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实践活动
姓名:文玉洁.学号:12050342042.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年级:12级成绩:.2013年 08月 15日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王茅村,通过对该村近些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为农民居住改善条件。
二、实践时间:
实践的时间为期一周,从2013年8月5日至8月11日。
三、实践内容:
1.空心村现状
镇址跨县城22公里,镇域面积6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全镇共63个居民组,总人口1.07万人,耕地面积2.3万亩,是垣曲县境内最大的蔬菜基地,商汤曾建都于此,有亳城商汤古都遗址,境内有陶粒砂工业园,有华北最大喀斯特溶岩地貌“神仙洞”。王茅村共有12个居民组,总人口1801,耕地面积2100多亩,干果经济林1200多亩。
如今,空心村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对此进行调查。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
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这15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五十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据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场,每个打麦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五十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
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
第三个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3.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四、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
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五、总结:
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第二篇: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关于农村“空心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学院:廊坊师范学院院系:数信学院 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班级:姓名:王晓艳学号:
11级
11040432031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有关农村空心村现象,因为没有办法进行实地考察,所以通过对一些新闻报道和一些典型的空心村例子的分析,我总结了农村出现空心村现象的原因,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关键字:空心村、土地浪费、宅基地 名词解释:
空心村: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是指建了房屋、建过房屋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包括建了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不能居住的土地以及准备建房用的规划地三种类型。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价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具体来讲,一宗土地或成片土地在一定权利状态下某一时点的价格。权利和日期是构成地价的两大主要因素。地价的本质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土地权利及其土地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
一、调研内容
1、农村空心村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一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翻建老屋,改造旧屋,重建新屋。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农村建房逐步蔓延。新建住宅大部分分布在村落的外围或新建道路的两旁,而村落内不出现了数量不等的空闲房屋和闲置宅基地,有的形成了内空外建的格局;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中许多年轻人经过拼搏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和位置,纷纷把家安到了城里,造成原来的旧宅“人去房空”的现象,这就是中国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现象。从目前情况看,“空心村”的现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弊端: 一是浪费土地。建新房而保留原有住房,增加了房屋的闲置率,村民乱占耕地建房,“空心村”占用的土地,既不能耕,又不能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土地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各种建设滥用土地,我们的生命线将会受到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二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空心村”的房子多以木结构为主,有的是四合院、连片房,容易发生火灾。有的“空心村”内杂草丛生,老
鼠、毒蛇盘踞,对村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有的大片老房子里居住着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房子破旧,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对老人的生命有危险,对行人同样存在隐患。
三是严重影响村容环境。许多“空心村”变成猪舍、牛棚,造成粪便成堆,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既败坏了村容村貌,又影响村民出行生活。
四是宅基地纠纷增多。许多人出门在外,多年没有回家,对老宅基地的四至、界址已变得比较模糊。土地资源紧缺,随着村民拆建房屋增多,宅基地纠纷争执相应增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五是阻碍了村庄的发展。“空心村”多是农村老房子,地处村中心位置,要规划全村的道路、排污等公共设施,必须要经过村中心,中间位置卡住了,就影响了全局,所有建设都受到影响。而且“空心村”的存在,浪费大量的建设资金。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资本流入农村,农村住宅的更新频率远远超过了基础设施的更新水平,由于村庄建设的大幅度扩张,耗费了基础设施和村庄改造的配套资金。与此同时,空闲房屋逐步增多,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村庄内部的衰落,基础设施的薄弱,居住环境的恶化,使村庄的整体居住质量并没有因为新宅建设而得到改善; 相反,由于住房投资过大,生产性投资过小,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六是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
