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时间:2019-05-14 05:0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第一篇: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摘要:传统性别角色妨碍女大学生就业。学者们关于性别角色的认识为考察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别角色教育能帮助女大学生改变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改善她们的就业。

关键词: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就业;新视角

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有人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性别歧视,也有人认为这并非是由于性别歧视而导致的。就个体而言,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个人的专业水平、性别角色、目标职业、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期待、用人单位的管理思想、国家政策和法律等都发生作用。有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2%要依靠别人,43%不喜欢竞争环境; 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排在前六位的是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这些调查表明性别角色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求职方式。因此,在思考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需要考虑性别角色的作用。

一、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

性别角色是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女大学生像众多已就业的女性一样,受到社会关于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她们的就业往往是不利的。

(一)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工作要求不符合

我国学者就中国社会里男女两性应该具备哪些合适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开展的研究表明:社会观念认为,男性应该积极进取、有主见、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而女性应该 忠于爱情、文雅、爱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很显然,男性的理想特征与决策、职业发展有关,而女性的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一直受 到传媒的宣传、男朋友的期待等各方面的影响,社会所期待的好女孩形象会在她们的行为举止中留下深刻烙印,然而当她们大学毕业、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她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用人单位不需要好女孩。

心理学家在荷兰的一所大学研究了性别刻板印象对招聘录用决策的影响,他们安排一些男女学生作为招聘者与一些工作申请者面谈、并做出录用推荐;招聘者在面谈过程中要完成两个问卷,一个问卷评定理想候选人的品质,另一个评定实际工作申请者的品质。研究表明,评定结果都牵涉到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男性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品质有勇敢、强有力、逻辑性、自信,消极品质有攻击、傲慢、支配、无情;女性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品质有理解、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消极品质有依赖、爱做梦、易变、多情;理想候选人的品质主要与男性刻板印象有关;那些被推荐作为录用候选人的女性与被拒绝的女性相比拥有更多男子气特征,在这些学生看来,导致职业成功的主要是男性气质,因此女性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就业有妨碍作用。

(二)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

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性别刻板印象,每位女性都明白社会对她们的期望。心理学家发现刻板印象的一个破坏作用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刻板印象持有者会产生证实刻板印象的行为,而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会执行刻板印象、展现出刻板印象所包含的特征。在与消极刻板印象相关的情境、且刻板印象比较突出时,个体会因为刻板印象而产生焦虑,并表现出与刻板印象一致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可能产生长期的后果,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会将他们的自尊心从相关领域中分离出来,贬低该领域的价值、不予认同。对女性而言,社会对她们的刻板印象与工作无关,那么有些女性就不可能从工作成就中寻求自尊和认同,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被动、依赖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损害女性的工作动机。

(三)女性的性别角色使女性成为某些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

传统性别角色不利于女性心理健康。“女权主义者认为,对性别气质的传统看法已经成为对女性的压制力量,它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评价标准。”美国社会的调

查表明,情感性和焦虑障碍在女性中更常见,女性中抑郁和焦虑比例明显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与女性遵从既定性别角色、处于从属地位、不直接表达愤怒有关。!“#由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女性易感的心理障碍对工作动机和工作水平的影响,也会对日常的生活适应产生破坏作用。

(四)性别角色限制了女性对目标职业的期待

社会认为有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如果在这些领域求职,女大学生并不受到歧视。确实有些职业如重体力、高空作业等工作不适合女性,但问题是女大学生应该有选择的权利,社会不能代替个人做出关系自己命运的决策;并且,有些企业以“工作不适合女性”为由拒绝录用女性,而这些企业的看法可能只是基于性别角色的判断。女性自身在做选择时也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会使自己的选择符合社会的性别期待。男生对新颖的工作更感兴趣,有更高的成功期待,更重视薪水;而女生更强调工作是否让她们感到舒适,更重视个人感受。由男女学生自己的选择可以看出成就动机上的差异,男生选择追求成功,女生强调个人感受,兴趣和成功的期待将影响未来的职业成就。

