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05:3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

第一篇: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

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

内容摘要:

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分别爆发了推翻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两次革命对于整个世界近代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两次革命的异同分析,在对比中突出英国革命的保守性和法国革命的彻底性,并试图从各方面为其显著差异找寻原因。

关 键 词:英法革命

保守性

彻底性

对比研究

1640年,英国爆发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不仅开启了英国长达48年资产阶级革命,更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此后经过149年,在1789年7月14日,随着民众攻陷了象征着“压迫”的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地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英法革命的相同点

横向比较来看,两次著名的革命有着许多显而易见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1)两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而发动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都是建立在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上;(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剥削制度,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通过《权利法案》剥夺了君权,法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法国,颁布了对后世民主人权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人权宣言》。

二、英法革命的不同点

另一方面,由于这两次革命发生时间间隔一个多世纪,并且革命前两国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状况也有所不同,导致了这两次革命又各有特点:

(1)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斗争形式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而采取了公开的政治斗争形式。

(3)革命成果及建立政权的性质有差异: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保守型和革命的不彻底性;法国革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的民主共和制。

(4)两次革命的意义和作用不同:17世纪爆发的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8世纪的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三、英法革命的显著区别——保守性与彻底性

从两次革命的异同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保守性与彻底性体现的较为明显: 第一,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与新贵族结成联盟,这就决定了革命必然保守;法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革命当然会彻底。

第二,英国革命的舆论准备是清教运动,从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也是保守性的表现;法国革命的舆论准备则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启蒙运动,直截了当地批判封建制度,不仅不披宗教外衣,而且还提出了无神论,表现了彻底性。

第三,英国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只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给农民带来了灾难;法国革命的土地政策,特别是雅各宾派的土地立法,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是解决土地问题上的民主道路。

第四,英国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国王;法国革命建起了共和国,废除了君主制,自然更为彻底。

四、寄语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以上分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两场革命爆发时间相隔一个多世纪,各自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自然有很大差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还很低。革命前的法国,虽然仍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但自十八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法国已成为欧洲大陆上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手工工场的末期,并已开始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代。

经济基础上的明显差距,直接导致了革命力量、思想武器、斗争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可以说是英法两国革命保守性与彻底性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两国封建势力的力量悬殊,根据“作用反作用原理”,其应对方式自然也有区别。从历史上看,英国到14世纪已经形成了由贵族和大地主阶级组成的上院及由骑士和城市市民为主体组成的下院,两院制议会基本成型。16世纪初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建没收大量天主教会的财产加以出卖,当时的商人和官僚、贵族借此机会实行圈地,成为新贵族,致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壮大,在国会下院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在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相反,法国的专制君主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加强。1661年亲政的国王路易十四更将专制王权推向了顶点。法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议会,国家大事全由朝廷决定。同时,自从1685年路易十四废除了《南特敕令》之后,天主教更成为唯一的国教。独尊的国王,单一的天主教,威福自用,至高无上,再加上大一统的江山以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法国成为十分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

从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英国的封建专制传统远比法国的要薄弱得多。因此,当两国面临革命爆发的情景时,英国革命的阻力也就比不上法国革命的阻力那样大。我们用“作用与反作用规律”来解释,亦即是说,在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中,英国资产阶级不必经过彻底的革命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法国的彻底颠覆,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得而为之”。

第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对革命方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英国革命时,中世纪的宗教阴影和习俗影响相当浓重。恩格斯也曾指出:“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而法国早在17、18世纪接受过启蒙运动的精神洗礼,使得民主思想成为真正的思想武器,自然不必宗教外衣的掩饰,从而显得彻底割裂于封建主义。

此外,英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早就形成了保守、刻板、内敛、认真的性格特征,而法国人向来以激荡的浪漫情怀著称,面对变革时也更容易采取激进的革命方式。

最后,客观外部环境也是其不同革命方式的原因。

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上正在进行一场国际战争,即30年战争(1618~1648年)。英国得以处于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自下而上的变革实现了政体转变。法国革命进行时,遭到了大批君主国的武装干涉。从1793年到1815年,先后纠集的反法同盟就有七次之多。法国革命者为拯救革命,保卫祖国,只能联合群众,彻底推翻封建政权。

