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关于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建议
意兴阑珊 二○一三年七月
目 录
一、对外投标事宜........................................3
1、将客户意见传达回来。.....................................................................................................3
2、对方案进行内部总结。.....................................................................................................3
3、给所有人发言的机会。.....................................................................................................4
二、行政管理机制........................................4
1、教条主义严重,缺乏人文关怀。.....................................................................................4
2、对于各部门提出的问题不宜不理不睬。.........................................................................5
3、行政管理部门自我管理.....................................................................................................5
三、工作模式方面........................................6
1、文字也是可以设计的。.....................................................................................................8
2、设计师要学会用脑,学会摆脱只做工具的情况。.........................................................8
3、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适当处罚。.........................................................................8
4、责任制也许更能锻炼人。.................................................................................................9
四、团队建设............................................9
1、为什么离开?.....................................................................................................................9
2、怎么带好团队?.................................................................................................................9
3、正视争论...........................................................................................................................10
4、短板效应...........................................................................................................................11
五、放手也是一种解脱...................................12
一、对外投标事宜
每一套方案都是公司成员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漫无目的的投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起到锻炼公司成员,提高专业水平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投标过程也都是我们反思自身,改进工作模式,提升自身能力的大好时机。
根据投标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标分为直接投和间接投两种,直投考验的是公司的综合能力,从开的报名环节,到中间的沟通,做方案,再到最后的汇报方案,都需要亲力亲为,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得到很大锻炼。间接投一般是存在一个或两个中间联系人的,这个时候就只需要创作人员完成方案,客服人员接洽就可以了。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投标,投标结束后结果如何,都应将结果公布于众,并召开总结讨论会:
1、将客户意见传达回来。
在这里我想说,不要担心公司人员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只有明确了哪方面有缺点,以后才有可能做得越来越好。也不要担心公司成员会因成功自满而停步不前,满足感和喜悦感能让你的员工动力十足,得到精神层次的满足,是金钱所不能带来的。
如果一直没有反馈意见给核心创作人员,会导致核心创作人员失去了很多及其重要的自我修正机会。不能准确把握客户心理和行业发展方向。
传达客户意见,积极总结失败经验,在下一次做方案的时候,争取改正问题,这样才会越来越好。这样的话,整个团队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盲人摸象,得过且过的状态。而且能让团队里面的所有人意识到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内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犯错”不害怕,“老犯错”也不害怕,害怕的是“老犯同样的错误”。
2、对方案进行内部总结。
表彰和鼓励在本次方案进行过程中表现出色,善于动脑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员。鼓励表现一般,循规蹈矩的成员在下次方案中担任主动、积极的开展工作。人的精神意志力是分阶段性的,这样周期性的总结,能让人形成周期性自我总结、自我改进的好习惯。
3、给所有人发言的机会。
并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是演说家,也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是思想家。
为了让大家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锻炼大家的口才能力。刚开始的讨论会上,我们可以安排大家轮流发言,其实这种发言也会迫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总结就意味着团队成员审视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冷静分析成功或失败原因。
如果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身或者公司运作模式上的不足,团队领导当场给予回复,组织大家一起思考,找出解决方式的话,那么我们这支团队将会成为无敌不克的“虎狼之师”。
“吾日三省吾身,则知能而行无过矣”。
二、行政管理机制
1、教条主义严重,缺乏人文关怀。
行政管理已经变成了“行政服务”,从名称的变化上,我们能看出公司对于管理制度的认识。
