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探讨了网络经济的内涵、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网络经济 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 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 系统(World Wide Web)”。它是Internet 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 Internet 自20 世纪80 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 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 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 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 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 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 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 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 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 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 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 年10 月15 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 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 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 月1 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 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第二篇:国内殡葬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国内殡葬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国内的殡葬服务市场将会在现在的状态中有如何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和应对准备?这会是诸多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人员关心的问题。
一、殡葬服务市场的沿革与现状
国内殡葬服务市场在“文革”荡涤后的复生,应是在1985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经济上完全自立。各地的殡葬事业单位据此精神,纷纷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或者企业化管理,逐步提高了经营效率,并且陆续扭亏为盈,有的实现了经济自立,成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殡葬事业单位的经营改革,引导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人员适应殡葬消费市场需求,努力改善服务供给,改变了服务品种单调、服务态度冷漠、服务技能低下的状态,殡葬服务商品供应也日益丰富起来。在取得更多盈余的基础上,殡葬事业单位员工的福利水平得以提升,服务设施在改建、扩建中也得到了改善。
适应城市居民埋葬骨灰的需要,由各种投资与经营主体的公墓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蓬勃兴起,尽管有很严的市场准入,民政机构与 各种社会资本联合土地权属人还是想方设法办出了众多的公墓。由于市场的强烈需求和市场经营理念的引入,刺激了经营者的管理更新,也刺激了公墓环境设施的优化,冠以“经营性”名称的公墓实行了市场价格并较早地站到了经营纳税的行列,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进入本世纪,随着殡葬消费能力的提升,殡葬市场的潜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所发现,殡葬市场不断涌入新的“进入者”。日益增多的个体或小型机构的殡葬服务或殡葬代理人,利用殡葬事业单位的业务缝隙,经营起“一条龙”服务,从花店、餐饮、售卖殡葬用品到布置家庭灵堂,甚至把原本属于殡仪馆业务的接运遗体和礼仪服务等也纳入了自己的经营范围;而那些调整业务方向转战殡葬行业的大中型机构,则通过承包经营、购买经营权或者投资建设,进入了原本由民政机构独家经营的殡仪馆,成为这些机构新的经营者。
及至今天,被世人误认为是民政“垄断”的国内殡葬行业,已经处于非常开放的市场状态了。不少地方的殡仪馆由于政府无力给予日常运营、设施改造或异地新建的经济支撑,已经在“招商引资”中换了主人;一些商会、经营集团或上市公司以其充足的资本金购入大量土地,争取到了殡仪馆或者公墓的经营资格,有的进而在各地夺城掠地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个别的甚至建成了涵盖殡仪、火化、墓葬全部业务范围的殡葬服务大型综合体;殡葬用品商店遍地开花,120(救护车)搞接尸,医院办灵堂,林场办公墓,广告公司和个体业者办殡葬网站与刊印广告杂志,还有众多的餐馆、影楼、乐队和租车公司也 把自己的业务触角伸向了殡葬服务领域。
在众多“进入者”的攻势面前,殡葬事业单位因不同的表现得到市场的不同评价。有的跟着时代的节拍实行了“政事分离”,遵循市场规则进行运营,并且注意殡葬公益职能的履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的则因功能定位不清,供给方式单一,质量效益不高,无力参与市场竞争,殡葬市场分额日益萎缩;有的经营思想陈旧,经营服务缺乏诚信与热情,甚至偏离了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时常受到社会和公众的批评;还有的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非市场状态,呼吁政府设立高门槛阻挡进入者,企图维持过去的那种“专营”状态。这些不同的表现,固然有当地市场环境和机构本身条件制约的原因,但是对市场趋势的认知以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方面的差异应是根本的原因。
二、殡葬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
根据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方向,参考世界各国的殡葬服务体制格局,结合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对国内殡葬服务市场的未来走向做出以下的分析。
(一)需求与供给内容日益多元化