第二篇:第16章 保守型科学家与革命型科学家

第16章 保守型科学家与革命型科学家

科学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要受到一系列复杂思想和操作上的约束,但是如果他要出名,他又有天才也有运气能够出名,最终却依赖于他能否放弃这一套约束,转而支持自己的新发明。十分常见的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然同时显示维护传统和反对偶像崇拜者两方面的性格。——库恩《必要的张力》

我们常用极端的二分法来描述一个政治家对待革命的态度:保守或是革命、左倾或者右倾、守旧或者创新、鹰派或者鸽派,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词汇来描述科学家。

革命是针对传统而言的,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变革。传统则是指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思想、观念、体制、制度、标准、规范、方式、方法等的集合。一项革命就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新传统取代阻碍现实发展的旧传统的过程或者活动。取代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继承和扬弃。新的传统中既包含着旧传统中已有的有效的因素,又包含着旧传统中没有的创新的内容。

由此可见,革命由两个标志,一是新传统的出现,它意味着革命的开始和潜在的动力;二是新传统的替代,它意味着革命的完成。把革命的这个概念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就形成了政治革命、军事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等概念。

1、科学进步的模式与科学革命

为了揭示科学革命的规律,许多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都进行了研究。

奥地利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指出,科学发展是通过试错法,不断排除被证伪的假设,而接近真理的。他认为,科学假说先于科学发现,科学猜测先于科学证实,一个理论、一个假说的被证伪,就是一种科学进步。

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科学进步实质上是研究纲领的更叠。研究纲领有三个要素:一个由基本假设构成的理论的“硬核”;辅助性说明构成的对硬核的保护带;由基本理论演绎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进步的研究纲领代替退化的研究纲领就是科学革命。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革命观。尽管库恩的范式概念因模糊不清而倍受攻击,但实际上范式既包括一些早已为人们接受的基本概念、术语,也包括公认的科学成就、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还包括一些教科书、经典著作、实验工具、观察仪器等。库恩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他认为科学体系发展的模式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在这个模式中,当一套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地被一套新的不兼容的范式所取代时,就发生科学革命。

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研究传统是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和过程,以及该领域中用来研究问题和构成理论的合适的一组总的假定。劳丹认为科学革命发生在一个迄今在某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就是未知的或为他们所忽视的研究传统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之时,此时该领域的科学家感到必须将它作为自己以方的或对方的一个研究纲领而加以认真对待。美国科学史学家科恩对近代科学革命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科恩认为科学革命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思想革命”或“自身中的革命”,该阶段是某一个科学家(或一个科学家小组)提出了一组改变改变现有知识特性的理论或者概念,以便解决某些重要问题;第二阶段是科学家通过文字形式写出研究纲领,支持对自己提出的新的方法、理论的信仰。前两个阶段都是私下进行的。

第三阶段是把科学思想传播给朋友、同事、同行以至整个科学界,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是“论著中的革命”,因为这个新思想以科学论文或者专著为载体开始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中广泛地流传。一个新的发现或者思想再者最初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会失败;第四个阶段就是科学革命,科学思想被科学界接受,不过这个被接受的思想与最初的提倡者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保留了少量核心的概念或原理。

科恩还给出了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四个证据。第一个是当时的目击者的证明。对革命起主要作用的科学家确信自己的工作会引起一场革命;第二个是对据说曾经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献进行考察对比;第三个是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科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们的判断;第四个是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总的看法。

由于人们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发生有不同的认识,对科学革命的时间和内容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有按学科领域代表性的科学家名字的,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牛顿的力学革命、拉瓦锡的氧化说革命、道尔顿的原子论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等等。无疑,这里提到的哥白尼、牛顿、拉瓦锡、道尔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是革命型科学家。也有按时间划分科学革命的,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和结束;普朗克量子概念的提出是现代科学革命的起点,量子理论的建立则是现代科学革命成熟的标志。

2、革命型科学家与保守型科学家

我们简单地根据一个科学家在科学传统出现反常和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来区分一个科学家是革命型的还是保守型的;或者说,革命型科学家或者自己提出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或者在新理论形成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而保守型对新理论百般责难,力图通过对旧理论的修修补补来解决各种新问题。

