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于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县农机合作社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并找出问题,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高效运营,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0i.10.14031/j.cnki.njwx.2016.05.016
为了推进现代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我们对青冈县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合作社基本建设情况
全县2009年开始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目前发展到29个,其中农开发1个,总投资3.69亿元,农机装备投资3.06亿元,场、库、棚建设投资O.63万元。中央和省财政投资1.956亿元,自筹1.104亿元。全县29个农机合作社共购置大型拖拉机229台,玉米收获机339台,配套农具577台,其他机械155台。
2015年新建农机合作社3个,其中500万元规模合作社2个,300万规模水田合作社1个。又被批准省级规范社两个,全县省级规范社总数已达到4个。2015年,合作社入社土地达到23.9704万亩,入社成员4225人,总盈余达到14778万元。到目前已有6个合作社已建设日烘干能力300t的烘干塔5个,800t的1个。
2.合作社规范发展情况
2.1整章建制,促进规范发展
根据《青冈县农机合作社管理办法》,我们对合作社组建、经营、管理等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农机合作社经股东大会讨论通过了农机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资产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提档升级。对规模经营一般、基础较好、经营组织健全、有信心有一定实力的农机合作社,由农业、乡镇政府出面协调,帮助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小,机具闲置和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机械力量最大利用,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实现扭亏为盈;对基础建设好,经营土地面积有一定规模,机具状态好,作业能力强,分配机制合理的合作社,重点推进打造省级规范社。
二是整顿规范。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农机合作社,坚决采取兼并、转移、重组、分割等方式进行整改。第一采取以大带小,组建联合社;第二采取分立重组的方式,把一千万的合作社拆分成两个或三个新的小型农机合作社,如昌盛、兴安、新中等农机合作社,刚刚启动;第三对于永安农机合作社,采取和农场剥离的方式,划分职责,产权明晰;第四对管理不善、无经营土地、不按时偿还贷款、国有资产不量化的农机合作社,依法收回农机装备。对于收回的合作社,将其与符合标准的种植业合作社对接,县政府从产粮大县中拿出部分资金对这些合作社进行机具更新补贴,切实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沃野合作社已和种植合作社对接完毕,法人已更换。奋斗合作社正在清产核资阶段,国明合作社正在走法律程序。
2.2履行职责,促进规范发展
我县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切实提升了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各乡镇、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各负其职。农机总站从业务角度对合作社机务管理、经营管理、收入分配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进行指导,提高合作社运营水平,全力打造规范社、示范社。农业局充分发挥指导、扶持、服务职能,统筹指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在合作社土地流转、规范化建设、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具体帮扶,做到规范提高一批、示范培育一批,引导发展一批。经管总站依法对合作社进行了规范、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财务账簿,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建立“三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经营、收益分配等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把国家投入的扶持资金或形成的固定资产折算成使用权股份,量化到每个成员个人账户,合作社没有无主财产。合作社必须按规定比例提取机具折旧费。同时,科学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引导土地流出户和流入户理智交易,保障双方利益;财政部门积极履行对国家投入资产所有权的监管责任,定期对合作社的财务账目、资产运营、分配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各乡镇政府作为合作社的具体监管主体和主要责任部门,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要想方设法增加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引导乡村干部带头将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鼓励外出打工者、农户将带地入社。同时,在农机合作社自身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各乡镇政府切实承担了属地管理责任,主动帮助研究,尽快予以解决。
2.3精细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坚持从细、从优、从严。财务管理从细,各合作社配备了专职会计,健全明晰了各类账目。机务管理从优,建立健全了机具档案,所有机车都安装了GPCS智能终端系统,机具日常维护与检修严格执行农机合作社农机具技术保养规程(长期停放机具达到“净、齐、垫、松、卸、涂、封、美、全、好”十字标准,动力机械保养达到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安全管理从严,所有驾驶操作人员和机车证照齐全,配齐配全消防设施。
2.4扩大规模,以增加效益保障提升
合作社健康良性发展,核心是扩大规模经营面积。为此,我县通过“四推进”。一是鼓励农民入社,带地推进。按照人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鼓励农民带地人社。通过教育引导、政策引导、效益引导、信誉引导等措施,做好农民思想工作,打消思想顾虑,提高农民人社参股的积极性。二是扩大自营耕地规模,租地推进。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采取租地的办法,扩大规模经营。三是深化耕作制度改革,统一耕作模式推进。在合作社范围内实施大机械深松整地作业和全程机械化,推行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统一种植品种,实施连片种植;建立相对稳定的耕作制度,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大型机具的作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稳步提升。四是合作社进入示范园区,共建推进。有针对性地就近安排合作社参与高产创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建设和规模经营共同发展,合作社服务区域逐年扩大。今年,农机合作社大型农机具完成标准化作业面积能达到550万标准亩,通过标准化作业,大垄双行亩增产可达到20%以上,亩增产粮食100kg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建设用地困难
受土地性质及用地指标不足制约,适合建设地点少。导致合作社建设用地困难。
3.2土地经营规模不够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地价过高。农民租给合作社的地价要比租给其他农民的地价高出50~100元,合作社难以承受。二是连片很难。一块地连成片往往涉及几十户,其中有一两户不愿意就难以推进。三是农民参与的主动性不够高。农村租地都是“上打利”。带地入社,虽然能让更多农民受益,又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但目前农民基本不认可。部分群众存在心里没底不敢流转、待价惜售不想流转、小富即安不愿流转等思想,需要逐步加以引导。四是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虽然成立了相关组织,但由于部分相关人员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还存在宣传引导不到位、合作社与流出户沟通渠道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3资金不充足
建合作社主要以农民为主,组建1000万的合作社需要自筹资金400万元,再加上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200万元,要一次性出资600万元现金非常困难,自有资金有限。
3.4技术水平有限
这些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虽然大部分都是农业专家,但对农机管理、应用都不是很专业,农机技术水平有限。
4.下步工作
4.1继续“四推进”及规范建设
继续“四推进”的做法,奖励规模经营,出台政策推进。制定全县推进合作社规模经营奖励办法,对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的合作社给予奖励;对农民带地入社的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规范建设上,要达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五化”标准,示范带动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跨越式发展。
