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05:5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第一篇: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2-3-5 10:53:18

近年来,随着我市“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谐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杭创业、务工,从而使我市外来务工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对我市当前的外来人口状况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市外来人口的状况及特征

本文所指的外来人口是指在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杭州市地域内的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户口在杭州市以外)的乡镇(街道)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是我市常住人口的一部分。

(一)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

1.总量占全市人口1/4强。我市“六普”870.04万常住人口中有235.44万人是来自杭州市外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27.1%,也就是说每4个常住人口就有1人来自市外的外来人口。其中来自省外人口为174.27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4.0%。

2.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全市13个区、县(市)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外来人口数超过30万人有萧山区34.15万人、江干区32.63万人、余杭区31.79万人;超过20万人有西湖区23.40万人、拱墅区21.52万人;超过10万人有开发区19.23万人、下城区16.28万人、滨江区15.15万人、富阳市12.43万人、临安市10.47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开发区61.9%、滨江区47.5%、江干区47.4%。而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淳安县、建德市两县、(市)则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仅有1.04万人和2.7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1%和6.3%。3.来源地域较为集中。受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流动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市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省外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省43.95万人、江西省22.77万人、河南省22.49万人,上述三省占全部省外外来人口的51.2%。省内市外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衢州市10.69万人,温州市9.23万人,金华市8.59万人,三地占全部省内市外的外来人口46.6%。

(二)外来人口的基本特点

1.农业户籍居多。由于我国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和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业人口迁移流动基本都不带户口,迁动户口的可迁移性也很小。在我市的外来人口中,农业户籍的人口有195.66万人,占外来人口83.1%;非农业户籍的人口39.78万人,仅占16.9%。

2.男性多于女性。外来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0.14万人、占外来人口55.3%,女性为105.30万人、占44.7%;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23.59,其中0-14岁人口为131.88、15-59岁人口为123.1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08。从劳动人口年龄段分析,呈现出年龄越低,男女性别比越小的趋势,其中15-24岁男女性别比为107.51、25-34岁为125.62、35-44岁为135.63、45-59岁为143.40。

3.青壮年是主体。据计算全市外来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0岁,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9.6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0.3岁。从分年龄段看,0-14岁人口17.42万人,占外来人口7.4%,低于全市平均数的4.0个百分点。15-59岁213.31万人,占90.6%,高于全市平均数的15.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4.71万人占2.0%,低于全市平均数的11.4个百分点。

4.文化程度中等。在外来人口中,受初中教育占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42.3%,高于全市平均8.9个百分点;受高中教育的占20.5%,高于全市平均1.9个百分点;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有24.54万人(剔除户籍在市外,目前杭州就读各类大专院校的学生计算),占10.8%,低于全市平均9.0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文盲率为1.2%,低于全市平均2.5个百分点。

5.务工经商为主。按外来人口离开户籍地原因分析,务工经商占73.0%是其最主要动因,其次是学习培训占8.9%,第三是随迁家属占8.0%;其他如投亲靠友、拆迁搬家、工作调动、婚姻嫁娶等原因,则相对较少。

6.集聚特征明显。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各街道及近郊乡镇和县(市)的中心镇、街道。从分城乡看居住在城镇有208.02万人,占外来人口88.4%,居住在乡村的27.42万人,占11.6%;在居住城镇的人口中,八城区(含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有182.21万人,占87.6%,五县(市)25.81万人,占12.4%。五县(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分别是:富阳10.25万人,占82.5%;桐庐5.09万人,占83.2%;临安8.03万人,占76.7%;建德1.66万人,占61.0%;淳安0.78万人,占75.5%。

(三)外来人口的就业状况

1.就业范围比较集中。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就业面选择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或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门类,其中制造业占43.4%、批发和零售业占19.2%、建筑业占11.7%、住宿和餐饮业占6.0%。而对技术含量、专业技术水准和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卫生和公共管理行业,就业比率仅占4.4%。

2.职业从事“体力”为主。若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定义为“智力型劳动者”,其他职业定义为“体力型劳动者”。根据“六普”的抽样调查,有占85.5%的外来人口从事的是体力型劳动,其中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1.5%,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占1.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52.7%。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仅占2.2%,专业技术人员占6.8%,办事员和有关人员占5.5%。

3.工作时间明显较长。在对普查时点前一周就业者的工作时间计算,全市就业者周工作时间平均为48.0小时,而外来人口周工作时间平均为51.9小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9小时。主要原因从事的是体力型劳动,其加班加点、单休等情况较多所致。

