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2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编者按:2009年9月12—13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及韩国、日本的社会保障研究机构共同举办了第五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王建伦会长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本文是她在大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30年,是探索、总结、推广社会保障制度的30年,也是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并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30年。30年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伴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启动,以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包括面向职业人群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保障体系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发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向各种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群向灵活就业人员、从职业人群向城乡居民扩展,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通过“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保障下岗、失业和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中央财政出资帮助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等,体制转轨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并开始向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实行了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离开就业领域人员纳入街道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

回顾30年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发展历程,我认为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逐步深化。最初,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处于从属地位。中国的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更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导思想也经历了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演变过程。

第二,社会保障改革在不同阶段围绕的中心任务动态调整。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必然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改革初期,围绕搞活企业,均衡企业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企业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待业保险。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实行“两个确保”,建立三条保障线,开始了全方位的制度建设,统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此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促进就业维护各类经济组织职工权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得到进一步重视,农民工、农民、城镇无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开始启动。在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我们渡过了四处救火、被动应付地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阶段,开始全方位地构建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方向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第三,国家一直在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量力而行,以保证基本生活和基本需求为目标,允许地区之间有一定差别。另一方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一直是推动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努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水平:连续六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扩大医疗保险费用报销范围,降低个人自付比例;适时建立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失业保险标准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等。

第四,政府责任在逐步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的责任,首先是要认真选择既符合中国改革发展方向,又兼顾历史、国情的制度模式。其次是适时地在稳定基本模式的同时,及时做出政策调整,不致引起大的震动。更重要的是如何决定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在这方面,是走了一些弯路的。改革初期,社会保险制度有减轻国家负担的意图,导致一些群众把改革片面理解为实行个人缴费,增加个人负担。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逐步明确,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税收减免;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历年来已累计投入5000多亿元;帮助地方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近两年投入500多亿元。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是中国的一项创举,实践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有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政府突破严格的社会保险框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政府补助,引导居民和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期开始启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参保人员都提供相当的补助。这样,通过政府补助,实现了从减轻国家负担、强化个人责任到天助人自助的转变。在世界社会保障历史上,对如此大规模的人群提供补助,引导其参加社会保险,中国是第一个。

第五,社会保障政策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在坚持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下,改革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做法,不搞大起大落,通过对政策的技术调整,一步一步走向完善。例如,在养老保险上,我们先是引入个人缴费、实行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负担,接着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来又缩小账户规模、调整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和系数等,实现了改革的软着陆。医疗保险制度最初实行大额医疗费用统筹,随后引进个人账户;在管理上出台药品目录、诊疗目录,规范就医行为,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再到探索门诊费用统筹,逐步深化、完善。30年的改革历史提示我们,制度体系的建立并不表示问题的减少,相反还可能产生新的困难和问题,对有些困难和问题还必须及时协调解决,以免造成无法承受的结果。总结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的30年,我们有以下反思:

第一,要加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和改革路径的研究。目前我们面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过大、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难等突出矛盾都与发展战略研究和改革路径研究不足有很大关系。社会保障待遇具有刚性特点,改革路径又不可逆,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有顶层设计,高屋建瓴,统筹规划,平衡各类人群的利益关系,做好不同保障项目、同一保障项目内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这对于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国家尤其重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面向全体国民,不能以人的身份划类、不能以所有制划限,也不能以不同的职业和环境划分标准,否则,就不仅会出现制度碎片化,还会造成利益矛盾,往往压下葫芦起来瓢,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无法促进全社会团结。改革推进的方式同样重要。多年来,每一个重大的社会保障政策出台后,都要选择一些地方先行试点,然后再完善推广。实践证明试点范围的大小以及选择哪些地方试点非常关键。试点的范围如果太小,则问题不能完全暴露,试点的范围如果太大,则成本较高。由于中国各地方差异比较大,试点的结果往往可普及性不高。我认为,今后要切实改变政策出台容易实施难的状况,对每一项要出台的政策事先进行周密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甚至可以举行听证会,努力达成社会共识,最后把试点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摸索如何操作以取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对政策进行试点。

