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时间:2019-05-12 18:4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第一篇: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展有了新的内涵。这种发展包括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发展注意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和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合理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培育和保护资源,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这种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先进制度的统一。坚持这样的发展,才是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顺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认识的结果。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创新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等特征。它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方面。在社会建设中,要关注与改善社会民主、实现社会和谐。邓小平同志认为:在规划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他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时还指出民主建设要走法制化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认识上的飞跃。

第二篇: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

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

一、导述

1、党的十七大举世瞩目,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一是保障社会的政治方向。二是保障社会的基本制度。三是保障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分12个部分56项要求。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4、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 之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7个改革重心: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指向经济问题的非经济部分。

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约束型经济指标的考核,经济类发展指标权重将从60.7%降至22.7%,社会发展指标将从39.3%提至77.3%。

二、社会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

1、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2、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3、社会组织指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

4、公益性社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5.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三、社区 社会公共服务 社区服务

1、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上相互的社会实体。或者说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

在政府层面,树立依法治理社会的理念

在社区层面,建立协商共治机制

在小区(居民委员会)层面,实行民主自治

2.社区的特性 社区是城市化的产物,社区建设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

(1).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社区的接口。

(2).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4).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

和谐社区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社区服务第二社区环境第三社区文化第四社区稳定

第五居民自治第六党的领导

3.社会公共服务

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四项职能都是国家应承担的,都属于由公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国家的职能。

4、社区服务是指政府、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特 征

1.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2.社区服务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它与经营性的社会服务业是有区别的;

3.社区服务不是仅由少数人参与的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

四、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指由若干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

社区,是居民在私人空间之外的一个彼此沟通的公共领域,是居民培育和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公共意识的重要领地。

四、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应以独特的社区理念、行为准则和形象标识的系统建设和长远规划,逐渐培养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

一是价值导向性。二是情感归属性。三是行为引导性。四是教育实践性。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古人云:“治人之道,首在治心”。

社区文化的建设所关心的是能给“现代民族国家”带来和谐社会关系的那些是非曲直观念。关系到社会凝聚的价值观既是“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

 社会心态∶

奋发进取 理性平和 开放包容

 社会氛围∶

修身律己 尊老爱幼

勤勉做事平实做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社会风气∶

知荣辱 讲正气 尽义务

扶正祛邪 惩恶扬善

五、国外社区

在社区服务的建设过程中,英美两国立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国家主导型和社会化模型。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加强政府的政策聚合作用;二是确立社区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三是推动第三部门的多元化组织格局;四是积极推进民众的社区参与。

1、美国的社会化发展模式《美国地方政府都做什么》

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有明显的“有限性”特点,其有限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包揽一切,政府不主导一切,行政的力量十分有限。

乔治亚州州政府的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财政就退出,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就介入,因此,该州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七,其次是医疗健康(17%)、公共安全(8.5%)。

美国社会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由早期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模式转向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各种福利项目)几乎占去了其政府财政开支的60 %。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帮助的美国人不得不转向其他福利资源———私人、慈善和志愿组织。

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政府 社区服务局。社区管理委员会。非营利性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管理,是社区服务的具体承担者。社区居民。社区听证会。

美国的社会治理制定,市区两级政府行政参与、社区委员会自主治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完整而规范的制定。

四个原则:

一是自治原则。社区最高权利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进行自我管理。

二是服务原则,主要社会组织承担。

三是责任原则,社区居民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社区的治理者,关注、参与、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理性原则,协商式、相互妥协、广泛认同。

2、英国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世纪60 年代,英国内政部以反贫困为目标,于1969 年 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旨在解决以贫困为主要目标的系列社会问题。政府首先在国内选出12 个贫困社区,每一个社区大约有3000-15000 名社区成员,以五年为一个周期。

每个实验区的建立,都会相应设立一个由社区行动主任负责的行动小组和一个以研究主任领衔的研究小组。中央政府负担75%的行动经费和全部的研究经费,剩余25%的行动经费由地方政府提供。

