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初探(xiexiebang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初探
【关键词】思想品德渗透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近些年来,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疯狂进行分裂中国的违法犯罪活动。2013年“10·28”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和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事件,充分暴露了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国的罪恶行径。境外敌对势力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我国大举进攻,国际上“泛伊斯兰主义”、“泛蒙古主义”与“泛突厥主义”思潮泛滥,并利用各种途径日益向我国境内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稳定大局意识和改革发展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青少年一方面具有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易于塑造的特点;另一方面又由于理论和实践的欠缺,使得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较难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容易受到蛊惑和误导。做好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这对于粉碎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分裂图谋,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长远现实意义。在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中要先人为主,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民族意识武装青少年。应以学校为主阵地,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家庭、社会及学科教育为辅助,将主体教育与环境渲染相结合,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养和民族团结意识。在中学生思想的健康形成中,思想品德课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我试图结合现实思想品德课的实际,谈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一、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水平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初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及《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并时刻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精神,夯实理论知识,关注国内外时政变化,提高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水平,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二、民族团结教育要注意传授知识的系统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要注意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学生应知应懂的内容:《民族政策常识》(八、九年级)。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并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加强对民族政策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中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方式要有灵活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切忌呆板、僵化,教育教学方式要讲究灵活性。在对民族团结的抽象知识、概念、理论和政策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形化,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民族团结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单靠生硬的理论灌输,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充分利用课外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如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品德课知识(主要针对八、九年级学生)唱少数民族歌曲,学少数民族舞蹈,画民族风情画,开展民族知识讲座,举办民族英雄故事会,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片,组织学生收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服饰等。可邀请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进课堂讲座、老教师担任辅导员,不断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如我曾在九年级组织开展了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服饰展示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优美的舞姿、美丽的服饰表现了我国各民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创辉煌的愉快心情,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四、在教学中善用对比法和实例
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横、纵对比法,将理论教育与事实相结合,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本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我国民族解放前后生活的对比、国内外民族生活状况的对比,运用真实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如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通过观看《鸦片战争》,学生知道了国家衰弱则民族受难,又通过《开国大典》等让学生体会到了国家独立则民族振兴的道理。然后,通过学习时政资料《波黑民族纷争的悲剧》、《苏联解体》等,让学生结合思想品德有关内容和国际国内的实际,进一步认清了民族矛盾的根源、后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完有关的民族理论知识后,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结合当今的国际状况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会,让学生围绕“不安宁的中亚——动荡的阿富汗——恐怖平衡中的印巴关系——摇摆中的台海关系——危险的朝鲜半岛”等众多的时政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结合2013年“10·28”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和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事件,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国的罪恶行径。
五、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肓合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重视发挥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及家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避免自己“孤军奋战”。如通过学校的政治学习,使学校全体教职工进一步认清“3.01”事件的本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让学校的广播、板报、网络等为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教学所用。家庭是培养青少年民族意识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建议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给孩子做表率。如果失去了这些因素的支持,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将会打折扣。试想,思想品德教教师一方面大力宣扬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极个别教师或家长却对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取笑或嘲弄,这民族团结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倾向并给予引导
教学中要进行调查研究,有的放矢,注意及时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召开不同类别、各种层次的学生讨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所存在的疑惑。要有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疑虑和困难,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制定今后的对策。学习教育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解开认识上的疙瘩力重点,引导学生谈思想、谈认识,根据学生的认识进行教育引导。学习讨论要坚持“不揪辫子、不打棍子”的原则,允许学生把对每一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和认识讲出来,在了解学生认识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真正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现实中为什么仍存在民族不平等现象?”“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为何在一些地方仍发生较严重的骚乱事件?”“美国的种族问题是民族问题吗?“如何正确看待汉族贫困生的现实情况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福利政策差异?”)。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真正达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实事求是,分清类别,避免把所有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归结为民族团结问题。
在初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关键在教师;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遵循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相反哺。课堂教育应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感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注重实效。
第二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文章从实践出发,探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心理健康;渗透;原则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更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初步探索。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在学业上高度紧张与繁重,加之家庭教育的偏差,以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却有走向另一面的迹象。调查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灵活地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施加影响,这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一)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再只是 “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里健康教育素材