第二,要探索体现个人责任的更佳途径和方式。社会保险实行权利义务相对应,个人必须先履行缴费义务,才能有权利按规定享受待遇。为了激励个人履行责任,可以建立个人缴

费记录、实行待遇与缴费挂钩、建立名义账户、建立完全积累且个人自主管理的个人账户等等。体现个人责任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具体哪一种更好则需要结合国情等认真选择。中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从多年的实践看,实账积累的个人账户由于管理成本高、待遇不确定、资金风险大等原因,对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和参保者个人并非总是最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市场容量较小,投资工具贫乏,民众理财能力不足,个人账户由个人自主管理、自我负责还不具备条件。无论是委托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还是金融机构管理,一旦有风险,其后果是无法预计的,也是政府以及各方都难以承受的。

第三,要客观评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对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但不能把可持续发展简单地理解为资金问题,更不能因此而惊慌失措,乱了方寸。首先,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宏观经济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有宏观视角和历史视野。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保障未来资金缺口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表示的是国家未来的负债,不是个人的负债,不是简单地通过个人积累就能解决的。当前参保者个人为什么对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关注度不高,就是这个原因。其次,社会保障待遇支付要有一定的实物作保障,如果未来经济没有足够的产出,再多的积累也会贬值。所谓存钱养老,对个人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一个国家,而且是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来说,不一定可行,关键是要涵养经济活力,促进经济良性运行,提高整体经济的未来支付能力。正如“蜜蜂的寓言”揭示的“节俭悖论”一样,全民族的积累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并不一定是福音。预筹积累来应对老龄化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三是,当前为应对老龄化,我们实际上做了三笔积累: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社会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如果不认真解决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就要考虑多重积累的可行性。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后多个国家养老基金出现巨额亏损的教训我们要认真汲取。最后,要尽快研究并出台应对老龄化的各项政策措施,如逐步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提高统筹层次、推动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等,审时度势,不可贻误时机。

第四,要加快改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事权是确保社会保障有序运行的基础,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中央政府依赖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依赖中央政府两个极端,也可以避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的地方掣肘,避免管理的碎片化。当然,为此要弹性处理地区差异,不应让地区差异成为阻碍社会保障制度统一的理由。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各项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待遇无法落实,国民的保障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国民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引发危机。这方面,无论国内外,都有惨痛的教训。要切实改变重政策、轻经办,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信息化,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五,要实现社会保障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是与中国文化传统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具有家庭互助、家庭养老、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和集体主义的传统。现代社会保障是舶来品,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还不长,在把现代社会保障理念与中国风土人情相结合的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如何将现代社会保障功能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有机统一,做到既有效保障,又鼓励家庭养老,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如何整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住房公积金功能,实现家庭内部、代际之间互济共通,我们还要积极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保险学会)

第二篇: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是一条客观规律。中国社会保障必须紧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否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社会安定就会受到影响。由于传统的城乡分治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模式,造成“市民”和“农民”分开,农民由于“身份”的制约,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的公共产品,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就没有完善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既顺应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又能有效改变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状况,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的社会文明质量,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心和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后,民生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在中国现阶段,民生之所以变为一个“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门话题,是因为中国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分层化越来越明显,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等。这在现象层面上表现出来就是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指向贫困人口、农民和产业工人。贫困人口、农民和产业工人是民生问题的主体。民生问题包括了社会保障问题,讲民生问题不能不讲老百姓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病有治、老有养、有劳动能力者有活干,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民生,这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心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是建立与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庞大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内容。政府主导的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这三大块,它们构成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目标的基本制度框架。

1.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目前全国推开的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从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工伤保险。社会保险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建立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先在乡镇企业职工、村干部、民办教师中实行,然后逐步扩展到全体农民的分步推开的政策。