理性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具体政策上,英国逐步缩减政府在具体事务上的投入、保障稳定的财政投入、强化中央政府的监管能力,并大力推动第三部门的福利供给,充分挖掘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

1998 年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政府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促进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增进社会融合、提升公共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该协议确立了双方的共同愿景、合作原则和各方责任,为非政府组织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与政府开展积极的互动提供了基本框架。从1995 年至2005 年,英国已注册的慈善组织已从12 万个上升至16 万个以上。此外,还有5.5 万个社会企业和几十万个小型社区组织。

3、新加坡模式

人民协会成立于1960年,负责社区发展的法定机构,董事会主席由总理兼任,组织大众参与教育、社会、文化、体育、文娱等社区活动。

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表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上。

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避免冲突。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综述

何谓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现今的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体、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就业等方面。

实践与探索

(1)党建引领(社区生活共同体)

(2)政府引导(政策 制度 监督)

(3)社会(市场)化运作(社会组织 专业化 职能剥离

(4)项目化管理(精细化)

(5)志愿者参与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资源整合)

第三篇: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以信立身,用信行世

以信立身,打造现代社会的通行名片

今年初,睢宁创造性的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犹如一声春雷,惊动了整个神州大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信用”“诚信”,这个几千年来不断被中华先贤论述的话题,再次在新时代的中国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波澜。

“以信立身”,“信义为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一诺千金”的历史佳话比比皆是。《庄子》中有个“尾生抱柱”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和女朋友相约在大桥下见面,结果女朋友还没等来洪水却来了,为了不失信他就抱着桥墩一直等下去,直到被水淹死也没有离开。这种“以死守信”的大信实在令人震撼。“曾子杀猪”的历史典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儿子说“不要闹了,回来让爸爸杀猪给你吃”,结果曾子回来就真的把猪杀了。这种不欺幼童的小信也十分令人感动。

古人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信用是国繁荣兴盛的法宝,是人立身行世的凭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纷纷通过采取货币贬值来转移祸水,而中国政府却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以巨大的信义使人民币顶住了各国货币的冲击,为挽救亚洲各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也通过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信任,此后十年,中国吸引的外国投资连创新高,创造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奇迹。中国著名的民族企业海尔集团高度重视对家用电器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承诺,多年来的广告词一直是“海尔,真诚到永远”。海尔良好的信誉很快由国内扩展到海外,集团产业也随之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

一桩桩坚守诚信的故事,似乎证明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诚信的民

族。然而,当我们审视身边的日常生活,却又常常无法回避国人诚信大量缺失所带来的尴尬现实,甚至是惨痛教训!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骗税逃税,变相传销,毒大米、毒奶粉、毒豆角、假老虎、假烟酒、甚至假疫苗,层出不穷。给全国人民带来惨痛教训的三鹿奶粉事件尘埃未息,又接连爆出了海南毒豆角事件,山西假疫苗事件,常州疫苗造假大案。信用缺失,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分明是合同不敢签、贷款不敢放、商品不敢买、人言不可信。这不仅毁了自己的诚信,还败坏了社会风尚。人们对失信现象无不深恶痛绝,因为它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对此,我们无法不忧心忡忡,我们无法不呐喊,中国社会亟需诚信作为必需的通行名片!

令人欣慰的是,在苏北的睢宁,在我们的身边,正掀起一场引领全国的大众信用体系建设壮举!睢宁大众信用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为全县人民树立了一个行为的标尺,那就是“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将为全县人民规范一个行为的准则,那就是“无信不立,无信不存,诚信者将积聚财富,失信者将失去财富”。事实上,带着诚信上路的睢宁,已经踏出了一路风光,让我们来看这组数据:信用管理办法出台的前2个月,农村盗窃发案率同比下降26.%,闯红灯车数同比下降22%,农村赡养老人纠纷案件大幅度下降。不止于此,伴随着睢宁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睢宁必将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社会生态,必将创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从而为睢宁在蓬勃发展的信用经济时代,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无比优越的软件基础。

