠工作,必须在6月中旬前完成。对1994年7月1日以来,各中小学校的收费情况要认真进行自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要及时纠正。各中小学校在自查自纠前,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国家教委有关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制止乱收费的政策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广东省教育收费管理规定》等,在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对照有关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并填报自查自纠登记表。自查自纠工作完成后,各学校要写出自查自纠的情况报告。各市、县(区)要认真掌握各学校自查自纠的情况,各市要将学校自查自纠以及检查情况,写出专题报告,于6月底前报广东省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为整改阶段。各中小学校对查出来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整改,违反规定自立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要坚决纠正,该清退给学生家长的款项要坚决清退。对收取的乱收费款项进行私分的,除限期如数退出外,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省、市、县(区)教育部门和行政监察机关,要根据中小学自查清理出来的属社会向学校、学生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的问题,加以研究,并提请政府责成有关方面认真落实整改。整改工作要在7月中旬完成。各市要将整改工作的情况,报给广东省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为检查阶段。在学校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根据一级抓一级的原则,要对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进行逐级检查。县(市、区)要对所属中小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市要对市属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对各县(市、区)属学校进行重点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15%;省将于今年9月底组织检查组对各市进行专项抽查。
第四阶段为总结和建章立制阶段。各地要认真总结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堵塞漏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强收费管理制度。省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拟于今年7月底召开各市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办公室负责人会议,汇报各地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不正之风工作的情况,研究和布置秋季中小学校新学期的收费管理工作,巩固成果,防止回潮。
整个工作结束后,各市必须将开展这项工作的总结报告于11月底前报省委、省政府。
三、几点要求
(一)一切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治理中小学校乱收费不正之风的工作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市、县(区)政府要分工一名领导抓这项工作,并切实落实责任制,由教育、物价、财政部门的负责同志组织临时治理工作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并抽调干部参与办公室工作。临时领导班子及其办公室的任务是:统一组织实施清理工作;负责清理工作情况的掌握、分析、综合、报告;研究治理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政策性的问题;组织对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受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的举报、查处等。
(二)建立学生持册交费制度。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全省中小学生持册交费制度。由省统一制定学生交费册。各学校(班级)凡向学生收取的费用,都要逐项逐次在学生交费册上登记,以便于家长了解学校收费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如有不按此规定收费的,学生或家长有权拒绝交费或向有关部门揭发举报。
(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要严肃处理。凡是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而不自觉纠正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顶风违反规定继续乱收费的要追究当事人主管领导的纪律责任。
(四)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各地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教育收费管理规定》。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从严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的同时,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解决好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要大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我省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贯彻执行。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物价局
广东省财政厅
一九九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关于今年我省治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全面清理了1992年以前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取消了一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和达标活动,暂停执行一批收费项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巩固前段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关于今年反腐败斗争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开展治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重点
今年治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的工作,要突出如下重点:
(一)对1993年以来有关涉农负担的文件和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不符合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要予以纠正。
(二)对1992年以前经国务院、省政府明令取消的涉农负担文件和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落实的,要重新落实。
(三)重点解决一批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就全省来说,今年要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1.农村用电乱收费问题;2.农业生产资料乱涨价问题;3.在农民交售农副产品时的乱收费问题;4.为农民办证过程中的乱收费问题。此外,各市、县(区)还要根据本地实际,再选择一二个突出问题,加以解决。
二、具体步骤
今年的治理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全面清理、自查自纠阶段。时间至7月底。
根据今年治理工作的重点,需进行自查自纠的范围是:乡镇以上党委、政府及所属供电电力、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为农民办证的有关部门,设在农村的基层站、所。
市、县(区)、镇(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审核处理涉农负担文件和项目的规定,对1993年以来出台的涉农负担文件和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逐项审查。凡属未经省一级批准出台的,要立即停止执行,并落实改正措施。一些确需执行的项目,要重新办理报批手续,待省批准后方可实施;对1992年以前已经国务院、省政府明令取消的文件和项目,目前仍在执行的,要坚决停止执行;对农民反映强烈的四个重点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凡属不符合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收费,都应立即取消。凡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各级部门,必须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依据的文件名称和文号,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涉及今年治理工作四个重点问题的省直各有关单位,应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职能,提出具体治理办法。
第二阶段为检查阶段,时间从8月至10月底。
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要根据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对治理工作认真进行检查。县(市、区)党委、政府在8月底前组织好对县直单位和所属镇(乡)开展治理工作的全面检查,各市要在9月底前组织对各县(市、区)开展这项工作的检查;省将于10月上旬派出检查组,对各市进行检查,并重点抽查一些县(市、区)。各级组织的检查活动必须深入、求实,严禁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检查中发现问题,要责令限期抓好整改。省将提出具体检查标准(另行下发),供各地参照。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
11月上旬,各地、各部门要对这次开展治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既要肯定成绩,又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针对治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有关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防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的不正之风再发生。各市要在11月中旬写出治理工作专题报告报省委、省政府。
三、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治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的工作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提高到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好这一问题。要切实落实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分工一名领导抓这项工作。市、县(区)都要成立临时工作班子专抓这项工作。临时工作班子的任务是:统一组织、实施本市、县(区)的清理工作;负责本市、县(区)清理工作情况的掌握、分析、综合、汇报;研究清理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政策性问题;组织对本市、县(区)清理工作的检查督促;受理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问题的举报查处工作。
(二)加强检查督促。为使这次治理工作任务得以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走过场。
(三)严肃查处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的案件。凡是有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又不自觉查纠的单位,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对群众举报的不正之风案件线索,各级政府的纠风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要认真进行核查,经查证属实的,要作出严肃处理。对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上不能让其得到好处,该清退的要坚决清退,该没收的要坚决没收,而且还要追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交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严重的乱收费、乱摊派不正之风案件,查实处理之后,还要进行公开曝光。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
广东省农业厅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1年12月31日
川府发[2001]51号