三、外来人口对我市经济的影响

我市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以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在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丰富了劳动力供给

我市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的流入。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的外来流动人口,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且大部分外来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与本地户籍人口存在互补性:一方面补充了“脏、累、苦、险”等工作岗位的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缓解了“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工作结构性矛盾。因此外来流动人口对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且未来杭州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口的贡献。

(二)延缓了老龄化进程 自“五普”以来的10年,杭州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流入的年轻人口多,对杭州老龄化进程有一定的延缓。《杭州市2010年老龄事业统计简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1.6%;而按“六普”常住人口计算,比重为9.0%,两者相差2.6个百分点。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市外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尤其是占全部市外外来人口的71.9%的外来人口年龄集中在20-44岁,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我市“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减弱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负面影响,趋缓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三)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外来人口不仅以人力资源的形式出现,同时也是我市消费的重要人群。外来人口的进入所导致的消费市场放大,有利于刺激杭州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食品、服装、日用品等行业直接得到拉动,城市交通、房屋租售业也不同程度因外来人口而得到发展。另外,外来人口规模及其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也可以促进城市储蓄的增加,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四)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产业,其发展状况和水平直接关联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外来人口一方面补充了第三产业中的人员不足,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如目前杭州的服务业、运输业、小商业、修理业等外来务工人员经营者较多,农贸市场上“菜蓝子”提供;饮食服务业、宾馆的服务员、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从事勤杂保安服务等。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第三产业与吃穿住行生活服务行业,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其本身就是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扩大内涵、增长消费的需求。

(五)隐藏的负面影响 1.制约产业的结构升级

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因其受教育程度、掌握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自身素质较低,主要集中在低端行业,其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发展对外来人口就业需求的直接影响,只能集中在建筑工地、食品加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家庭作坊。企业依赖较低素质、低层次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而不是靠产品、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发展、壮大。这使得部分企业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第二产业的“滞移”矛盾。如服装制造业中的大部分工人是外来人口,从而使得杭州第二产业中应该向外地转移的产业仍以一定的比例出现上升的状况,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受阻,也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由于存在较高的进入成本而不能顺利进行,导致人口增长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2.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人口素质高低与劳动生产率、产品的技术含量、人均创造的价值、企业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但从我市的外来人口看,从事的职业一般是较低层次的、较低技术含量的工种,除了给企业带来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并没有在关键的岗位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未在技术上、企业管理上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而现代企业和城市之间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技术人才的竞争。部分小规模企业以廉价劳动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经营模式依然未改变,其客观上就是降低对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依赖,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如每年年末过后,一些企业会出现“民工荒”、“技工荒”、“招工难”等结构性用工短缺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的产业结构还停留在需要大量劳动力要素投入的阶段。3.阻滞产业的质量提升

简单劳动模式招聘大量的外来人口,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很难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产业生产环境对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第三产业是未来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第三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业为主,主要分布在零售业,低层次的第三产业虽吸引了外来低层次的打工人群,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同时由于没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也就无法吸引较高素质的外来人口,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几点建议

要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素质。要把产业结构和外来务工人员结构这两个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以前者来促进后者,用后者来提升前者。

(一)创新工作思路,科学推动人口合理流动

调整经济结构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人口的增长,而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存在一定的联系,互为因果,所以,提升人口素质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对杭州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现的新杭州人,目前已占全市人口1/4强,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相关城市比较,我市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还不算太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今后一段时期杭州的人口增长仍将以外来人口流入为主。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必须创新思路,优化人口结构,坚持人口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发展水平,以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为抓手,推动劳动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外来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优化,实现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双向互动、协同提升。

(二)强化人才开发,努力提升城市人才竞争力

结合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开发机制,设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人才强市。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为重点,以创新、创意、创业载体建设为依托,完善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创业发展。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营造以高端人才,来提高就业质量的环境。要调控外来人口就业规模,就应该提高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优先发展高端产业,减少对低端就业领域人员的需求,通过不断吸引高端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杭州的城市竞争能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改善全员劳动力结构

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将第一产业的大量原有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传统产业的大量原有劳动力转移到新兴产业,使劳动力就业的存量结构得以优化;另一方面每年新增的大量劳动力将会有愈来愈大的比例部分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就业,使劳动力就业的增量结构得以优化。就更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有科技基础,重点抓好高新产业的发展,尽快培植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新型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一则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二则也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大力提高我国科技素质、产业素质、企业素质为着眼点,逐步形成杭州现代产业新体系。

