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4 05: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第一篇: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凸现,于是农村合作社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农村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能力,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经受市场经济冲击、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层次低,发展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本文从这一发展现实入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从我过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入手,对其产生的问题予以剖析,并借鉴国内外研究的经验成果,提出一些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问题;解决措施

I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目录

摘要................................................................I 1 合作社的理论概述..................................................1 1.1 合作社的内涵....................................................1 1.2 合作社存在的必要性..............................................1 2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2 2.1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史........................................2 2.2 我国农村合作社现有类型及发展成效................................2 3 我国农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3 3.1 农村合作社自身存在的问题........................................3 3.1.1 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3 3.1.2 合作社服务范围小,层次低......................................3 3.1.3 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较低........................................3 3.1.4 合作社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外联市场不足..........................3 3.1.5 合作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运作困难..............................4 3.2 外部环境及宏观政策问题..........................................4 3.2.1 农村合作社法律地位模糊........................................4 3.2.2 政府指导管理力度不足..........................................4 3.2.3 产权关系不明晰................................................4 4 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5 4.1 提高农民自身思想意识,加强培训,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5 4.2 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规范运作....................................5 4.3 加快农村合作社立法..............................................5 4.4 政府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扶助......................................6 4.5 合理解决合作社产权关系问题......................................6 5 参考文献..........................................................7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合作社的理论概述

1.1 合作社的内涵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次社员大会对合作社作出了一个权威的最新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要和愿望,而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一个自治的社团。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社是企业,是由成员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合作社具有纯粹的“民办”性质,承认其社员家庭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并承认其社员的资产所有权及一定的参与分配的权利。简而言之,合作社可以理解为是劳动群众为改变自身的生活或生产条件而自愿联合起来建立的一种互助合作性经济组织。

1.2 合作社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我国目前的农业现状决定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农村合作社可以将农民和土地组合起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统一管理和种植,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这是由我国目前的人口组成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很多农村的青壮劳动力都转移至城镇,而剩余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大多文化程度低,技能素质差,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再来,这是由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决定的。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与国际大农业接轨的步伐必须加快,为了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2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史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向农民提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四类合作社,分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开放后,在第十届三中全会上,政府正式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将农业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为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这一政策放开了我国的粮食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发展过程中“靠天吃饭”的老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合作社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为合作社的发展重新确立了方向。新的发展方向的确定会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新时期的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①

2.2 我国农村合作社现有类型及发展成效

从主要功能来看,我国现有的农村合作社可分为共同购买生产资料、共同销售农产品、共同使用技术服务和进行农产品加工四大类;从组建方式来看,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2]:(1)农民自发型。即农业大户或农村能人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 自发组建“ 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模式的合作社。(2)市场、基地领办型(专业市场或生产—销售基地+农户)。(3)“龙头”企业领办型(公司+农户)。即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 创建“企业(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模式的合作社。(4)政府部门领办型。即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创建“部门+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模式的专业合作社。(5)复合型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党和政府相关惠农政策的出台与贯彻落实,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取得一些成效。第一,其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繁荣了农村经济;第二,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地位。合作社作为有效的承载主体,提高了市场的交易主体地位和报价能力;第三,农村合作社合理配置了农业资源,提高了集约化程度。农村合作社,往往实行资金、资产、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自愿入股,使分散的资源得到重组和合理配置,推动了土地流转,扩大了生产规模,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

①范守信.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研究

(一)[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第4期,(60).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3 我国农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合作社自身存在的问题

3.1.1 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

农村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必然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运行制度,并按照章程开展各项活动。而如今我国农村中的大部分合作社没有注册登记,没有章程,有的有章程但是不规范,无论是制度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3.1.2 合作社服务范围小,层次低[3] 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服务层次来看,基本上停留在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方面,而提供加工、储运、供销等服务的合作社比较少,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从服务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技术推广和销售领域的信息收集,不能很好的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协助农民购入生产资料,也不能给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健康保健服务等方面也不够完善;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从服务领域来看,大部分合作社从事蔬菜、瓜果、粮棉和畜禽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机、植保等领域的合作社还不多。我国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组织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综合服务能力差,提供的服务范围小、层次低。

3.1.3 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较低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主要安排在城市和中心乡镇,而许多交通不便或者人口较少的边远山区所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农民素质低、信息闭塞不畅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因此形成了迷信、保守、缺乏合作精神的“小农意识”特点,往往会习惯各自为营、自给自足的独立生产方式,这恰恰与农村合作社提倡的民主、公平、团结、诚实的理念违背。

