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

时间:2019-05-14 05: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

第一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

教师教育学院思政师范

22110321 张李

摘要: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并巩固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革,成为了英国世界近代化的开端。历时更为长久的法国大革命则是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这样两场重要的、带来历史飞跃的革命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着的。

关键词: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异同比较

革命曲折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又称英国内战、清教徒革命。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一、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

第一,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两者都是因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显著发展,而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却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革命性质相同。两者都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领导阶级与根本任务相同。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先以议会为阵地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进攻,目的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第四,两者都通过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或独立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如英国在1689年也就是威廉即王位后一个月,国会就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在八月法令通过之后,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8月通过了《人权宣言》成为制宪议会的第二个重大贡献。

第五,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英国经历了查理二世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逝世之后则由詹姆斯二世继位,后被废黜,由议会迎接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回国,至此复辟失败。法国则于1814年路易十八建立复辟王朝,后1815年拿破仑回归巴黎,重登帝位,于第七次反法联盟中败于滑铁卢战役,后路易十八再次复辟,前后共两次复辟,争斗激烈。

第六,革命期间都经历过军事独裁统治。英国建立共和国之后,克伦威尔于1653年解散国会,就任“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期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统治时代,开始了拿破仑的独裁统治。

第七,革命带来的结果和意义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专政国家,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革命爆发的背景不同。

首先,两国的封建专制程度不同。从英国来看,英国的封建王权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的民主传统,而且王室在财政问题上对议会存在依赖。而在法国,王权强大,是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绝对君主制在17世纪后半期更是经历了著名的“路易十四时代”。

其次,两国革命前的经济状况不同。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经济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反观法国,当时虽然资本主义早已萌芽,但是经济水平与英国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

再次,两国所面临的宗教背景不同。在英国,宗教阴影还很浓重。当时清教运动兴起,清教反对国王主宰教会,也反对主教制度。清教还强调“勤俭”,主张以勤奋去“获取财富”。这正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限制,要求经济自由的呼声在教义形式下的表现。而法国在经历过启蒙运动之后,理性取代了蒙昧,大部分议员都接受了理性的思想。

还有,两国所秉承的理念不同。英国较为注重传统,即使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仍然保留有传统的理念,所以最终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法国经历启蒙运动之后,注重自然性原则,所以法国大革命较为彻底。

两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是不相同的。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所受到的革命阻碍相对较小。法国则不同,法国大革命中,先后经历了七次反法联盟,革命阻碍不可谓不大。

第二,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不相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是封建保守势力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妥协。而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还是一场经济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在法国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第三,两场革命中的阶级关系与革命方式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联盟,革命主要依靠的是军队。法国大革命则不然,它是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王权,更多地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四,两者最终解决政体问题不同。

英国最终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最终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国。第五,两场革命带来的影响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样也影响到了法国。革命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国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影响深远。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则为后世提供了蓝本。并且法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两场革命的彻底性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我们评价革命彻底性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建立的新的世界是否在本质上有别于旧世界。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对封建贵族统治的反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尽管最为新力量、新思想的代表,但仍然受到存在若干世纪的君主主义传统的影响,因而最终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而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群众的愤怒使得王室的改革也不能完全安抚人心。群众的反抗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共和制,给人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这一点来看,法国大革命要比资产阶级更为彻底。

从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上来看,英国在1646年废除了骑士领地制的法令。据此,彻底废除了一切土地所有者因领有土地而对国王担负的封建义务。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的根本变革,摧毁了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也为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条件,最终形成了大地产制。而法国对于封建的土地发令却没有英国的彻底,而是分配小块土地,形成了小土地所有制。

综上,法国在政治上更为彻底,而英国在经济上更为彻底。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建立起了新的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对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个人看法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浩浩汤汤数

十、数百载,淋漓尽致地阐释了革命的长期性、艰难性以及曲折性,也使得我对于“革命不都是一帆风顺,而是艰难曲折的”这样一句话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不同的社会背景隐含的信息就是不同的社会阶级、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的时代潮流。每一任执政者上台都希望大刀阔斧的改革能够快速地带来社会的稳定,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国会长老派,法国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然而革命进程中的阻碍是难以轻易快速地去除的,必须对社会现实、时代发展的潮流有清楚、清醒的认识,从而对症下药,才是取得胜利的捷径。这也许也是革命充满曲折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二篇:探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探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摘要: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它们对人类近代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作用,揭开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序幕.正因如此,对这两场革命进行比较研究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关心和感兴趣的课题.在此,我们也来具体探讨一下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关键词: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相同点 不同点