(五)性别角色使组织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 由于性别角色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女性的传统角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招聘者的判断。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发现,当证据与预期相符时,判断者会以少量的信息为基础做出决策,而与预期不符合时,判断者做出判断时会寻求更多的信息。在招聘过程中会表现出这种认知现象:基于性别角色所形成的关于女性的期待与工作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如果有女性表现出工作所要求的特征,只有当应聘者表现出更多这样的特征时才可能被录用;而对于男性应聘者,表现出少量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特征就可能被录用。所以无怪乎许多人事干部(其中不少是女性人事干部)倾向于接受男性求职者,他们认为男性更好使用、更容易取得职业上的成功,这与他们基于性别角色所形成的期待有关。因此,传统的性别角色会增加女性被录用的难度。

二、性别角色的新视角

现有的性别角色分类使女性在求职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形成考察性别角色的新视角。

(一)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比生物因素更明显

每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人们一般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以生物学上的差异为基础,有些人甚至把性别角色差异看作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并不支持人们的日常信念,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生物因素更强烈地影响着性别角色的发展,社会环境中对男女的不同教养方式使得两性获得与生物学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文化里,男性应该果断、有主见、进取,但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有些部落的男人与我们的文化截然相反,男人敏感、多情、依赖、对艺术和手工艺感兴趣,女人是独立的、攻击性的,在决策中起支配作用。跨文化的比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女性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学得的,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既然现有的性别角色对女性就业有不利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学习形成新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和规范。

(二)社会发展已经使传统性别角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生产力发展客观上为女性就业提供了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社会学家从早期社会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性别角色的起源,早期劳动分工是建立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的,妇女由于有生育孩子的能力而在家庭范围内履行自己的工作角色;男子有较强的体力,又没有受到必须呆在家庭附近的约束,因此男子外出打猎、反击食肉动物和敌人的侵袭,这使他们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性别,这种统治地位慢慢地在全世界的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中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安排。而随着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过去将女性束缚在家的许多家务劳动逐渐社会化,使女性客观上可以走出家庭;社会广泛需要劳动力,体格差异已经不是影响劳动分工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为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更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她们有能力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作用。因此传统性别角色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三)超越男女性别角色二元对立的思维

人们过去对性别角色分类持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认为人的性别角色要么是男性气质、要么是女性气质,只有生物学的男性与男性气质对应、生物学的女性与女性气质对应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为性别角色认同提供了新的视野:有些人认为自己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人的性别角色可以沿男子气—— 非男子气、女子气——非女子气这样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男子气的对立面不是女子气;那些在这两个维度上同时得分 较高的人是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的人。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也反对把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做法,“ 它要做的不是把这个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而是彻底把这个结构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与现代女权主义观点类似,心理学专家朴莱克指出男女双性化气质应该用性别角色超越的概念取代,对人的胜任力的考察不应该基于女子气、男子气、男女双性气质,而应该以个人为基础。

现在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的性别角色分类的观点是多元的观点,男女群体和个人在性别角色上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生物学上,男女的外表、解剖结构有别。其次,男女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女性要做母亲、女儿,男性要做父亲、儿子等;加特曼提出“父母规则”,即父亲和母亲承担不同性别角色以便更有效地抚养孩子,它说明男女在家庭里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第三,将贝姆的男子气改为动力量度女子气改为感情交流量度每个人可以在这两个量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四,社会赞许性,即个人在动力量度和感情交流量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否为社会所赞许。

(四)新的性别角色观是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新视角

新的性别角色观使人们在性别角色认同上不再受男子气——女子气单一维度的局限,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史、价值观背景中发展起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宜的人格。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往往会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压迫。

三、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

在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很自然地成长为男人或者女人,可是很少思考男女为什么要象社会所规定的那样去行动。大部分人在性别意识的获得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有计划的关于性别的教育,适宜和不适宜的性别角色有意无意地被纳入各自的人格结构之中。为了克服不适宜性别角色的影响、消除性别角色对女生发展和就业的限制,学校应该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唤起学生对性别角色的反思,使学生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成为一个自我意识明确的人。

