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反应性测定与分析
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反应性测定与分析
卫生系统反应性是衡量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工具,也是卫生系统改善卫生服务的重要参考。本研究对四川省农村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权重分配、水平与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试图对四川农村的卫生系统反应性进行初步的评估,并寻找改善卫生系统服务的着力点与重点关注人群。
卫生系统反应性(responsiveness)是指卫生系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卫生系统中改善非健康方面的普遍的、合理的期望[1,2]。它是医疗卫生机构对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知和适当的反应【3】,与医疗服务过程中“顾客”对卫生服务的医疗技术部分的满意程度存在着相关性【4】。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健康和筹资公平性并列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三大目标。仅就卫生系统的反应性目标而言,它又包含了提高卫生系统反应性的平均水平与降低卫生系统的不公平性两个层面。【5】水平主要是考察反应性的质量,分布主要考察反应性在人群中的公平性。【6】反应性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核心内容包括二大方面及8个部分,即反映“对人的尊重”的尊严、自主权、保密性、交流和反映“以患者为中心”的及时关注、社会支持、基础设施的质量、选择性。世界卫生组织为便于对反应性的研究及进行国别比较,探索并公布了相关的计算方法与各部分内容的权重,我国学者已使用该方法与权重进行了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研究。【7-9】在2005年世卫组织的多国调查研究报告中(Multi – country Survey Study on Health and Health System’s Responsiveness ,MC2SS),专家对反应性内容进行了调整,但在内容调整后并没有对各部分的权重进行重新的赋值。另据我国研究者发现,能否将世卫组织提供的权重直接运用于我国的反应性研究尚待商榷【10】,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反应性的权重分配并使用该权重对四川省农村医疗卫生系统的反应性水平和分布进行测算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研究先通过对七位专家(包括两名农村基层卫生管理行政人员、两名农村卫生管理研究人员、两名农村基层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与一名农村新农合管理人员)的访谈结合统计方法确定权重比例,再随机选择了60名知情人(包括卫生行政人员、医务工作者等)以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关键知情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以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反应性各部分内容的权重。优序图法由P•E•moody于1983年提出,在多个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11】。多输入优序图法是为适合集体决定在简单优序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示集体中的决策者多个表态均一一输入至优序图中。本研究请每位专家对反应性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通过对选项的赋值(赋值情况见表1)将自己的选择数量化,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各专家的选择意见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权重。
1.2.2 以likert量化法将“关键知情人”问卷的选择项分为5个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依次赋以5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对反应性各组成部分进行评价以获得评分,然后按照世卫组织提供的反应性水平与分布计算公式结合前面确定的权重测算四川省农村基层卫生系统的水平与分布状况。
2.结果
2.1 多输入优序图法确定的权重。按照多输入优序图法将七位专家对反应性的“对人的尊重”与“以病人为中心”各四个部分的两两比较评分结果汇总如图
一、图二。对汇总结果进行总和检验和互补检验确认结果无误后,再将每个部分的赋分除以该部分的总分值可得到各方面在所在部分的权重【12】,然后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两大部分的系数分配为依据计算可知最终的各方面权重。其结果如表2。
2.2 反应性的水平与分布状况。
2.21 反应性的水平状况。研究结合“关键知情人”调查所得的各领域粗分均值与世卫组织开发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四川省农村基层卫生系统的反应性。世卫组织开发的计算公式根据本研究所得的权重数进行调整如下:Y=0.175v1+0.095v2+0.09v3+0.14v4+0.155v5+0.125v6+0.115v7+0.105v8(v1-v8分别为反应性的各个部分得分的平均值)。对60个“关键知情人”调查所得粗分均值如表3,水平状况如图3。经过计算并将结果换算成0—1之间的水平值可知,县、乡、村级医疗卫生系统的反应性水平分别为:7.6,7.04,6.86。
反应性水平状况显示县级医疗机构在保密性、基础设施的质量与选择性方面优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乡级医疗机构在医患交流方面优于县、村级医疗机构,村级医疗机构在尊严、自主性、及时关注与社会支持网络方面优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
2.22 反应性的分布状况。根据WHO对脆弱人群的界定,知情人调查将“穷人、老人、妇女与少数民族”视为脆弱人群,研究利用知情人强度分数与脆弱人群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计算出不公平分数以表达反应性的不公平程度。【13】本次研究的不公平分数为0.83。四川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对普通人群及四类不同脆弱人群的不公平程度状况如图四。
反应性分布显示所有脆弱人群的反应性均低于人群平均值。穷人的不公平分数在所有方面均为脆弱人群中的最低,妇女的反应性在尊严、自主性、保密性、医患交流、及时关注与选择性方面优于其他脆弱人群,老人的反应性在基础设施质量与社会支持网络方面优于其他脆弱人群,少数民族的反应性在多个部分落后于妇女与老人,仅优于穷人。
3.讨论
反应性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衡量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工具。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其35个国家的1791次访谈对构成反应性的两大方面八大部分的权重进行了赋值。【14】本研究通过多输入优序图法对四川省的卫生系统反应性组成部分进行了排序,其重要性由高到底分别为:尊严>及时关注>医患交流>基础设施的质量>社会支持网络>选择性>自主性>保密性。在对人的尊重这一方面,四川省农村卫生系统的重要性排序与世界卫生组织存在着差异,而以病人为中心方面其重要性排序与世界卫生组织排序一致。
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从满足卫生服务购买者的需要出发以此工具进行了所有成员国的公平性排名,中国的反应性水平与反应性分布状况主要是以山东省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山东省的反应性水平与分布指数分别为5.2和0.91,【14】由于山东省的反应性水平与分布是于1999年测定的,四川省的农村地区反应性水平优于山东省并不能说明四川省的卫生系统反应性优于山东,仅能从一个侧面证明经过世卫组织的推广与国内学者和实践者的探索,卫生系统反应性已经成为衡量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参照系,反应性理念的推广使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的各地区卫生服务组织均将其视为优化服务提供的重要标准。国内学者已经将反应性研究应用于卫生服务研究领域,并通过研究证明反应性与卫生服务内容与质量存在较强关联性。【15】四川省农村卫生系统的反应性水平现状说明反应性水平总体较好,但反应性分布指数显示四川省农村卫生系统的服务公平性较差,说明脆弱人群从卫生服务提供组织获取的符合其需求的卫生产品较少,农村卫生系统仍然需针对脆弱人群设计更良好的服务包与非医疗技术部分的产品。