第四篇: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如果说经济、政治和法德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结构之骨,那么其信用体系就是该社会结构的筋。一个信誉差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一个信用水平低的社会则不可能有很好的公序良俗。在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社会信用缺失的恶果埋单。

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自己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而且信用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以避免资源配置的自发性为理由,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禁止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同时,从政府到民间,都存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因而失信行为广泛发生。此外,造成中国目前信用危机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社会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诚信意识的背离。市场经济对大众行为的根本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的动机方面。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做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堂而皇之地采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蔓延,这是导致人们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封建专制长期压抑对诚信意识的扭曲。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民众的命运随时会因为统治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面临着“人治”社会各种各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不仅人们的欲望不能真实地表达,思想也受到种种限制。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实诚信却常常吃亏遭殃,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扭曲着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第三,道德教育政治化对诚信意识的弱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对

德育非常重视,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与政治教育相融合,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服从于政治需要,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而忽视个人本性的“诚”,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是导致失信的重要原因。

第四,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非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对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薄弱,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

第五,信用中介服务十分落后。目前我国仍是“非征信国家”,因此,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不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

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信用体系建设大致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公民信用等三个层面问题。不过,人们更为热衷于讨论的是企业和公民个人信用问题,而对至关重要的政府信用问题却鲜有问津。所谓政府信用就是民众和社会对政府信誉的主要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是国家信用的主题,同时也是执政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政府信用堪称一国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取信于民”是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政府信用直接关系政府的形象和政府的信誉,政府信用是政府权威的灵魂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张维新先生的观点一样:“要建设中国信用体系,首先要打造信用政府”。实际上,政府的威信一靠外在的政绩,二靠内在的信用,以牺牲政府自身的引用炮制的所谓政绩必然是“失信于民”的泡沫政策,“取信于民”其实就是政府最大的政绩,最有威信,最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通过“取信于民”赢得民心的“信用政府”,用老百姓的大实话讲:政府“说话就要算数”。

俗话讲: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无形的心中之秤就是用老衡量政府信誉度的“信用之秤”。政府信用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政令朝令夕改,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盛行,行政腐败严重,行政决策随意,行政不作为泛滥,行政缺乏透明度,制造行政神秘感氛围,滥用行政管制,不当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倾向明显等等。在现代法制国家,政府治理模式已经由官僚行政向民主行政、人治型行政向法治型行政转变,而民主型行政和法治型行政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恪守信用。政府的存在就是基于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服务的需要,用句中国式的政治话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政府制定的每一项法规、政策,措施其实就是对民众的承诺,都是与民众订立的无形的公共契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滥用职权,执法不力,执法不公、执法随意,甚至执法犯法都是对政府信用的嘲笑。

市场经济是最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色的隐喻,信用经济的理论不仅仅指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个人或企业的市场行为要诚实守信,同时也强调作为市场宏观调控和监督主题的政府也应恪守信用,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对自己行政行为的后果负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应当坚持“有所谓”和“有所不为”的理念,戒掉动辄行政管制之“瘾”,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正当的市场调节行为。信用政府的魅力不只是在于美化政府的形象和提升政府的信誉,还体现在可以赢得民众的信赖,支持、配合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实现内外两方面的“双赢”。因此,讲求信用,取信于民是政府的形象所系和魅力所在,也是广大老百姓的福祉所依和民心所向。

孟子曾说:“诚,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与性善论基础上的,天道本身就是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诚不是法制社会对个人必须做出的基本要求,而是整个个人对社会的义务。

道德的诚信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利害算盘的诚信,而非换取利益的筹码、追求诚信并不局限于你的职业、年龄、社会地位,它是人的一种操守,是道

德、人格不可获取的因素,也是确立了这样的道德诚信,各种诚信制度才能从道德上得到保障。信用的建立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制度上不完善的转型期,诚信往往会使眼前利益收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时道德的诚信尤为可贵,如果大家都追求策略的诚信,那么在诚信还未能获得明显利益的情况下,谁会讲究诚信?诚信又从何开始建立?