②3.1.4 合作社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外联市场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缺乏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信息反馈吃,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的及时交易。由于消息的闭塞,导致外联市场的力度不足,市场信息极度缺乏,从而致使合作社的合作效益不高,在跨区域,外向型发展商,信息量明显不足。

②胡宗山.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J].江汉论坛,2007年第4期,(16).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3.1.5 合作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运作困难[4] 由于农业产业的自然特性明显,生产周期长,金融需求小,贷款风险高等原因,导致了合作社缺乏融资渠道,使得金融投入量与农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目前农民在资金流转渠道上,往往是以亲戚间的互相借贷为主,这大大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虽然身处农村,但是其与合作社之间是一种单纯的商业金融模式,二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大大影响了贷款的规模与效率。

3.2 外部环境及宏观政策问题

3.2.1 农村合作社法律地位模糊

农村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当前,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合作社法律或相关法律,对合作社进行了仔细的规定。而在我国, 除少数省份制定了关于合作社的法规外,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法或农村经济合作社法尚未最终出台, 因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合作社法律地位不明确。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登记注册、解散以及组织的性质、宗旨等无法无规可依,造成法人主体不明确。在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中, 也有许多实际问题迫切需要法律加以明确的规定[4]。

3.2.2 政府指导管理力度不足

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合作社的服务和支持多停留在口头上,除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等部门对自身领办的专业合作社提供了较多的场地、技术和农资供应服务外,稳定和有效的扶持较少,一些合作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政府甚至对农村合作社的行政领导和控制过于强硬, 任意干涉,农村合作社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成为政府的附庸。

3.2.3 产权关系不明晰[5]

一直以来,我国合作社内部都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且没有依法建立维护社员利益的产权制度。大部分合作社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归农民所有,且都以股份制形式融入,但有一部分经营权完全是脱离合作社被其使用。在我国,有很多农村合作社没有自己的经济主体,产权及利益分配制度也不健全。而且合作组织内部的领导者也常常利用自己的职权的便利向农民收购农产品,或利用合作组织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其他利益。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淡化了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4 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农民自身思想意识,加强培训,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首先得从农民的思想意识入手,现在还有很多农民对农村合作社的认识停留在解放初期,认为合作社就是大锅饭,从心底抵触合作社。一些受过教育的青年农民虽然认识到了参加合作社的好处,但是由于缺乏带头人,也很难真正加入其中。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合作社的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的重要作用,将发展农业合作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县、乡、村干部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知识,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和带动能力;积极供各种优惠措施培养、扶持一批成功的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并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合作思想深入人心[6];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培育新一代合作组织企业家;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打消农民的顾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4.2 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规范运作

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为了使其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占得主动,就必须在其内部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完善各项制度,如理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使合作社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其次要完善服务体系。合作社一个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合作社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服务主体,为社员的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社员生产带来保障。最后要加强合作社与农户和企业间的对接服务。可以采取股份合作、保护价格、利润返还等形式使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者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4.3 加快农村合作社立法

我们必须把农村合作社的立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农村合作社法,将农村各类合作社的建立、发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保障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制定农村合作社法 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国际、国内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国际合作社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际,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要明确农村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规范政府和自治组织与合作社的关系,构建合作社内部组织体系,保护合作社特别是农民社员的合法权益。③

③王茜.怎么办好合作社—基于我国农村合作社产权问题视角下的分析[J].吉林农业,2011年第8期,(27).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4.4 政府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扶助

农村合作社尽管是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但它是一个弱势组织,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在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进程中,政府要在观念上、制度供给上积极主动地对其给予鼓励和扶持,理顺政府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应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优惠措施,除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外,要尽快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引导政策性银行对有还款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合作社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可以将对政府职能部门考核的侧重点由数量转变到质量上,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运作规范的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

4.5 合理解决合作社产权关系问题

对合作社的各个部分资产进行合理界定,并明晰产权。在界定合作经济产权时,应主要从有利于合作社经济发展的目的出发,以此划清产权。在合作经济内部,承认和保留社员对其入社资产的所有权,并保证社员民主管理。对产权结构进行创新,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例如:合作社可以尝试向社员收取服务费用,这样既消除了搭便车的现象,又不会引起其他社员的抱怨。而且除了对内继续为成员谋福利外,可以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并且用获取的盈利向社员返还盈利,按股金分红[7]。