四川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的反应性存在着差异性,尽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其反应性在多个方面均不是三级网络中最好的,甚至在社会支持网络方面还差于乡、村两级机构,但是从总体而言其反应性仍然是三级网络中最优的。在保密性、基础设施的质量与选择性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尤为明显,这一结果反映了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业务指导中心县级医疗机构的资源的配置是最优化的,而县级机构对病人隐私的保护意识也是最强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自主性与保密性方面差于县级与村级医疗服务机构,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县级机构的医疗资源优于乡级机构,其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态度与服务意识也强于乡级机构,另外一方面村级医疗机构其地理位置为服务购买者提供较好的可及性医疗产品且大量的村级医疗机构处于乡土社会较强的人际网络覆盖之下,村级机构在服务态度方面也会优于乡级机构。村级医疗机构在医患交流、基础设施的质量与选择性部分差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四川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仍然呈现“倒金字塔”状。尽管其服务半径辐射面广,但其资源并不能有效供应农村居民的所有需求,另外服务过程中因购买者的文化所限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中针对服务内容的互动偏少。
四川省农村卫生系统的反应性分布状况显示针对脆弱人群进行特异性的卫生政策倾斜与服务设计,可以在资源受限的不利因素下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进而改善对脆弱人群的服务质量。穷人在卫生服务的反应性上得分最低说明个人在医疗费用上的疾病负担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务购买及消费。穷人由于本身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加之患病给其带来的生产力降低与资源损耗可能加剧健康状况的恶化。尽管四川省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通过“新农合网络”的覆盖形成了良好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但是针对大病的医疗保险效用仍然不足。要摆脱农村居民“因病致穷、因病返穷”,仍然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投入,保护贫困者仍然仍然是卫生系统绩效改善的重点。妇女的反应性在多个部分优于其他脆弱人群,其原因可能在于由于妇女健康状况是评价地区人群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无论是卫生系统的管理者还是具体的服务提供者均将针对妇女的卫生服务提供视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服务机构在妇女就医过程中对其尊严、保密性、及时关注与医患交流等方面予以较多关注,而较多的针对妇女病患的专业医疗机构的设立与运行也有利于增加妇女就医过程中的自主性。老年阶段处于各种疾病的高发阶段,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是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老年人自身的发病特点决定其在就医的过程中对医疗资源的要求可能会高于一般人群,因此在反应性上的基础设施质量部分老人得分较高。目前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劳动与子女的供养,在反应性的社会支持网络方面老人也优于其他脆弱人群。少数民族的反应性在在多个方面差于其他脆弱人群,说明四川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少数民族人群在语言交流等方面的障碍使得卫生系统的反应性评价较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系统绩效改善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本研究针对四川省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反应性权重分配以及水平与分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于国内目前对反应性的此类研究仍然较少,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提升与公平性的实现以及其对健康效益的影响机制需要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二篇:农村医疗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口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农村医疗保险医疗制度农村保险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三种,一十适用于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二是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费医疗制度,三十适用于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我们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是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一些地方如山西、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合作医疗制度主要适用于农村地区,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不同的是,它并非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也没有国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而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济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普遍推行于60年代中期,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群众看病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大部分可以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因此,该制度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普遍采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基础,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各地几乎消亡。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
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医疗负担得到减轻,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中国农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满意度较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
(2)、宣传力度不够: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优化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1)、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民踊跃参加,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暂不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下拨到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不断完善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 要加强基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实行基金封闭运行,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和利息全部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补助。要建立健全既方便农民又便于监管的合作医疗审核和报销办法,实行基金使用管理的县、乡、村公示制度,把合作医疗报销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使用的专项审计。
