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201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 录
前 言
一、国家安全形势
二、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
三、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四、军事力量建设发展
五、军事斗争准备
六、军事安全合作
前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护和平、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中国同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和平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保障。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军队适应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紧紧围绕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一、国家安全形势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维护和平的力量上升,制约战争的因素增多,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总体和平态势可望保持。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将有新的发展,各种国际力量围绕权力和权益再分配的斗争趋于激烈,恐怖主义活动日益活跃,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等热点复杂多变,小战不断、冲突不止、危机频发仍是一些地区的常态,世界依然面临现实和潜在的局部战争威胁。
中国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国家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
随着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其地区军事存在和军事同盟体系。日本积极谋求摆脱战后体制,大幅调整军事安全政策,国家发展走向引起地区国家高度关注。个别海上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采取挑衅性举动,在非法“占据”的中方岛礁上加强军事存在。一些域外国家也极力插手南海事务,个别国家对华保持高频度海空抵近侦察,海上方向维权斗争将长期存在。一些陆地领土争端也依然存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局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也对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台湾问题事关国家统一和长远发展,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近年来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良好势头,但影响台海局势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东突”“藏独”分裂势力危害严重,特别是“东突”暴力恐怖活动威胁升级,反华势力图谋制造“颜色革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更多挑战。随着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国际和地区局势动荡、恐怖主义、海盗活动、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疫情等都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海外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
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明显,太空和网络空间成为各方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世界主要国家积极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务政策,加紧推进军事转型,重塑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对国际政治军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军事安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二、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
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强军才能卫国,强国必须强军。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以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总纲,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把战斗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大力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有效履行军队使命任务提出了新的需求。要适应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新要求,更加注重运用军事力量和手段营造有利战略态势,为实现和平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战略指导和作战思想,确保能打仗、打胜仗;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新要求,高度关注应对新型安全领域挑战,努力掌握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适应国家战略利益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有效维护海外利益安全;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积极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使军队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力量。
中国军队有效履行新的历史时期军队使命,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决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军队主要担负以下战略任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军事威胁,有效维护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安全;坚决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和利益;维护海外利益安全;保持战略威慑,组织核反击行动;参加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加强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担负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等任务。
三、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根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坚持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前移指导重心,整体运筹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注重深远经略,塑造有利态势,综合管控危机,坚决遏制和打赢战争。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调整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创新基本作战思想。根据各个方向安全威胁和军队能力建设实际,坚持灵活机动、自主作战的原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优化军事战略布局。根据中国地缘战略环境、面临安全威胁和军队战略任务,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应、互为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布势;应对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型安全领域威胁,维护共同安全;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坚持以下原则: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军事斗争准备,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战略态势,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斗争密切配合,积极应对国家可能面临的综合安全威胁;保持维权维稳平衡,统筹维权和维稳两个大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周边安全稳定;努力争取军事斗争战略主动,积极运筹谋划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发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联合作战整体效能,集中优势力量,综合运用战法手段;立足应对最复杂最困难情况,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妥善应对、措置裕如;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战斗精神培育,严格部队组织纪律性,纯洁巩固部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鼓舞军心士气;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坚持把人民战争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拓展人民战争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推动战争动员以人力动员为主向以科技动员为主转变;积极拓展军事安全合作空间,深化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关系,促进建立地区安全和合作架构。
四、军事力量建设发展
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不断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发展
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加快小型化、多能化、模块化发展步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任务需要,组织作战力量分类建设,构建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作战力量体系,提高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能力。
