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基本框架
和平统一台湾问题的基本框架
摘要:台湾问题始于1949年,是国共内战,大国干涉的结果,已持续6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各极谋求解决台湾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当前,台湾与大陆之间依然是不独不统的尴尬状态,且台湾对于大陆的认同感也日行渐浅,“一国两制”已显得绵软无力,解决台湾问题已迫在眉睫,武力统一已不合实际,我们需从制衡、认同、交流、互信等方面寻找解决台湾问题的新路。关键词:台湾问题、一国两制、和平解决
前言
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产物,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近代拥有强势时位相的产物。从台湾问题产生的1949年算起,已历65年。这65年,台湾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共对抗到蒋经国后期的和解,到李登辉的两国论,再到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再到马英九的不独不统。从总的趋势上看,两岸形势不是走向和解,至少没有和解的进展,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亲和感不是越来越深,而是越来越弱。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解决台湾问题,时间愈久,愈不利于大陆的统一进程,而武力统台又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迅速构建和平统一的基本的,且是有效的框架,找准时机进行统一势在必行。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在1954年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所谓“保护”之下,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的正义斗争。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仍然不断通过向台湾提供所谓防御性武器等做法,阻挠中国统一台湾的进程。在美国的支持下,台湾当局继续与已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至今已有65年。
目前,台湾当局仍称自己为中华民国,大陆称自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都承认是一个中国,但坚持一中各表,台湾不独,大陆不统,双方互不承认主权,但不否认治权。
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
(一)武力统台不合实际
一是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均在实行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国策,基本放弃了武力统台的方针,除非台湾单方面宣布独立,否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允许再次发动内战。而且如果现在出兵台湾,不仅会给台湾的经济和人民带来毁灭性打击,美国人也会以台美防务协定和亚太防务协定为借口趁机出兵亚太。中国虽大,但是面对武器先进,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我们决难取胜。即使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打赢了美国,但是近几十年辛辛苦苦发展出来的经济也会被美日等国毁得差不多。
二是国际社会条件不成熟,中国现在向外国宣扬和平崛起的口号,如果中国为了统一而和美国,日本等大打出手,就有可能破坏掉政府近几年试图建立的和平国家的国际形象。欧,美等国家就会更加堤防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封锁中国,如此一来就会得不偿失。三是大陆方面出兵时机尚不成熟,今年以来,国内大量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呈现出来,例如疆独势力猖獗,各地恐怖活动频发,反恐形势极其严峻;雾霾、失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凸显,亟待有效的解决;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腐工作正进入关键时期,关键性的战役尚未取得成功。自古以来明智的政府都不会在内部经济和政治环境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就贸然出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单纯的“一国两制”构想可行性有待考量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与大陆统一问题的一种战略构想,并运用此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与澳门问题。此一时而彼一时,3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大陆与台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蒋经国主政台湾之时对大陆的亲和感甚至超过了大陆对台湾的感情,可以说,当时的台湾,统一的呼声甚高,而且,和平统一最早就由台湾方面的学者提出。此时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恰和时宜,但今时已不同往日,江泽民时代,单就大陆方面来说,可以说没有根据时局的变化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上提出任何有突破性的创新,所谓的“九二共识”,其实没有太实际的可操作性,还是停留在起步的阶段。殊不知,香港与澳门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借鉴性并不大,因为二者本来就是长期以殖民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从来没有过独立的愿望,要么归属英葡,要么归属中国,高度自治符合两地人民的利益要求。而台湾方面从来都是以“中华民国”的形象自居,根本不承认大陆的主权,与港澳天壤之别。九十年代后,台独势力已经抬头的前提下,大陆没有积极有效的去提升台湾民众的对大陆的亲和感和归属感,还固步自封的坚持着毫无新意的“一国两制”政策,不可不谓之失误。
即使是单纯的“一国两制”,也应该随着形势的发展随时调整具体内容,而笔者认为,我们在“一国两制”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失误,屡屡在关键时刻公开宣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或“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对台湾发出错误信息”,甚至直接宣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事实表明,中国政府越是强调“尊重台湾民意”,台独势力就越要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明暗政治手段来操控台湾民意,以求获取推行台独的政治资本。而中国政府在国际及外交关系中越是强调台湾问题是“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外国政府就越能在台湾问题上获取更大的发言权及影响力,其实质就是中国政府自己主动地、公开地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并向有关国家“免费”提供干涉台湾问题的借口,使得他们能够从两岸对立之中获取最大利益。
