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历程
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历程
摘要普京上任之初针对俄罗斯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新世纪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步伐。以2003年10月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文件为标志,可以将普京担任总统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划分为两个阶段,本文在此作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俄罗斯 普京 军事战略调整
第一阶段:奉行积极的现实遏制①军事战略(2000年2003年)
2000年普京执政后,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对俄罗斯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先后颁布新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军事学说》等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构建了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基本框架,使得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极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普京明确指出:军事领域威胁的水平和规模日益上升和扩大,俄联邦国家安全在国际领域面临的威胁表现在,别国企图阻挠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中有影响的一极的努力,国际恐怖主义已公开以破坏俄局势稳定为目的发起攻势。②《俄联邦军事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俄联邦及其盟国的军事安全的潜在外部威胁和内部威胁依然存在,其中外部威胁包括:对俄联邦的领土要求;干涉俄联邦内部事务;在俄联邦和盟国的边境附近建立军事集团。内部威胁包括: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恐怖主义活动;非法武装的建立及其活动;破环军事设施及其他非法活动。③
2000年俄罗斯颁布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军事学说》等文件中关于安全威胁的新判断,标志着俄罗斯对于威胁的认识已从叶利钦时期的乐观趋向严峻,从幻想趋向理性。通过对主要对手、敌我关系、敌方的战略企图以及战争准备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指向性更为清晰。为缓解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俄罗斯有针对性地参与全球重大安全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国内进一步推进军事改革,研发新一代的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了俄军应对威胁的能力。
第二阶段:奉行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④(2003年2008年)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高层领导人对于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面对高度信息化的美军,如何准备未来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成为俄军关注的重点。2003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构想文件,拉开了俄罗斯军事战略新一轮调整的序幕。时任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的巴卢耶夫斯基指出:该构想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威胁判断、军事力量的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补充。⑤2004年2月俄军举行了安全2004战略核演习,巴卢耶夫斯基宣称,我们现在这样表述武装保卫俄罗斯的主要组织原则: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⑥这标志着俄罗斯军事战略已实现从积极的现实遏制战略向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转变。该战略将非对称回应作为战略方针,用于指导俄军的建设与发展。
战略方针作为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原则和纲领,它明确了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及军队建设的方向。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者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根本着眼点,以战略环境的清醒认识为基本依据,根据战略目的和任务而制定的。⑦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消极防御还是积极防御,都是在亲西方战略思维的影响下制定的。军事战略思维的这一出发点就决定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缺乏自主性,是一个具有多变性和过渡性特质的军事战略。面对西方国家的战略挤压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迎合西方,而不是在军事领域内对抗西方,这样的军事战略带有明显的消极性。
普京执政后,受到持续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俄罗斯综合国力已经不能支持普京在军事领域与主要战略对手展开全面较量,而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围堵并没有减弱。为此,俄罗斯只能以非对称回应的战略方针作为指导,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俄罗斯占优势的领域抗衡主要战略对手。在非对称回应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俄罗斯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行动原则,不断增加军事投入力度,调整体制编制,减少俄军数量,优化军兵种结构。同时,执行武器装备更新计划,组建地区司令部并开始试验跨军种战区指挥体制,以提高俄军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
注释:
①叶利钦后期俄罗斯奉行现实遏制军事战略,在2000年普京上任至2003年颁布《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期间,尽管俄罗斯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战略新的指导方针,但是在三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显然,现实遏制军事战略也不能概括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后的新变化。根据俄罗斯(2000年2003年)对于军事战略的调整的特点,可以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奉行的军事战略概括为积极的现实遏制军事战略。
②于淑杰译.新版《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之一).外军资料.2000(4).第7页.③于淑杰译.俄联邦军事学说.外军资料.2000(42).第5页.④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于1997年首次提出,提出后并没有被俄军立即采用,直到2004年在安全2004战略核演习中,该战略才被俄军正式运用到军事实践中。
第二篇: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论文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摘要:俄罗斯的政党体制的发展呈阶段性。普京执政时期是俄罗斯政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政党制度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点。期间,普京重视政党政治,制定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政党制度向规范化发展。政党政策放宽,多党制开始定型,过去不成体系、支离破碎的多党体制正在缓步发展成一个影响力扩大、拥有不同纲领和稳定选民的多党体制。但是,俄罗斯的政党体制发展仍然受到多方制约,多党制的发展任重道远。关键字:政党制度、规范化、多党制
