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渗透国防教育的思考1
论文题目: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
国防教育理念的思考
内容提要:
前言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因
1、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1、、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
关键词: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 普通中学
姓 名:杜 兵 职 称:中学高级 单 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中学
通讯地址:万州区周家坝石城路99号沙河中学教师宿舍2单元202 邮政编码:404040 电子邮箱: 544529420@qq.com 固定电话:(023)85796134移动电话:***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
国防教育理念的思考
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发出通知,对全民国防教育作了全面的部署,要求各地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为导向,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大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良好氛围。通知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着眼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进行国防战略方针、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和国家安全形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要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国防意识培养和知识技能培训;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初,学校国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是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国防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就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因
1、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要在国防后备力量上做到未雨绸缪,那么谁就具备了战略决胜的主动权。从古希腊对波斯帝国的反击,到西汉对匈奴的战争,都是很好的例证。加强国防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新世纪的创造者和接班人。我国目前在校学生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国家教育的重点对象和现代国防的人才基础。抓好校园国防教育,就抓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中心环节。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环境来看,迫切需要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一些人的和平麻痹思想有所滋长,近年来出现了征兵难、优抚难、民兵预备役工作不落实、当兵不习武等问题。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也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深谙这个道理。他再三强调,必须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认清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认清战争的危险性,认清我国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性。我们党从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始,每次大会都把‚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写进党的工作报告。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国防教育的重视。所以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和接班人 ‛新一代的中学生各方面的 知识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国防知 识和军事素质上应该得到充实和完善. 而学生国防意识培育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特殊教育形式 国防意识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 神.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根本 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治要求。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实现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当代,我们中学生都是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普遍存在着懒散习气,在观念上有功利倾向,生活上贪图享受,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戒备心态,组织纪律上有散漫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国防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国防观念和加强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国 家观,培养他们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感。
培养国防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裁体。国防意识的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实 践活动.他既有广博理论知识的 传播.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要求,使学生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 是在我们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国防意识的 培养,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有 效地克服脆弱心理,培养良好的心 理素质。有助于我们学生树立勇于奉献的人生 观、价值观,能 够使他们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 度增强爱国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
1、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工程,是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站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确保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搞好国防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表现。未来几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挑战。比如,美国调整亚太军事部署,其中就有针对我国的意图;日本在东海油气田、钓鱼岛主权和台湾问题上的动向值得关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引导我们学生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为国防现代化事业做贡献。
国防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具备与担负国防义务相适应的国防素质,才能切实履行好国防义务,也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取向有了新的特征。因此,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从而提高公民的国防素质,增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公民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教育,可以引导我们学生认清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观念,不仅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而且有利于调动广大军民‚富国强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在其中,让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增强爱国热忱。
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二节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二框题的内容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就可以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国家的荣誉、国家的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等内容与国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学生明白: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经济就会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在教学中深入进行国防教育,则可以弘扬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学生自觉地把热爱祖国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同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鼓舞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国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一些人在外国势力面前悲观消极、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有自信心,自卑是没有出路的 ‛,‚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 ‚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我们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又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五课讲主权国的权力、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国际竞争的实质,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其实质就是一次全面的国防教育。因为这些教学内容 始终强调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求我们自觉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根本利益。因为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主权,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失去了国家安全这个屏障,国家主权就会受到威胁,也就没有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利益观,是国防观念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这一课教学内容中的实质所在。
