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证法刘小涛模块问题(范文模版)
Z的性质、内容、对象
Z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Z》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Z》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此Z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发展为新研究领域,新学科。
为什么说恩格斯Z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答:《Z》深刻揭示了科技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恩格斯《Z》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Z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Z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Z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Z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Z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Z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Z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请你谈谈学习Z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答:我们作为一名走在科研前列的研究生。特别是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Z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Z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益。Z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Z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另外,学习Z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Z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2.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1)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2)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1)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2)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13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3)思想观念层面,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科学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科学不能免于怀疑与批判。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3、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科学与人文从来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鸿沟,简单地区隔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项探寻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求真和真实。其中求真是研究的目的,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真实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真实求实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
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何谓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但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因为知识的不丰富而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体现,是科学认识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疑难和课题。例如鸟我们人类是猿进化而来的,但是究竟是哪种猿进化而来的就是一个科学问题。
何谓科学假说?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假说。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些都属于科学假说。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答: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而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我们都是首先遇到一个科学问题,然后因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出现后来的科学观察和科学研究。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答: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工艺与产品。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技术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工艺与产品。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定义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是因为:
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答:技术充分展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满足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答: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知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即技术有科学的根据,就有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类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技术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
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滥用,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答:技术有它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从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理解其价值。而对于技术应用的限度也就要看其价值的大小,和对社会和自然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技术伦理这样的社会面是否不越界,自然环境方面是否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否达到等。如果滥用,没有限制,没有规矩,对于社会来说超出自然所能承担的,资源枯竭等,到时人类何处安家呢?技术用合理利用。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答: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只追求真理,只探究自然奥秘,它本身是没有错的,不可能负任何责任的。一定意义上,科学和技术一样,只是人们的工具。但是科学在社会中是由人来解释的,所以不可避免要带上人的主观价值。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如说炸药,诺贝尔可以用于开矿,恐怖分子可用于劫持飞机,但工具本身绝对不是坏的。
科技研究有无禁区?答:科学家太好奇,总想穷尽现有的一切可能性,干一切可能干的事,而有些可能性对整个人类或者其中的部分人群是不利的。我们不能给小孩以枪,因为他们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我们也不能提供经费让科学家为所欲为,必须通过民主与法律为他们设置一定的禁区。当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要不要设置禁区的问题,而是应该把什么研究方向设置为禁区,以及怎样才能有效地设置禁区的问题。设置禁区无疑是对科学发展的一种阻碍,但是是否应该不加分析地鼓励科学发展,这在今天的人类科学水平上本身就是一个疑问,重要的是应该遏制科学的非良性发展,而不影响科学的良性发展。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具体的科学研究必然有价值。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在科学诞生之初,可以主要由科学家个人决定。但大科学时代以后,人们已经不能再像伽利略、牛顿那样单靠几样简陋的仪器就做出卓越成果。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晶胰岛素的合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杂交水稻的育种等等,哪一个不像大的工程?不但需要精密、昂贵的仪器,还需要单个的科学家加入到某个团体中去充当一只蚂蚁,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某项工作。人类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甚至是灾难。分析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可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高新科技发展带来的最早的问题就是核问题。当哈恩等人发现核裂变的时候,核科学就告诉了人类有这么一扇关于巨大能量的窗户;而费米发现连锁反应之后,这扇窗户开始在人们眼前出现;顺着科学技术自身的逻辑增殖,再加上军方利益的需要,它必然会被完全推开,发展成可能毁灭掉整个人类文明的核武器。二战临近尾声、法西斯的覆灭已成定局的时候,作为美国军方雇员的玻尔、奥本海默等人看到了核武器对整个人类可能具有的灾难,想将其永远的隐匿起来,但他们完全无法控制局面,美国军方坚持要从那扇被他们打开的窗户跳出。现在又有哪一个个人、集团、国家敢说自己能完全控制住核科学、核技术、核武器呢?其次对于克隆人问题,克隆技术主要是指如何培育干细胞,把这些细胞输入血液里,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可以将带有病毒的细胞从人体当中取出来,再把健康的细胞植入人体内,这将有非常好的效果。克隆人弊端同样存在,首先是技术上的不完善,许多国家目前已成功掌握了动物克隆技术,但是,成功率仅为2%左右,而且一旦操作失误,克隆出的动物很可能出现先天性残疾甚至早夭。例如,世界首例克隆羊多莉,就被发现存在未老先衰现象。因此,将这种极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人类,是“非常不人道的”,如果被克隆的人出现生理缺陷,克隆者则难逃罪责。克隆人会给自然进化了若干年代的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它是否会干扰或阻断人类以后的进化过程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存在?被克隆出来的人,究竟是人还是一个由人类制造的产品?它是否应当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另外,人类该怎样对待那些被克隆出来的“残次品”?最为可怕的是,一旦人口可以在实验室里被成批地复制出来,那么,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办法去约束它们和控制它们?人类社会现有的法律和制度会不会被完全颠覆?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昌盛。