政党在现代社会的代议制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党的功能在于能够将市民与政治连接起来,有助于了解和表达个人、集体与社会阶层的利益,同时有意识地发展选民队伍,在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纽带,从而支持某一种要求,实行某一种管理。俄罗斯的政党形成后,非常有限的具备了这些功能,政府独立于一会和政党的监督及控制,国家又实行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总统集权体制,这样一来,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党难以有所作为。所以俄罗斯的政党制度要发展完善任重而道远。在普京时期,政党制度的发展有其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普京之前,戈尔巴乔夫时期,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分立,社会派别加速分化组合,多党制出现雏形;叶利钦时期,立法机构以议会党团作为运作的方式,加速了政党制度的发展。经过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奠定政党发展的基础,普京的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步发展至规范化,《俄罗斯政党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定和实施,但是与此同时,政党制度仍旧受到国家至上主义的抑制。
自普京当选为总统后,政权政策放宽,积极推进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发展,试图建立规范化的政党制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普京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肯定政党的地位与作用。普京当政时,主要依靠的是民众和党政机 关的支持,而与金融寡头和家族势力保持着距离。所以执政时,他意识到了提高政党地位、发挥政党作用、实现“府院合作”的重要性。在普京刚上任时向俄罗斯联邦议会提交的该国情咨文中指出:“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党可以确保人民与政权当局之间的经常联系。借助选举,政党这种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已经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没有党派就不可能推行多数派的政策,也不可能保护少数派的立场。在其他国家多年的议会制和多党制传统的反衬下,我们的政党体系存在的不足尤为突出„„俄罗斯所需要的是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靠当局庇护但又想取代当局的官僚党。”普京执政后一直保持着对政党政治积极态度,不断推进政党制的发展完善。
二、果断推出《政党法》等法律。2000年初,普京授意俄罗斯中央委员 会组织专家开始起草《政党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关于政党政治,大多数国家仅是在先发货法律中规定有关政党的条款,或者是通过单行法对正当问题的某一方面作出特别的规定,有些国家甚至仅仅依照惯例或者传统来解决政党问题,制定专门《政党法》的情况不常见。但是普京刚刚上台执政,便非常重视《政党法》的制定,这充分表明了他决心改变俄罗斯政党无序、混乱、甚至是恶性竞争的现状。
从2001年2月到6月,杜马经过三度的审议,通过“总统草案”,随后草案被提交至俄罗斯联邦上议院审议并获得通过。至此《政党法》正式被颁布。这部法律详尽地规定了政党的名称、目的、宗旨、成立条件、活动准则、纲领章程、权利义务、以及国家对政党的财政支持、对政党的监督、中止和取缔等等,法律还要求总统在任期间必须中止其政党党员资格。《政党法》颁布之后,俄罗斯政党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政党之间重新组合的浪潮,政党的数量大大减少,小党林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俄罗斯政党开始走向量与质的双重规范,政党政治逐渐从混乱无序走向稳定有序,为推进政党法制奠定基础。
到了2004年9月,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迫使普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能够保障社会与政府在与恐怖主义斗争中进行对话和互动的机制之一就是全国性政党。而且,为了有利于加强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
2004 年11 月3 日,《政府法》修正案被颁布, 取消了《政府法》中对联邦政府总理和部长级官员担任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领导职务的限制。这意味着政府官员可以直接参与政党活动,也从理论上使得议会制责任制政府成为可能。
2004年12月22日,普京签署了《俄罗斯政党法》修正案,其中规定了全国性政党的党员数量不得低于5万人,并禁止地方性政党的建立。根据该修正法案,截止到2007年9月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前夕,符合《俄罗斯政党法》规定的政党只有15个。俄罗斯政党的大变革已经显现出来。
2005年5月19日,《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颁布。该法的主要规定为:第一,俄罗斯在国家杜马选举中, 将取消“混合选举制”,改为全部按照“比例代表制”的方式进行选举,即国家杜马所有450 个议席, 将在取得进入国家杜马资格的政党中,按照其得票比率进行分配;第二,获得参选资格的政党的全联邦性候选人不得超过3 人,其余候选人须全部登记在地区选区的选票上,且参选政党须在不少于4/5的联邦主体内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名单;第三,只有获得7% 以上选票的政党才能进入国家杜马。也就是说,单一选区制的取消导致独立候选人将不能参加国家杜马的选举,国家杜马的运行机制将完全是议会党团体制,原先存在的独立议员团被取消。选民只能通过投票选举某个政党的方式参与国家杜马选举,政党因而成为选举的唯一主体,这将极大的促进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2004年12月12日,普京签署了《关于联邦主体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总原则》,标志着总统实际上拥有了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实际任命权。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普京表示,为进一步提高政党在组阁方面的作用,建议将联邦各主体政府首脑权力新规定的细则提交俄罗斯国务委员会讨论。总统可以推举在地区选举中获胜党派的代表出任该地区行政长官。
根据该建议,国家杜马对《关于联邦主体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总原则》进行了修改。2006年1月1日,普京签署了修正案。按照修正案法律规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有权提出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人选。由于政权党“统 ①
①别斯兰人质事件:2004年9月1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武装分子突然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包围了学校3天试图解救被围困的平民和学生,事件在9月3日结束但导致了326名人质死亡,从而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一俄罗斯”党在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的强势地位,总统实际上依然牢牢掌握着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命权。不过,该规定提升了地方议会选举的政治意义,并促进了政党在地方政权中的作用,有利于政党制度的发展。
正是在普京的大力支持下,他执政期间与政党制度相关的法律一再被颁布施行,大大推动了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发展。