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体系,提高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空降作战、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
第二炮兵按照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转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增强导弹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和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武警部队按照多能一体、有效维稳的战略要求,发展执勤安保、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空中支援力量,完善以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为主体的力量体系,提高以信息化条件下执勤处突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
重大安全领域力量发展
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太空是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有关国家发展太空力量和手段,太空武器化初显端倪。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太空,反对太空武器化和太空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太空合作。密切跟踪掌握太空态势,应对太空安全威胁与挑战,保卫太空资产安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维护太空安全。
网络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支柱和国家安全新领域。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国家都在发展网络空间军事力量。中国是黑客攻击最大的受害国之一,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面临严峻威胁,网络空间对军事安全影响逐步上升。加快网络空间力量建设,提高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网络防御、支援国家网络空间斗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遏控网络空间重大危机,保障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战略基石。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核力量始终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建设完善核力量体系,提高战略预警、指挥控制、导弹突防、快速反应和生存防护能力,慑止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军事力量建设举措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确保部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推进现代后勤建设。深化后勤政策制度和后勤保障力量改革,优化战略后勤布势,创新保障模式,发展新型保障手段,充实战备物资储备,集成建设后勤信息系统,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精心组织供应保障,建设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后勤、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后勤和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
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坚持信息主导、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
抓好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完善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人才群体。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着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加强作战问题研究,深入探索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创新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发展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理论,形成与打赢未来战争相适应的先进军事理论体系。
强化战略管理。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坚持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强化规划编制统筹协调,健全规划编制体系,构建规划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战略资源统筹监管,强化重大项目过程监管和风险控制。健全完善战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和配套标准规范。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加快重点建设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基础领域、重点技术领域和主要行业标准军民通用,探索完善依托国家教育体系培养军队人才、依托国防工业体系发展武器装备、依托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方法路子。广泛开展军民合建共用基础设施,推动军地海洋、太空、空域、测绘、导航、气象、频谱等资源合理开发和合作使用,促进军地资源互通互补互用。
完善军地统筹建设运行模式。在国家层面建立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军地有关部门管理职责,完善军民通用标准体系,探索构建政府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军地统筹建设立法工作进程,逐步形成军地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推进军事力量与各领域力量综合运用,建立完善军地联合应对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行动机制。
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优化预备役部队结构,增加军兵种预备役力量和担负支援保障任务力量的比重,创新后备力量编组运用模式。增强国防动员科技含量,搞好信息资源征用保障动员准备,强化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建成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应急应战一体的国防动员体系。
五、军事斗争准备
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真抓实备、常备不懈,全面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
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逐步构建作战要素无缝链接、作战平台自主协同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着力解决制约体系作战能力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加强侦察预警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发展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完善综合保障体系。按照权威、精干、灵便、高效的要求,建立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
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中国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各战略方向、各安全领域都存在不同威胁和挑战,必须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全面协调发展,保持战略全局平衡和稳定。统筹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做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对武装冲突和突发事件准备。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和作战样式发展变化,进一步优化战场布局,加强战略预置。
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全面提高日常战备水平,保持高度戒备态势,周密组织边海空防战备巡逻和执勤。陆军部队构建各战略方向衔接、多兵种联合、作战保障配套的战备力量体系布局,保持迅即能动和有效应对的良好状态。海军部队组织和实施常态化战备巡逻,在相关海域保持军事存在。空军部队坚持平战一体、全域反应、全疆到达的原则,保持灵敏高效的战备状态。第二炮兵平时保持适度戒备状态,按照平战结合、常备不懈、随时能战的原则,构建要素集成、功能完备、灵敏高效的作战值班体系。
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坚持把实战化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严格按纲施训,加强战法训法创新,完善军事训练标准和法规体系,加快大型综合性训练基地建设,构建实战化训练环境。深入开展基于实战需求的模拟实景训练、基于信息技术的模拟仿真训练、符合实战标准的实兵对抗训练,加强首长机关指挥训练和诸军兵种联合训练,加大在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域、复杂气象条件下训练力度。建立健全训练监察督察制度,努力使训练和实战达到一体化。
组织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遂行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是新时期军队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和提升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把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纳入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全局中筹划和实施,抓好应急指挥机制、应急力量建设、专业人才培养、适用装备保障以及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协调运行,坚持统一组织指挥、科学使用兵力、快速高效行动和严守政策规定。
六、军事安全合作