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社会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民富裕、农村振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尽早的解决“空心村”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繁荣,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1.农村基层政府没有规划意识。各地普遍存在规划意识淡薄情况,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村镇规划建设所有的名存实亡,有的与土管所两所合一各唱一台戏,有的干脆撤销机构分流人员。有些乡村干部随意批宅基地,对于得到新宅基地的农民又没有按照规定收回他们的旧宅基地;有些农民只要给村里和乡镇交一定数量的钱,或者同相关干部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自己选择新的宅基地,并且他们所选择的宅基地一般都选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将建房指标分割减小面积或干脆作废,变相纵容、故意怂恿农民超面积建房和未批先建,从而达到“创收”目的。
2.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
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老村庄因无统一规划, 宅基布局乱, 房屋间隙小, 出路狭窄。而许多农民相信“出门冲墙, 心灰意凉”;“厕所对厨房, 倒霉不吉祥”等封建信条, 尊奉“树挪死, 人挪活”的古训,或听信风水先生“宅大进财, 路宽出官”的胡言乱语, 纷纷向村外寻求“ 风水宝地”。以前由于不富裕, 无力重建新房,只能囚居于老屋。一旦富裕起来后, 为求“风水”, 就舍弃老宅破屋, 在村外或公路边修建新房, 以满足自己占风水、摆阔气、高人一等或“想致富, 临公路”的狭隘心理, 纷纷在村庄道路出口旁修房, 导致东边六七家, 西边八九户, 村中空闲一大片的现象。
4.农民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许多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占着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屋建成后不拆旧房;二是有的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老房子是祖业,再穷也不能拆祖屋,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三是有的农民认为拆旧建新不划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新房,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怕“老”人在新
房有霉气,并且旧房还可以用来堆放杂物及圈养禽畜;四是有的老房子是几兄弟或几户几姓共有,由于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建新房走了,有的还住在老房子,或者全部建新房搬走了,但由于先前居住产生的矛盾、隔阂以及补偿等问题导致房屋所有人间无法就老房子权属及拆建达成一致,导致无法拆除旧房。
5.旧宅基地纠纷多。一些农民的旧宅基地,或是祖传下来的,或是与人串换的,大都很不规则,因采光、通风、排水、出路等实际问题,很容易与左邻右舍发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难以相处。翻建新房时,高了惹人闲言,遭人忌恨;低了对己不利,心里别扭。倒不如弃旧图新,在村外找处新宅基地建房,省心省,悠闲自得。
6.农民缺乏土地法制意识。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罚款就让他罚吧,反正也不在乎这几个钱。
7.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农民通过经商等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还有些农民在城里打工站稳了脚跟,并落了户籍。这些人由于政策允许他们保留原来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责任田,所以他们的宅基地并没有上交,形成了空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愿将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乡下,怕人说闲话,就通过关系批地建房供养老人,因而将老房子闲置。在一些地方还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闲置。
8.自然条件的原因。有些老村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比如地势低洼、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人首先选择离开原来的旧宅,另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建新村,原来的旧宅也就成为了“空心村”。
二、“空心村”改造的困难和问题
“空心村”改造已成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并在一些乡镇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以下诸多问题和困难,使“空心村”改造举步维艰:
1.部分乡镇、村委会不够重视,规划意识淡薄,管理力量不足,服务不到位。“空心村”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拆旧建新还是整村搬迁、旧宅返耕问题,还要考虑道路、排水和关牛、养猪等实际问题,这就要规划,就要拆旧房,就要考虑新建住宅面积的大小、结构、朝向等问题,而这些都是一家一户无法全盘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靠乡镇和村委去帮助,但由于乡镇和村委重视不足,力量薄弱,服务不到位,现在大多数自然村尚无规划。改造工作也进展缓慢。
2.部分乡镇、村委会和土管、规划部门执法不严。建房审批未严格按村庄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建了新房不拆旧房的也未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等手段去做工作,去收回宅基地,导致“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3.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
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4.老房拆除难。农民“宅基地私有的”陈旧观念和“老房是祖宗家业不能拆”的封建思想还比较严重,加上老宅养猪、关牛、堆放杂物等实际需要,造成村庄规划难、老房拆除难,特别是要腾出自己的旧房宅基给别人建新房或建设公共设施就更难,致使“一户两宅”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5.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三、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耕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为民办事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精神,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尤其是乡镇党政一把手都要高度重视,按照村、镇所在地和公路两旁的自然村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的循序渐进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空心村”改造工作。
