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间:2019-05-14 05: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篇: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早在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中写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中重要的一步。而如今在十八大精神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最主要的社会任务之一。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个目标不再是一种口号,而是现今阶段最为迫切的建设任务之一,全面建成,则意味着在2020年要切切实实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小康社会的几大目标,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意味着要把社会建设的成果在目标的时间真真切切地同最广大的人民分享。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胜利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十八大精神的第二要点写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的,改革创新精神写道:坚定理想,坚持不懈,奋勇斗争。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二十多年以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的行径中,我们国家成功地实现了社主义初级阶段的前两步,国内生产总值勇跃居世界第二列,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国家的水平,政治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文化建设日渐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高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读十八大!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

提纲: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践与理论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道路解决什么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和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的更加自觉。

今天,我结合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讲四个问题: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践与理论的主题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邓小平致开幕词。他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题目: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题目: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题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题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题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题目: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践与理论的永恒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些成绩和进步包括:

经济发展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的位次从2005的第5位提升到2006的第4位、2007年的第3位,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573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85%。移动电话的普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文化发展方面: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悄然开枝散叶,出现了文化复兴的曙光,如“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海外孔子学院——自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揭牌至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已覆盖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正如联合国经社部战略规划司司长内维德·哈尼夫所感叹的,“孔子,孔子,人人都在讨论孔子。跨越了2000年,孔夫子‘活跃’在东方人、西方人的唇齿之间。”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向世界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等。

社会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机制越来越健全,“三农”问题初步解决,从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如河北灵寿农民王三妮“铸鼎”。2006年,王三妮铸造了一尊“告别田赋鼎”——记述了取消农业税这件大事,表达了亿万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的拥护。2008年,王三妮历时7个月铸成“恩惠鼎”,611个字的铭文表达了一个普通农民对党对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2009年,他又铸造了“中华尊”——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及“文明尊”——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王三妮说:“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祝福我们的祖国,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 再有,我们祖国60年华诞,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完美一吻”,全新的汶川等。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可以说,“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一)道路解决什么问题

要知道,走的是什么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

十八大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谈到民族复兴,既然是复兴,肯定在历史上辉煌过,只是到了近现代,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探索国家的出路,洋务派实行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不成功;维新派,掉了脑袋,不成功;革命派,资产阶级国家失败了,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国以后,我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第一步。有复兴的可能了,有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前提有基础都有了,本来是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仿效苏联模式,导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历史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并且还是惨痛教训的答案。所以,十八大报告讲:“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开始探索一条新路。不照搬、不照抄、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那么,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终于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了准确把握它的含义,就必须把这条路放在它的历史形成过程中来考察。即一开始这个道路是如何形成的,后来一步步又是怎么不断丰富发展的。说到道路,我们会想到毛泽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一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提出了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我们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指出,虽然学习苏联经验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作为“长久之计”。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他精辟地总结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新的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路,才能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因为是正路,是阳关大道,是康庄大道,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不能走其他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页。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比后,我们发现,生态文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前是没有列入道路之中的,但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作为我们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新的丰富和创新。为什么要将这三者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产生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在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的迅速兴起正在成为一场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这里,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生态文明不是不发展经济,不是这个意思,也不仅仅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它涉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可再生能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产业、生态经济)、政府治理模式的改变、人们生态意识的确立、人们的生活方式(环保、节约、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改变。所以,它实际上涉及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正因为这样,十八大才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融入,什么意思,也就是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中都要考虑到生态的问题。比如,经济需要考虑吧,政治需要考虑吧,文化和社会建设需要吧。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是由于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糟糕的雾霾天气、严重的土地石漠化等,同时,近些年来,由于生态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开始引发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比如,去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该钼铜项目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区产业发展振兴重大支撑性项目、四川“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四川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2012年7月2日,因担心四川省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7月2日上午,少数市民情绪激动,强行冲破警戒线,进入市委机关,砸毁一楼大厅8扇橱窗玻璃、3个宣传栏,4个宣传展板。下午13时30分左右,现场围观人群逐步增多,少数市民再次强行冲击市委机关大门,并向正在执行警戒任务的民警和机关工作人员投掷花盆、矿泉水瓶等,造成现场多名民警受伤,近十辆公务用车不同程度受损,机关大门被推倒、毁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机关正常办公秩序。为防止事态恶化,引起更为严重后果,下午14时许,执行警戒任务的特警被迫采取措施对过激人群予以驱散)。

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等就引来大量的群众抗议。

这些事件最后都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建设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再一个,随着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在单位GDP中CO2排放量和单位能耗CO2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因而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联手施加减限排压力的重点对象。

