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

时间:2019-05-13 14:1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

第一篇: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

作者:魏宏杰 莫业勇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2期

摘 要:我国天然橡胶对外依赖度高,国际市场能否稳定供给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我国与世界主要天然橡胶进出口国的1985-2008年间的年度产量与消费量数据,分析了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天然橡胶产销波动的关系,认为国际市场的供给是可以满足国内需求的,但存在潜在供给风险。

关键词:天然橡胶 生产 消费 同步性

一、引言

随着橡胶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与日俱增。2001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消费量(含复合胶,下同)为136.1万吨,占到世界天然橡胶总消费量的18.6 %,到2008年我国的消费量达到274万吨,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消费量之和,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上升到了28.7%。而国内产量仅从2001年的47.8万吨增到2008年的54.8万吨,需求缺口不断拉大。天然橡胶已成为继石油、铁矿石以及有色金属之后又一大宗紧缺性资源。

图1 1995-2008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与进口量变动图

数据说明:天然橡胶进口量数据中包含复合胶数量,复合胶中天然橡胶量含量按95%计,数据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产量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南亚办统计资料。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基本上与国内产量持平,2000年以后,进口扩张加速,每三年上升一个台阶,2008年达到了国内产量的4.3倍,自给率仅为19%。

面对天然橡胶的大量进口,农业部及我国学者提出了天然橡胶安全和预警问题。2002年起,农业部委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开展天然橡胶产业预警预报工作,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制了产业预警模型。柯佑鹏、过建春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角度来探讨天然橡胶安全的涵义和内容、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提出自给率的警戒线为30%[1,2],并选择进口数量影响指数、进口价格影响指数和产地库存影响指数三个指标尝试建立产业预警预报系统

[3]。许海平,傅国华对天然橡胶安全问题的内涵基本上与柯佑鹏、过建春一致,指标体系由柯文[1]中的库存安全系数、自给率(对外依存度)、消耗增长系数三个指标扩展到七个指标,加入了产量波动系数、需求量波动系数、价格波动系数、消费弹性系数四个指标。曹旭平、沈杰等人选取了许海平、傅国华文中的五个指标,并赋予了不同权重,用其加权和作为安全度的综合度量值。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大量进口损害国内天然橡胶安全,自给率降低,远

低于30%的安全警戒线,为提高安全系数,一要提高国内产量,二要控制适当的天然橡胶消费增长率。另一种意见从橡胶工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天然橡胶进口是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过高的关税保护导致复合胶的大量进口和天然橡胶走私,实际按20%关税进口的天然橡胶比重越来越低(莫业勇,黄华孙,2009),应降低税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为适应橡胶工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但是国际市场能否提供稳定的供应,这是我们所关心的,即研究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和消费与世界的同步性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费波动与世界生产波动的同步性。如在国内消费处于波峰年份时世界天然橡胶也增产,而当国内消费处于波谷年份时世界天然橡胶也减产,这样来看,我国从世界市场获得天然橡胶的风险较小,反之,则风险较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国天然橡胶消费波动与世界生产波动呈较强的负相关性,是我们最需要担心的问题。我国天然橡胶需求上升时,而世界天然橡胶供给在减少,那么,我国从世界市场获取天然橡胶将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和消费与世界的同步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波动的度量

目前,天然橡胶生产国主要包括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越南和中国六个国家,1985-2008年间,它们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约为90%。天然橡胶消费国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韩国,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50%上升到2008年的75%,其中印度的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平衡,国际贸易量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不予考虑。中国的产量数据来自农业部南亚办统计资料,消费数据包含天然橡胶和复合胶,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统计,其它国家及世界的生产与消费数据均来自IRSG公布的《Rubber statistical bulletin》。

常用的波动测定方法有速度法和剩余法两种。速度法是直接采用变量增长率作为其波动的指标,该方法直观易于理解,但不能有效剔除长期趋势,测定结果易受到相邻年份数值波动影响。剩余法要先选用某种方法将长期趋势分量提取出来,剩余部分即为波动分量,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移动平均法、线性回归法等。滤波法也是一类重要的分离方法,计算方法较为复杂。现有文献较常用的滤波法有HP滤波法,它是长期趋势的拟合效果与平滑程度的折中,拟合效果要优于线性回归法。

