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及建议
城乡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及建议
目前,城乡物流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城乡物流的配送体系也相对建立,但这种体系的建立并不能满足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物流市场的需要,尤其是信息平台严重缺乏,国家支持度只限于政策层面,没有可靠的经济支撑。城乡物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农产品外销渠道不畅,无法及时销往外地而浪费,农民对农业发展失去信心,尤其是果农、瓜农,由于产供销信息不畅、价格与生产成本不协调等原因,使瓜果烂在田头、烂在树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物流产供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目前,交通条件基本满足农村物流需求,但在一些偏远农村,通村公路网络不是很完善,进出运输无法达到畅的目标,农产品运输交易成本高,且缺乏专门的农产品运输工具,运输工具相对落后。此外,农产品加工处理水平低,流通过程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和风险,也是农村物流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物流认识不到位。
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村大部分都热衷于封闭式经营,缺乏合作精神,对农业物流的认识停留在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搬运上,对现代物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缺乏认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依旧很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明显降低,导致农业物流发展陷入非良性循环。
三、农业物流运行秩序尚不规范。一是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职责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物流乱象普遍;二是物流市场随意泛滥,尤其是运输方面,许多货物运输车辆无证驾驶,且超载现象普遍存在,但是运输保险制度不健全,运输风险得不到保障。三是车辆营运执法部门执法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对执法部门打击非法运营车辆持模糊态度,使执法部门很受伤,执法人员遭受人身攻击而得不到正义的支持;这一切都不利于农业物流的培育和发展,同时也给一些不法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有序流通受到损害。
四、对城乡物流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快物流流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公路运输的质量和效率,加大和提升农村道路的覆盖率,提高公路的等级和服务水平,同时辅以铁路和水路运输,健全物流交通网络,提高物流管理机制;其次,公路作为公共财产,其养护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管理成本高,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维护公路,需要国家及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农村物流法治体系,使相关的法治法规规范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首先是完善政府机构,规范政府管理职能;其次是规范交通运输秩序,严禁无证驾驶和超载现象,同时完善运输保险体制,保护其财产安全等。
(三)转变传统的物流观念,树立物流促发展的意识。首先是在快速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村物流的宣传;其次是农民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科技信息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第三,要正确引导农民不断更新观念,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发
展趋势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商物流保持较快增长,企业主体多元发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2424亿元,同比增长31.6%。2015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06.7亿件,同比增长48%,其中约有70%是由于国内电子商务产生的快递量。总体看,电子商务引发的物流仓储和配送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企业主体多元发展。企业主体从快递、邮政、运输、仓储等行业向生产、流通等行业扩展,与电子商务企业相互渗透融合速度加快,涌现出一批知名电商物流企业。
3.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型、平台型、企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模式加快发展。服务空间分布上有同城、异地、全国、跨境等多种类型;服务时限上有“限时达、当日递、次晨达、次日递”等。可提供预约送货、网订店取、网订店送、智能柜自提、代收货款、上门退换货等多种服务。
4.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自动分拣技术、可视化及货物跟踪系统、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移动支付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行业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二)面临形势。
随着国民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物联网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电商物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渠道下沉和“走出去”趋势凸显,将进入全面服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新阶段。1.电商物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电子商务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各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与之对应的电商物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和产品类别愈加丰富,移动购物、社交网络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2.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电商物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随着网络购物和移动电商的普及,电商物流必须加快服务创新,增强灵活性、时效性、规范性,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满足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