(一)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

性别角色有好坏之分,有些性别特征能提高个体胜任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些则会妨碍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与个人的生涯发展有关,例如一个温柔、依赖、爱孩子的女性,如果她选择做家庭主妇,那么这些特征就是优点;如果选择追求职业成就,那么这些就是缺点。因为大部分女大学生要就业,况且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里是弱势群体,所以她们的女性特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点。

心理学领域对于男女双性化气质进行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气质更可取,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男人和女人更受人喜欢、更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压力时更灵活,极端的女子气、男子气在社会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佐治亚大学指出男女双性化气质能 促进创造力:对男女性别的偏见阻碍着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创造力需要敏感——这是女性特质,而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又是男性特质,男女双性化气质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选择。!”.$这些研究表明,女性有必要超越传统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根据自身价值观和环境要求塑造与自身性别相适宜的行为体系。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可行性

关于性别角色是如何获得的这一问题,许多人会把关注点放在男女生物学的差异上,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更大,即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因此,性别角色可以通过教育予以改变。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模仿性别对象、环境对个体与性别相适应行为的强化等是性别角色获得的心理机制。因此个体社会化的代理机构可以运用行为学习原理改变性别角色。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基础,当个体形成了性别恒中解放出来,鼓励女性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革,追求平等、力量、权利、职业成就和教育机会。女权主义治疗可以达到改变性别角色的目的,因此女权主义治疗技术可以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

(三)女权主义治疗的启示

女权主义治疗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完善的行为矫正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女权主义理论,它将女性的行为症状解释为文化压迫下女性生存策略的表现,治疗的目标是让女性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从性别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鼓励女性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革,追求平等、力量、权利、职业成就和教育机会。!"/$女权主义治疗可以达到改变性别角色的目的,因此女权主义治疗技术可以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

(四)就业指导应该男女有别

虽然强调要超越男女气质二分的观念,但历史已经将女性性别角色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正视历史事实、做到男女有别,然而最终目的是让女大学生认识到她们可以超越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局限。

学校应该重视女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能丰富关于职业世界的知识,有利于培养问题取向的逻辑思维;在实践过程中,个体还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我的反馈,有利于提高自我认识;社会实践提供了练习性别角色的机会,因此组织女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促进性别角色改变、并为就业做准备。帮助女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分析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决策风格、情感特征、社交策略和价值观,发现其中不适宜的由性别决定的成分,提高对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性别角色的认识。改变女生的思维方向,在就业市场上要考虑的不是“该怎样才更像女性”,而是“该怎样才能工作得更好”。如果一个女性变得更富有职业上的雄心壮志、分析问题周到而逻辑严密、胆大、果断,这些心理变化自然使她摆脱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

(五)性别角色教育的长期性和前瞻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性别角色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性别角色,实际就是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而人格是相当稳定的,这就要求女大学生要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做起,“滴水穿石”,时间久了,性别角色一定会发生变化。如果女大学生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传统性别角色在妨碍着求职,那就为时晚矣。

参考文献:

[1]彭萍.女大学生就业求职难新探[J].教育探索,2005,(10).[2][8]陈雁.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J].思想.理论.教育,2004,(01).[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4]Baron,R.A.,Byrne,D.Social Psychology[M].Boston: Allyn andBacon,1994.[5]Taylor,S.E.,Peplau,L.A.,Sears,D.O.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Sands,R.G.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11]Santrock,J.W.A Topical Approach to Life-span Development[M].Boston: McGraw-Hill,2002.[12] Baron,R.A.Byrne,D.Social Psychology[M].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0.[13]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4]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社会性别语境下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评析

