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

时间:2019-05-13 05: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

第一篇: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

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

南京政治学院 蔡激

摘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普京时期俄军改革额度内容和做法,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同时给我军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启示。

关键词:普京 俄罗斯 军事改革

军事改革,其目的是使本国的军事力量出现质的跨越;其本质是解决旧有体制的调整与转型问题,是结构性改造和制度创新,是从组织上解决军队外部环境和军队所面临的一系列任务和军队本身现有状况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俄罗斯军事改革主要经历了叶利钦(1991年6月—1999年12月)、普京(2000年1月—2008年5月)、和梅德韦杰夫(2008年5月至今)三个阶段,总体过程相对连贯。针对各个时期的形势,配合各种方针、政策,三个阶段各有侧重,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普京就任总统以后,从国家现实安全的需要和经济实力出发,在叶利钦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大大的加强了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显著提高了军队的职业化、现代化的程度,更为有效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更为切实地维护了俄罗斯的大国形象及其国际地位。认真分析和总结普京时期俄军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而且能给我军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启示。

一、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国防领导体制和战略指挥体制,实现军政军令分离。首先,把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的职能改为对总统关于国家安全的辅助决策机构,恢复了总统正常的战略领导与管理。其次,重新划分了总参谋部与国防部的职能,确定了俄罗

斯武装力量的领导原则。第三,建立了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地区司令部,实现了军政军令分离。

2.改革兵役制度,建设职业化军队。2003年7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由国防部和其他强力部门联合制定的《2004—2007年用合同制军人补充部队和兵团的联邦专项纲要》,截止2008年5月,俄军约有80个兵团和部队过渡到合同制,共有约25万名士兵和军士按合同制服役,在相应份额中占到50%。

3.优化军兵种结构,强化常备部队建设。首先,继续裁剪军队员额,预计2011年前减至110万,到2016年裁剪到100万人以内。其次,优化军兵种结构。把战略火箭军从军种降为兵种,对战略导弹部队进行大幅度消减,同时加强常规部队的建设。第三,强化常备部队的建设。重点建设“强大的、装备精良的、高度机动的”兵团和部队,满足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4.改革后勤保障体制,建立一体化的联勤保障系统。在叶利钦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俄军的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对后勤保障机构和技术保障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建立涵盖所有部门的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进一步还按划区保障的原则 下放后勤指挥权,组建机动后勤保障力量集团,为战时后勤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5.改革军事教育,拓宽军官的培养渠道。对军事院校进行的裁撤并改,既是俄罗斯军事教育资源的配合更加合理,也为更好地培养俄军高素质军官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改革军人社会保障,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将军人的薪金制度纳入到政府公务员工资体系,建立了军人的住房保障制度,不但提高了军人的待遇,也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

7.改革国防工业体系,增强国防潜力。重点是对国防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政策进行了重新规划,出台了一系列 切合实际的改革规划。逐渐扩大了一体化的规模,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控股的大型股份公司,为俄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汲取俄军经验把调整体制编制和优化军兵种结构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

普京时期一直把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和优化军兵种结构作为推进军事变革的突破口,总体来说实现了军事领导和指挥体制的革新,实现了军兵种结构的优化,也为下一步的军事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平台。

纵观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强劲势头,我军的质量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调整和更高的要求,而体制编制作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并最终完成 新军事变革的关键因素。我军在今后的体制编制调整中,必须按照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进行从指挥体制到部队编成的全面变革。

应确立合理的军队编成结构。在维持军队现有数量的基础上裁剪军地共有的非作战保障编制和附属机构,扩大生活保障的社会化范围,剥离军队承担的社会职能,推进军队建设的职能化和职业化。

应确立合理的军兵种比例结构。重点整合兵种建设,在继续建设海空军和二炮的基础上推进陆军的职业化,增大高技术密集型部队的比重,优化官兵编配结构。

应确立合理的部队任务结构。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 命,立足军事斗争准备,按照适当比例划分、建设各类部队,确保我军在任何时候都能应对危机、控制危机、决战决胜。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战后俄罗斯军事改革及其经验教训。外国军事学术,2002(3);

[2]邵俊武。浅析俄新总统的军事策略。外国军事学术,2000(7);

[3]姜永伟。俄军加快军事改革进程。外国军事学术,2008(11)《才智》2010年第30期

第二篇: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历程

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历程

摘要普京上任之初针对俄罗斯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新世纪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步伐。以2003年10月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文件为标志,可以将普京担任总统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划分为两个阶段,本文在此作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俄罗斯 普京 军事战略调整

第一阶段:奉行积极的现实遏制①军事战略(2000年2003年)

2000年普京执政后,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对俄罗斯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先后颁布新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军事学说》等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明确了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威胁,构建了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基本框架,使得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极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普京明确指出:军事领域威胁的水平和规模日益上升和扩大,俄联邦国家安全在国际领域面临的威胁表现在,别国企图阻挠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中有影响的一极的努力,国际恐怖主义已公开以破坏俄局势稳定为目的发起攻势。②《俄联邦军事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俄联邦及其盟国的军事安全的潜在外部威胁和内部威胁依然存在,其中外部威胁包括:对俄联邦的领土要求;干涉俄联邦内部事务;在俄联邦和盟国的边境附近建立军事集团。内部威胁包括: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恐怖主义活动;非法武装的建立及其活动;破环军事设施及其他非法活动。③

