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文明大国。在不久前,我们的国家刚刚举办了一届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全国都沸腾了起来。
改革开放使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人们靠打鱼为生。而如今的深圳,到处都林立着高楼大厦。深圳就好像中国的缩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进步着,发展着。
改革开放使人们用上了高科技。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听那破旧的收音机,家家都有了彩色电视,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脑。如今的人们已经抛弃了BP机和当时人们最渴望拥有的大哥大,而换上了美观、轻巧、易携带的手机。人们做饭不再用烧柴禾的大铁锅了,都用上了高科技产品---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这在当时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啊!
改革开放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今,很少有人还在睡那又冷又硬的土炕了,人们都已经睡上了柔软舒适的席梦思床。人们不再住那阴暗狭窄的小屋子,都住进了高高的大楼房,就连村里的人也盖上了二层小楼。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衣食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前,人们的衣服上都有着好几个补丁,一年四季就几身衣服,鞋子也是破旧不堪,这些东西都是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才去换新的。现在,人们的衣服都是名牌,而且一年四季衣服多的是。如果还想在见到有补丁的衣服恐怕只有街上的乞丐才会有。以前,人们买食物还要用粮票,很少才会吃一次白面饼,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吃上一次肉。而现在,人们买食物不仅可以不受限制的想买多少就卖多少,而且肉也成为了人们每餐必备的食物,就连鸡、鸭、鱼等也成为了我们经常见到的食物。最后再说行,以前人们出去不是步行就是骑那种带大梁的只有大人才可以骑的自行车或开摩托车,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才会买辆小汽车,让人非常羡慕。现在,小孩子们都骑上了自行车,大人们无论男女几乎都会开车,如今有辆车已经不会被别人羡慕了,因为几乎家家都有车。如今的这些全部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中国在不断的蒸蒸日上,人民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发达的国家。
第二篇:在压力中崛起的中国
在压力中崛起的中国
——观《形势教育大课堂》之《国际新形象》有感
酂城镇第三初级中学
2007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里值得大家瞩目的问题和现象很多,但在岁末的媒体热炒中,国际媒体关注最多的还是关于“中国现象”的焦点论谈。有人曾风趣地说,2007年是一个“中国年”。可不论怎么说,“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中国是一个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领域都是备受关注的日益崛起的东方大国。这应当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其实,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很艰难的,她是在冲破重重的国际压力下崛起的!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似乎越来越大,西方国家不断对中国施加这样或那样的压力,而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从“中国制造论”到“价值观外交论”;从“网络间谍论”到“大国责任论”;从“中国食品安全”到“抵制北京奥运”,等等,等等。其实,有时压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人们不是说有压力就有动力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表明:中国身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会给身处逆境的中国注入无穷的动力,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国际社会的上空傲然腾飞!
近几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确实不能不让西方国家为之惊心:中 1
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世界经济大国;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中国仅用20年的时间就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军事强国之列;中国已经打破美国和俄罗斯垄断太空的局面,成功的展开了太空探月行动„„2007年7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国际研究所所长史蒂文﹒韦伯与人合写了一篇颇引人注目的文章,文章说:“10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几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日益富裕的国家——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同时开始取得强国地位的局面”。这就是令西方国家惴惴不安的根源,他们自认为无坚不摧的资源优势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观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捍卫他们的垄断地位,为了保护他们的各种利益,抑或为了维护他们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尊严,西方世界及其联盟就开始不断寻找有效地方法来应对和遏制中国的崛起。
但是西方国家们对中国所制造的这些舆论和压力并没有有效地阻滞和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这让西方世界大惑不解。其实,这些压力并不是对中国的发展没起一点负面影响,只是我们中国深谙“绝处逢生”、“动力来自压力”的奥妙之处。况且,我们进行各项建设的一贯原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更主要的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选择了全球化和加入世界体系。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外向型的经济体系使得中国与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政治模式的一种新结构。这就是使得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关系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充分利用这种利益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条件采取“反制”手段,使“始作者”“投鼠忌器”,或知难而退;另一方面积极反省自身,查找根源,改革弊制,裨补缺漏,励精图治,努力打造良好的国际新形象。当然,能够在诸多压力中持续发展、崛起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中国的发展是在没有模式可学,没有参照可依的国际环境下“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道路的。在经济上,中国已经和国际经济体系整合,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主要角色。在这个体系内部,中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政治上,中国并没有受西方社会的太大的影响,而是不断摸索着属于自己的道路,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认同和接受,而且也对俄罗斯这样的新兴民主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崛起是在国际压力下进行的,今后中国仍然会在国际压力之下继续发展和崛起。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可以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和有理性的认识这些压力,并且要及时地,积极主动地作出理性的回应。因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压力中崛起,就是因为我们对来自外在的压力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做出了理性的回应!