政府在信用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即政府是信用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对失信行为的裁判者。政府的信用形象和维护信用的能力出现偏差,社会整个信用状况就会产生动摇。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信用的最大需求者和供给者。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在全社会的信用总量中起着支配和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关键是规范和提升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

建立信用政府,最基本的要求是“办事有章,言而有信”,转变职能,政务公开,依法行政。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其次,要加快制定《行政许可法》等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新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以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搭建起政府信用平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再次,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政府行为透明、积极、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使政府向服务与监督并举的角色转换,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不仅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还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尽快建立。在建设信用体系方面,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颁布法规,制定政策,实现对经济的指导,确立基本的信用制度;其二,支持守信,惩戒失信,行使广泛的监督职能,保障社会信用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律师、会计师、医师等各类维持诚信人员的监督管理及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方面,政府也应承担重要责任。

一言以蔽之,政府信用是百姓最好的“定心丸”,没有什么比拥有信用和赢得民心更加堪称政府最大的政绩。我认为打造信用政府是塑造“信用体系”的首要问题,我相信信用政府会让老百姓过上更加舒心、更加开心、更加放心的好生

活。

第五篇: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论其是民主政体还是专制体制,依靠法制来治理国家是其共同的特征。依法治理国家,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一、当前加快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难是存在的,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从而更加凸现出对法治的呼唤和需求。纵观当今世界,凡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法治化的社会。加快中国社会的法治化建设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形势紧迫。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核心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设法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基础与动力

中国法治的基础和动力在于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意识的科学化。

(二)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关键不在司法,而是政治的法治化。或者说“人治” 是最大障碍。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司法法治化。

三、未来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法治国家必须以完善民主、保障人权、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制约权力、依法行政、保障权利作为其基本特征,从而区别于其它法治国家或非法治国家。

(一)完善民主制度,夯实法治国家建设的政治基础。

完善的民主是法治国家必备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标志。完善民主最首要的内容是完善政治民主,最直接的是完善立法民主。

(二)切实加强人权保障,扩大保护范围和提升保护程度。

人权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的权利范围与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不同类型国家的重要差别。国家的进步过程,其实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人权保障状况是区别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

(三)确立法律至上的理性原则。

法律至上是无产阶级在其法治建设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其意在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的效力或与法相冲突。

(四)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法制完备对于建立中国法治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司法公正,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

其次,司法公正是司法赢得群众的最基本方面。

再次,司法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加强对权力监督与制约。

权力的根据在于民众对权力的赋予以及民众对权力行使的认可。权力的获得与权力行使,通常表现为是少数人的事情。在制约机制中,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当然是法律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其对权力赋予和权力行使的制约理应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典范。

(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依法行政可以说是运用法律制约权力的重要表现。

依法行政,一要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依法实现,使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被正确行使;二要防止非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中国法治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很多。但无论是为我们自己,还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都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地执著追求,终将会迎来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春天的到来!

下载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区建设(5篇模版)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区建设 摘要:社会转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事物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境况。 而社区建设是城市各项工作的基础,是一项包括城市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编者按:2009年9月12—13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及韩国、日本的社会保障研究机构共同举办了第五届社会保障国际......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

    中国社会笔记

    中国社会 导言 见笔记本 第一讲 社会身份与集团角色 社会身份——主要讨论的是在社会中扮演的公共角色。 几个关注的问题: 1,集团的身份和角色 比如说,士绅的消失——是消......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建设思路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建设思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

    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与经......

    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借“创建”东风,提升学校品位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校,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制约,学校的校舍陈旧,实施缺乏,学校的发展始终处于全市中下游,老百姓对学校的满意度不高。近几年,学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