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方法,才能完善农村合作社,这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参考文献

[1] 冯丽丽.对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全国商情,2010年第1期,(84).[2] 李先权.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2008年第7期,(67).[3] 瞿兆贵,吴建中.对有关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11期,(115).[4] 马俊驹.发展合作社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国法学,1991年第3期,(69).[5] 秦朝钧,王军.国外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我国当前农村合作社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第1期,(44).[6] 吕燕.和谐社会背景下我过农村合作社新思路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第4期,(200).[7] 黄亚东.建立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第3期,(29).[8] 范守信.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研究

(一)[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第4期,(60).[9] 胡宗山.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J].江汉论坛,2007年第4期,(16).[10] 陈林.农村合作社的渊源与走向[J].决策咨询,2001年第7期,(41).[11] 江联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及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2010年第11期,(60).[12] 洪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2期,(134).[13] 周洪杰.浅谈发展农村合作社的重要性[J].消费导刊,2010年第4期,(236).[14] 黄佑聪.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合作社发展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第2期,(7).[15] 沈文萍.我国农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第3期,(82).[16] 朱文涛,余群,黄巧夷.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绩效、问题及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4期,(12).[17] 孔祥国.新时期农村合作社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报,2010年第3期,(30).[18] 朱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第5期,(66).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19] 王茜.怎么办好合作社—基于我国农村合作社产权问题视角下的分析[J].吉林农业,2011年第8期,(27).[20] 韩元钦.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趋势[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6年第1期,(32).

第二篇:我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浅谈

我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浅谈

摘要: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村不断向前发展。虽然前进的道路崎岖不平,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前途是光明的,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农村现状农民和农村问题惠农政策发展

一、引言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跟随芳草社二团到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下乡活动。开始,我对滁州的印象是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而来的,“环滁皆山也”,脑海中就是茫茫的一片山,雾气缭绕,我怀着十分好奇和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滁州半塔这片热土。当我们坐着车在一座一座的山上环绕时,我们远眺这里的景色,小山上雾气腾腾,村落在山间若隐若现。偶尔可见羊儿在路边吃草,水牛在小河中享受着他们的自由自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犬吠声在村落间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说老实话,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我是由衷地喜欢。

在这几天对农村的参观过程中,我是真正看到了农村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之中。首先我们能够看到在镇上,许多人家都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而且柏油路是通到了基本上村里的每条主干道上,农民们都很朴实热情。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置换政策给这个小村子带来了切实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住房统一集中到一起,把以前的住地变成耕地,从而使得农民的平均耕地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篮球架、桌球台等公共设施也都迅速建设起来。我切身感受到农村在渐渐变得富裕,农民的生活渐渐幸福起来。

同时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农村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比如说,留守老人的问题,许多老人的子女长年在外面打工,甚至过年都难得回来一次,老人孤独地守在家里,辛勤地耕耘好几亩地。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有些子女根本不关心老人的生活,老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有许多小青年很早就放弃上学而选择出外打工,而且这在当地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其对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他们退学打工的年龄更加的早,可以说这对当地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重中之重

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已被我党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道路所证实,可以说,这已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在工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大中城市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这一科学论断,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伟大真理:广大的农村是我国稳定的基础,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无农不稳,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

三、现阶段农村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劳动力总量较大,特别是农村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转移情况复杂。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以及从业劳动人数一直在增加,到2004年底,农村劳动力总数达49695.3万人,比2003年同比增长2.1%。与此相对应的是,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据专家测算,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 1.7亿,占现有农业劳动力的31%,即我国目前还有约69%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从劳动力质量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1年在我国4.82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

异性;转移渠道单

一、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务工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体力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如农民进城务工至少需要“六证”:暂住证、就业证、务工证、健康证、消防证、婚育证等,合计每人每年要缴费600-1000元。

究其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素质低下及对城市外来劳动力行业限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坚持“适度转移、机构优化、合理布局、效益互补”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拓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空间,以循序渐进方式逐步缓解农村就业的压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飞跃。

具体说来,有如下的解决对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进一步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民本地就业机会。