(3)、进一步解决好贫困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的问题。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大的实际,在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试点工作中对农村救助对象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共同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
(4)、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要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人员,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药品供销体系和监督体系,规范药品供销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药品供应渠道,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5)、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建立终身教育制度,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扩大定向招生试点。研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倾斜政策,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县级医院也要建立对乡、村医疗机构的定点帮扶制度。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近年来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及时发现在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字宽 中国农村医疗合作50年之变迁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2.张维龙 张莉 多从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构建性讨论【J】经济体制改革
3.樊刚 公共选择与改革过程【M】现代经济制度(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情况分析与对策
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情况分析与对策
张兴荣
〔内容摘要〕 本文阐述了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针对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对策。
〔关 键 词〕农村医疗救助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民政局一、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基本情况
六盘水市各级民政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广大农村进村入户对农村医疗救助对象进行调查。在农村102552名(其中,五保户10083人,特困户92469人)“不救不活”的特殊困难群众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比例平均为75.8%,(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占65.3%)。在因病、因残致贫人员中,患大病人数,其比例为5%至25%左右。
2006年,全市共筹集到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45.1万元,救助贫困农村居民53474人(其中,资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52794人,全市五保户、特困户、在乡特困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合作比率51.48%,大病救助688人)。从整体来看,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框架。主要包括:救助申报制度、入户调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张榜公示制度、对象检查制度、基金管理制度等,全面规范了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发放救助金等工作程序,实现了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保证了救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全市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信息系统通报制度,设计了医疗救助统计台帐,今后将通过民政局域网向社会通报农村医疗救助的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我市的农村医疗救助内容,一是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目前,全市民政部门共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贫困人口已达5.28万。二是开展大病救助,主要是解决社会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虽然资助了贫困群众参加新农合,但是贫困群众要能享受到这两项制度带来的好处,首先必须自己有钱去看病,且看病的费用要超过一定的起付线。农村医疗救助在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后,还要一定程度地承担起帮助困难群众跨过“门槛”的职责,在救助方式上,我们主要是执行政策性减免和现金支付。
二、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开展的时间不长,各县、特区、区对救助对象的把握、对政策和制度的建立、调整、健全和完善也有一个过程,需要相互学习,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对近年来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和查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认识与进展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医疗救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没有很好地认识,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虽然从总体上来讲,现在全市四个县区都全部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但是同上级要求的规范性与老百姓对医疗救助要求的紧迫性,与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地位来讲,不太相称,还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工作进度。第二个方面是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一是救助对象问题。根据现行有关政策,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针对患大病的农村特困群众。但是有的县区还将所有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百岁老人、20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二是救助范围问题,中央、省、市三级民政、财政、卫生部门关于农村医疗救助的文件规定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是大病。然而,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生活都需要国家和社会救助才能解决,日常门诊就医都没有钱去看医生,患大病更是不能去医院医治。不把常见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变相地把五保户和特困户拒绝于救助之外。三是