科学技术的历史中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使物质生产力大大地向前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包括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最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现代科技己经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变量,导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的不断变革,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更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革命在带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造成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带来危害,再如手机带给人们全新的通信观念,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手机霸占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手机控越来越多,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作为生活必需品,城市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电冰箱、空调器。但由于电冰箱和空调器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不断泄漏,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紫外线对地面的照射强度加大,患皮肤病的人数大量增加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尽可能多地发挥正面效应,创造价值;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科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技术所能处理的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科技能够解决程序漏洞,却弥补不了病毒带给人们的恐慌;能够设计出绿网的专用软件,却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科学技术的解决效率远远低于问题产生的速度。
雾霾泛滥,你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治理?政府和个人都应该做些什么?原因:‘雾’和‘霾’是有区别的。雾是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现象;而霾的是空气中悬浮大量微粒和气象共同结果,成因有:① 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稀释。②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④
机动车尾气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⑤ 气候,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造成雾霾天气主要原因有:
一、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对于排污比较严重的企业应该停产,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马路牙子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个人:
1、积极主动配合国家的各种减排政策
2、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近的骑自行车,减少排放量
3、少制造垃圾,主动使用环保产品,个人防护措施:一:雾天不锻练。在太阳出来后晨练。或室内锻炼。
二、减少外出。出门时,戴上口罩。
三、坚持服药。患者在雾天坚持按时服药;
四、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开窗换气。
五、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六、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
第二篇:人民警察刘健涛
人民警察刘健涛
文学院09汉三邓冠增刘健涛,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于广州,33岁的他看上去个头不高,表情甚至有些腼腆,完全是一个标准的“广州仔”,但熟悉他的人都说:“健涛的眼光中有一种常人少有的杀气,背后包含的,是他那股永不服输的劲头。”
刘健涛1995年从广州公安学院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巡警大队二中队工作,2002年3月,组织上安排他到天河区兴华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2004年初,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刘健涛又回到了熟悉的巡警工作岗位,现任兴华派出所路面中队长。10年时光荏苒,他连续四次受到市公安局嘉奖,两度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他的足迹走遍了天河区的十余个警区,他带出的学员巡警换了一拨又一拨,没有改变的,是战友和群众们送给他的“荣誉称号”——“搏命警官”。2005年12月,刘健涛因只身勇斗歹徒身负重伤,经省公安厅批准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被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广州市公安局联合授予“广州杰出青年卫士”称号,同时当选广州市天河区“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初,他被评为“2005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1995年参加公安工作后,刘健涛在天河巡警大队一干就是7年,在巡警这个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在一次次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中,不惧刀枪、出手迅猛的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搏命警官”。胆大心细,有勇有谋,是战友们对他的评价,在警区巡逻期间,刘健涛曾两次获得巡警大队破案能手称号。大家说:“和健涛一个组上班,没