3.电商物流“向西向下”成为新热点。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零售市场渠道将进一步下沉,呈现出向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及县域加快渗透的趋势。这些地区的电商物流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增长空间更为广阔。电商物流对促进区域间商品流通,推动形成统一大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
4.跨境电商物流将快速发展。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这必然要求电商物流跨区域、跨经济体延伸,提高整合境内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完善电商物流网络体系,加强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提升电商物流的服务和创新能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有利于电商物流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电商物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完善、结构优化、功能强大、运作高效、服务优质”的电商物流体系,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电商物流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先进物流装备、技术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仓储、配送等各环节协调发展,紧密衔接。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服务于全球贸易和营销的电商物流网络。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包装循环利用水平有较大提升。电商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加强,拥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服务网络覆盖境内外的高水平企业。电商物流成本显著降低,效率明显提高,供应链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三)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发企业活力。加强政府在法律规范、规划引导、政策促进等方面的作用,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电商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2.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工作机制。统筹当前和长远、全国与区域、城市和农村、国际和国内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围绕电商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3.协调发展,加强创新。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商贸与物流等的协调发展,加强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加强电商物流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
4.开放共享,绿色发展。坚持对外开放,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努力打造内外贸结合的电商物流网络,提高电商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高效配置物流资源,提高共同化水平,降低物流配送的能耗和排放,促进包装标准化、减量化和循环利用。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
围绕电子商务需求,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电商物流体系。依托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完善优化全国和区域电商物流布局。根据城市规划,加强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建设。探索“电商产业园+物流园”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城际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无缝对接,推动仓配一体化和共同配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标准托盘循环共用等高效物流运作系统。
(二)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水平。
在快速消费品、农副产品、药品流通等领域,重点围绕托盘、商品包装和服务及交易流程,做好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和应用推广工作。形成以托盘标准为核心,与货架、周转箱、托盘笼、自提货柜等仓储配送设施,以及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载具的标准相互衔接贯通的电商物流标准体系。
(三)提高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二维码、RFID、智能分拣系统、物流优化和导航集成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和装备在电商物流领域的应用。重点提升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物流作业单元化水平,物流流程标准化水平,物流交易服务数据化水平,物流过程可视化水平。引导发展智慧化物流园区(基地),推动建立深度感知的仓储管理系统,高效便捷的末端配送网络,科学有序的物流分拨调配系统和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电商物流企业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
(四)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企业集约绿色发展。
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既有物流设施,通过升级改造,增强集成服务能力,加快向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转型;鼓励电商企业和生产企业将自营物流向外部开放,发展社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支持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第四方电商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更好整合利用社会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资源,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集约发展。支持电商物流企业推广使用新能源技术,减少排放和资源消耗,利用配送渠道回收包装物等,发展逆向物流体系。