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为了将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非生理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关系从生理性别中区别开来,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生理上有男人与女人的区别,而在社会性别上,男人与女人也就体现出差别。当下发生的乡村故事反映了社会性别的差异,研究人员到农村去做调研,当地的一位基层干部说:“现在农村已没有人,调查什么?”调研人员很奇怪:“农村怎么会没有人呢?”基层干部说:“是的,男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了。”作为社会意义人,仍然是男人。女人往往是作为生理意义上的人存在。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碰到的就业歧视较为严重。对于女大学生,特别是女研究生、女博士生来说,最普遍和最尴尬的是在应聘中碰到婚恋问题的提问。“你有男朋友了吗?”“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大约什么时候要小孩?”很多单位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招聘面试谈话中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如果用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容女大学生的话,女大学生本科毕业是“黄蓉”,硕士毕业是“李莫愁”,博士毕业是“灭绝师太”,这三个人物都是优秀的女性,为何“追求者”似乎少之甚少?难道真的“宁要武大郎,不选穆桂英”?

案例与数据的镜像

1、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求职被拒率较高,求职过程比较艰难,自主创业更难: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90.2 %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生有诸多困难;56.7 %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调查显示,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 %。(来源:重庆晚报2010-03-22)

2、刘伟,女,23岁,河北省石家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06-3班学生,河北省威县固献乡刘河北寨村人,1986年农历九月十四生,2009年1月23日跳水自杀。她在自己的日记里面写到:“想好好学习,却一看到课本就头疼,想着挣钱之类的,压力特别大;挣钱吧,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似的,什么都不会,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百无一用,想找份正当的工作都是那么难……大脑几乎要崩溃了”——《失业农村女大学生跳水自杀控诉教育失败》(来源:南方人物周刊2009-04-10)

3、在2007年高考中,各省高考“女状元”比例超过了70%;而80 %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为什么会出现女大学生“赢在考试却输在就业”的现象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8-03-21)

4、山东人才网进行过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调查。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 %,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 %和2.8 %。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 %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 %,“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 %,“社会关系不多”占8.2 %。山东人才网人力资源师刘谦认为,近年来明确提出“不要女性”的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性别歧视更多是隐性存在。(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04-23)

以上的案例和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较少,事业上升通道变窄。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就业选择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透析

女大学生的就业应放在整体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中,大学生就业难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历史及社会根源于98年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牺牲了教育的质量,目前大学本身,学术殿堂的崩塌,大批的名教授、校长被曝抄袭,除了学术腐败,还存在一般性的腐败,如贪污、吃工程回扣等也被披露出来。今年教育问题尤其突出,不光是大学,特殊教育、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女性在就业时的性别歧视问题严重,相较于男性,她们要付出高昂的就业成本。面对女性求职者的不满,企业也面临一些“苦衷”,如某企业老板直言不讳:“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女性入职,难免结婚生子。到时不能辞退,加重了其他员工负担。同样工作,男女都能做,我们当然愿要男性。”学历成本已成女性求职的首要成本。她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及金钱提高学历以适应职场竞争,她称这种情况为“被”读书。有些用人单位考虑高学历女性年龄一般偏大,入职后很快面临结婚生子问题。生育期间女性无法正常工作,企业仍要支付工资薪酬,增加了成本。同样条件下,企业更希望雇用男性员工避免额外支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身体素质与男性存在差异,一些需要出差、应酬及加班岗位,客观上也对女性关上了大门。这都使女性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成本远高于男性。但另一方面看,就业歧视和就业差别是有区别的,不可一概而论。如一些简单劳动领域的确存在男女有别现象:一些过重过累劳动的确不适合女性,这是对女性的保护;但在很多复杂劳动领域,男女承担同样责任,进行同样工作,无任何区别。因此有些单位以保护女性为借口,将女性排除在完全可胜任工作之外,就是违反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二、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尝试

1、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需立法干预

《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有着保障就业平等权的条款,但这些法律法规存在禁止歧视的范围窄、可操作性差、缺乏救济途径等缺陷,这也是造成就业歧视广泛存在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全国人大应为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实施条例,而有关专家领衔起草的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专门就就业歧视的救济途径做了规定,专章规定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详细规定了该委员会的设置、职权、组成等方面内容。为了使该委员会真正发挥作用,建议稿也规定了救济机制,详细规定了向该委员会申诉的条件、程序、举证责任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立法建议与尝试。另一方面,各省市地方政府应推出了具体的实施条例,如生育保险条例,为青年女性拥有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机遇扫除障碍,这样妇女的生育成本不再被强加于雇佣企业,而由社会来承担,消除雇佣单位的额外劳动力成本。