三、大力扶持俄罗斯党,其作为自己的政治依靠力量。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目前第一大党,成立于2001年12月1日,由“统一”党、“祖国”运动和“全俄罗斯”运动合并而成,又称为全俄罗斯“统一和祖国”党。这个政党依靠普京的支持而崛起,所以全力支持普京。它的政策主张属于中派政党,明确支持普京总统的方针,强调强大的总统政权是政治稳定的保障,并且它主张改革,提高公民对国家的信任度,深化经济和司法等领域的改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统一俄罗斯党目前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政治力量。该党奉行的是务实路线,党派规模不断壮大,成为俄罗斯国内第一大党和新的政权党。2003年12月,该党在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打败其余政党,大获全胜,取代俄共成为影响议会的核心力量,值得一体的是,该党前任主席为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此政党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政权党”控制议会的情况下,俄罗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协调运作的局面得到不断的加强,从而为“普京计划”的推行以及普京连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俄共自居“不妥协的反对派”,而右翼政党则亲西方,它们的影响力持续下降。2007年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中,普京虽然是无党派身份,却完全无视过去总统超脱于议会选举之外的惯例,直接出面为统一俄罗斯党助选,并在其竞选名单中占据首位。按照新的选举办法,投票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参加议会的11个政党中,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轻松拿下64.1%的选票,赢得议席315个,支持普京的另外两个政党即自由民主党和公正俄罗斯党,分别获得了8.2%和7.6%的选票,议席为40个和38个。俄共的得票率仅为11.6%,议席57个。国内外的舆论惊人的一致,这不仅是统一俄罗斯党的胜利,更加是普京的胜利,是普京推广实施的政党方针的胜利。
统一俄罗斯党借助普京取得执政党的位置,而普京则依靠统一俄罗斯党加强巩固自己的位置,使其成为自己的政治依靠力量,借助该党实施推行政党的改革,推动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
普京在政党制度方面的措施实施之后,对俄罗斯的政党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仍旧受到国家至上主义的制约。
一、在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党制度实现了有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构成型的转变。
普京时期,根据《关于国家杜马代表选举》这部联邦法,议会代表的选举将只按照党派得票比例原则进行。运用这种体制以后,2007年12月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大获全胜。而2007年的国家杜马选举,标志着俄罗斯的政党体系开始制度化,形成了围绕统一的中心即“统一俄罗斯党”的政治力量。“自由民主党”和“公正俄罗斯党”也加入亲总统的多数派。
2007年12月进行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显示,许多政党在争夺选票的斗争中明显不具有独立性。11个参加选举的政党中,只有4个获得代表的授意书。这可以清楚的表明,分散的政治力量必须要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去争夺2011年的代表席位。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小党将很难在俄罗斯正当竞争中幸存下来,只有联合政治力量组成大党,在以后的国家杜马选举中争得一席之地。小党林立的状况有望改变,数量增长型的政党制度终于向着质量构成型转变。
二、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普京认为,俄罗斯的人权与自由得到了宪法的保障,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形成,多党病例的局面成为现实,现在要做的是促使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发展。他认为俄罗斯政党制度的不足在于:一是政党的作用和建设公民社会的要求不符;二是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强力权力体系的要求不一致。
正是基于以上的判断,普京一直立志于对俄罗斯政党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政党的制度化水平,使俄罗斯政党活动更规范、竞选活动更完善。从2001年到2005年,普京签署了《政党法》、《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正是基于以上基本的宪法性法律的保障,俄罗斯政党制度在机制运行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化最终得以确立。新《政党法》还取消了对联邦政府总理和部长级官员担任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限制,使政府官员参与政党和议会活动成为可能。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政党的发展壮大,更是为议会中的“政权党”提供法律的支持。
多党制发展仍任重道远。
俄罗斯的历史上缺乏真正的多党制经验,没有多党制传统和政治文化。政党政治的发展是靠领导人的尝试和摸索。
普京时期,由于普京掌握国家大权得益于叶利钦的扶持,他的政见与风格与一脉相承,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信奉中央权威主义。普京上台后表示,他的政府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他认为,“俄罗斯需要真正的多党体制”,不是那种只代表自己利益的多党体制,而是代表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多党体制,只有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成为国家的政策。这种多党体制可以是两党或者三党体系,与叶利钦相比,普京愿意同亲克里姆林宫的政权党保持一致,并正式决定建立一个总统党。2001年12月1日由“团结”、“祖国”、“全俄罗斯”三大中派组织联合建成“统一俄罗斯”。它是中派政党的代表,实际上是一个政权党,与现政权关系密切并得到支持。该党不仅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团,而且许多成员本身就是当权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重要职务。目前国家杜马中,按照影响大小排序,中派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居于首位,并且有一党独大的趋势;左翼政党“俄共”第二,影响日趋下降,甚至有分裂的可能;右翼政党“亚博卢”和“右翼力量联盟”居第三,影响更弱。俄罗斯政党政治这样的基本格局使得政党体制向一党独大发展,多党制的推进反而很困难。
更何况在俄罗斯政治和政党生活中,领袖的力量要大于制度的力量。不论其意识形态的取向如何,政党的领袖通常具有权威地位。这种情况下,多党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政党同盟与联盟的空间便会缩小,妨碍了多党制的发展。一旦原先的议行合一、党政结合的政治体制崩溃,稚嫩的政党将无法控制局面,填补政治真空的必然是政治强人或者政治寡头。
总之,在普京执政时期,他非常重视政党体制的发展,并且积极签署颁布了《政党法》等法律条款,以统一俄罗斯党为政治依靠。这一时期的政党制度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但是,由于俄罗斯中央权威主义的存在和多党制经验的缺乏等原因,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发展依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俄〕安德烈·尤里耶维奇·舒托夫
《俄罗斯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09,(5)[2]陈新明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政党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 [3]王超 《浅论当代俄罗斯政党体制的变化及特点》[J].《西伯利亚研究》,2008,(1):30-32 [4]林怀艺 《析20世纪以来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嬗变》[J].《聊城大学学报》,2009,(4):106-112 [5]庞大鹏
《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发展变化》[J].,2008,(5)《当代世界》
第三篇: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 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治体制建设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对此,他用“六个确立”来予以概括。“第一,确立了总统的地位和权威;第二,确立了政权党的主导地位;第三,确立了国家对寡头的控制;第四,确立了主权民主观;第五,确立了今后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第六,确立了国家发展方向的继承性和社会性。”