中国军队坚持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安全观,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关系,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积极拓展军事安全合作空间,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全方位发展对外军事关系。深化中俄两军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全面多元、可持续的机制架构,推动两军关系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加强防务领域对话、交流与合作,完善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增进互信、防范风险、管控危机。按照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巩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军事关系。提升与欧洲国家军事关系水平,发展与非洲、拉美、南太平洋国家的传统友好军事关系。深化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合作,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东盟地区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雅加达国际防务对话会、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等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举办香山论坛等多边活动,推动建立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安全和合作新架构。
推进务实性军事合作。坚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军队开展务实合作。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探索合作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模式,共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挑战。与外军在防务政策、军兵种建设、院校教育、后勤建设等领域广泛开展对话交流,增进了解互信,相互学习借鉴。加强与有关国家军队在人员培训、军事物资援助、装备技术等领域的合作,相互支持,提高各自防卫作战能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军兵种的双边多边联演联训,推动演训科目从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拓展,提高联合行动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海上安全对话与合作,坚持合作应对海上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履行安理会授权,致力于和平解决冲突,促进发展和重建,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积极参加国际灾难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派遣专业救援力量赴受灾国救援减灾,提供救援物资与医疗救助,加强救援减灾国际交流,提高遂行任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忠实履行国际义务,根据需要继续开展亚丁湾等海域的护航行动,加强与多国护航力量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广泛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推动建立突发情况通报、军事危险预防、危机冲突管控等机制。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军队将加大参与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的力度,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第二篇: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 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动歼灭敌人.……虽然从战略上讲,要以积极防御为指针,但'在军事战役中'重点要放在掌握主动和积极进攻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除了开发歼灭敌军的实力之外,解放军还正在探索动用有限武力的选择方案.中国的战役理论把这种选择定义为武力的“非战争”用途———政治胁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战争行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的两栖演习和导弹发射就是武力的“非战争”用途的实例.然而,这一概念还包括空中和导弹打击,暗杀和破坏等.这种文章突出显示了中国做出错误估计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这种行动的打击对象,即使不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都会视之为战争行为.有关战争的一项全面观点20年来,中国的文职与军事战略家一直就现代战争的性质问题进行辩论.这些辩论汲取中国战略传统及其历史经验内部的来源,以提供对“军事革命”,“非对称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看法.这种辩论突出表明了中国对战争的非动能手段的兴趣,以及经济,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国的战争计划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文件《军事战略科学》(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国军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战争观点.文件说:“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而且还是政治,经济,外交和法律战线上的全面竞争.” 最近,中国的军事战略家对国际法越来越感兴趣,把它当作在战斗前对敌手产生威慑的一项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国可能会利用一场信息战,把第三方的干预描绘成按照国际法属于非法.中国还试图影响国际舆论,使之有利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曲解,通过在学术意见和国家观点中放弃长期公认的航行自由规范,而接受有关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上空,可能还有外层空间享有更大主权的解释.非对称战争
确认和利用非对称性是中国战略和军事思维的一个根本方面,尤其是作为一支较弱的军队打败比较强大的军队的手段.自从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联军行动”以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一直注重采取非对称对策来利用技术上占优势的对手的弱点.1999年《解放军报》的一篇社论明确阐述了这一点:“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当然并非没有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点.……我们的军事准备的直接宗旨必须是找到利用强敌弱点的策略.”中国对非对称战争选择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资于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方面看到.这些系统包括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水下作战系统(包括潜艇和先进的水雷),太空对抗系统,电脑网络作战和特别行动部队.中国军事战略中保密性和诡计的作用
中国军事战略中对在冲突中掌握主动权和使敌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带来了对在战略,作战和战术层次上采用诡计的重视.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把战略诡计定义为“引诱对方形成错觉……并在造成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最小代价情况下,以一种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方式产生各种假象,从而使自己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除了信息战和常规的掩护,隐蔽和诡计之外,解放军还汲取中国的历史经验,并从战略和诡计在中国的治国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贯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几十年,解放军内部重新掀起研究孙子,孙膑,吴起和商鞅等中国经典军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热潮.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关运用诡计的戒律.中国共产党对保密性的严重依赖与军事上的诡计共同作用,限制了国家安全决策,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方面的透明度.然而,过度的信心可能是由于军事领导人迷恋于战略和诡计所带来的捉摸不定的好处.此外,指挥官用来对付敌手的技能也可以用于掩盖解放军系统内部的坏消息的
第三篇:十读《中国的军事战略》
十读《中国的军事战略》
白皮书指出:深化中俄两军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全面多元、可持续的机制架构,推动两军关系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准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要看这句话所处位置。这句话在“全方位发展对外军事关系”一节中处于最前列,摆在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巩固和发展周边军事关系、提升中欧军事关系水平、发展与非洲、拉美、南太国家传统友好军事关系之前。也就是说,发展中俄军事合作,是中国对外军事合作的优先事项。其次,其次要看中俄军事关系目标。它的目标是“构建全面多元、可持续的机制架构”,也就是说,它以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机制为目标。与中美军事关系相比,这无疑是立意高远、雄心勃勃的。中美军事关系定位很低,基本属于底线外交。即“增进互信、防范风险、管控危机。”也就是说,不出事就很好了。
第三,我们要看扩大中俄军事合作的目的。什么目的呢?白皮书没有明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白皮说“深化中俄两军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交流合作”,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中俄军事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和服务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等于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是什么,中俄军事合作的目的就是什么!