2000年俄罗斯颁布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军事学说》等文件中关于安全威胁的新判断,标志着俄罗斯对于威胁的认识已从叶利钦时期的乐观趋向严峻,从幻想趋向理性。通过对主要对手、敌我关系、敌方的战略企图以及战争准备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指向性更为清晰。为缓解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俄罗斯有针对性地参与全球重大安全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国内进一步推进军事改革,研发新一代的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了俄军应对威胁的能力。

第二阶段:奉行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④(2003年2008年)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高层领导人对于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面对高度信息化的美军,如何准备未来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成为俄军关注的重点。2003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构想文件,拉开了俄罗斯军事战略新一轮调整的序幕。时任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的巴卢耶夫斯基指出:该构想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威胁判断、军事力量的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补充。⑤2004年2月俄军举行了安全2004战略核演习,巴卢耶夫斯基宣称,我们现在这样表述武装保卫俄罗斯的主要组织原则: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⑥这标志着俄罗斯军事战略已实现从积极的现实遏制战略向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转变。该战略将非对称回应作为战略方针,用于指导俄军的建设与发展。

战略方针作为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原则和纲领,它明确了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及军队建设的方向。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者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根本着眼点,以战略环境的清醒认识为基本依据,根据战略目的和任务而制定的。⑦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消极防御还是积极防御,都是在亲西方战略思维的影响下制定的。军事战略思维的这一出发点就决定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缺乏自主性,是一个具有多变性和过渡性特质的军事战略。面对西方国家的战略挤压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迎合西方,而不是在军事领域内对抗西方,这样的军事战略带有明显的消极性。

普京执政后,受到持续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俄罗斯综合国力已经不能支持普京在军事领域与主要战略对手展开全面较量,而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围堵并没有减弱。为此,俄罗斯只能以非对称回应的战略方针作为指导,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俄罗斯占优势的领域抗衡主要战略对手。在非对称回应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俄罗斯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行动原则,不断增加军事投入力度,调整体制编制,减少俄军数量,优化军兵种结构。同时,执行武器装备更新计划,组建地区司令部并开始试验跨军种战区指挥体制,以提高俄军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

注释:

①叶利钦后期俄罗斯奉行现实遏制军事战略,在2000年普京上任至2003年颁布《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期间,尽管俄罗斯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战略新的指导方针,但是在三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显然,现实遏制军事战略也不能概括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后的新变化。根据俄罗斯(2000年2003年)对于军事战略的调整的特点,可以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奉行的军事战略概括为积极的现实遏制军事战略。

②于淑杰译.新版《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之一).外军资料.2000(4).第7页.③于淑杰译.俄联邦军事学说.外军资料.2000(42).第5页.④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于1997年首次提出,提出后并没有被俄军立即采用,直到2004年在安全2004战略核演习中,该战略才被俄军正式运用到军事实践中。

第三篇: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 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治体制建设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对此,他用“六个确立”来予以概括。“第一,确立了总统的地位和权威;第二,确立了政权党的主导地位;第三,确立了国家对寡头的控制;第四,确立了主权民主观;第五,确立了今后政治稳定发展的基础;第六,确立了国家发展方向的继承性和社会性。”