(四)加大知识培训,持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提高全市劳动适龄人口的科学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技术实力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亦将始终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艰巨任务。在提高科学素质的同时,还必须要把提升劳动适龄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列入工作重点,这是为解决劳动者技术技能偏低,解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瓶颈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通过学习,形成劳动者学文化、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做到精一门技术、会二门技术、懂三门技术,成为复合型的劳动者。

第二篇:城市外来人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外来人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及对策08公管2班020208226殷晓霞

一、城市外来人口的背景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任务之一是针对中国人口的现实情况,提供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口环境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国家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省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化的结果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作为劳动力的人的流动量最大。而且新时期人口流动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简单的、盲目的自发的人口婚姻迁移,而是一种复杂的、自在的带有强烈商品意识的流动。人口流动也由原来向西北、向东北的政策性流动转变为乡村向城镇流动、县市向地区、省城流动、内地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中90%的人处于劳动年龄,育龄阶段。这些人文化素质极不平衡,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有的甚至为文盲、半文盲。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寻找就业机会,成为该城市外来人口。在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当等原因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二、城市外来人口引发的问题

外来人口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当来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后发现两地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往往在其心理上形成强烈的不平衡感,加之处于陌生环境,原有的群体间监督效能弱化,往往会经不住物质的吸引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病,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首先,对城市外来人口管理体制混乱,管理力度不够,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衔接,导致对外来人口的无序管理。

其次,对外来人口生产、经营单位、场所管理力度不够。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中从事第三产业,其中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在生产经营中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时候甚至偷税漏税,较大程度上干扰了当地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再次,对外来人员的生活场所管理不够,大量外来人员分散居住在出租房内,利用出租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成为少数人逃避计划生育的栖身地。

最后,对外来人口的疏导不够,一些外来人员因找不到工作和暂居地而露宿街头,无序地流散在各地。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市容市貌而且极易引发各种犯罪。

外来人口不受地域、户口限制,来去自由居无定所,给政府各项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上一些地方重收费、轻管理,从而导致外来人口脱管、漏管严重。

三、对于城市外来人口引发的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严峻,必须切实抓紧抓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比例较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流动人口享有计划生育服务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流动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体,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举措。

3、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的具体举措。

4、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事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举措。

(二)、坚持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新体制

1、各地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流入地和流出地各项工作职责,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模式,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为人口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属地的经常性工作范围,做到与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提供市民化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以多种形式增强其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的融合。

3、流出地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积极配合流入地,从源头上加强对流出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加强外出人员的登记工作,及时向流入地提供、反馈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其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

4、流入地和流出地要协调配合,大力加强和推进两地或多地的区域合作。人口流出和流入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及交界地区要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和区域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建立起两地或多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机制。

(三)、坚持综合治理,推进部门配合,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各地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多方共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新局面。

2、坚持重心下移,构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平台。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按照便民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城市街道、社区组建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其工作职

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3、坚持群众参与,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各地要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引导流动人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配合做好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宣传报道,营造群众参与、关爱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

(四)、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益

1、管理和服务并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加强普法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流动人口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意识,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

2、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可以凭证享有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做到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服务。流入地要畅通免费提供避孕药具的渠道,建立流入育龄妇女现居住地“定点服务”制度。流入地和流出地要依法免费办理相关手续,努力做到上门服务。

3、坚决维护合法权益。严禁流出地跨地区设立管理站,严禁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严禁在签订合同和办理证件时,搭车乱收费,或以各种名义收取押金、保证金。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开通维权热线和信访电子信箱,畅通投诉渠道,接受群众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犯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坚决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4、拓宽服务领域。要打破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界限,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将各项惠民政策延伸到流动人口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在做好流动人口婚育管理和服务的同时,积极帮助未婚流动人口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五)、坚持互通信息,完善统计制度,促进“一盘棋”管理和服务格局的形成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计生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各地要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做到信息互联共享。

2、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改革和完善统计信息制度。合理设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指标,建立常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基础信息统计制度。加强出租房屋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以出租屋、流动人口公寓和封闭住宅区管理为重点,强化社区外来人口登记制度,明确规定房屋出租户有依法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全面实行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制度,掌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积极探索“以房管人”的长效机制。