1、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型,殡葬消费将不断增长。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文化消费将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升,能够实现社会交际、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殡葬消费将会日益丰富,在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人们关于殡葬文化的需求也将会日益多样化。根据不同地区殡葬消费等级次第提升的经验,可以预计每个地区的殡葬消费水平都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殡葬供给将不断增长。在新的消费形势下,资本、人才等资源必定会根据市场喜好重新配置,具备供给能力的机构将会青睐以前遭人歧视的殡葬行业。金融、房地产、影视表演等行业中的一部分会投资或运营殡葬服务机构,CEO、演员、建筑家、高学历人才等人群中的一部分会加盟殡葬行业。这些拥有充足资本和较高素质的机构与人员的进入,将会极大地扩展殡葬供给的规模、提高殡葬供给的质量。
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殡葬消费形式将不断创新。传统殡葬在悼念仪式、保存遗体、火化遗体、骨灰安葬等过程中可以大量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被赋予更具时代特征的各种内涵。航天技术、未来商店、智能仓库、谷歌街景、纳米材料、云终端、太阳能、一卡通、机器人、kindle电子书、iPad苹果电脑、情绪感应手机、激光3d放映机、多媒体高清电视等等,都可以“拿来”开发新的殡葬形式,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创意产业将会在殡葬服务领域不断开辟出新的天地。
(二)投资和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
1、国营背景的民政殡葬事业将承担起保障人民基本殡葬权益的责任。根据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殡葬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已经进入 了倒计时。现有的殡葬事业单位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纳入“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遗体运送、冷藏、火化和骨灰寄存等项目的基本殡仪服务以及部分选择性服务。
2、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殡葬企业,包括承担从原有殡葬事业单位剥离的经营职能转制而成的国有殡葬企业,将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通过加快公司制改造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并以其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殡葬服务业和繁荣殡葬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在国家鼓励和引导下,各种非公经济体纷纷进入殡葬服务市场。一些已经在现有殡葬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民营机构,将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与人脉,寻找机会扩大市场份额;一些在其他领域掘金成功或者通过上市圈钱具备了大量资本金的机构,或许还有一些国际殡葬集团将在资本增值的动机驱动下,踏进殡葬市场成为资本大鳄;而一些具有一技之长但缺少资本的个体或小型机构,将会从其擅长的领域起步并逐步延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这些没有政府背景的市场主体将会以更加勤奋与精心的运作,争取与巩固自己的市场领地,个别强势的机构将会通过产业集聚增大规模,进而成为行业的领袖。
4、现在已经大量存在的被称作“一条龙”的殡葬服务个体,它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市场主体并作为其附属和补充的经营主体。这种经营主体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条件基础上,具有不稳定性 的特点,在日趋规范的市场中有多个经营主体实行联合的趋势。国内的许多殡葬事业单位对这些经营主体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往往都会经历排斥、阻挡、障碍、妥协、认可、合作直至成为伙伴几个阶段。
5、还可以设想的是将会出现民间的殡葬公益服务机构,犹如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为特定人群提供无偿殡葬服务的慈善机构和同乡、同业组织,例如提供义地和施舍棺木。未来可能出现的企业或志愿者组成的民间公益爱心组织、非公募基金会、草根NGO等第三部门提供殡葬服务的行为,既非政府行为,亦非市场行为,但是它可以作为政府公共殡葬服务需求的补充,在政府普惠和托底之外负担一些特别对象的特别需求,(三)管理与协调手段日益多元化
1、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殡葬管理机构,通过体制改革将改变过去管理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终极与殡葬事业单位“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制,确立自己的行政地位与职能内容,通过规划、调控、准入、规范、监管等手段对殡葬服务市场进行规制,并且在优化殡葬服务资源配置、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政策的设计与施行,逐步构建完善的殡葬服务市场制度。
2、殡葬行业协会在实现“政社分离”和摘掉“二政府”的帽子后,将以独立的身份通过行业规范对组织内的殡葬服务机构进行约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殡葬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实施组织成员间的合作、订立集体行为公约、变通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等行为方式 参与殡葬市场秩序的维护,它在实施市场监督、调解纠纷、行业评鉴、业务培训等方面以及在培育和规范市场方面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
3、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建设也将适应新的形势,在政府、殡葬服务机构和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标准体系。这些可供市场规制部门在控制产业规模、发放营业许可、实行审查核准、约束机构定价、监督产品质量等用作依据的制度,为管理与被管理、协调与被协调的各方面提供了一致的标尺,避免了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