经过调查,90%以上的人都认为,制度是用来服务人的,是保证公司日常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保障,更是上传下达、上提下议,保持公司上下级间良性互动的基本保证。
如果行政服务人员只是教条化的依照条条框框进行专制管理,那么确实会给那些平日里工作忙碌的团队核心创作人员带来不便。
管人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行政服务人员相对来说,平日里的工作可能较为轻松一些,如果换一种方式,及时、友善的提醒团队成员补填单据,其实并没有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相反,更能体现出公司的人性关怀,有利于内部团结氛围的营造。行政服务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好像一条线一样,贯穿公司各个部门。如果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把本来服务于他人的工作做成了凌驾于全公司之上,专挑各部门问题的性质,那么公司上层领导原本美好的意愿就付诸东流,付之一炬了。
2、对于各部门提出的问题不宜不理不睬。
各部门通常是各项政策的身体力行者,那么对于政策是否合理也最有发言权。各部门通常被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意见提交上去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员工心理受到极大地隐形伤害,感受到被轻视,那么下次你再想让员工给你提建议的话,那么也许他就不会真正提出自己的想法了,因为他不想再体会不被信任、不被重视的感觉。
及时给予反应,哪怕是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说出目前能做的事情。不害怕神一样的敌人,就害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你的员工都不用脑子,那么···
3、行政管理部门自我管理
行政部门作为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督实行者,其必须得以身作则,保持公平公正。
但因为行政部门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缺乏被监督。
建议由直接领导负责全面监督,部门之间互相监督,或指派其他部门进行监督。
制订相关制度之前,首先内部进行试运行。
例如,考勤制度可由其他部门成员担任考核主考官,由行政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或者三个月的试运行,自己经过亲身体验的工作制度才能真正便利其他员工。
否则就会出现不站在大部分员工角度考虑问题,凭借自我感受制订霸王条款,暴力推行。
任何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都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只要调整的方向和内容合理,能方便大家使用。
另外,法理不外乎人情,更何况是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
行政部门还应考虑具体情况,如遇急事或者特大事故等紧急事件时,可以先 行处理事务,处罚办法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就死板地依照条例进行处理,让员工很大程度上感受到不信任感和非归属感。在员工心里埋下不良的种子。如果再遇到合适的外部环境,生根发芽,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试问,你得到了什么?逞一时之快··· 你失掉的则是民心。
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三、工作模式方面
说起工作模式,就牵扯出我们每个人对于“设计”的基本认知。时至今日,可能很多设计师都说不明白“设计“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方案中,我们且先简单的把“设计”分为两大部分:文字“设计”和图形“设计”。
但是文字“设计”和图形“设计”,都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根据“内容决定形式”定律,这两部分都必须围绕团队成员经过分析、研究资料,讨论总结,形成共同认知的“核心内容”来进行表现。这就要求团队将资料搜集、分析、研究、总结等前期工作提至重要位置,确定方向,确定表现内容。就好比我们会根据自身的气质和身形来选择合适的衣物,而不是为了衣物的大小宽窄来决定自身的胖瘦、高低,这与古代“削足适履”的愚蠢做法没什么两样。
当然,内容与形式并不是毫无联系、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内容是基础,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的,而内容有自身的独立性。
就好像合身的衣物能提升人的气质,塑造良好的身形一样,脱离了人,衣物就只是空架子,没有评判标准,更没有任何作用。
当今有很多的设计师自认为会用很多软件,会做很多图形就很了不起,就是优秀的设计师。根本不会从内容出发,寻找最合适的展示方式,自己玩的越来越high,还恼怒无人欣赏自己的大作,经常用很多年轻时候不被重视的大师级人物来励志自己,被所谓的成功学耍的团团转。纵观国内外,每每斩获大奖的作品,哪个不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着眼于实用功能,引发人们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思考,哪件不是真正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金马奖海报——台湾设计师聂永真
极简黑白,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放映机的形状,反映了电影是金马奖永恒的主体。而“50周年” 的数字也巧妙的藏身其中。当电影特效、舞台效果越来越追求炫目,设计却褪去枝叶,回归了简单。
看完这些例子,可能又有人会说,这些是运作的结果。可是我想说,你能做出来这样的作品么,你能有这样的想法么,你有没有到达可以被运作的层次。
我们缺少认知,我们缺少对于生活的基本观察,试问,我们能做出来什么有意义的好东西呢?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改变生活,真的不是空话,请想想。
有的人可能又会说,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啊,那么好吧,我无话可说。你的眼 睛长在前面是为了让你往前看,而并不是往后看,或者往旁边看。除非你的眼睛长在了后面,或者你天生就是个斜眼。
1、文字也是可以设计的。
如果你是文案策划,请你首先明确文案与策划分别是做什么的,文案与策划是什么关系,文案与策划分别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怎样就算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文案或者策划。
其实二者的最大区别点在于,文案着眼于局部,优美的文辞创作是必备的。策划是着眼于全局,大局观、统筹观是必备的。一般情况下,好的策划师可以同时是好的文案。好的文案却不一定能成为策划。
总体来说,文案应该更加感性,而策划则应该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理性与感性共存。理性的输入,感性的输出。也就是理性的头脑加上感性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议论文+抒情文的方式。有理有据,步步为营,感情充沛,感染力十足。
2、设计师要学会用脑,学会摆脱只做工具的情况。
记住,所有软件都只是为我所用,不要被软件所累。就好像傀儡,永远被看不见的线牵着走,没有自己的方向。
还有的设计师涉世太深,又圆又滑,失去了自己的原则,甚至没有自己底线,一味的迎合领导的口味。