1.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肯定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么政府就要修改
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那么“空心村”的现象肯定也会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2.建议国家制定《村镇房屋拆迁条例》,按照农村的特点、传统和农民的要求,制定适应农村发展的房屋拆迁条例,用于指导农村建设,规范拆迁行为,做到村庄整治有法可依。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开展土地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向群众宣讲目前的国土资源形势和任务,大力宣传“空心村”整治的目的和意义,使群众明白“空心村”整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广泛开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有关农村土地、住房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性质、农民审批建房条件、耕地保护、村庄规划的认识,让农民明白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是属村集体,个人仅有使用权,并且规定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建房要先批后建、先拆老屋后建新房,并要按照村庄规划建设,为“空心村”改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大力宣传整治“空心村”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对乡(镇)村干部进行国土政策、规划建设业务培训,巩固工作积极性,克服怕苦怕难的心理。特别是驻村干部,要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每个村的整治,驻村干部就是整治工作的领导人,相关部门都要服从指挥。
4.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村庄规模的大小、“空心村”的规模,测准地形图,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庄的道路、供水、排污、电力等做出全面部署,使村庄建设可以按图选址,按图实施,减少浪费,保证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
5.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村民在审批宅基地时,必须拆除原有老宅,将老宅基地交还村集体,除合理分家析产外,不得以隐瞒、变通、买卖等手段规避老屋拆除、退回老宅基地,坚决防止产生新的一户多宅;除对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经县名城办认定,不予拆除,经过适当经济补偿后,统一收回村集体,修缮后开发经营或作公共场所,其他老屋一律实行新房建设前拆除。
6.加快中心村建设。科学规划中心村、整治村和搬迁村,在集镇、城郊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心村、移民新村的对象与选址,搬迁村实行只拆不建,不再审批新的建设项目,并规定撤并期限,整治村只允许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和拆建,中心村作为移民搬迁安置的重点,通过“空心村”改造和搬迁村用地置换等办法,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和接纳外来人员,在集镇安排宅基地,村集体可向宅基地安排对象户收取整理成本和区位差价,移民户可凭宅基地安排村证明迁入户口,城郊建造多层农民公寓,推行立改套,尽快落实选址,启动新的移民新村建设。
7.大胆创新,探索流转交易途径。搞好闲置宅基地的整理复垦,关键是要如何解决好宅基地的流转问题。一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交易新途径。在整理复垦宅基地过程中,要给农民明确村庄整治、旧村改
造腾退土地的产权界定、处置飞使用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充分考虑农民土地补偿及腾退土地收益,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安居,对接城乡用地供需,既使城市发展有了土地保障,有效配置建设用地资源,也使农村村庄规划走向正规,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复垦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的流转交易,以填补城市用地缺口,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项目。
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统,成为了解中国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生动地展现着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们看似陈旧,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们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伦理秩序、民风民俗、文化理念、建筑特色于一体,表达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亲切动人之处。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展开,抢救古村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已是刻不容缓。
空心村的改造将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十二五期间关键的的一步,它的改造将有力的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为我省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东净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Internet资源
2、《空心村改造》Internet资源
3、河北省永年县整治22个“空心村”节地造地千余亩 新华网
4、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5、刘冬梅,冯之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
6、谭善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7、韩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为例 摘 要: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对邯郸市魏县边马乡边小屯村进行了实地研究。“空心村”是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以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为例,通过分析“空心村”特点阐述其引发的社会危害结合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对“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有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空心村 农村发展 人口外流