三、对民政系统的殡葬行政与殡葬服务机构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政府职能分工和社会普遍认知的形势下,殡葬市场秩序的好坏,民政部门是摆脱不了干系的,企图把某些市场治理的责任推向其他政府部门,必定会在推诿的过程中引起上级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批评。为此建议民政系统的各类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在建立规范的殡葬市场秩序上有所贡献、有所建树。
(一)尽快培育和提升殡葬管理部门对于殡葬市场规制的能力,在合理的市场干预中建立规范有序的殡葬市场秩序。
1、殡葬管理部门在落实行政编制、明确行政职能的基础上,要把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到殡葬市场的规制上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行政部门要割断与市场主体的各种经济联系,不再收取 7 各种名目的管理费,不要通过扩大职权和增加干预寻求 “租金”形态的经济利益,自觉维护政府声誉和市场的公平、公正。
2、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殡葬服务市场,其主体必然是殡葬服务企业。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育后这些企业将不再是政府统制,大量的会是民营化的殡葬服务企业。殡葬管理部门要意识到这种趋势,及时地把管理的视角从殡葬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的市场主体,尤其是要注意管理好分散、量多的小型机构,避免在殡葬服务市场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殡葬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机制,竞争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殡葬管理部门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影响,学习市场机制下的市场治理方法,通过提供制度和实施监督,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殡葬管理部门对殡葬服务市场进行的干预,应针对因殡葬服务产品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并且由于政府干预能有效修补的领域,而剩下的大部分则由市场主体通过自律和他律来完成。
4、未来的殡葬市场因科技的进步、经营的创新与各种经验的复制,服务种类与服务方式将会层出不穷,殡葬管理也将会面临许多全新的内容。与金融保险业联手经营的“身前计划”业务,利用网络资源经营的虚拟公墓,太空葬、基因葬、液氮葬等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式葬法,还有应用各种智能化技术的殡葬礼仪活动等等,都会为殡 8 葬行政提出新的课题,殡葬管理部门要进行前瞻性的制度设计,避免重蹈“塔陵传销”的覆辙。
(二)尽快健全殡葬行业组织,确定行业协会的非政府性质,使殡葬行业协会按照法律和章程,认真履行市场协调、行业自律、监督评荐、服务与维权等职能,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1、要改变国内多数地方殡葬行业协会普遍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政社不分的模式,明确规定殡葬管理部门和殡葬行业协会的目标、功能、职责、权力、利益、行为方式和运行机制,使殡葬行政部门和殡葬行业协会在殡葬市场管理中各就其位、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循其规、各守其法。
2、地方殡葬行业协会应当广泛地吸引殡葬服务机构、殡葬从业人员加入协会组织,并为协会成员贡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创造条件,为解决协会成员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和协调。协会的领导层、常务理事会、理事会的组成,宜变民政行政管理人员为主为殡葬服务机构的成员为主,条件许可的应实行有任期的执行会长的制度。
3、殡葬行业协会的功能,可归纳为自律、发展、协调、互助、服务、交流、调节和制衡八大类。殡葬行业协会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行业自律性管理和优质服务,通过自身服务机构、服务社会的行动建立起自己的信誉,使自己发展壮大。
4、要通过必要的规范,约束殡葬行业协会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协会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共谋和排他性的限制竞争行为(如统一 定价、数量限制、划分市场、共同抵制和拒绝同行业非成员进入已有市场的竞争等)引起的经济低效率,及其导致的社会成本;表现在协会用公正的姿态出现,而做出有失公正的行为(如在进行等级评定、行业检评、资格认定时)。因此协会活动应该受到监督,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通过自律,维护协会的公正、诚信形象。
(三)殡葬事业单位要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
1、根据国家部署,审慎地推进殡葬事业单位体制的分类改革。列为公益一类的殡葬事业单位将不开展经营活动,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益的基本殡葬服务;列为公益二类的殡葬事业单位除了提供公益的基本殡葬服务外,应当增强面向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提供选择性服务。根据民政部的意见,先前由社会资本建设的具有基本殡葬服务功能的殡仪馆,可以采取政府赎买方式,转为殡葬事业单位。具备条件由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的殡葬服务机构,将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参与市场竞争,受政府委托承担有关公益任务时,政府将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费用补贴。
2、殡葬事业单位应当配合政府推进殡葬改革,履行各种社会责任,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应付紧急事件等方面发挥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应当加强殡葬专业技术的研究与交流,提供殡葬职业技能培训,率先执行国家与行业的服务与产品标准,发挥国有机构的示范、引领和制衡作用。
3、积极开展内部治理,努力提高殡葬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要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和管理费用,重视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通过提升服务能级和持续的服务创新,以不断重复的规范行为在社会与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殡葬行业形象。
第三篇:网络经济复习提纲
《网络经济》考试复习大纲
1.信息的特征是什么?马航当天失事消息是否为信息?P12-P13
2.互联网基础设施组成?P15
3.网络经济定义。P20
4.网络经济特点?P21-P22(小标题)
5.传统经济特点?