4.2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策倾斜。对创办小型农机合作社农民购买农机具放宽标准,优先满足需要。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对发展前景好,运行规范的小型农机合作社优先给予项目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强化。三是优先把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和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资金对农机合作社给予作业补贴。
4.3加强培训
除了农机的常规培训外,依托现代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新、科技含量高等优势,聘请农垦专业人员,采取和劳动、职教等部门联合办学的办法,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5.保障措施
5.1建立领导机构
成立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县长担任,农机总站、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机总站,负责对合作社申报审核、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制定联合社的业务发展规划和自律条例,协调成员社间的关系,加强合作社建设领导工作。经常深入农机合作社,具体指导生产运营,开展技术服务,调查和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做好各阶段总结。
5.2强化监督管理
县农机总站负责农机装备、场库、体制机制和专业队伍建设;负责落实土地规模及经常性管理等服务工作。农机、财政部门对合作社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合作社进行全面监管。
5.3抓好项目落实
农机、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好项目申报、审定、验收和资金等项工作;严把质量关,新建合作社符合省方案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规划符合设计标准,确保建设质量。
第二篇: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农机专业合作是农机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主要有:组织不规范应完善机制,土地流转困难、资金困难政府应加大扶植力度,人才缺乏应积极参加培训等。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 发展对策; 蒙城县
随着国家和安徽省各类涉及农机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出台,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以农机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有力提升了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对促进全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蒙城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诸多问题,下面进行浅谈。
1.发展现状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设和发展农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至2013年底,蒙城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32.79万KW,拥有农机固定资产总值15.2亿万元。全县拥有轮式拖拉机84762台,旋播施肥机6万7千多台,土地深松机800多台,秸秆还田机1900多台,玉米点播机1万多台,谷物联合收割机4900多台,玉米收获机2100多台,其他畜牧、水产、植保、排灌等各类农业机械17万余台套。截止2013年底,蒙城县共有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60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4个)农田作业服务组织。在创办形式,合作方式与服务形式上,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服务领域主要涉及机耕、机播、机管、机收、统防统治等农田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维修方面。在创办形式,合作方式与服务形式上,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主要问题
2.1.组织管理不规范,思想认识不足
农机专业合作是农机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是蒙城县农机化发展的顺头羊和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现阶段,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边发展边规范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仍然缺乏有效认识。特别是个别农机专业合作社思想上认识不足,管理松散,重组建轻管理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经营理念,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谋化长期发展的目标,经济效益较低,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2.2.土地流转存在难度,规模经营相对滞后
至2013年底,粮食播种面积达13.333万hm2,但可流转的土地面积为0.33万hm2,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小块种植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土地流转程度不高,大中型农机及具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开展连片作业,导致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的效能与节本增效的潜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再加上各户田地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各自为政,大大增加了农机作业的难度和成本。
2.3.合作社周转资金普遍缺乏,经营和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民间社团组织,政府不可能投入大量资本加以扶持,只能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刚刚组建时,大部分社员以物化形势加入,极少部分社员以资金形式入股,这就导致场库棚建设和生产流动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壮大能力。
2.4.农机合作社服务内容单一,领域窄、创收途径少
蒙城县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数主要从事机收、机耕工作,且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扩大。跨区作业效益降低,机具利用率降低,作业量少,创收途经减少,严重影响了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蒙城的推广和应用。
3.建议与对策
3.1.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机制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严格执行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要做到产权明晰,落实好财务和盈余分配制度,积极服务社员,保障社员收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股份制企业进行管理,不断扩大作业规模,增加作业项目;适当吸收当地有技术,懂管理,条件优越的社会人员入社。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达到具有较高层次的市场化经营格局。
3.2.加快解决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最主要的制约性因素。要突破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就要鼓励引导农民采取承包、股份合作、长期租赁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扩大土地规模化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对于蒙城人多地少,地势平坦,应充份利用有利时机,集中搞好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已建的合作社不断巩固发展。
3.3.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拓展农机合作社生产领域,努力通过调整改善生产经营状况和管理来弥补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由低效益作物转向高效益作物;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由无极向绿色有机转变,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工业化道路,变资产优势为经济优势。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实行优先补贴,多购多补,此外在信用贷款、税收政策、农业保险等方面也应该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并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专项扶持资金,优先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装备,扩大规模。
4.结论