第二,建立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实行开征失业保险税,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可靠的收缴,实现“依法纳税,自我保障”的良性循环;防止、杜绝一些个体、私有企业主不参加社会保险、不给职工相应福利,把本企业该缴纳的社会保障资金据为己有,把风险转嫁给社会和政府;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国务院已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生育保险有劳动保障部门行政规章,这三项保险的配套政策也相继颁布实施,以后进一步改革的关键是扩大覆盖面。

第三,建立与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着力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城镇没有就业单位的居民,包括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建立这项制度,逐步解决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尽快改变乡村医疗卫生民办化的格局,走官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争取在“十一五”期末能够使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国民。2.建立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属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包括各专项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救灾救济、扶贫和紧急救援等制度。社会救助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主要面向贫困人口或者是低收入家庭以及灾民。

第一,建立与完善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尽力为失业者提供就业自救的机会;注重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扶助,通过寄宿学习、家庭寄养、社会托养、免费职业教育等,改善其成长环境,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在帮助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还要重视解决他们在住房、打官司等方面的困难。

第二,建立与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目前,全国城市普遍建立了这项制度,并且做到了“应保尽保”,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的是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对完善作为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建立与完善五保供养制度。不断促进五保供养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国务院重新修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五保供养实现从集体保障为主转变到财政保障为主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四,建立与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能得到及时和人性化的救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体现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3.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主要面向优抚安置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从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的基本状况出发,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扩大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第二,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残疾人同健康人一样,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应该得到切实保障,应该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和帮助。

第三,做好孤残儿童养育工作,积极研究孤儿救助、帮扶的政策措施。要通过采取社会收养、集中供养、公民助养、家庭寄养等方式,使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第四,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优抚安置关系到广大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现役军人的切身利益。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维护优抚对象的权益,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三、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的几项相关工作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相关工作:

1.多渠道壮大社会保障基金。

一是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继续推行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减持国有股收入等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险基金;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扩大彩票发行规模,使彩票收入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项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是建立经常性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建设力度,继续完善现有的财政投入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特别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必须保持必要的投入力度。近

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财政收入连年增长,超收较多,正是加大社会保障基金投入的有利时机。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是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强化预算约束,要在社会保障预算没有建立之前,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在具体预算编制上,单独编制预算;在公共预算发生赤字时,不能动用社会保障基金弥补;在社会保障基金出现收不抵支时,通过调整基金收缴比率和支出水平来解决。

2.建立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第一,成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规划、制度和标准,协调与社会保障有关的部门的工作,对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进行决策,按政策规定审核确认社会保障对象的资格及其待遇标准,并承担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机构:一是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四者统一的社保局;二是设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两者统一的劳动局;三是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者统一的民政局;四是设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四个机构都对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领导

第二,依法设立具有法律人格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要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性与事业性分开的原则,负责基金的收缴、管理、支付、保值与增值。所有的社保资金由统一的资金机构负责收缴;统一收缴后的社保资金,再按各保险项目分别设置账户,实行分别管理;社保资金的具体支付可委托银行操作,而支付标准、对象则由社保操作机构确定;社会保障管理中心还要负责研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方法和渠道,研究投资风险、收益和回报率,以实现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第三,建立确保基金安全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主要有行政监管体系、法律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三种形式。行政监管体系不仅有主管部门的业务监管,还有横向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对基金运行过程的监管;法律监管体系对社会保障各项目资金收支管理做出统一的规定,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运营机构、受益对象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同时,在预算、税收、审计、会计等相关法律中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定;社会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全体公民的民主监督。