2、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需政府干预

政府在社会中往往起着示范作用,事实上,政府公务员招考中存在严重的歧视。4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一项名为《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状况调查》披露,中国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就业歧视主要涉及性别、民族、残疾、社会身份、政治面貌、年龄、健康、身体特征等八种。政府开了就业歧视的风气,导致社会的示范效应,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保障,招考中对性别的歧视是违反宪法规定的平等就业权利。相较于男性,女性就业的确有其特殊就业成本,但这种成本不能完全转嫁到企业或女性自身,而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所以可以效仿政府鼓励企业招收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或者减税,以此来鼓励用人单位。

3、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责任运动兴起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对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女性员工价值关注,是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要求,企业需要回报社会。现在法律仅仅规定用人单位要做到男女平等,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概括性规定,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履行与否完全要看企业的素养。

4、女大学生反就业歧视呼唤公民社会,需要公民自身维护权利

女大学生维权需要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公民的尊严需要政府护佑,更需要自己去维护。受数千年封建遗习影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习惯于“依靠”政府,缺乏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懂得依法理性维权的人还是少数。走向公民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觉醒与权利意识的确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向“公民”转变,公民权利才会更好地得到保障,包括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消除社会性别,实现平等就业!

总之,要实现女大学生就业均等化,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用人单位引导和监督,培养树立女大学生创业典型。同时,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法规,明确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的定义、范围、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等。自身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以及法律维权意识。

第二篇: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一、性别角色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不是通常人们所指的男女性别,而是依据人的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区分男女的概念。也就是说,它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他们在体质、性格和行为上的特征抽象出来,分为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又称性别角色行为。

二、性格上的性别差异的表现

1.攻击性

也许攻击性是性格上性别差异最为常见的证据,男性比女性富于攻击性(Maccoby&Jacklin,1974)一项元分析研究(Eagly&Edwards,1973)的结果表明:尽管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但从总体上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特别表现为男性的攻击行为多给对方带来伤痛或身体伤害,而女性的攻击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或人际关系的损失。

2.自信和自我评价

男女在自信心方面有一些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自我估计分数往往低于男大学生。心理学上将此视为女性比男性自信心低的证据。在一项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平均年龄为四岁半)中,也表现出了性别差异。在各种活动中,女孩子比男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较低(Karerdow,1978)。对于适合女性的工作以及在无法把自己的成绩与他人相比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评价一般都不低;但是在有社会参与和社会评价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评价往往较低。

3.焦虑与情绪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多虑,她们自己也承认焦虑要比男性强烈一些。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爱哭,多愁善感,更具情绪性。也许这是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人们习惯于把妇女描绘成胆小、多虑,而把男子描绘成英勇无畏的,从而使妇女勇于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使男子羞于承认。

4.支配性和依赖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有较强的支配性(范志强等译,1986)在人际关系中,支配权是一个人地位与身份的重要反映。显然,支配者比受支配者的地位更高。在支配性上的性别差异也许是恰好反映了男女地位的不同,甚至本身就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同所致。

依赖性是个体向别人亲近,邀人支持,求人认可而获得安全感的心理倾向。在依赖性方面是否有差异,研究的结果不尽一致,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更具有依赖性。

三、性别角色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1.自我形象焦虑

西方女性主义提出,女性历来只是被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存在的。外貌成为女性更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女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女大学生因害怕失去女性的魅力而不愿过多涉足竞争性的活动,她们把自己局限在“我是女人”的性别意识中,努力向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形象”靠拢,而一旦有所偏离或偏离过大时,更会产生种种顾虑。