总之,推进和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是蒙城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农机化社会服务的主要工作,是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要采取各种手段,整合农机资源,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合作社的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机合作社组织成长壮大,为蒙城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蒋恩臣;《农业生产机械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2]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2009年05期,[3] 姜长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2005年03期,作者简介:崔华义(1965.10-)男,现为安徽省蒙城县农机学校专业课教师,助理工程师职称,主要从事农机驾驶员培训、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工作。
第三篇: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叶立生
(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程,从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总量、内部结构、项目投资和集聚区培育等方面,深入分析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和建议。关键词:服务业;淮安市;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趋势,全国各省市相继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当前,淮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淮安市加速经济发展、加大产业调整、加快结构优化的战略性选择。
一、淮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近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淮安市服务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服务业的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
(一)总量快速扩张,贡献不断增大
近年来淮安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自2002年以后,更是步入快车道,增速逐年加大,均快于同期GDP增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4%,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8亿元,是2006年的2.3倍;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7.8%,比2006年的34.1%增加3.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幅度同时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完成“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目标的地级市。同时,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4.2%,比2006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推进淮安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全市服务业经营主体17.0万户,注册资本899.5亿元,分别占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总户数的84.5%、总注册资本的66.8%,共吸纳从业人员12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服务业正逐步成为淮安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完成服务业税收78.35亿元,同比增长48.7%,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的38.3%,特别是占地税税收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3.2%,服务业已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行业门类齐全,结构逐步优化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发展,淮安服务业门类已经较为齐全,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动漫制作、总部经济、节会展览等新兴服务业业态相继涌现,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不断完善,淮安市业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服务业处于总量平稳增长、比重相对下降的态势,新兴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内部结构逐
1步优化。2010年,淮安市传统服务业领域内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下降4.1和6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9.5%,新兴服务业领域内的金融、科技、通信、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1.1、0.3、0.5、1.5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加大,项目质量提升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共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4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4%,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是2006年的3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比2006年提高
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投资项目的规模不断变大,2010年淮安市共实施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380个,总投资额达13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万达广场、中央新亚国际广场、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在内的10亿元以上经营性三产项目27个。目前,在淮安投资的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有南京联创、金鹰国际、红星集团等30家左右,全国服务业百强企业有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上海绿地等20家左右,沃尔玛、家乐福、伊藤忠物流、力宝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在淮安布点,淮安服务业项目的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形象也不断改善。
(四)集聚效应明显,辐射能力增强
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为降低成本,同一类型或相关类型的服务业业态出现向特定区域集聚的趋势,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淮安市经认定的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9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5个,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淮安淮通物流园、清浦阳光新城分别被授予省级产品交易市场类、科技服务类、物流类和现代商务类集聚区。目前,4家省级集聚区累计入驻企业1240多个,解决就业1.7万人,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辐射范围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汇集金鹰、国美等68家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集聚度位列苏北五市中心城区之首;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区孵化的企业100多家,其中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拥有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0多项,各类知识产权100多件;2010年新获批的省级现代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清浦阳光新城也已汇聚了恒大名都、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现代联合新城邦、苏宁睿城等超10亿元的服务业项目10多个。
二、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淮安服务业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相对落后。淮安市服务业总量长期位列全省倒数第三,不仅同苏南苏中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同苏北的徐州和盐城相比也差距甚大。从占GDP比重看,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增速与工业发展相比偏慢。“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为17.8%,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5.4%,低于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0年,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14.1%,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5%,低于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偏大,新兴服务业起点低、规模小,为生产配套的服务业落后。2010年,淮安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左右,服务