现如今,因为台湾方面的长期误导,台湾方面总是以民主国家身份要求与大陆的对等谈判。在两岸关系上,台湾一贯要求对等和尊严原则,要求与大陆平起平坐。一般来说,要想对等必须是两者力量旗鼓相当才有可能,现在台湾与大陆实力相差悬殊,无论从人口、土地、经济规模,军事乃至综合实力,台湾与大陆都不在同一个等级,国际社会也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实体。但是台湾方面认为,其对大陆存在着政治上的优势,就是其所谓民主体制,它要求与大陆对等,因而对于“一国两制”的认同感极低,即使是一向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国民党方面,也坚持着“中华民国”的主体不变,极难接受台湾政体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主权国家这一事实。
(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
第一,积极主动,有力制衡。首先要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不要总是单纯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要加强中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活动因素,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活动因素。在对台问题上,要让步,更要制衡,在更多方面要让台湾政府得到“搞分裂遗害无穷”的观念。在政治上,要进一步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不能仅仅是道义上的认同,而是要达到无论何时均站在大陆一方的结果,对台湾形成一种变相的“孤立”,有力的打击台湾分裂势力。同时决不放弃武力收台的方式,要积极加强中国在东南沿海的军力部署,特别是海军建设,随时准备武力打击台独。
第二,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打出民情牌,让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的概念深入民心。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台湾方面也认同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大陆方面更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同时要正确且尽快处理好国内各社会问题和外交问题,要严厉打击分裂势力,并在司法、环境、卫生、就业和福利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增加大陆的和谐稳定,增加台湾方面的认同感,要在南海、藏南、钓鱼岛等外交问题上增强话语权,增强制衡能力,以负责任的大国政府的形象展现在台湾民众面前,以增加亲和感。
第三,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为此,大陆应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并尝试着承认台湾方面的文化地位,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试图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四,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双方恰好优势互补。
第五,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中国目前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执政体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积极谋求与台湾方面政治间的合作,必要时可逐步吸引台湾的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以此为基础,尝试着从商贸方面寻找突破口,推进大陆人赴台参政的进程,在政务上制造联系纽带,进而解决其他问题。
结语:两岸统一的民族大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两岸关系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有反复和曲折。一,急进“台独”虽然受到遏制,但是“渐进式台独”和“实质台独”依然嚣张,利用“台湾正名”、“去中国化”、“法理台独”,模糊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制造两岸对抗,恶化两岸关系。二,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立场是不统不独,在现阶段它反对台湾“急独”避免陷于台海危机,但是支持台湾事实独立,反对两岸统一也是它的基本立场。三,在多年“台独”势力的经营下,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已由“不统、不独、维持现状”取代了“统一”,增强岛内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仍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虽然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还会有坎坷和曲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积极主动谋求统一,把握总的方向和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提出灵活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引导、创造导向事业成功的有利因素,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篇:由台湾问题论中国和平统一障碍
由台湾问题论中国和平统一的障碍
商务英语2班 章平平
32012130097 摘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应该严格遵守和平外交原则,彻底纠正并停止其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不应该将这类问题上升的民族问题。中国的和平统一道路仍然艰辛。
关键词:岛内分裂势力,国际势力,和平统一
继港澳回归后,台湾问题成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最后一道障碍。而台湾问题由来已久,牵扯到了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几大势力的平衡,以及台湾岛内民众的呼声问题。从国民党败逃台湾到50年代“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喊了10年的“武力解放台湾”也没有将台湾解放成功。那台湾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台湾问题又反映了中国和平统一道路上的哪些障碍?