对于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总书记曾经直言不讳的讲:维持地区与全球力量平衡。对此,青衫老祖的评价是:平衡美帝的战略再平衡。随着总书记提出一路一带计划并着力与俄罗斯的亚欧经济联盟计划、韩国的“欧亚计划”对接,我们看到习总正下一局气象万千、规模宏大、惠及世界的大棋。这局棋将使21世纪成为亚欧大陆世纪、使中国重回全球中央,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亚欧梦、世界梦同频共振、合作共赢。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垂而不死、垂死挣扎,面对其南攻北堵的咄咄逼人,中俄军事合作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平衡美国的再平衡,而必须着眼于为实现亚欧大陆世纪提供强有力的军事安全保障。这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意义,也是中俄军事合作的全面意义。中俄军事合作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合作、防务合作、信息合作、太空合作,也包括日常演练、指挥合作。它可以用来反恐,当然也可以用来捍卫地区安全。按照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它们还承诺相互支持对方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努力。不帮忙打仗,至少不趁火打劫。
中俄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机制架构这个词不是平白说出来的。这表明,中俄双方将加强交流对话,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形成一整套制度,把中俄军事合作纳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者,但也不是毫无目的的乌合之众。显而易见,中俄军事合作的目标是全球乃至地区霸权。谁称霸,中俄反对谁;谁胆敢在中俄周边挑事生事,中俄就针对谁。所以说,不针对第三者,是希望大家和平相处;如果谁对号入座、甘愿做这个第三者,也只有送其一句话:NO DU NO DIE。
第四篇: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请你谈谈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亚太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中国、墨西哥、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台湾、香港两个地区。
航母简介: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海军的器重。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不少专家认为,航空母舰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1.2.3.4.5.台湾
黄海周边国家 南海海域 马六甲 美国
一、引言
2009年03月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地正式作出这项表明。至此,各方面对于中国拥有航母的猜测此起彼伏。近日美国“环球战略网”近日撰文《“施琅”号航母朝服役进发》,文章表示,中国海军“施琅”号航母正在安装防御武器,其将于今年底前下海出航。
同期各国均对于中国将拥有航母而表现不一,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首次公布分析中国军事动向的《中国安全保障报告》;认为中国增强军事力量维 护日益扩大的国家利益,确保海洋权益以及资源输送通道成为解放军“新的任务”,呼吁日本政府对中国海军的“远洋训练”变得“常态化”,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 “提高警惕”。
二、目前亚太军事战略格局
(一)总体稳定,局部**,问题错综复杂。
冷战后,亚太的地域范围再一次扩大,而且亚太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多极化时代,归纳来说:美国、中国力量增长迅速,地位明显上升,战略影响显著提高;俄罗斯国力锐减,日本综合国力下降,两国战略影响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格局变化给一些次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良机,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最近东北亚各国关系跌宕起伏,南海问题错综复杂,但是总体军事格局仍然是稳定的。
1、各国各自平稳加紧国防建设;
自从两极格局消失后,亚太地区终于是得以自己的发展喘息机会,各国抓住机会发展经济,基本上都是对外履行和平或者防御为主的军事
战略。国防建设也多与经济实力发展相适应。
2、各国对待他国军事战略谨慎;
随着各个大国的发展、现在的亚太已经走向多元、各个大国间的差距缩小,军事战略也因此从敌对转变成小局部的冲突。由于担心局部冲突引起的大国全面战争,各国在战略上都比较谨慎。
3、各国军事实力与政策决定了各自亚太战略格局;
这是国际战略格局形成的规律,大国间相互竞争,小国依附在大国边见形势发展,在各国平均的实力加之核威胁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却又充满局部动荡的亚太格局。
(二)“三国鼎立”