3.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一,在中国宪法里明确写入“国家建立健全同社会保障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世界上大约有70%的国家宪法中包含了社会保障。中国能够把这点写到宪法中去,既能表明国家建立这个制度的目标、方向和决心,也能很好地推进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规。《社会保障法》是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其重要性勿庸置疑,应加快立法步伐;同时,要抓紧制订《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全面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为完善制度和依法管理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第三,加强有关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的宣传,严格监察、执法,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4.发挥商业保险在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异曲同工之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商业保险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补充作用。它通过保险制度的安排,应用大数法则和概率原理,集合多数经济单位,建立雄厚的保险基金,对约定的灾害事故或意外损失给予经济补偿,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它通过资金融通、资金运用等手段,达到资金升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强化保险社会保障功能;它通过社会管理功能,参与到社会安全管理、社会救助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因此,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篇: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

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

韩德炜

摘要:从我们国家社会诚信的现状看,多年来虽然在个人、企业、政府等层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当前社会,假新闻、假数字依然不断,抄袭、剽窃现象横行,医疗、食品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整个社会似乎正处在一场信任危机中,而危机的背后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分析原因并谋求化解之道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要之事。

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信仰缺失根本之策优秀传统文化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转良好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规范,可以说人无诚信而不立,业无诚信而不旺,国无诚信则不稳定。但近年来,“周老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诽谤门”、唐骏假学历、张悟本事件、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以及近来的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众多造假丑闻轮番上演,让公众一次次倍感社会诚信缺失之痛。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成为公众的热切期待!

一、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现状,《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五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谈到,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首先,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激荡、斗争、融合,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不断被冲击,很多人在精神领域找不到标杆,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及行为上的无所适从。据2010年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认为不会吃亏的还不到10%。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市民对于诚信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而对身体力行则心存疑虑。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实际上,IT、制造、房地产、建筑和金融证券等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人感叹,在中国很难找到“干净”的行业了。政府在这方面似乎问题不是很大,而且,政府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主体,也一直在努力在构建诚信社会,但由于一些地方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政策多

变、不守承诺,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玩官僚主义以及近两年来在企业职工利益保障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多方面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使得政府公信力蒙尘,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对社会诚信造成了重大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北京的一小学生利用中国农大的仪器对北京市面得蘑菇进行了化验,绝大多数蘑菇都是经过荧光剂漂白过的,然后他就拿出这个事件让网友投票,10小时内3000网友投票,信任这个孩子的是99%,只有1%相信工商局的声明,工商局的声明是这些蘑菇都没事,肯定没问题;一些政府的公务员考试要小学生去监考„„

二、问题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现状,我们看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诚信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道德生活和民众交往的主流是讲诚信的,党和政府在大力倡导和进行社会诚信建设,但不能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看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风气不正,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行政不透明等。这些前人多有论述,我也深表同意,但我觉得以上的都是表层原因,其实不论是个体的诚信问题还是企业的抑或是政府的,我认为都是个人的诚信问题。因为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有人组成的,是有活生生的人去经营和运作的,没有了人,企业和政府就只是冰冷的的机器和代理的房子。因而我说企业和政府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个人的问题,尤其组成的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父母培养和教育出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先前的教育摈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从而使我们丧失根基和信仰,没有了信仰也就无所顾忌了,为了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而首当其冲的诚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一种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藏在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藏在唐诗宋词里,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于是,中国人曾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只有中国人才会明白的执着,但我们这代人可能不再明白。【1】从新文化运动到“文革”,近现代中国在经历重大历史变革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翻天覆地的文化思想运动。但1966年的“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毁达到了“极致”。有学者指出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是利己排他主义的根源。一帮被“语录”冲昏头脑的极左派,在倒洗脚水的时候,连孩子也倒掉了。信用危机应该说是文革后的延续。【2】

“文革”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当权派鼓励人们之间相互揭发、告密,以至于每一个人都敢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父子因历史问题而反目,夫夫妻因“走资派”之争而成仇,领导和老师随时可能被下级和学生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关爱,“仁、义、礼、智、信”被完全否决,“兼爱非攻”的处世哲学荡然无存。残暴、欺骗、虚伪,这些人性的丑恶全面爆发。“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使人们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精神寄托,人们失去了依附于信仰的谦卑和敬畏。对于“文革”,邓小平的评价之一就是:“他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