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达到62%。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物流有待突破,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发展不够,信息产业起步较晚,服务外包、知识密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
(四)服务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目前,淮安市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行业布局空间引导性不够,各地项目建设自成一体,遍地开花,布局散乱,重复建设、同质发展、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商业网点的布局边缘密度不足,物流园区布点交叉、集聚力弱,住宅建设的开发空间上过于分散,公共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特别是产品交易市场类项目,仅淮安市市区的建材家具市场,已建成和在建的就有20余家,在建的小商品市场项目也有3至4个。
(五)服务业档次偏低。淮安服务业缺少高水平、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的旅游、会展、休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传统娱乐型服务业硬件设施严重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商务接待能力不足,酒店服务对象单一,至今全市酒店无一家提供西餐服务。
(六)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淮安大部分服务业企业都是外来的,本地大企业太少,且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足,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总部经济发展不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服务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缺乏,缺少现代服务业品牌产品。商贸流通领域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93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平均营业面积仅1400平方米,200多家法律服务、广告、职业中介等其他商务服务业企业全部年营业收入不到10亿元,全市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行列。
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政策导向带来的机遇。近年来,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制订出台更为得力的优惠政策,这些既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二是城市化扩张带来的机遇。城市是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化进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今后五年,淮安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到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150万;对外大通道建设力度加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三是消费拉动带来的机遇。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80元和7233元,“十二五”时期还将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花钱买服务、买休闲、买健康成为时尚。大力开发满足老百姓急需的服务产品,必将带动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点。
三、淮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政策制定,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在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已出台政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淮安市自身实际,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针对具体行业,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积极扶持软件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鼓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引导服务业产业合理布局、错位竞争、集聚发展。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
度,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实效。
(二)构建公平、诚信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一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构建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进信用体系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三要构建开放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民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一是抓现有服务业企业培育。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借鉴工业经济的成功做法,把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继续下大力气培植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重点抓骨干企业,抓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特别是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企业,力争实现省服务业百强企业零突破。二是抓服务业企业引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落户淮安,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分支机构,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全力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一是抓项目进度。对定下来的项目,要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新建项目重抓开工率,开工项目重抓资金到位率和竣工率,正在拆迁的项目重抓清场率,确保当年项目按期或提前竣工、分项目每月有形象进度。二是抓项目质量。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项目调研,形成一批对服务业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储备项目,特别要在投资超2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所有服务业重大项目,特别是商贸商务项目,要坚持走高手规划、大家设计、富家开发之路,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组织施工,使每一个项目既符合城市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
(五)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已获批的4家省级和1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集聚区内办公和生活环境,积极搭建金融、信息、研发和仓储平台,提升集聚区内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各集聚区自身的资源特色,制定适合产业集聚的优惠扶持政策,增强集聚区的吸引力,以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来吸引同类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打造资源集中、服务共享、规模经营的发展载体,尽快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不断提升辐射能力。
(六)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高端人才来淮发展或创业;二是开展引智活动,每年举办服务业人才专场招聘会,重点引进物流、信息、商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由政府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市各类院校教育资源,与服务业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打造高素质的服务业一线人才队伍;四是组织服务培训,从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服务标准等多方面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经营水平、人员素质、服务质量。
