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异同分析
学术界关于价值观研究,自八十年代以来便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价值观概念及其结构研究、当前社会价值观现状的研究、关于主导价值观的研究以及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都是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的。至于某一群体的价值观研究则不多,集中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和成因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以8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现今,随着80后大学生一茬茬走向社会,大学校园里,90后的身影越来越多。可一说到90后,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他们身上肯定会有这样的特征:喜欢穿稀奇古怪的衣服;上网对他们来说和吃饭睡觉一样;手机、相机、PSP,一个都不能少;发短信的速度飞快;遇到难题就去网上搜……这是否就是他们的真实状态,还是被成人社会贴上去的社会标签?这些能否体现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80后大学生有何不同?为更好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新的审视。但当前学术界对于90后大学生的研究非常薄弱,研究成果只有寥寥数篇。至于将80后与90后放在一起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80后、90后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共性与差异,以期推进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走向深入。
一、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受到一定的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因此,当下开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择业方向和理想上,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并无显著性差异,无论是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人都将东南沿海城市作为自己参加工作的首选地区。这说明良好环境下成长的80、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在条件好一些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于“毕业后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这一问题:
通过上表可见,两个群体都倾向于工作相对稳定、更有保障性的企、事业单位,但进一步分析则发现,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选择则有着一定的上升,这说明90后大学生鉴于当前就业压力,开始转变观念,选择“分流”,逐步趋于理性。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通过问卷中的另一道问题来进一步验证。调查中请大学生谈谈对当前以及未来就业的看法,56.7%的80后大学生选择“尽量找一个稳妥地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而90后大学生选择这个的则只有46%,少了10%。这进一步表明,90后大学生的择业态度要比80后大学生更为理性,更加务实,已然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而80后大学生择业观念上的落后,恐怕也是导致当前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理想向往,也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的目标所在。为了解哪些因素会对80后、90后大学生选择职业产生影响,我们设置了“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结果二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能发挥个人才能”、“单位在大城市”。被调查学生的选择反映了这样的现象和事实: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讲究经济利益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已由过去重视工作单位的知名度、级别、规模、社会地位转为对收入、待遇的关注。
如何实现职业理想,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的具体态度见下表:
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找到一份工作的关键是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依靠强硬的社会关系网,而且持有这样观点的80后大学生数量要比90后大学生更多一些。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一部分毕业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将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家人以及学校老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90后
大学生尽管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但是相比较来说他们更为积极一些。在访谈中,一些90后大学生指出只有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才能在不利的就业大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由此可见,90后表现出较高的自信,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充满期望。
二、婚恋价值观
婚恋问题,历来是大学校园里比较敏感且热门的一个话题。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婚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待恋爱态度上、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姻基础、婚前性行为评价等方面。
对待恋爱态度上:35.3%的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前谈过恋爱,38.9%的80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谈过恋爱,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现代的青年群体恋爱超前、普遍。两个群体中不少人都有恋爱的经历,那二者对于在大学校园恋爱态度又是怎么样呢?
可见,双方的态度上还是有些不同,90后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应该受到限制,应任其发展,要比80后多4.4个百分点,这可能与90后不愿意受到束缚,崇尚自由的个性有很大关系。8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相对成熟一些,这可能与他们见证了一些失败的校园恋爱,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有关。
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涉及到人为何要恋爱,也是驱使人产生恋爱行为的重要动力。有的人谈恋爱是为了获得爱情,有的则是为了人生伴侣……当前大学校园的两个主体群体的恋爱动机是什么呢?