会上,许多代表对普京卸任后其诸多理念的继承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石泽研究员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关普京政策的传承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虽说是一种大势所趋,但其政策是会变的,比如与西方的关系,因为与西方对立,回到冷战期,这根本不是俄罗斯的想法。有关对俄罗斯转轨评价问题,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变化比较缓慢,其中制约因素很多,另一种则是以新的角度去考量俄罗斯发展问题。对当代俄罗斯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去看,俄罗斯所具有的对抗能力在世界大国中找不出第二个,它完全可以凭自身资源优势去解决发展问题,它的能源取之不尽,是其外交的支撑基础。俄罗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发展,并已在提倡创新性发展,外交政策提倡竞争力,经济发展也提倡竞争力,普京任期结束之前,重点是谈两个调整,对外调整其大国地位,对内侧重经济建设调整,从而创造一种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局面,包括发展规划。”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键研究员针对俄罗斯未来政治局势发展中存在的变与不变问题概括为六个方面。他指出:“一是俄罗斯发展至今变数很大,但这次政治选举没有变数;二是俄罗斯的总统继任者存在变数,但新议会政党中没有大的变化;三是普京的去向还有较大变数,但普京的治国方略不会有大的变化;四是普京能否重新回到总统职位有一定变数,但普京通过某种方式继续影响俄罗斯是无疑的;五是后普京时代的外交会有一些变化,但其内政不会有大的变化;六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会有变数,但是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会上,一些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当 代俄罗斯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唐朱昌教授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趋势特点归纳为三要点:一是必须维持经济强势增长的惯性态势,二是经济质量短期内难以提升,三是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能增强。在阐述自己观点依据时,他指出:“第一,实现俄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是俄罗斯政府上下的基本共识,是‘硬约束’,将促使俄罗斯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上升趋势,延续目前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达到GDP年均保持7.2%以上的增长目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将不断得到显示,主要集中在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方面;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显现。第二,GDP翻一番的‘硬约束’使俄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上面临两难选择,其结果是牺牲经济增长的质量换取经济增长的规模,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企业粗放经营惯性的交织与互动,使资源密集型经济及其衍生的弊端成为俄经济短期内难以治愈的痼疾,企业总体微观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对俄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除经济增长模式、结构不合理和质量不高之外,其固定资产持续老化 和投资资金不足、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非均衡’、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风险增大等都是制约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佩华研究员在发言中对普京执政期俄罗斯经济结构的非效益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俄罗斯产业结构呈现一种非效益性,原先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现在重工业基本没有了,这样的经济结构还在延续,并且没有大的改观。投资依然还是以资源领域为主要投资,其他方面的投资相当少,尽管2006年投资额达到300多亿美元,但其投资结构差距相当悬殊。由于贸易结构畸形还在发展,其他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少,而且影响了周边贸易。鉴于其产业结构非常脆弱,一旦外部行情发生变化,其内部经济也会发生大的变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军梅则认为:“从经济发展来看,能源已经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标点,一方面可以提高俄罗斯国民收入,拉动其内需,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外汇储备和稳定基金。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比阿拉伯国家先进多了,如果抓住油价上涨这个机会的话,俄罗斯不仅可以为自己经济发展积累资本,而且同时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创新技术所需资金的保障,实现其经济崛起战略目标。”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转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新 教授从俄罗斯历史发展过程对俄罗斯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关系,尤其是普京执政期的制度改革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俄罗斯制度变迁过程中,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移植性就很差。所谓非正式制度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这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是很难改变的。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一旦这个国家走上某条道路就很难再改变,在新经济学中称之为路径依赖。在俄国历史上,从彼得一世和二世,包括90年代的改革来看,每次改革它都是八面清洗,固有的思维方式使之脱离了欧洲,改革又使它回归欧洲。历史上出现的每次西化都使社会变成一种无序的状态,每次回归则都带来了秩序。由此可见,由于这些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不管普京是不是继续掌权,它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从俄罗斯历史过程来看,俄罗斯集权程度最高时便是它经济高速增长时,而其弱化时也就是其经济衰退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制度移植与本土的非正式约束形成了冲突造成俄经济改革失败,普京的‘拨乱反正’使其制度改革与本土非正式约束紧密结合,便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制度基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则对如何去看待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要打破一些传统理论的模式去评价俄罗斯。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普京不仅从政治上控制了俄罗斯,而且通过行政与市场结合手段逐渐将俄能源、军工、通讯、交通、航空制造和船舶制造等涉及国家命运的战略行业控制在了手中。都说俄罗斯产业结构脆弱,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只要中国的经济不垮台,只要世界经济在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就势必在增长。俄罗斯的能源按照现在的增长幅度还可以开采50年,更何况它地下还有很多没有探明的油气储藏。所以我们不要指望他能源不行了,如果其能源枯竭了,要垮台了,那么我们的经济就非常不行了。所以我们要以这种思路去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普京已经对石油价格的下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它的稳定基金,该基金总额已超过了1 00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的发展结果是不合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这种强劲的势头谁也挡不住。怎样去对待在这样强劲经济支撑下崛起的俄罗斯,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双方之间已经存在了一个激烈的竞争关系。”