一方面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魏县人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大量人员外出工作;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经济机会和种田成本高收益低的现状促使更多的人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对于那些在城市发展较好的人而言,一部分会选择长期留在城市,购置房屋;另一部分返乡人员由于交通方便等原因则较多倾向于在村庄外围建房。因此,人口的不断外流以及房屋外建等导致许多农村在村中心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一、空心村现状分析
1.空心村目前尚未有统一定义,我们通过对魏县边马乡的实地走访,认为魏县的空心村是:在市场化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规划管理体制落后、发展建设缓慢而导致大量农民外流、宅基地闲置、土地利用率低,进而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并且引发了连锁效应——农业生产空心化、公共服务空心化、基层民主空心化以及社会心理空虚化等的一种村庄表现形式。
2.空心村的特点。
一是人口密度递减,村民年纪两极分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农村人口呈现空心化。典型的就是90后就读的边马小学因外流人员子女在城里就近上学导致农村生源减少已经解散,00后的孩子大都是在几个村合并办学的紫岗小学接受教育,本该在父母身边玩耍的年纪却提早的进入了寄宿制学校,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是村庄宅基地闲置,土地利用率低。一方面,由于外出打工村民人数不断增加,部分老宅基地闲置抛荒,一些居民点长期无人居住;另一方面,由于沿袭了农村传统落后的选居模式,同时受风水、朝向、地势、交通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村居大多呈点状布局,自由且分散。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村庄土地利用率低下。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公共服务滞后。空心村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这导致了公共服务功能丧失和服务水平的滞后,造成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不便利。虽然修了几条道路,但居民点的连接程度仍不高。
3.空心村现象的危害。
一是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带来了“人走屋空”和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的问题,农村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建房用地规模扩大,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农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是农村居住环境日渐恶劣。空心村的中心区域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旧房、破房甚至是危房,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房子多数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空心村的出现一般都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尤其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城乡间经济差距的扩大,这种外流趋势势必会更加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意味着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减少,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四是村民自治质量难以保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但空心村现象的出现令这一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村民的选举参与率大大降低。我们所采访的边马乡边小屯村仍是大队公社时期的领导方式,公民普选仍未实行,由于身在外地,许多外出人员或是放弃选举,或是采取口头转告、电话通知和委托他人等形式投票,但这些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选举中原有公平的偏离。
五是乡村文化衰落,情感纽带断裂。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养老和留守儿童照看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魏县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现
“老无所依”、“幼无所靠”的状况,农村传统文化中血缘与宗族的观念受到了严峻 的冲击。
二、空心村现象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人口严重流失。魏县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其中,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尤为严峻。而人口外流直接导致了“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是调研县空心村的表现形式之一,魏县是人口大县,但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各村空心化十分严重。而人口流失的原因又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收入差异大引起的人口外流。随着我国城镇化
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城市工业化利润高,劳动力回报大;另一方面,弱势产业的农业由于利润和劳动边际生产率较低,缺乏吸引力,使得劳动力在两部门间形成大规模流动。我们采访了很多居民,他们都说在家种地根本负担不起家人的生活,去电子厂服装厂打工或随装修队工作赚得更多。(2)城乡基础设施资源不平衡。一些久在城里打工的人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环境,他们更向往城市的洁净优美。(3)城乡提供个人发展空间的能力差异。魏县是梨园之乡农业大县,既无名胜古迹又无丰富资源,全县招商引资能力大大降低,使当地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当地大部分较高学历的人才选择到大城市打拼,就业选择面更广,发展空间相较家乡大
2.农村规划相对滞后。(1)相关土地规划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低。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明确指出: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未明确规定已有两处或以上宅基地的处理办法,致使部分问题遗留。(2)地方政府整治意愿弱,土地规划存在随意性。当地政府由于整治资金、整治难度等治理障碍的存在,对空心村的整治意愿较弱,并且,在土地使用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对宅基地申请人情况、宅基地所在地等情况未予以严格核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空心村形态的蔓延。
