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江维国,李立清
(1.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
沙 410128)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变更为紧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可能面临良好政策、先进技术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也可能面临支农投入相对减少、转型压力加大以及工商资本入农等带来的新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有必要制定专项政策确保其支持投入不缩水,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保证其顺利转型,正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完善其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发展新常态(简称新常态)是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转为中高速甚至中低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从时间跨度来看,新常态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最初的10年这一段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旧状态时期而言的。旧状态是新常态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旧状态不能向新常态顺利过渡,就会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两者在增长速度、增长内涵、驱动因素、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政策意愿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见表1)。
表1: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经济增长旧状态的对比表 衡量标准 增长速度 增长内涵 驱动因素 增长模式 资源配置方式 政策意愿
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高速、中低速 质量与数量并重型 科技驱动、创新驱动
集约型增长
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公平促进效率、法治保证公平
经济发展旧状态 高速、超高速 数量型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
粗放型增长
政府主导、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给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肩负农业转型发展重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不可避免地直面新的要素环境和新的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如何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新常态,战胜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成为了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当前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各种风险和矛盾正在积累聚集。具体表现有: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受成本抬高影响而不断上升,而国际市场价格逐渐下移,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长期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农村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加快了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农业补贴已经悄然逼近WTO规则“黄线”,而我国农业生产微观组织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这些风险和矛盾的产生归根到底源自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的根源很大程度在于传统农业微观生产者自身固有的局限。农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经济再生产行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农业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导致其存在监督和计量的先天性障碍,即,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而家庭内部的利他主义和成员
【1】的互惠性质恰好为家庭作为农业经营单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全能型农民家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核心微观主体并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内在原因。但在现代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变迁的背景下,“小而全”的全能型农民家庭却因“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无止境地互相分离”等原因,其制度边际效应正日益递减,“外弱内虚”的家庭经营反而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就成为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整合农村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但我国建立在人口红利和资源环境消耗基础上的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在复苏通道中艰难爬行,而周边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挤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期待外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情况看,通过“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和刺激国家和社会投资博取经济增长的政策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投资刺激的负作用使“两高一剩”行业获得了大部分投资,林毅夫定义的“潮涌现象”屡见不鲜,既加剧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也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膨胀。因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依靠创新和科技驱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应对经济结构性减速而非周期性波动的最优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基础,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现代的高效农业产业结构与之相匹配。目前,农业还是我国“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必然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的经营行为及其取向。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造农业生产经营微观组织,重塑农业农村经济微观基础,是我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影响 1.政策机遇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美、日、法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都出台过相关财政、金融政策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换而言之,国家政策及其意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4年11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连续12年聚焦农业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新常态下,党和政府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视,这必将促进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也将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先进技术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撑力量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 2 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截至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9%,我国农业已从人畜力为主的生产转换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同年,我国农业
【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发展总体上跨入现代农业的门槛。与此同时,“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农业科技存量明显增加。新常态下,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兴农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主题。生物、化学、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将会逐步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正是建立在先进农业技术基础之上,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希望所在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生产经营中,从生产资料采购、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收割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几乎都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亲力亲为”,这种缺乏分工与协同效应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有限资源在非专业环节的大量消耗。农业社会化服务“洼地”与农业弱质特性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上集聚并相互强化,成为其发展艰难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发生质的转变,传统要素投入较少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将得以快速发展。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升到了48.2%,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趋势已经相当明显。这种趋势向农业领域延伸必将推动农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深化,进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希望所在。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消极影响