2、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形势严峻

我国由于人口较多,教育底子薄弱,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加紧建设的重点。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也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女童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代课教师尚占一定比例,教师负担较重,师生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升学,许多地区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人为的留级、变相的体罚、分数至上、升学第一的思想十分普遍,使得学生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从而导致留级率高,辍学率高、普及义务教育步伐缓慢。另外,为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有所改观,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城市、农村教师交流及支援,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将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学校,克服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及教学环境。我国的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就导致教育经费十分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低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比例,而这有限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没有投入到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之中。

(3)、加强农村女童教育,提高农村未来科技人才数量。在我国农村地区,女孩失学问题还十分严重。以广西隆林县的某些乡镇为例,04年女孩不入学率和辍学率达55%。分析根本原因,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女孩读书没用,反正将来是嫁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少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女孩子加入到了打工妹的行列。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及有效实施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中间要通过国家资金投入的加大、教师进修机会、教育资源支援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步伐。同时还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了,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加大投入。

3、现阶段我国农村还存在的问题有:留守老人较多,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部分耕地、农田闲置,无人耕种;医疗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等。

四、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这一举措具有重大的建设意义。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2、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企业用工增加较多,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紧缺,给春耕生产特别是春季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带来较大困难。另外,从支撑农业的条件看,一些“三农”学者认为,6年来全国粮食面积恢复增加了1.44亿亩,继续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原因,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从2003年至今是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创新时期。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农业税制。

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农业补贴,而且额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化初期,由于工业落后,比如一个农民可以生产100单位的粮食,他可以用10单位来换一辆自行车。那

么他还有90单位的粮食,所以农民相对比较富裕。工业生产率由于是指数化的增长,30年前,生产一辆自行车的人工,现在可以生产5辆摩托车,但是农业生产可不会亩产万斤的,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没多大增长,而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增长,那么农民需要用90单位的粮食,才能换回一辆摩托车,也就是说农民需要90单位的粮食,才能过30年前相对地位的生活水平。所以,越发展,农民就会越贫穷,这就叫《悲惨性增长》。所以,没有内需,摩托车也卖不出去,农民也不愿意再种田了,就需要粮食进口,没有消费,工业也不能发展,摩托车也不生产了,你想会是什么后果?就是经济崩溃,饿殍遍野,国家垮台。

3、新农保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新农保”的概念,并明确规定了基本原则和筹资结构。直到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建立新农保制度意义深远:第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新农保制度的条件,以使亿万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民群众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二,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保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迫切任务。第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推动农村减贫的客观要求。200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1.67亿,占人口总数比重达12.5%,农村约占三分之二,而且农村老年贫困化的现象日益突出。4000多万农村低保人口中,老年人占28.8%。建立新农保制度,是解决农村老年贫困化和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之策。第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解除农民养老等后顾之忧,是扩大农村需求的前提。

建立普惠与激励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使8亿农民有了养老保障,是我国继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一大德政。

五、结束语

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次调研中,农民群众各有各的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感受到祖国的进步,自己的日子正过得越来越好。我爱我的祖国,爱她的一草一木,爱她的一山一水,爱她勤劳的人民。祖国有进步,我们欢欣鼓舞;社会有问题,咱们勇敢面对,认真解决。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我们将会以这次三下乡的收获作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周总理说过一句话:“我爱我的祖国,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我们将会以这种自信的力量面对挑战,绝不退缩,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我坚信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的未来必定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也必将越来越富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 赵馨蕾,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M].西南教育出版社,2000,6.

[2]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 [3] 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出版社,2009.5

第三篇: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农村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供销社大部分属于危困型和保本微利型的被动局面。经历20多年的改革,供销合作社名为实行责任制,实际上变成了挂供销社招牌的“个体户”。

就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分散的、实力很小的、素质不高的个体商业,组成了农村流通体系的最主要的部分。这种现状造就了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的泛滥,诚信、优质难见,退货、索赔无门,广大农村成了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最严重的地方。同时,农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高于城市,农民收入增幅与农村物价增幅反差较大。

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仅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地区农民消费主要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落后的代销店、“夫妻店”实现。

当前,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依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虽然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技术示范+行政干预”的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往往出现只重视技术推广,忽视农资经营的状况。

另外,由于过去受计划经济和其他原因的影响,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除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外,在农业生产资料供销领域各自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现阶段,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畅通的物流渠道。