岛内分裂势力
台湾的主权问题应该追溯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件上。郑成功收复台湾所用的年号是永历年号,永历年号是大明的国号。大明的国号是代表著当时的中国政府,揆一把台湾交给郑成功,是把台湾交给中国的代表。所以,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确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而后来大明帝国被大清帝国所继承。台湾也在康熙时被并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自此,台湾是真正的属于中国。
到了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失败虽然已成定局,但他却选择 台湾作为其大陆失败后的栖身之地。蒋介石不仅指挥其手下 的“ 残兵败将” 退守 台湾,而且将 国民党中央银行所存银元转移到台湾。蒋企图利用台湾天然的屏障,建立“ 反共基地”,图谋 “ 雪耻复国”。因两岸的敌对关系,从此解放台湾成了中国和平统一的一大阻碍。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提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为“台独”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自16世纪下半叶后的400多年里,台湾前后有16次遭到日、美、英、法、荷、西班牙诸国的霸占和侵略,其中两次沦为外国殖民地:第一次从1624年至1662年沦为荷兰殖民地达38年;第二次自1895年至194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50年。纵观台湾的近代史,其所受外国侵略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罹难之惨,在中国的其他各省、自治区中是找不到先例的。因此,作为一种思潮根源来看,当时的台湾人民有一部分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以大明人自居,视清廷为外来政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台湾同胞在反抗异族的侵略和反对清廷统治斗争中,冲破原住民和不同祖籍移民间的血统、文化、语言等层层障碍,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台湾地方意识——“台湾意识”。后因岛内外政治、经济等诸因素的变化,在李登辉对“一个中国”方针的渐渐疏离,陈水扁以台湾名义参加联合国等一系列行为的作用下,“台湾意识”被膨胀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变成了“台独”思潮产生的温床。对立和隔绝使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价值观念、传统意识、道德标准等各方面都出现阶段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淡化了人们对“祖国”的观念。加上台湾当局多年反共宣传及大陆方面某些政策上的失误反馈给台湾民众的恐共心理,使岛内逐渐滋生了一种封闭型,区域型的思想体系——“台湾命运共同体意识”,企图在中国大陆之外独立寻求所谓台湾的前途。岛内分裂势力的加强,使得中国和平统一道路,更是荆棘重重。
国际势力的较量
台湾问题因美国的卷入而变得错综复杂,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国际和两岸形势的变化。随着国民党退居台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全身而退,但它并没有。反而对中国采取了孤立、敌对政策。在中国领导人准备解放台湾之际,将第七舰队驶进了台湾海峡。而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50年代中期,艾森豪威尔政府无视杜鲁门时期的《开罗宣言》(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称:“在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中,美、英、中三国元首申明他们的目的是使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归还中国。过去四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也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进行掠夺的野心,也不准备以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了美国的保护之下,并且加强了台湾的军事防御能力,使得当时的“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难以实施。综合国际上的各种因素,50年代,我们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进入七十年代,联合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驱逐了台湾代表。美国因与苏联抗衡的需要,放松了对台湾的政策,缓解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上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8年,美国接受了中国建交的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一切看似走进了正轨。但是不到三个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而到了现今,美国仍想台湾台湾当局出售各种武器,且数量和规格皆呈上升趋势,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又增加了新的阻碍。综上所述,台湾问题还未解决,中国和平统一道路还未实现,美国难逃其咎。