(七)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一要加强服务意识,政府机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密切配合,尽心尽力地服务企业的事情做细做实,共同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二要提升服务能力,淮安市各地各部门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争取最大限度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三要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
参考文献:
[1]姚华荣.江苏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现代经济探讨,2005(9).[2]张言彩.淮安市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贡献的实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3).[3]叶立生.淮安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9(01).
第四篇: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挖掘了农业增收潜力,增强了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11月开始,省在全国率先给
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注册登记,从而使其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起,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各市县也都安排了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入其中,包括在信贷、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予以扶持,有效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1301个乡镇全部建立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省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4790个,占到全国总数的18%,位居全国第一。入社社员19.6万人,社员出资总额达14.56亿元;合作社带动农户90万户,占到全省总农户数的17%。就其涉及领域来看,种植业占38%,养殖业占43%,农产品加工占3%,农资购销、技术支持、仓储运输等服务类占12%,其他如沼气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占4%。
据统计,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4387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多721.3元,高出20%。其中有140个合作社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50个合作社进行了商标注册,农民合作社的市场经营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二、省农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1.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组织起来,走向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从起步时规模比较小、单纯在生产领域合作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合作转变,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格局。省农民正是通过合作社实现了联合,提高了自身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范围开始从原先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农民有机会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如,偏关县峪佳马铃薯合作社有社员76人,种植马铃薯1520亩,每户种植面积达20亩,由于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量达380万斤,仅此一项平均每户纯收入11375元,而且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影响、带动了全乡马铃薯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全乡43700亩耕地,种植马铃薯面积就达到了11700亩,占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3.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品牌、科技、质量和服务等的综合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不是简单的生产合作,而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不但能把农产品卖出去,而且还能卖出个好价钱,同时,还可以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优势,较好地实施农业标准化,建立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破解国外“绿色壁垒”,打开国际市场。据了解,省沁源县林峰小杂粮合作社利用莜麦、荞麦、豆类、黄花菜等土特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的品牌效应,生产销售10余种小杂粮,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产值达5000万元。
4.促进了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吸引了一批各行业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的加入,发挥其了解市场、开拓市场的优势,组织会员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有效地避免了会员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了农户的专业化分工分业,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保证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农资、种苗,统一销售农产品,并向社员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农产品生产交易成本。大部分合作社在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的基础上,实行“二次返利”——即年终可分配盈余的60%按交易额返还给社员,使社员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开发市场,按订单组织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社员产品,降低了农产品生产风险和销售风险。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社员增收明显。
三、省农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1.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省农业合作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有少数合作社成功地建立了自身的产业链,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但是整个省农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绝大部分合作社结构松散,以解决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产业
化程度很低,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扶持,以提高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帮助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当前,资金短缺、贷款难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地方财政和农村信用社资金不够宽裕,致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扶持资金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存贷比例、备付率等指标的限制和资金实
力不够宽裕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项目和产业的贷款不能迅速、足额发放到位。同时,部分合作社成员长期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有不良信用记录,不具备评级授信条件,难以继续得到信用社贷款支持。
3.合作社会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第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组织管理人员有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现实中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低,且缺乏创新能力。第二,专业合作社需要有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组织中缺乏这种人才,从而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第三,专业合作社社员科技知识欠缺,专业水平低,影响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