从图1中可以看到1985~2008年世界及各国天然橡胶产量与消费量的长期趋势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故本文选用HP滤波来测定波动的大小。在计算时先取产量(消费量)的对数值,在对其进行HP滤波,则所得到的剩余量即为波动率,它表示实际产量(消费量)和趋势产量的差值与趋势产量的比值。

图1 世界及主要国家天然橡胶产量和消费量(1985~2008)

三、波动的同步性分析

可以通过计算波动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考察生产波动、消费波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同步性。在考察生产波动时,如果各天然橡胶主产国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较大,且为正向相关,即存在同步性,那么利用国际市场的风险相对较大;反之,利用国际市场的风险就比较安全。根据计算,我国天然橡胶产量波动与除中国外的其它国家天然橡胶总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13,这表明我国天然橡胶生产波动与除我国外的世界天然橡胶产量波动不相关,即不存在同步性,意味着我国天然橡胶减产时,其它国家天然橡胶的总产量未必减产,而国内产量增加时,其它产胶国的总产量也未必增加。但是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这种生产波动的总体相关性,不能代表与各主要产胶国之间的相关性,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则是我国天然橡胶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其它国家的进口比重还不足1%。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我国天然橡胶产量波动与四大进口来源国产量波动的相关关系,见表1。

表1 我国与主要进口来源国天然橡胶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

从表1中的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天然橡胶产量的年度波动与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0.04和0.12,其绝对值均小于0.3,认为是不相关的;而与越南的相关系数为-0.4,呈低度负相关关系,产量波动有一定的互补关系。从表1还可以看出我国天然橡胶的主要进口国之间产量波动的相关性,除马来西亚与泰国、印尼的产量波动呈现中度正向相关外,其它几个进口来源国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就意味着主要进口国之间的生产区域互补性较强。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来源区域分布比较集中,但是产量波动的同步性较低,主要进口来源国的产量波动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动态平衡,我国橡胶工业用胶需求的对外依赖比较安全。

用同样方法来考察天然橡胶消费大国消费量波动的相关性。如果我国与其它消费大国的相关性高,说明我国需要进口天然橡胶时,其它消费大国消费量也增加,依赖国际市场解决国内供需缺口的风险加大,反之,风险较小。测算得出,我国与除我国外的其它国家天然橡胶消费量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01,即不存在相关性,这意味着我国进口天然橡胶并未与其它消费大国形成竞争。表2给出了天然橡胶消费大国之间消费量波动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的年度波动与其它消费大国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我国与韩国天然橡胶消费波动呈低度正相关关系,但与马来西亚呈低度负相关,而与美国、日本、泰国和印尼等4个国家的相关系数较小,认为不存在相关关系。这表明韩国与我国在天然橡胶国际市场上竞争性较大,马来西亚则与我国存在互补关系,而其它四个消费大国与我国没有表现出竞争性。从表2还可以看出其它消费大国消费波动的相关性,最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的美国,它与别国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其中与马来西亚、印尼的消费波动相关程度为低度负相关,而与日本、韩国、泰国为不相关,这表明美国的消费波动与主要进口国的消费波动存在着互补性。日本作为第三大天然橡胶消费国,与泰国、韩国的消费波动相关程度均为中度相关,与印尼也达到了低度相关,说明日本的消费量出现波峰时,它们也将随之增加,存在着竞争性关系。中国、美国和日本相互之间的年度天然橡胶消费波动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这表明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既不存在竞争性,也不存在互补性。