那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反反复复,那究竟美国对台湾究竟是何种态度?上文中我们已提到,杜鲁门总统在台湾问题上已表明立场,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这说明,美国政府早已明白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是美国政府却又是说一套做一套,反反复复。《旧金山和约》规定日本必须放弃它战前使用武力所占领的领土,当然包括台湾、澎湖及其周边岛屿在内。但是《旧金山和约》里面只有要日本人放弃,放弃给谁没有说,这就叫做「台湾地位未定论」。《旧金山和约》是当时美国主导的,七搞八搞搞了几十个国家的签字。今天「台独」的主张就是根据这《旧金山和约》,所以彭明敏讲,战后的台湾“主权”属於中国,在国际法上没有规定。进入21世纪,美国始终在台湾小动作不断。2001年4月,刚刚上台的小布什总统提出要“武力协防台湾”,对台战略由所谓“模糊”转为“清晰”。而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真正意图无非就是“以台制华”,防止中国“挑战现存秩序”,维护其在亚太事务中的主导作用。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让你后院着火。后院都着火了,你还有心情整理前院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问题,其实是美国势力跟中国势力较量的一个焦点。中国势力强大,台湾属於中国;中国衰落,台湾离开中国。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若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收复民心”,加强两岸关系。在这点上,在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做到了很好的缓和。胡锦涛同志也加强了两岸的经济关系,“三通的实现”使两岸的经济依赖度增加。二是,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恢复大国地位,使外国势力对我国的牵制力逐步减小。中国的和平统一依旧任重道远,正确认识台湾问题,正确认识到我国和平统一道路上的障碍有着战略性意义。
参考资料:王晓波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统一》
2005-06-12
李和平《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
2009-1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武力解放台湾方针的调整》 杨亲华,王明鉴. 《毛泽东与对台工作》
第三篇:行政工作基本框架
行政工作内容基本框架
一、公司公共事务处理
1、公司安排相关工作: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2、制度、规则建设:公司规章制度汇编修定本、员工手册、组织架构(部门设置与分工)、部门说明书、岗位说明书
3、公司工作计划、各种会议安排、布置、落实
4、上级政府机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传达.落实:上级文件,登记表,实施情况汇总
5、全年公司重点工作:公司大事记,重点工作档案
6、企业文化塑造、团队建设、企业形象:对外、对内宣传,队伍组织建设
7、荣誉、资质、评估、申报、检查、验收等材料:公司及员工荣誉汇总材料,各种资质材料
二、行政部常规事务处理
1、行政、人力资源工作:
(1)、本部门计划、工作汇报
(2)、本部门部门会议
(3)、行政管理:A 安全(三防工作)B车辆管理 C 档案 D 公司总体环境卫生 E 办公用品、设备管理 F 食堂(?)G固定资产管理H 生活、劳保物品、物资发放等
(4)、人力资源管理管理:A入职离职流程、劳动合同签订、调动、离职处理B 人事档案管理C绩效考核、D职位分析与评价 F招聘G培训、与发展 H人力资源规划I薪资架构、福利
(5)、奖励与惩惩
(6)、申请、签呈、采购、维护、更新、保养等(7)、文件通告(8)、各类合同(9)、本部门培训、学习
2、办公系统工作:
(1)、各部门计划、工作汇报(2)、工作联系单制度(督办与跟踪)(3)、各部门培训、学习(4)、各部门工作纪律(5)、员工日常生活纪律(6)、各部门办公环境、卫生等(7)、考勤、请销假、调休、出差等(8)、领导值班安排
(9)、办公用品、设备发放、领用、管理
3、各种保险: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
4、信息、通信、服务等资源:2011行政对外联络方式(新),电话转接方法,公司内部通讯录
三
1、创新、改进、提高工作(1)、问题与建议(2)、制度修改建议(3)、合理化建议等
2、学习、培训、方法工具材料:搜集行业相关发展趋势、状态
3、房地产相关行业内的专业业务方法、学习、展开、整合
第四篇:会议基本框架
会议基本框架
一、群英会 时间:每月上旬 地点:待定
形式:经验交流会
参会人员:上海中脉公司全体员工 主持人:专业主持人
会议内容:表彰先进员工。
会议目的:搭建全体员工交流平台,通过员工的互相学习以及对员工的表彰,激励员工,以期将销售业绩不断推向新高潮。会议简要流程:
1、共同宣誓,《中脉人》。
2、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3、公司老总对工作总结。
3、各部门经理激情发言。
4、颁奖。
5、生日会。
6、结束。
二、名人堂 时间:每月中旬 地点:待定
形式:经验交流会
参会人员:公司老总、人力资源部、行政部、上月个人销量前50名 主持人:培训部或专业主持人 会议内容:交流成功经验、心得