据调查,63%的女大学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在事业上约束自己,34.8%的女大学生很在意“男性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尤其是来自男大学生的评价”。

2.自卑

从整体上讲,女大学生是好奋斗、自信、进取的。然而,她们往往缺乏稳定的自信。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约有57.6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信心时强时弱,造成自我期望值偏低,成就目标不高,从而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许多文化研究表明,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化历程,是造

成女性普遍不如男性自信的主要原因。

3.顺从、依赖

传统的的女性气质具有“软弱、消极、依赖”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人格因素必然影响女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据调查对于自主择业,41.7%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缺乏信心,甚至表现出“听其自然,无可奈何”的被动心态。[6]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及现实的巨大压力,使女大学生以从众与依附心理来逃避自我与现实,影响甚至放弃自我选择与设计的权利,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四、促进当代女大学生更好发展自我的途径

1.客观的看待男女不平等现象

作为有文化素养的女大学生应该明白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不能抹煞的,所以男女的气质总会有一定的差异。在追求两性平等的过程中,并非不顾性别差异而处处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男女平等并不是故意模仿男性或者彻底放弃女性的特点,把自己的外形、举止和行为全部男性化。而真正的平等,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女性作为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受教育机会、参与社会、就业地位、自主选择、价值、尊严等方面与男性形象有同样的待遇。

2.客观认识自己

女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交往,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形成积极而适合个人的有效的社会比较,避免无效比较带来的消极后果。女大学应摒弃沿袭男权社会的思维模式来评价自己,学会以性别视角分析问题,开发自己的潜能。

3.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的自我评价的主观体验,它具有引起和维持行动的作用,激励人们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取得成功。自信的同学将有更大的可能和机会得到学业的进步及个性的发展。作为女大学生,增强自信的前提是确立两性平等意识,纠正自身的性别偏见

与性别刻板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当然,这也极大的有赖于教育环境与社会具体的支持。女大学生对成功和失败应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逐步消除自卑心理。

4.有意识的培养自身双性化人格。

男女双性化(或双性性格)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学领域内研究所用的术语———心理的双性化不是指男性或女性角色的自由化,这个术语与心理特点无关,与性无关,它主要指心理层面上的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人格的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征,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果断又沉稳、既热情又成熟。

双性化人格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适应各种环境并能在各种情景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女大学生应该抛开传统的性别角色,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不同环境的要求。

5.适度纳悦自我形成个人独特的魅力

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心平气和,凡事量力而为,自我认定与喜爱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女性的温柔、善良、可爱和优雅不仅应该得到肯定,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个人魅力不等于漂亮的容貌和苗条的身材,作为知识女性更应该注重用知识文化来完善自我,以内在的持久的人格赢得他人与自身的尊重与认可。

尽管现在社会中两性角色差异现象依然存在。但是法律对女性的保护,社会媒体对女性的关注,积极倡导、宣传文明和进步的性别观念等,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作为未来的职业女性,女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应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关注社会,具备敏锐的视角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客观对待那些以生理区别

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差异,更应该注重知识文化来修养和完善自我,以内在的持久的人格赢得他人与自身的尊重与认可。

第三篇: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与原因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要求上,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其次,从对职业的要求上看,男生与女生基本一致。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他们的首选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公务员、国家机关、外资、合资和大型国有企业,但是在这类单位中,男生被录用的比率要高于女生。再次,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女大学生所就业的岗位往往要低于男大学生,工资水平也低于男生。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生与男生相比,求职的经历要更为坎坷,因为在求职中招聘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歧视方法,致使女生获得的机会少于男生。公开的性别歧视