(五)加快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积极推进电商物流渠道下沉,支持电商物流企业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延伸服务网络。结合农村产业特点,推动物流企业深化与各类涉农机构和企业合作,培育新型农村电商物流主体。充分利用“万村千乡”、邮政等现有物流渠道资源,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农村扶贫等工作,构建质优价廉产品流入、特色农产品流出的快捷渠道,形成“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体系。
(六)加快民生领域的电商物流发展。
支持电商物流企业与连锁实体商店、餐饮企业、社区服务组织、机关院校等开展商品体验、一站式购物、末端配送整合等多种形式合作。加快以鲜活农产品、食品为主的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发展,依托先进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电子商务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医药生产和经销企业开展网上招标和统一采购,按照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构建服务医药电子商务的网络化、规范化和定制化的全程冷链及可追溯物流体系,确保药品安全。
(七)构建开放共享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鼓励有实力的电商物流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延伸服务网络,实现与发达国家重要城市的网络连接,并逐步开辟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快递专线。支持优势电商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促进国内外企业在战略、技术、产品、数据、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国际电商物流市场。
四、重大工程
(一)电商物流标准化工程。
加快电商物流技术、装备、作业流程、信息交换、服务规范等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完善包装、托盘、周转箱、物品编码标准,加快制订快递服务与网络零售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围绕托盘标准化及其循环共用,以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托盘租赁服务企业为主体,上下游联动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规范》(SB/T11132-2015)、《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GB/T29912)、《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的实施,引导企业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配送车型,加快开展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工作。
(二)电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鼓励现有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拓展交易、融资、保险、支付、诚信、全程监控、技术支持等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辐射能力,形成3-5个具有整合国内国际物流资源能力的大型电商物流平台。鼓励政府部门开放物流相关信息,满足企业、社会和最终用户的需求。鼓励各类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探索建设服务于跨境电商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
(三)电商物流农村服务工程。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等工程,整合县、乡镇现有流通网络资源,发展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完善农村服务网点,发挥电商物流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构建中的支撑作用。支持建立具备运营服务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商品中转集散中心)功能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
(四)电商物流社区服务工程。依托“电子商务进社区”等工程,新建或改造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社区电商物流便民基础设施,发展网购自提点,推广智能终端自提设备。支持连锁零售企业、快递企业、末端配送企业、生活服务类企业共同打造便民利民的社区电商物流服务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末端配送难题。
(五)电商冷链物流工程。
支持电商冷链物流企业运用现代技术优化流程,推广应用电子化运单、温湿度记录系统、物联网等技术,确保加工制作、储藏、运输、配送、销售各个环节始终处于温控状态,实现运营透明化、流程可视化、查询便利化,降低损耗率。支持电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点建设,鼓励经营鲜活农产品、食品、药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创新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有效降低冷链成本。
(六)电商物流绿色循环工程。
鼓励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利用配送渠道,回收利用废弃包装物。开展电商物流业包装标准化和分类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利用效率。推广使用新型电商物流包装技术和材料,促进包装减量化和可循环使用,以及包装废弃物易降解和无害化。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环保公益宣传,树立理性包装和绿色包装理念。
(七)电商物流跨境工程。
推进跨境电商物流便利化。为电商物流企业的国际化和海外并购,提供法务、商务和税务方面的信息支持,推进海外并购审批、外汇便利化等。将跨境电子商务的订单、支付、物流、质量安全等信息集成为综合通关数据,进行汇总申报,推进通关便利化。完善海关、检验检疫、邮政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推动国家间、地区间检验检疫标准互认。鼓励国内邮政设施、邮政国际通道、航空运输资源和铁路运输资源等向电商物流企业开放与共享。
(八)电商物流创新工程。
