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诸暨市枫桥镇中副校长余生华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在目前学校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情况下,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特别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当今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民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三个因素组成: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这三个因素如三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这个桶容水量(即总体素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桶里的水如果超出那块板的高度,就会溢出桶外,即产生所谓的“短板效应”。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人的心理活动有良性与劣性之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初中生中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传统的不良心理依旧存在着,新的不良心理随时产生着,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学校教师。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索、研究、改进。
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佳,经不起挫折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15%。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试想没有心理的健康,人能是健康的人吗?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是合格的学生吗?
问题之二:个性培养,一个被漠视的“领地”。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习惯于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引导学生循着教师的思路,习惯于培养划一的学生等等,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这样的教育,因材施教只是成了现在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不说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教育成了模式教育。
问题之三: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现在政治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一方面是大量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信息输入得不到消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知如何吸收信息,发现信息,在学习习惯、学生方法、思维方法上往往养成因循守旧的习惯,这无疑与住处时代格格不入的,也不利于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
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一而足,但这些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教育尚未引起重视,直接影响了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呢?我的做法是: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
(1)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
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同时,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持久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摔打。
(2)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语),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中,在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高觉悟;“生活即学校”(陶行知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调查的对象。这就必然要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本身既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都需要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百折不挠,达到成功。
2、克服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
(1)克服“先入为主”造成的逆反心理。学生不是生产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教材上的某一观点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有了接触,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他们早已从亲友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下面的,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教材上观点的理解;负面的,则直接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冲撞,孰是熟非,恐怕比学校灌输的那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不少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讲的不可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尽可能地“先入”,即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不要回避,要因势利导,及早打“预防针”;二是及时召开讲座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晓之以理;三是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尽量抑制“负面先入”,如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就是一种预防措施,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之中。
(2)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心理屏障。思想政治课教材上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身边现时发生的人和事。由于受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地的学生与教材上彼时彼地的事件无疑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心理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其自然。如城市的学生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农村的学生对保护城市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缺乏感性认识。类似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阐述某一观点时教师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不可杜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典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二是注意配合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举办展览会,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比教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创设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
展学生个性的活土,失去了这个特殊条件,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才能把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整,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把自己视为“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视为“引导者”,而不是“命令者”;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每接一个新班,我总是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三个允许”的具体要求。“三个欢迎”是: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三个允许”是: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积极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性的特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老是拘泥于一种教法,课堂气氛似死水一团,难于活跃,时间一久,学生必然感到兴味索然。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法研究,努力改进教法。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因村因人异,因时因势而异的教改原则。具体做法是: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般采取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出观点、深理浅讲,并使新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如遇到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或学生有思想疙瘩的教学内容,则采取点拨引导,讨论问答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天地;要进行系统复习,梳理知识时,往往采用知识结构图表法,以帮助学生从中找出掌握知识的规律;许多教学中“顺着想”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倒过来想”使学生顿然大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潜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3)校正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始终围绕着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位一体”去评价。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忽视觉悟的评价,往往容易出现知行不一,扼杀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但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
4、加强学法指导。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目前,一个“迎接新世纪挑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2)要防止和消除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隋性心理。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但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惰性心理,使思想呆板、僵化。有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比较善于抓住结论性的观点,或注意教师讲课时的结论性阐述,或注意教材上结论性的小结。无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这类学生往往满足于此,在书面答卷中,他们也只能适应此类题型,对要求用材料证实观点的题型却束手无策。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背诵现成的结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类学生,考查教材上的现成内容一般很少失误,但要求综合运用教材上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的某一现象却又抓不住关键。还有一类学生,经常碰见的题型得心应手,换个面目的题型却感到茫然。如此等等,都是“学死了”的缘故,都是懒于作深层探讨的惰性心理所致。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认真探索和实践。
第二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文章从实践出发,探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做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心理健康;渗透;原则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更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初步探索。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在学业上高度紧张与繁重,加之家庭教育的偏差,以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却有走向另一面的迹象。调查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灵活地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施加影响,这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一)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再只是 “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师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里健康教育素材
高中政治教材特别是<<哲学与生活>>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里健康教育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里.1.在辩证唯物论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评估自我 ,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问题,即主观的认识自我、他人和事物,这导致学生易产生自大或自卑心里,不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待人、处事中,从而能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实际上,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2.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提高正确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生活、同学之间团结等.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时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顾此失彼.通过辩证法的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相互帮助,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在讲授“世界是发展的”的观点时,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人看物既要看到现状,也要看到过去和将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道理,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十全十美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既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自信心,也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常犯一个错误: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一个阶段,这样就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而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真理、发展真理。
4、在人生观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观、点的探讨,让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在劳动和奉中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劳动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激励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懈努力,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三、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一)遵循和谐的原则,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可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热爱、理解、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以轻松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民主的心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活动变得充满生机和乐趣。
(二)遵循主体性原则,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重教轻学,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或参与游戏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利于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遵循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学习、心理等个别差异,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进行教学。如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应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和畏惧情绪。对优秀的学生则通过提高要求,让他们感受几次挫折、明白自己的不足、提高抗挫折能力。对孤独的学生要说句温暖的话,让其体会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高中政治学科周静
2012.5
第三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策略研究李霞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吴桥县第二初级中学
李霞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吴桥第二初级中学
李霞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操作模式,如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其中学科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领域广阔的好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塑造性格主要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特点等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一
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的原因如下:
(一)目的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统一性是二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二)关系的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三)德育的联结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那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呢?