公开的性别歧视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录用男性。在人才市场发现,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这种显性的性别歧视极为广泛地存在。一位被访的女研究生说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她去南京的人才招聘会看到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在招人,由于专业对口,自己也喜欢,就过去想投简历,不料走近看时才发现上面写着只招男生的信息。她问招聘人员为什么只要男生,对方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是女性,因此要招男生平衡一下男女员工的比例。这个说法看似非常合理,让人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其实在我们的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网站上和学院的信息栏中也经常登有诸如“男生优先”、“限招男生”的招聘信息。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女生,大致的原因是:原单位性别比例失调,希望招男生调整;工作性质不适合女生,或者用人单位在长期过程中总结出性别的特点,认为女生跟他们的要求不是很协调;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招女生的理由都非常充分,而且听起来也合情理,在法律上也无可厚非。这让广大女生在面对歧视时无可奈何。

隐性的性别歧视

隐性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有的用人单位不写明招收人员的性别,但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或以“名额已满”为由拒绝女生。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性别歧视。这也是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位被采访的女生说,有个单位并没有写明限招男生的信息,来投简历的男生女生都很多。但是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所有投简历的男生都会当场有一个简短的面试,而所有女生的简历虽然都被当场收下了,但是全都立即放在了另一边的一个大纸箱里,招聘人员甚至没有看简历上的信息,更没有给女生面试的机会。这种隐性歧视并不给女生任何解释,女生好像因为“能力不够”而被淘汰。事实上,招聘方通过筛选简历的环节就进行了性别选择,这种隐性的歧视更“安全”也更“有效”,对女生的伤害也更严重。隐性歧视比显性歧视更可怕,它让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它使女大学生求职过程更加漫长,挫败感也更强。女生面试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面试过程中,几乎所有女生都会被问到与恋爱、婚姻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女性的性别身份,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与性别相关的生育等问题。在前几年,许多企业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规定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的完善,用人单位都不会再明目张胆地签这类违法合同。但是在面试过种中,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会被问到与结婚、生育相关的问题。一位女学生说,他们(面试人员)没有问打算结婚的问题,但是会问我是否愿意去某个地点工作,如果我不愿意去,他们就会问是不是因为男朋友的关系? 还有一女生特别无奈地说了她的经历:“那是一个基金公司,四月初的时候就开始面试,在面试的时候,他们部门经理跟我说,对我特别的满意,结果被告知:“你很优秀,因为名额有限,录用了一个男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性别歧视更加明显。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用人大大减少;其次是跨国公司绩效下滑、业务萎缩,会减少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再次是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引发连锁效应,导致企业用工减少。来自“前程无忧”网站的数据显示,该网站2008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上半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2009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6%,智联招聘的统计显示,虽然2008总的职位数量略有增加,但2008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已经放缓了很多,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需求量变化尤其明显,预计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历史原因

传统的性别歧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对男性的一定偏好,往往是从以前的经验得来的,劳动经济学将这种偏好称之为统计性歧视——因为观念、传统、文化因素而不知不觉产生的一种“偏好倾向”[12]。同时,也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了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社会原因

首先,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尖锐。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可能。其次,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缺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同等条件下企业雇佣女性往往要比雇佣男性付出更高成本,也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也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要比男大学生难。

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这一现象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男女差异、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生理上由于女性体质一般不如男性强壮,而在心理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女性可能会产生自卑、依赖、安稳、从众等心理状态,从而给自己求职就业带来困扰。

第二,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的矛盾。和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比较理想化,对未来的职业往往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一提到做职业女性,女大学生往往会想到坐办公室、做白领丽人,而不愿考虑下车间等工作。

第三,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由于受到已有女性就业结构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依赖性有余,竞争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等问题。而社会的高要求与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低的矛盾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工作能力也绝不比男生差,但对于工薪的期望却要低于男生。而实际的就业经历也的确要比男生坎坷,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女大学生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呢?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大调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大批的工人被机器取代,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难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其次,杜会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歧视观念对今天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地位依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是男人的事业,家庭是女人的舞台”等等。这些歧视女性的思想势必会在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第三,学习成绩好,是学生干部,这些固然是劳动力素质的保证及体现,但却不是市场竞争能的全部。劳动力市场所竞争的是综合劳动能力或者说是劳动效率,它包括学历、能力,生理、心理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受天然的女性特点影响的。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至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而这些在非市场化的过去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没人过多地关注投入和产出的核算这类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单位(私营、集体以及希望赢利的国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出于经济理性,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男性。于是,在广东的打工妹中,“要生孩子就辞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理性的用人单位的雇佣决策势必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与效率。