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对于本职工作没有本质认识,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迎合。如果你可以独立思考,切入点很准确,传达的很完备。那么你的领导不会吃饱了撑的去干涉你的吧。或者建议你在方案进行前期与你的领导沟通到位,避免方向错误等问题的出现,记住,蹉跎的永远是自己的青春,消耗的总是自己的心力。
3、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适当处罚。
其实大家都明白,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适当的处罚却能起到警示作用。许多大的公司采用这样的做法,并不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而是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具体说,公司制度的制定是要通过全体人员投票通过的,所以就等于提前打了招呼,没人反对的情况下,该制度是可以推行的。
具体推行的方式为一旦出现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金额分别处罚部门负责人+具体犯错人,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让员工体会到作为一份子,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感;部门人+具体犯错人一起处罚,能明确层级关系,拉近部门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情感联系;警示性作用明显,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特别注意。
4、责任制也许更能锻炼人。
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团队成员整体能力相当,整体稳步向前的基础上的。可轮流让团队中的成员全面负责具体项目,沟通协调工作进度、人员配合、资源分配,整体把控、细节调整等。
当然,项目负责人也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进度,提出负责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寻求建议。
四、团队建设
1、为什么离开?
马云说:一个员工离开,一定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有三条最为重要: 一是给的钱不够,让他感觉自己的付出收入比不对等。二是感觉跟着你混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三是员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用人单位没有一丁点的人情味儿,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人从畜生的进化时间用了上亿年,人而要再想回到畜生的行列只需要一念之间„„
2、怎么带好团队?
带团队,你得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跟着你混? 带团队做好这8条:
(1)授人以鱼:给员工养家糊口的钱。
(2)授人以渔:教会员工做事情的方法和思路;
(3)授人以欲:激发员工上进的欲望,让员工树立自己的目标;(4)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员工获得幸福 ;
(5)授人以愚:告诉团队做事情扎实、稳重,大智若愚,不可走捷径和投机取巧。
(6)授人以遇:给予创造团队成长,学习,发展的机遇,成就人生。(7)授人以誉:帮助团队成员获得精神层面的赞誉,为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而战,光宗耀祖
(8)授人以宇:上升到灵魂层次,顿悟宇宙运行智慧,乐享不惑人生。
3、正视争论
一个团队里面会经常出现争论,包括做人和做事的方法,以及做事情具体过程中的因为分工不同、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争执。
并不是所有的争论都是争吵,争论被允许,思维的碰撞才能真正实现。争吵往往涉及到人身攻击,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总是认为领导的意见最重要,惟命是从。这种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很多事情需要领导明确告诉其方向,并在过程中不断的督促,才能顺利完成工作。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领导的工作量,比自己做事情还要累。有的领导却乐此不疲,当然这只是少数。
而大部分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期待与其他人讨论,得到认可或者被推翻,享受这种过程。这种人一旦接到指令,会尝试各种方式、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责任心较强,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会分阶段告之领导进度并与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寻求指导意见,直至完成此工作。
因为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寻求解决方案,势必会总结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不断总结,完善自身的良性循环。长此以往,脱颖而出也就顺理成章。
团队成员一旦产生争论或者争吵,上级领导首先应该正视,弄清楚问题的性 质是争论还是争吵。如果是争论专业方面的问题,那么应该提倡鼓励,因为有争论才代表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有进步。
如果是争吵的话,上级领导应该搞清楚争吵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专业方面的争论上升到争吵层面的还是说有的人故意找茬,那么其实在企业里,故意找茬的人比较少,因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谁都懂。
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自己的位置摆的特别高。训话道:我要的是一个团队,我的团队里面不允许争吵,不允许争论。大家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是的,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好愿景,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至少现在还看不见实现的可能性。
劝你还是脚踏实地吧,正视争论和争吵吧,争论和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不允许出现分歧的团队。其实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那就是找一群没有脑子的傀儡,领导利用手中的丝线掌控全局,这样倒是解决了问题,不过累死的也会是你吧。
头脑风暴的会议室里,每个人都面红耳赤,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抛下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给思想松绑,思维的不断碰撞,新的创意才能产生。
4、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流行了那么多年,短板效应也应该被大家看到了。
我们把每个人身上的长处和短处比作常长板和短板。短板效应指的是:并不是你身上一块板子长,你所有的就都长。
很多人都是因为身上的某一块板子长而上位。上位之后就以为自己所有的板子都很长。
