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05: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第一篇: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现代化作为一股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确立的奋斗目标,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和 “ 学习西方,拯救中华 ” 的口号。“戊戌变法”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其实质都是寻找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关键词:改革开放 强国 现代化建设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 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 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交锋三十年》—马立诚—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回望改革开放30年:日志中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周振华—重庆出版社—1993

第二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

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基本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第四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有关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公布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认识成果,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这次大会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南巡谈话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这是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九个方面,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其意义在于把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思想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改革

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三是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论断;四是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新思想和新思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六大,这次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特别是提出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今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发表,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二是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即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即要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适应;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值得关注的是:一是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了宪法;二是把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这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表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阶段。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已经不可能仅在经济领域解决,必须着力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必须在政治体制方面做出创新。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来自外域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战胜了教条主义。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

邓小平同志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旗帜的光辉典范。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保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下载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

    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十四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从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党的十四大召开,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这五年是很不寻常的五年。在这五年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带给了我们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它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1.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2.该资料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一讲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党史知识竞赛题(共5篇)

    .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标志是(B) A 1992年6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最终版)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