表2天然橡胶消费大国消费量波动的相关系数

最后考察主要消费国的消费波动与主产国的生产波动的同步性。若相关系数较高,表示消费国出现消费高峰(低谷)时,生产国正好处在产量波峰(波谷),依赖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风险较小;反之,则风险较大。我国天然橡胶消费量年度波动与除我国外的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年度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43,呈现出同步性,这意味着我国利用国际市场的风险较小。表3给出了天然橡胶主要消费国消费量波动与生产国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量波动与主要进口来源国马来西亚、泰国的产量波动的相关程度分别达到了中度相关和低度相关,与进口比重相对较低的印尼和越南分别是不相关和低度,与本国的产量波动也不相关,这表明我国天然橡胶消费与马来西亚产量波动存在较高的同步性,与泰国有一定的同步性,而与进口比重较低的印尼和越南不存在同步性,略显错位现象。美国的消费量波动则与主要进口来源国的产量波动均不相关;日本的消费量波动与主要进口来源之间达到了中度相关;韩国的消费量波动与马来西亚呈低度关联。当今天然橡胶生产大国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也正在步入消费大国的行列,其中泰国的消费量与产量波动达到了中度相关,印尼为低度相关,它们因国内消费量增加而加强出口限制的可能性较小。而马来西亚虽然国内产量与消费量波动不同步,但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消费量波动呈现出中度或低度相关,这意味着马来西亚天然橡胶遇到丰年时,中日韩三国增加进口,满足需求的情况较多,国际市场的需求可以减少因产量增加使价格下滑的风险。

表3 世界天然橡胶主要消费国消费量与生产国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

四、结论

从以上对我国及有关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来看,整体上讲,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年度波动与除我国外的世界其它国家天然橡胶总产量的年度波动没有同步性,消费量年度波动与除我国外的世界其它国家天然橡胶总消费量年度波动也无同步性,而与除我国外的世界其它国家天然橡胶总产量的年度波动具有同步性。具体来看,我国产量波动除与越南产量具有互补性外,与其它国家无相关性,区域独立性较强;我国消费与韩国消费具有竞争关系,而与马来西亚生产呈中度同步性,与泰国呈低度同步性。

由此可见,我国消费与马来西亚、泰国主要进口来源国生产的同步性,不会使我国因国际货源短缺而加大价格风险与进口不足,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天然橡胶的总供给风险不大。但是我国的进口策略应适当改进,不能过分集中于国际天然橡胶联盟,特别是马来西亚,其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天然橡胶受土地和环境限制,供给量难于快速增加,因尽快落实“走出去”战略,从而更好地维持国际市场的供应。

参考文献:

[1]柯佑鹏,过建春.中国天然橡胶安全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3):199-205.

[2]柯佑鹏,过建春.关于我国天然橡胶安全问题的思考.中国农垦,2006,2.[3]柯佑鹏,过建春.初探中国天然橡胶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林业经济问题,2006,26(5):401-405.

[4]许海平,傅国华.我国天然橡胶安全问题的安全指标的探讨.中国农垦,2007,6:33-34.

[5]曹旭平,沈杰等.中国天然橡胶安全的预警系统与实证测度.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9):798-800.

[6] 莫业勇,黄华孙.贸易政策变化与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思路.中国热带农业,2009.4:8-11.

作者简介:魏宏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天然橡胶产业经济。

第二篇: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分析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分析

第一章 保障性住房的概述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提供的,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它就有较强的公共性,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房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不是完全按经济支付能力,按市场价格取得的,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体系。

保障性住房具体包括社会保障型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社会保障性租赁房(廉租房﹑普通租赁房﹑租赁公寓)﹑安置房(含拆迁安置房﹑解危安置房、落实乔房政策安置房)等。由于安置房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理应由政府供给,现实中也不存争议,本文讨论的保障性住房仅限于前两类,安置性住房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在保障性住房体系共建中有若干理论问题急需解决,本文下面将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保障性住房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准公共产品。住房从经济的意义上讲是可以实现安排他的,具有竞争性,因此,符合古典经济学私人消费品的定义。但住房与其他一般的消费品不一样,它的特点是价格高,初次投资大,经久耐用,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来配置资源,其结果很可能是富人住很好的住房,而穷人则住不起。由于住房也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从社会伦理和人权的角度看,人人都有居住权,当按市场原则个人无法取得基本的住房权时,政府有义务提供最基本的居住场所。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是社会住房体系两大组成部分,各有不同的分工作用。保障性住房提供的唯一的功能是保障基本居住权实现。而商品房则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包括更高要求的居住权﹑投资增值﹑积累财富﹑炫耀等。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的供求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保障性住房供求现状