会上,许多代表对普京卸任后其诸多理念的继承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石泽研究员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关普京政策的传承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虽说是一种大势所趋,但其政策是会变的,比如与西方的关系,因为与西方对立,回到冷战期,这根本不是俄罗斯的想法。有关对俄罗斯转轨评价问题,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变化比较缓慢,其中制约因素很多,另一种则是以新的角度去考量俄罗斯发展问题。对当代俄罗斯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去看,俄罗斯所具有的对抗能力在世界大国中找不出第二个,它完全可以凭自身资源优势去解决发展问题,它的能源取之不尽,是其外交的支撑基础。俄罗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跳跃式地发展,并已在提倡创新性发展,外交政策提倡竞争力,经济发展也提倡竞争力,普京任期结束之前,重点是谈两个调整,对外调整其大国地位,对内侧重经济建设调整,从而创造一种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局面,包括发展规划。”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键研究员针对俄罗斯未来政治局势发展中存在的变与不变问题概括为六个方面。他指出:“一是俄罗斯发展至今变数很大,但这次政治选举没有变数;二是俄罗斯的总统继任者存在变数,但新议会政党中没有大的变化;三是普京的去向还有较大变数,但普京的治国方略不会有大的变化;四是普京能否重新回到总统职位有一定变数,但普京通过某种方式继续影响俄罗斯是无疑的;五是后普京时代的外交会有一些变化,但其内政不会有大的变化;六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会有变数,但是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会上,一些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当 代俄罗斯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唐朱昌教授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趋势特点归纳为三要点:一是必须维持经济强势增长的惯性态势,二是经济质量短期内难以提升,三是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能增强。在阐述自己观点依据时,他指出:“第一,实现俄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是俄罗斯政府上下的基本共识,是‘硬约束’,将促使俄罗斯必须充分利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上升趋势,延续目前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达到GDP年均保持7.2%以上的增长目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将不断得到显示,主要集中在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长方面;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显现。第二,GDP翻一番的‘硬约束’使俄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上面临两难选择,其结果是牺牲经济增长的质量换取经济增长的规模,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企业粗放经营惯性的交织与互动,使资源密集型经济及其衍生的弊端成为俄经济短期内难以治愈的痼疾,企业总体微观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对俄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除经济增长模式、结构不合理和质量不高之外,其固定资产持续老化 和投资资金不足、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非均衡’、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风险增大等都是制约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佩华研究员在发言中对普京执政期俄罗斯经济结构的非效益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俄罗斯产业结构呈现一种非效益性,原先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现在重工业基本没有了,这样的经济结构还在延续,并且没有大的改观。投资依然还是以资源领域为主要投资,其他方面的投资相当少,尽管2006年投资额达到300多亿美元,但其投资结构差距相当悬殊。由于贸易结构畸形还在发展,其他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少,而且影响了周边贸易。鉴于其产业结构非常脆弱,一旦外部行情发生变化,其内部经济也会发生大的变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军梅则认为:“从经济发展来看,能源已经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标点,一方面可以提高俄罗斯国民收入,拉动其内需,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外汇储备和稳定基金。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比阿拉伯国家先进多了,如果抓住油价上涨这个机会的话,俄罗斯不仅可以为自己经济发展积累资本,而且同时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创新技术所需资金的保障,实现其经济崛起战略目标。”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转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新 教授从俄罗斯历史发展过程对俄罗斯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关系,尤其是普京执政期的制度改革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俄罗斯制度变迁过程中,正式制度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而非正式制度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移植性就很差。所谓非正式制度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这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是很难改变的。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一旦这个国家走上某条道路就很难再改变,在新经济学中称之为路径依赖。在俄国历史上,从彼得一世和二世,包括90年代的改革来看,每次改革它都是八面清洗,固有的思维方式使之脱离了欧洲,改革又使它回归欧洲。历史上出现的每次西化都使社会变成一种无序的状态,每次回归则都带来了秩序。由此可见,由于这些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不管普京是不是继续掌权,它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从俄罗斯历史过程来看,俄罗斯集权程度最高时便是它经济高速增长时,而其弱化时也就是其经济衰退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制度移植与本土的非正式约束形成了冲突造成俄经济改革失败,普京的‘拨乱反正’使其制度改革与本土非正式约束紧密结合,便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制度基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则对如何去看待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要打破一些传统理论的模式去评价俄罗斯。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普京不仅从政治上控制了俄罗斯,而且通过行政与市场结合手段逐渐将俄能源、军工、通讯、交通、航空制造和船舶制造等涉及国家命运的战略行业控制在了手中。都说俄罗斯产业结构脆弱,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只要中国的经济不垮台,只要世界经济在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就势必在增长。俄罗斯的能源按照现在的增长幅度还可以开采50年,更何况它地下还有很多没有探明的油气储藏。所以我们不要指望他能源不行了,如果其能源枯竭了,要垮台了,那么我们的经济就非常不行了。所以我们要以这种思路去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普京已经对石油价格的下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它的稳定基金,该基金总额已超过了1 000亿美元。尽管俄罗斯的发展结果是不合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是这种强劲的势头谁也挡不住。怎样去对待在这样强劲经济支撑下崛起的俄罗斯,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双方之间已经存在了一个激烈的竞争关系。”

会上,与会者对俄罗斯政治走向,尤其是普京卸任后的去向及其接班人问题予以了较大关注。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原社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盛世良研究员在发言中就此问题及俄今年总统选举形势予以了大致预测,并就“普京之后是普京”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指出普京卸任之后,无论谁出任下届俄罗斯总统,他都将继续保持其政治影响。他认为:“普京是否回归政坛,我觉得,有其三大保证,第一是干部保证;第二是政策保证;第三是计划保证。普京执政八年制定了八个发展计划,并且一些长远目标都跨越了2008年。2005年提出四大社会工程,2006年提出人口工程,完成期为十年。2007年又首次提出为期三年的发展计划。政府对2020~2030年已定下经济目标:至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人均GDP将从现1·2万美元增加到3万美元,至2030年则达到4万美元。所以,从短期局势与中期趋势来看,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趋势是有计划保证的,后普京时代的权力架构已经形成,八年执政已经探索出一个符合国情民意的发展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研究员就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结构特点与趋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俄罗斯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俄罗斯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社会分层结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社会结构由原来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化;二是俄罗斯的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型。从这样的社会结构去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判断结论:第一,俄罗斯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俄罗斯长期以来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延续,在某种意义上是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现实中的体现。这个遗产的惯性影响在短期内不会完全消除。第二,从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社会实践对比表明,鉴于俄罗斯社会市民的‘横向相互关系’薄弱,俄罗斯的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治理。普京执政时期强化社会的纵向相互关系,增强了俄罗斯社会对自身历史文化遗产的肯定和依赖,将对俄罗斯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第三,俄罗斯社会结构决定了其社会公正模式是以‘合作和互助’为大众心理取向,而不是以西方新教伦理为基础。普京执政时期提出的所谓‘政策社会化’,正是体现了对这种俄罗斯社会公正模式的取舍。第四,民众在对待政府和普京总统信任程度上表现出很大差异,说明俄罗斯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结构,但俄罗斯更需要完善国家的权力架构。第五,俄罗斯的政治是精英政治,精英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主体。普京通过打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所谓旧金融寡头,完成了自己在精英层的布局,形成了以强力部门成员为主体的精英层结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立凡着重就在俄西方非政府组织活动现状、对俄大选采取的手段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俄罗斯大选之前,在俄西方非政府组织往往会加大其活动力度,对普京主权民主制度说三道四,采取一些惯用手段,干扰选情和社情,譬如:以一些人权组织散布评论,或以非政府组织名义办论坛,包括组织一些学术机构举办国际会议,通过会议影响来抨击俄罗斯的权威统治;以一些非政府组织名义对俄部分政府官员进行拉拢,利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构建民主大联盟等。但自‘颜色革命’之后,俄罗斯政府对在俄非政府组织加大了控制,采取了各种立法和行政措施。尽管非政府组织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但俄总统选举前夕,在俄的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绝不会罢手,停止其活动,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攻击俄政府。”

