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时间:2019-05-15 01:4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第一篇: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要求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政治学科的灵活性与时代性决定了它的渗透性更优于其他学科,充分整合学科知识,加强学科之间的关系网更有利于政治学科学习的实效性。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所需求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广博又精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本人就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浅谈以下几点。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看今天社会的每一个进步,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许多行业共同协作的结果。比如我国神舟系列飞船、歼-15的研究制造,就是由中国成千上万名科学工作者以及许多省市协作的伟大胜利。今天的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需要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人才。一个人某方面知识的匮乏必然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

其次,这是中考的需要。高考已实行政史地、理化生分别的小综合,而中考在有的省市也实行了政史地等科目间的综合试卷。所以,为适应以上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适应学生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二、学科渗透的操作

1、纵向的渗透

知识都有前后的连贯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笔者在教学中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现状。比如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对思想政治课是陌生的,我就问他们:“我们大家在小学是否学过一门与这本思想政治课相像的功课呢?”学生便会联想到小学时学过的思想品德课,并且本人在七年级的教学中经常引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事例,这样学生既发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起到了自然过度的效果。八年级的学生又要考虑到七年级时学过的思想品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学习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奠定了思想基础。九年级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又要经常地联系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知识,比如学到第三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国情时,本人就适时地渗透八年级时学过的法律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

2、横向的渗透

政治课虽说是一门以德育为主的特殊学科,但它决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课教师应该在备课和教学中渗透其它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认清政治课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它科目的联系,找结合点。比如学到九年级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第十课第三框《未来道路我选择》中会涉及诗歌《我用残损的 手掌》和《未选择的路》,我会让学生拿出语文课本对照着学习,升华情感认识。再比如学到九年级政治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涉及文化中的瓷器时,我就联系到了与英文的对照,这样问学生:“瓷器用英语怎么说?”学生回答是“china”,于是我就指出英文china有两重含义,一是中国,一是瓷器。这恰恰说明中国瓷器所代表的世界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独领风骚也由此可见一斑。九年级政治课与历史课的联系是最密切的,政治课教学中更应当经常地渗透历史课内容。比如学到九年级第五课中“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本人就适时联系学生正在学习的世界历史中西方发生的三次产业革命,以及分析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这样既让学生通过学科交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更能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勿忘国耻,同时懂得国家要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开放大门,“引进来”的同时要“走出去”。总之,只要深入钻研,政治课与其它每一科的联系都可以找到,其它各科的知识都可以渗透到政治课教学中。

其次,政治课教学应该渗透课外的社会知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政治课是与时事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所以无论是教材本身,还是教学过程都应该渗透时事材料,反映国内外最新动态。比如七年级政治中讲到《学会调控情绪》时,教师可及时引用药家鑫的成长经历和犯罪过程来佐证说明,这样既集中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又避免了空洞说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讲到七年级《走进法律》时,可引用重庆市委书 记***和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犯罪事实和最后惩罚的最新事例,这样的案例学生反映强烈,对这种案例的分析更易说明课本中的原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材的相对滞后,那些已经更新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新知识,及时增删书上的内容。比如十八大宣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现用人教版九年级第八课第101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还是原来的描述,而九年级学生在学到这个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改书上的内容,补充新知识,强调新提法。

三、相应的要求

由于政治课教学需要做到以上诸多渗透,因此,笔者认为应提出以下要求

1、对教材的要求

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应避免简单重复,做到互相照应。政治课教材应该年年更新,采用最新的案例来说明。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和国内外形势变化时,教材就要及时调整。比如下一学年的新教材应该根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内容以及十八大内容而调整相应的内容。

2、对教师的要求

要想做到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进行各种知识的渗透,政治 课教师可以找来学生已经学过的和正在学习的其它科目的课本,仔细研读,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国内外时事,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以及自己所处地方的新闻事件和政府决策,并渗透到教学中,替换掉书上陈旧的案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总量会超过老师,有些问题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答案,教师要不耻下问。

总之,教材服务于教学,教学服务于学生。政治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恰当地渗透其它方面的知识,相信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德育的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 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怎样有效的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总结起来有一下一些途径

1.通过德育课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 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其他课程教学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3.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参观现代企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4.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5.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6.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职业场景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8.家庭与社会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均应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助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工作,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今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形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和看待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国情,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革命传统,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矛盾、问题的情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良好的品德,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培养新的观念、态度、素质,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的战略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三篇: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1-03 15:24:5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而厚重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全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心骨”。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辩、笃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总书记这一讲话,不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指导意义,对高中学生也同样适用。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地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中学生的思想又不成熟。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分析 1.整个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给青年学生带来了巨大信息的同时,也冲击给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价值体系来引领,消除他们在娱乐消遣中不自觉形成的不良社会价值观。

2.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应试教育理念还未退出历史舞台,在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理念影响下,中学德育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要求和生活实际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暴,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也未能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如何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营造有利于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需要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中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