科学革命是有层次的和级别的。有的科学革命能够超越自身的学科领域,对其他学科甚至资格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如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革命;有的科学革命只涉及到该学科领域,如拉瓦锡的化学革命、莱伊尔的地质学革命等;有的只涉及到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因此,革命型科学家和保守型科学家也在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发生冲突。

在科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或者新的假设,必然对原有的科学理论有所突破,这就形成了与传统相冲突的局面。因此,受到传统观念束缚较深的科学家,常常会阻碍那些具有时代超前性的科学成果的发现和承认,有时甚至鼓励地阻挠这些新思想的传播。任何一个科学家对放弃业已接受并据之推进其专业工作的那组观念,都会有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因为维持现状对每位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家来说在思想方面、社会方面甚至在经济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年老的科学家已经接受和熟悉了传统的科学知识,较容易成为保守者;而年轻的科学家更具有独创精神,较容易成为革命者。

学术权威具有发言权,他们在同行评议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他们容易对自己业已接受的知识充满自信。权威科学家的这种自信发展到盲目的程度,就会对所有来自他人的新成果表现出蔑视的态度。他们往往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予理睬。一个科学家在一定时期的地位越高,他就越容易产生盲目的自信,就越容易对那些不知名的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产生反感。因此,权威的科学家较容易成为保守者,而没有知名度的科学家越容易成为革命者。当然,权威也是逐渐形成的,他们在不知名的时候往往都是革命者,在变成权威之后就成了保守者。

每一个科学家都受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限制,一个原因是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变越高,每一个科学家只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领域里有所了解,而在另外的领域则往往一无所知,另外一个原因是科学家的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新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率先承认新发现的科学家可以称之为是革命的,在心发现得到普遍承认后仍然反对新科学的科学家则可以称之为是保守的。

人们往往夸大地批评那些对新发现进行抵制的保守科学家。这里不排除权威思想、传统思维方法和固有知识结构的限制,但更多地是科学家怀疑精神的结果。科学精神要求科学家怀疑一切。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者论证的矛盾。

科学家的怀疑精神已经成为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的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要变表现出应有的怀疑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保守是正常的和合理的,是怀疑精神的体现,是使科学结构大厦趋于牢固可靠的必经之路。

3、道尔顿:荣誉与保守同步

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803年10月,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其基本要点是:①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在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②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③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④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他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0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等。在荣誉面前,道尔顿开始还是冷静的、谦虚的,但是后来荣誉越来越高,他逐渐改变了,变得骄傲、保守,最终走向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1808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1778~1850)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发现了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实际上这一定律也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一次论证,后来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证实并应用于测量气体元素的原子量。但是该·吕萨克定律却遭到了道尔顿本人的拒绝和反对,他不仅怀疑盖·吕萨克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分析,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盖·吕萨克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但是他也遭到了道尔顿无情的反驳。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创立了用字母表示元素的新方法,这种易写易记的新方法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道尔顿一直到死都是新元素符号的反对派。

4、开尔文:两朵乌云的预测

原名威廉·汤姆逊的开尔文是一位极为成功的科学家,年轻时锐意创新,思想极为活跃。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现代物理实验室;24岁时发表一部热力学专著,建立温度的“绝对热力学温标”;27岁时发表《热力学理论》一书,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其成为物理学基本定律;与焦耳共同发现气体扩散时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历经9年建立欧美之间永久大西洋海底电缆,由此获得“开尔文勋爵”的贵族称号。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获得专利70种,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然而,步入晚年的开尔文,以一般人所固有的保守,在英国皇家学会宣称经典的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也就是说不会再有新的物理理论产生了。事实上,他自己也看到有“两朵乌云”遮蔽物理学研究。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产生;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导致了量子论的出现。这“两朵乌云”恰恰是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线,发展起了全新的物理学理论。

开尔文在物理研究中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两次面临重大发现,却没有获得成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1845年,21岁的开尔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不畏权势,发表他用数学公式表示法拉第的磁力线的见解,得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鼓励。第二年,开尔文利用“力的活动影象法”表示电力、磁力与电流。正当他已经接近电磁理论边缘时,他却踌躇不前,在焦耳引导下去研究热力学。