会议目的:搭建成功员工交流平台,通过员工的互相学习以及对员工的表彰,激励员工,以期将销售业绩不断推向新高潮。会议简要流程:
1、共同宣誓,《中脉人》。
2、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3、领导讲话。
5、揭晓杰出人物名单。
6、员工进行经验分享。
7、公司寄语。
8、结束。
三、星火队 时间:每月中旬 地点:待定
形式:培训交流会
参会人员:人力资源部、个人销量后50名 主持人:培训部
会议内容:对员工急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培训。会议目的:通过讲师对员工培训,教育、激励员工,以期帮助后进员工提高销量,将公司总体销售业绩不断推向新高潮。会议简要流程:
1、共同宣誓,《中脉人》。
2、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3、培训部讲师通过对员工最急需的技能培训。
4、成功销售员工进行经验分享。
5、结束。
四、真情面对面 时间:每月下旬 地点:待定
形式:领导与员工面对面座谈会
参会人员:公司老总、各个线条负责人、公司各层员工代表 主持人:人力资源部
会议内容:工作及生活状况的交流与沟通
会议目的:搭建公司上下级顺畅的交流平台,通过老总与公司各级员工代表无障碍的交流,使上级与下级工作形成更好的默契,及时发现员工队伍中的思想状况,关注员工的生活问题,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会议简要流程:
1、共同宣誓,《中脉人》。
2、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3、领导讲话。
5、员工代表与公司老总及各个线条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流。
6、公司寄语。
7、结束。
五、潜龙行动 时间:每月下旬 地点:待定
形式:培训交流会
参会人员: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各部门后备干部 主持人:培训部
会议内容:对公司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
会议目的:通过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并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会议简要流程:
1、共同宣誓,《中脉人》。
2、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3、领导讲话、激励。
4、公司政策宣导。
5、培训部进行针对性培训。
6、员工进行经验分享。
7、结束。
六、部门经理会议 时间:每周周日晚 地点:会议室 形式:工作例会
参会人员:公司老总、各部门经理 主持人:公司老总
会议内容:过去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以及下阶段工作的布置 会议目的:搭建公司上层与中层干部无障碍的交流平台,使领导能及时对员工的实际战术工作做出指导,激励,以期将销售业绩不断推向新高潮。会议简要流程:
1、共同宣誓,《中脉人》。
2、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3、领导讲话。
5、各部门经理进行工作汇报。
6、公司领导进行工作指导。
7、公司寄语。
8、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9、结束。
七、夕会
时间:每天17:30—18:30 地点:各职场,各部门
形式:形式多样(讲授式、演练式、通关式、座谈式、游戏式等)。参会人员:各职场负责人、各部门经理、员工
夕会主持人:职场负责人或部门经理(没有职场的)会议内容:日常员工考评、工作总结和任务布置 会议目的:改善员工心态,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会议简要流程:
1、上交各项活动管理工具中的表格
2、共同宣誓,《中脉人》。
3、同唱司歌《中脉之歌》。
4、各个部门的活动管理工具的检查与批阅。
5、各项工作总结与任务布置。
6、上级部门政策与信息的宣导。
7、进行专题培训和激励。
第五篇:调查报告基本框架
贷款担保调查报告基本框架
标题:关于XX申请借款的调查报告
风险评审委员会:
XXX向××××银行××支行申请贷款XXX万元,拟申请我公司担保。经初审,该企业整体情况良好,符合我司担保受理条件,为进一步调查、核实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我公司对该客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公司)概况:
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性质(国有、股份、私营等)、经济核算形式、经营地址; 注册资本、股份的主要构成、审计情况;
生产经营范围、注册商标、工商登记情况;
成立时间、所属行业、员工人数;
演变过程、老企业名称、收购(拍卖、转让)总价格(其中现金出资金额)、债务转让金额等; 属关联企业的还要说明关联企业的有关情况;
法人代表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年限、诚信程度;
管理层的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生产企业的主营项目、主导产品的产销情况、市场占有率等;
生产规模(包括设计规模和实际规模)、销售、利税;
产品质量,原材料的来源(原料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主要供货单位、购货方式等)、产品销售与库存情况、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周期等。
三、银行信贷、个人征信系统查询情况
银行信贷要求综合查询(含企业贷款、提供保证明细等情况)。
四、企业借款原因
企业申请借款的原因、用途等;
和国家有关政策及金融信贷政策的关联情况;