二 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的外交走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石泽研究员就普京执政期的外交战略及俄美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指出:“普京的外交政策与前任相比有一个很大的战略调整。其特点概括起来为八个字:独立、自信、进取、务实。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在外交思想上出现了欧洲大西洋主义与新欧亚主义的争论。第二,外交由原来的退让到现在的强硬,从被动到主动。第三,在外交布局上,由局部的弱点到全方位的优点。第四,从盲目追求大国地位到注重地缘战略的经济利益。第五,由浪费资源到保护利用资源。”

石泽研究员认为,俄罗斯的外交转变与其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密切相关。就俄罗斯外交战略而言,其地缘政治是两个层面,一是独联体,二是欧洲,但俄美关系是影响俄罗斯发展的重要因素。他指出:“俄罗斯改善与美关系是有变化过程的,先是通过退让和妥协,以求得改善关系,如今则采取比较强硬的做法,实际上还是想与美改善关系,但其目的并非跟美国人对决,回到冷战,而是寻求同美国一个平等的合作关系。美国多年一直奉行对俄挤压政策,但俄罗斯并未被压垮,反而发展了。这与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所面对的机遇,或者其领导人的智慧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当前俄美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俄罗斯和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对立加剧,这种对立已经使双方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情况。第二,俄罗斯对美国表现出空前的抗争态势,这表明俄罗斯在力求改变其对美妥协和退让的做法,而且改变不平等关系的模式,这些模式受到了俄罗斯的改变。第三,俄美军事竞赛已经拉开序幕。双方在军工领域的冲突可能对未来的双边关系构成直接的影响。第四,俄罗斯借助多边对美国实施反制,这是普京的特点。俄罗斯作出调整与美关系,实际上是对西方国家的政策,也包括对独联体政策和对中国政策。但尽管俄罗斯与西方矛盾凸现,但还没有突破冷战后这种非敌非友的关系。在应对非传统威胁方面却又面临一些共同的利益,必须借助各自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傅勇从全球层面和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俄罗斯发展的国际环境及对外政策走向,她认为:“从全球层面来看,涉及五个方面。首先,全球经济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对俄罗斯发展非常有利。其次,对俄罗斯的外部军事威胁相对减少许多,即公开的大国集团对俄罗斯的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非常低,俄罗斯没有永远的敌人。第三,目前的国际体系是以单独体系为主的,这种体系对俄罗斯构成一种威胁,美国利用其军事实力对别国实行军事打击,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下去,会出现一个真正的多极世界,一个多层次的国际体系。第四,能源始终是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未来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可能会得到缓解,俄罗斯对此是充满信心的。第五,由于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与世界经济发展将愈加密切,但也存在一部分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地缘政策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军副研究员着重就俄罗斯国家地位及其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对外政策始终摇摆不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国家地位的缺失。从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来看,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帝国的兴起、扩张和衰落的历史,它拥有太多的帝国成分及太少的民族国家成分。从俄罗斯国家定位的外部性来看,俄罗斯是走向西方还是面向欧亚,这一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俄罗斯今天不可能走向西方这样的国家。普京时期,俄罗斯重新确立了面向欧洲的国家发展战略,与西方形成了一种新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尤其与欧盟的关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但是,随着普京加强中央集权领导,西方各国便开始对俄罗斯国内民主倒退一再批评指责,从而导致俄罗斯新的东方外交政策出台。今日俄罗斯外交从冷战终结后向西方一边倒真正转向面向欧亚的‘双头鹰’外交,它表明,俄罗斯外交从大西洋主义走向欧亚主义,是欧亚主义思潮复兴以来在俄罗斯外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张耀副研究员对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与美欧关系变化及发展 走势进行了分析。他在发言中强调:“目前俄与美欧关系滑坡之性质乃是双方基于价值观念和地缘政治与安全利益冲突的结构性矛盾。其冲突焦点包括‘民主人权’、‘颜色革命’、能源、反导、北约东扩、伊朗核问题等,这种矛盾冲突短期内难以解消。为此,俄将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1)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独联体集约组织机制加强与独联体内的战略协作,未来可能出现以俄为首的新欧亚国家核心集团;(2)利用自身能源优势,谋取国际优势地位和影响;(3)加快军事力量建设;(4)加强与中国、印度和伊朗等国战略合作,以牵制美欧。但从美欧与俄关系发展总体趋势来看,美欧对俄罗斯的战略定位一直是遏制加接触。一方面在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上继续对俄施压,另一方面在反恐、防扩散等一些问题上则还是强调与俄合作。”