问题: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

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意味着它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我国农产品物流网络缺口很大,许多地方的农副产品由于运不出去而只能眼睁睁的烂在地里。由于产品生产地的相对集聚和近距离贩运,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压低,千万农民仍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经济怪圈里面。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环节的严重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格外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出现了“肠梗阻”现象。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在安全性、新鲜度等诸多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产、销地的相对分散,再加上加工技术相对薄弱,对农产品物流来说,各方面的要求就更高。对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过程农业生产资料的配送,将农产品配送给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把农业加工企业加工的食品向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配送,以及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的购买力得到提升,向农民配送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这一切几乎还都是空白。

机遇:农与非农皆有可为

农村物流市场主要可分为农业领域的物流配送和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农业领域物流配送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及农产品的配送。非农领域的物流配送指农村日用品及工业品的配送。

要占领农村物流市场,就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的模式,实现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实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实施实时监控要求,按照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即在农业产前向农业生产者统一供应优质种子、苗木,农药、化肥,农资、技术,实施统一的操作规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分级处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为实施实时监控,农村物流企业可以与农业生产者签订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全程给予技术支持,并以保护价格回收符合品质要求的农产品的合同。有了可预测的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农村物流企业才可以为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配送其产品。

由于以保护价的形式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农产品,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户的购买力必然提升,对各种日用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必然增加,农村物流业才可反向农村配送日用品和工业品。

横向联合,与原农业供销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为占领农村物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支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具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熟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技术措施,能够按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和监测,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能够为农村物流企业占领农村市场提供强大的组织和技术支撑。这样农业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既不必为销售而忧心,又可以得到可预期的收益,必将为他们所乐意接受。受利益驱动的作用,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将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替代。农村物流业配送物流的成本和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将因此而降低。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纷纷谋求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消费。因此,以消费需求为龙头,构建供应链,全面占领农村物流市场和城市食物性消费品的配送市场,第一步便是先用农村有机食品占领城市市场。

农村物流要占领城市食物性消费品的配送市场,则必须向城市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其消费需求的食物性消费品。可行的策略是直接将消费需求的生产任务交由农业生产者(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来完成,并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向城市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完全能满足其消费需求。

向城市居民配送农村的绿色、安全卫生、健康食物性消费品,是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前题。这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社区居民对农村物流业配送的食物性消费品进行认同。可行的方式是:向城市居民做出承诺,凡由农村物流业配送的食物性消费品其品质均达到绿色、安全卫生、健康的标准,如果未达到此标准,则由农村物流企业予以理赔。

发展会员制,给成为会员的消费者予以价格上的优惠,保证食物性消费品的需求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针对城市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向城市居民消费者配送各种营养套餐,从而缩短各种食物性消费品的运输、储藏期,减少各种食物性消费品特别是易腐败变质食物性消费品的损失,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为农村物流业占领城市食物性消费品配送市场打下基础。(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第四篇:浅谈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浅谈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计算机开始在农村大范围普及和应用,相应的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打下了坚持的基础。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但是由于农村人员思想较为保守,加之物流体系不健全,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仍然存在较大阻碍,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计算机逐渐走入农民家中,信息化建设成果十分明显。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导致农村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相应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经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电子商务在农村开展工作受到了严重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看来,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优势

就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来看,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其一,农业人口和交易机会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并且农民生产的大量谷物、肉类、水果以及农副产品在交易、消费过程中,自然创造出大量的市场交易机会[1]。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消费能力也在不同步增长,所以说农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不需要投入过大的资金,低成本运作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交易成本的降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有效规避市场供过于求而产生的商品堆积管理费用,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支付成本,并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相应的物价水平同城市存在明显差距。诸如,在农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能够大大节省店铺租赁费用。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劣势

首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为自后,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于电子商务这种新兴观念认知水平偏低,未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有所提升,市场上信息的流通仍然存在较大的障碍,致使很多地区的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居民,认为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一种虚拟化的改变,同自身利益没有一丝关系,甚至认为在农村推广电子商务可能带来新的经济风险[2]。与此同时,农村企业更加注重实体交易,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认知更多是停留在服务实体交易方面,认为电子商务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城市化建设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理想,很难有效满足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推动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必然选择。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个人因素,并不希望前往农村发展,种种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长远生存和发展[3]。与此同时,农产品自身消费特点,并不利于电子商务活动开展,多数农产品由于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强,所以存储和运输成本较高。此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大范围开展,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中央电台卫星频道在农村覆盖率为89.4%,广播实现全范围覆盖。伴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规模不断增长,在2012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5亿,占全国网民的32.5%,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提高农村群众电子商务认知水平