我省自粮改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改方针,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以称简称国发〔2001〕28号文件)精神,现提出我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点
根据国务院国发〔2001〕28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提出的进一步深化粮改的总体目标和“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基本思路,结合四川实际,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当前粮改的重点是: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和销区的各自优势,粮食主销区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粮食收购,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放开销区,就是保护产区,为主产区粮食销售腾出空间。粮食主产区要在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前提下,赋予市、州级人民政府自主决策的权力,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及粮食主销区提供充足的粮源;粮食主销区要按照国发〔2001〕28号文件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和充实地方粮食储备,以保证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建立和完善地方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省级财政按照侧重产区、兼顾一般的原则,实行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包干办法;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搞好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分类指导粮食生产和流通
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省政府确定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及攀枝花、雅安、泸州市作为主产区内的销区,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放开粮食购销。今后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场化改革的面将逐年扩大。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试点,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在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粮食供应和粮食市场稳定。一是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要主动与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三是要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按照国家关于“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要保护粮食主产区,当前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主产区要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在风险基金补助、粮库建设、增加中央或省储备粮规模等方面重点照顾粮食主产区。三
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投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
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的变化,从现在起小麦全省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稻谷在粮食主产区内仍然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
四、完善地方各级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对省级储备粮管理工作的领导,健全省级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适当集中省级储备粮,尽快建立管理科学、调控有力、吞吐灵活、人员精干的省级储备粮管理体系,确保省级人民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的地方,省将按照中央有关规定下达指导性粮食储备最低规模,各市、州在一定时间内逐年达到。省级粮食储备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随着玉米、小麦价格的放开和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的进行,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五、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办法,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长责任制
按照粮食分级管理的原则,必须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州长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负责的体制,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把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长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一)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由地方包干使用。从2001年开始,调整各地的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由市、州包干使用。包干基数调整后,由省财政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规定按季拨付到各地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专户,实行专户储存,按国家规定用途,统筹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节余的粮食风险基金,要用于陈化粮价差亏损补贴、粮食出口补贴和消化粮食财务引导大宗粮食贸易进场交易。鼓励用粮企业到粮食发市场协商成交,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联合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和利益共同体。购销双方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合同,实行订单收购。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经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粮食经营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后,按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粮食收购。省级粮食、工商部门制定粮食经营资格审查条件和办法。积极支持省内粮食购销企业开展地区间的粮食运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要积极鼓励粮食产区和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开展代购、代销、代储或联合经营。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封闭运行”和“钱随粮走”的原则及时提供贷款和跨地区结算服务。继续搞好粮食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粮食等有关部门,规范交易规则,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严厉查处无照经营、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杂使假等违规行为。要积极支持粮食市场的发育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强“订单农业”合同的监管,防止合同欺诈,保护粮食生产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粮食购销放开地区跨县(市)原粮和全国范围内的成品运输,不再实行运输凭证制度。毗邻地区要切实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的协调合作,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对粮食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
六、调整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农业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按照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打破地区自我粮食平衡的传统观念,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主产区要抓住放开销区后粮食市场空间扩大的机遇,适应市场要求,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力度;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养殖业和粮食深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七、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为了落实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要求各市(州)、县政府要对本地粮食生产和流通全面负责,建立严格的市(州)、县长责任制,稳定市(州)、县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要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保证粮食风险基金专款专用;积极推动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保证不发生新的亏损挂帐;加强粮食市场建设和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5〕12号 【发布日期】2005-02-16 【生效日期】2005-02-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报告的通知
(粤府办〔2005〕1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的报告》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二月十六日
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2004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省卫生厅最近对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的意见》(粤发〔2000〕21号)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根据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议案,省政府决定从2002年起,用9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求到2006年,全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2010年达到85%,并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2003年,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入“十项民心工程”组织实施。2004年,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省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卫生厅《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目标、基本内容、实施步骤和措施要求。为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省财政逐年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2002年,省财政安排了7150万元扶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其中6000万元作为合作医疗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县级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资金,150万元作为培训推广经费。2003年,省财政安排扶持资金9150万元,其中将救助资金增加至3000万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精神,2004年省财政按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人均10元的标准安排扶持资金,资金总额达1.59亿元,并要求各地财政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扶持。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组织发动,特别是省人大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议案实施三年多以来,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至2004年上半年,全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807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34.8%;全省共有93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中25个县(市、区)实行县统筹的形式。东莞和佛山市建立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农村人口200多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对缓解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总金额为4.04亿元,其中住院补助金额3.05亿元,补助31.8万人;享受医疗救助的特困人口7280人,救助资金543万元。2004年上半年,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助人数为18.86万人,补助金额近3.05亿元;享受医疗救助的特困人口3053人,救助资金440.6万元。