交易成本、信息搜寻成本较高;分销商对于商品流通起重要作用;企业经营活动基本处于离散状态;经济活动空间为物理空间,经济体或机构为实体机构;经济活动受国界限制,市场为区域市场;能源消耗型经济,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劳动力; 正向经济,消费者选择余地相对较少。
6.梅卡尔法则。P25-P26
7.马太效应。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8.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9.目前网站的主要收入?P11
10.数字产品的技术保护措施有哪些?
1.访问控制措施(1)口令加密技术(2)插入验证硬件
2.使用控制措施(1)电子文档指示软件(2)加密(3)电子签名(4)电子水印
11.网络经济下的信息不完全特点?
信息安全问题,信息隐藏问题,道德风险问题。
12.目前通信方式有哪两种,各举例两种应用?
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有线:电话、有线电视;无线:手机、卫星电视
13.云计算有那几种发布模型?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14.射频系统和传感器的作用是什么?
信息获取与感知
15.网络经济的主要应用模式?并列举具体应用案例?
网上金融、网上销售、网络技术服务、网上娱乐、信息服务、网络门户、网上社区
16.各写出三个国家域名后缀和功能应用域名后缀。
中国cn美国 us日本 jp;商业 com政府 gov网络 net
17.解释B2B、B2C、C2C。
B2B: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 B2C是商家对顾客的营销关系; C2C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通常借助于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
18.列举两种搜索引擎。
百度、谷歌
19.网上社区主要有哪些应用?列举两项应用实例。
论坛、USENET(世界性的新闻组网络系统)、mud(很多用户参与活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温州论坛、游戏茶苑
20.你工作与生活中的网络经济应用。
第四篇:我国电网发展趋势研究
印永华:我国电网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10-1-18来源:<电气时代>
文/印永华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我国一次能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重要的电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800~3000km,需要开发和应用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二是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影响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像以前大量开发火电等常规的能源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第一大挑战具体表现在:我国煤炭资源80%以上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80%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黄河、金沙江、澜沧江等。陆地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占50%以上。太阳能的大规模开发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占75%,是负荷中心地区。
第二大挑战具体表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重要动因。不仅是能源问题,还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压力更为严峻,在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博弈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面临成本增加,发展步伐减缓的挑战。我国环境面临的压力较大。实施“一特四大”能源发展战略
为了迎接挑战,必须实施“一特四大”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特”,是规划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四大”就是优先开发大水电、优化发展大火电,合理开发大核电和加快开发大型可再生新能源发电基地。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
为了跟“一特四大”发展战略相吻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特高压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1.特高压电网建设进展情况
第一,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输送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于2009年1月6日正式投入运营。
第二,特高压智能电网。四川向家坝-上海±800kV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已全线开工。该工程全长2000km,额定输送功率640万kW,最大连续输送容量720万kW,比三峡直流输电工程两倍还要大,2009年12月开始做工程调试,将于2010年6月建成。
第三,特高压设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电气工业制造行业和电网公司两家是密切配合,在特高压设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包括世界首台1000kV,3000MVA特高压变压器;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1000kV、960MVar的高压并联电抗器;特高压交流开关设备开断能力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特高压直流关键元件6in晶闸管已研制成功。
第四,特高压标准化工作居于领先水平。提出的特高压交流1100kV电压被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大电网组织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国家电网公司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管理局提出的高压直流输电新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已经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在技术上工程上领先,在标准上才有发言权。
第五,建成了世界上试验能力最强和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实验研究体系,特高压交流、在武汉和北京昌平的建了直流实验基地;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建了试验基地;可以对特高压交流、直流进行试验;最近还在规划青海到西藏的直流工程。除了高电压方面研究以外,对电网的系统研究也很重要,我国建的国家电网仿真中心进行仿真试验、计算试验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供建设依据,为工程设计建设,调度运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发展思路
在交流输电方面,我国已连接华北和华中两大网,建成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但还不够,还要扩大延伸,山西要延伸到陕北,华中地区还要走到武汉、芜湖,形成华北-华中特高压核心电网。
然后是西南水电和北方煤电基地采用特高压交流和直流送至华北-华中-华东同步电网,形成连接各大电源基地和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的特高压大电网。
第三是大规模风电群和太阳能电站依靠大电网,与火电等合理配合,打捆外送至负荷中心地区。这也是为什么要搞大电网的原因。
第四是西北、东北和南方电网采用直流输电方案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及南方四个同步电网。