救助方式问题。以“事后报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救助管理方式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太大的差别,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的设置给资金测算、支付、审核、审批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也给困难群众带来了许多障碍,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享受农村医疗救助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特困群众患大病并影响家庭生活。救助的金额也应根据特困群众的医药费支出情况而定。但是少数地方把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以医药费包干的名义平均发放,根本无法实现缓解特困群众就医看病难的目的。四是基金管理问题。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帐户,而是把医疗救助资金与其他社会救助资金一样由财政部门按照需求分期划拨,从而导致了上一年结余的资金有些没有结转使用。同时,也有的地方虽然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帐户,但由于前期基础工作不到位,造成了救助资金沉淀较多。五是救助时间的问题。一些县区采取每季度或半年审批一次,发放一次救助金的办法。没有做到及时审批、严重地影响农村医疗救助的效果。六是医疗服务机构监管的问题。在农村医疗救助过程中存在着过度用医、用药或用医、用药不规范,导致困难群众的救助低效益。打击了救助部门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医疗服务机构的形象。七是政策透明度的问题。一些地方担心救助的需求过大,救助基金难以满足,不愿意将救助政策公开。
(二)关于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支持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与工作基础薄弱上。
1、关于资金投入问题。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的投入不足。按照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在六盘水市范围内,共有10.3万“不救不活”的特殊困难群众需要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资助这部分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需要103万元。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全市农村,至2005年末,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2.68万人。同时,按年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计算,还有低收入人口37.06万人。对低收入农村人口,按65.3%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病返贫率来计算,全市有24.2万人。这样,绝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相加总数达到了46.88万人。按照10%的大病平均发放率计算,有4.69万人属于需要进行大病救助的人群。若按照每人每次大病救助2000元计算,共需资金9380万元。但是2006年,全市只筹集到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45.1万元(其中2005结转119.1万元,中央、省补助31万元,市财政投入3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6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一个方面是社会资源发动不够。在2005年和2006年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中,没有一分钱是社会捐助的。这说明还缺乏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宣传。资金的不足,导致了救助范围窄和救助水平低等问题。
2、关于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我市从市到县、乡三级都没有明确相应的医疗救助机构编制与人员,没有落实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没有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关于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问题。从六枝、盘县、水城县的实践来看,两项制度的衔接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救助与参合对象问题。农村医疗救助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困难群众中的五保户、特困户,这些人员是农村中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资助这部分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的规定。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的是全体农村居民。从实际情况讲,在农村,除了五保户、特困户之外,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也交不起参合费,需要政府的资助。二是关于起付线的设定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的是报销制度,发生了医疗费用并达到起付线后才能得到报销和减免。作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五保户和特困户,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即使这些人由民政部门资助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都由于起付线较高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需要寻找这两项制度之间的对接,让农村特困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四)关于农村医疗救助与其他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关系问题。从保障角度来看,农村医疗救助属于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救助角度来看,农村医疗救助属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农村社会救助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救助,与其他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就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的关系。农村五保供养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两项性质、内容、职责完全不同的制度设计。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承担了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治疗疾病的职责。不能把这种五保供养制度应当承担的责任,盲目地推给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来承担。二是与农村二十世纪六十年年代精减退职职工政策之间的关系。解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职工的治疗问题,有专门的资金渠道,也有明确的标准。它与农村医疗救助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绝对不能混同。三是与农村优抚政策之间的关系。有的县、特区、区在出台农村医疗救助政策时,却将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了农村医疗救助范围,不
管这些人是否符合救助条件。这些做法,混淆了农村医疗救助政策与优抚政策之间的界限,由于救助标准不高,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三、关于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农村医疗救助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推进,另一个方面是规范。逐步形成在推进中规范,在规范中推进的良好发展环境。具体来说,主要是抓好以下工作。
(一)在推进工作方面:
1、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各县、特区、区要认真执行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2005年全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意见》,降低或者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补助比例,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大病救助工作。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要资助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积极探索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对患大病后得到新农合优惠之后,自己承担部分仍然困难的特困群众要给予医疗救助。