三 新机遇期中俄关系发展前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就普京卸任后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包括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刻分析,在预测两国关系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他认为:“首先,中俄在政治关系上至少可形成三大共识。一是谋求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俄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实践,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双方因政治制度不同产生的分歧,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来自西方的政治压力,增强双方的互相吸引、借鉴和借重。二是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互相关系。中俄两国在发展战略方面的共识增多,有助于中俄战略协作框架的总体稳定,有利于我争取和延长战略机遇期。三是阻止外来渗透与干涉。在经历国家衰败痛苦体验和“颜色革命”的现实威胁后,俄更加深切体会到防止外来干涉、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因而,双方在应对国际政治压力方面的沟通与配合会更默契。其次,中俄经济发展各具规模,为双边经济合作可拓展三大领域。第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为规避风险、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双方开展广泛合作。当前,中国是一个产品出口大国,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两者如果形成合力,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使西方主导的‘不合理’经济秩序加速调整。第二,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两国互相协调,发挥促进作用。中俄在地区能源和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农牧业现代化等方面可找到更多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第三,能源是中俄之间最有潜力的一个合作领域。从长远看,俄欧进一步扩展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不大,俄日因领土问题能源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中国则是俄最具潜力的能源销售市场,而且中俄能源合作将超出双边的局限,可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框架内、朝鲜半岛、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找到更广阔合作范围。再则,俄要成为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将促进中俄在三大战略方向开展密切协作。一是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为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开展更密切合作。三是为应对安全领域的共同挑战而积极合作。再则,俄罗斯不断走强,可能对中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之一,俄‘老大’思想抬头。随着俄罗斯综合国力和大国意识上升,未来对我国战略需求会相应降低,可能会更看重经济利益而轻视战略需求。之二,在周边地区与我竞争。俄仍把独联体,尤其是中亚视为其传统影响区域,对我在当地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能源合作的深入感到不安。之三,大企业和大项目合作难度加大。由于俄扩大战略行业‘禁区’,将使我大企业难以进入俄重要产业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俄经贸合作档次的提升。之四,给我与西方关系带来冲击。从发展趋势来看,俄可能对美欧一味采取强硬姿态,同时要求我跟进,迫使我在维护中俄共同利益和改善与西方关系之间作两难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对制度积累与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尽管中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组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纠缠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因素并复杂互动、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比其他任何一组大国关系都要完整,所以两国保持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和发展是可能的,其决定因素正在于制度化的中俄关系所带来的累积效应。在中俄关系的制度安排下,中俄双方合作开始变为一种有规则、稳定和长期性的结合。这种合作制度可以调节、限制和疏导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就中长期而言,即使中俄关系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也会因为其制度化的原因而得到释放和缓解,甚至消除,很难重复过去中苏关系的那种大起大落局面。但应该看到,尽管中俄关系已经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但不可能解决两国根本的国家利益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副主任强晓云就中俄关系发展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保持中俄关系良好发展势头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中俄双边因素,包括推进中俄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有利因素包括:(1)中俄领导人希望两国世代友好的意愿;(2)中俄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要求双方保持友好发展的势头;(3)中俄关系已经确立了友好发展的基础。不确定因素包括:(1)如何增进中俄民间交往意愿;(2)如何推进两国经贸关系持久发展。增进中俄民间交往首先须建立起互信基础,消除各自心存戒备和防范心理。中俄关系中出现彼此竞争在所难免,正当的竞争有利于共同发展,而不正当竞争则有碍于两国关系。二是中俄两国以外因素,包括美国因素。美国在中俄关系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假设有一天,中俄之间某一方突然改变了目前与美关系现状,成为另一现状,那时候中俄关系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研究室主任陆刚研究员就中俄贸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必须正视未来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两个实质问题,一是中俄经贸结构不平衡现象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加重;二是中俄之间存在关税和非关税性贸易壁垒。对此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他提出:“(1)努力促使双方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制定关税政策,加快实现贸易便利化进程;(2)努力消除双方经贸关系中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3)通过制度安排消除两国贸易中的不正常现象,减少贸易纠纷;(4)扩大两国的贸易领域和投资范围,加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5)最终实现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健荣就中 俄关系互相认知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保持中俄关系友好发展趋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两国学界的交流,达成广泛共识。首先,应该增强中俄文明文化彼此深层了解。自中俄两国都进入了社会转型之后,各自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差异。在这种现状下,双方学界有必要建立‘知识分子长效论坛’,互相介绍各自民族优秀文化代表对本国的对方局势的思维观点,旨在寻求和加深精神上的互相理解。第二,应该客观评价当代旅俄华人的形象和作用。由于缺乏对当代旅俄华人比较客观的评价,当代旅俄华人的形象及作用没有得到俄方民众的真实了解和认同。在俄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有关所谓‘中国人口扩张’五花八门,而有关双方关系发展问题的客观分析材料则大多数刊登在专业出版物上,只有少数圈子中的专家学者能看到,造成对华关系性质和发展未来评估上形成不和音。2007年4月份,俄罗斯舆情调查中心民调显示,占调查人数76%的俄民众在认为应该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同时,却普遍认为要与中国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感的产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民族情绪和心态、对华了解不透,尤其是当代旅俄华人形象是俄民众对中国印象的一个现实认知面。第三,重视培养优秀俄语人才,提高国内俄语教学地位。如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被提到了相 当高度,而国内俄语教学却处于边缘化,两者之间不匹配。中国对俄罗斯当代社会文化,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精品介绍数量极其有限,民众认知度十分肤浅。中俄两国政府商定将2009和2010年分别定为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汉语年,十分有意义。通过语言文化交流,有利于引进和介绍双方更多优秀论著和论点,有利于促进彼此了解和认识。”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出席了会议的闭幕式,并在会上作了讲话。他就欧盟对外政策中的俄罗斯因素、俄罗斯帝国遗产以及中俄关系中的潜在矛盾三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特别指出:“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巨大遗产,借助这一遗产可以提高其大国地位和作用。俄罗斯在世界许多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地区,伊朗、阿富汗地区、高加索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非洲等地区可以拥有比我们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俄之间客观存在的潜在矛盾,两国是战略伙伴,但同时彼此也存在竞争因素,不能估计太高,也不能看不到。如今世界普遍认为不利的因素,对俄罗斯而言则是最得意的,油价上涨对其有利,气候变暖对其同样也是有利,西伯利亚是世界上目前尚未开垦的南极、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三大地块中最看好的一块。从战略发展来说,如果说俄罗斯靠能源难以支撑50~100年的话,那么我们支撑20年恐怕问题会更多。所以,将来的战略意识在俄罗斯这边。中俄关系发展应该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计较眼前经济利益得失。”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由京沪两地专家共同参与的学术研讨会,对加强与北京和上海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向祖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1期