保障性住房供求失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以廉租房为例,1998 年至今,我国所有城市新提供的廉租房占住房总数不到 1%。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 的政绩观没有根本转变,保障性住房供给数量不足成为落实城市廉租住房制度的“拦路虎”。

近几年,由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存在,我国普通百姓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不断上涨的商品房价使得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在探索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然而,对于庞大的保障性住房需求而言,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仍显得不足,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很强,但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不少老百姓却没有在市场购买商品房的能力。在我国今年的住房市场发展过程中,商品房发展较快,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十分滞后,致使住房市场的结构体系畸形,供求失衡和房价过快上涨,已成为当前社会较突出的矛盾之一。

(二)保障性住房供求失衡的原因

1.保障性住房供给量不足

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工程,少不了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的绝对支持是住房

保障体系实施的坚实后盾。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渠道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社会保障和社会捐赠等。虽然资金渠道比较多,但是资金数量不多,导致保障房建设达不到规定目标的要求,使保障房供给不足。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一般由政府行政划拨,在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下,必然导致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因为保障房具有公益性,利润极低。为减少损失,地方政府会出现供地不积极的情况。有时即使拨地也会选择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用来建设保障性住房。没有了土地,保障房的建设则是无从谈起。

2.保障性住房需求量持续增大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对住房的需求量在短时期内都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大,外来务工人员多,所以需要大量保障性住房来安置低收入居民。以北京为例,近期调研显示为了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北京需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房100万套,其中包括公租房30万套,限价房和经适房20万套,定向安置房50万套。过去北京投资1035亿元建保障房,实际解决35万户住房问题,今后五年北京要解决100万户的住房问题,据此反推可知,人口基数大是保障性住房需求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符合保障房购房条件的购房者变相加大了保障房需求量。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具体运行之中由于政府对中低收入水平线界定模糊、对资格材料审查把关不严、对购房者准入监管不严,使得大量不符合条件的购房者有机可乘,利用经济适用房进行投资得利,大量中低收入者仍然买不起房,这就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

第三章 针对改善保障房建设供不应求的建议

(一)加大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保障供给

公共财政的绝对支持是住房保障体系实施的坚实后盾,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不能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只有保证建设开发在财政支付能力的承受范围能力之内,才能保证保障房体质长期稳定的运行。

针对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 ,首先, 应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资金运作监管,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充足的房源供应。应将公积金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的更大一部分作为廉租房建设资金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对廉租房建设的支持资金。如2008年第四季度追加的1000 亿中央投资中,有 100 亿用于廉租房的建设和各类棚户区的改造,这就很有利于保障房建设。其次 ,考虑到住房公积金的有效使用 ,也可适当将本地区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专项资金。最后,应积极探索融资渠道,如发行债券等,加强金融机构对保障房假设的支持。

(二)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界定,明确需求

保障性住房严重供不应求,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者将自己混入住房保障对象之中,导致了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增加。因此,界定保障性住房受助者能够缓解紧张的保障房需求。

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标准和范围,另一方面是保障对象界定。前者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总体原则是保障对象由窄而宽,由低而高。在保障标准和范围确定后,保障对象实际上就是家庭收入划分的问题。应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对于居民收入的调查与申报要严格管理,虽然工作量大,但应搞清居民的实际收入,将其“隐形”收入也纳入审查之中。同时还应明确对象,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的划分标准在东部沿海地区、中不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

达的西部地区是不一样的。

划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进行定量分类 ,这种方法计算较为复杂;二是根据当年的商品房房价水平,分城市每年计算并公布可享受不同层次保障性住房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家庭收入线。

参考世界上住房购置费与家庭收入比为13-15的情况,我国应该按15来分类,每户居住面积100平米可基本满足需求,即一个家庭六年总收入高于100平米的现行房价时,应进入购置商品房的行列,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应购买经济适用房,如果一个家庭20年的收入仍然小于100平米的现行房价时,则应享受廉租房待遇,保证50%的工薪阶层可以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三)完善保障房退出机制,保障供给