1853年,开尔文在热力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之时,又转而研究电磁学,发表了著名论文《瞬间电流》,当他尚未弄清振荡电流是怎样把电磁振荡传播出去时,他又踌躇不前,把精力转移到长距离电缆传递电报的理论问题上。后来,电磁场理论由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由赫兹发现。

后来人们研究他与真理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固守经典物理学已成大厦的成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他到达真理的边缘的时候,却放弃了真理的发现;二是开尔文早年得志,却很少阅读他人著作,不善于吸取他人之长;三是具有工程师气质,对应用工程感兴趣,但缺乏理论物理学家直觉,缺乏发现真理的洞察力。

5、普朗克:不情愿的革命者

普朗克,1858年出生于德国。他终生从事热力学研究,最大科研成果是提出了量子假说。

普朗克很早就投入了对黑体辐射的探索,在用经典物理理论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探索结果的情况下,他对经典物理理论进行了否定,提出了崭新的量子假说新概念,并据之得出了公式,把辐射能量与辐射光谱统一了起来,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认为,辐射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组成的,就象物质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一样。辐射中的每一份能量即是一个量子。量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辐射的波长,波长越短,能量越大;波长越长,能量越小。换句话说,就是量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所谓量子,来自拉丁文“分立的部分”或“数量”一词。光正是一个个量子的连续发射,但由于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所以看不到一个个分离的量子,而看到的是一道道光线。量子假说的提出,为新物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量子假说是物理学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它在经典物理学的宏大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新的基础。因此,光量子的提出本身是一个革命性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朗克无疑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革命者。

但是,受过严格经典物理学训练的普朗克看到自己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提出的量子假说造成的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破坏”,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超越经典物理学论的界限,建立起崭新的物理学理论的研究。相反,他对经典物理学理论极其深厚的思想感情,使他开始了试图取消量子假说,或者使量子假说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奋斗。

普朗克的这一奋斗造成了必然的失败。他从1901~1914年的15年间,两次修改了原来的理论,企图使之纳入经典物理学理论;1911年,他提出第二个理论,对量子假说作了部分修改,即认为它只在发射时是不连续的,而吸收时却仍然是连续的;1914年,他又提出了第三个理论,不管是发射或是吸收,一律都是连续的,全面修改了量子假说,但这一理论终因未得到人们的支持而被放弃。在这15年中,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知识宝库中,再也没有加进任何值得称道的东西。

普朗克在晚年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徒劳,他承认“为了设法使基本作用量子适合于古典理论,我徒劳地进行了许多年的工作,耗费了很大精力,结果是枉费心血。现在我认识到,基本作用量子在物理学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比我受到的怀疑要重要得多。”

普朗克尽管是新理论的开拓者,但他在刚刚提出量子假说后便又缩了回去,没有能够在这一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微观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的大厦,把已经得到的东西失掉了。就在普朗克修正他的量子假说之时,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胆革命,继续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开拓道路,不仅证实了量子的存在,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基础上,为建起量子力学大厦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普朗克是一位老派的学者。他为人正直高尚、奉公守法、谦虚谨慎,从来不愿意炫耀自己。他自称没有特殊的天才,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学术工作中,他主张尽可能地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打破传统的“框框”。他把自己的量子假说称为“孤注一掷”的办法。就是说,只是在实验事实的逼迫下,他才终于“上了梁山”。因此,人们常说他是一个“不情愿的革命者”。

6、密立根:科学与政治同样保守

密立根的传记作者认为“密立根是变革世界中的保守分子,如果我们将科学家的革命者定义为努力探索、重估并最终摧毁正统学说根基的人,那么保守分子就是那些尽可能保护现有传统的人。密立根就是这样一个科学家,一个身处不断流动、迅速变迁的环境中的保守的物理学家。他总是力图通过有条不紊的程序与精确测量去实现他认为的物理学的进步。”

密立根是美国物理学家。1868年3月2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莫里森,1887年进入奥伯林大学,189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他后留学欧洲,听过彭加勒(1854~1912)、普朗克等的讲课;1896年~1921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先后担任物理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21年应聘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实验室主任并主持学院的行政委员会,一直工作到40年代;1916年他还兼任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1928年兼任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长。