其实不然,想想看,如果教书的去种地,种地的去经商,经商的去打仗。那么这个世界不是乱套了。所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于自己不专业的事情还是不要开口评论、指导。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每一次开口,都降低了别人对你的一分敬佩。
五、放手也是一种解脱
“放手也是一种解脱”,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深有感触。
所有项目都懂,不具体干活的称之为领导,所有项目都懂,大包大揽的称之为保姆。
领导培养出的员工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大局观和正常的价值观,能在不久的将来担当重任或者独当一面。
保姆培养出来的员工则始终会像襁褓中的婴儿,因为工作不能独立完成而时时啼哭鸣叫,寻求帮助,很难独当一面。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交给两个人同样的工作任务,为公司老总预定火车票,A君在得到指令后,首先明确火车票预定的程序,可通过网络、电话、老黄牛等办法。其次,会联想到列车始发时间、老总应出发时间,从而安排车辆送达,目的地入住宾馆等事宜。
B君,在接到指令后,不以为然,网络预定火车票,结果没有抢到票,又去询问上级,该怎么办。上级为他想了解决办法,然后他再去执行,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务。
相较来看,A君不仅完成了本职工作,而且能站在老总的角度出发,安排好一系列事情。
而B君则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承担能力,遇事不断询问上级,上级很忙,下级很闲。
所以在工作中,尽量抛弃保姆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当然,各人的性格特征也应考虑在内。
从小项目开始,指定性格合适的员工全面负责,培养项目负责人和部门接班人。
性格适合从属地位的员工,也要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其自我检查、修正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自我负责的能力。比如,设计一张名片,由其独立完成,领导不加以干涉、指导。慢慢地,也许能好点。
总之,聪明的领导不干活,老实的领导团团转。放手之后,你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从全局出发,协调各方资源,有利于项目工作有序开展,而不是埋头苦 干不停,项目工作却还是混乱不堪。
以上就是意兴阑珊的个人看法,不足之处烦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意兴阑珊
二○一三年七月
第二篇:led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由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驱使了户外广告载体由固定的喷绘广告大牌向LED户外显示屏的转变。而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真正有实效并贴近消费终端,能够提供深度客户价值的户外LED显示屏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成为强势媒体。原因很简单,客户对LED大屏的第一联想无疑是这样的:这个大屏好,像个大的户外电视机一样,可以不停的播放电视广告,受众广,有气势,能提升品牌形象。随之而来的是LED大屏广告媒体的大幅升值,也使得大量公司开始投资LED户外大屏。
但是今年市场大环境的低迷,导致LED户外大屏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客户发现看似优势的LED大屏媒体广告并没有想象中的优越,反而浪费了不少广告预算。而受户外广告审批的新政策的影响(政府城管部门要求市中心不再建设固定喷绘广告牌)和众多广告公司对LED广告牌的前景的看好,开始趋之若鹜的建设、代理LED大屏,使其价值不断被拉伸。但是客户对待LED大屏却越来越不确定的心态,就使得原本优越的LED大屏一步步走向尴尬的地步。由于LED大屏的境遇越来越尴尬,户外广告媒体平台的发展开起了历史的倒车,客户开始宁愿高价投放点位日渐稀少的固定喷绘大牌也不愿意以稍低的价格投放城市LED大屏广告。以地产客户为例,这个客户群体是户外媒体广告投放的主力军,通过他们的投放经验,他们认为,LED大屏广告虽然好看,但基本上都是被浪费了。广告效果上反而不如固定喷绘广告牌。为什么会被浪费呢?我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
1,广告片与播放环境的错位
现在客户在LED大屏上投放的广告片多是客户从自己在电视上投放的长篇广告片中剪辑出来的,受众在接受LED大屏广告信息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已经和电视机前的他截然不同。当受众处在户外的时候,受众所处的环境是嘈杂、无序的,受众的心境是紧张、焦虑的,而客户花费大价钱请专业的策划、导演、拍摄团队来制作这条广告片,一条完美的广告片甚至可以让受众觉得像看过一部大片一样,但是这个广告片是需要受众安静的坐在电视机前用放松的心情下来接受这条广告信息。而在人群集中,嘈杂、紧张的户外,首先极少会有受众安静的停下来观看广告片,即使能够停下来观看,因为一个完整的广告片被剪辑成一个15秒的,失去了声效的快餐广告片,在LED大屏上播放的时候,也难让行色匆匆的受众在抬眼的一刹那(1秒左右,最多3秒)之内了解到LED大屏正在传播怎样的信息。
所以,这是广告片与播放环境的错位。
2,LED大屏广告主要是流媒体
流媒体,顾名思义是流动的媒体。假设客户在某块日均人流量50万的城市中心区域投播了一条15秒的广告片,每天播放120次。合计1800秒,仅仅折合半小时的时间。而这半小时内经过LED大屏的受众约3万人,15秒广告片中真正传播产品、品牌信息的时间不超过10秒,有效受众仅为2万人左右,而这2万人中又有多少人关注了LED大屏所播放的信息,这样折算下来,无疑是一个相对于高额的广告费用小得可怜的有效受众数量。难怪会有很多地产客户向我反馈,按照经验,与其投一个30秒的LED大屏广告每天播放180次,还不如花更多的钱在LED大屏附近发布一个月产品固定喷绘广告。因为,固定广告牌是24小时内容不变化,传播信息直接、简单,甚至让受众产生地标感的有效广告形式。所以,LED大屏广告被浪费是因为受众的流动,也因为LED大屏广告内容的流动,传播的信息太多,受众只知道某处有一块LED大屏整天在播放各种信息。而根本不可能产生记忆。
如何让我们公司的LED大屏扬长避短?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回避LED大屏的短处很容易就是不再在LED大屏上漫无目的的播放电视广告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要思考的就是在人群众多嘈杂、无序的环境中,在受众紧张、焦虑的心境下,LED大屏究竟应该播放什么。首先应该不再把LED大屏定义为大的电视屏,要让LED的生动性和高品质性得以发挥,同时因为其传播的信息更简单,更容易让受众在无声状况下一瞬间接受广告信息,以此来回避流动性的短处。其次,LED大屏播放的内容绝不应该是某个产品的电视广告片,而是有专门的策划、导演、制作团队为某块屏特制的广告片,这种广告片通常不以音效、配音为要素,而是利用极简单、有传播力的画面让15秒或30秒时间不等的广告片中的每一帧都可以简单的传递出广告信息。公司可以在后期适当的招揽一些这方面的专才,提升给客户服务的能力。