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六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以及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明确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这些表明我们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透彻。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的。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告:在新的社会阶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不仅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且也把它看作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根据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种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个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实际上又收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关系和物质财富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未来理想,而且也是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需要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谋求发展不仅要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而且也要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3、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词是共同富裕,落脚点也在共同富裕,整个论断都是围绕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展开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充分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本身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社会条件。由此可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它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现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较之以往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老百姓不满情绪上升,一些企业单位劳动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频发往往也与此有关,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还要认识到,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已经制约着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必要消费能力,而内需严重不足,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压力。所以,党的十八大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审时度势,明确强调了共同富裕问题,既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又将“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热烈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是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这里,胡锦涛同志已把科学发展观明确地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需要注意一点,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失根本。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所以,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时,我们首先要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提上日程。其中,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著名论断,就是我们党初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结晶。在探索中,毛泽东和党的中央其他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如

政治上,要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我国政治生活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经济上,要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积累与消费、中央与地方关系、分阶段实现现代化;

文化上,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扬民主。这些思想都是正确的,当然,那时并不是直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做了理论准备,这些理论成果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略讲)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最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我们可以称邓小平是中国的“现代化之父”。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否定邓小平理论的观点和倾向,都是无视历史事实的,都是背离全党和全国人的意志的,都是开历史的倒车,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没有益处的。

当然,今日之中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

(1)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2)关于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3)关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思想,(4)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5)关于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思想,(6)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7)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想,(8)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9)关于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的思想,(10)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11)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1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13)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14)关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15)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6)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17)关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8)关于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思想,(19)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思想,(20)关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思想,(21)关于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等等。(可以略讲)

这些重大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些新论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典范。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江泽民同志说过:“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对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要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

①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 ②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③关于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思想, ④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 ⑤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思想, ⑥关于大力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的思想, ⑦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思想, ⑧关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⑨关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思想, ⑩关于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思想,等等。(可以略讲)

这些重大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途径。

不能否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江泽民同志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绕不过去的问题。这就是怎样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和如何看待新的社会阶层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干革命要依靠穷人反对富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符合实际的,正确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问题,所以革命取得了成功。现在,搞建设还依靠穷人反对富人是行不通的。说“越穷越能搞建设,越富越不能搞建设”,是完全违背基本事实的。在理论上、事实上都是说不同的。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要坚持,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但是这和依靠穷人不是一回事。因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并不等于穷人。反对富人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提法。“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是接近十年前提出来的,也就是2003年“非典”之后不久提出来的。“非典”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个事情出来以后,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开始反思,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短,这个基础上上进一步思考,我们又发现我们国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等,所以,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之所以说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因为我国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还活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毛泽东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提出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江泽民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是社会大系统的多维进步过程,必须注重解决发展中不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现代化本身既是一个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必须不断调整,才能消除比例失衡,实现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所以坚持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之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由我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状况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从资源拥有角度看,不论是资源总量还是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另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由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毛主席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统筹兼顾”,“统”就是统揽,总揽。“筹”就是筹划,“兼顾”就是照顾到方方面,协调好各种关系。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科学发展观的定位

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性本质,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实践为基础推动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在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上提出来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谈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就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命题是在2011年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做成了重大贡献。其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

刚才我们谈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说的很清楚,在十八大我们继续把我们阐述清楚的根本制度、基础制度又一次强化、重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从各个领域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体或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不仅两者所服务的国体不同、阶级基础不同,并且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也根本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体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则是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生产的目的和任务、社会产品的分配形式等。任何社会的经济制度都处于各种制度的核心地位。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我国坚持公平正义,倡导和谐互助的社会理念,正视社会差异,扶助困难群体,激发社会活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同时,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把道路、体系、制度的关系第一次全新的做了一个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实现途径、根本保障和理论创新,过去在我们党的文献当中没有这样阐述,这是第一次,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完整的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最后,我们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三篇:解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秦华)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网记者邀请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颜晓峰教授对讲话进行解读。颜晓峰认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是新世纪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为十八大胜利召开统一全党思想的政治纲领,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

一、极不平凡的10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辉煌成就。10年成就,来之不易。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中国,考验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岂止非典,这10年,在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遇到了极为复杂的局势和矛盾。国际风云与国内形势密切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交织互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紧密依存,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交相出现,发展方式与资源条件相互制约,核心价值与多样思潮同生共存,等等。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10年发展,创造中国奇迹;10年蓄势,形成中国震撼;10年转变,写出中国故事。10年来,我国办成了大事,办妥了难事,办好了喜事。极不平凡的10年,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讲话的重要论述,都凝结着这10年的经验。

二、坚定不移的道路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是讲话的主题。讲话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列车驶向远方的坚实轨道,是中国航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可靠航线。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挺住并生机盎然?特大地震灾害的降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入世10年的考验,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够岿然不动?结论只能是:中国发展的深厚基础,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路,逆转就要失败;这条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中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路,逆转就是倒退;这条道路是充满光明前景的路,逆转就丧失动力。学习讲话,就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三、长期艰巨的任务

讲话深刻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认真领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深刻社会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鲜明提出并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属于谁的根本问题,深刻提出并回答了怎样防止和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迫切问题,系统提出并研究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领域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正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复杂格局、严峻挑战、深层矛盾,深入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巨大潜力,积极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证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风采、新的魅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四、全面发展的战略