为了能够更快、更有效的推动我发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转变农村消费群体的观念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工作推广力度,不仅仅是要借助传统媒介进行宣传,还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在乡镇地区建立起电子商务宣传组织,定期到田间同农民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水平。做好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以农村为基本单位,向周边区域推广和宣传电子商务相关内容,并且由政府部门带头,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和奖励,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经验的推广和分享。此外,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推广意识,对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推广成效较为突出的企业,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4]。

(二)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度,扩大覆盖面积。政府应积极同电脑生产商进行合作,对于有意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为充足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保障,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借助现代信息化设备和信息技术来开展电子商务工作[5]。

(三)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城市,所以电子商务在推广工作开展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予以支持,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集合在一起,在互联网上销售,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大市场和小农户之间的矛盾。建设农户和市场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所以,为了能够更有效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应该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任怀志.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2,39(4):86-88.[2]于小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3,32(12):68-69.[3]张欣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8):140,142.[4]樊洪远.我国B2C电子商务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1(22):7653-7655.

第五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近两年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规模偏小、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治理结构“形式化”、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政策合力、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重点培育营销能力、探索多种资金融通渠道、加强合作社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现状;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特色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2008gxs5d117),青岛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途径、作用机制和效果研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平台的实证研究”(09-1-1-102-(28)-zhc)。

作者简介:郑丹(1965-),男,山西翼城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合作社管理,合作社营销。

1问题的提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内,全国正式工商登记的数量已达到22.77万户[1],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

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国内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如果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行前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回顾历史、正本清源,介绍国外合作社发展状况和经验,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的话[2],之后的研究则围绕合作社制度、合作社治理结构、合作社经营绩效、合作社教育等多个方向,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转向以实际调研数据说话、以实证方式进行论证。尽管如此,目前国内以实地调研数据为主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非常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难以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足够的依据。

2调研方法及内容

2009年7月至11月期间,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山东省青岛市、青海省海东地区分别作为我国东部沿海、西部地区的代表,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实地调查采用问卷的方法,共发放420份问卷,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37份,其中,青岛147份、青海海东90份。问卷涉及合作社的基本概况(成立时间、成员人数、注册资金、种养殖规模、经营规模等)、治理结构、民主管理、经营效益、文化活动、面临的困难等多个方面,共计55个问题。

在回收问卷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并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未来发展中应重视的方面及政策建议。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

调查显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在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的)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调研的各种数据全方位地勾勒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发展状况。

3.1农民专业合作社初具规模

接受调查的合作社平均成员154人、联系农户319.6户、注册资金81.9万元、实际出资60.44万元、种植面积2936.55亩,初步具备了聚集分散农户、形成“人的联合”、资金联合的规模,实现了带动农户共同发展、规模生产、规模种植的效果。

3.2充分体现了农民为主体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成员中必须有80%以上是农民,在这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社都能达到要求,并且,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58.2%是由农民自发建立的,合作社理事长、理事人员中农民身份的比例均在50%以上,充分体现了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的特征。

3.3呈现了创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上,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农民组建(包括种养殖大户、经纪人、运销户以及乡镇干部)占58.2%,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技部门领办各占10%~15%左右,同时,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市投资者创建的开始增多,呈现了创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3.4初步构建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

接受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设立了成员大会,平均每年召开成员大会2.9次;91.4%的合作社设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平均5.36人,平均每年召开理事会5.2次;89.3%的合作社设有监事会,监事会人员数平均2.9人。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构造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

3.5基本采用了通过成员大会使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

民主管理是合作社有别于公司制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6].从接受调查的合作社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召开成员大会2.9次,最多的召开了12次。在成员大会的表决投票方式上,71.6%采用一人一票的方式,成为广大成员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的主要表现。

3.6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技术指导、农资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经营活动上,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81.4%开展了产品的销售活动,在服务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的合作社占71.4%;为成员提供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膜的占68.6%.通过对外发展和对内服务,合作社起到了方便农户、让利于农户的作用,达到了聚集农户、带动农户的效果。