1.保障房退出机制的现状

相对而言,廉租房推出较为简便,只要租房者收入超过了相应标准或自购了住房,则自动推出廉租房系统。但经济适用房由于是有有限产权的,具有一定的投资增值功能,经济适用房的推出较为复杂。由于经济适用房是以低于市场价值购买取得的,政府以各种方式进行了补贴,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的目的本不是帮助购房者实现资产增值,而是保障其居住。因此,对于经济适用房的产权政府应视为共同持有人,并且对经济适用房的增值应享有分配权。

目前,对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如下:购买经济适用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买人因特殊原因确实需要转让经济适用房的,由政府按原价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购买住房满5年的,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缴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具体缴纳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规定的标准向政府缴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已经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按照规定及合同约定回购,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房仍应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参加福利分房的家庭在退回所分房屋前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已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房。

2.解决现行经济适用房退出机制困境的出路-共有产权制度

住房的退出,一方面是实际使用的退出,另一方面是资源的获利退出。实际使用的退出是一种形式上的退出,如不能从产权方面进行约束,经济适用房的房主在实际使用退出后仍可将其进行出租。所以,要解决经济适用房的退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关键是资源获利的退出,即平衡政府与购房者的利益。而产权是解决利益分配的基础,因此,有必要从法律或制度上明确经济适用房的产权问题。

确定共有产权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公共财政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现代产权法则,建立政府与受助购房者按份共有产权的经济适用房制度。共有产权,作为住房保障的一种形式,我国共有产权住房在少数城市已经进行试点,但目前还没有正式在全国普及及实施。我国共有产权的经济适用房的基本含义是,以土地出让方式建设的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有限产权的保障性住房。其基本形式是,凡存在政府提供补贴的住房,均未按分共有住房,由政府和受助购房者按出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产权和相应的权利,政府和受助购房者按规定共同申请领取房屋共有产权证,标明房屋所有人为政府和受助者以及两者的产权比例。政府拥有的产权可以授权住房保障机构持有并行使相关权利。

3.共有产权如何加快退出

传统的经济适用房的退出管理规定只限制了5年内经济适用房不允许直接上市,对5年后上市的相关收益的交纳规定比较模糊,使得政府管理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导致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共有产权制度下经济适用房的政府和购房者的产权比例明确,政府可以发挥主动作用。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通过建立经济适用房的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负责对政府拥有部分产权的经济适用房的上市

交易进行监管,即受助家庭要将共有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时,首先应该在系统上进行登记,监管机构收到信息后考虑是否要回购以及以何种价格进行回购;另一方面,受助家庭要申请购买全部产权时也要通过监管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申请,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与受助者进行价格结算。

第四章 结语

党的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观测落实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今日的中国,住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作为生存与居住保障条件的固有功能,而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很多人奋斗多年,就是为了能有个安身之所。然而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很多城市的居民只能望房兴叹。因此,为了保障居民生活和维持社会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着不断增高的保障性住房需求,只有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逐渐改变现在保障房供需失衡的状况,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需求,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立.保障性住房怎样才能多建一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1-06.[2]邵明.与市场接轨让经济适用房展现良性发展前景[N].中国建设报,2008-11-23.[3]邱磊.积极探索经济适用房的内循环模式[J].时代经贸,2007-5-13.[4]汪利娜.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变及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5]忠仁.新加坡住房保障的启示[J].江南论坛,2008(1).

第三篇: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分析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融资性担保是无抵押资产的广大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有效途径。我国自成立第一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截止2011年底,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机构数量迅速增加,融资性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有效地架起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极大地促进嘉兴经济发展。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的风险分析 1.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持续上增趋头,数量上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近达几。从业内人士了解到,数量上的急剧增加,已经使我国担保行业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既影响了整个担保行业的信用体系,担保放大倍数难以提高,又使融资性担保机构因难以靠担保业务实现盈利,主业偏向“异化”,违规经营增多,风险徒增。

2.违规经营管理风险

由于保市场的过度竞争,又在依法合规和风险管控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不少融资性担保机构偏离主营业务、违规运用资本金和保证金从事高风险投资。在今年的许可证换证申请调研中,我国多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收到整改通知书,主要涉及“企业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不足;其他应收款、投资等占净资产比例高于20%,担保赔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这些不合规的经营管理现象,其背后必然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中担、华鼎、创富担保机构发生的挪用保证金、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形成较大风险损失就是例证。3.银保合作不力风险