第三篇: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 荣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其发展速度缓慢的矛盾来研究湖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与问题,同时借鉴德国农业改革,结合湖北省农业现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2、姚正国等.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第四篇: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兖州市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机制造基地,现有五征山拖、大丰、国丰、玉丰等农机生产企业32家,产品涵盖动力机械、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收获机械、耕种机械等8大类160多个品种,其中近80%品种入选国家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农机产品年销售额达10亿元。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背负式玉米收割机和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豆收获机、水稻收获机产销量居全国前列;五征山拖农机装备公司大中马力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位居全国第六。今年1—4月份,五征山拖装备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35%;山东大丰、玉丰、国丰机械有限公司分别实现销售收入7865万元、884万元、74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214%、323%。虽然该市已经具备了发展壮大农机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但要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集群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自2004年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该市农机制造企业已由5家发展到现在的32家,年产机具也由15000台(部)增加到46000台(部),企业数量增加五倍,产能扩张近三倍,已发展成为极具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宏观层面的规划、规范和指导,导致企业发展定位不准、产业发展短期化明显、市场存在不良竞争等现象发生。同时,该市大部分农机企业主要是依托大企业或迎合国家补贴政策发展成长的,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领先型技术和绝对优势产品缺乏,抗击市场冲击能力不足等问题。并且企业间的关联与合作没有充分显效,行业集群优势未真正发挥。如: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采用产运销自我独立运营模式,没有实现“抱团”发展;同一销售区域同款玉米收割机,出现兖州5家企业同时竞争的局面。
二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农机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该市农机产品除大丰、玉丰、国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YW—2背负式玉米收割机、五征山拖生产的90马力拖拉机等60多个品种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外,其他近100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如在产品自动化方面,仅有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LZ—1.5型自走式水稻收获机自动化程度较高,但也仅占其全部产品的30%,根本无法与一拖、福田等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另外,受自身资金实力相对薄弱、行业利润率不高、资金周转时间长(生产8个月、销售3个月)等的影响,企业生产、销售环节投入多,科研投入少,技术人才吸引力缺乏,制约了产品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造成市场占有份额减少。据初步统计,该市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平均只占到企业投入的1%。2004年山拖厂由于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没能提前一年生产50马力以上拖拉机,错失了年可增收1亿元的良机。
三是品牌推介和成果交流平台缺少,限制了农机市场拓展。当前,该市农机生产企业主要依托传统的农机销售公司巩固占有市场,4S店经营、连锁经营、服务外包等新型营销模式不完善,农机专业市场建设也相对滞后,农机产品的对外宣传、品牌包装、消费引导也有欠缺,影响了农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同时,由于本地缺少推介平台,企业自己组织或参加外地品牌推介、成果交流会,但效果不佳,挫伤了企业品牌推介和市场拓展的积极性。2009年,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举办的哈尔滨大豆收获机推介会仅达成合作意向160份、签订合同70份、收到预付款1800万元,与推介预期差距较大。品牌推介和成果交流平台缺少造成产销信息流通不畅,广大农机购买户对新产品、好产品缺乏认知,影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2009年兖州市农民购买的369套玉米收获机中,传统的两行玉米收获机多达350多套,而性能、技术更好的三行玉米收获机却只有10多套,出现滞销。因此,构建产业成果与外界交流平台,加快农机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已成为发展之必须。
今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额已增加到155亿元,农机购买热情高涨,4月19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今后农机工业发展又
施以强大推力。同时,在我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偏低刚性需求强烈、农机具更新换代用户增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机市场渐趋活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机市场潜力大,发展前境好。据预测,到2012年,全省将需要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3600多台套,而全省农机产品在省内市场所占份额仅有20%,新型农机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在优惠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较低的技术门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农机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行业外大型企业借助资金与技术优势加快介入,其产品科技含量更高、自动化程度更强。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农机市场竞争,兖州农机产业也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成立类似农机工业协会、农机工业联合会的行业机构,以企业为主,政府积极参与,具体承担全市农机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论证、农机市场体系培育和新型农机营销模式的探索,达到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兖州市农机产业已发展成为济宁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契机,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将兖州农机产业纳入济宁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壮大该市农机行业规模,带动全市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农机产业发展。