别的,就是觉得安全、放心、痛快。”2000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正在沙河大街巡逻的刘健涛从对讲机中听到通传:在某酒店门前,有4名男子当街醉酒闹事,已严重阻碍了交通干道,请附近巡警支援。本来还有5分钟就要交班的刘健涛,闻讯火速赶往现场。然而现场的情景却是他意想不到的,只见4名已经失去理智的赤膊壮汉,借着酒气与酒楼服务人员大吵大闹,并对两名进行劝阻的巡警推推搡搡,出言不逊,手中挥舞的碎啤酒瓶随时可能伤人,此时,围观群众已多达上百人。刘健涛见状,立即分开人群走近闹事者厉声警告。“我今天打的就是警察„„”醉汉高高举起的碎酒瓶眼看就要砸下,刹那间,刘健涛迎面一招“拌腿锁喉”,把足足高出他一头的闹事者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还未等对方反抗,他又掏出约束带将对方双手捆了个结实。整个过程不到一分种,干脆利落,雷厉风行,这一幕,不仅把另外3名闹事者惊得目瞪口呆,就连围观群众瞬时间都鸦雀无声。大家想不
到,面前这个看似单薄的巡警,体内竟然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2005年11月28日17时55分,让我们凝视这个时刻,这是警察刘
健涛性命攸关的时刻,这更是英雄刘健涛厚积薄发、横空出世的时刻!
天河区沙太路,是广州市的城乡结合部,这里批发市场遍布,公交车站密集,是众多出省车辆的必经之路,社会治安状况长期以来非常严峻。当天下午,刘健涛和保安中队长陈宁根据工作安排,像往常一样对沙太路治安值勤点进行检查。每当巡逻到这一路段,刘健涛都格外留意,作为路面中队长的他,走过每一个治安值勤点,都要停留下来细心查看,与治安员耐心交谈。17时30分,巡逻至沙太路银河
停车场门前时,敏锐的刘健涛发现了五、六名可疑男子在该处游荡,经观察,这些男子与该地段近期发生的多宗抢劫案件的嫌疑人特征十分相似。正当刘健涛准备上前盘查时,这几人也发现了目光炯炯的刘健涛,心怀鬼胎的他们转身欲逃。刻不容缓,刘健涛立即带领陈宁快步上前,在表明警察身份后要求对这伙可疑人员进行盘查,做贼心虚的嫌疑分子拒绝检查,并再次企图逃跑。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可疑人员,刘健涛没有丝毫胆怯,他指挥陈宁一左一右拦住了这伙人的去路,一边呼叫支援警力,一边准备采取果断措施。眼看别无退路,穷凶极恶的歹徒反而向刘健涛他们围拢过来。其中一名男子突然从身上掏出尖刀,刀光一闪,刀尖深深地刺进了保安队长陈宁的臀部。正在联系支援警力的刘健涛见状,大喝一声飞身跃前,双手紧紧揪住了持刀歹徒和另一名男子的衣领。两名歹徒没有料到眼前这名警察非但没有被吓退,反而不顾一切地扑了上来。已是穷途末路的歹徒反手又是一刀,十余厘米长的钢刀深深刺进了刘健涛的胸口,鲜血喷溅而出,生死一线间,刘健涛用左手死死按住了歹徒持刀的手腕,一记右拳重重地砸向歹徒面部,歹徒捂着脸抱头逃窜。
捂着插在胸口的钢刀,鲜血从刘健涛指缝间涌出,此时的他已经感觉不到什么是痛。没有丝毫的犹豫,刘健涛果断拔出手枪鸣枪示警,“砰!”枪声过后,几名逃跑的歹徒都呆住了,他们想不到一个胸口中刀的警察,还能这么快掏枪射击,然而,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名浑身都是血的警察,正在向他们追来。刘健涛的胸口在冒血,眼睛在冒火,支撑他的还是那个信念——就是死,我也要抓住你。18
时15分,生命垂危的刘健涛被送往医院急救,临进手术室前,他留下两句话:“这伙歹徒一定负案在身,一定要将他们一网打尽;替我照顾好父母,我出事的消息不要告诉他们。”在场的人,无不悚然动容。刘健涛的伤势牵动着广州各界人士的心,在上级领导的协调下,紧急调来了顶尖外科专家为他操刀手术。经查,他的左肺已被刺穿,大量的鲜血回灌至胸腔,左侧肺叶已经被压缩并淹没了二分之一,若继续出血或气体不断漏入胸腔,就会造成呼吸循环系统受阻,随时可能危及到生命。此外,刘健涛还因失血过多,入院后两度昏迷,医院先后分三次,从他的胸腔内抽出了共计1500毫升的血水,等于将全身的血液换掉了三分之一。主刀医生说,刘健涛左胸部的伤口一根手指插入都探不到底,指尖隐约还能感觉到心脏的跳动,再深入0.6公分,刀尖将刺破心脏。0.6公分,不到一指宽,却是生与死的距离。
坚强的刘健涛用异乎常人的毅力,将自己拉出了死亡的边缘,连曾经签发5份《病危通知书》的主治医生,都对他顽强的求生意志惊叹不已。面对歹徒的刀口,刘健涛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和生活,他争分夺秒的去追求鲜活的生命,因为曾经抉择,所以愈加珍惜,在取舍之间,他有自己的信条。
据统计,2004年刘健涛组织抓获各类路面违法犯罪嫌疑人52名;2005年,又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71名。路面中队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为兴华派出所打击路面犯罪的一支生力军,2004年,兴华街辖内路面发案较上年下降了10.8%; 2005年同比再次下降8.4%。
一时间,案件上升趋势明显被压了下来,领导放心了,群众更满意了!辖内居民群众感受到了身边治安状况的好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公安民警的感激之情。
柔情,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
兴华街道办事处郑主任深情地说:“健涛的英雄壮举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长期积累的优秀品质的爆发”。刘健涛送医院抢救的第二天,广州本田汽车厂的杜师傅捧着一束木棉花来到了派出所,要求将鲜花转交给英雄。所领导原以为杜师傅认识刘健涛,一问才知他们素昧平生。杜师傅动情地说:“刘健涛的英勇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他疾恶如仇的精神与勇气在当今社会更显弥足珍贵,木棉花又叫英雄花,刘健涛当之无愧。”兴华街某批发市场百余位业主,联名为刘健涛送来一幅锦旗:公仆为民血染警魂,除暴安良英雄警官。
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群众眼中的好警察,然而自己4岁的儿子,最迟叫出口的亲人却是“爸爸”!
刘健涛负伤后的第二天,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他,首先看到的是他最牵挂的妻子与儿子。儿子走到病床前稚气地说:“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奖励给我两个苹果,一个是给我的,一个是奖给我的英雄爸爸的,爸爸,你的伤口还痛吗?我们全班小朋友都说你好伟大,我们长大了也要做警察!”