三、空心村现象的解决方案
1.基于广泛征取民意的政府规划使农民真正实现安居。政府对空余宅基地的宏观调控。对村中废弃地、闲置地以及收回的部分住宅进行综合整理,交由村集体宏观调控。
(1)村集体可带领农民发展庭院经济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村民可通过购买土地的使用权发展庭院经 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城市人返璞归真的愿望愈发强烈。“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也变得触手可及,观光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将整理成片的土地退地还耕从而形成“乡村企业”:政府通过这一举措,整理出了大片土地,村集体应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成片的土地重新利用进行耕种,以庄园的形式形成“乡村企业”。(3)让收回的宅基地中可居住的房子进入流通市场。对于还可居住的房屋,撤并的成本太高,所以不妨使其重回流通市场,既可出售其使用权,也可以将它作为惠民工程补贴给贫困户或鳏寡老人居住,并收回其原住房。
2.村集体带领农民以产业兴农,促进产业提档升级。3.(1)因地制宜,依托其梨果资源,使其成为主导产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依托梨果资源,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科学种植,并提高果农的精品和品牌意识,在规范生产经营下共同打造出强而有力的基础产业。
4.(2)以文化背景为依托,打造文化与休闲一体的特色旅游。相较于文化旅游,休闲旅游
似乎更加引人注目,政府应着力打造文化与休闲一体的特色旅游。
(3)积极发展农家乐为主的庭院经济。鼓励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游等的产业化生产营销,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餐饮。以民俗风情、梨园风光、农家特色为卖点,倡导新体验,使其向第三产业转移。(4)以工业促农,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近年来工业化的发展受土地和节能减排
制约,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土地已不再是工业发展的瓶颈,此时政府应引入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升级产品等以实现工业促农,从而调整产业结构。
第四篇: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农村“空心村”情况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摘要: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一些地方的整治,加剧了村内大片土地的闲置和村庄向外围的无序扩张,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空心村“延缓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阻碍农业发展,浪费耕地;新农村建设应与“空心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整治旧村与规划新村、引导部分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等途经整治空心村,促进农村建设。
1.“空心村“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已快速发展,呈蔓延趋势。对于“空心村“,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农村硬件建设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多年来农村新建住房大多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是无人居住的残败老屋,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现象。这是农村现代化过
程中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限制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其二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具体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市,村里只剩下老、幼、妇孺人群,造成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现象。因此,“空心村“是一个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含义的概念。治理“空心村“在对农村宅基地建设问题进行治理的同时还要考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如留守儿童教育、空巢老人养老等一系列社会。
2.实践目的: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楼底镇邵家庄村,通过对该村近些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期望调研报告能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用法律和行政力量来推进空心村的改善。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为农民居住改善条件。
3.实践时间:
实践的时间为期一周,从xxxx年1月17日至1月23日。
4.实践内容:
4.1空心村现状。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这15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4.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据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类型区空心村主要原因与特点整治模式城乡结合部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产业与就业快速转型、农村人口非农化,以及管理缺位。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强化管理,遏制
“小产权房“的持续扩张。平原农村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缺乏规划导致建设无序,一户多宅。统筹城乡发展,规模化中心村(社区)建设,引领村庄整治还田。山地丘陵区受自然环境因素或基础设施影响而形成空心村;空心村现象不如平原地区普遍。协调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促进村庄迁建。草原畜牧区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等导致牧民定居点的空心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小城镇,促进村庄中心化和定居化。第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规划相对滞后,相关土地规划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基层政府制度执行力低整治意愿弱,土地规划存在随意性,对宅基地申请人情况、宅基地所在地等情况未予以严格核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空心村形态的蔓延。我国土地管理法第条明确指出: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未明确规定已有两处或以上宅基地的处理办法,致使部分问题遗留。