第四篇:略写普京与俄罗斯改革

略写普京与俄罗斯改革

不管以前,还是现在,俄罗斯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有一个人,它改善了昨天的俄罗斯,造就了今天的俄罗斯,也将影响着以后的俄罗斯。他就是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无论他是当总统,还是总理,都被俄罗斯民众定位为“俄罗斯最需要的人”。在金泽灿先生主编的《普京大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看普京,便知道俄罗斯未来;知道俄罗斯未来,才能明了世界格局。

我们知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普京迎难而上,他不仅改变了俄罗斯的命运,而且影响这世界格局。普京被称为“铁腕总统”,在他执政期间,使俄罗斯政治局面逐步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政治上,围绕加强联邦中央与总统权力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走俄式的民主道路也就是普京所称的“主权民主”道路。在天津师范大学张石同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一种权威主义的治国模式——俄罗斯“可控民主”的研究》中,概括了以下六点改革措施:(1)、加强垂直政权体系,改组议院上院——联邦委员会,派驻总统全权代表对各联邦主体进行监督,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2)、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坚决镇压车臣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3)、取消“地方直选”,根据普京的建议,联邦主体领导人由原来居民直接选举改为经总统提名、由地方议会选举并报总统批准。(4)、确立强力部门、行政系统乃至总统权力的整体性强势地位。(5)、反对并限制寡头干预政治。(6)、通过控制媒体,使反对意见难以表达。在这些措施中,影响较深刻的是高薪养廉。担任要职的高官将领取更高工资,享有更多优惠,但必须接受国家对其生活方式和交往对象的监督。普京说:要想挣钱,那就下海经商;想要为国家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在2007年的一场清除腐败的“大扫荡”,太平洋沿岸海滨边疆区副行政长官亚历山大·希什金于7月25日因收取120万卢布(约47250美元,28万人民币)而被捕。看一下今天的中国,贪污上千万,甚至以亿为计的官员大有所在吧?相比可见,我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经济上,普京查找病根,速开良方,标本兼治。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经行调控,力争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打击寡头,不让他们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防止他们进入政界。在《岁末文集》(2000年 东欧中亚研究所出版),许新的一篇名为《普京经济改革政策特点的经济学分析》,概括了以下六点经济改革措施:

一、走经济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二、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

三、反对重新国有化,主张完善已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的微观基础;

四、调整宏观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

五、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主张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和循序渐进地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六、注重社会政策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受伦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社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普京是要建立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保持一定国家干预的、实行有序竞争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正如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指出的,“俄罗斯需要一种有竞争力的、有效益的、社会公正的、能够保证政治稳定发展的经济体制”。事实证明,普京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在辽宁大学付娜同学的《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硕士学士论文中,显示了一些数据。普京执政八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加了72%,已恢复了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成为第7大经济体。

外交上,普京的强人形象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在2002年12月30日的《北京晨报》中有一篇名为《解读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冷静务实,左右逢源》,它用“冷静务实,左右逢源”作了生动形容。普京当选总统后,冷静分析俄罗斯国内外形势,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大国情结,明确提出外交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服务,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2002年,俄外交基本实现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其特点是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有退有进,放下超级大国的架子;在外交战略上,以独联体、欧美和亚洲作为俄外交的三大优先发展方向,自西向东展开务实外交,可谓东西兼顾,左右开弓。对欧美关系的改善:对手变朋友;修补独联体、东欧传统友谊:不忘老朋友;对亚洲(如中国):增进友情。在外交策略中,普京充满智慧,巧选时间。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世界安全局势与外交格局。普京抓住机会,同美国改善关系。2000.4,他选择了英国作为上任后出访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因为英国不但在欧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改善恶英关系还能间接促进俄美关系的发展,减轻俄美对立,为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打开缺口。

普京是一个“铁腕总统”,但在俄罗斯人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平敏总统”。这既指他出身普通,更是说他总是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被人民看作是可以见到面、可以向其亲自倾诉、可以触摸到的人。他了解贴近百姓,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到各地考察,随意走进农村家庭。又一次考察远东时,路过一个村子。有个男子正穿着裤衩在劈木头。老婆对他嚷道:“当家的,总统来了!”“什么总统,见鬼了!”男子不相信,可抬头一看,愣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真是您啊!”“不,不是我。”普京开玩笑说。男子不知深浅的请普京和他儿子一起游泳。当时水温只有21摄氏度,普京二话没说就下了水。这个故事很快变成了传奇。普京很喜欢孩子,开设的总统网站首先面对的就是孩子。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俄罗斯在改革中也困难重重:西方国家的诘难;车臣民族分裂行为;“航母终结者”的悲剧;大剧院的“寡妇军”;别斯兰人质事件;全球金融危机......普京挺过来了,俄罗斯挺过来了,俄罗斯人民挺过来了!面对日后的重重困难,普京和他的国家、他的人民一定能从容面对,大步向强。