在高一经济常识第三课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第四课三大产业中工业的时候,我就把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我国目前国防工业状况:1998年3月,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国防科工委作为国务院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部门,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监督等方面的行业管理。1999年7月,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总公司等五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十大集团公司。通过改革,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优化结构和改善布局,精干军工队伍,增强平战转化能力,努力建立开放式的新军工体系。坚持科教兴业,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力量发展军工科研生产,加强与世界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努力为军队提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配套完善的武器装备。同时,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大力推进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充分发挥军工行业的优势,优先发展民用核电、航天、航空和船舶等产业,实现军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样有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极其工业发展的新型化道路。也有利于学生明白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高一经济常识第五课讲我国财政有关知识时,就把我国有关国防费内容介绍给我们学生:
国防费预算、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关,对国防费总预算和分项、分部门预算及预算的执行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
中国国防费包括: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装备费。人员生活费主要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职工的工资、伙食、服装等;活动维持费主要用于部队训练、工程设施建设及维护和日常消耗性支出;装备费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中国国防费的保障范围,既包括现役部队,又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并负担了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和军人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
同时告诉我们学生,年度国防费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军队停止经商活动后,保障各项事业正常运转增加的维持费用;退役军官的安臵和供养增加的支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的情况下,保证军队人员的生活水平能够同步提高,调整军队人员的工资、津贴标准增加的支出;负担驻澳门部队开支增加的支出。
但同时也指出,我过在逐年增加国防开支的过程中,我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中国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66%、8.20%和8.29%,都低于前几年的水平。2000年中国国防费折合为146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30%,英国的40%,法国的48%,德国的64%。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低于美国、韩国、印度、英国、法国等国家。
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学生在理解财政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明白我国国防建设的实际能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在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细致地深入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肯定会把国防教育渗透在其中的。这不但是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000 年中国的国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实施意见》
3、华东理工大学 姜玉忠 《浅谈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新课标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深入挖掘政治教材,把握德育教育的支撑点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教材另搞一套,而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
2、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渗透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1)注重教学艺术,增强德育教育的自然性
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
(2)创设良好氛围,添加德育教育的柔软性。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绪场,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3)引入多媒体,增强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
3、关注生活时政内容,捕捉德育教育的契机。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操,但这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品质。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所以,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开设选修课或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
三、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欧阳章锋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作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
第四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思考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思考
富县高级中学 许延锋
[内容摘要]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让学生获得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广泛的意义上,每个学生都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进入某种职业,教育最终是以进入职业生活为目标的。因 此,职业教育不应游离于普通教育之外,每个学生都应在学校中学习和认识各种社会职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进入职业生活做准备。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职业教育,笔者近年来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想和探索,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体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就业 职业技能 职业选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与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日本人把其看作富国强民的基本条件,德国自称其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要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职业教育,笔者近年来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想和探索,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体会。现在讲出来,请各位指正。我认为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职业教育,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处理好升学和就业的关系 高中毕业生主要去向有二,一是升学,二是就业。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虽然近年来升学率并不算低,但走入社会,参加就业的毕竟还占大多数,加上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升学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而社会、家长也多以此来评价老师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何解决? 首先是观念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才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从社会需要和实际出发,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需要更多的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锻炼成才的好战场。升学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其次是定位问题。高三同学中,存在很多这种现象,本来文化成绩差,却抱着升学的裤脚不放,结果,既没能升学,又失去了发展特长的机会。如何做到定位准确,这就需要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文化成绩,更应该注意学生的特长发展,一旦发现,要及时进行鼓励,说服,本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原则,帮助学生在这个分水岭上找准自己的座标。
二、职业道德教育