3、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依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建立和完善流动育龄妇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积极通过区域协作,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

(六)、加强领导,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切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各地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各级综治委和农民工办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整体联动的部门协作机制。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法规,统筹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2、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各业务机构的职责。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管理服务经费落实。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

4、完善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各省(区、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市、县人口计生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及社区应按照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总数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人员,不断完善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同时要加强对专(兼)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能力。

5、完善评估制度,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要按照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将违法生育一并纳入流入地和流出地“两个纳入”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工作评估标准和体系,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落实各项奖惩制度,推进各地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篇: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宁波国际博览会:现状、特点与效应分析 2.宁波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3.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问题研究 4.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5.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提升宁波贸易加工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7.宁波对外反倾销问题研究--以纺织产品为例 8.宁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9.温州鞋产品反倾销问题研究 10.11.12.13.14.15.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欧盟两指令对宁波机电产品出口影响问题研究 宁波纺织企业应对出口设限政策发展问题研究 大桥经济效应对宁波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加快宁波中小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研究 16.17.18.19.20.慈溪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余姚开放型经济的新领域――服务外包发展问题研究 余姚梁弄镇灯具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宁波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发展 宁波文具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21.22.23.浙江纺织业出口优劣探讨

电子商务的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以XX企业为例 美国次贷危机的地区/行业影响分析―――以X地/行业为例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XX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宁波市会展贸易国际化拓展思路 宁波出口产业调研

宁波家电业主要出口市场分析与拓展思路 宁波服装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宁波物流贸易现状与发展 宁波市反倾销问题初探 宁波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以XX企业为例 信用证方式的实证研究---风险与规避 服务贸易人才要求与培养方式研究

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以XX企业为例 浙江工艺品澳洲市场拓展战略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宁波港口多功能化发展思路研讨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宁波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宁波能源危机及对策研究

41、长三角/浙江省/宁波市工业制成品出口(或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与竞争力的变动分析

42、浙江省/宁波市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态势研究

43、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产品可以分解)

44、宁波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45、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研究(或国际服务贸易与宁波经济)

46、新形势下宁波市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47、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宁波出口贸易

48、反倾销与宁波出口贸易

49、对外开放与宁波市保税区的发展

50、宁波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增长方式转型研究

51、国际金融危机对宁波市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调查为例

52、理论对宁波的借鉴意义问题研究

53、初探民营企业在宁波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54、初探外贸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宁波中小企业为例

55、宁波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

56、宁波市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57、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与宁波市出口贸易的发展(实地调查)

58、浙江省/宁波市出口的品牌问题研究

59、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60、宁波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61、出口退税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62、美国次贷危机对宁波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启示 63、宁波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分析 64、宁波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65、宁波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分析 66、从对外贸易看宁波经济的发展模式 67、宁波外贸依存度分析

68、宁波服装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69、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70、宁波市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政策 71、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72、宁波民间借贷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 73、论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差异及选择策略 74、浙江建筑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75、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环境壁垒 76、老年旅游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 77、浙江民营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78、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几点启示 79、探讨浙江省与东盟国家贸易研究 80、浙江省服装行业电子商务柔性研究

81、从SA8000看劳工标准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82、经济全球化与宁波市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83、宁波梅山岛保税港区的调查与研究 84、宁波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85、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研究 86、浙江省加工贸易问题研究 87、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88、关于信用证软条款风险的防范 89、国际贸易保险问题研究

90、国际贸易运输合同中的风险防范研究 91、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磋商问题研究 92、浅析宁波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趋向和特点 93、浙江外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94、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影响研究

96、外贸业委托代理研究

97、浙江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98、宁波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99、宁波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100、宁波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01、宁波出口贸易波动分析 102、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出口绩效分析 103、宁波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04、宁波贸易增长方式分析 105、浙江省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分析 106、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107、宁波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108、国际结算中常用支付方式比较与选择 109、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及防范

110、美元贬值对宁波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111、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调查与思考

112、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问题与对策 113、浙江省花卉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114、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115、浙江省桑蚕茧出口贸易经济效果分析 116、浅析宁波利用外资政策