普京说过:“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俄罗斯人能够说,我为我省在俄罗斯而自豪。”、“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他已当过8年总统,4年总理。今天,他又站在了俄罗斯总统的位置上,今后的8年,它将给俄罗斯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第五篇:俄罗斯的军事改革

俄罗斯立国后,面临着重新组建军队的重大任务。从一开始,俄就强调,其建军过程不应是在原苏联武装力量基础上的一种简单的恢复和重建,而必须从旧模式中走出来,走军事改革之路。几年来,俄军在组建工作中的确采取了包括裁军撤军、重建领导与指挥体制和修改兵役制度等一些改革措施,尽管动作不算小,但实际上还是一种恢复与调整的性质,并未触及俄军的根本体制。连俄官方都承认,“真正的军事改革并未开始”。1996年以来,随着俄经济形势逐渐趋缓,新的政体基本确立,在对军事政治形势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俄决策层认为正式实施军事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1997年7月16日签署了对武装力量进行重大结构改革的命令,正式拉开了全面军事改革的序幕。在总统、议会、政府和军方的参与下,有关军事改革的具体构想和方案正在陆续出台。从初步公布的改革方案和俄军政要人的讲话看,俄罗斯全面军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支高效率的人数不多、机动灵活、编成合理、装备先进、有充分的遏制能力的现代化职业军队,一支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能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的军队。这一目标将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为1997-2000年,主要是采取措施使军队结构更趋合理,减少无助于增强国家防御能力的浪费性支出。第二阶段为2001-2005年,按照高技术战争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军种结构,完善指挥体制,装备新型技术兵器。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俄罗斯初步制定的军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一、以减少军费负担,建立精干的军队为目标,继续压缩军队员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管了原苏军75%的兵力,约280万人。俄军从1992年5月开始裁减,截止1996年已经裁减了112.28万人。尽管如此,俄认为维持如此数量的军队仍然力不从心,而且有碍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叶利钦的改革方案中提出1997-1998年再裁减50万人,使总兵力降至120万人。裁减的具体方案,一是重点裁减中央指挥机关,计划把拨给国防部机关的资金削减到占军队总预算的1%,这样一来,中央指挥机关的人数将裁减三分之一。将军的数量将由目前的2865名(其中军队为1928名)减少至2300名。二是重点裁减各军兵种中缺编严重、技术装备程度差的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机构,保留并充实部署在受潜在威胁的地区以及西部、南部和东部等重要战略方向的部队集群,此外,还将利用裁减下来的部队来补充、加强战略遏制力量、指挥-侦察和通信系统、前线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等。三是重点裁减部队中的士兵,最大限度地保留军官和准尉。四是把国防部道路管理局转交给地方政府,此一项将裁员5.6万人。五是进一步减少军队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

二、以加强战略遏制力量为重点,优化军种结构经叶利钦批准的军事改革方案中提出在1998-2000年期间要把战略火箭军、军事航天力量和反弹道导弹防御部队合并成“战略火箭军”;国土防空军与空军合并,仍称空军。这样一来,俄军就由目前的五大军种变为战略火箭军、空军、海军和一般任务部队四大军种。[!--empirenews.page--]此次结构调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战略遏制力量的重新组建。近年来,经过《欧洲常规力量条约》的实施,俄武装力量自身结构的调整和俄军工潜力的严重下降,俄军的常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其战斗力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与维护国家安全相适应的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将不得不把确保国家安全的砝码主要压在战略核力量上。通过对战略力量的合并,裁减多余人员,优化内部结构,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节约资金,二是有利于集中指挥与控制,“大大提高战略遏制力量的战备水平和可靠程度。”

三、按“战役-地域性质”的原则,改革战区指挥体制目前,俄罗斯设8个军区,军区的设置与职能基本与前苏联时期相同,即军区按地区设置,是一种“地区性高级军事行政单位”,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的陆军实施指挥,对空军和防空军也有一定的指挥权。新的军事改革方案提出,1999-2000年,军区的数量将由8个减为6个。不仅数量减少,职能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后的军区将具有“战役-地域性质”,赋予军区“战役战略指挥部的地位”。新的军区指挥机构不仅对辖区内武装力量各军兵种的军团、兵团和部队拥有战役指挥权,对其他军队,如边防部队、内卫部队和紧急情况部所属的部队等也拥有战役指挥权。与此同时,宣布将取消陆军总司令一职,其职权由各军区司令部行使,原先属陆军总司令部指挥的防空力量和航空兵将改由军区指挥。这一改革可以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减少了指挥层次,提高了战区对突发事件和局部冲突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加大了战区的战役-战略指挥权,使军区真正成为能对各种军事力量都能实施指挥的机构,将有效地避免在同一战役方向上指挥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的弊端。

四、根据实际需要和国家的财力水平,分步骤建设全职业化军队俄罗斯建军伊始就宣布实行义务兵役与合同兵役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并且逐步扩大职业兵的比例。截止目前,俄军共有23.1万名合同兵占全部现役士兵总数的25%。1996年,叶利钦总统在大选前后提出了取消混合兵役制,全部实行合同制,“按职业原则建立国家武装力量”的改革方案。虽然叶利钦的方案遭到了种种非议,但现在看,建设全职业化军队已经势在必行,只是时间可能不是叶利钦提出的2000年以前,而可能是2005年前,甚至更晚一些。主要障碍是财力不足,据俄总参部组织动员总局估算,维持一个合同制军人要比维持一个义务制军人的费用多2.5倍。因此,俄军打算分步实现建设全职业化军队的目标。第一步,2000年前,首先把参加维和部队和在军事冲突地区执行任务的兵团和部队改为合同制。第二步,2005年前,完成全部建成职业化军队的目标。据透露,1997年秋季,国防部将向政府提交实现职业化的具体计划。