如今,西方国家又抓住了即将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二
十九届奥运会说事,对中国施加了新一轮的压力。他们给北京奥运会赋予了很多内涵,甚至于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他们把北京奥运会看成是中国展示国力,与美国较劲的舞台;他们将我国的政策举措,市场管理,环境问题,股市,楼市,民主,人权等都贴上了“奥运”的标签,将奥运政治化。其实,他们实在有些多虑了,把奥运会想象的太过复杂了。他们不知道,今日的中国已经不需要借助体育运动甚至于奥运会这样的盛会来展现自己的国威,显示自己的力量了!况且,奥运会也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它不过是一场群众性的,象征和平、和谐、民主与公平的体育盛会而已,它也不过是一场奥林匹克游戏会而已。奥运会无须承载太多!
其实,西方国家的眼光应该放远、放亮一些,多看一点中国的好处,多关注一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仅就2007年一年来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至少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不但是向一个大国方向走,而且是向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方向走。在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都在努力的、不断的承担着作为一个崛起大国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中国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内部解决中国和他国的纠纷和冲突,就是负责任的表现;在朝鲜问题、达尔富尔问题和缅甸问题上,中国主动参与调解,积极进行斡旋,作出了最大努力,就是负责任的表现;印度洋大海啸,伊朗大地震,中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派出医疗小组,向受难者伸出援助之手,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不可否认,在有些问题上,中国有本身区别于西
方大国的利益,或者经济利益,或者战略利益。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反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中国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配合(或者做出了适当的配合)。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是很漫长的,步履维艰还是必然的。一个大国的崛起决不会是10年、20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至少也得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间。未来中国的发展还会遇到来自国际社会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我们还一定要致力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崛起。这就要求我们在长期的发展中坚定立场、坚守原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态度,积极融身于国际社会的发展之中,及时、敏捷的做出有理性的回应。同时,我们也应该把我国已故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两句著名的诗句送给国际社会中的所有国家:“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同时也告诫他们一句:构建和谐世界,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相信:
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确立并稳固“全球大国”的地位!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在世界的期待中完美亮相!
(注:本文的撰写参考了《参考消息》中的有关论谈)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崛起中的三十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作为80后的年轻人,我们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代,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普九”的实施,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彻底地改观,一改过去“土房子、土台子、土孩子”的“三土”面貌,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目标。不仅如此,投影仪、录音机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被运用到了教学中,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记得在我刚开始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的中心和关键就是升学考试,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小学生也被淹没在大量的功课习题里,对于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当时我参加的小学兴趣班也都是那些非常流行的奥数、英语等学科类,而那些艺术类的参加的学生并不多。考试的指挥棒效应非常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小学生减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而我也正是赶上了这样一个改革点,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取消的,那年我免试就近分到了中学。这确实从形式上为小学生减了负,但由于高考这个命运的指挥棒始终还是存在,其实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老师到家长,大家都不敢轻易地减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年,又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发展的成果。为了减轻大家的升学负担也为了给大家更多地机会,我们有了两次升学考的机会,有幸我在第一次的推荐考中就完成了中考,早早地就开始了自己的悠长假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是两千年了,社会上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日渐显现,课业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活动越来越多,比如参观考察、校际交流等,这些都丰富全面了我的知识结构。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有了走进高等学府的机会,高校的扩招可以说是真正有效地为中小学减了负,虽然高中的学习是比较紧张辛苦的,但相比十年前的高中生活,无疑是轻松的。近10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布局重新调整,大学已从1997年的1000多所,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所,大学毛入学率从9.1%上升到23%,在校学生人数从680万上升到2600万,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国也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在大学阶段,学校的培养重点已经从以前的学习成绩发展到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今的校园里,除了课堂,各类社团、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都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身影,我就深切地从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其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效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现在走进了社会,各种适应上班族的教育培训琳琅满目,各种国有的、外资的、中外合资的教育培训机构百花齐放,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成就自己的梦想。
这三十年在教育学习上的发展变化使我受益颇多,我仅是从个人的经历出发,相信这也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教育也正在逐步回归到其本质,那就是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我们正确的方向已经找到,总结过去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也有更多重要机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更多适应我们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涌现。教育的不断发展,也将成就更多人的梦想!