四、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
由于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快速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扶持部分龙头合作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筛选一批规模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有较大的投入,拥有较强种子研发实力,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规范;完善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柱。二是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联合。针对一社一品,一社多品,合作社规模太小,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互相贬低的局面,应努力引导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重组为辅助,建立区域性的联动组织,防止恶性竞争。如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复合的经营体制、加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成立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等,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二)采取多种手段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1.增加财政扶持,各级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数量,把合作社作为党和政府扶持农业、农村的重要对象,树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村、扶持农民的思想,增加扶持力度。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开展联合授信,专门为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解决合作社抵押资产不足问题,使合作社能够以较低的利率顺利贷到发展资金。
3.鼓励工商资本入股合作社,工商资本的注入不仅可以迅速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打开农产品市场,助推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鼓励合作社人员主动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
2.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由各级农经系统组织培训,开展生产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学习,形成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当前“村官”的人才优势为当地合作社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五篇:试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试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局面。目前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将此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市场化水平不高、乡村社会的封闭性阻碍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以及合作社人才匮乏。基于此,我们引入了“顶层设计”的经济改革概念,强调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既要强调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规划又要重视注重自身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项目“新型农村合作社成长的资源类型及其获取方式研究——基于吉林省梨树县的实证调研”(项目编号:201310200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宗劲、李方乐、肖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217-02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以下简称《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新型农村合作社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从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获得了法律的根本保障。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4.6万家,合作社实有入社成员375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孔祥智等,2012)。而据《J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报告》(吉林省农业委员会,2011)的统计数据显示,J省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4738家,入社农户51万户。2010年底全县已登记注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73个,涉及行业11个,共吸纳4.2万农户,近10万个劳动力,分别占农户和农村人口的24%、25%(吉林农网,2010)。不难看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已然从“星星之火”成为了“燎原之势”,在全国遍地开花,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而而L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了夏家、富邦、果乡、百信、红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合作社。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面临的困境分析
L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5年的规范和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但是通过合作社成长的资源依赖分析,课题组发现合作社在全国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全国人大农委法案室,2006)在L合作社中依然存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规范、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吉林省农业委员会,201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
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规范、扶持和引导十分必要。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政府的无作为实质上已经阻碍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阻力,使合作社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首先,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不够到位。社员们普遍认为政府对于合作社的态度就像母亲生育孩子却不给孩子奶喝一样,《合作社法》虽然强调对合作社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是当地政府却没有实质性的举动,“光打雷不下雨”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另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细化和标准的制定没有到位。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提及合作社的发展,吉林省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里都有强调要规范引导合作社的发展。但是,真正细化的政策,可以具体实施的政策指令却基本没有出现过。除此之外,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也不够充分,对合作社的规范还没有落到实处。政府在帮助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确合作社的职能和权利,对合作社的行为进行规范。
(二)合作社获取的效益不够明显、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参与市场化的水平较低
如果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城镇化的一条可行路径,那么参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市场竞争、成为市场主体之一将会是合作社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将合作社融入到大的市场环境,并且积极参与市场博弈,才能让合作社作为城镇化纽带的这一期望实现。合作社虽然构建起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但是却并未构建起合作社与市场的真正联系,农民难以通过走合作致富的道路获得自身的收益。就L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前情况而言,明显存在收益地下、业务范围较窄、经营手段单