会上,与会者对俄罗斯政治走向,尤其是普京卸任后的去向及其接班人问题予以了较大关注。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原社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盛世良研究员在发言中就此问题及俄今年总统选举形势予以了大致预测,并就“普京之后是普京”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指出普京卸任之后,无论谁出任下届俄罗斯总统,他都将继续保持其政治影响。他认为:“普京是否回归政坛,我觉得,有其三大保证,第一是干部保证;第二是政策保证;第三是计划保证。普京执政八年制定了八个发展计划,并且一些长远目标都跨越了2008年。2005年提出四大社会工程,2006年提出人口工程,完成期为十年。2007年又首次提出为期三年的发展计划。政府对2020~2030年已定下经济目标:至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人均GDP将从现1·2万美元增加到3万美元,至2030年则达到4万美元。所以,从短期局势与中期趋势来看,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趋势是有计划保证的,后普京时代的权力架构已经形成,八年执政已经探索出一个符合国情民意的发展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研究员就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结构特点与趋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俄罗斯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俄罗斯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社会分层结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社会结构由原来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化;二是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从这样的社会结构去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判断结论:第一,俄罗斯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俄罗斯长期以来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延续,在某种意义上是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现实中的体现。这个遗产的惯性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完全消除。第二,从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社会实践对比表明,鉴于俄罗斯社会市民的‘横向相互关系’薄弱,俄罗斯的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治理。普京执政时期强化社会的纵向相互关系,增强了俄罗斯社会对自身历史文化遗产的肯定和依赖,将对俄罗斯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第三,俄罗斯社会结构决定了其社会公正模式是以‘合作和互助’为大众心理取向,而不是以西方新教伦理为基础。普京执政时期提出的所谓‘政策社会化’,正是体现了对这种俄罗斯社会公正模式的取舍。第四,民众在对待政府和普京总统信任程度上表现出很大差异,说明俄罗斯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结构,但俄罗斯更需要完善国家的权力架构。第五,俄罗斯的政治是精英政治,精英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主体。普京通过打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所谓旧金融寡头,完成了自己在精英层的布局,形成了以强力部门成员为主体的精英层结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立凡着重就在俄西方非政府组织活动现状、对俄大选采取的手段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俄罗斯大选之前,在俄西方非政府组织往往会加大其活动力度,对普京主权民主制度说三道四,采取一些惯用手段,干扰选情和社情,譬如:以一些人权组织散布评论,或以非政府组织名义办论坛,包括组织一些学术机构举办国际会议,通过会议影响来抨击俄罗斯的权威统治;以一些非政府组织名义对俄部分政府官员进行拉拢,利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构建民主大联盟等。但自‘颜色革命’之后,俄罗斯政府对在俄非政府组织加大了控制,采取了各种立法和行政措施。尽管非政府组织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但俄总统选举前夕,在俄的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绝不会罢手,停止其活动,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攻击俄政府。”
二 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的外交走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石泽研究员就普京执政期的外交战略及俄美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指出:“普京的外交政策与前任相比有一个很大的战略调整。其特点概括起来为八个字:独立、自信、进取、务实。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在外交思想上出现了欧洲大西洋主义与新欧亚主义的争论。第二,外交由原来的退让到现在的强硬,从被动到主动。第三,在外交布局上,由局部的弱点到全方位的优点。第四,从盲目追求大国地位到注重地缘战略的经济利益。第五,由浪费资源到保护利用资源。”
石泽研究员认为,俄罗斯的外交转变与其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密切相关。就俄罗斯外交战略而言,其地缘政治是两个层面,一是独联体,二是欧洲,但俄美关系是影响俄罗斯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俄罗斯改善与美关系是有变化过程的,先是通过退让和妥协,以求得改善关系,如今则采取比较强硬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想与美改善关系,但其目的并非跟美国人对决,回到冷战,而是寻求同美国一个平等的合作关系。美国多年一直奉行对俄挤压政策,但俄罗斯并未被压垮,反而发展了。这与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所面对的机遇,或者其领导人的智慧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当前俄美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俄罗斯和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立加剧,这种对立已经使双方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情况。第二,俄罗斯对美国表现出空前的抗争态势,这表明俄罗斯在力求改变其对美妥协和退让的做法,而且改变不平等关系的模式,这些模式受到了俄罗斯的改变。第三,俄美军事竞赛已经拉开序幕。双方在军工领域的冲突可能对未来的双边关系构成直接的影响。第四,俄罗斯借助多边对美国实施反制,这是普京的特点。俄罗斯作出调整与美关系,实际上是对西方国家的政策,也包括对独联体政策和对中国政策。但尽管俄罗斯与西方矛盾凸现,但还没有突破冷战后这种非敌非友的关系。在应对非传统威胁方面却又面临一些共同的利益,必须借助各自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傅勇从全球层面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发展的国际环境及对外政策走向,她认为:“从全球层面来看,涉及五个方面。首先,全球经济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对俄罗斯发展非常有利。其次,对俄罗斯的外部军事威胁相对减少许多,即公开的大国集团对俄罗斯的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非常低,俄罗斯没有永远的敌人。第三,目前的国际体系是以单独体系为主的,这种体系对俄罗斯构成一种威胁,美国利用其军事实力对别国实行军事打击,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下去,会出现一个真正的多极世界,一个多层次的国际体系。第四,能源始终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未来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可能会得到缓解,俄罗斯对此是充满信心的。第五,由于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与世界经济发展将愈加密切,但也存在一部分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地缘政策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军副研究员着重就俄罗斯国家地位及其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对外政策始终摇摆不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国家地位的缺失。