3.7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文化活动提高分散生产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是合作社的特点之一。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64.3%的合作社平时组织文化活动,年均2.95次。文化活动的内容包括:组织参观考察、逢年过节的活动、组织培训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成员以及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两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严重制约或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1总体规模偏小,制约着合作社作用的发挥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但与国外农业合作社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仅从平均成员数上看,远低于美国(2005年为887.8人)[7],如果考虑美国农民人数远少于我国农民人数、美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合作社等因素,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员数、辐射的农户数等方面还任重道远。即使与国内其他类型的市场主体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青岛市为例,在几种市场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注册资金仅高于工商个体户,为外资企业的1/30,内资企业的1/25,私营企业的1/4.偏小的规模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与其他市场主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更重要的是,偏小的规模使合作社在形成人的联合、规模的联合等方面的作用大大降低,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2资本“集中化”现象严重,普通成员权益缺乏保障

在产权结构上,一方面,资本集中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出资最多的前三位成员的出资平均占到总出资50%以上,这与合作社聚集众多农户力量的初衷多少有些不符,同时,也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隐患[8];另一方面,合作社中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成员的出资,却占据很小的比例。调查显示,34.4%的合作社中,农户不出资就可以加入合作社,这种低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但形成的结果是普通成员对合作社经营根本不关心、缺乏参与民主管理的动力,少数出资者控制着合作社成员大会、理事会,普通成员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4.3负责人“干部化”现象,混淆了合作社与基层组织的界限

接受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中,村干部身份占了一定比例,尤其理事长中,有38.9%是村干部身份,其中,绝大多数是村书记或主任。在农民普遍缺乏对合作社了解的情况下,村干部领办合作社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但是这也造成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与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基层组织混淆不清,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而且,会带来村干部利用合作社这种新兴的经济组织进行寻租,利用职务之便和各种社会资源,为自己所在的合作社争取国家扶持政策,或者利用在村中的职务,以合作社这种形式发展自己的产业,自己成为大股东,普通农户只是摆设或形式。

4.4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合作社与公司制企业有着类似的治理结构,即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之间职责的划分和相互的制衡[9].但在我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设计上,出于尽快发展合作社、吸引更多农户参加的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未对合作社中理事会、监事会(监事)的设立做出硬性要求,也未对成员的最低出资做出要求,加上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等现象的存在,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构或者不完善或者形同虚设,缺乏对合作社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同时,从外部来看,目前没有对合作社进行外部监督的法规、制度要求,包括外部审计、工商年检、主管部门的检查等等,外部监督缺失。

4.5经营水平低下,难有更大发展空间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果看,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67.1%处于无利润或亏损的状况,这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接受调查的合作社中有81.4%已开展了产品销售活动,但这些销售活动,大多是帮助成员联系农产品中间商、加工厂等,基本上属于围绕成员的农产品进行的转卖活动,很少进行产品的加工、附加值的提升等工作;只有20.5%的合作社组织销售队伍直接销往市场;仅有4.1%的合作社开展过“农超对接”.因此,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所采用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其能获得收益的方面非常少,难以形成利润和积累;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非常低,且不说其他行业中具有相当实力和经验的公司制企业,即便是与一些菜贩子、果品贩子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能力也是无法匹敌的,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难有更大发展空间。

4.6过度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和支持,自我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对于国家、地方有关部门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绝大多数合作社负责人都持肯定态度,但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过度依赖。调查显示,有32.9%的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如果没有政府优惠政策或支持,合作社是不可能成立的。由此可以看出合作社实际运营的艰难,以及合作社对政府优惠、支持政策的依赖。因此,未来的政策扶持和支持,不能一味地局限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硬性”措施上,应加大技术指导、知识指导、营销指导等“软性”支持的力度,从“授人以鱼”逐步转为“授人以渔”,使合作社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5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这一阶段,各种政策、法规

应以支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主,同时,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5.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但在近两年的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为了鼓励发展,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尺度,登记注册设定的门槛较低,对成员的出资并没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成员不出资或出资很少就可以加入合作社,对合作社运营情况并不关心,成员对民主管理的参与也就无从谈起;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合作社的注册资金没有规定最低要求,也没有规定必须验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是否真正到位,是否所有成员全部出资,等等,都无法查证;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合作社的融资、资金互助等功能,这是目前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瓶颈,由于无法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只是处于维持或停滞的状态。

因此,建议根据近两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修订,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5.2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