密立根最著名的实验成就是利用在电场和重力场中运动着的带电油滴精确地测定了基本电荷e。从1919年到1917年他对电荷的测量越来越精确: 1910年:e = 4.891×10^-10静电单位。

1913年:e = 4.774(±0.009)×10^-10静电单位。1917年:e = 4.774(±0.005)×10^-10静电单位。

1916年,他的实验结果完全肯定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且从图像中测出当时最好的普朗克常数h的值。

密立根对电荷测量和光电效应的研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研究的初衷不是去证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而是要推翻爱因斯坦的公式。密立根反对光量子的假设,认为它违背了人们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全部知识和波动理论的实验基础。尽管他的实验已经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公式,他仍然认为这个公式依据的物理学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密立根不仅在科学上表现为保守性,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为保守性。政治上、社会观上与审美观上他都倾向于传统主义者。他是共和党的坚定拥护者,因为他认为共和党具有渐进性与文明的一切特征;在艺术和建筑上他对现代艺术表现出的“彻头彻尾的病态”颇有微词。

密立根对科学的其他贡献还包括对 X射线的研究,他从事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逸出金属表面的实验研究、以及一些金属的 X射线研究,发现了近1000条谱线,波长直到13.66nm,从而有助于把 X射线谱和光学光谱连接起来;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密立根在宇宙线方面也做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实验数据,发现了宇宙线的纬度效应的大小与经度有关;纠正了早期有人认为宇宙线是由光子组成的观点。密立根对美国的物理教育事业也做出了贡献。1921年起,密立根任教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他的努力,终于使该校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

7、泡利:上帝之鞭

泡利是20世纪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对量子力学、量子动力学、相对论、基本粒子物理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发现了描述电子能量状态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了中微子假设,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艾伦菲斯特给泡利起了个绰号“上帝之鞭”,它形象地刻划出泡利作为旧量子理论最严厉批评家的地位。

在20年代初期,泡里完成了量子理论的某些最困难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在要求旧概念的一种全盘的、革命性的变化,谁也不像泡利那样激进,无论是海森堡、德布罗意或者薛定谔都比不上它。这种批判和激进的态度更多地表现在与玻恩的口头谈话中和与友人的通信中,因为在那种场合可以不用外交辞令,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泡利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陷入量子危机的困难的深度,从而竭力阻止人们对旧量子理论修修补补的解决办法。

泡利也有自己的弱点,破的多,立的少。泡利自己说过:“我在年轻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革命者。我当时觉得,物理里有重大的难题来的时候,我会解决这些难题的。后来,重大的问题来了,却被别人解决了”。由于泡利较少地看到他人观点中的优点,较多地注意他人观点中的缺点,因此他有个口头禅,每次发言他总要说“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他似乎跟别人不相容,对此有人戏称为“泡利的第二不相容原理”。

1957年,吴健雄与她的合作者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对于这个实验,泡利当初坚决认为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他不相信上帝是一个无能的左撇子。后来听到实验已经做出后,泡利几乎休克。

8、爱因斯坦:是保守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没有人会否认早期的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的革命者。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古典力学的革命性颠覆;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给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们对晚年的爱因斯坦的评价则不尽相同。

对量子力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的统计规律和统计因果关系(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和玻恩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爱因斯坦不认为是完善的、独立的理论。他认为采取统计规律的必要性是暂时的现象,是一时被迫采取的措施。

在1927年和1930年两次索尔威大会上,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但爱因斯坦的论证既没有说服玻尔,也没有说服更年轻的物理学家们。后来爱因斯坦部分地接受了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但他不再坚持认为统计解释是错误的,但他认为统计解释是不完备的。1935年5月,爱因斯坦同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一起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即著名的“EPR悖论”,再次对量子力学进行责难。也许,爱因斯坦的深刻批评和严格检验的精神,推动了量子理论的进一步探讨,他对哥本哈根学派实证主义倾向所进行的批评也不是无的放矢。但是,他把规律的统计性质排斥在基本理论之外是不正确的。由于他没有完全摆脱机械论的影响,对量子力学怀有明显的偏见,使他后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当时量子理论发展的主流。