一个人一旦内心没有了负罪感和畏惧感,在作恶时便会毫无顾忌,十分坦然。在最近的“瘦肉精”事件中,养殖户就表示自己不吃这种猪肉,但却心安理得的高价卖给他人。在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有关宣传双汇冷鲜肉“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却连瘦肉精都把关不了。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当做人生信条,但最近几年,蒙牛却丑闻不断。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网络抹黑竞争对手,今年4月又被爆出陕西榆林市学生因饮用蒙牛配送的牛奶而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被送医院治疗。

三、措施和方法

针对造成诚信问题的表层原因,首先是政府要做表率。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起着引导和示范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诚信急需政府的引导和支撑。政府应增强对民众的忠诚、责任感,通过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等实际行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赢得最广泛、最深程度的信任,从而为提升诚信竖起高高的标杆。再者是法律要及时介入和规范,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信念、基本原则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加大不诚信成本,在道德领域通过严格执法去积极干预和调控。最后是个人,要建立完善个人诚信奖惩机制,引导、激励民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以上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的情况的紧急治理,是治标之举,只能规范,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怕就不得不加强对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应该从娃娃抓起,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塑信仰,铸就诚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缺乏诚信的话题,人无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法通达,人有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之为“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他一生痛恨那些内仁外诈、面善骨恶、巧言令色、欺世惑人的伪君子。孟子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4】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不讲实话,不守承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断言:“然无信而不立。”【6】程序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7】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诚信教育,当年苏武持节杖牧羊十几载,而忠诚之心不改。关云长为兄弟的一声简单交代,就可以拼了性命保护兄弟的家属,面对大哥的“敌人”的各种诱惑,纹丝不动,坚守信念,当听到大哥的消息时便决然舍弃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着人类最淳朴的“道”于“义”

如此种种,现在已经很少了,所以才出现了如今这样严重的诚信问题,古风之不存,由来久矣,加之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则加剧了今天的问题。所以应该从个体着手,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而且要特别注重家庭和小学的教育,因为人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而处于幼年的他是很多品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知道社会个体的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从而切实加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寻我华夏之根,重塑信仰,铸就诚信。只要解决了个体的问题,那么以个体的人组成的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幸福了吗》 白岩松著

【2】国家行政学院报

【3】 《论语·为政》

【4】 《论语·阳货》

【5】 《礼记·表记》

【6】 《辞同修起居注状·第四状》

【7】 《朱子全书》

第四篇: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有他的幸运也有他的不幸,即将面临毕业,不如社会,或许有预感自己将会是弱势群体吧,所以对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很是关心。

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规范;通过社会保障法的修改,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完善。

良好的就业条件,不仅包括工资,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保障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通常对于企业有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基金)的就业要求。我国对于社会保障的立法从社会保险开始,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我们建立起除了失业保险以外的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方面的国家保险制度。1982年宪法第45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法律的制定并不代表社会保障的完美实施,最终实践法律的主体是人,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监督工作,同时提高个人社会保障的自我意识,是保障社会保障顺利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的社会保障对然法律体系日渐完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据调查,4亿多城镇公民成为了13亿多中国公民的特殊主体,可以享受到8亿多农民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障待遇;l亿多城镇有职业者,又成为4亿多城镇公民的特殊主体,可以享受到其他城镇公民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险待遇。由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太窄,2003年底我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人数比Z 002 年增长了170万人,中央的财政投入也比2002年增长了百分之百,但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者仅占城镇人口的5%,比 印度救助的比例还要低。在社会保险方面,有近60% 的中小企业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五种社会保险权利的职工约40% 左右

(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

(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 ;(六)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急待出台社会保障法。