说长不短,亚太关系已经走过了50年春秋,现在的亚太主要的3个国家中国,美国和日本.就像一本《三国演义》,美国现阶段居主导地位的国家,中国是东亚大陆最主要的国家,而日本不可否认是亚太不可或缺的角色。亚太地区局势的变化,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三国间的互动。历史上,中.美.日之间,恩怨情仇,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三个不同的国家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一直推行着自己的战略,互相博弈。
1、日本:日本是美国在远东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最主要的盟友。以经济实力、科技力量、国民素质、军事力量而言,日本都是一个大国、强国,是一个以美国为依靠却又从心里排斥想独立的大国,同意美日军事同盟虽限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坐大,但也确保了日本能源与贸易的海上运输生命线,并留下支持日本瓜分东海、南海能源利益的伏笔,同时增强台独势力的信心,干扰大陆中国的发展战略。
2、美国:毫无疑问,当前美国仍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科技水平、文化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美国受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国力相对衰落,在亚太地区影响下降,霸权地位动摇,这也是事实。现在回过头来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天安”号事件发生前,美国在亚太地区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战略困境,但是之后又出现转机,重新树立了亚太地区的合作老大形象。
3、中国: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世界最大的市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影响,改变着亚太军事格局的发展。中国被作为是日本、美国与众多西方国家的竞争对手,国际形势严峻。中国奉行多变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原则,在对待亚太问题上一向谨慎、主张和平。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亚太各国在纷纷调整自己战略的情况下,中国也在调整对外的战略,以应对未来的南海争议、钓鱼台、台湾、印度领土争议以及朝鲜问题。
(三)局部冲突大国化、集团化
在现在的亚太,讨论局部冲突更多会是上升到大国间的问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当我们讨论到大陆与台湾的内政问题、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台争议、南北朝之间的对抗时,我们更多的会上升到大国间的对话,并且还会受到别国的干预。最近在奥巴马的重返亚洲军事战略的鼓舞下,连在南海争议权上也见到了美国的影子。这是由于大国间利益冲突,相互竞争所造成的。也因此造成
了亚太地区大国间扑朔迷离的战略格局与关系。
三、中国在目前亚太军事战略格局的处境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对立势力依旧别有用心
2月8日,美国国防部发布《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重新定义美国军事领导力》。这是2004年以来美国首次公布新的总体军事战略。新战略提出美军的4个军事目标和4项角色定位,并将亚太地区在美国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提升到更突出位置。
可以说,现在的美国正在重返亚洲。除了近期的一些大动作联合军演以外,美国正在大幅增加关岛的军事设施,已将其60%的核潜艇派往太平洋地区,而且正在考虑将海军舰队的规模从282艘舰船增加至346艘,以“加强美国在亚洲的海权力量”。而这么做的目的是非常明显,除了为加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谋取利益之外,更大的目的是用以限制中国这个正在腾飞的巨龙,从美日韩各自签署安全协议,到不断地联合军演,甚至把航母开到东海上来,这无不说明其别有用心。其在钓鱼台、台湾、对朝问题上表现突出。
(二)东南亚各国对于南海纷争问题日益严重
南海及其周边岛屿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此问题无可争议,近年来,由于中国对南海缺乏有效管理,南海资源大量被别过开采,甚至很多争议岛屿也被他国抢占,在美等国的推波助澜下,最近南海争端一度成为国人关注焦点,09年一月,菲律宾议会通过法案将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遭到中国强烈反对,其后又陆续发生中国渔民遭到外国扣押的事件,而且情况愈演愈烈。在衡量了各方利弊结合国情后,中国作出了让步,在对此问题的态度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三)印度邻国加大对我国边境施压
中印边界争议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印方以麦克马洪线为基准一直认为中国吞并其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争议在中印战争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近年来,随着印美的合作密切,印方在得到美国的间接支持下,又重新把中印问题推向台面讨论,咄咄逼人,中方在维护大局利益下,保持冷静的对待问题。但是印度一度在藏南地区加大部署兵力,多次演习,予以我国加压。