2、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必须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投入,增加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总量。要按照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下发的《六盘水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来源,加大财政投入外,还应该从中央、省、市三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款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医疗救助基金。同时要充分发挥六盘水市慈善总会联系国内外社会各界的优势,调动民间各行各业知名人士捐赠医疗救助基金,将医疗救助基金做大。
3、及时修改农村医疗救助政策。结合工作实践,认真考虑修改农村医疗救助政策。从单一的大病救助转变为大病救助、常见病救助相结合,开展日常门诊救助,明确规范各有关医疗机构减免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尽快降低或者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封顶线,提高救助的比例,扩大救助病种。同时要改变目前的“事后救助”方式,探索开展事前、事中、事后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
4、要加强政策能力建设。完整、准确地掌握救助政策是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出台相关的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定期组织干部培训。针对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培训,解决政策上的空白和盲点。二是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对市、省内外在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的地方,多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多召开经验交流会,大家通过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
5、要加大宣传和协调工作力度。农村医疗救助是供需双方和政府部门三方的事情。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必须三方积极协调配合。要明确自身需求、权利、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大农村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农村五保户、特困户这些“失语症”群体真正掌握有关救助和医疗信息,规范自身的用药行为,克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要进一步争取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对救助对象在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时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
6、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通过调研,了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病分布、农村居民医药费用和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以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和完善政策,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医疗救助的层次和水平。
(二)在规范管理方面,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要建立档案管理与备案制度。要将农村医疗救助的主要环节,如申请、审核、审批与发放等环节形成的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各县、特区、区民政局要按照统一的要求,装订成册,由专人负责管理。同时,也要对当地农村医疗救助对象进行排查摸底,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备案制度。
2、要形成定期统计与通报制度。这项制度既是规范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推动工作的有效形式。市、县、乡三级民政部门都要定期将农村医疗救助人数与资金配套情况逐级上报,并形成定期通报制度,使农村医疗救助在规范中前进。
3、要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监督主体是上级民政、财政、审计和有关纪律检查部门。每年一次到两次。对下级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尤其基金管理与发放等情况进行定期抽查核实,保障农村医疗救助公开、公正与公平的开展。
4、要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信息管理制度。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在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得较快,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要充分利用建立数字六盘水和数字民政的契机,加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县两级财政也应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农村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和提高农村医疗救助科学化管理水平。
总之,通过规范与推动两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医疗救助的效能和效率,让更多的农村困难居民从国家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四篇: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范文]
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时间:2014-07-14 作者:曾海军
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随着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扰乱了医疗卫生管理秩序,而且加重了群众看病负担。为此,笔者结合四川德阳中江县检察院近五年来查办的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对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现状作简要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
中江县检察院坚持以查办“涉农惠民”职务犯罪为重点,集中精力打击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2009年以来,中江县检察院共查办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10件16人。其中,贪污案9件15人,行贿案1件1人。
二、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发案率呈急剧上升趋势,涉案罪名相对集中
从发案率来看,中江县检察院查办的10件案件中,2009年至2011年共查办2件4人,占查办总数的20%;2012年查办4件5人,占总数的40%;2013年查办4件7人,占总数的40%,发案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从涉案罪名看,主要是贪污、贿赂职务犯罪,罪名相对集中。
(二)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行为相当隐蔽