五、以稳定军队和提高战斗力为目的,加强对军人的社会保障自1993年以来,俄已通过了涉及军人生活保障问题的19部联邦法、3项议会决议、20多个总统令和75个政府令。虽然提高军人待遇的口号叫得很响,但对军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却越来越低。据报道,国家拨给军队的大约70%的资金都用于发放津贴、购买食品和支付工资上,既使这样,军队的基本物质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为军人建造住房的计划一再落空,无房军人家庭已超过10万户,严重影响了军队的社会地位和稳定。为此,俄把加强对军人社会保障也列为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1997-2000年军人社会保障措施。准备从1997年开始,从根本上解决军人工资、退休金和保障金的问题。将大幅度提高军官的工资,目前,俄军上尉和少校级军官平均月工资为140万卢布,到2001年,军官的工资将比目前提高1倍,到2005年,将比目前提高1.5倍。计划为安置退伍军人而建造10万平米的住房,其中国防部将出资建设5万平米,地方政府出资建设5万平米。继续实施保障军人住房的国家专项计划,包括动用国家和地方预算资金购买住房以及对私人建房给予无偿贷款等。[!--empirenews.page--]

六、加强对国防工业的调整,主要包括:1.调整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由多个国防工业部门的设置转向国家综合部门管理。1992年撤消了前苏联部长会议所属的9个国防工业专业职能部,成立了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门委员会统管国防科技工业,并于1996年升级为国防工业部。1997年撤销了俄罗斯国防工业部,由经济部和俄联邦国家邮电和信息委员会分别接替原国防工业部的一部分职能。2.制订武器装备发展计划1997年俄罗斯制订和通过了《2005年前国家武器装备发展计划》。根据该计划,今后武器装备研制的目标是开发和制造未来武器,研制重点放在侦察、指挥、通信和电子对抗等领域,发展可进行战争打击的情报系统,同时还要更新和发展已有的军事技术装备,其中包括对已装备部队的米-24直升机的现代化改造,以便使其性能最大限度地接近KA-50黑鲨鱼作战直升机的性能。国防工业工作的重点是保持生产第四代、第五代武器的能力,以便在财政状况改善后以最短的时间建立起一支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俄罗斯军队。新的发展武器装备计划为俄罗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改装打下了基础。3.加强科研拨款促进研制和发展尖端武器的工作对有发展前途的武器样机的研制以及最新的军事技术予以优先的财政保障。尽管军工生产问题较多,但俄罗斯力图保持其军工领域技术优势的思想并没有变,俄罗斯始终没有放松对新型武器的开发和研制。目前苏-35新型歼击轰炸机已完成试飞并着手装备部队,T-90主战坦克研制工作已经结束,“北德文斯克”号新型核潜艇、“彼得大帝”号重型导弹巡洋舰的建造已经完成。为了保住俄罗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保持多年形成的国防工业人员的培训体系、保持俄罗斯的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竞争力的新型武器的开发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军事工业科研和生产潜力,财政部和经济部对于军工部门的科研设计工作将给予20-50%的财政支持(四分之一的贴现率)。如果军工部门自行为科研项目找到了国内国外银行的财政支持,政府出面承担40%的风险金。4.调整军转民计划为了给军事工业寻找出路,1993年俄罗斯制订了在军工企业中推行军转民的政策,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利用军事工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实验基地等优势开发和研制高科技民品,1996年2月政府又制订的《1995-1997年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包括8个分类计划,涉及国防工业各个领域。该计划要求将国防工业民品生产比例从1994年的78.3%提高到87%。最近,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军转民工作政策又从原来的“全面军转民”转向“以武器出口促军转民”的方向,因为多数有关人员认为,前者是避长扬短,后者是避短扬长,能发挥俄罗斯的优势,保持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以便于在面临战争危险和战争时期,能迅速地返回原来轨道,大规模生产军品;又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军转民需要资金的支持,不能只靠国家预算拨款,必须重返武器市场,以出口武器获得的资金解决军转民的问题。

下载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认识及其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论文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普京时期俄罗斯政党的发展 摘要:俄罗斯的政党体制的发展呈阶段性。普京执政时期是俄罗斯政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政党制度的发展有其鲜明......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朱晓姝 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

    普京计划和俄罗斯发展战略5篇

    “普京计划”和俄罗斯发展战略 王伟  2011-03-11 14:41:45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3期 【内容提要】 “普京计划”是俄罗斯议会和总统大选前出台的一个政治概念......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

    俄罗斯军事问题论文[定稿]

    俄罗斯与日本北方四岛问题及对于中国的启示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关系遭遇“海洋世纪”的冲击。各国海洋权利冲突加剧,任何岛屿的获得不仅意味陆疆的扩大,而......

    俄罗斯军事词汇 俄语

    俄罗斯军事词汇 武装力量 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陆军 Сухопутные войска 俄军(不包括海军) Россиийская Армия 国土防空军 Во......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实力评估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实力评估 新闻回放当前俄罗斯的强势之举 1、2007年2月,普京发表“慕尼黑讲话”,宣示俄罗斯重新崛起; 2、5月,在“利特维年科间谍案”上,对英强硬回击,不惜上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