在贷款紧缩的形势下,信贷几乎不复存在,对缺乏有效资产的小微企业来说,通过担保实现融资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对金融银行机构是拓展了业务渠道,但银行依然对担保机构的认可度不高,虽经政府协调对接,但仅从风险分担上,银行不承担任何比例风险,这无疑也增加了融资性担保及行业的风险系数。4.专业人才缺乏风险

虽然已经实行了从业资格认定,但目前仅占从业人员的60%,同时担保行业由于起步晚,发展迅速,行业内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管人才,故对需要担保的企业顾客缺少严格规范的准入审批程序和机构的设立。(例如:项目调查员、调查报告、风控部审核、评审会审议)。缺乏项目风险识别和跟踪能力,与银行的风险精细化管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5.地方监管薄弱风险

我国已经实行省融资性担保平台信息报送,日常监管就是按月对各融资性机构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审核,且不说上报数据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而且专职人员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故非现场监管能力弱;同时,缺少创新的监管模式和有效的手段,现场核查缺乏有效的组织,更无从谈起有效的方式、方法,地方监管比较薄弱。

二、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控制措施(一)外部控制机制 1.合理布局,发展壮大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担保业务需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扶持主业突出,经营管理好,风险管控水平高,有一定影响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培育融资性担保性担保行业龙头企业,逐步淘汰规模小、实力弱、业绩差、风险高、不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担保网络格局。2.审慎监管,提高效能

监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为切实有效地实施监管,控制风险,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就“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促进行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有效监管、加强组织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监管组织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监管评价方式,分类监管,建立和完善监管信息平台,要求相对应地出台有关文件、举措,提供监管的可操作性,赋予监管权利和义务。

(1)日常监管

专职监管人员借助监管信息平台,实时对各融资担保公司上报的业务明细进行认真审核,分析,了解各机构相对应的合作银行;实地到机构、公司、银行不定期地对数据进行核查,跟踪了解机构经营的合规性,发现存有风险,及时上报。为有效发挥日常监管,同时应实行监管的问责制度和奖励制度。(2)联合排查

由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年1-2次不定期地对机构经营、管理动态抽查、排查、包括资本金、保证金的规范使用情况。抽查评定的结果作为评定等级、年检直至整顿的重要依据。并且在融资性担保平台予以公布,对于严重违规的机构坚决予以淘汰。3.加大培训,提升素质 省、市各经信委组织各地监管人员进行融资性担保专题监管培训、统计制度培训,通过考试准予监管,同时与担保机构挂钩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切实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通过市、区行业协会组织从业人员在从业资格、业务与技术、信息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对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提升融资性担保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4.改善环境,加大扶持

加大与金融单位的合作力度,通过政府对接、担保增信等手段,落实签订担保公司与金融单位的风险共担机制,共享信息项目运营及风险预警信息等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

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企业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风险,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上报政府。嘉兴各区、县政府虽已有风险补偿和财税扶持政策,例如:嘉兴秀洲区政府在《2012秀洲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了“引导民营担保公司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出现亏损的,给予10%的风险补偿。”但各地力度均不是很大,期望能得到更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设立我市再担保机构,构建覆盖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体系。加强与省再担保机构的对接与合作,逐步建立多层次转保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二)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自治、规范经营

认真解读银监会等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令),《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1〕30号),《关于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客户担保保证金管理的通知》(融资担保发〔2012〕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关于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4号),加强自治管理,规范经营。

(1)完善内部机制

加强公司治理,严格实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经营机制,组建由股东代表、高级管理层、资深业务员、外聘金融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规则和程序,完善担保业务评审机制,实施评审奖惩制度。

(2)强化“三级”管理 担保公司除反担保措施外,强化对所担保企业实行贷前准入、贷中、贷后的跟踪管理。充分挖掘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利用综合性人才分析、处理信息,识别风险存在与否及可能性大小,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2.担保产品创新开发