在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中,涉案人员有的利用职务之便、以收入不记帐等手段贪污;有的在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过程中,收受或索取药商的回扣;有的利用医疗单位修建、改建工程项目的便利收受贿赂;有的利用医疗机构招聘工作人员之机收受贿赂。与其他部位的贪污贿赂犯罪相比,发生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贪污贿赂犯罪更具有隐蔽性。尤其是收受药品推销商贿赂案件中,受贿人往往与推销商私下谈好回扣比例,并达成“攻守同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案件发现难、取证难、突破难。
(三)共同犯罪比重大,单位负责人作案比例高
在中江县检察院查办的10件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6件12人,占查办总数的60%;涉案人员为单位负责人的5件5人,占查办总数的一半。从查办案件情况来看,这些单位的涉案人员往往与本单位财务人员相互勾结,通过采取不入账、做假账等方式侵吞公共财产据为己有并私分。同时,涉案人员为单位负责人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往往是该单位负责人的家属在本单位的财务部门工作,这就为其贪污腐败提供了土壤。
(四)作案时间长,犯罪次数多
该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是长期在医疗系统工作,熟悉行业工作流程、财经管理制度等,再加之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措施,他们一旦发现漏洞,就会长期潜伏,肆无忌惮的频繁作案。
三、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
(一)思想认识错误,人生价值观扭曲
从办案情况来看,多数涉案人员只注重对业务知识的专研,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淡薄,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认识不清,对违法犯罪的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这些人一般意志比较薄弱,抵不住诱惑,经不起考验,在腐朽思想的点滴侵蚀下,逐步偏离了正常的人生价值轨道,最终沦为阶下囚。
(二)医疗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调控手段还不健全,医疗卫生系统仍处在“医药合一、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医院不能靠治疗来生存和发展,就只能靠医生开药赚取利润来维持医院的运转,这就在无形中加剧了医务人员和药品、器械供应商的相互勾结,从而为职务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另外,由于在药品、器械采购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医院就采购渠道、品种、数量、价格等方面拥有绝对的自主权,采购权集中在医院少数负责人手中,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埋下了犯罪隐患。
(三)行业潜规则驱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由于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秩序不规范,许多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医疗机构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不择手段地拉拢、贿赂拥有药品采购权和处方权的医务人员,在金钱的引诱下,少数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良知丧失,大肆非法收取高额回扣,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四)财务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
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资金流失或财务混乱将严重阻碍医院的良性发展。目前,不少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措施,漏洞较多,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责任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基本上就是本单位负责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这就为单位负责人个人贪污或与财务人员共同贪污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预防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狠抓医德建设
预防医疗系统职务犯罪,要筑牢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防线,强化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建设。首先是要大力倡导救死扶伤的医德风尚,扎实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警示医务人员廉洁从业,增强其防腐拒变的能力。
(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
目前,国家对综合性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是位于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还有待提高。由于经费有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就想方设法“挣钱”来使医院得以正常运转,客观上就造成了医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因此,要逐步改革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和培训力度,打破医院“以药养医”的怪圈。同时,积极探索 “医药分离”改革,把药品经营从医院剥离出来,让药品销售利益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消除医院对药品利益的追求。
(三)规范药、械采购,不断完善集中采购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采购活动,就要完善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让整个采购环节一律在网上公开招标进行,从而提高药品采购的透明度,杜绝药厂及代理商直接向医院推销产品,防止药、械采购中出现收受回扣的行为。同时,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整顿,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新进药品和贵重药品评审制度,综合全系统临床使用量和医疗效果,控制新进药品和贵重药品的采购和临床使用。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要在掌管人、财、物的岗位上,建立有效防范以权谋私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约束机制,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既能依法行使好权力,又能真正使其成为被监督的对象。对于财务收支管理,要严格实行财务部门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单位负责人检查把关的流程。对单位敏感部位和环节,要进行权力分解,加强权利监督,在重大事项上要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决策制度,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五)坚持惩防并举的原则,坚决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要坚持惩治与预防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个案分析、类案研究,掌握发案规律,扎实有效地开展预防工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对于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同时,要积极帮助发案单位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防控机制,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廉洁行医,服务人民。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民检察院)
第五篇: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分析及借鉴
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分析及借鉴