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电商物流领域创新平台或研究机构,着力解决电商物流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鼓励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创新体制与模式,重点开展电商物流机器人、云计算、北斗导航、模块集成、信息采集与管理、数据交换等基础技术的研发;推动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物流跟踪、信息安全、顾客行为分析等技术应用。推动电商物流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五、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落实和组织实施。
商务、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海关、邮政、标准化等主管部门要在国家现代物流工作综合协调机制下,加强协调配合,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地方相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根据电商物流发展特点,结合实际,加强对本地电商物流发展的指导,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相关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在行业自律、产业研究、标准宣贯、统计监测、人员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禁止滥用行政权力和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简化电商物流企业行政审批和营业网点审批(备案)手续。建立与电商物流企业网络化布局与一体化经营相适应的企业工商登记制度。完善电子发票制度,推广电子发票在各领域的应用,促进电子发票与电子商务税务管理的衔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和完善政策支持。
利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现有相关政策,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服务电商物流,解决电商物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好电商物流的仓储、分拨、配送等规划选址和用地保障,落实好现有鼓励政策。完善城市交通和配送管理政策,解决城市配送及快递车辆通行、停靠等交通管理问题。鼓励采用新能源汽车和符合标准的电动三轮车。
(四)完善信用和监管体系。
探索电商物流企业等级评定和信用分级管理,支持建立以消费者评价为基础,以专业化第三方评估为主体的市场化电商物流信用评级机制。完善电商物流行业信息披露机制、“红名单”“黑名单”制度,营造“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加强跨境电商物流监管,建立高效、便利、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可追溯、可比对的数据链条,满足监管要求。依托电子口岸,建设“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平台,保障国际物流快件报关、报检、入出境、入出关实时监控。
(五)健全电商物流统计监测制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创新调查方法,科学选择统计样本,确保行业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电商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加强电商物流统计监测,做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时间节点的数据监控,依托统计数据信息,做好行业发展形势的研判和风险分析,为相关部门、企业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和预警。
第三篇:城乡医疗发展现状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现状
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社会中,医疗救助制度也仍然分为两大块,一是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二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1.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在一些省市(主要在东部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实施对城市贫困人员的医疗救助。但是从总体来看,这项制度尚且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患病的贫困人口因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治疗,或因患病和治病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仍是常见现象和突出问题。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此后,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呈现出全面推进的态势,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按现行政策设计,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群众。
城市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对救助对象看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给予的补贴后,须由个人负担的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政策规定的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再按一定比例或确定金额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2005年,城市低保人员得到医疗救助的为114.9万人次,医疗救助支出3.2亿元。2006年,得到医疗救助的为145.5万人次,支出5.1亿元。得到救助的人次增长了21.03%,医疗救助费用支出增长了37.25%。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现状
按现行政策,农村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具体条件由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使之能够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对因患大
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在未开展合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生活的,给予医疗救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对等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3.城乡医疗救助的主要救助方式
政府行为主要包括现金救助、医疗减免和临时救助。
现金救助是政府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建立起医疗救助基金。在城乡低保对象(也包括享受农村特困救助的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优抚对象中的特殊困难人员因医疗费用过重而使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以减缓他们在支付医疗费用方面的压力。