第三篇:论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浅析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系:法语系 班级:3班 学号:20201205030072 姓名:方婷婷 摘要:两场震惊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也有着很多不同点,历史背景下,中国状况比法国当时更让人堪忧;思想基础上,法国资本主义思想更加深刻明确,中国就显得软弱和被动;革命过程中,法国大革命更加轰轰烈烈;历史意义上,法国大革命更大留下的是是确立了一整套政治大变动的模式和典范。关键字:背景 思想 革命过程 意义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代表封建特权阶级利益的旧制度体系。122年后的10月10日夜里,武昌的几声零碎的枪响,在这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中国 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辛亥革命。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两场革命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在各自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两场革命也是大不相同的,这里我将简单论述一下它们的异同。

从历史背景来说:法国大革命,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而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1】 马迪厄在其书中提到:“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度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度里。贫穷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激变往往是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2】法国大革命就起源于这种社会大激变。而20世纪初的中国状况更让人恐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而且其签订也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愿当‘洋人的朝廷’”。【3】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除此之外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赔款等,财政开支激增了4倍之多。然后就不断增加民众的税收,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两重主要矛盾导致了辛亥革命的诞生。两国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为了推倒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情况下爆发了革命。只是辛亥革命还担负着打击帝国主义,挽救当时摇摇晃晃的中国的重任。

在思想基础上:欧洲的启蒙运动用其理性之光驱赶黑暗,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正在发生。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例如盂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法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也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而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力量更壮大,经历了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更成熟,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出较完整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理由和将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雏形。与法国相比,中国人的思想启蒙要艰巨得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不断发展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一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在民族危机加深,群众自发运动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过救民的道路。但“这种思想变革只局限于中国的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群体。孙中山的革命宣传。大多局限于海外华人当中。”【4】在此看来,在思想上,法国大革命的理念是坚定的,尖锐的,主动的,而中国的民主革命思想就显得有些软弱而被动。

在革命过程中:法国大革命显得繁琐冗长。由于财政困难路易XVI被迫召开的三级会议,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毅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吉伦特派的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人的统治。辛亥革命的过程就显得简单些了,在思想和组织基础都奠定好的革命形势下,1911年10月10日,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一时间,大江南北,到处燃起了革命的烈火。到1911年底,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只是这个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至此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法国大革命历时5年,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人民在革命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辛亥革命就显得轻柔些。且辛亥革命指导思想局限于推翻清政府,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两场革命在彻底性上走向了两个极端,法国大革命取得成功,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而辛亥革命没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从历史意义上:“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或正在摧毁(因为它仍在继续)旧社会中贵族制和封建制所产生的一切,以任何方式与之有联系的一切,以及即使带有贵族制和封建制最微小的印迹的一切⋯⋯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5】“法国大革命采用暴力手段矛头直指国王的权力,法国也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革命。”【6】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正如列宁所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7】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列宁也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8】 “法国大革命本身最重要的遗产是确立了一整套政治大变动的模式和典范。而这套典范已为各地起义者普遍采用。”【9】两次革命都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深刻影响了人民走向民主与文明的历史进程。

【1】 http://baike.baidu.com/view/7189.htm#1 2013.5.20 法国大革命百度百科 历史背景

【2】(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4】 《浅析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异同》孙文沛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2011年第11期

【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60)【6】 http://baike.baidu.com/view/7189.htm#6 法国大革命百度百科 2013.5.20 【7】 《列宁全集》(第2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 1990(P160)【9】 《革命的年代(1789-1848)》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第四篇: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异同比较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异同比较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掌握这两个会计准则的异同,更好地在小企业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掌握这两个会计准则的异同,更好地在小企业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

相同方面

(一)制定依据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管理会计档案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不同方面

(一)适用范围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按照制度规定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若选择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就不能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看,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也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二)会计科目设置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比《企业会计准则》少设了25个一级科目。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因此可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部分科目进行归并,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合为

应收股息科目,原材料和包装物归并为材料科目等。第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简化或者没有某科目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从而可少设。如资产科目少设了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各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未确认融资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负债科目少设了应付股利、预计负债、应付债券;所有者权益科目少设了已归还投资;损益类科目少设了补贴收入、以前损益调整。