在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由于政出多门和体制中的条块分割,众多的政策或措施大多成为“撒芝麻盐”的操作,不能集中发挥效力;一些政策具体实施中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了少数人瓜分的蛋糕;在一些地区,合作社扶持资金被层层截留,最后真正用于合作社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关的扶持资金或支持政策缺乏对实际运用效果的评价和考核,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20多万家,面临更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该考虑从国家层面上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或支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指导,避免现实中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在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上,应该考虑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从大面上的“撒芝麻盐”支持,向对重点合作社进行支持的转变;从对合作社发展数量的支持,向对合作社发展的内在质量支持、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转变;从单纯的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硬性”支持,向加大技术指导、知识指导、营销指导等“软性”支持的方向转变。

5.3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充分保障普通成员权益

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内外部监督的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考虑从如下方面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内外部监督制度:

在内部监督上,应强化监事会(监事)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规定合作社审计结果向成员大会报告的制度以及成员对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同时,针对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应规定合作社监事会中至少一位或一定比例普通成员出任的监事,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普通社员对合作社经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在外部监督上,首先,应考虑在合作社立法中加入外部审计的强制性条款,对合作社的外部审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要从多方面保证外部审计的实施和起到效果。除了正常的审计外,应规定县级或以上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合作社根据需要可以提出启动外部审计监督程序,超过一定数量的合作社成员或者债权人可以提出外部审计的申请;第三,应当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及时淘汰那些不合法、不规范、无生命力的合作社,让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更多地倾斜于那些发展规范、潜力较大的合作社,做大做强发展规范的合作社。

5.4重点培育营销能力,提高合作社自身竞争力

在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成功经营关键要素的评价上,有77%的认为营销渠道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素。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表明,营销型合作社是占比例最多的[10];我国农民专

业合作社近两年的发展也证明,大多数拥有营销渠道或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合作社,在发展上相对较好。

因此,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培育其营销能力。通过扶持和支持合作社开展自身的营销活动、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塑造有影响的品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具体措施上,可考虑在合作社主管部门增加指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营销活动的职能,强化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营销知识、技巧的培训,更多地开展和推广“农超对接”等方面的工程,组织合作社产品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5.5探索多种资金融通渠道,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瓶颈

目前,几乎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的原因,有缺乏金融机构支持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合作社自身的原因。

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要探索多种资金融通的渠道,以突破资金缺乏的瓶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聚集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现有成员、潜在成员和其他机构、人员等多种渠道吸收更多的合作社入股资金。同时,要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力,符合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抵押、质押的要求,以便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合作社的功能上,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农业合作社所具备的融资功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信贷的试点或探索,在制度上和功能上更好地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除此之外,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大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农业领域经营组织形式的转变,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更好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6加强合作社教育,提高对合作社的认识和重视

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合作社专业教育目前处于断层阶段,无论是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还是合作社辅导、培训的专业师资,以及对合作社有一定认识的政府官员都非常缺乏,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几乎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发展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加强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势在必行[11].国家有关部门应借鉴合作社事业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现有的各种农业教育培训资源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论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布局,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和合作社发展规律的合作社教育发展规划,构建包含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农村基础教育等多层次、广泛覆盖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形成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推动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伯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坚持“四个只有”,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2009年12月24日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工商报,2009-12-25-(1)。

[2]马彦丽,董进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回顾与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2):89-93.[3]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65-73.[4]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2008,(4):26-30.[5]周敏倩,谢呈阳,夏冰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发困境研究---基于江苏省实地调研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20-24.[6]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J].教学与研究,2007,(1):13-16.[7]陈明星.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9):6-8.[8]娄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8,10(1):63-67.[9]晋入勤.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演绎[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49-54.[10]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郑丹.关于构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9,(3):119-123

下载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长丰县“鸿路钢杯”运动会为背景,浅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积极发展我国现代化农村体育事业的途径,以......

    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大全)

    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 一、农村旅游发展背景与意义1、城市与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运输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即使这些现有设施,由于种种原因也不能充分利用。相对落后的信息跟踪服务体系......

    我国个人所得税发展现状分析

    目 录 一、摘要 .................................................................................................... 2 二、引言 .....................................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

    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分析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特征 信用卡从产生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信用卡业务具有无担保循......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城市产生交通问题的原因, 探讨缓解城市交通问......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合集]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仍在继续恶化,农村环境污染现象成多样化、立体化的现象。环境问题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