医疗减免是医疗救助的最原始的形式,可分为一般医疗减免和重大疾病医疗减免。一般医疗减免是指救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定点医院就医时,可获得免受门诊挂号费、普通门诊诊疗费、普通门诊注射费、住院诊疗费、住院护理费等优惠待遇,在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单项检查费用上,则按一定比例减收。重大疾病医疗减免,主要针对事先规定的若干种重大疾病,凡符合享条件者在指定医院住院时,可给予诊疗费、药品费、住院床位费、手术费等医疗费用按一定比例的给予减免。承担医疗服务减免收费的成本有3种方式,由医疗救助基金负担、由医院(一般是公立医院)以及由医疗救助基金和医院分担。
临时救助是政府对不属于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但又确实因就医发生经济困难的一般人员酌情给予的一次性救助。有时,这种方式也用于帮助按规定接受医疗救助后经济上仍有较大困难的贫困救助对象。
医疗机构行为以相当于甚至低于成本价,为贫困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这是一些基于政府支持或慈善事业支持的医疗机构自觉行为,譬如,得到政府支持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得到社会组织支持的慈善医院或慈善病房。因为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有一些医院,主要是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因种种原因经济效益不好,所以在得到某种程度的支持后,为增加就医人数,减少病房空床率,并可以以此提高自己的公众形象,所以,这种做法在基层还是较为普遍。
社会行为主要是以“奉献爱心”和“互助互济”为号召,依靠社会力量以扩大医疗救助可用的社会资源。
这种方式包括由社会组织,主要是慈善组织为贫困人群组织开展的义诊、义捐和无偿的义务诊疗活动;也包括由行业、单位及工会支持建立的医疗互助组织,从单位福利费、工会
费用及其他筹资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单位内部的医疗帮困基金,以在必要时给予困难职工一定的补助。
4.城乡医疗救助的地方性特色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了一套基本的做法,但各个地区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地方性特色。
在医疗救助的具体内容上,可划分为“大病救助”、“大病与常见病兼顾”和“以常见病为主”的3种不同做法。上海、湖南、辽宁、西藏、甘肃采取的是“大病救助”的做法,河北、山西、陕西、新疆采取的是“大病与常见病兼顾”的做法,而青海、宁夏采取的是“以常见病为主”的做法。
在医疗救助的具体方式上,大体上可分为“现金支付”和“现金支付为主、兼有政策减免与医疗照顾”2种不同做法。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采用的是“现金支付”的模式。湖南省便是以“资金支付”的典型,政策减免的力度较小或基本没有减免。上海市则以现金支付为主,同时还有政策减免和医疗服务照顾。
在医疗救助的时间上,可分为“医前救助”与“医后救助”以及两者结合的3种做法。最近,有些省市还推出了“医中救助”的新的做法。
在医疗救助的资金筹措方面,可分为五级财政(中央、省、地、县、乡镇)投入与四级财政投入(中央、地市、县、乡镇)两种做法,其差别在与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否有专款投入。
在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配合方面,也有4种做法:其一为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配合,这在已经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很普遍;其二,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制度(主要是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相配合,多见于东部发达地区;其三,有少数地市采用了医疗救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做法;其四,在还没有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地方,医疗救助制度只能独立运行。[22]
三.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设计的问题
一开始,医疗救助制度对自己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很模糊的,所以在设计时大多参考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些做法,这使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有趋于“保险化”或“准保险化”的缺陷。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起付线的设计使大部分贫困救助对象不能得益现在的制度设计,大多采用了“起付线”的救助门坎,这将大部分贫困救助对象挡于医疗救助的大门之外。贫困救助对象要想获得医疗救助,必须首先自己设法支付医疗费用,在报销时,起付线这道门坎,常常高达数百元,甚至一、二千元。这对已经陷入贫困的救助对象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救助对
象而言,因为设置起付线,使医疗救助成为一个根本不能充饥的“画饼”。
封顶线的限制使贫困救助对象得益甚微即使贫困救助对象迈过了起付线的门坎,后面还有一个封顶线的限制,所以救助标准就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贫困人口得了大病花费可能是成千上万元甚至高达几十万元。由于封顶线的限制,他们只能得到几百或几千元的补助,这对患病贫困救助对象几乎是杯水车薪。
特殊病种的限定使救助范围大大缩小大病救助往往还划出一个“病种”范围,将可以得到救助的疾病限制在几种到十几种,患病如果患的是没有列入规定范围的病种就得不到救助。这样,一些亟需救助的贫困家庭就被排除在救助范围之外。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都没有列入可救助的病种,这个庞大的困难群体仍然被拒之医疗救助的门外。
申请手续和行政程序过于纷繁复杂医疗救助的实施涉及诸多政府职能部门,还有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自治组织,协调难度大,运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高。各方为了消化自己这一方发生的成本,都想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行政程序,这常常会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异,不但降低效率,最重要的是会使贫困救助对象望而生畏,进而放弃治疗。
指定定点医院使救助对象毫无选择余地贫困救助对象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定点医院就医和住院才能获得救助,如果患者所患的病定点医院看不了或者没有相应的专科,因而不得不去其他非定点的但是级别更高、专业更对口的医院就诊和住院的话,就不能够获得医疗救助。另外,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常常比社区医院或村卫生室的医药费用高,而社区医院或村卫生室的医药费用又比一些私人诊所的医药费用高,而已经陷入贫困的救助对象仍然不能选择费用较便宜的其他非定点医院,指定演变成垄断。