作者: 时间:2010-07-10 浏览次数:2413 次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日本、泰国、巴西和墨西哥在农村医疗保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对上述四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进行了系统介绍,从而提出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时值得借鉴的几点建议。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以农村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70年代的90%降至80年代的不足5%。尽管国家从90年代以来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任务,并且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没有奏效。对于如何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国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在一个探讨和探索的阶段。而通过研究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无疑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一)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日本农民可享受的医疗保险主要指的是“国民健康保险”,该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和保险费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保险费根据每个被保险人的标准年收入的百分比交纳,每年核定一次,其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适当减少交纳。日本农村医疗保险支付水平较高,给付的主要是医疗费用,它是以家庭为单位,其给付范围包括:诊疗费及特定诊疗费的70%、高额诊疗费、助产费、丧葬费、育儿补助等。
2、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1)法制健全。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在其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相应的法律制约,保证了机构运行畅通无阻。(2)管理层次清晰。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职责划分明确,层次清晰,各机构配合默契,使复杂的医疗保险体系运行有序。(3)监督机构健全。为能够及时纠正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偏差,避免失控,由代表各自不同方面利益人员组成的监督审查机构被赋予了绝对独立的职权,受法律保护,避免出现监督过程的利益偏向。(4)农村医疗保险和针对雇员的健康保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且具有排他性。二者不仅保险收入构成不同,而且保险费在他们的财源中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比重较大。
(二)泰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泰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泰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实行健康卡制度。对贫困农民,由政府出资发给免费健康卡,对一般农民,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个人缴费500铢,政府补助500铢,由政府发给统一印制的健康卡,全家都可凭卡免费享受医疗保健服务,超过5人者需再购一卡,5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享受免费医疗。为推动健康卡的发行,政府规定只有当全村35%以上家庭参加时,政府才给予补贴。健康卡所筹资金由省管理委员会统筹,90%用于支付医疗保健费用,10%用于支付管理费用。健康卡可用于医疗、母婴保健和计划免疫。健康卡持有者持卡到健康中心或社区医疗就诊,当健康中心或社区医院认为需要转诊时,可转往省医院或地区医院,直至中央级医院就诊。健康卡持有者持卡到公立医院就诊,除了规定的自费项目以外,可就诊8次,每次有最高限额,由就诊单位向省管理委员会结算。如到私立医院就诊,门诊费用自理,住院费用在年限额内按月均3000铢补助。为了配合健康卡制度的实施,泰国政府承担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泰国的乡村卫生服务由政府投资兴建机构,配备卫生人员和装备,提供大部分维持费用以及必须的扩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开展预防工作的业务经费,其余部分由政府组织村民集资解决。在管理方面,泰国的乡村卫生服务由卫生中心管理,其基本职能是在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全乡的预防保健工作。乡村卫生中心主任是政府官员,代表政府负责全乡群众的健康工作。
2、泰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泰国最基本的卫生健康保障除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外,是用消费余额限制所得到的医疗保障,在操作上方便易行,运行成本低。有利于医疗卫生费用的控制。泰国农村实行的健康卡制度,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使一个区域的资金筹集、因病造成经济损失的分担及医疗保健集于一身,能够在基层单位提供较好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对于保障基层百姓的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三)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巴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巴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行同样的医疗保险。农民医疗保险费用是以税收附加的形式交纳保险金,再加国家财政适当补贴,国家税收和财政补助约占保险基金总额的22%。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采取集中收缴、分散包干的办法,即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银行和财政筹集,根据各州和地区接诊人次上报的实际需要,经审查和综合平衡,将经费下拨到州,各州再根据预算,经州长批准,下拨经费。巴西的医疗保险事业统一由社会福利部管理,下设国家医疗保险协会,由该协会自办保险医疗机构。保险医院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除自办保险医疗机构外,还有一些合同私人医院和医生。居民患病后,必须首先在当地初级医疗机构就诊,经初级医疗医生同意,才能转到中级或高级医疗机构诊治。患者随意找医院或医生就医时,一切费用自理。
2、巴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全国城乡居民实行无差别的全民医疗保险,不论贫富都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力,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发展速度快,待遇水平较高。
(四)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墨西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工人及其家属参加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对农民的免费医疗救济,也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管理。该协会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它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组成。协会主任由总统任命,协会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制订经费预算和项目计划及审核执行情况,协会还逐级设立相应的组织,具体执行协会制定的各项政策。因为农业工人属雇员,经济收入有保障,所以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及支付方式上和产业工人一样。保险基金来自雇主和雇员交纳的资金和政府的少量补贴。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支出项目是: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费用,所属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设备更新,所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及投保者的医药费用。对于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服务由全国职工社会保险协会的农村事务部总协调员负责管理,由政府和协会签订协议,利用协会的人力和物力为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农民提供免费医疗救济,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农业工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由保险协会下属的医院提供,全国各级社会保险协会下设医疗机构为保险协会的参加者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医疗机构分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诊所;二级为综合医院;三级为医疗中心,是最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对协会成员的医疗实行划区逐级转诊的办法,大部分病人都能在门诊得到医疗。贫困农民则到由政府开办的医院就医,也可到政府与协会签定合同的诊所和医院医治。