高中政治教材特别是<<哲学与生活>>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里健康教育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里.1.在辩证唯物论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评估自我 ,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问题,即主观的认识自我、他人和事物,这导致学生易产生自大或自卑心里,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待人、处事中,从而能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实际上,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2.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提高正确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生活、同学之间团结等.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时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顾此失彼.通过辩证法的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相互帮助,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在讲授“世界是发展的”的观点时,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人看物既要看到现状,也要看到过去和将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道理,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十全十美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既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自信心,也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常犯一个错误: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一个阶段,这样就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而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真理、发展真理。
4、在人生观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观、点的探讨,让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在劳动和奉中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激励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懈努力,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三、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一)遵循和谐的原则,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可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热爱、理解、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以轻松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民主的心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活动变得充满生机和乐趣。
(二)遵循主体性原则,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重教轻学,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参与游戏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利于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遵循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学习、心理等个别差异,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进行教学。如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应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和畏惧情绪。对优秀的学生则通过提高要求,让他们感受几次挫折、明白自己的不足、提高抗挫折能力。对孤独的学生要说句温暖的话,让其体会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高中政治学科周静
2012.5
第三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初级中学景克雄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1.将心理问题政治化。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够了解,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和有效性认识不足,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政治问题和品德问题。一旦学生出现了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倾向或学习不良等问题,教育者总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品行有问题。事实上,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处在身体发育和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在他们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和心理问题。
2.思想政治工作的“空对空”。受市场经济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学对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救火”或 “求稳”;有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空对空”,不需投入,无须建设;虽然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实施上仍然片面强调学生智育,忽视或放弃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工作;学生只是按学校的规定学完德育课程,而不是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去塑造自己,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 易,难以产生实际效果。
3.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偏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在内容、对象还是方式方法上都存在一些偏差。教育内容上,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不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工作方法呆板、陈旧、单一,改革创新不多,信息不灵,手段落后;教育对象上,重视学习优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缺乏力度。
(二)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成熟和人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学生完善的个性结构和优良的性格特征,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组成要素,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是健康心理的内在动因。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就可以调动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思想政治科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一般都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提供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全班学生讨论、分析。通过对中学生感兴趣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社会有更多更实在的认识,在学生的心理品质中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丰富了学习、生活内容和情趣,使学生的心理在教与学中得到健康。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政治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健康活泼的情绪。在课堂上,学生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教师不准他们提出疑问,或者对于敢于提出疑问的同学,不是鼓励而是刁难,就会使他们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感受性降低、烦躁、压抑,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政治课老师必须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尊重的良好课堂氛围,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有兴趣、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
(三)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现代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独特的优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中学生自身遇到的巨大学习和社会压力,传统的教育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现代心理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心理在教与学中得到健康的发展。首先,要在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道德的教育不能象知识的传授一样大纲化、课程化、系统化,而应该在自然的、自主的活动中自觉地养成。因此,要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方法,努力让他们能够作到自知、自爱、自律;教会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训练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思想政治课老师自我修养和心理品质的提升
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设计和实施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老师来完成的,因此,他们自身的心理品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和进修机会加强自我修养和自身心理品质,掌握各种自我调节的心理学策略和方法。首先,政治课老师要具备基本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特别是对一些隐蔽性较强但心理问题很严重的个案能够及时发现,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心理鉴别和诊断的技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以便对症下药。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技术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供学生自由倾诉的轻松环境,更应该掌握一些倾听技巧,如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不作价值性判断、少听多说、恰当的肢体语言的表达、同理心等。通过倾听,教师要真正“听”出学生所体验的感情、所持有的观点等,以便在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最后,在中学政治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把心理测量、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性格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结构,恢复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
第四篇: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新课标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深入挖掘政治教材,把握德育教育的支撑点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教材另搞一套,而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
2、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渗透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1)注重教学艺术,增强德育教育的自然性
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
(2)创设良好氛围,添加德育教育的柔软性。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绪场,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3)引入多媒体,增强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
3、关注生活时政内容,捕捉德育教育的契机。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操,但这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品质。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所以,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开设选修课或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
三、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欧阳章锋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作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