总而言之,以上种种限制,实际上使贫困救助对象可以选择的余地小到了极点,既不利于缓解贫困救助对象医疗费用方面的困难,也不利于医疗机构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
2.资助农村救助对象“参合”没有达到保障的目的新农合的现行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同样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人每年缴费10元,一个四口之家就是40元,如果还要考虑老人,还会超过这个数。这样的筹资水平对贫困救助对象肯定是有困难的。他们的收入本来就是由政府财政加以保证的,但这个保证中并没有包括看病吃药的钱。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用医疗救助资金帮农村贫困人口“参合”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样做,虽然使贫困人口名义上“参合”,但因为他们还是拿不出钱去看病同时也没法支付医疗费用中高达50%或以上的“自付部分”,所以他们的实际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结果是他们的“缴费”是给看得起病的人“作了贡献”了。同时,因为民政部门掌握的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相当一部分作为“参合”的缴费支付给“新农合”了,这就限制了医疗救助本
身的支付水平。
3.医疗救助经费使用出现了严重的畸形
一方面,医疗救助资金不足严重制肘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2006年,医疗救助的资金总量约为14亿,城市5亿,农村9亿,就开支巨大的医疗费用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在欠发达地区,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是常见的事。因为这些地方市县财政能力非常薄弱,常常被揶揄为“吃饭财政”,根本不可能加大在医疗救助方面的投入。
再从贫困救助对象个人层面看,2006年人均医疗救助支出,农村仅70元,城市为348元。如此规模的资金投入只能稍稍缓解患病的贫困救助对象的就医困难。如果真正患大病,对数目巨大的医疗费用而言,有限的医疗救助过于微薄,仍然不能解决就医困难的问题。很多患者在医疗救助资金用完之后,就不得不出院回家,听天由命。
以上的问题又造成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另一个困境。医疗救助在操作过程中的种种限制使得许多贫困人群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或者享受的额度实际上很小,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资金在年底还有相当多的结余,而不能及时地、有效地花出去。这使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趋于更不合理。
四.对于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思考及前瞻
在对医疗救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描述之后,现在的任务是,要将已经发生的这一切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再进行冷静的、理智的思考和深层次的分析,并据此对医疗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展望。
1.关于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社会政策思考
对贫困人口实施的医疗救助,与通常所理解的社会救助或低保制度所起到的“最后安全网”的“兜底作用”应该是有差别的。所谓“救助”,按国际惯例,其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如果对医疗保障需求不加限制,其结果常常会花费巨大,这笔基金如果完全要让政府财政来负担肯定是难以为继的,尤其在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当代中国,这个目标不太现实。
在医疗卫生领域,体现“社会公平”的底线可称之为“可及性”,也就是说,在患病时应该能够去医院进行诊治。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拮据,加上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待遇,中国的城乡贫困人口在患病时一般都会放弃就医,其结果必然是贫病交加,其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都会处于极其悲惨的境地。
因此,在中国,医疗救助制度的目标,现实一点讲,就是初步解决医疗卫生的“可及性”问题,让贫困人口在患病时能够去医院就诊。说句大白话,就是要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或者说,是在有限制的医疗水平范围内给予贫困人口经济援助,以使贫困家庭不至于由于家人
须看病治疗而断绝生计,初步达到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其具体的做法便是:
首先,铺设一条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跨越进入医疗保障领域的主体制度(如现行的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拟议中的医改方案包括的其他制度)制度上和经济上的障碍和门坎的“绿色通道”,使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惠及贫困人口。
其次,帮助贫困家庭分担一部分在主体制度负责解决的医疗费用之外的费用,譬如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类现行制度中都存在的“个人负担部分”。
再次,尽可能地用其他方式,譬如通常由政府组织的社会帮困、民间运作的慈善事业,以及市场运作的商业保险,等等,尽可能地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家庭中患病的家庭成员进行必要的诊治。
综上所述,就是要以医疗救助为“粘合剂”,将现在尚且未能整合成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整合起来,为贫困人口提供说得过去的医疗服务。
第四篇:中国邮政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邮政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国本0802李爽 0611080209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向社会提供优质、经济、高效的的物流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邮政物流的现状从SWOT方面进行内部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从而对中国邮政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字:邮政物流 购销渠道 配送 投递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物流业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物流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物流方面,中国邮政大有“气吞山河”之势。2000年,中国邮政正式启动物流配送工程。