出台进一步促进农机工业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奖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强化农机企业技改扶持;设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引导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是健全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交流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整合政府、企业、农民生产经营等信息资源,及时交流与反馈信息,协助企业科学安排生产销售;建立产品宣传推介平台,每年定期举办1—2次农机产品博览会,产品集中推介、实现产业招商,借势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的高层次的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篇: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
——2011年暑期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及相关建议
---重庆市幼儿教育
学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业:学号: 20100510763
姓名:尹秋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的幼儿教育已成为
干部群众的普遍需求,而优质幼教资源的奇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快发展我市幼儿教育,对于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
质,提升我市基础教育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6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题目为“公办园少,民办园
贵,黑户园乱,村办园难”文章上做出重要批示: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要专题
研究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
因此,针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要实现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各级政府
就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农村幼教发展;大力保障幼儿教育
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形成城乡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关键词:城乡幼儿教育、入学难、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
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
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至2009年我市统计年鉴统计现有幼儿3700所。
截止2009年底,全市在园幼儿632170人,适龄幼儿毛入园率为99.4%。全市教职工总数为
16579人。但是,根据我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出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首先,老百姓有意见,社会不满意,上幼儿园越来越越难了,也越来越贵了,工薪阶层
越来越承担不起了,从幼儿园阶段教育不公平就开始出现了,有权的进公办园,有钱的进私
立园,无钱的进黑园或者不入园。
第二,幼儿园教师不满意,工作重,待遇差,收入微薄,无法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农村幼儿教师更是成了新的社会贫困阶层。有人说,下辈子、下下辈子,决不做幼儿教师了。
第三,公办园不满意,政府支持越来越少了,差补和自收自支越来越多了,公办程度越
来越低了,公益性越来越差了。
第四,企业单位办园不满意,单位支持越来越少了,都断奶推向市场了,需要自己养活
自己了,并且还要上缴利润了
第五,村办园不满意,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财力越来越弱,村民委员会资金越来越
少,对幼儿园支持越来越小了,许多村办幼儿园干脆承包给个人,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越来越
多了。
第六,民办园也不满意,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发展空间越来越少了。
公办园的公办性质越来越低了,企事业单位办园越来越少了,村办园越来越难了,民办园越来越乱了,无证园越来越多了。
“上个幼儿园,像考公务员;交的入园费,比大学还要贵。
二、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
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可见,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一些地区还没有把幼儿教育纳入到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变卖和撤销幼儿园,造成幼儿教育事业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区的工商部门插手幼儿园的注册,这些部门只管登记注册,不问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小区配套的幼儿园是国家政策性投资建的,但由开发商、物业公司或其他部门变相招标,甚至将其改变用途;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乡镇撤并后,相当一部分小学内的学前班被撤销,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也随之大大减少,导致一些农村有钱的个人开办小型的幼儿园,其办园条件堪忧。
(二)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虽然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并且在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幼儿教育“按成本合理收费”的改革,即按每一个幼儿园的实际合理需求核定成本的收费管理办法,但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