十七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将两次革命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们有很多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也有许多相异之处,但都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其基本的共同点。例如:第一,革命的性质相同,都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二,主要的领导阶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革命的动力相同,尽管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地位不同,但对革命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旧的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第五,根本目的相同,都是要推翻封建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以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代替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第六,革命的结果相同,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剥削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除了上述最基本的共同点之外,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一些突出的、重要的共同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首先,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欧洲的规模和世界的意义。对此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作了科学的总结,指出:“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1648年的革命是十七世纪对十六世纪的革命,1789年的革命是十八世纪对十七世纪的胜利。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因而,它们不仅为欧州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尽管英法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内与国际情况千差万别,革命的发展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但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全部过程却有它的共同规律,这些共同的规律是我个人认为它们最根本、最重要的共同之处:

第一,两国革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导致革命的规律。英国与法国资木主义的发展,时间迟早不同,水平有高有低,但是两国的资木主义经济都是在各自的封建社会母体内逐步生长起来的。到革命前,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巳经进入繁荣的手工工场的阶段;法国则进入机器生产开始的时期。而两国的农业中又出现了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过程。所以,不论是英国或法国革命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封建社会所能容纳的最高限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的胚胎中孕育成熟。因此,消灭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木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反动派总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的规律。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是简单的自发的和平的过程,而是复杂的、长期的和采用暴力斗争的过程。但是作为旧生产关系的反动统治阶级, 是不会自行崩溃的,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总是认为已经腐朽的旧制度的建筑物上的裂口是可以填补的,正在毁坏的旧社会是可以挽救和继续存在的。因此,当革命的风暴即将来到时,反动统治阶级总要作新的挣扎,用尽所有的办法来捍卫拯救这个正在灭亡的制度。总是首先拿起武器,并用一切手段来保卫自己能够作为统治阶级生存下去,这是阶级斗争的共同规律。英国和法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就是如此。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它推动了革命的前进。并且他们参加革命的程度与规模对资产阶级革命结局的深度和广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人民群众的参与,沉重打击了英国封建势力;而法国革命高潮的到来都是平民直接参加的结果,挽救了革命并推进了革命向纵深发展。第四,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进步性、局限性和曲折性。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只是用一个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决定其不可能长期团结人民群众,他们在进行革命的同时就表现了反人民的凶恶面目。所以其进程必然是长期、曲折的。正如,英国革命到1688年宫廷政变,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才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而法国到1830年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为止则用了四十一年。

(二)相异之处

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尽管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由于两次革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状况不同,因而两次革命具有许多不同特点:

第一,革命的同盟军不同。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它们之所以具有这样不同的特点, 是和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成长条件不同, 因而具有了不同的阶级关系分不开的。

在英国,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深入农业,其集中表现是圈地运动。而资本主义经济和圈地运动的发展,引起了英国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封建贵族阶级发生分裂,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层,从而为软弱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利益一致的同盟者。同时,英国的封建势力也比较软弱,新贵族的出现又进一步使封建势力削弱。再加之新贵族在国会的下院和地方自治机构中拥有强大势力,英国在革命中没有外国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等原因,因而没有造成一种迫使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不这样就不足以战胜封建势力的形势。所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农民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在革命中,它们一方面利用人民群众来达到夺权的目的;另一方面又遏力压制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并限制民主运动的发展。

在法国,革命前资本主义关系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广泛深入农业,因而没有出现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阶层。同时,法国资产阶级所面临的封建势力特别强大,作为特权等级的僧侣和贵族基本上都是革命的对象,王权高度集中,革命过程中又遭到了外国反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因而,资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另外,革命前的法国完整地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资产阶级也只有依靠农民群众,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更重要的是,启蒙运动的发展使法国人民群众的思想有了很大提高。启蒙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已有了改变自己处境的觉悟和愿望,因而,法国资产阶级已不能像英国资产阶级那样仅仅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必须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某些要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人民群众在革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盟。

第二,革命的形式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而采取了公开的政治斗争形式。这一区别是由于两国的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状况有所不同造成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还很低,维护封建统治的教会还占有特殊的地位,人们尚未形成非宗教的思想体系,因而,只得借助宗教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因此,在英国革命过程中,清教思想成为革命的旗帜,清教徒成为革命中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清教运动成为一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帜,鼓动人民群众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手工工场的末期,并已开始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使宗教的愚昧性暴露无遗,资产阶级已形成了自己反封建的思想体系。而政治思想领域中又出现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对于封建思想意识进行的严厉的批判,沉重地打击了王权和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在推动革命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从而使这次革命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同封建势力展开了公开的政治斗争。