1.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农业外部投入,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国民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由高速或超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甚至中低速增长,必然带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为14.0万亿元,8.6%的增速创下了1992年以来的新低,且连续3年低于1979年至2013年14.5%的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将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农业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不强,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我国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不可能同步放缓甚至刚性增加的前提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趋紧态势。当前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在创业或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而现代农业发展宏观环境的趋紧必然影响各级政府的涉农支出,给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高投入这一因素带来新的变数,这就有可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产品需求结构调整和需求质量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转型发展阵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消费需求的相应变化,即,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
【4】段的基本结束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来临。此阶段农产品消费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对基本粮食类产品的消费从峰值回落,对肉类、水果以及奶制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需求趋向旺盛。2010至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9.4%,而其他非粮食类农产品消费则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瓜果和奶制品消费量增长最多,分别达到16.3%和47.2%。二是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分层态势,但总体上对农产
【5】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业务大多同质化于基本粮食类产品的生产,深入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农业的比较少,且真正运用现代技术完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也不多。因
【2】 3 此,农产品需求结构转变和需求质量的提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市场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可避免面临投资增加、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等转型发展阵痛。
3.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争夺农业资源,影响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泛指非农产业经营者,特别是城镇二、三产业经营者以农业经营为目标在农业领域所进行的投资行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城镇工商资本面临非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向内涵和外延将得以拓展、成长空间广阔的农业领域寻找投资出路。据统计,2012年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中有2800万亩流入了工商企业,同比增长
【6】34%,2013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40%,工商资本进军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形成农业规模效益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日益明显的今天,如果仅靠农业内部自我积累,我国农业将始终无法跳出低水平困境。但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政策约束,工商资本进军农业也有可能出现工商资本载体与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割裂发展的格局,并对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根基产生不利影响。许多由传统农民演变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统血脉”和忠实“耕耘者”,但在硬件装备和软件配置及其改善能力等方面却无法与工商资本抗衡。当工商资本的逐利本性与社会功能无法统一时,竞争法则决定了逐出市场的肯定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新常态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制定专项支持政策,确保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投入不缩水
目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在初级创业阶段,自身实力有限,加上新常态将不可避免带来更多发展困境,出台和落实专项支持政策是完全必要和也是极为迫切的。首先,要实行项目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要将土地整理、小型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品种养等涉农立项优先配置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其项目主体地位,培育其主人翁和企业家精神。其次,要实行税收专项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所获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以切实减轻其经营负担。第三,要实行成果专项支持。地方政府可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项目中整合部分资金,对获得全国性、省市著名商标以及“三品一标”认证等名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第四,要实行职业农民专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大多是职业农民,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并组织专家加强其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以及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发展“内功”。第五,要实行创业专项支持。新常态下,部分城市打拼农民将可能返乡创业,成为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生力量,地方政府应从财政、金融、土地以及市场等方面完善扶持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创业环境。总之,各级政府要确保新常态下对农业,特别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和支持不缩水。
(二)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激活存量,以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利转型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
【7】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农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新常态下“创新与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模式,以科技和技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务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升,摆脱依赖资源环境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整体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提升。首先,要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相关教育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做精增量。其次,要创新农技服务机制,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兼职,并从工资待遇、考核任用、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推广员指导新型农 4 业经营主体“干中学”来激活农业科技的存量并充分释放其基层首创能量。总之,只有不断做精农业科技增量并有效激活存量,以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业务结构才能得以顺利调整,其产品质量才能得以有效提升,才可能适应新常态下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三)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外部环境 农业较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微观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正是制约我国农业微观组织高级化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为12.7%,而我国仅为 2.3%,我【8】国农业的经营性服务业还大有潜力可挖。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接近
【9】一半源自劳动力从低生率的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而在以工促农的当今,如何利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追求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将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加速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步伐,使得课题的破解日益紧迫。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精神,尽快出台地方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扶持方向和发展规划。具体而言,要做好分类引导工作,参照农业部的“红、黄、蓝、绿”区域划分标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产前的新品种、新药肥、新饲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基础性研发,产中的农业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研发、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后的农业废弃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以及农产品的检测、加工、物流、销售等“绿区”和“蓝区”,在避免工商资本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的同时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J].江淮论坛,2013(6):75-80.
[2] 张宇萍,韩一军.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世界农业,2007(5):17-19.
[3] 钱克明.现代农业转型答好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15-02-04(020).
[4] 丁文锋.经济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44-49. [5] 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N].人民日报,2015-03-16(007). [6] 李慧.土地如何“转”起来[N].光明日报,2014-03-24(010). [7] 张宇萍,韩一军.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J].世界农业,2007(5):17-19.[8] 余欣荣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06.
[9] 蔡昉.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6-8.