一、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明显的制约着合作社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通过经营项目的创新实现更大的市场收益是合作社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在缺乏可持续的利益推动下,乡土社会的封闭性将可能成为农民合作之路上的绊脚石
从目前合作社发展的情况而言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造就的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成了维系着合作社的纽带。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就发现,绝大多数人不了解合作社是什么,继而也不想通过合作社来增加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农民是朴实和讲究实际收益的。目前,农户通过参加合作社所获得的收益并不明显。一旦当合作社的利益得不到持续性的提升时,将会大大打消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使合作社的规模难以扩大甚至停滞不前。
(四)农村人才的流失、农村精英在体制中的游离将会进一步影响社员的收益
目前,L县的合作社大多数是由能人带动的。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个能人带动一个合作社”的报道,社长已然成为他所在合作社的代名词。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社长的胆识和责任心以及奉献精神对于合作社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人才匮乏也将成为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凸出问题。长久以来,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下,资源总是向着生活环境较好、回报率较高的城市流动,就连人力资源也不例外,有胆识、有干劲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谋生了。在一个乡村,很少发现年轻人的存在。人才的流失,精英的游离,为合作社的发展又增加了一道难题。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研究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处在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博弈激烈化的所构成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那么如何有效推动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健康成长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2013)中,国家认为深化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因此,课题组将“顶层设计”设计的思维引入到推动合作社发展的长效机制中,从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战略上强调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规划,力求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调制度层面应当为合作社资源获取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搭建一合理的平台。另一方面,合作社自身应当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注重自身的探索与创新。
(一)在夯实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完善政策联结机制,实现政策的可操作化,推进政策由“指示、扶植”向“指导、服务”过度
在对胜利果乡合作社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究其根源,它的病灶并不在于国家政策,而在于政策的落实。由此,建立一个上行下效的完善的政策联结机制,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够通畅,才是最根本的。很多时候合作社面临的处境便是:政策、法规颁布晚于实践,优惠、奖励难于实践。因此,要保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夯实政治认同、坚持依法监管、加强指导服务,创新金融模式。
(二)在打破农村“生活堡垒”的基础上,逆转乡村原子化倾向。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合作社真正成为代表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一直以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思路多是依靠外力推动,而忽视了农民自身发展潜力的开发和培养。随着惠农政策几近饱和,而农村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农民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树立农民本位思想,打破长期形成的生活堡垒,变“原子化”为“联合化”,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积极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以激发农村内部的活力。
(三)在抓住转型期的乡村社会由“欲望”到“需求”过度这一主线的基础上,加强农民教育,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舆论氛围,通过利益驱动实现村民对合作社的态度由“从旁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望”到“主动入社”的转变
农民素质欠缺和利益驱动不足构成了制约现今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合作社对社员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却生存在一个以盈亏决定存亡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这种竞争环境决定了利益对于活动主体有着不可比拟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利益机制是决定一种组织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包括农村合作社在内的各种经济联合体都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当被问及“是否了解合作社?”、“有没有加入合作社?”等问题时,普遍回答是“不太了解”、“还在观望,有分红就入。由此可见,具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
(四)在认识到乡村社会里普遍存在的“能人效应”和“长老权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合作社企业家,留住精英,保住能人,打破农村“精英游离”的怪圈
在调研期间走访的村镇里,我们普遍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农村经济的闭塞与落后,包括农村能人、精英在内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人才流失使得发展合作社缺少所需的人才。原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力量的合作社现在由于人才问题也“自身难保”。农村丧失了发展的新生力量,因而依旧缓慢地进行着新陈代谢,进而导致农村经济很难有质的飞跃。于是“精英游离”的怪圈便出现了。所以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将人才留在农村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四点。我们认为在新型农村合作社的良性运转中,政策是粘合剂,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助力剂,利益驱动是强心剂,能人效应是润滑剂。我们相信只要正确树立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发展观,将以上对策落到实处,在基于“四位一体”的前提下,实现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出发落到全面协调推进,从新时期新要求出发落到科学发展,从农村经济发展深层矛盾出发落到深层矛盾解决。唯有如此,新型农村合作社才能在时代的积极选择中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二元对立的不二法宝。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楼栋,常青.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学习论坛.2011(12).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报告.2011年8月9日.[3]吉林农网.L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1月22日.http://2010jiuban.agri.gov.cn/ztzl/xnc/qt/t20100122_1420925.htm(2013年11月23日引用).[4]全国人大农委法案室.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的基本状况.中国人大.2006(21).[5]聂高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内涵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12(8).[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一篇》,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2013年11月23日引用).[7]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2013年11月12日.[8]刘彤,朱兴涛.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9(5).------------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