三、相关建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重庆市各区县认真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一)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幼教政策不断完善。2007年,我市进一步明确了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理顺了市区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2009年,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学前教育相关文件。将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责从乡(镇)政府转移到县(市、区)政府,推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基础教育事业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建立困难群众子女入园资助体系等新的举措,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规范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化了幼儿教育发展环境。
(二)师资建设得到加强,保教质量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编制数量逐步增加,到2009年底我市幼儿教师的数量达到16579人。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逐步提升,开展了幼儿教师的后续培训,通过赴外研修、委外培训、以赛促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幼儿园长及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幼儿教师城乡联动逐步广泛。充分利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名园”带“民园”、“名园”办“民园”、“上挂”和“下派”、城乡“姐妹园”结对等方式,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根据现有条件,积极想方设法,开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
(三)是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渝中区每年将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600万元,确保2013年学前教育投入达到教育总投入的8%。涪陵区从2011年起,参照小学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落实公办园公用经费,按不少于义务教育基本建设专项经费20%的比例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拨款,确保每年学前教育财政性生均事业拨款不低于小学阶段标准并逐年提高。九龙坡区每年将安排1000万以上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新增教育经费的10%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南岸区将逐年提高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年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5%-10%作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四)是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涪陵区从2011年起,主城片区服务人口1000户以上、李渡新区服务人口2000户以上的居住小区,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按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未按规定配套设臵的小区建设项目,区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国土部门不予供给建设用地,建设部门不予办理相关建设手续,房管部门不得办理有关商品房销售相关手续。江北区将清理原有小区配套幼儿园园地,收回划拨地幼儿园的国有权属,限制原出让地建设的幼儿园租金。大足县规划、建设部门在审批小区建设方案前,须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配套幼儿园的布局、位臵和建设指标等。南川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土地出让时,在规划设计条件书中设臵前臵条件,明确配套幼儿园为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
(五)是创新民办学前教育扶持机制。万盛区对年检合格、考核达良以上的优质民办园,将按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予以补助奖励。双桥区对民办幼儿园建园用地、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对新建二级以上幼儿园给予一次性建园奖励,根据每年考核结果补助民办园公用经费,按照公办园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教育事业费补助。万州区、黔江区等区县将探索民办幼儿园教师统一管理模式,逐步做到统一聘任、统一签订劳动合同、统一参加社会保障、统一调配。彭水县将根据民办幼儿园办园等级给予扶持或奖励,规范性建设20所民办幼儿园并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
(六)是完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江北区将制定民办学前教育教师资格基本标准,对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并发放幼儿教师上岗证。九龙坡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公开招聘50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对长期在村办幼儿园工作的公办教师安排专项补贴,保证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工资不低于全区平均工资水平、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与幼儿园的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巴南区、梁平县等区县将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安排幼儿教师培训经费。大足县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序列,参照公办园教师工资标准确定民办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巫山县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教师,鼓励现行代课幼儿教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转正。
(七)是健全贫困在园幼儿资助制度。双桥区从2011年起,对双桥户籍贫困计划生育户的独生子女实行免学前三年保教费制度,力争2013年惠及全体常住人口。万盛区将对2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保教费、伙食费予以减免。巴南区、武隆县等区县将按每人每年1200元的标准,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镇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