中国邮政利用中国目前已经形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构筑中国最大的物流配送网络,1998 年邮政独立运行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 2001 年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新形势下邮政的发展奠 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支撑邮政发展的传统业务不断被新生业务所替代,逐渐萎缩。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实现邮政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邮政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邮政在物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实现自身的发 展优势?本文将从 SWOT 分析法入手,通过介绍国外邮政企业参与物流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中国邮政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与建议。
一.邮政参与物流市场的 SWOT 分析
(1)内部优势
1,网络优势
中国邮政拥有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接入平台和信息处理系统。中国邮政83 电子商务网站可以为客户提供网上接入服务,今后还将逐步完善在线支付功能,为企业客户 提供在线支付、友好链接网页、企业产品广告宣传等全方位的服务;185 客户服务中心已在全国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开通,可提供电话接入服务;覆盖全国遍布城乡的 6.7 万处邮政局 所,提供了传统的柜台式信息接入服务。今天,邮政电子汇兑系统已完成第二阶段工程,覆 盖了全国所有县以上城市,邮政绿卡网为实现电子商务网上货币交易创造了条件。
2,邮政储蓄网络优势
从规模上看,邮政储蓄虽然和工农中建四 大商业银行还有一段距离,但已具备了自
己独特的经营项目,也因此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用 户,这将是中国邮政进一步扩大在金融业影响的良好前提。同时,邮储银行是国有企业,也 将给中国邮政提供许多潜移默化的帮助。中国邮政拥有覆盖全国、沟通城乡、连接世界?集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手段和投递方式的 集散式立体实物投递网。拥有全国联网的邮政金融网?覆盖全国
31、自治区、直辖市 的省会城市和205城市?实现了全国17000异地存取?自 动取款机达到3900邮政储蓄计算机网是全国最大的零售金融服务网。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邮政目前拥有覆盖面广、技术先进、全方位、快速的实物运输网络,这种庞大而健全的网络是其它任何物流企业都难以匹敌的,更重要的是除了实物投递网络之外,邮政还具备覆盖全国 31个省会城市和205个地市,能提供实时数据、语音和图像信息传输的专用信息网,这使得中国邮政网络同时具备了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大功能,而这些都是其他物流企业所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
4,品牌优势
中国邮政目前还是一家以政府为信誉担保的“政府型企业”。对客户而言,邮政员工上门服务具有很强的安全感,对于委托商 而言,邮政在确保其商品运输安全,商业机密等方面又有着良好的信誉。这在日益注重品牌 效应的电子商务时代,无疑会成为中国邮政的又一个核心竞争力。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邮政一直是国家专营,独此一家,这种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中国邮 政的业务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有和中国邮政打交道的经历,邮政的绿色 几乎是信誉可靠的代名词,而它所从事的为千家万户送去远方亲人消息的特殊使命,又使得 中国邮政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这种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特殊亲和力在今天 已经构成了中国邮政的品牌号召力,并已成为中国邮政参与现代物流的巨大财富政策优势:万国邮联大会曾提出“邮政将与人类同在”的口号,邮政的这种在人类沟通与交流中的特殊 地位使得它的发展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我国政府在 1998 年决定成立国家邮政总局,各级政府也都大力支持邮政的发展,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 国邮政的发展,也成为邮政开发新业务,参与现代物流发展的优势之一。
(2)内部劣势
1,信息劣势
网络运作劣势:“三流合一”是邮政引以为豪的优势,但是只有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 网络运作劣势: 的整合,才能切实发挥这一优势。目前邮政网络貌似强大,但整体运行效率低下,还有不通畅的地方,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全国性、全网性的整体合力这是邮政 参与现代物流的一大致命弱点。
2,流程管理劣势
邮政传统的经营观念和第三方物流经营理念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以客户为中心,物流的根本目的在于快速响应并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 求,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邮政业务的 垄断性,邮政企业普遍存在着“官商”作风。这种服务模式显然不具备竞争力。邮政的管理模式与物流的管理方式之间的差距 客户与邮政的关系是一次性的委托合同关系,运递的结束便是合同的终止。倘若有新的需求发生,则客户与邮政会重新建立新的委托合同关系。
3,服务劣势
如前所述,长期的垄断地位为邮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但同时也 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 形成既有观念落后的因素,也有技术落后的因素,如邮政 EMS 缺乏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实力 就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才资源劣势:资源劣势 目前中国邮政员工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邮政发展物流的需要,专业技术。
二 邮政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市场格局改变,竞争愈发激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采购、全球销售、(1)市场格局改变,竞争愈发激烈 本土化生产的趋势愈加明显,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2)物流市场需求更加旺盛 需要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以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包括邮政市场在内的物流市场需求将向更高层次转变,一站式、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需求,将成为市场需 求的主流趋势。邮政要想保持发展,就必须围绕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和特点,抓住时机,通过改革、改造,努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