二
初中思品课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
1、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同时,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持久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摔打。
2、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语),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中,在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高觉悟;“生活即学校”(陶行知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调查的对象。这就必然要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本身既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都需要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百折不挠,达到成功。
(二)克服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
1、克服“先入为主”造成的逆反心理。学生不是生产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教材上的某一观点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有了接触,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他们早已从亲友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下面的,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教材上观点的理解;负面的,则直接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冲撞,孰是熟非,恐怕比学校灌输的那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不少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讲的不可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尽可能地“先入”,即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不要回避,要因势利导,及早打“预防针”;二是及时召开讲座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晓之以理;三是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尽量抑制“负面先入”,如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就是一种预防措施,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之中。
2、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心理屏障。思想政治课教材上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身边现时发生的人和事。由于受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地的学生与教材上彼时彼地的事件无疑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心理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其自然。如城市的学生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农村的学生对保护城市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缺乏感性认识。类似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阐述某一观点时教师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不可杜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典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二是注意配合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举办展览会,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比教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细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元素,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政治教师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挫折是把双刃剑”时,导入新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重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重头再来„„”歌曲在激昂,感人之中结束。所有的同学都陷入了深思当中,我借机问:这首歌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听了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动情之后,深有所感,积极发言,情感得到触发,并在交流中得到共鸣。我在适时的加以心理健康引导: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困难并不可怕,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对待它,勇敢的面对它,以顽强的精神和毅力战胜它,不妥协,不放弃,一定会成功,因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里既导入了新课,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这里又用到了多媒体,播放了歌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艺术化了课堂氛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细品思品的每一课,我们都会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发现它,给予学生,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中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这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那么这些都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在政治课上教师不仅要重视智育,更应该重视“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时候,可以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们这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深刻理解与感悟。而且我们教师更应该把这一终极目标摆在推出的位置。
3、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空间。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鼓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可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如问题情景,幽默情景,哲理故事情景,小品情景等。如在讲授 “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就创设情景小品“盲目攀比要不得”,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大胆的表演盲目攀比心理与行为,小品的最终结局是攀比者损了钞票,丢了学业。学生表演逼真、幽默、课堂气氛平等、活跃,学生在快乐,兴趣中知道盲目攀比要不得,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学生在如此的情景与氛围中,心理健康得到了教育和提升,同时也利于知识的获得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4、教学方法中不失时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很多,实际很多教学方法中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善于点播,善于合理运用。比如,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独立,自立健康心理的培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发现问题,思考、质疑、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与人交往,合作交流,协调,民主,和谐,集体荣誉等心理健康都是一种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目前,一个“迎接新世纪挑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2)要防止和消除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隋性心理。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但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惰性心理,使思想呆板、僵化。有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比较善于抓住结论性的观点,或注意教师讲课时的结论性阐述,或注意教材上结论性的小结。无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这类学生往往满足于此,在书面答卷中,他们也只能适应此类题型,对要求用材料证实观点的题型却束手无策。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背诵现成的结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类学生,考查教材上的现成内容一般很少失误,但要求综合运用教材上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的某一现象却又抓不住关键。还有一类学生,经常碰见的题型得心应手,换个面目的题型却感到茫然。如此等等,都是“学死了”的缘故,都是懒于作深层探讨的惰性心理所致。
6、课堂总结再点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总结是整个授课活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堂课的点睛之处,在点睛之处再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进一步的升华。比如,本节课的事件,故事,小品给我们的启示,同学们要有所记,有所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也许轻轻点水,但可以收到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要心理化。探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此,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深入,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教学反思
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教学反思 梁庆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学校德育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呢?那就要利用政治教材,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
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作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
梁庆雨
兴安学校2011、5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目的和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目的和意义
扶余县第一中学邹宏利
㈠德育渗透的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升学率”重压下的普通高中教育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从而全面完成高中阶段的教育任务。
㈡德育渗透的意义
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认为“知识即美德”、用“学习好”代替“思想品德好”,把对高中学校评价的目标指向分数,学校教育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运用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避免把德育、智育相互对立,彼此割裂,克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不尊重老师、家长,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差,无远大目标,不懂节俭,喜欢享受,等等这些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运用政治教材内容,实施德育渗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⒊有利于全员育人,避免学校德育的少数人行为。长期以来,在部分教师中形成了把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机械的分割开来,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责任在于学校相关领导、政教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重教书、轻育人。运用政治教材内容,实施德育渗透,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这样,可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力量,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