第三,革命的程度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与不彻底性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在政治上,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则表现为:在经济上,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然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要坚决、彻底得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比较保守,首先其决定因素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共同领导革命。这是因为英国的新贵族是直接从旧贵族转化而来,其思想意识中的封建残余自然要比资产阶级保留得更多,因此他们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保守倾向。由于新贵族在与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也就必然要反映在英国革命和革命的结果上。其次,是由于英国的封建统治已显得软弱无力,封建制度衰落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具有自己的基础,以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较为强大,阶级基础雄厚,最终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再者,是因为英国革命仍然披着宗教外衣,由于宗教的局限性,使得资产阶级的革命目标是以清教教义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导致革命纲领没有能够确切地表达出来。最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比较保守,除以上原因之外,还由于欧洲封建国家干涉少,压力少,故此比较独立。同时美国城乡人民群众政治上的不成熟性,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虽然帮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了旧制度,但却没有争取到任何民主权利,完全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控制和利用。

而造成法国大革命比较彻底的原因是:第一,它发生在资产阶级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时期。革命前,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已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要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彻底摧毁封建生产关系,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客观原因。第二,在法国革命爆发前,法国社会已经开始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自由”、“平等”的大旗,向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展开了猛烈进攻,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理想及改革方案,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武器。第三,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比较成熟。他们已拥有先进的思想武器,并且在革命中与人民群众结成了联盟,从而保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第三,法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比较强大,政治觉悟也已有了很大提高,在革命中自始至终起了主导作用,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实行比较深入的社会经济改革,争取到了一系列民主权利,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四,加之本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和外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也使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启蒙思想家们的呐喊中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总之,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英国革命是保守的、不彻底的,而法国革命是比较彻底的。这个结论并不是简单得出的,它有实事求是的、充分比较的基础。

(三)结语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状况不同,使两国革命从革命同盟军、革命形式、到革命程度都有鲜明的不同点,但最终都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引起了世界性的社会经济变革。两国在革命中所产生的先进思想和政治制度为各国资产阶级提供了理想的统治模式和统治思想,是世界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折点。,

第三篇:英法浪漫主义文学比较

英法浪漫主义文学比较

浪漫主义来源于中世纪用拉丁文演变的方言所写的“浪漫传奇”,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它继承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哥特式小说的传统,反拨古典主义传统,推崇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重视情感,返回自然和民主的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而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生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启蒙主义运功密切相关。18世纪英国的工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更加严重,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劳资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怀念往昔岁月。在法国,资产积极的低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但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低位也多次变迁,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启蒙主义理想破灭,人们陷入了普遍的失望情绪。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对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希望,并对英国社会造成冲击。在这个背景下,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崛起,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追根溯源,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影响,开始重视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性,并开始重新去认识“自我”、审视“自我”,从而进一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浪漫主义内部思想精神复杂,有柯勒律治的浪漫的超自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主义、拜伦的革命的自由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等等。但英国的浪漫主义还是有着鲜明的英国气质,即“自然主义”,和个人的、独立的诗人特性,贵族绅士般的矜持。审慎保守的是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正统主义,自由大胆的风格以拜伦、雪莱、柯勒律治、司各特为代表。

英国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诗歌成就最高,而法国则以小说成就最大。英国最早出现的作家是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不满,长期寓居西北部湖边忘情于山水之间,因此得名。提倡回到自然,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被认为是“消极浪漫主义”。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是以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为代表的“撒旦派”。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诸多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他们坚持民主自由思想,始终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称为“积极浪漫主义”。于是

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积极浪漫主义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它引导人们向前看,消极浪漫主义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留恋过去,回归自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于1820年左右,先驱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他们分别将英德浪漫主义气质引入法国。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他浪漫主义作家还有缪塞、乔治·桑、大仲马和雨果等。雨果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都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其创作充满人道主义内涵。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

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其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文学上成就最高的还是英、法两国,欧洲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高潮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至1825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英国的浪漫主义使英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突出特

征。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高举“回到中世纪”的大旗,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大量汲取营养,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种中束缚,开始发挥自由的想象,表达强烈的情感,并从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这一切都构成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四篇: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并逐一说明其作用

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意义:a.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度

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

主义扫清了道路。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法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文献《人权宣言》,1804年哪里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

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

意义: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

建统治,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

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美国:1776年7月4日(后为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

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了。1787年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

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意义:a.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b.确立了比

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

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二、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要求

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

(1)原因: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

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

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

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革命途径不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限制王权的法案和议会改革等渐进、温

和的途径。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颁布宪法来推进民主化进程。法国通过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运动,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

(5)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

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第五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我文化异同比较