无论是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寻找感情寄托占第一位,排遣寂寞、生理和心理需要都占了一定的比例。由于大学生尚处于认知水平的发展阶段,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的恋爱动机呈现出消极化的倾向,而且这种趋向在90后大学生中依然存在,甚至有发展的趋势,例如选择
第二篇: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异同分析2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配对象的基准。经调查,80后、90后大学生最不看重的五项择偶标准完全一致,分别是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信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最看重的五项择偶标准,80后大学生选的是性格、责任感、爱情、品质、健康状况;而90后大学生最看重是性格、爱情、品质、责任感、外貌长相。可见,当代大学生择偶并不在意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是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注重双方的感情。90后大学生将外在形象作为是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而80后大学生则相对现实一些,他们将健康状况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访谈中,还有同学认为健康状况是婚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婚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光鲜的外表形象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是一个人婚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众多舆论报道显示90后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一代。那这样的一代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怎样的,众多媒体对于这代人的“开放”的定位是否准确、客观?经调查,对于婚前性行为,15.5%的90后大学生表示坚决反对,这比80后大学生还多出3.2个百分点,13.5%的认为自由快乐就好,70.9%的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而80后大学生中12.5%认为自由快乐就好,73.5%的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并不随便和开放,绝大部分认为应该采取一个慎重的态度,甚至坚决反对的比例还比80后大学生还略高一些。
三、消费价值观
消费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消费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消费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消费资金来源上,79.3%的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费用来源于父母,80后大学生则为64.6%。在课余兼职方面,32.1%的80后大学生选择课余兼职来支付生活及学习费用,而90后大学生选择此项的仅有18.5%。由此可见,80后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相对较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消费资金;而90后大学生更多地则是依靠父母。
消费支出上,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并无多大差异。月生活支出450元以下的90后大学生有35.2%,80后大学生有32.9%;月生活支出450至800元的90后大学生有46.5%,80后大学生为47.3%;月生活支出800至1200元的90后大学生有15.0%,80后大学生有17.2%;月生活支出1200元以上的90后大学生有3.4%,80后大学生为2.6%。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月生活支出与家庭生活水平基本处于一致的状态,高额度消费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与社会上关于90后大学生崇尚奢侈消费的说法有些出入。同时,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的范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也比较乐观。超过60%的大学生将生活支出主要用于购买书籍及其他学习用品。
消费观念上,90.1%的90后大学生和86.3%的80后大学生选择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在这中间,75.1%的90后大学生和69.7%的80后大学生选择量入为出的原因在于勤俭节约。二者的消费观念是积极向上的,与中国传统的“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观是相一致的。对于部分选择提前消费的大学生,有近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今天花明天的钱是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各类书籍和电脑、手机、MP4、PSP等时尚用品,在这其中90后大学生的比例要略高于80后大学生。可见,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更注重新颖与流行,当然其中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购物时是否会考虑商品价格,是否会网上购物以及朋友聚会时付款方式等问题上,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并无什么差异。
四、人生价值观
一般而言,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分是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对80后和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考察,我们主要从当前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价值追求基本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两个群体中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掺杂着功利主义成分,而且这一点80后大学生比90后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他们更多地将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与他们的自身利益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可能与80后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组建家庭的压力有关,因此会比较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和发展,而90后大学生刚踏进校门,大学生活对其还有一定新鲜感,因而他们表现出比80后大学生更为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者之间的价值目标虽略有不同,但在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上有无差异呢?对于“您比较赞颂哪种人生?”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分别给出下列答案:
可见,当代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人不愿意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他们的奋斗和努力更多是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和前途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何选择奋斗人生的有着较高的比例,但选奉献人生的比例不高的原因。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双方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享受人生的选择上,有23.2%的90后大学生选择享受人生,超过80后大学生将近4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表明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更愿意坐享其成,更贪图安逸舒适的环境,而且这一倾向在90后大学生中有着潜在的发展趋势。
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直接决定着人生价值观的性质。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人生价值呢?据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认为最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因素依次是才能、成就、社会贡献、德行、知识、地位、金钱、权力、名誉、其他;而90后大学生选择的依次是才能、社会贡献、成就、德行、知识、地位、金钱、权力、名誉、其他。可见,二者差异不大,稍微有点差别便是90后大学生更重视社会价值,而80后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
人生态度上,56.4%的80后大学生和56%的90后大学生选择“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懂得未来的幸福生活是需要今天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的,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倾向。但也有不少学生对未来的人生之路比较悲观,19.5%的80后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很悲观、很担忧,相比之下,90后大学生只有17.1%。这反映了80后大学生可能要比90后大学生悲观些。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人生道路非常的迷茫,于是干脆得过且过,这种人生态度倾向在90后大学生中要比80后大学生中更为明显些,选择“过一天是一天”的90后同学要比80后多了2.2个百分点。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
1、引言
人们通常将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仰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称为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制于社会存在,由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发展。旦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变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一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曾德哩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包括社会认同、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当代
大学生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量人、速度快,但他们涉业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视角,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
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形式、社会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就业方 式、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由单一逐步 趋向丰富,由封闭僵化逐步转向开放活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生中既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也有致力于个人奋斗、重享乐求实惠的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还有游离丁妇公无私和自私自利之间、持合理利己主义的中庸之道者。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也有信奉“孔方兄”的钱本位价值取向,还有名本位价值取向等等。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元并存。