从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来看,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帝国的兴起、扩张和衰落的历史,它拥有太多的帝国成分及太少的民族国家成分。从俄罗斯国家定位的外部性来看,俄罗斯是走向西方还是面向欧亚,这一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俄罗斯今天不可能走向西方这样的国家。普京时期,俄罗斯重新确立了面向欧洲的国家发展战略,与西方形成了一种新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尤其与欧盟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但是,随着普京加强中央集权领导,西方各国便开始对俄罗斯国内民主倒退一再批评指责,从而导致俄罗斯新的东方外交政策出台。今日俄罗斯外交从冷战终结后向西方一边倒真正转向面向欧亚的‘双头鹰’外交,它表明,俄罗斯外交从大西洋主义走向欧亚主义,是欧亚主义思潮复兴以来在俄罗斯外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张耀副研究员对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与美欧关系变化及发展 走势进行了分析。他在发言中强调:“目前俄与美欧关系滑坡之性质乃是双方基于价值观念和地缘政治与安全利益冲突的结构性矛盾。其冲突焦点包括‘民主人权’、‘颜色革命’、能源、反导、北约东扩、伊朗核问题等,这种矛盾冲突短期内难以解消。为此,俄将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1)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独联体集约组织机制加强与独联体内的战略协作,未来可能出现以俄为首的新欧亚国家核心集团;(2)利用自身能源优势,谋取国际优势地位和影响;(3)加快军事力量建设;(4)加强与中国、印度和伊朗等国战略合作,以牵制美欧。但从美欧与俄关系发展总体趋势来看,美欧对俄罗斯的战略定位一直是遏制加接触。一方面在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上继续对俄施压,另一方面在反恐、防扩散等一些问题上则还是强调与俄合作。”
三 新机遇期中俄关系发展前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就普京卸任后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包括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刻分析,在预测两国关系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他认为:“首先,中俄在政治关系上至少可形成三大共识。一是谋求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俄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实践,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双方因政治制度不同产生的分歧,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增强双方的互相吸引、借鉴和借重。二是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互相关系。中俄两国在发展战略方面的共识增多,有助于中俄战略协作框架的总体稳定,有利于我争取和延长战略机遇期。三是阻止外来渗透与干涉。在经历国家衰败痛苦体验和“颜色革命”的现实威胁后,俄更加深切体会到防止外来干涉、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因而,双方在应对国际政治压力方面的沟通与配合会更默契。其次,中俄经济发展各具规模,为双边经济合作可拓展三大领域。第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为规避风险、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双方开展广泛合作。当前,中国是一个产品出口大国,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两者如果形成合力,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使西方主导的‘不合理’经济秩序加速调整。第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两国互相协调,发挥促进作用。中俄在地区能源和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农牧业现代化等方面可找到更多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第三,能源是中俄之间最有潜力的一个合作领域。从长远看,俄欧进一步扩展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俄日因领土问题能源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中国则是俄最具潜力的能源销售市场,而且中俄能源合作将超出双边的局限,可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框架内、朝鲜半岛、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找到更广阔合作范围。再则,俄要成为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将促进中俄在三大战略方向开展密切协作。一是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为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开展更密切合作。三是为应对安全领域的共同挑战而积极合作。再则,俄罗斯不断走强,可能对中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之一,俄‘老大’思想抬头。随着俄罗斯综合国力和大国意识上升,未来对我国战略需求会相应降低,可能会更看重经济利益而轻视战略需求。之二,在周边地区与我竞争。俄仍把独联体,尤其是中亚视为其传统影响区域,对我在当地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能源合作的深入感到不安。之三,大企业和大项目合作难度加大。由于俄扩大战略行业‘禁区’,将使我大企业难以进入俄重要产业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俄经贸合作档次的提升。之四,给我与西方关系带来冲击。从发展趋势来看,俄可能对美欧一味采取强硬姿态,同时要求我跟进,迫使我在维护中俄共同利益和改善与西方关系之间作两难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对制度积累与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尽管中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组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纠缠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因素并复杂互动、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比其他任何一组大国关系都要完整,所以两国保持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和发展是可能的,其决定因素正在于制度化的中俄关系所带来的累积效应。在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下,中俄双方合作开始变为一种有规则、稳定和长期性的结合。这种合作制度可以调节、限制和疏导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就中长期而言,即使中俄关系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也会因为其制度化的原因而得到释放和缓解,甚至消除,很难重复过去中苏关系的那种大起大落局面。但应该看到,尽管中俄关系已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但不可能解决两国根本的国家利益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强晓云就中俄关系发展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保持中俄关系良好发展势头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中俄双边因素,包括推进中俄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有利因素包括:(1)中俄领导人希望两国世代友好的意愿;(2)中俄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要求双方保持友好发展的势头;(3)中俄关系已经确立了友好发展的基础。