第四篇:在苦难中崛起
在苦难中崛起
淡淡的云载托着我无限的遐思,其中也有对读书的渴望。品一本好书,像是交了一位益友,又像是和高尚的人交流,让你我的精神与灵魂都会得到启迪和升华。正如这本余华的《活着》的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读这本书,读的是心酸,悟的是人生。
其实我很不喜欢悲剧,可余华却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读者看。每次的一点幸福的开头,悲剧就接踵而至。书中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是面对亲人的一个个死亡,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甥,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是我见过任何一本小说里的人物所没有经历过的,敢问,谁又能去面对这样的苦难呢?
是的,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在经营着那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只恪守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历程。当苦难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只会是无所适从,我们恐惧苦难,担心失去自己身边最爱的亲人,我们想要拥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多了。
苦难从来就不是什么难得的财富,逆境也不是成功的最佳伴侣。然而,没有不经历苦难磨砺的人生,虽然这一秒你无忧无虑,享受着亲人给予的幸福与甜蜜;也没有不经历风雨就随随便成功的人生,虽然这一刻你拥有美好的青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社会总是一个参差的序列,体制化的差异、先赋或者后致因素的不同,会将个体的命运跌宕起伏成各色的抛物线,我们无法选择苦难或者幸福,却可以选择面对幸与不幸时的态度。于国而言,乐观的说法叫“多难兴邦”;于民而言,积极的态度当是谨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是啊,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歌唱,真正激荡人心的是超然于苦难之上的心灵与智慧。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没有经历地狱般的莫兰难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难已弹出这世间的绝唱”。在多舛的命运之上铿锵而行,于绝望处绽放希望的花朵。其实,人生这一永无休止的战场上,无数次的的困难、苦厄,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向我们迎面扑来,你我能做到的就是坦然的迎接挑战,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去学会承担更多。
无论何时,要相信自己是能够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和打击的;无论何地,都要相信掌握着真理的上帝一定有办法治愈我们的创伤。摒弃束缚我们的恐惧,踢开羁绊我们的消极,消除限制我们的自卑,扔掉困扰我们的记忆,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明白生命的真谛,找到奋斗的方向,拥抱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塑造自己,在苦难中崛起。
在苦难中崛起。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个自己: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我们需要让积极打败消极,微笑着面对生活,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在苦难中崛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走过弯路,才更确信当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许我们的人生的开头充满坎坷,不过并不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以后的人生路,你自己如何选择。
在苦难中崛起。正如杨绛女士说的那样:“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所以,一切苦难都看淡,或许人生会有别样的风采。
第五篇:在逆境中崛起
在逆境中崛起
在人生的长河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遇到逆境——困难和挫折,它有可能使 你痛苦迷茫。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逆境呢?让我们看看当代‘保尔’——张海迪是怎样回答的吧。
张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瘫的伟大女性,她自幼换了脊髓血管瘤,先后动了四次大手术,她不但受着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在逆境中昂起了头。
再看古今中外,凡大有作为的人,大多经过人生的逆境。上至战国时期的屈原,西汉的司马迁;下至今天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不都是在逆境中崛起的吗?
谁没有过软弱,消沉的时刻呢?保尔想到过自杀,就连鲁迅先生也曾徘徊过„„然而,他们最终选择了奋进的道路,在逆境中能自强不息,考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软弱,抛掉了气馁,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从零做起,终于取得了成功。
巴尔扎克说得好:“挫折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则是一个前进的结石。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如果一个人在逆境中沉沦了,那他无非是个蠢才;但倘若他在挫折面前奋发有为了,那他就是生活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帆风顺的生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郭沫若先生说过:“一个人总要有些逆境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消沉下去的。”在人类历史上有成就的伟业者,往往不是那些幸福之神的宠儿,反而是那些发愤图强遭遇不幸而又矢志不渝的人。“自古英雄多磨难”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只有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变痛苦为快乐。只有意志坚强经得起生活考验的人,才是战胜挫折的勇士,方可进入成功的殿堂。-
如果你遇到逆境,挫折,请你记住鲁迅的话吧:“伟大的人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在这样的人面前,挫折给予了我们前进的结石;给予了我们面朝大海的希望;给予了我们在逆境中崛起的永恒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