矛盾性市场经济中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异性以及群体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使大学生价值观上的速定,图感、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加。比如,他们既倾向于锐意进取,又常常为惰性、甚至是任性所吸引,中庸无为:既赞同开拓创新>又时而抱有侥幸心理:既倾向于自立自强,高度认同改革,赞成公平竞争,又对依赖、依傍不无留恋,当改革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则斤斤计较、牢骚满腹,怀念旧体制的“优越 性";既注重生活的内心体验,又常常“玩世不恭”: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原 则,在行动上却主张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方面憎恨别人的贪婪 与不道德,另一方面却宽容自己的放纵:一方面对社会风气不好、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感到无所适从,或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从我做起去消除社会腐败现象。当代大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希望与困感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成功与失败同在,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之中。
不稳定性
由于青年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和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精神,加之其正处在生长期,思想意识和心理尚未稳固,情绪易于起伏,这使得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和选择,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对丁同样一件事物他们今天的认识和昨天的认识可能会有很人的关别:今天推崇的东西,到了明天也许就成了要反对的东西:现已形成的观念,也可能因遇到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被否定:对此种价值观的态度刚间明晰,却又 转入对另种价值观的追子: 忽东力,忽西方,忽传统,忽现代变幻不定。这种内心的冲突和不稳定性容易使人学生在价值评价及选择上:产生迷例与困顿,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出现偏颇。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因素,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强调个体的主体意
识,这本身是对人自身的一次解放,但这也容易造成个人本位主义乃至极端个人主义,使得社公责任感缺乏其次,市场奶济是求利性经济。它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讲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婚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漠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 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社会转型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社会转型是“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被贩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减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万文 化相互碰操交融,全向影响石当代人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
再次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不足,每个时代都有 其特定时代的价值观,而高校作为教书自人的最要场所,理应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门,当今商权总想政治理论课教有却存在许多不足,其主果道介用的发挥受习出的,表现为,其一。所收开设感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规人生规和价值观可些教师却把课程当成了纯样的即论课上讲。教师讲科机格,了生听好之味想本没有是到我的。界二理论联系实际小部分冉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不足。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时代的价值 观,而高校作为教书有 人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窗口。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却存在许多不足,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表现为:其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木日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些教师却把课程 当成了纯粹的理论课去讲。教师讲符枯燥,学生听得乏味,根木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其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根本特别是联系社众热点和大学生的实际。但当前的教学却存在看脱离实际、内容空泛以及设师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不了不透面无法进行个湖性教育等诸事问题,使得教学成效不去水印最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影响其价值观的变化从大学生的年龄来看,他们般处于18至23岁之间,社会经验较少,在考虑人生和社会时,其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免绝对化、带有片面性。从大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正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极易导致行为选择上的偏差。但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收很多因素的影响: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自我意识、理想追求、学习观、职业观、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等。而这些,很容易引起不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需要正确地运用网络,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培养并树立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意识。
由于大学生本身身处大学之中,所以在未来,大学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也将一如既往的重要,其中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日子里面需要逐步改变的是:学校过强的共性制约以及过重的功利导向使部分学生个性发展出现偏差;过窄的专业教育以及深度和吸引度不够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受到限制。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价值观念中关于合作和创新的部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由于个人价值的地位逐步增加会给合作和思想以及行动的创新带来不小的阻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正视自己,借助内外力量挖掘潜能,要知道,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因为长期的交往使他们对你有不同程度的印象和评价,大都很中肯、客观,这对了解自我的潜能起到了直接作用。
众所皆知,人生价值的特点,首先在于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人既有自身的需要,要求社会和他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又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其次在于价值表现上的能动性,人既是价值的承担者,又是价值的创造者。再次在于价值取向上的社会需要性,符合社会需要并被社会肯定的人生便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对我们有更大的考验,且各种思潮的涌入必然会让我们面临更多的诱惑。所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实,超越由现实问题引起的种种困惑,更多地倡导一种“必要的牺牲”精神,求得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对于这一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荡涤中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途径,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五篇:90后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90后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90后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摘要:新时期下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时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针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和自身特点,本文就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思考,有利于高校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队伍。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在暑假期间我通过发问卷,和周围的朋友交流与上网查阅等等,进一步探究和了解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问卷发出60份,回收58份,面向对象主要是大二学生,探究
问题主要是理想,爱情,工作等,通过统计问卷发现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
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
比较好的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
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
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
信”。在65。3%的“90后”大学生看来,个人价值与“其对国家和社会所作的贡献”
画等号,还有45。9%的人则认为个人修养的高低是决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信息的逐步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
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
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2003年曾对90年代出生的孩
子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些数据显示,“90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这个领域很积极,在这些方面的领悟非常快。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层面上证实了这
些尚且年幼的孩子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显性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将真理性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课堂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把它引进教材、引进课堂、引进头脑。高校要结