物联网的好处就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当然电网大了以后,另一个方面就是安全稳定性要求更高。一旦出事故,影响较大,一个事故就会影响一大片地区,因此要做好安全稳定的研究,做好三道防线,保证出现事故后,把事故隔离开在小范围里,然后逐渐恢复。我国的安全事故现在已经杜绝了全网停运的大规模事故。
现在大家很担心新能源,风能、太阳能采集之后怎么往外送?跟地面怎么配合?包括火电跟煤电怎么配合?包括电网的调控,风电、太阳能的遥控等,现在都在研究。
2009年整个西北电网已经联网。为加快特高压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在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设方面,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于明年6月投运;安徽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准备工作已就绪;陕北-长沙、锡盟-上海、雅安-南京、蒙西-澭坊特高压直流等后续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加快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在对我国能源资源格局、负荷分布特点等开展大量研究基础上,结合世界能源发展新趋势以及我国电网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用户、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这是应对能源发展挑战的重大举措。
1.国外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智能电网相关研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与欧洲。美国电科院EPRI推动的IntelliGrid研究计划致力于开发智能电网架构。欧洲于2005年成立了欧洲智能电网论坛,2008年9月发布的《欧洲未来电网发展策略》提出了欧洲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和路线图。
在输电领域,PJM(美国典型的独立系统运行机构)负责13个州的电网调度运行和电力市场组织,主要从广域测量技术和高级调度控制中心着手开展智能输电网研究工作。
在配电和用电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智能化实践,包括智能表计、电压控制和动态储能等,提高电网与用户的互动性,以及风电等新能源的使用率。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9万人小镇波尔得(Boulder)从2008年起建设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构建配电网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建设能够远程监控、准实时数据采集和通信,以及优化性能的智能变电站;安装可编程家庭用户控制系统;支持小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混合电力汽车、电池储能系统等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
2.国内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在智能电网相关的技术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把新能源开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提出来了智能电网。我国在2009年5月也正式提出智能电网的建设概念和目标,和国外基本上是同等发展。如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高级调度中心,灵活交流输电技术,SG186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城乡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电网环保与节能等。
我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特点:一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二是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三是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全面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环节。
3.智能电网建设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编制,现在已经完成;正在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个环节的试点。
第二阶段:201l~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电网建设,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可靠基础;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第三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在服务清洁能源开发和保障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4.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
(1)发电环节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预测,发电运行控制技术研究;电网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能力及其对电网安全稳定影响等关键技术研究,制订并网技术标准;建立风、光、储一体化仿真分析平台。
2009~2011年:建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研究中心,张家口现在已开始建设太阳能和风电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太阳能检测中心,检测达到标准才可以入网。在新能源发电运行控制、功率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
2012~201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2016~2020年:所有并网风电场实现风电功率预测;可再生能源有序并网发电,实现协调经济运行。
(2)输电环节
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加快特高压和各级电网建设;开展分析评估诊断与决策技术研究,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评估的智能化;加强线路状态检修、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防灾技术研究应用;加强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研究。2009~2011年:加快建设交流特高压工程;建成±800和±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完成750 kV串补、750 kV/l 000 kV可控电抗器、短路电流限制器、新型无功补偿装置研究和工程示范。
2012~2015年:加快华北一华中一华东特高压电网建设;全面掌握和应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完成特高压串补和灵活交流输电装置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实现输电线路标准化与全寿命周期管理。
2016~2020年: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在服务清洁能源开发和保障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3)变电环节
制定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装备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广域同步信息采集系统;构建综合测控保护体系;研究各类电源规范接纳技术;开展智能设备及设备智能化改造技术研究;转变检修模式,实现资产全寿命综合优化管理。
