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

时间:2019-05-15 06: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

第一篇:“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

编者按:2008年10月15日,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由我社成功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以章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50家期刊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同志作了主题发言。大会围绕“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的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多家刊物的社长、主编分别从“改革开放3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与学术繁荣”、“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形势、困难与发展前景”、“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新思路、新资源、新模式”等视角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为了更好地反映本届论坛的成果,本刊组织了本期专栏论文,以飨学术界、期刊界,并冀望籍此机会推动学术理论期刊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国立场与中国风格――兼论学术理论期刊对学术发展的引领与观照 韩璞庚

改革开放启导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学术理论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学术理论期刊作为社会思想轨迹的记录载体与社会良知的映现媒介也开始了自己新的历史征途。30年来,学术理论期刊观察社会实践,研究时代问题,启迪大众智慧,扮演了思想先锋与社会良知的角色,30年学术理论期刊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历程的缩影,在期刊产生以来的人类思想发展中,学术理论期刊担当着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的使命,学术理论期刊既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又是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的园地。学术理论期刊的文化积累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保存,许多有价值的文本文献以学术期刊的方式保存下来,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学术理论期刊留存至今;二是文化交流,学术理论期刊在文化交流中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学术理论期刊的文化创造功能是指学术理论期刊不但能通过保存文本文献积累文化,而且还具有文化拓展功能,它可以通过精心组织与策划引导人们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与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期刊的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深化。学术理论期刊面对市场大潮的冲击,受到了严峻挑战。挑战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是多元的价值理念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挤压。面对如此局面,学术理论期刊如何组织稿源,甄别稿件质量,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二。市场化冲击。市场化所带来的世俗化运动,使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分化,不断细化,人们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与消费理念不断蔓延。学术理论期刊传统的办刊理念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细分的要求,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落差。第三,网络化冲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方式。传统的阅读以读书、读刊为主,而今天读库、读网的人越来越多,造成了学术理论期刊读者的巨大流失。第四。工具化的冲击。工具化意味着以工程论的管理思维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以量化指标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理论期刊的办刊质量与办刊方向。

冷静地反思与揣摩这些挑战,可以令我们找准定位,调整航向,真正承担起民族文化复兴与民族思想振兴的重任,引导学术讨论,引领思想激荡与碰撞,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进步提供智慧与观照。笔者以为,要达至这一目标,应该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1)全球化与本土化。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多元价值冲突的影响。我们要有本土的立场与自身尺度。科学理性地判断利弊得失,既不献媚附势,又不高傲拒斥,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与胸怀。(2)文本关注与生活世界关注。文本文献的关注与研究是学术积累与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心价值取向之一。但除了文本关注,学术理论期刊更应关注时代发展与现实生活世界及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要理性审视与反思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与成果,以此作为学术理论期刊的资源与养料。(3)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输入了众多的西方的文化思潮,然而,很多人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下忘却了自身,秉持西方的价值与立场来评判问题的是与非,在学术交流中,陷入文化自卑的怪圈。正如笔者所言,许多学者关注西人说什么,古人说什么。而忘记了自己该说什么以及该怎么说。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确立正确立场,我们不但要有讲坛哲学,更应提倡论坛哲学,不但要跟着讲,更应接着讲,讲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与中国立场。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与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的巨大问题以及中国经济这30年的巨大成功,西方社会也不得不冷静面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巨大矛盾与危机,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思当代世界问题,思索中国的成功经验,学术研究与学术理论期刊应确立鲜明的立场与观念。为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为成就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立场贡献智慧与力量。(1)研究中国问题。学术理论期刊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反思“中国问题”所呈现的世界价值。以金融风暴为表征的全球经济问题与中国经济的成功,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重要性,同时彰显出: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以期刊的敏锐眼光捕捉与研究“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实践价值。(2)秉持中国立场。在中西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中,我们的学者与我们的期刊,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追赶与学习的局面,患了所谓的“失语”与“无语”症。面向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站在自己的大地上,说自己的话,建立自己的言说方式,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中国问题”是当下中国的社会运动与社会实践的展现,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实践,当然要有世界眼光,但更要有中国立场,我们再也不能盲目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以西方的立场为立场,要有自己的主导立场与态度来评判问题的是非曲直。(3)形成中国范式。在追赶式的现代化运动中。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引进西方的学术范式,孰不知,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式的思考方式与特殊路径才能解决。毫无疑问,一个民族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有独立思维,必须在对自身生存实践的反思与观照中获得新生。(4)成就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学术理论期刊的特色就是此刊不同于彼刊的特质。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如何形成。如何彰显,需要独特的学术背景与学术资源。中国学术理论期刊的特色与风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之中,中国的实践运动是其背景,中国的思考路径、思考方式、理论储备是其学术资源。

综上,我们认为,只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中国式的思考、中国式的解读,才能把持住自己的独立性与独特的思维品格与价值导向,为世界文明贡献自己的学术成果,为成就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国风格与立场奠定坚实的平台。

当前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主管见 程郁缀

第二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

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这两种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个有关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的公布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认识成果,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这次大会有两个突出贡献: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南巡谈话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这是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九个方面,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颁发,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其意义在于把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思想和中共“十四大”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对改革

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提出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执政党建设新思路;三是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论断;四是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新思想和新思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2002年11月,中共召开十六大,这次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特别是提出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今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发表,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这次会议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二是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即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三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即要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相适应;四是突出以人为本,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值得关注的是:一是把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了宪法;二是把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

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这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表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阶段。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已经不可能仅在经济领域解决,必须着力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必须在政治体制方面做出创新。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篇:试述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第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第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第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第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第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五篇: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现代化作为一股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确立的奋斗目标,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和 “ 学习西方,拯救中华 ” 的口号。“戊戌变法”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其实质都是寻找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关键词:改革开放 强国 现代化建设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新一轮改革潮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也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要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年10月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系统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概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2008年2月,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 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 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交锋三十年》—马立诚—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回望改革开放30年:日志中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周振华—重庆出版社—1993

下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笔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何善蒙 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课程前言 那么我们接下来讲第三讲,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人的存在是离不开( )支撑。 A.思想 B.精神 C.理想 D.文化 用户答案......

    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党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化的落后旧中国一步推到现代文明、科技发展、有较强化现代的工业、科技基础的世界大国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文明大国。在不久前,我们的国家刚刚举......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试题及答案)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00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近代历史非常重要的转折发生在哪一年? A.1810年 B.1820年 C.1830年 D.1840年 2. 1923年2月,......

    第九课 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教案

    第九课 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2、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 3、懂得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崛起中的三十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

    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