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加强理论研究,比如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
外延、功能结构以及它与其他多元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能够把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到
课程内容中去,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在已有的授课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
可以进行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景创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以“道德爬坡与道德滑坡”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我与和谐文化的构
建”、“5.12汶川大地震和我”等为话题让学生发表演讲等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
样既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脱离单纯的说教,使看似枯燥的理论活跃起来,又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同
时,人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出现了多种社会利益主体,加上全球化条件下
不可避免的多元化冲击,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绝对的一元化,而在价值
选择和价值评价标准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千年发展目标”
上明确倡导并提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及学会共处”作为核心的教
育历史发展目标而定位,可见,当代青年人的教育应着重把其相对应的价值认同放在优先教育的方向,因此,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实践行。
1、引入“元价值”的认同与升华
元价值,就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如民族复兴、人道主义、反恐主义、和平、自由等肯定性的价值观念,而侵略、分裂、独裁、恐怖主义等为否定的价值观念。元价值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但人们对元价值的认同常常是不同的,所以优先引入元价值认同与升华对于教育90后大学生有着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其一些错误和否定性的元价值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元价值认同的浓厚气氛,影响并自觉肯定元价值的认同感。
(1)90后大学生“元价值”教育认同与升华,应强调以爱国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价
值取向为主。教育大学生“先国后家”、“以德为先”的思想意识,把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来确立。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你们就像是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同时也是你们的,总的来说,世界是你们的。”这
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肩负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中国的、民族的、科学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年轻一代担当,元价值的认同与升华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对
于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美好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
(2)确立“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原则。价值观教育的根
本就在于引导大学生不断超越“小我”的狭隘视界,从社会关系,从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多重关系中把握,协调和定位人生的境界。当代大学生
要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社会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可见无论什么社会,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看,社会对人的价值评判都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客观尺度,即立足于人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下,强调这点尤为重要。同时,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原则,不仅是90后大学生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抵制错误价值观的有力
思想武器,要坚持以这一原则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正确处理个
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教育纳入经常性教育范围。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力量,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这不仅仅是共产党人的专利,在某种意义上应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
软实力的发展同样具有经济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文化的先进性,其中很大程度
上要依赖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纵观历史,之所以中华民族到现在依然屹立
在世界的东方,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强调的不是全盘吸收,应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可见,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纳入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积极创新和揉捻社会主义新的元价值观理念。新的元价值观理念的形成是多样
化的,可以通过发展、终身学习方式等等。在新时期知识爆炸信息时代,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时尚,所以价值观的教育更要仅仅抓住这一时代
课题作文章,化“要他学习”变成“我要学习”,让学习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种生活
方式,从而形成新的元价值观。
2、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方向和保障。针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践行。
(1)紧抓住价值认识,价值体验和价值锻炼三个环节,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内化为90后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外化为基本规范、固化为其价值理念。
高校教育者要突出系统、科学、创新价值认知教育,提升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觉的理性追求。由于90后大学生本身在价值认知上,已经开始学识理性判断,但判断能力尚须加强,信息化时代信息和知识
是丰富的,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有专家概括为“三性”,即信息的海量
性,网民的独立性和网络传播的无界性。海量性特征使得90后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
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文化,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也逐渐的学习用分析判断的目
光来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明辨人生,但是网络传播的独立性和无界性又使得网络信息和
文化存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因此决定了大学生的巨
大的可塑性。
(2)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教育、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结合共同理想与社
会责任感教育,使90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中找准方向。90后大学生价值
取向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但还需在实践中巩固完善。90后大学生,它的成长过程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巨大感召力,但改革本身就是以利益格局的调整重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
也会充分的暴露出来,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认知及价值观念。
(3)改善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单靠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忽略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的配合,是不可能收到
预期的效果。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与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间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然成为了整个社会最敏感的地带,应
充分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努力挖掘学科教学的价值理念,做到把学科的学习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正确处理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只有使学校、社会、家庭等
各方面的影响方向一致,才能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结: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价值观人人会有,处处会有;不但个人有,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更要有;不但在眼前一件件具体事情上反映出来,更在人生
事业、社会发展大方向大决策上显示出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
它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社会大系统的“软件”、“软
件的软件”;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价值观则是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
1.张前;;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心工作”的开展[J];华章;2010年03期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2010年02期 3.孙慧;;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年02期 4.陈丽;;多元文化冲撞下的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
年02期
5.张乃琴;;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
电力教育;2010年06期
6.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