担保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为了做大业务,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我市的多家担保公司联合市外知名担保机构为发行“小企业集合债”提供担保,累计超过5亿元;海宁嘉丰担保有限公司联合嘉兴银行、保险公司推出了“保易贷”贷款担保产品,对化解担保风险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反担保上还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反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抵押物剩余价值反担保”等业务。最近嘉兴银行、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在继“保易贷”后又推出了“担保保险业务试点”。这些担保产品的创新为担保公司在增信做大业务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风险分担。

三、关系型银行与融资的激励作用分析

2001年起,我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目的在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验证明,中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力与创新的根源,有助于利用闲置资金、减少资本呆账、培养企业和管理人才、加快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外贸出口、税收等各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间接使社会安定、收入公平分配、城乡均衡发展等社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但由于中小微企业规模有限,缺乏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抵押、担保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导致筹集资金的途径有限,很难在权益市场获得融资。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资本金匮乏,生产运营持续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短期流动性约束和长期投资不足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诞生不久的小企业往往在经营头几年由于资金紧缺提前进入衰退期,当遇到业绩下滑,企业的现金状况更加恶化,甚至遭受破产的威胁。

在关系型银行融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给予银行一定的私人信息,让银行直接或者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或者行为,给予银行一定的所有权等等方法,使银行更倾向于提供资金。只要企业在关系贷款中取得的净收益(即收益扣除在关系型银行融资中承担的成本)大于或者等于未通过关系贷款而取得的净收益,不论在关系型银行融资中企业付出的成本为多少,对企业而言都是有利的。使双方达到双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为即使在净收益与之前的收益相当或者略小,只有亏损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该行为对企业而言也是有益的,因为,关系型银行融资是长期贷款,一旦与银行保持这种长期的关系,即意味着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充足的现金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壮大是很有利的。

四、关系型银行融资的优势分析

关系型银行融资发生在对双方良性关系的稳定预期下,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建立隐性的重复的动态博弈,降低单方违约的道德风险。隐性契约下的持续借贷行为避免了对其他交易方的搜寻转换成本和引入第三方监督、惩罚、强制执行的费用,并由双方合作态度带来对贷款合同重新谈判成本的降低。对企业而言,受制于不确定性外部冲击的企业利用重复谈判在财务紧张期间寻求银行额外投资,可以分散企业在各期间的环境风险;同时克服了流动性约束的掣肘,可获得预期项目产出,还能借助与银行深入合作,获得信息渠道优势,发现新的赢利机会,并且有条件进行资本密集型投资或长期投资;对于银行而言,不同银行在市场上为获得贷款进行激烈竞争,通过关系型银行融资方式,与客户建立荣辱与共的声誉,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内部银行可以借助对企业账户信息的垄断优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利用其人力、资金、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交叉销售与借款企业发展更紧密的客户关系。

五、结论

通过分析,认为关系型银行融资能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的压力。关系型银行融资的建立,能使中小微企业和银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可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中小微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并可以获得经营管理的帮助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对于现在的金融业而言,信息至关重要,银行的存在与发展正式依托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尽管政府先后有《办法》、《意见》等规范整顿政策以及市经信委配套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该行业,但近年个别城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增加太快、太多;同时部分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内控机制欠缺;行业监管基础薄弱等因素,使得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还潜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亟待解决。旨在呼吁进一步增强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控制意识和出台相关的细化措施,进一步健全该行业体系,有效促进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稳健发展,国家应配合以相应的金融法律及相关制度,加之相应的监督,使关系型银行融资能在中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四篇: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

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

http://news.cteac.com 时间:2004-9-3 点击: 741次中国茶城网

正文:

一、世界茶叶市场现状

茶、咖啡、可乐并称三大“无酒精饮料”。当今,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在诸多产茶国中,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80%左右,在世界茶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是非洲的肯尼亚和马拉维。回望20世纪,不同国家的茶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产销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印度尼西亚受大战影响,长期处于恢复阶段,80年代后始有发展。肯尼亚是20世纪的新兴产茶国,但却发展迅猛。我国茶业曾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达200多年,但自1886年以后每况愈下,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本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茶业才重振精神,不断迈上新台阶。

1999年主要产茶国茶叶供销状况表(单位:万吨)

--------------------------

国别产量比1996年增长(%)出口占产量比重(%)