(四)朝鲜对韩政策直接影响各方对中军事战略
虽然说中国是朝鲜的老大哥,但是很多情况下却被这个朝鲜老弟弄得头晕眼花,在对朝鲜问题上处于被动的局势,在六方会谈的僵持下,朝鲜擅自又引发了“天安号”与“延坪岛”事件,又让美国重新加大对亚洲的控制,直接影响各国的对中态度。
(五)台湾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美国为了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实现包围、遏制社会主义的目的,台湾是其必要的战略控制地,其单发撕毁联合公报,多次售武台湾,并把台湾列入安全保卫协议中就不难看出此居心,台湾现在与大陆仍然是维持“不统不独”的政策,并尽万分努力发展与台关系。而日、美等国的插手无疑只能让形势变得严峻,统一大业还需努力。
四、中国航母下水对亚太格局的影响
要清楚认识中国将拥有航母下水后的影响,我们首先要了解航母到底对世界军事、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怎么的意义。首先,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海军的器重。其实,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不少专家认为,航空母舰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可以说,航母是现代海上远洋作战任务的超级武器,是一个国家海军、国防能力的象征。中国航母能下水,已经说明中国已经关注到国防与海防的问题,也代表了中国有能力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海军和国防。对于这中国人期盼了百年的梦,现在很多人却意见不一,航母现在下水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或者对中国的目前在东亚的现状是否有改观,利大还是弊大?这里我做一些自己的分析。
(一)对中国在亚太军事战略格局中有积极意义;
1.海防震慑作用
在此前,中国无长距离远航的飞机或者拥有长距离制空的能力,我们的飞机从大陆无法周顾到祖国的众多岛屿。随着岛屿纷争的日益严重,中国能自己拥有一艘具有远洋战斗能力的航空母舰对周边哪些存在着地区岛屿领土纷争的国家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震慑作用。以前是没能力打,所以不打,现在是有能力打了。这对于南海局势、冲绳、钓鱼岛纷争以及台湾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慑。2.影响各国对华战略调整
瓦良格航母下水无疑会引起亚洲国家的警惕,并使后者质疑美军继续为亚洲提供安全保护的能力。在此,肯定会有多个国家对此在对华战略上作出调整。
(1)台湾:毫无疑问,阻止台湾走向正式宣布独立仍然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引进和部署航母将有助于扩大中国的防空能力,进而扩大中国两栖作战能力的打击范围,对于一直以美国作为靠山的台独分子来说,一定会打击其在岛内的嚣张气焰,并作出对华调整。(2)东北海地区: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拥有航母是其最不愿意看见的,其岛中的右翼势力必将大力鼓吹中国威胁,并积极寻求安全保护,因此,其必定会一改之前在岛屿中的优势和口吻,在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或者强迫国会批下更多的国防经费前,东北海地区的稳定都是可以实现的。(3)对于南海纷争各国:一艘航母能很快的稳定南海局势,缓解了中国对南海管辖权的名有实不有的情况。南海各国的瓜分我南海的幻想将被打破,肯定会改变对华态度,以谋求继续共同开发利用南海的资格。
(4)对于马六甲海峡:中国独立拥有远洋战斗能力将大大打破帝国主义在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资源形成的包围圈的幻想,为此他们必定会改变军事格局,寻求新方法。(5)对美国而言:中国拥有航母,实质上对美国没什么威胁,为此,美国本土上应该无过大反映,其进驻亚洲的战略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对他们而言,消除盟友的忧虑才是他们所以做的主要工作,因此,中国航母下水,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美对日韩台及其盟国的态度。对中国不会发生本质上的转变。
3.对一直以来的被动局势有所改观
一个在世界上拥有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国家肯定比较有发言权,而航母是中国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相信航母的到来必定会对一直以来的被动局势得以改观,为中国争取到一定话语权。
(二)各国加大调整战略,不知矛指何方;
随着航母下水日子的将至,各国对此话语不一,可能是出于对邻国反应的考虑,北京正在一点一点暗示航母即将来临,包括为应对新的潜在威胁而进行的采购,不难想象,随着各国对此态度不一和调整,以后的亚太关系不知矛指何方。