2009~2011年: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实现信息统一采集;支持大型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规范接入;初步形成基于风险控制检修模式;完成智能变电站建设及改造试点。
2012~2015年:跨域实时信息初步共享;各类电源的规范接入;实现智能设备对优化调度和运行管理的信息支撑;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检修工作体系;电网重要枢纽变电站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2016~2020年:枢纽及中心变电站完成智能化建设和改造;超过50%的关键变电站实现关键设备的智能化;建立面向智能电网和智能化设备的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基于企业绩效管理的设备检修模式;形成基于状态的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
(4)配电环节
建成高效、灵活、合理的配电网络,具备灵活重构、潮流优化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在发生紧急状况时支撑主网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集中/分散储能装置及分布式电源的兼容接入与统一控制;完成实用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建设;全面推广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应用成果,配电网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2011年:研究智能配电网的总体框架和技术发展规划;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和试点工程建设;建立智能配电网仿真实验平台;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建设。
2012~2015年:完善智能配电网技术架构体系;继续优化完善配电网架;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智能配电系统的成熟度评估模型和实验平台。
2016~2020年:在重点城市建成具有自愈、灵活、可调能力的智能配电网。
(5)用电环节
全面开展智能用户管理与服务;推广应用智能电表;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通过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能楼宇、智能家电、智能交通等领域技术创新;改变终端用户用能模式,提高用户用电效率。
2009~2011年:完成双向互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智能电表等计量装置;智能电表覆盖率达30%,用户超过5000万户;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l%。
2012~2015年:智能用户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面建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覆盖率超过80%,用户超过1.4亿户;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3%。
2016~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用户管理与服务体系;双向互动服务全面应用;全面建成并完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覆盖率达100%;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6%。
(6)信息平台环节
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手段,要建立坚强智能电网信息体系架构,实现信息高度共享,为发电到用户的各个应用环节提供安全的信息化平台支撑;满足系统协调优化控制、电网企业与用户问灵活互动的要求;充分利用智能电网多元、海量信息的潜在价值,增强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力;全面建成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信息化与电网的高度融合。2009~2011年:初步建立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体系架构和统一信息模型;开展下一代电力光传输网络、支撑配用电及分布式能源的负荷通信网络研究与试点;完成“SGl86工程”。
2012~2015年:完善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架构体系建设和一体化统一信息模型;基本建成国家电网资源计划系统(SG-ERP);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骨干通信网;基本建成适应于配电、用电及分布式能源接入的负荷通信网络。
2016~2020年:结合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优化信息与通信应用的融合、统一和集成;实现智能决策,支撑智能电网各环节建设;信息平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束语
加快推进“一特四大”能源发展战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清洁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促进清洁能源在发电能源中比重的提高,积极应对减排压力。
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和并网技术研究,提高电网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
第五篇:2014年KTV发展趋势研究
2014年KTV发展趋势研究:
【行业资讯】KTV行业:娱乐需求从人机交互过渡到人人交互
新时代下,用户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科技带来的变化。触摸屏技术、超大屏幕、高清视频等技术应用,始终属于人机互动范畴,属于应对科技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各方面提升。高科技给KTV带来了变化,给用户带来的一次次体验的进步,但产品总是被用户寄予更大的希望。用户希望K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与能力的表达,而是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甚至是实现精神寄托。
KTV的本质实际是一个用于“娱乐、社交的私密空间”。在美国等地KTV并不盛行,因为他们更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举行各类别的派对来替代KTV的价值,也可能就在公司。但这和中国人的习惯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在家里打麻将或喝酒聊天,但不会经常拉朋友到家里狂欢。但人的需求是有共性的,不会因生活习惯而消亡,因此中国KTV市场要比很多国家更为火爆。
KTV的专业定位应该是一个“以唱歌为主的娱乐聚会空间”。唱歌能够满足情绪抒发等多方面需求,但唱歌绝不是唯一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很多KTV会放一些骰子在包厢提供用户娱乐、放一些铃铛活跃气氛,再到最近一些KTV装修风格的改变:提升桌子高度,做的和酒吧一样便于沟通,而不是一群人坐哪儿等着唱歌。
所以KTV未来经营的趋势是满足消费者对人人交互的娱乐需求。
而宝乐迪量贩式KTV将为顾客定制独特的K歌打榜服务,借助全国连锁的运营模式,宝乐迪量贩式KTV不仅能实现包厢间的互动,更能实现全国范围内分店之间的K歌打榜,用户在线下店唱歌时,分数同时在线上显示,还可以选择将线下唱歌的视频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与其他用户分享,甚至在线下通过线上的分数进行现场K歌比拼。
OTO模式的引入使用户之间的交互更加直接,K歌娱乐变得更加刺激,通过长期的K歌打榜比赛,吸引用户回流,从而增加了用户的黏性,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活跃了量贩式KTV的运营模式,也进一步彰显了连锁大品牌专业化的技术、一体化的营销和优质的服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