高中学生总体上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变革中的他们,其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状况都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特点和烙印,在他们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西方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时常遇到现实与课本的价值冲突,心中难免产生疑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根据时代的特点,引导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校教育承载着巨大重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塑造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在教学实践中把“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借助生活主题,以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1.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如果对知识一知半解,讲课敷衍了事,教案几年不换,自以为是高出学生一等,或者根据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差别待遇,必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高中一线政治教师具有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2.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来讲。《文化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展现的,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可以给学生讲岳飞、邓世昌、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以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用身体保护火炬的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事迹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感到我们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政治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当然,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需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进行整理过滤,需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需要“古为今用”和“时代精神”相统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文化盛宴。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所以,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没有空洞地宣扬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独辟蹊径地采用“纪录片”这一国际通行的传播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传递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思想,这样引入有利于让学生把中华文化“内化于心”,从而自觉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并通过具体的践行将其转化为有影响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植根于学生心中。

3.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着大大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四个模块,名称里都有“生活”一词,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政治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观念冲突的诱发,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例如,我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没有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和总结,而是请学生就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一说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学生立即激烈地议论开了,并争着发言,列举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了一些在校学生的校园不文明行为。我将学生的发言要点列在黑板上,在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又请学生谈了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那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校的一些诸如乱丢垃圾、讲脏话行为真的大大减少了。甚至之前天天丢在水池里容易造成堵塞的擦手纸也彻底消失了。可以说,这次授课的结果,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悟,通过生活主题,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达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方式达到了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从内到外的收获。正好恰逢我县进行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借助“文明卫生城市伴我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必经之路。

第四篇: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还关系到我们民族兴衰成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特别是中学政治教育战线上园丁们的重视。[关键词]中学生 政治教学 爱国主义

多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来进行的。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1、要通俗形象地讲清爱国主义的含义与内容。

小学、初中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抽象的概念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会乏味和厌学。只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将高深道理浅显化,将精彩情节形象化,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做法是要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之产生同感共鸣。如讲述“两弹”之勋邓稼先怀看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于1950年四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议,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的业迹。这既可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即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到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

2、要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提高对祖国的认识。①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教育,奠定爱国思想基矗即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理、历史书籍,对学生进行国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引导学生重温中国近代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如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遗址、抗战展览馆,观看《南京大屠杀》等影片、请见证人作报告等,使学生真正懂得祖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真正理解“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②寓教于乡土教材之中,使学生的爱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乡土教材对学生说能耳闻目睹,有具体感受,易于理解,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地理状况,了解家乡的特产及名胜古迹,知道家乡今昔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一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原动力。

无论是在和平统—时期,还是在战争离乱的年代,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与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而且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现阶段,我国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和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同时,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勇气。我们祖先创造的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豪爱国主义情感的源泉。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继承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古代传统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早在商周时期就留下世界最早的彗星观测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则更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4、以近代中国的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民族耻辱。危机感和紧迫感使近代贤达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后经历了由“日本式”的改良立宪道路到“美国式”的革命共和道路再到“俄国式”的城市夺权道路的选择,但都遭到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在这一曲折探索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再现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以增强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5、与其他学科协调,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应

从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这一角度而言,初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涓涓细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政治课教学要和历史、地理、语文等各学科相协调,突出国情教育。

在时空方面,从历史学科去了解中国古代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以及近代中国由于科技落后备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史等。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们懂得,要使祖国富强,就需要有献身精神。作为学生,就要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勇于同不良风气作斗争,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在空间方面,从地理学科去了解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地域辽阔、人文景观等。初中地理课教学能激发学生“江山如此多娇”的思想感情。另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如升旗、开会、游戏)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6、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境

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于一体,能创设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最佳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多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初一政治“我们伟大祖国”时,笔者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随着录像片的播放,同学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

通过现代电教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利用中学政治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对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人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寻求适应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个性单纯活泼,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中学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础教育,而基础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当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爱国主义,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中学生。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第五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正安县碧峰中学

张信波

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培训,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们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各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懂得“做人”的人,比让他考100分、取得好成绩却不懂得“做人”要重要得多。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这就涉及到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位教师,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理想的教育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强调了八个字“未来”、“社会”、“生存”、“发展”。我们要改变过去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教育学家杨东平先生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教育是这样:让社会像一个生态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司其职各享其乐,换句话,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做回他自己。我如果补充一点:就是不仅仅是“做回他自己”突出个性与人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

这就回归到教育与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上来。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法制意识,有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

2011年10月24日

下载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科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个人学习计划平塘县通州小学 李海霞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小学生......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义龙试验区第一高级中学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总 结 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总结

    娄山关镇灯塔小学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总结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 织金一小李春霞 本期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校本教研培训学习,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们开展学......

    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争创"绿色学校"为契机,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地球人类的责任感,自觉参与......

    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争创"绿色学校"为契机,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地球人类的责任感,自觉参与......

    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争创"绿色学校"为契机,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