1.敌对势力借机联合,鼓吹中国威胁论。现在的事实是这样的:中国航母还没下水,日本的右翼势力已经蠢蠢欲动,叫嚣着以后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国外许多有目的的国家和机构也都在借机散布中国威胁论以遏制中国发展。很难想象:中国航母在征得下水后会不会给现在已经错综复杂的亚太形势添乱,美日韩台也许又可能会鼓吹安全形势受到威胁,联合成更紧密团体,同样东南亚和印度也是,会不会联手对付中国,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2.中国航母正处发展阶段,难让大国为此折服,结果反而更甚。中国的航母正在起步,可以说,第一艘航母应该只是中国海军发展的一步,真正的想要航母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其他的配套,很多分析人士指出,这艘中国航母的下水实际上并不会改变亚太地区的力量均衡态势。毕竟,一艘航母不仅需要一个由战斗机、强击机、反潜空中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组威的能发挥作用的空中战斗群,而且需要多种护卫舰来为其提供额外的空中、水面和水下保护。要知道美国现在是拥有完整的11支航母战斗群,但却也无法折服全世界。在明知这样的情况下,鼓吹、夸大航母下水的影响,必定会找到各国的攻击,中国要走自己成熟的潜艇路线,如为了修一个面子,把自己原来的潜艇体系拆了,才是万恶。
五、结论
总之,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下水将极大的推进中国蓝水海军的进程,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当时中国航母的下水只是强国路的一步,只是给亚太地区以致世界的一个提醒和震撼,未必能起到改变格局的作用,只能做到局部缓和,真正的中国强大要的不是一艘航母,而是国民的国防、爱国意识。中国国防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真正的立于亚太、世界万变之格局,而这只能靠我们年青一代又一代的无限的爱国热情来浇筑。
第五篇: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瓦良格”号下水对我国周边战略格局的影响
摘要:瓦良格即将下水,对美国而言并不担心中国海军能对美军造成威胁,但瓦良格至少能起到阻碍他重返亚洲的步伐。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南亚诸国都将会感受到瓦良格带来的压力。一旦台海和钓鱼岛发生冲突,解放军早已冲出第一岛链,美军此时若想武力干预那将会付出百倍的代价。因此瓦良格的诞生将直接改变东亚格局,甚至在世界上也造成深远的影响。关键字:航母 “瓦良格” 战略格局
一、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至诶国际关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新的组合,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亚太地区也不例外。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
首先我国陆地邻国和邻海国家众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因素很大。在我们这些邻国中,有的国家之间存有积怨,甚至对立,一旦他们之间发生冲突,必将影响我国边境安全。有的国家过去曾对我国发动过侵略战争,或与我国有边境冲突等,随着这些邻国不同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安全环境产生不同影响。再者,我国便捷漫长、海域辽阔,安全环境受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的因素多。最后,我国处于多国利益交汇区,安全因素受外部影响因素复杂。
三、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海后对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和意义
航母,是中国海军远洋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海军的第一艘完整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无论对内对外,都是中国海军坚定走向蓝水的庄重宣誓。“瓦格良”号航母的下水,将使国人和海军期盼了几十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国家、民族、军队的凝聚力将达到历史最高点,以前没有航母,中国的战机要到南海争议海域,必须有空中加油机随行才能到达,有了“瓦良格”,不但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还可有效的吓阻南海各国,使之不敢再像以前一样的猖獗,从而也给争议岛屿的谈判增加了筹码。中国的航母工程作为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周边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海军走向远洋,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作为第一岛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无疑肩负着阻挡中国海军驶向太平洋深处的使命。近年来,中国海军靠近又或者穿越第一岛链的正常军事动作引来了日本的高度紧张。此时,中国拥有一艘航母,必将给日本带来更大的震动。