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后,便要走上工作岗位,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关系到今后一生的发展。在高中政治课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创业精神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要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艰苦奋斗,不断创业,改造生存环境。例如:可以结合“两弹一星”艰苦的研制工作以及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美 德,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终生受益。在政治课中,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严格要求,努力使自己养成工作认真、工作守信,勇于开拓等优良品质。例如: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争做文明学生活动等都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正当的职业道德教育,老师在上课时,要经常地讲一些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先进人物及事,如:王进喜、李淑丽等。或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这方面内容的小论文、杂志、电影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有了前面的基础,可以更高层次的从理论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讲座,请一些模范标兵演讲等。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先进的事迹激励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念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职业技能与职业选择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社会。面对机遇,怎样抓住机遇,选择恰当的职业,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就业,减少失业。这也正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和应履行的职责,因此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场和政府的共同调节,不仅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还可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性。此外,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发展 教育事业。”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已逐渐地由单一的政府办学转变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体制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在讲课中,要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有关未来社会的一些知识。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科技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劳动者。要让学生对此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这样,自我加压,主动学习,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做出贡献,就会赢得社会的肯定。这可以结合时传祥、辛福等人的事迹进行教育。同时,结合现在的下岗分流,让学生做好随时面临更换职业的准备。如果在选择职业时,个人自愿和国家需要发生矛盾,就应该对自己的自愿进行调整,顾全大局,服从祖国需要。
再次,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掌握知识毕竟有限,有选择职业,或参加工作时,必然会力不从心,更何况职业不稳定,这就更需要提醒学生要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职业科技化,智能化的需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结构和能力之间相分离的现象目前较突出,要克服这种分离现象,关键是要使知识为学生所能接受、吸收,真正成为学生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中除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注重德育教育。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还很不成熟,有待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以取得更大突破。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德化第三中学
葛和丰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有效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更是关系到学生成长、政治课堂是否有生机与活力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起码的审美判断力、鉴别力,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分辨美丑能力,既是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课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更能使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美育渗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由政治课自身特点决定的。政治课肩负的育人使命,其课程的阶级性决定了它的原则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课内容就可以一成不变,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当前社会实践中关于美丑判断的内容,如果政治课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引导学生审美的价值取向,政治课育人的使命就难于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变革,也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大变化,可以说政治课教材是与时俱进的。
如果我们仅把现行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课本,理论就不能与时俱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贯彻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政治课能力目标的要求。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政治考试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3+X考试中文科综合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更是以问题为中心了,涉及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文科综合考试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许多考试专家指出,要应对文科综合考试就应当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追求。
美育渗透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培养人们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时,必须调动人的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受到训练、提高。这些能力的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育和智能结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高中《文化生活》教材关于“传统文化面观”、“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实际上可以看作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很好素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素材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鉴于多年来应试教
育的弊端,升学率总是成为学校教育的无形指挥棒。许多教师在认识上的偏颇是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部分,以德育代替美育,将美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并非易事,因为他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去,面临着是否因素质教育降低升学率的考验。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提高审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发挥美育的作用会得心应手。
利用课堂教学营造教育氛围的美。教师是教育氛围美的设计师与主角,要充分利用小小讲台,诱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的狭小天地,把他们引入无限丰富、瑰丽的知识世界。教师动用自己的语言、板书表达思想,以其仪表、教态辅助其思想的表现力,因此,他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语句流畅,节奏鲜明、调值适中,表达精确、言语规范,语言形象、句型多变等语言美;必须做到整洁、大方、庄重等服饰美;还要有使人感到亲切、诚恳、激情、耐心、机敏、优雅等教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并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艺术,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尽可能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努力开辟主旨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讲学生之所想、之所兴趣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拓学生知识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
挖掘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批判生活中的丑。作为政治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挖掘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丑陋现象,通过幽默、讽刺、夸张、打诨、诙谐等形式教育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通过美丑的对比,警示受教育者在心灵上挚爱美而憎恨丑。有三
位阔人下雪天在屋里饮酒取暖,一个秀才提议,要对景生情,集体吟诗一首,开头一句是:“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着吟道:“全是皇家瑞气。”地主又接道:“再下三年何妨?”到了第四句无人接吟。窗下躲雪的乞丐怒着吼道:“放你娘的狗屁!” 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遭遇和感受,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这大致就是美与丑的两种结果。乞丐因为发抖畏寒、肚饥难忍、地主说再下三年没有关系,愤怒出诗人,这位乞丐诗句是美的,抨击了群丑,而迸发出美的火花,虽用语粗俗,既贴切身份,又变成了无情的投枪!现行高中《生活与哲学》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如果采用这个事例不仅既有说服力,还能对学生进行一次审美的教育。
政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思和探究,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应该说,在这方面政治课已经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有了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多年来政治课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在课堂探讨社会热点等,这些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研究性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对于政治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所做的研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政治教师一起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