男儿有泪不轻弹,硬汉刘健涛在儿子面前哭了,他流下的泪水是欣慰、是愧疚,还是感激,这是英雄泪。
十年来,刘健涛常挂心间的仍是他刚入警时的誓言:能成为一名
打击犯罪、保护群众的人民警察,能亲手抓获犯罪分子,还老百姓以公道,是一生最大的追求!10年的从警生涯看似短暂,却饱含了刘健涛凝重如山的铮铮誓言,正是这种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的崇高信念支撑着他,去顽强追寻自己的人生终极座标。
有人说,英雄刘健涛其实也平凡,因为他身上有着近三万名广州公安民警的缩影,脚踏实地,安于平凡,无私奉献。病床上的刘健涛听了笑道:“我只是做了一名人民警察应该做的事情,本来就平凡。”眼光中,流露出的是对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的热切与向往。
经历了灵与肉在血泪交融中的洗礼,刘健涛如干将发硎;完成了行与思在生死较量中的升华,刘健涛如凤凰浴火。我们知道,刘健涛心中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很宽。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读后感-刘传荣
读《自然辩证法》有感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最近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其中第三章中具体介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根源、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生态自然观的概念。生态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有道德责任;大自然不但有工具价值还有内在价值;要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1997年,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的文化古城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08 年到2012 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 年的基础上平均消减5.2 %。这一协议是人类为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
作为生物世界一部分的人类有责任维护生物世界的利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野生动物免受人类干扰而灭绝,保证地球生命尽可能不受人类造成环境污染的危害。这些道德责任来自地球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是独立于并附加在对人类的道德责任之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过于粗放,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例如我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都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许多,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若干倍。2003年,按汇率法计算,我国GDP只占全世界GDP的3.8%,但消耗的钢材、煤炭、水泥则分别相当于2001年世界总产量的36%、30%和55%。
尤其是有些地方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沙化,草原面积减少;过度采伐树木,造成森林面积下降,水土严重流失,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江河断流,地面沉降;过度排放污染物质,造成江河湖海污染,空气质量下降。
中国地质科学院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除煤之外﹐中国所有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将在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增加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这对国家安全非常危险。报告指出﹐今后二十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该报告首次提出﹐未来二十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六十亿吨﹐天然气超过二万亿立方米。报告说﹐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二零二零年﹐中国需要进口五亿吨原油和一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中国消费量的百分之七十和五十。中国去年进口六千五百万吨石油﹐占消费量的百分之三十。报告预计﹐今后二十年﹐中国将短缺三十亿吨铁﹑五到六亿吨铜和一亿吨铝。中国也可能短缺目前还在出口的其它矿物﹐例如钨和锌。
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低碳化是当前全球产业战略发展的主题,它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等优势能有效地带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创新思维方法的不断提倡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创新思维密集型时期,思维方法的推陈出新是国家经济永不停歇的动力源泉。因而,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引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形态。保定的中国电谷以创新电力能源产业为目标,结合国家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在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开创了我国生态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全新的经济模式,着重从能耗、排量等方面入手提升经济。在我国当前普遍高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转型面临着各种条件制约,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仍需要政府及社会各阶层大力支持。中国电谷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以绿色生态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创新思维方式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深入推广和发展低碳经济,这对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还是高碳经济的主导局势,在向创新型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必然面临层层阻碍。其中,我国天然能源禀赋不足是既定事实。我国人口基数大,能源消耗数量巨大,可再生能源贮备较为薄弱。除此之外,人们当前的消费观念及价值观与国家实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吻合,生态责任一词在大多数人的消费理念中还是十分陌生。绿色出行、绿色食品、绿色生活等低碳生活理念还无法将人们与高碳生活相分离。相比之下,中国电谷的低污染产业项目原则是生产者拥有良好生态责任意识的最好体现。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划成为改变我国高碳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中国电谷的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电力自动化设备正是研发替代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科技结晶,新型可再生能源是创新思维方法与低碳能源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强民众对低碳经济的了解与认识,普及低碳生活,使人们认清低碳经济带来的切实利益,也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归纳和演绎 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5、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
6、数学方法及其作用: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方法等等。
7、科学实践的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的特性: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是在已经有了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8、科学技术共同体与学科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9、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功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2、科学技术战略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3、科学技术人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4、科学技术和谐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