三,中国物流发展建议
中国邮政物流应以客户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为目标;以一体化、精益化为宗旨;建立公司化管理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一体化运作模式,全面优化、建立公司化管理体制、优化网络结构,在重点城市增加仓储场地;加大品牌开发力度 扩大核心客户数量。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加强网络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服务质量加强各项运营制度建设 加强各项运营制度建设;推进全国邮政物流公司化体系建设建立规范化的母子公司企业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母子公司企业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的母子公司企业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建立清晰的实体公司损益责任制度 建立清晰的实体公司损益责任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给邮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邮政发展物流前景十分广阔,但邮政发展物流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要研究解决。目前,中国邮政实物网、信息网及电子邮政系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中国邮政将完善其功能和性能,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国内功能全、覆盖广、性能优、全球通的物流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向国内乃至全世界客户提供全新的邮政服务,实现中邮物流成为“高,层次物流业务龙头”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松庆.第三方物流定义探讨.当代财经,2004
2程凯媛企业物流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物流科技,2009,(2).3刘联辉,王坚强.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贺盛俞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5.5王德成,扈建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分析,科技咨询,2006.06
第五篇:led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由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驱使了户外广告载体由固定的喷绘广告大牌向LED户外显示屏的转变。而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真正有实效并贴近消费终端,能够提供深度客户价值的户外LED显示屏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成为强势媒体。原因很简单,客户对LED大屏的第一联想无疑是这样的:这个大屏好,像个大的户外电视机一样,可以不停的播放电视广告,受众广,有气势,能提升品牌形象。随之而来的是LED大屏广告媒体的大幅升值,也使得大量公司开始投资LED户外大屏。
但是今年市场大环境的低迷,导致LED户外大屏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客户发现看似优势的LED大屏媒体广告并没有想象中的优越,反而浪费了不少广告预算。而受户外广告审批的新政策的影响(政府城管部门要求市中心不再建设固定喷绘广告牌)和众多广告公司对LED广告牌的前景的看好,开始趋之若鹜的建设、代理LED大屏,使其价值不断被拉伸。但是客户对待LED大屏却越来越不确定的心态,就使得原本优越的LED大屏一步步走向尴尬的地步。由于LED大屏的境遇越来越尴尬,户外广告媒体平台的发展开起了历史的倒车,客户开始宁愿高价投放点位日渐稀少的固定喷绘大牌也不愿意以稍低的价格投放城市LED大屏广告。以地产客户为例,这个客户群体是户外媒体广告投放的主力军,通过他们的投放经验,他们认为,LED大屏广告虽然好看,但基本上都是被浪费了。广告效果上反而不如固定喷绘广告牌。为什么会被浪费呢?我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
1,广告片与播放环境的错位
现在客户在LED大屏上投放的广告片多是客户从自己在电视上投放的长篇广告片中剪辑出来的,受众在接受LED大屏广告信息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已经和电视机前的他截然不同。当受众处在户外的时候,受众所处的环境是嘈杂、无序的,受众的心境是紧张、焦虑的,而客户花费大价钱请专业的策划、导演、拍摄团队来制作这条广告片,一条完美的广告片甚至可以让受众觉得像看过一部大片一样,但是这个广告片是需要受众安静的坐在电视机前用放松的心情下来接受这条广告信息。而在人群集中,嘈杂、紧张的户外,首先极少会有受众安静的停下来观看广告片,即使能够停下来观看,因为一个完整的广告片被剪辑成一个15秒的,失去了声效的快餐广告片,在LED大屏上播放的时候,也难让行色匆匆的受众在抬眼的一刹那(1秒左右,最多3秒)之内了解到LED大屏正在传播怎样的信息。
所以,这是广告片与播放环境的错位。
2,LED大屏广告主要是流媒体
流媒体,顾名思义是流动的媒体。假设客户在某块日均人流量50万的城市中心区域投播了一条15秒的广告片,每天播放120次。合计1800秒,仅仅折合半小时的时间。而这半小时内经过LED大屏的受众约3万人,15秒广告片中真正传播产品、品牌信息的时间不超过10秒,有效受众仅为2万人左右,而这2万人中又有多少人关注了LED大屏所播放的信息,这样折算下来,无疑是一个相对于高额的广告费用小得可怜的有效受众数量。难怪会有很多地产客户向我反馈,按照经验,与其投一个30秒的LED大屏广告每天播放180次,还不如花更多的钱在LED大屏附近发布一个月产品固定喷绘广告。因为,固定广告牌是24小时内容不变化,传播信息直接、简单,甚至让受众产生地标感的有效广告形式。所以,LED大屏广告被浪费是因为受众的流动,也因为LED大屏广告内容的流动,传播的信息太多,受众只知道某处有一块LED大屏整天在播放各种信息。而根本不可能产生记忆。
如何让我们公司的LED大屏扬长避短?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回避LED大屏的短处很容易就是不再在LED大屏上漫无目的的播放电视广告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要思考的就是在人群众多嘈杂、无序的环境中,在受众紧张、焦虑的心境下,LED大屏究竟应该播放什么。首先应该不再把LED大屏定义为大的电视屏,要让LED的生动性和高品质性得以发挥,同时因为其传播的信息更简单,更容易让受众在无声状况下一瞬间接受广告信息,以此来回避流动性的短处。其次,LED大屏播放的内容绝不应该是某个产品的电视广告片,而是有专门的策划、导演、制作团队为某块屏特制的广告片,这种广告片通常不以音效、配音为要素,而是利用极简单、有传播力的画面让15秒或30秒时间不等的广告片中的每一帧都可以简单的传递出广告信息。公司可以在后期适当的招揽一些这方面的专才,提升给客户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