作者简介:
江维国(1973—),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生,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师、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问题研究。
李立清(1965—),女,湖南湘潭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卫生经济学等领域研究。
地址:广西贺州市西约街169号贺州学院东区经济与管理学院
542899 邮箱:469048951@qq.com 电话: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IBJID38)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NG Wei-guo1,LI Li-qing2
(1.Hezhou Universit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Guangxi Hezhou 542899;2.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conomics College, Hunan Changsha 410128)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normal which makes it urgent to adjust and upgrad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overal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is the main way and also guarantee to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of overall economic structure.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may fac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s good policy,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but also the new challenges as the reduction of agriculture input, the increasing of transition pressure, the investment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s specific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ensure enough financial support, doing fine increment and activating the stock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transition and guiding commercial capital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nto agriculture to improve the non-agricul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typ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perator;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6
第二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03月17日04:59大江网-江西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特派记者 邱 玥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已成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新形势,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总体实力较弱、规范管理不够、政策落实不够、人才引进机制欠缺等等。”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建议,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
他认为,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要求,尽快将农民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管理,切实做好农民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国家有关登记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登记管理办法,解决合作社联社登记问题,促进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相关补贴要向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各级财政提供的财政补贴,新增部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或加入合作社。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到来,“明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入2013年,必须进一步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镇农业企业家,年加工产值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入社社员人,联系带动农户户、生产基地亩;新型高素质农民名,种养殖面积亩,年产值元。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切实改变了过去普通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一统天下”的状况,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力培育“三大主体”,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我们以培育新型农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全面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生产经营队伍。一是以培养培训为抓手,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成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实用技术、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近年来,每年培训都超过万人次。二是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镇的区域地理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镇拥有市级农业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精深化加工,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进一步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全镇拥有农产品知名品牌个,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个。三是以产业特色为依托,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发展为先,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户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注重引导扶持,在销售渠道、社员培训、人才引进、设备设施、品牌建设、联合重组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注重制度建设,以规范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为核心,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着力培育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全镇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和规范化合作社分别达到家和家。
二、着力完善“三大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活力
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自然风险增多等制约和困难,积极发挥我镇的区位、产业、科技等优势,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根据我镇实际和市场发展需要初步形成了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努力形成规模经营体系。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牢牢抓住我镇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专门出台扶持办法,落实奖励资金,引导和鼓励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目前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建成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基地家。另一方面加强服务管理,全面建立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及时调
处和裁决流转纠纷,努力促进土地有序、健康流转。二是完善科技强农机制,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源头创新环节,实施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奖励制度,每年表彰奖励20名农业创新带头人。在生产组织环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作制度创新,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气象信息服务,制定农业地方技术标准个。在农技推广环节,重点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为新型农民一对一配备农技专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已初步建立了以名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努力形成“三农”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率先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不断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增加保险品种,目前政策性保险品种达到只,参保农户达多户,投保率达%,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生产风险。
三、着力强化“三大保障”,不断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通过设施配套、政策扶持、舆论宣传等多种途径,着力改善农业经营发展环境。一是强化领导保障。我镇要切实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制定长期规划,分解任务指标,落实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做到工作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移,干部力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舆论宣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保障。率先出台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对新型农民每人每年给予元财政补助,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去年财政支农资金投
入达到亿元,增长%。大力推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农经信息、农资供应、产销对接服务,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导入现代经营理念、融入国内国际市场。三是强化设施保障。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镇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物质装备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仅去年全镇就新建改建农村村村通公路 公里,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建成标准农田万亩。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严格落实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将认真完善把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扶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争取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培育名新型农民、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四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
现阶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是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营造农业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
(一)加快要素市场取向改革
一是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方面,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完善法律法规,在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物权化保护,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权属明确区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林地、水面等生产要素通过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集中。
二是充分考虑到农业长远发展带来的设施农用地需求,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使用权和调配权,在合理规划、留有余地的基础上,探索仓库租赁、土地银行等模式,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问题。
三是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抵押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建立农业担保公司,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引导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合作。
(二)转变政府农业扶持方式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平台性设施等的公共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并完善农业公共政策和公共投入的绩效考核。
二是允许基层对政府部门的农业扶持资金和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农业扶持政策的效率。
三是逐步调整农业补贴的投向与结构,切实增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变农业补贴变成了人人有份的普惠制收入补贴的现象,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助政策的增量,向专业大户、养殖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方面的集成上。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新型主体普遍感到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种粮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要重点扶持“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要大力扶持“强效辐射”的经营主体,如“投资农业企业家”。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要积极扶持“土生土长”的经营主体,如“农村种养能人”和“农村干部带头人”。
第五篇:樟树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樟树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以来,江西省樟树市财政局把支持“三农”重点转移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来,以首先提高农民专业素质来根本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培育成为专业大户。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农村种养大户,成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二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立足本地资源特色,重点支持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二、三产业环节兴办农民合作社,创新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和经营模式。
三是引导组建联合社。引导同区域、同行业、同类型农民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农民合作联社,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水平。
四是鼓励兴办大型农业企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
(江西省樟树市财政局刘忠平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