[摘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论文通过主要介绍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风俗,地理,材料,观念,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故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这在中国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中国,鸡脚则为鸡身上相当贵重的部位,可以做“泡椒凤爪”;鸭掌可以做“金鱼鸭掌”;用鱼头可以做“砂锅炖鱼头”;用猪肠可以做“九转大肠”;用猪脚可以做“白云猪手”,连猪心上的血管,也可做“烩管廷”。

(二)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 等样样精妙。不同的厨师有自己的做菜风格,就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因自身情绪的变化或者其时间场合不同,即兴发挥,做出来的菜的品味也会不一样。对厨师来说,烹调是一种艺术,千变万化中却符合科学,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海外文摘》曾刊登的《吃在荷兰》一文,文中仔细描述了荷兰人的家中厨房有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料瓶,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三)中西方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只要一有宴席,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桌是圆,中间放着美味佳肴,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而西方流行自助餐,即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这种方式缺少了中国人联欢共 乐的情调。

(四)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五)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六)各宗教的饮食差别

1.基督教

基督都创新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是耶酥,地点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在饮食上没有太多禁忌,只是在节日时对饮食有一些规定。

2.犹太教

犹太教是古老的宗教,公元前2000年中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1世纪形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开始他们信仰氏族祖先和自然精灵,到公元7世纪由魔西创立了犹太教,并成为他们的国教,奉主神耶和华为万能的上帝。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是阿拉伯语译音,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我国习惯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件半岛,以后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较多,主要是不食不洁之物,这包括猪肉、狗肉、驴肉、马肉、兔肉、无鳞鱼及动物的血和非阿訇宰杀的动物和自死的动物,同时还禁止饮酒。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

4.佛教

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从公元前3世纪始不断向境外传播,我国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的,以后逐渐形成了饮食禁忌;一是不吃荤,“荤”包括一切动物性食品和葱、蒜、韭等辛香味食物;二是不饮酒。而南传佛教和西传佛教饮食禁忌较少。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似乎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 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二、中西方饮食的跨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地理标志,而成为“共住地球村”的一员。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中西方饮食文化呈现出跨文化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发展中,主要表现为:

(一)饮食搭配更加合理。传统中国饮食往往忽略食物的搭配,不注意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往往是几种食材经验性的放在一起烹饪,看似荤素结合,搭配较为合理,但却没有具体的营养分析。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现代中国饮食越来越注重食材之间的科学搭配,越来越重视饮食的营养和安全,只要营养充足,也不会太在意食物的单

一、味道的贫乏。此外,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也被引进中国,与传统的食疗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烹饪过程更加简化。西方饮食强调效率,这与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受其影响,中餐也更加强调效率要求,主要体现为快餐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烹饪过程的不断简化。西方烹饪方式崇尚材料简便,制作简便,携带简便,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弱化了烹饪带来的乐趣,烹饪方法常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大块的,然后生吃。

(三)饮食标准更加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烹调之前,有详细的菜谱可供指导,无论食材的选择、配比、烹调的程序都有较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现在有很多中国家庭受其影响,厨房日益变成“化学实验室”,当然,这也反应了现代人对食物营养的重视。

(四)餐桌礼仪更加自由。传统中国的餐桌上,虽然觥筹交错、相互劝酒让菜,但实际上却有尊卑之分,座位的排序体现了身份和等级区别,而西方的餐桌上,虽也有位次排序,但更多的反映的是主人和宾客之别,而非显著的身份之别。随着国人平等意识的逐渐增强,餐桌礼仪更加倾向于西化,更加崇尚自由、平等和个人独立。

参考文献: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3]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D].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蒋艳,2007,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下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姓名:陈*扬学号:201210824*03 班级:机电122班摘要:受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过人......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指导教师 卢德明于13-7-16 17:01推荐推荐张老师的作业,是因为张老师的认真,用心,肯学习的精神!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课后练习6[最终定稿]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专项练习一、单选题 1. 《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权利法案》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 A. 宣告独立,脱离殖民统治 B. 限制君主的权利 C. 强调人的自由、平......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 中美金融体系的相同点: 1金融体系都是由金融市场、银行和外部公司治理及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制度特征的总称。 2中美金融体系都包......

    党政机关公文的异同比较

    党政机关公文的异同比较 党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Microsoft Word 文档 (五篇模版)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指导教师 卢德明于13-7-16 17:01推荐推荐张老师的作业,是因为张老师的认真,用心,肯学习的精神!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

    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

    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 内容摘要: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分别爆发了推翻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两次革命对于整个世界近代史都产生了重要影......

    比较中外领导人演讲礼仪的异同

    比较中外领导人演讲礼仪的异同 领导人参加演讲不仅展现的是本身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是体现代表国的国际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一行一言,切不可留下“国际玩笑”,同时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