5、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1、时代性
2、实践性
3、科学性
4、创新性
5、自主性
6、人本性
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1、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自主创新是指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2、、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2.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强调了科学价值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五篇:刘孟涛教育教学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
——主题班会在教育中的作用
巨鹿育红实验学校刘孟涛***
主题班会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行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已为大家公认。目前,班会已经被教育部正式列为活动课程,排入课表,其地位已与学科课程同等重要。然而,多年来,人们却忽视了它的作用,被班主任用来处理班级日常杂务,为班主任的说教提供了便利,导致班会流于形式,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有一颗负责的心、一双敏锐的的眼睛,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牵挂,我时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己任。下面是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件事运用主题班会的处理方法及感受。
一、事件
本学期临近期中考试时,作为班主任,我多次在班内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各任课老师也不断施加压力,果然奏效。课上同学们认真听、细心记,下课后足不出户,自习课教室一片紧张的学习气氛,我不禁暗自高兴。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成绩较以前并没有太大的进步,这下同学们都泻了气,有的同学说:“学也学不好,玩儿成绩也这样,还不如玩儿痛快。”课上听课不再认真了,课下学习的更少了。
二、处理方法
针对学生这种状况,我决定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1、在黑板上写下“正确对待失败”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确定班会主题。
2、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感受“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3、列举典型败不馁、不放弃事例。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9日首日比赛项目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作为上
届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获得者,作为本届家门口奥运上肩负首日夺金的杜
丽,由于肩上的担子重,心里上的压力大,最终导致痛失金牌的巨大打击。其实杜
丽夺首金失利,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杜丽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好运动员。杜
丽当场痛哭失声,但在后来的女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决赛中,杜丽顶住压力,杜
丽一扫9日夺金失利的阴霾,调整自己的心态,轻装上阵,沉着冷静,在卫冕首金
失利的情况下,终于射落了这枚至关重要的金牌。杜丽夺金补遗憾,失之东隅收之
桑榆,用王者的风范诠释了“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的奥运体育精神内涵。
人生自古谁无憾?鸿鹄展翅一飞天。杜丽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杜丽在国人的勉励下,从阴影中走出来,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再次夺金就证实了杜
丽不愧为一个有实力的好运动员。
还有一个事例:四川汶川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灾难发生时正集中在教室里
上课的学生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但灾区不少被困少年所展现出来的顽强精神却令
人动容:地震发生后,蓥华镇中学四层的教学楼一下子就垮了下来,初一女学生邓
清清和同学们都被压在了残砖破瓦之下。可是当官兵们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在废墟
里找到小清清的时候,她正打着随身的手电筒在看书。她在靠读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而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
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最终,她也战胜了已经走到面前的死神……
历经艰难坎坷,邓清清、罗瑶等少年终于赢得了宝贵的第二次生命,活了下来,而这样的奇迹是她们靠自己的顽强和坚忍获得的。这使人不禁联想到发生在一位美国青年身上的故事:27岁的拉尔斯顿在独自登山过程中被巨石压住右臂,在苦等三天未能等来救援人员时,他靠仅有的一把8厘米长的袖珍折刀将自己的右
臂生生斩断!又以惊人的意志进行简单的自救包扎,接着忍着巨痛靠绳索坠下25
米深的狭谷,沿着河谷走了相当长的距离,直到撞上两名登山者,这才得以获救!
这位钢铁硬汉般的美国青年立即成为全球众多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并被其国人誉为“美国的英雄”“青年的楷模”。
4、对上面的事例加以总结,并分析学生此次失利的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与死亡较量的英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学习,难道学习比死亡更可怕吗?
以前咱们没有刻苦学习,仅靠考试前几天的突击,效果不明显,这很正常。“吃一堑,长一智”,相信只要平时抓紧学习,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肯定能考好。
5、学生自己举出励志的诗句及故事。
学生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学生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3:张海迪的故事、苏武的故事。
6、结束
齐呼口号:“九一九一,永争第一。刻苦努力,顽强学习。”
三、点评
一、认真选题,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选好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前提。主题的选择,一是要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点与兴奋点;二是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适合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三是要有深度,能细细回味;四是要与学校、班级的当前的需要紧扣,体现时代性与时间性。
二、充分准备,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一堂主题班会课要起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越充分越仔细,越能收到预期目的。班会前我认真听取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想法,也向他们解释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这就让部分学生在班会前思想中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从而有力推动班会的顺利进行。
三、及时总结,深化德育教育目标。
选题与准备尽管重要,总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主题班会课,在总结与反思中可以更好地深化教育目标。要做好总结工作,首先要在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其次是在班会课后,调查学生对本次班会课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分析,扬长避短,深化教育的目标。
总之,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必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将以此为起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养成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成为新一代朝气蓬勃,能经受风雨的、面对挫折有信心的、遇到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