对我国来说,鉴于基本国情和未来即将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更加任重道远。立法方面: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更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制定出一整套集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立法理论上,应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同时也符合国际社会保障立法惯例的理论体系。不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论、立法模式、立法概念,同时更应注重在社会保障的法理基石、基本原则等方面统一认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性思维。

二是在立法体系的架构上,应结合我国法律体系已形成的体系特点,采用“多法并行”模式,不宜采用“大法统一”模式。所谓“多法并行”是指社会保障立法可以就社会保障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分别立法,形成社会保障多部平行法。而我国其他部门法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一立法模式。若采用社会保障法一统立法即“大法统一”的立法模式,一方面就我们现有的立法准备工作而言是很不充分的,很可能会因追求“一统”而进一步形成新的立法缺陷;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基本立法体系特点不相符。

三是在立法层面上,应将社会保障法交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以提高其效力层次,确保其应有的法律地位。同时,在立法面上,也应扩展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将农村人口也作

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对象予以考虑,并同等确定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四是在立法衔接与 配套上,应注意解决好社会保障立法与已有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与配套问题。譬如与《劳动法》之间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看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目标层次。[1]再如,有学者提出社会保障立法应解决税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与其之间的配套问题,[4]笔者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立法辅助工作。只有解决好了衔接与配套问题,我国社会保障法才能在一个内容较为完备,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框架中运行。

实施方面:

险金应成为劳动合同必载条款

社会保障基金只

能在无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增值

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应当进行必

要的限制

企业为员工足额缴纳养老保

养老金给付时必须考虑货币贬值因素

[1]杨军,夏春青.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看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J].江苏劳动保障,2000,(6).[2]龙翼飞,关怀等.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法学家,1999,(4).[3]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王利明.社会保障立法刍议[J].法制时报,2000-04-09.[5]徐智华,刘连安.社会保障立法问题研究[J].湖北财税,1999,(12).

第五篇: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前言

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企业以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设置必要的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质量保障体系也就是质量管理网。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从组织上保证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关键。它把分散在企业各有关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纳入一个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把企业各单位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系统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则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各方面进行的一系列保证措施,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包括质量评估、财政激励、问责等方面。

学前教育既是一项公共教育事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民主文明的进步;又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步为社会所认识,但其发展出境和现状却不容乐观。政府责任缺失、师范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冲击、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不足是使得学前教育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尽快建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经之途。关键词 中国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质量 质量保障体系

正文

主体责任方

一、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有效管理,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政府主导的教育

(一)政府要加快学前教育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立法,规范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保障学前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完整核心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以前学前教育通常都是归纳在基础教育的部分,一些规定都不具体,不充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健全立法,依法治教。制定这些法律法规应该包括学前教育办学资格与条件标准,学前教育目标与评价标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标准,学前教师资格标准等;加强有关幼儿园教师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完善幼儿教育的法律体系。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我国幼儿教育在社会中和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制定《学前教育法》势在必行。该法要确定幼儿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规定政府教育部门、编制部门、人事部门、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妇联儿童部门、文化部门,甚至街道社区、农村的村委会等各方而对幼儿教育应负的责任。另外,对幼儿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也要有更细致的规定,如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制、职称评定、工资与福利、编制与人事关系、幼儿园开办的审批程序与规范、盈利等问题都需要相关法规的解答。健全的学前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可以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有章可循;

(二)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事业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和有效管理,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

通过建立省市级、县级各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结局学前教育事业中的热点难点;教育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常规性的、管覆盖的督导评估制度将各类幼儿园纳入教育督导体系;

(三)政府应该将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学前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并且在未来三年内要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稳妥的进行幼儿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与服务机构,大力融合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农村幼教发展;实施补偿性援助,为贫困、残疾、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提供津贴,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对每笔资金的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学前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

1、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与小学教师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尽管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学历差异不大,但职称差异却极为显著。2005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中未评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54.4%。从2001年到2005年,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的比例还在逐年增长。