4.3空心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4.3.1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由于农民资金缺乏或者不足,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4.3.2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5.链接十八大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土地政策将长期保持不变,国家将严格保护农民群众在土地上的各项权益,这也就鼓励大家要舍得在土地上进行投资,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发家致富。
6.总结:
“空心村“问题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及时得到合理解决,才能按照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粮食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地挖掘农村土地潜力,充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整治村庄不合理用地布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落实和执行。只有这样,才可以彻底解决“空心村“问题,真正让“空心村“变废为宝。
第五篇:空心村调查
暑期实践报告
——关于空心村的调研
空心村,顾名思义,就是指农村建设上,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经济上,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出过年的十几天,其它的时间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因其农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树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
暑假期间,我在家乡一个月的时间内,针对空心村的问题对本村进行了简单的调研。这次调研,我感触颇深。现整理成报告如下: 调研目的通过这次调研,我希望可以广泛引起关注,寻求好的解决办法,对空心村问题进行全面的整治,提高村庄规划与村庄居民点土地和空间利用水平,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村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我国的农村建设。
调研内容
空心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陈旧简陋的泥石砖木平房难以满足农民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改善居住条件,越来越成为农民的头等大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老宅基地面积少,卫生差,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大多数新房建到了村庄周围和道路两旁,于是出现了“新屋不断村外建,老房破屋村内留”的现象,致使村庄占地面积逐渐扩大,其中空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越来越多,“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空心村”的造成,村庄面积扩大,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
一、政府部门疏于管理,缺乏规划。
长期以来,村民建房随意性大,想建哪里就建哪里,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只建不拆、乱搭乱建、少批多建和排水、通路不畅、采光不足等情况比较严重,村庄中心卫生差、不通路、阴暗潮湿,村民建房纷纷涌向村外和路旁。有些农民只要给村里和乡镇交一定数量的钱,或者同相关干部拉拉关系走走后门,就可以自己选择新的宅基地,并且他们所选择的宅基地一般都选在村边靠路、风景好、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将建房指标分割减小面积或干脆作废,变相纵容、故意怂恿农民超面积建房和未批先建,从而达到“创收”目的。
二、农民缺乏法制意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观念,认为我自己的责任田,我自己负责税费,盖个房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这样责任田或自留地就变成了宅基地,村里的老房子空下来闲置、倒塌。还有一些农民互相调换责任田建设新房,罚款就让他罚吧,反正也不在乎这几个钱。这样致使无人管辖的现象,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经济的发展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进入城市生活,从而农村的老房子闲置。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通过考学、当兵等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不愿将父母接走或父母不愿入城仍住在乡下,怕人说闲话,就通过关系批地建房供养老人,因而将老房子闲置。在一些地方还新建宗祠等形成大量房屋闲置。空心村改造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乡镇、村委会重视不够,规划意识淡薄,管理力量不足,服务不到位。
“空心村”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拆旧建新还是整村搬迁、旧宅返耕问题,还要考虑道路、排水和关牛、养猪等实际问题,这就要规划,就要拆旧房,就要考虑新建住宅面积的大孝结构、朝向等问题,而这些都是一家一户无法全盘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靠乡镇、村委会去帮助,但由于乡镇、村委会重视不够,力量薄弱,服务不到位,现大多数自然村尚无规划,改造工作也进展缓慢。
二、部分乡镇、村委会和土管、规划部门执法不严。
建房审批未严格按村庄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办事,建了新房不拆旧房的也未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等手段去做工作,去收回宅基地,导致“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改造经费无着落。
要改造,就要通道路、拆旧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否则不通道路,建筑材料运不进,出行不方便;不拆旧房,建新房没有宅基地或宅基地狭小,采光、通风、卫生状况也不行,群众就没有积极性。而
通道路、拆旧房需要一笔不小的建设和补偿资金,上级不扶持,改造工作也难推进。
四、老房拆除难。
农民“宅基地私有”的陈旧观念和“老房是祖宗家业不能拆”的封建思想还比较严重,加上老宅养猪、关牛、堆放稻草等实际需要,造成村庄规划难、老房拆除难,特别是要腾出自己的旧房宅基地给别人建新房或建公益设施就更难,致使“一户两宅”现象迟迟得不到解决。
调研总结
通过这次调研,我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加以重视,应用法律,加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