市场前景、预计效益、自有资金、资金缺口情况,成本收回周期等(贷款展期或落实债务要分析形成的原因及收回措施)。
五、还款计划和来源
对企业还款计划和来源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六、企业还款能力分析
首先对企业资产、负债状况进行核实性调查,再与企业提供的财务记录进行比较,同时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目的是对企业财务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连续性、谨慎性进行判断。
通过内部比较,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目前水平与过去状况和预期未来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外部比较,分析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通过技术性的计算、处理和数据阐释,分析企业的财务优势和劣势。
1、资产项目。主要包括存款的银行分布、短期投资的品种与收益情况、应收帐款的客户与帐龄、应收帐款中关联企业虚增销售额情况、存货中产品的构成与生产时间、其他应收款的构成与收回的可能性、长期投资项目的效益,固定资产的购置年份、先进程度、损耗和折旧情况,递延资产的构成与摊销情况等。尤其对大额其他应收款应详细调查,其中往往包含有未到位资本金、企业间融资、变相的长期投资、虚增利润等重要信息。
2、负债项目。主要包括贷款的银行、期限和利率;应付帐款的对象与期限;应付税金的时间期限;长期贷款的银行、用途、利率和还款计划;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记录等。
3、损益项目。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的产品构成,相应的成本结构,各项费用的构成和利润分配情况等。
4、现金流量分析:还款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借款人的现金流是否充足,尤其是来自经营活动现金流是否充足,对照同期的对外负债,并根据经营的发展预期,分析投资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预测主要预测贷款项目的现金流量,预测贷款项目现金流量的波动程度,分析完成项目的时间表和预算成本。
融资活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现有筹资机构、金额、期限和利率,以及融资计划等。
5、银行对帐单分析。调查企业在各主要开户银行的对帐单(至少三个月),分析企业实际经营、投融资的收支情况,对大额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要深入调查。
6、其他。有关还款能力的调查视不同行业还可通过面谈、月用电、水量、工资发放记录及变动情况、其他可能的支出以及其他类似文件中得到。
非财务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从行业成本结构、行业生命周期、行业与经济周期关系、行业依赖性、产品替代性、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该行业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
经营风险分析:借款经营特征分析、采购环节分析、生产环节分析、销售环节分析、投(融)资和缴税环节分析等,分析借款所在行业的经营风险程度。
管理风险分析:从借款人的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管理者素质和经验、管理层的稳定性、员工队伍、关联交易、财务管理水平、法律纠纷、自然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还款意愿分析:借款人信用履约记录;关注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供应商等债权人的合同履行与还款记录;考察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态度与关系,分析借款人是否将银行债务列为优先偿还顺序。
其他分析
贷款担保企业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情况,企业的存款、销售或营业收入缴存账户(包括个人存单、卡)等。
七、反担保分析
围绕反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属于抵押反担保的贷款,要认定抵押物的合法性,写清抵押物的名称、所在位置、权属情况、租赁情况、数量和质量状况、评估价值、价值是否稳定、变现能力等。
属于质押反担保的,要认定质物的合法性,写清质物的名称、权属情况、质物价值、登记止付等情况。
属于第三方保证反担保的贷款,要认定反担保保证人的担保资格,写清反担保人基本情况(同借款人基本情况)、资产负债状况,重点应放在或有负债的考察上;分析评估担保资格,反保证人的代偿能力,反担保的资金来源等。
八、综合调查意见:
综合企业的财务和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反担保分析结果,采用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式进行总体分析评价担保风险;客观计算、评估第一还款来源的强弱或可靠程度,计算还款期限;客观评价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性。
调查结论:
1、保与不保;
2、反担保方式;
3、担保金额;
4、担保期限;
5、担保费率。相关建议
提出防范贷款担保风险、落实贷款担保条件等方面建议。
附件资料(相关报表、证明材料的名称)
调查人情况:姓名、性别、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