不确定因素包括:(1)如何增进中俄民间交往意愿;(2)如何推进两国经贸关系持久发展。增进中俄民间交往首先须建立起互信基础,消除各自心存戒备和防范心理。中俄关系中出现彼此竞争在所难免,正当的竞争有利于共同发展,而不正当竞争则有碍于两国关系。二是中俄两国以外因素,包括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俄关系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假设有一天,中俄之间某一方突然改变了目前与美关系现状,成为另一现状,那时候中俄关系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主任陆刚研究员就中俄贸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必须正视未来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两个实质问题,一是中俄经贸结构不平衡现象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加重;二是中俄之间存在关税和非关税性贸易壁垒。对此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他提出:“(1)努力促使双方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制定关税政策,加快实现贸易便利化进程;(2)努力消除双方经贸关系中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3)通过制度安排消除两国贸易中的不正常现象,减少贸易纠纷;(4)扩大两国的贸易领域和投资范围,加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5)最终实现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健荣就中 俄关系互相认知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保持中俄关系友好发展趋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两国学界的交流,达成广泛共识。首先,应该增强中俄文明文化彼此深层了解。自中俄两国都进入了社会转型之后,各自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差异。在这种现状下,双方学界有必要建立‘知识分子长效论坛’,互相介绍各自民族优秀文化代表对本国的对方局势的思维观点,旨在寻求和加深精神上的互相理解。第二,应该客观评价当代旅俄华人的形象和作用。由于缺乏对当代旅俄华人比较客观的评价,当代旅俄华人的形象及作用没有得到俄方民众的真实了解和认同。在俄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有关所谓‘中国人口扩张’五花八门,而有关双方关系发展问题的客观分析材料则大多数刊登在专业出版物上,只有少数圈子中的专家学者能看到,造成对华关系性质和发展未来评估上形成不和音。2007年4月份,俄罗斯舆情调查中心民调显示,占调查人数76%的俄民众在认为应该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同时,却普遍认为要与中国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感的产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民族情绪和心态、对华了解不透,尤其是当代旅俄华人形象是俄民众对中国印象的一个现实认知面。第三,重视培养优秀俄语人才,提高国内俄语教学地位。如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被提到了相 当高度,而国内俄语教学却处于边缘化,两者之间不匹配。中国对俄罗斯当代社会文化,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精品介绍数量极其有限,民众认知度十分肤浅。中俄两国政府商定将2009和2010年分别定为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十分有意义。通过语言文化交流,有利于引进和介绍双方更多优秀论著和论点,有利于促进彼此了解和认识。”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出席了会议的闭幕式,并在会上作了讲话。他就欧盟对外政策中的俄罗斯因素、俄罗斯帝国遗产以及中俄关系中的潜在矛盾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特别指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巨大遗产,借助这一遗产可以提高其大国地位和作用。俄罗斯在世界许多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地区,伊朗、阿富汗地区、高加索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非洲等地区可以拥有比我们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俄之间客观存在的潜在矛盾,两国是战略伙伴,但同时彼此也存在竞争因素,不能估计太高,也不能看不到。如今世界普遍认为不利的因素,对俄罗斯而言则是最得意的,油价上涨对其有利,气候变暖对其同样也是有利,西伯利亚是世界上目前尚未开垦的南极、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三大地块中最看好的一块。从战略发展来说,如果说俄罗斯靠能源难以支撑50~100年的话,那么我们支撑20年恐怕问题会更多。所以,将来的战略意识在俄罗斯这边。中俄关系发展应该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计较眼前经济利益得失。”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由京沪两地专家共同参与的学术研讨会,对加强与北京和上海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向祖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1期
第四篇: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
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
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渐进地、逐步地、审慎地进行改革。
干预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强调政府领导和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化。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重组银行系统,改善经营,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加强央行监管职能。
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为出口提供担保,抵制国际市场的歧视行为,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任期经济政策是:
2004年后普京的经济政策围绕着加速经济发展与强化中央权力两个轴心。
把加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普京在2003年提出2010年GDP翻番的目标。
在财税、投资、汇率与货币领域加强调控力度,俄采用降低税率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积累,以便扩大生产投资;通过加强财税纪律与提高能源部门利润的收缴份额等办法,把更多的财政资金集中到预算特别是联邦预算。提高国家财政发展经济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打击寡头势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特别是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部门的控制,逮捕尤科斯公司总裁霍多科夫斯基并在2005年判刑8年。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俄国家更多的控制石油战略资源。
提高经济开放力度,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2005年12月俄政府宣布,批准建立6个经济特区,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加工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重视社会经济问题,提出让俄罗斯老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房与上得起学的基本政策。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经济已持续增长了7年。
出口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1998年外汇储备只有122亿美元,2005年底1822亿美元,增长了近15倍,2006年5月上升到2264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吸引外资增加:2005年俄罗斯吸引外资261亿美元,居中东欧、独联体首位。