(三)账务处理不同

1.资产清查的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小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生资产的盘盈或盘亏时直接进行处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简明扼要,与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符。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中已取消了资产待处理项目,企业在编报前必须将待处理的资产进行处理,因此财产清查还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多余。

2.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难确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进行较多的职业判断,而小企业会计人员少,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更少,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跌价或坏账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3.简化长期投资的核算。小企业投资的业务比较少,按重要性原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简化了的成本法或简化的权益法核算。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法的规定,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应由本企业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制度中不要求严格区分投资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的分配还是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的分配,但如果在投资当年取得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属于以前实现的利润,则应冲减投资成本。《小企业会计准则》权益法简化核算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取得投资时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小企业会计准则》权益法的规定,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扣除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入账,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不对该差额进行摊销。

第二,不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权益法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应根据小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但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具体解释中只要求在被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时,小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同时增加或减少投资收益,而没有规定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没有设三级科目,也无法反映是否要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笔者的理解是为了简化核算,不对其进行处理。

4.简化了专门借款费用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要求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专门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挂钩。这简化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手续,但可能会导致资本化金额夸大,进而多计固定资产价值,少计本期利润,但长远看又会使未来时期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5.简化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计量。《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价款和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作为其入账价值,这避免了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较为繁琐的计算。

6.简化了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计算出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可见,所得税的账务处理采用了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付税款法,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而不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加以反映。这简化了时间性差异的核算。

7.其他资产核算方法的简化。《小企业会计准则》还简化了一些资产的转移价值核算方法。如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要求采用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法,没有要求按五五摊销法;短期投资期末按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计量,不需要分项比较计量,在短期投资转让时可不结转其已提的跌价准备。

8.待转资产价值核算不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待转的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的价值。外商投资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年终企业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财政部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

(三)》中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运用扩展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所有企业。

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小企业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了小企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还包括了接受现金资产的捐赠。其账务处理为:小企业接受货币性资产捐赠时,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期末如果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期末如果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应纳所得额,分期进行上述转账处理。这使小企业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更全面,核算也更趋于合理。增加了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根据财政部2003年5月15日发布的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及时地增加了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用以规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的融资业务的会计核算。

(四)财务报告方面的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只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而且报表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根据小企业业务比较简单,有些业务发生的可能性很少的情况,删除了若干项目。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中减少了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递延税款借项等项目,负债中减少了预收账款、应付股利、专项应付款、递延税款贷项等项目,所有者权益中减少了已归还投资项目。利润表中减少了补贴收入项目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写法简化

如《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总说明的第12和13条中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的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原则,在以后的各项资产计价中不再重复这两类业务中的资产计价方法,这减少了制度的篇幅,阅读起来更简明。而《企业会计准则》中在规定每一种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时都要重复说明,以非货币性交易换的资产和以接受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如何确定其入账价值,写法上不够简化。

(二)简化了核算方法

通过上述不同方面的比较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比《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简单。如合并了4个一级科目,减少了25个一级科目;基本财务报表项目减少了9个;部分资产计价方法简化了,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计价;有关会计事项的核算方法简化了,如资产清查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所得税的核算、期末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不是更改核算方法,处理上仍保持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以便将来随着小企业规模发生变化,转换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可减少需要调整和说明的内容。因为我国划分小企业是以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额和雇员人数及是否对外筹资为标准,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五篇:试析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异同

试析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异同

试析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异同

《应用写作》XX年第3期曾刊发童丰生的《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区分》(以下称童文),该文提出了为什么性质相同的两则材料分别写成决定和通报的问题,并从出发点与侧重点不同、标题写法不同和正文的组成不同等三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区别。但笔者认为,童文并没有完全揭示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区别。在现实写作实践中,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标题写法常常毫无二致,并且正文的组成也相同或相似。

所以,正确解读奖惩性决定与表扬

批评性通报的异同,对于用准用好这两种公文并发挥其各自的现实效力就显得尤其关键。

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异同。

一、发文目的

奖惩性决定与表扬批评性通报都是对人或事进行表彰或批评,目的都是通过对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表彰奖励或批评惩戒,奖功罚过,以树立先进模范典型,惩戒违纪违法行为。