最后,女性自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附庸心理,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对他人的寄托之上,认为配偶的事业比自己的事业还要重要,一切应以对方的需要为中心和重心。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选也使一部分女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失落感并且萌生了退出竞争,“另辟蹊径的想法”。

毋庸质疑,“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对女大学生本人还有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首先,它会造成专业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它会产生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打击父母对女孩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女大学生经济不能自立会降低她们的社会政治参与度以及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最后,按专业能力就业的障碍还会促使部分女大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走上一条缺乏自爱又危及社会的生存之路。因此,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最终会转变为社会成本,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观察

(二)女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女大学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但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却相对处于劣势。这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些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劳动力供需: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是我国性别歧视产生的前提条件。据我国37个城市2003年1月至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才市场供求的总体形式是供大于求,求职人员总数是招聘职位总数的3.41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9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2%。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无疑是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本前提,劳动力供求的严重失衡更加剧了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歧视的产生,从而造成当今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企业利润:企业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性别歧视产生的经济原因。一般来讲,在女性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由于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预期女性的贡献就是:(女性的预期工作时间-产假)×劳动生产率。所以每个用人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承担因为女性生育问题或体力差别给本单位所带来额外成本,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即使是一些女性能够胜任的职位。不过,有时企业有时也宁愿放弃追求最大利润,来满足个人偏见,如雇主歧视,当然这些雇主往往是在市场上有一定垄断力量的企业。

3、传统文化

4、分别从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看

5、相关法规不健全。

6、对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到位。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的对策思考

从前面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共同关心、关注这个问题。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08人力2班2008554235郭丽雅

1、政府方面

2、高校方面

3、社会方面

4、个人方面

三、结论

第五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新闻: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进女大学生就业。

宋秀岩是再国务院新闻办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述的。宋秀岩之处,在整体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了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开展了促进就业的各项活动,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建立更加便捷、相互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招生和教育全过程中加强指导,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据介绍,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设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以及创业扶持行动,全国已经创建了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6000多个,帮助了一大批女大学生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创业就业。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财政政策,就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国家将提供5—10万元的小额大款,由国家贴息扶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目前全国已经贷出妇女创业就业的小额贷款260多亿元,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贴息将近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

分析:

从公共政策的特征上来讲,首先,国家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毕业就业以及创业的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这个政策是由国务院提出并经过审核通过实施的政策,因此它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一切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对公众有约束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因为经过了国家的认可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从而加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提出了综合的政策来增加就业量,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创建实践基地,不仅创造就业机会还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更适应社会上岗位的需要,一个问题多方位解决,这就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正因为各个击破所以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他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对于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真正的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新一代的发展,但他们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女大学生利用政策作出违法乱纪的事:逃税等,还有可能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降低从而不求上进等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最后,国务院能够就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个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措施,从各个方向考虑来解决问题,从自身条件到外在环境都考虑周全,这也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明确性。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单单加大就业量那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坚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国家的政策不仅从外部环境上作出很大的调控,以经济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从大学生自身上也做出了应对措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好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基地等都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明确提出为保证女大学生拥有公平而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这个政策指出了明确的目的,充分体现政策的明确性。

下载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总量和结构的两种矛盾,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这两种矛盾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身上。女......

    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结业论文 题目:女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摘要】 当今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说明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再根据这些原......

    女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范文]

    浅谈对公共政策的认识 ——以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例 公共政策案例:2011年8月5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实践的主题: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时间:2010年2月1日—2010年2月8日 地点:家中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

    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求职难,谁是救星发布时间:(2009-10-18 14:14:43) 该页面被浏览了:(1036)次 日前,一则诙谐而酸楚的女大学生求职信在网上热传。 在回答用人单位“谈恋爱了吗”的问题时......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

    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农村女大学生是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的因素。农村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