2、教师编制缩小。在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幼儿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地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却在逐渐压缩。有的地方在教师定员定编时,将幼儿园教师的编制一举撤下,“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减编中的难题。

3、教师薪酬较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收入在当地基本属中低层。曾有项调查表明了某市35所示范园和一级园教师的薪酬。这些幼儿园基本属于公办幼儿园,但其经费已不完全来自国家财政。且仍有16.5%的合同制或临时代课教师年总收入在4000元到8000元之间。而该市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450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为1.3万元,居民人均月消费性支出为605元。

在社会地位与待遇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内部歧视与分配不公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办与非公办幼儿园之间的差距姑且不说,即使同在公办幼儿园中工作,因身份不同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和专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也极为严重。据调查得知,公办园中编外的合同制教师收入仅仅为编内教师(即公办教师)的一半。临时代课教师的待遇就更不用谈,而不少公办幼儿园在扩大规模举办“分园”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招收大批编外教师。这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如何调动这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值得考虑。

4、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是幼儿园教师普遍的反映。根据教育部公报数据,我国幼儿园的生师比显然大大高于小学。班额大、师生比低是带给教师巨大压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有关文件对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经济利益面前形同虚设。管理部门在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验收和平时的监管中,往往对此问题采取默认或回避的态度。繁重的工作和较低的回报使不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差,职业责任感倦怠明显。

(一)严格教师入职标准,对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具体的要求。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至少有专业学前教育的教育经历,必须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具备教授核心课程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城市学前教师还应加强能进行教与学科学研究的知识;在课堂中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技术的知识;与其他教育工作合作以及评估学生学习的能力等。已入职的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定期参与政府出资的国培计划,加深自身的专业能力,了解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知识。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由政府出面,将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上升到法律层面,设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并规定每个幼儿教师每年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以促进他们知识的增长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严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基础。建立相对严格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

(三)建立有利于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劳动人事制度。可试行人事代理制,即在当地的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档案、工龄、教龄、职称评定等。要切实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已制定一系列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如《劳动法》、《教师法》、《失业保险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必须贯彻落实才能使幼儿园教师舒心工作,实现专业成长。

(四)规范幼儿园教师聘任制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一是制约园长的聘任权。应成立以园长为首的,教职工、幼儿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共同参与的幼儿园教师聘任委员会,该委员会要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或符合上级主管部门对人员构成的相关规定。聘任委员会订立本园的聘任方案,报请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合法和合理等方面的审核,最后再由聘任委员会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工作。二是规范聘任活动。聘任过程要符合《劳动法》的要求,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应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合理组合的原则。聘任制不是临时工制。幼儿园教师的聘任要尽可能地保持教师的人心安定和队伍的相对稳定,从提高保教质量出发,从幼儿和教师的成长出发考虑幼儿园教师的聘用问题。要健全幼儿园教师申诉和仲裁制度。三是完善教师考评制度。考评制度是教师聘任制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要结合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目前,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支撑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大半江山。保障他们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教师的尊严,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为此,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在幼儿园申请开办之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合理的幼儿教师聘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应列为必备条件,提高幼儿园审批的准入门槛,以防备财力不足的开办者侵犯教师的基本权益,在教师身上节约成本。在幼儿园的审查和评级中,教师的权益状况应列为审查内容,将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同幼儿园的命运联系起来,以引起幼儿园的开办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六)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监管机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权益维护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教师任何权益的维护与实现都要依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因而,完善幼儿教育的监管机构,发挥中介组织的管理作用迫在眉睫。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评估体系

1、评价方式:(1)幼儿学校自评,包括园领导评价幼儿教师;教师互评;幼儿评价教师等;评价时间可按年、学期、月、周等按具体情况而定;(2)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评估,每三年评估一次