二、存在问题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省此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地区领导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落实,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不够积极主动。部分群众对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意义缺乏认识,怕吃亏,怀疑合作医疗能否坚持,担心资金被挪用。
(二)农村合作医疗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 “三低”。一是统筹层次低,部分地区仍采取镇统筹,个别地方甚至还是村办形式,增加了规范制度和监督管理的难度,容易产生漏洞,有些镇村因参加人数少或工作制度不健全,难以举办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低。合作医疗的特点是互助共济,只有多数人参加,才能发挥其制度优越性,但目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0%的县(市、区)只有27个,部分县(市、区)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三是保障标准低,部分地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封顶线在2000元以下,对真正困难的群众帮助不大,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一些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不落实。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部分市县没有按规定标准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有的市、县、镇三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低于人均5元的标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大部分乡镇基本没有财力扶持农村合作医疗。
(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规范。一些地区没有按照要求调整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现有制度不科学、不合理、不统一。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仍不健全,没有落实钱帐分离、资金封闭运行的要求。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不健全,编制、人员、经费未落实,管理手段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地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意义,充分估计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千方百计巩固和完善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2005年一般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40%以上,工作基础好的地区达到50%,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更高的标准;2006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60%。
(二)落实财政扶持资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市、县、镇三级财政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财力确有困难的地区,2005年市、县、镇三级财政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要达到人均8元,2006年达到人均10元的标准。省财政的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和各级财政扶持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到位情况安排下拨。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并视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还要安排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用于特困人口大病救助等支出,解决特困农户看病难问题。各地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安排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要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县统筹,规范和统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形式;二要规范筹资时间,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按一次性筹资,每年第四季度为下一的宣传发动期和缴费期,集中力量发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原则上不再跨吸收缴费;三要合理确定支付比例和上限,筹资额达到人均30元的,住院费补助上限要在3000元以上,资金节余较多的,要提高保障标准;四要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建设,按规定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五要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或要求基层干部、医生为农民垫资缴费。
(四)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要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注入县一级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统一存储和管理。乡镇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帐户,由县级主管部门根据其每月资金的使用量预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实行钱帐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县、乡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以及其他部门不得从基金帐户直接提取现金。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公开基金收支情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群众的监督,让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放心。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审计,切实加强监督。
(五)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工作。要通过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层次,把贫困镇村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合作医疗补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农户给予医疗救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制度,规范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使用办法以及申请和批准程序。省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扶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市、县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并列入财政的预算。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赠,拓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筹集渠道。
(六)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整体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监督,在保证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农村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担负起为参合农民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责任,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省卫生厅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9〕41号 【发布日期】2009-04-24 【生效日期】2009-04-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9〕41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加强对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 长:王晓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刘晓凯(副省长)
副组长:唐德智(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玉广(省政府副秘书长)
刘远坤(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建富(省卫生厅厅长)
李 岷(省财政厅厅长)
何文江(省劳动保障厅厅长)
成 员:杨兴举(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曲 鹏(省编委办副主任)
李 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甄燕驰(省民政厅副厅长)
王先耕(省财政厅副厅长)
施长冬(省人事厅副厅长)
周惠明(省卫生厅副厅长)
彭 翔(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蒋成文(省劳动保障厅副巡视员)
谢 谦(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
肖祖才(省法制办副主任)林亚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梁贵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刘瑞兰(省物价局副局长)
谭 论(贵州保监局局长)
程 安(省总工会副主席)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李路兼任办公室主任,周惠明、王先耕、蒋成文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属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二、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
(一)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
2.审议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实施计划。
3.统筹协调解决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领导小组和省委、省人民政府提供决策建议。
3.协调解决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4.负责领导小组会议的会务和议题资料准备,起草会议纪要,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工作事项。
5.根据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报工作动态信息并向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
6.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