11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宁波的机遇和对策

118、建立宁波经贸预警机制应对贸易摩擦 119、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120、分析绿色壁垒对宁波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第四篇: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已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中原路校区、嵩山路校区约500名大二至大三的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对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及思想状况的影响做了较详细调查。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住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寝室有电脑的不在少数,没安装电脑的同学平日也会选择在校内外的网吧上网,因此那里经常人满为患。走进宿舍楼就会发现,几乎每间寝室都至少拥有一台电脑,有的寝室甚至每人一台。同学们的电脑大多用于上网游戏和娱乐,并且大学本来就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自由之地,学生的生活不受太多约束,如果同学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的情况。因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众所周知,网络媒介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这其中包括大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从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突破时空的限制。由于上网带有休闲娱乐的性质,不象课堂教学那样紧张、严肃,所以大多数学生愿意用上网来打发课余时间。还有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国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成果,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做很多事情:查资料、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收发邮件等等。网上世界的魅力将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既能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又略带有科技文化气息符合大学生身份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课余时光。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有消极的一面的。大学生处于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成熟阶段,对外界诱惑和吸引力没有抵制能力,有部分大学生迷恋网上游戏,一味沉溺于电脑娱乐彻夜不眠,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上黄色、赌博、恐怖暴力等内容,参与网上犯罪,传播消极的网上文化,给其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网络的种种魅力,很多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上,往往一次上网就连续作战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吃住等最起码的生活问题都在网吧里解决。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的最佳学习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上网会影响学生的课余休息,甚至还占用大量的正常上课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思想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待身边的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因此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言论、现象等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形成冲击,甚至步入歧途,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介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文化垃圾倾巢而入,各种传闻、反动言论和不健康的东西随处可见。这些很容易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以至高校原有的德育环境受到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正确对待网络媒介的影响,加强自己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网络的使用要适度合理,正确认识网络上各种非主流言论,自觉抵制网上敌对势力传播的不良信息免受其害而从中收益。

第五篇: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 要】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章具体分析了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发展;效应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形成,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乘数效应”———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00~1200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4800~7200元。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如德国汉堡港每10万吨吞吐量(件杂货)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为428.8个,天津港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宁波港每增加1元产值,就能为宁波市带来89.6元的社会效益。

二、形成产业集群,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各行业分散的企业为追求集群效应,各自经营,共谋创新,优势分享,在竞争中合作,从而提高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组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在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宁波市已以石化、钢铁、修造船、造纸、汽配、能源为重点的六大临港工业群;在上海港、深圳港、天津港等港区,一批以培育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港口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国内外港口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成为驱动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动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港口是区域内外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区域,应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沿海各大港口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如上海南汇老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提出了将长期堆放垃圾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在废弃的土地上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大胆设想;天津港走循环经济之路,采用吹填淤泥造陆的办法,拓展港口新疆域,同时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使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青岛通过技术革新、修旧利废、强化管理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大港,实现了增收、节支、降耗,破解了发展困境。“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发展规划,在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将合理选择产品品种、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在企业内部贯彻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将曹妃甸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在临港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从而极大地优化产业布局。例如曹妃甸大吨位的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建成后,在运输成本和规模成本上的优势将吸引华北地区的能源、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受资源、环境制约的基础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以便利用海运的优势,与国际化大生产接轨。目前,首钢搬迁已经率先走出了向沿海转移的第一步,燕化也有外迁的考虑。随着环渤海港口群功能的完善,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将会发生显著变化。

五、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输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东部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三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口群。而以三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江、浙、沪两省一市在交通部牵头整合区域港口资源,成立了上海组合港,为促进区域港口经济发展,解决重大跨省市公共基础建设项目树立了典范。目前,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开始在港口、通关、人才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意味着这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近两年多来,广东与港澳地区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共同发起并构建起了包括珠江流域诸省在内的“泛珠三角”经济体。在环渤海地区,首钢搬迁落户曹妃甸,并与唐钢的强强联合,成立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促成了京冀两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曹妃甸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肩负着环渤海地区发展“引擎”的使命,若二者联动发展,通力合作,津冀两地也会以此为契机,出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六、改善发展环境,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青岛为例,2004年,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63亿吨,进入全国三甲行列。与此相关,物流、临港服务、修造船等关联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马士基、伊藤忠、韩国韩进海运等世界500强和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到青岛投资发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向青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形成了大量外部投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总之,通过港口经济本身的乘数效应,临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对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港口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王咸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发展效应分析[Z].光明网,2005.5.30.