2、学前机构自我评估流程 A、拟定评估计划

·按照表现指标四个范畴作全面检视 ·决定资料收集方法,如访谈、会议、观课等 ·设计评估工具,如问卷、观课表、检核表等 B、进行评估/ 检视

·按已设定的工作时间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作出判断 ·于每学年终结时完成学校自评,撰写学校报告 C、撰写「周年学校计划」 ·按自评结果订定工作项目及优次 ·设定资源投放 ·编订具体的工作 D、推行周年学校计划 ·检视进度及成效 ·克服困难 ·检查资源的运用 ·修订工作项目

评价内容:师生比;班级规模;教师入职资格;教学内容

3、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价要具体量化客观,把儿童学习和综合发展的目标设定为五大领域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一领域又分为若干个具体量化可操作的小目标,制定具体的指标。

(二)财政补贴激励体系

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对那些在课程、师生比、教师工资、教学内容、教师培训和资格要求等方面都突出的幼儿园支付较高标准的幼儿服务补贴。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各方评估结果对各个幼儿园进行财政补助,积极干预学前教育的发展。根据评估结果的优劣将幼儿园划分等级,根据等级不同对各个幼儿园给予不同份额的财政补助,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幼儿园如贫困偏远地区的给予特殊帮助,可进行“结对子”,先进地区的幼儿园对贫困地幼儿园进行技术、知识、观念、设施等方面的帮助。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园用不同的标准,且要按当地实际状况进行评估。

(三)问责体系 从问责体系来看,建立问责体系为确保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政府将问责制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市级问责、镇级问责、学习问责、班级问责。问责的内容包括财务问责、学术问责、学校监护问责、幼儿发展问责等。问责的手段主要是惩罚与奖励,对于表现好的幼教机构,政府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差的幼教机构,政府对整个镇级施以惩罚,或镇级对个别学校施以惩罚。惩罚方式有警告、干预、协助等。对未能达标的学校将受到惩罚。问责体系不仅体现在对失败学校的惩罚,还体现在对进步较大的学校和学区的奖励。问责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结论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组认为建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必须担起主体责任方的职责,强化政府责任是重中之重。在建设中,政府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并且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在教师方面,要建立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无可替代的。因此,要对教师的学历提出明确的要求,健全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此外,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此外,建立质量评估体系、财政补贴激励体系、问责体系也是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 虞永平)《幼儿园工作规程》 1996 《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代价基础》 余雅风

后记

何咪咪 组长 分配任务,拟定大纲,确定思路。组织安排讨论会,最后修改PPT和论文,做最后的修改并上台讲解 表现认真 得分 90 张秀 组员 参与PPT和论文制作讨论给出意见,主要的论文制作者 表现认真 得分 87 郭余娇 组员 搜集关于政府作用的资料 参与PPT和论文制作讨论 表现认真 得分 85 向思靓 组员 搜集教师方面的资料 参与讨论并制作PPT 表现认真 得分 85 赵艳艳 组员 搜集外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优秀经验 参与各项讨论并修改PPT 表现良好 得分 83 熊玉娥 组员 搜集我国目前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参与PPT和论文制作的讨论 表现认真 得分86 彭丹莹 组员 搜集关于我国目前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已取得的成就 参与各项讨论 表现良好 得分82

下载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 社区卫生是新医改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架构,是老百姓就医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时政背景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

    如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早在1997年国务院在终结福利分房时,就已将住房保障体系规定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然而,房改距今近十年,住房保障体系却还只是人们口中解决房产市场各种问题的镇痛剂,政府部门......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精心设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在认真总结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理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

    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

    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一、导述 1、党的十七大举世瞩目,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

    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5篇范文]

    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 张照余 2012-11-21 17:06:45 来源:《浙江档案》(杭州)2011年1期 【英文标题】Some Views on Security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rchives......

    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深层思考

    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深层思考【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制度。方法 采用分析、比较和论述的方法,从我国社会保......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