提前偿还外债。与2000年比较,外债总额降低了一半。总额已减少到830亿美元。2006年计划再减100~120亿美元。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居民现实收入增长8.3%,平均现实工资增长9.7%,现实平均退休金增长9.3%,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俄罗斯将举行新的总统大选。俄罗斯宪法规定,不得连续三届参选总统,但普京表示他有权于2008年换届之后第三次参加大选。
俄联邦委员会主席谢尔盖·米罗诺夫接受采访时认为,普京可在本届任期结束后,于2008至2012年担任政府总理过渡,再于2012年重新任总统。
也有国际分析认为,俄罗斯将修改宪法有关条款,使普京能够成功连任以维持对俄罗斯的强势统治。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普京在位期间带领着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俄罗斯人民作出了贡献。
第五篇: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朱晓姝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
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此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减少了其与联邦中央抗衡的本钱,强化了以总统为筷合的垂直权力体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议会的权力,使地方领导人对本地区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并把本地区发展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联邦制的发展。
(三)消肿、反腐、打寡,力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权体系。普京连任伊始,开始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先改组政府,后又大刀阔斧精简总统办公厅,初步划清政府各部门权限、简化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普京还以严惩官僚腐败为重点,采用加强反腐立法、建立专门反腐机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高薪养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反腐氛围等多种举措遏制腐败势头,使反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普京继续对寡头穷追猛打。去年再度以偷税、逃税等罪名,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尤科斯公司提出起诉,最近又对该公司最大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拍卖,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归国有,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国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坐拥75亿美元的俄第二大富翁阿布拉莫维奇也因“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被迫辞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一职。
(四)改变国家杜马选举方式,修改政府法和政党法,提升政党作用,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普京深知,政党是公民利益代言人,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与影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以此为契机,在提升政党作用、推动政党建设方面连出“三板斧”,先是取消杜马单席位选区制,将原来杜马选举一半按政党比例制另一半按单选区选举改为全部政党比例制,随后推动议会两院通过政府法修正案,取消政府阁员不得在党裤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禁令,接着于12月初推出政党法修正案,将政党注册门槛由1万人提高到5万人,人数不足5万的政党,限期在2006年1月1日前发展到5万,否则将取消政党资格。这些举措的出台,既整合了俄政党资源,优化了政党数量和格局,规范了政党建设,促进了多党制的发育和成熟,又使普京凝聚了国内更多政治资源,促使俄罗斯政治体制更均衡、更协调发展。
(五)设立公众院,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力度。普京指出,应组建一个集聚大量“人力资源”,且具备较高权威性和良好协调能力的专家的公众院。公众院作为社会舆论的公开机构,即可成为当局与民众对话的平台,有利于当局广泛倾听和采纳民众的意见和倡议,又可使民众对包括护法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实施有效的监督,还可成为扩大俄政治多元化的又一渠道。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困难和挑战
普京连任后,为达到巩固自身权力和地位,构筑俄式政治体制,加强国内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将从根本上触及俄罗斯的权力体系根基和一些政治精英的既得利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仍阻力重重。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群众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不到位。普京不止一次说过要在当局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提高当局在社会的信任度,但是他提出的地方行政长官选举制改革等举措,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某些消极反应,部分舆论认为国家管理体系将从此走向“封建化”,回到苏联集权模式。还有些舆论认为,普京下一步将拿市长和更下一级行政长官选举开刀,引起了一些人的惶恐和不安。另外,普京倡议在俄建立多党政治体系,但舆论普遍认为,在总统拥有绝对权威的“不发达的公民社会”里,多党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其次,改革深受腐败困扰。普京批评俄现有权力体系容易滋生和孕育腐败,而这些腐败往往同犯罪现象交织在一起,并已形成一种体系,在国家和社会中无处不在,特别是护法机构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现象严重,使腐败现象更加愈演愈烈。地方领导人改由总统任命后,各路诸侯命运将系于总统办公厅,普京近臣难脱卖官受贿干系。如何惩治腐败仍是俄政体改革函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第三,改革招致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普京上任以来强化总统权力的做法一直颇有微词,并多次对俄议会、总统乃至车臣总统选举提出公开批评,担心其重走苏联老路。在此次政改问题上,尽管俄当局及普京本人多次重申没有违反俄宪法,包括杜马和地方行政长官选举程序,都是在宪法框架内推行的。但是,美国政客仍指责俄“民主改革进程出现倒退”,并扬言要重新审视对俄政策,对俄采取强硬立场。俄与西方围绕民主问题的分歧进一步加深。
克服困难和阻力,继续深入推行改革
普京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所构筑的国家权力体系在2005年伊始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今年年初,社会福利货币化改革(即优惠性社会福利由“暗补”改为“明补”)启动后,在俄政坛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反对派乘机向普京发难,地方政府也对中央“抗旨不尊”,就连现政权内部也出现了许多反对声音,严重冲击了普京倾力构筑的国家权力体系。俄共率先向普京叫板,在杜马与另一左翼党派“祖国党”联合征集议员签名,发起对现政府的不信任案表决,迫使普京重组政府。“祖国党”领导人罗戈津直接要求总理弗拉德科夫引咎辞职。右翼政党“亚博卢”民主党和右翼力量联盟也明确宣布反对社会福利补贴货币化。地方政府也对这一改革持不满和恐惧态度,目前在89个联邦主体中只有5个联邦主体表示支持中央的改革。在政权党统俄党和政府内部也出现许多反对声音。俄国家杜马副主席、统俄党党员莫罗佐夫和弗拉德科夫的高级助手萨曼诺夫已公开表示反对福利改革计划。面对朝野的压力,普京一方面表示给享受社会福利者加薪,力图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本着整合现有权力体系的原则,坚决要求各级权力班子在不恶化享受社会福利者生活的原则基础上将这一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看来,无论如何,普京都将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将政治体制改革推行下去,以期在2008年任期结束时将俄打造成高效、优质、顺畅权力体系的国家。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