但两者发文的着眼点不同。正如童文所言,“奖惩性决定重在处置,它的着眼点在于奖惩有关单位或个人”,即着眼于对象。奖励或惩戒虽然也是一种表彰或批评,但它显然不等同于一般的表彰和批评,存在程度和等级的差异。所以,笔者认为,被奖惩的“有关单位及人员”应该是指:贡献突出或错误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单位或人员,因而奖惩性决定的制发要有政策和法律依据,决定事项要明确突出。

而表扬批评性通报着眼于事实本身,重在晓谕和教育。表彰先进的通报,发文目的首先是告晓有关单位和人员,有谁因何事受到了表彰,对先进者是一种鼓舞、激励,对后进者是一种鞭策、教育;批评性通报的目的则是:让人们知道错误,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引以为戒。所以,表扬批评性通报的制发只要注意选准、选好典型,就能达到鼓舞、激励和鞭策、教育的目的,不必非要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才能通报表彰和批评。

二、发文时效

时效性是行政公文写作共有的特征,奖惩性决定和表扬批评性通报当然也不例外,但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对制发时限的要求有差异。一般说来,表扬批评性通报要比奖惩性决定的时效性强。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及时通报才能更好地推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坏人坏事,反面典型,及时通报才能更好地起到警示作用,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所以,一旦现实中出现好人好事或违法违纪现象,只要其具有典型意义或鉴戒作用,就可给予通报表彰或批评。如果先进事迹显著、贡献突出或者错误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就可以依据相关政策和法律再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荣誉)上的奖励或惩处。

例如,针对某次考试,一旦出现考生的违规行为,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及时进行通报,以杜绝类似事件的继续发生,对其他考生起到警示作用。然后再报请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做出处理决定。某个问题一经决定,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强制性。当然,如果预先就有针对某种行为而制定的相应处置措施,只需照章办事,那么使用表扬批评性通报或奖惩性决定皆可,这时两者在制发时限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

三、标题拟制

童文认为,“奖惩性决定的标题中常常含有处置性动词,诸如授予、处理、给予等动词”,而“表扬批评性通报的标

题中一般不使用处置性动词”。其实处置性动词在标题中的使用是公文标题拟制的共性,公文标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事由”部分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其语句一般由动宾短语构成。因此,是否含有或使用处置性动词并不是表扬批评性通报或奖惩性决定标题写法的区别。在实际写作中,表扬批评性通报或奖惩性决定常常都使用处置性动词,特别是表彰性决定和通报,几乎没有不使用处置性动词的。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XX省重点建设项目优胜奖和建设功臣的决定》(闽政文〔XX〕35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闽政文〔XX〕61号)。

下载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英法革命异同——基于保守性与彻底性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分析 我国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两大分支,其中,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自从事业单位会......

    2018考研数学一与数学三异同分析大全

    2018考研数学一与数学三异同分析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问题一:数一和数三有什么区别?各包含什么内容? 答:数学一与数学三的区别如下 一、适用专业不同 (数一)......

    关于《鲁豫有约》与《杨澜访谈录》异同的分析

    关于《鲁豫有约》与《杨澜访谈录》异同的分析 电视谈话类栏目在西方电视界已有多年历史,形式与风格都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新的栏目形式一出现,便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十......

    对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异同的分析范文合集

    对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异同的分析 健美操和体育舞蹈运动带着浓郁的艺术色彩,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蕴藏着审美教育的内涵进人高校,颇受学生的喜爱。 根据运动训练学项群训练理论,健美......

    比较分析贾宝玉与薛蟠形象的异同

    湖南第一师范(课程设计) 比较分析贾宝玉与薛蟠形象的异同 摘要: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诸多学者对这部奇书的评价经历百年依然如火如荼。不论是从环境描写或人物刻画上都被历代文......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从昨天看完程亮先生转贴的文章,我的头就肿得象粽子,单说文章里提到的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名人名字,要想理清他们的思想和看“一部分”他们的著作,我这辈子就没可能再做别的什么事了......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从昨天看完程亮先生转贴的文章,我的头就肿得象粽子,单说文章里提到的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名人名字,要想理清他们的思想和看“一部分”他们的......

    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异同分析2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配对象的基准。经调查,80后、90后大学生最不看重的五项择偶标准完全一致,分别是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信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最看重的五项择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