2、墨西哥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各级政府参与,医疗保险组织开办医院,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较多。将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作为雇员在医疗保险上划为一个系统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同时对于偏僻地区的贫困农民政府还给予免费医疗救济。
二、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借鉴
从以上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来看,尽管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有各的特点,但归纳起来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所借鉴。(一)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健,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它要面向全社会,上述国家无不如此。而我国农民由于其收入水平偏低,根本无法真正享有医疗保障,所以,国家应当在医疗保障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社会保险的总体规划,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国政府应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当把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作为一项预算内财政支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并要根据财政状况不断地增加投入。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慈善捐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政策支持。国家或省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从而解决认识上的不同,保障和促进这一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地建立和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幅员广大,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农村实施统一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同时,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这与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各有各的特点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对于东部沿海及城市郊区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向城镇过渡,直至结合。对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在发展和完善现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尝试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再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目前重点是抓好脱贫致富工作和社会互助与优抚工作的发展,先解决温饱问题,同时鼓励农民根据自愿的原则建立合作医疗保险。
(三)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加强资金管理为确保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医疗保险资金筹集和支付过程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上述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这就要求我国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上至下逐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办公室和人员,负责有关农村医疗保险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对医疗基金的管理。实行独立建账、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实现资金运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资金的管理使用部门应定期向医疗管理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的督查、审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增加透明度,使农民放心,增强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
(四)加大乡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力度随着我国集体经济的解体,不少地方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也随之解体,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一些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相当严重,再加上国家与集体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又明显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已日趋尖锐。而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既是构成合作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这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责任,出资兴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卫生人员和装备等。所以,我国政府有必要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五)建立完善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援助制度国外对于贫困农民多是由政府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项制度对于维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来看,农村贫困人口还占相当比例,而我国政府的经济能力又是有限的,根本无力包揽全国农民的医疗事务,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专门针对有病却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贫困人群进行医疗援助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不失为一项替代性的措施。这样可以把医疗救助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贫困者得到真正、有效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