讲话系统论述了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其中包含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比如,我国发展全局战略抉择的思想,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深入领会贯彻。

第四篇: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特色’的说法开始流行。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两个不走’,什么是‘老路’,什么是‘邪路’?”12月3日,德州晚报邀请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成志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了解读,同时结合德州实际及晚报工作特点进行了指导。讲座近两个小时,德州晚报全体职工进行了集中学习。

史成志作了题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讲座,对十八大召开背景、主题及十八大架构等进行了解读。史成志在讲座中重点讲解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三部分内容。其平实易懂的语言,贴近实际的事例深深吸引了听众,不时赢得会心的笑声。

史成志的报告不乏精彩语言,对重点问题的解读一针见血。

澄清两个误区

史成志对两个容易被误读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误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史成志解读: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做是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地槽,毛泽东思想就是地基。地槽、地基在外面看不见,但却是大厦的根基。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源和进程的重大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了明确的阐明。”史成志解读说。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形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基本原则+中国特色。【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精神解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在于马克思主义,没有基本原则,就没有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

1、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

5、国家正在消亡,失去了政治职能;

6、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生活民主;

7、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创新:

1、以发达生产力为先导,兼容不发达;

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消灭了剥削,但存在阶层差别,局部可能还有阶级斗争;

5、一国两制,以社为主;

6、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努力逐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毛泽东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比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像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这正是因为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论准备如《论十大关系》,其中提到的平衡、协调、统筹兼顾,与今天的科学发展异曲同工,统筹兼顾概念就是《论十大关系》首次提出的。物质基础像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很多工业重点项目,如胜利油田、鞍钢、首钢、莱钢、宝钢等,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做是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地槽,毛泽东思想就是地基。地槽、地基在外面看不见,但却是大厦的根基。

误区二:两个“翻番”

史成志解读:第一、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具体收入;第二、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均收入;第三、两个翻番也不是单纯的收入翻番。“两个翻番”只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一定要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翻番,是从全国范围内说的。【十八大精神解读】文章十八大精神解读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史成志解读,第一、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具体收入,不是说你现在的工资是5000元,到时工资收入一定就能到1万元。第二、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均收入。现在各地都在搞两个翻番计划,像我们山东数据高于全国,那么我省的翻番最起码不会拉全国后腿。但我们德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较低,甚至尚达不到全国平均数,那么我们到时候就不止是翻一番,可能就是翻一番半。第三、两个翻番也不是单纯的收入翻番。不是现在你和他的工资分别是5000元和1000元,到时候就变成了1万元和2000元。因为收入翻番还要均衡贫富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史成志强调,虽然媒体比较多地宣传了“两个翻番”,但实际上,“两个翻番”只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详说“特色”

“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史成志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发展后革命的设想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先革命后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不断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实践探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词开始流行: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已经界定,那么这个“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史成志解读说,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找到这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是指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马克思最初的理论设想并不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设定中,社会主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但马克思的设想仅仅局限于理论,他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实现。而我们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直在实践中寻找到的正确道路,中国90多年探索正确道路的艰辛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

理论特色是指我们的党从建立初期就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党的一大就明确指出,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十八大精神解读】默认分类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到1945年七大,我们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今年十八大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党不断地在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族特色是指我们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符合中国国情。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 “以苏为鉴”的同时要“以苏为戒”,这说明党清醒认识到苏联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比如新加坡经济发达,但我们也不能照搬新加坡发展经验,因为新加坡是小小的城市国家,没有城乡区别,地盘小,人口小,差别小,所以他们的经验我们只能借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政策在不断调整,比如30年前,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0年后的今天,我们鼓励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时代在发展,每个时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第五篇: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八大精神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八大关键词

(关注十八大〃访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八大关键词 ——专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陈芸 徐京跃 吴晶 赵超)党的十八大报告,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党员、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就报告中的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新部署,专访了参与起草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

两个‚五位一体‛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

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八项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两个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4

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从‚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也在目标要求中全面呈现,明确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用一个形象的概括,就叫做‚高举旗帜走转改‛,‚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 5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型‛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更全面把握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十八大报告有八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八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历史性文献。经过对报告的初步研读学习,我认为报告在八个方面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论断。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党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最大的历史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阐述。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信念,坚定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了新勾勒。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作了全面勾勒和部署。系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

四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部署。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变,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质变。报告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充分信心。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时间更加具体。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进一步不断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革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五是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七项重点任务。

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 8

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报告的又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个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系统具体的表述。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全新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是对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新表述。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八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了新谋划。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

下载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大精神解读之全面小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从“建设”到“建成”;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

    十八大精神 解读大全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对过去五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当今国际、国......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

    十八大精神解读

    太石学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资料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一、大会召开时间:2012年11月8日 二、大会主题: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

    十八大精神解读5则范文

    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

    1.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1、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精神解读[合集5篇]

    十八大精神解读 1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一、党代会的基本知识 1.党代表大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权力机关, 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 员会负责召集。如中央委员会认为......

    十八大精神解读[精选5篇]

    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