[2]港口与城市互动区域经济繁荣[Z].中国航贸网.cn,2005.7.20.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河北省作为全国15个沿海省之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主要沿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区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海地理优势和港口优势,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如何充分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港口经济对河北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机理作一分析。

一、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1、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对河北经济的渗透力较低。应探索多种途径,如运用我省拥有的丰富的港口资源,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并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现代型产业格局演进。

2、港口经济的内涵

港口经济是指以优良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展开生产力布局,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以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选型经济模式。

3、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许多实践证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在国内,上海、天津等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成功转型与港口发展密切相关。在国外,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与神户、釜山、香港、新加坡等港口的繁荣兴旺息息相关。

目前,环渤海地区正日益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河北省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面临着直接受益、借力提升、后来居上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港口经济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机理分析

港口经济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要表现为两个阶段:港城互动,港口城市成长为区域经济中心;然后,港口通过港口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1、港口内在的区位要素相互影响促使港口城市的产生

随着港口的开发利用,以港口为中心,相关区域为依托的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港口及其邻近的地区,凭借其有利的区位和水、陆、空交通枢纽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内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吸引更多的生产力要素向其周围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在港口及其邻近地区产生聚集经济效益,港口作为要素的集聚点,具有强大的经济能量。这种经济能量以两种方式向外释放:一是地理扩展形式的能量辐射,体现在港口对邻近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能量向外释放所引起的港口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表现在港口功能的扩展、港口相关产业的延伸等。港口产业链不再局限于从海运、港口装卸、仓储等共生产业上,而是进一步延伸为拆造修船、临港工业依存产业,随后与这些产业联系紧密的相关服务业,比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业、商业、娱乐等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港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凭借其优区位的优势,引致派生的或二次的生产力要素集中过程,吸引生产力要素进一步聚集,加速经济活动的再次集中。这种再次集中又相应带动了人口和科技文化活动的集中,同时促进了港口及其周围各种设施的配套建设。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扩张的过程,最终导致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港口城市的产生。

2、港口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通过扩散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当港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城市经济就会出现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相互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随着产业结构的更新调整,在城市社会经济的集聚成本日趋增加因素的影响下,一部分产业就必然会退出原有的城市经济结构空间地域,向腹地区域转移,腹地区域可以通过传接港口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从而达到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港口城市在向外转移了部分产业后,又将为新的创新产业向本市集聚腾出空间,由此形成了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的循环过程。港口经济就是通过所在港口城市的扩散效应,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改善、产业体系趋向合理【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指令性计划资助项目(200701405)。

港口是海洋与陆地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现代港口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通过运输功能的发挥促进对外贸易量的增长,其贡献还表现在推动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等多方面。以港口为依托的港口经济,作为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各国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深入进行港口经济理论的研究,必将有助于发挥港口经济的发展核心作用及港口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熵理论、增长极理论、交易费用和外部性理论、运输成本理论等进行探讨,分析港口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机理。港口经济的发展在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要素集聚及技术外溢等诸多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港口群。这带动了当地及其辐射区域系列产业链的发展,而这种辐射正形成一种“港口经济”效应。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发展都不是封闭的,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出海口与国内外进行交流。营口港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在“沈阳经济区”建设中必将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营口港历史悠久,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是全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港口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河北省作为全国15个沿海省之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主要沿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区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海地理优势和港口优势,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如何充分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河北省作为全国15个沿海省之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主要沿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区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海地理优势和港口优势,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如何充分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港口经济对河北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机理作一分析。

一、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1、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

下载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地产业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情况分析

    房地产业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县地处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可以说是“大湾区之角”,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潜力,要立足功能定位提升县城品质和能级,发展壮大县......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经济的影响分析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下滑比较明显,突出地表现在对外贸易额的......

    唐山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唐山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作者:陶四海等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01期 摘要:该文通过建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唐山市2000-......

    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论文

    摘要: 自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异常动荡,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这次危机的侵袭。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遭受的损失似乎更为严重。面对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为稳定国......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1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春节期间供需市场双双下降,市场愈加低迷. 去年积压在开发商手中的大量房源,由于资金链的要求需要在今、明两年上市消化。”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在接受中......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七、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工程经济分析不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了需计算用于环境保护所需的投资费用外,......

    对习水县外来人口管理的分析(正稿)(精选五篇)

    目录一、习水县流动人口的特点„„„„„„„„„„„„„„„„„„„„„„„„„„1二、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三......

    成品油价格上调对县域经济影响调研分析

    近日国家上调成品油价格。现就此次调价基本情况以及对**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并归纳综合如下:一、 油价上调的基本情况1、调价情况。3月25日零时起,国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