日本的前方是一个岔路口,美国也因此面临抉择。无论中国如何去强调自身崛起的无害性,日本都不可能漠视海洋生命线被中国完全掌控。日本要么大力加强自身海上战力的建设,要么就追求美国海军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加强。事实上,由于日本与美国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这个决定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手上。美国必须抉择,是对日本进一步松绑,还是大力加强西太平洋地区的军力部署,又或者二者齐头并进。一个进一步松绑日本,一支拥有数艘大中型航母的日本海自卫队,同样也会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权优势形成挑战。美日特殊的政治关系,也极有可能因此受到冲击。然而,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过度部署,势必影响到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效执行。因此,美国选择并行不悖地既一定程度松绑日本又大力加强自身部署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美日协作来实现对中国海洋力量的持续遏制;另一方面,美国又能通过加强自身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来完成对日本军力的有效监控,避免自身对日本掌控能力的明显下降。
日本和美国联动的反应是随着中国崛起,特别是中国国防实力的快速提升而必然发生的历史进程。只不过,航母作为标志性武器平台,无论是对美国、中国还是日本,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韩国海军也是东亚地区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之一。不过,比之中国和日本,韩国在综合国力层面尚有不小的差距。与中国类似的是,韩国与日本之间也同样是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不清。虽然两国海军在美国主导的东亚海权体系下是盟友,但双方之间却又同时互为对手。随着中国海军正式拥有一艘航母,韩国要想保持和提升自身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就必须有所动作。日本一旦被美国松绑,则更是会刺激韩国跟进。
受国力所限,韩国不太可能去试图在海军规模上看齐中国。双方海军力量的差距不会因为韩国海军的加强而减小,而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大。考虑到中朝间的特殊关系,韩国对美国的依赖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增加。
相对于其他主要地区力量来说,俄罗斯反而是受影响较小的一方。毕竟,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在欧洲,远东地区只是双头鹰那较弱的一头。时至今日,俄罗斯整体军事力量仍然处于一个缓慢回升的状态,并无力对中国拥有一艘航母做出太多针对性的反应。中俄当前的密切政治关系,也给了俄罗斯充分的理由,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欧洲方向。
当前,中国确实可以依靠中程战略轰炸机、空中加油机等一些武器装备使空中战力达到南海领海范围的任意角落,甚至是一个周边国家的领土。只不过,与一个重型航母战斗群相比,这些权宜的手段无论是在威慑力、作战效能还是效费比方面都不能同日而语。重型航母战斗群显然是一个威慑力更为直接、可持续作战能力更强、使用成本更低廉的战役战术体系。
东南亚国家抗压能力弱。中国在南海区域的力量持续而迅速地提升,极可能使部分国家重新考量自身的立场。为了平衡中国所带来的压力,积极引入美国力量介入到南海局势也将是很多国家的选择。然而,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这么多年,也没有在南海范围内真正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更多的还是反过来整合南海周边国家的力量来牵制中国。这主要还是因为南海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区,不利于美国海军力量的发挥。航母这种具备战略性质的武器平台,并不是靠南海周边国家力量的整合就能轻松抗衡的。这也就意味着,美国若不加强自身在南海方向的投入,就有可能使南海局势迅速地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周边其他国家要么暂时没有航母,要么航母过于弱小,要么航母并不部署在与中国利益攸关的海域。唯独印度是个例外。一方面,印度把中国视为其走上世界级舞台所必须面对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印度洋的海权对于中国和印度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作为在航母领域长期领先于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下一步的哪怕试图与中国进行航母竞赛也并不会显得很奇怪。而且,印度的国力能够支撑其军力发展,又没有类似于日本的政治限制。
四、结论
中国快速崛起的大背景和坚定走向世界战略方针赋予了瓦良格号非同一般的意义。哪怕强如美国,也必须高度重视瓦良格号入役所昭示的一些变化和后续可能带来的冲击。无论是瓦良格号入役本身,还是周边国家的针对性反应,都将事实上影响到美国主导的既有秩序和规则。美国再如何去维护,都很难让松动的地缘政治格局复位。
瓦良格号的技术性能已经居于次要位置。它将以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身份载入史册,中国海军也将由此进入自己的航母纪元。瓦良格号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所带来的震动,则必然似多米诺骨牌一般从周边开始扩散,最终影响到全球范围。
世人完全有理由相信,瓦良格号入役只是中国航母冲击波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