--------------------------

中国61.342.2020.5418.60

印度81.063.9020.072

5斯里兰卡27.747.1025.7710

印尼11.99-16.706.68-34.20

肯尼亚22.07-14.2019.92-20.60

马拉维4.3914.604.923

4---------------------------

1.产量稳增供给充足

目前,印度在茶叶产量上以绝对优势占据世界第一位,我国紧随其后。以1997年为例,除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因干旱减产外,其它几个主要产茶国普遍增产。世界产茶总量达266.67万吨,创下历史新记录,比1996年增产1.05%。

从价格上看,1997年世界主要茶叶拍卖市场的综合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1.493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4.8%。各国茶叶的出口单价仍有差距,印度为每公斤2.30美元,肯尼亚为1.93美元,我国为1.64美元。我国茶叶的出口平均价仅相当于世界中级茶价水平。

从贸易量来看,世界茶叶贸易量继1996年增加3.0%以后,1997年又增加了3个百分点,达到创记录的115.45万吨。其中突出的是印度的出口大增和斯里兰卡茶叶的出口创汇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的出口幅度也在增长。

2.显在需求趋缓潜在需求巨大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年产87万吨时,内销可达到66.5万吨。俄罗斯茶叶消费位居第三,每年大约有13万吨的需求。英国是非产茶国家,但茶叶进口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77%的人饮茶。美国是传统消费大国,1995年消费量略有下降。西欧和大洋州的消费由20世纪30年代的87.9%下降到90年代的34%。而东欧和亚非的需求量却由30年代的12.1%上升到90年代的66%。在日本,绿茶需求猛增,1997年达3000吨,增长60%。埃及、摩洛哥1996年消费开始有所回升。以1997年为例,茶叶进口量英国15.1万吨俄罗斯/独联体23.9万吨,巴基斯坦8.7万吨,美国8.1万吨,埃及7.8万吨,日本5.2万吨,阿富汗3.8万吨,摩洛哥3.5万吨,波兰2.8万吨,伊朗2.6万吨,约旦2.2万吨。从总体上看,西欧、美国、大洋洲等国的茶叶进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在下降,30年代为87.9%,90年代为34%左右。

当前,世界软饮市场竞争激烈,茶饮面临咖啡、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功能性饮料的挑战。咖啡的年销售量达420万吨以上,仅美国年消费就超过百万。可乐的年贸易额为188.31亿美元,在我国,其市场份额就占到30%以上,成为最大的消费饮料,而茶叶的年贸易额只有25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食品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提高总热量转变到考虑营养,当代食品饮料的要求可归纳为:

“四化”——多样化、简便化、保健化、实用化,“三低”——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二高”——高蛋白、高纤维,“一无”——无人工化学物质过多造成的污染。

因此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的天下,人们崇尚自然和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茶以其绝对的保健优势、幽香芬芳的品味、茶道茶艺之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生物及医学上的开发和研究证明,茶饮较其它饮料具有绝对的自然优势。茶的利用也已从单纯的饮料渗人到旅游、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多种行业。随着“引导消费,创造需求”的市场战略的实施,未来世纪成为茶饮世纪不是不可能的。这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正在兴起。谁能把握商机,谁就能占据主动。

二、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1949年我国的茶叶产量仅为4.1万吨,1996年上升到60万吨,1997和1998年则分别为61.34万吨和63万吨,成为世界第二产茶国。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06万平方公顷,单产每平方公顷550公斤,大大低于目前世界每平方公顷平均单产1300公斤的水平。我国茶叶出口虽然远销179个国家和地区,但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却不高,1998年为17.51%。从主要的茶叶消费大国看,俄罗斯和英国偏好斯里兰卡的茶叶;印度、印尼和孟加拉国的CTC茶在巴基斯坦、美国、埃及持续保

持最大的市场份额;日本的红茶主要从印度。斯里兰卡和英国进口;英国的茶叶市场则由肯尼亚占据了48%。我国和阿根廷一直保持对美国的红茶供应,但前者的市场份额在下

降,后者在上升。

1.新贸易保护主义架起“绿色屏障”

茶叶中的农残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茶叶进口国,发达国家都明显地扩大了检验农药的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如欧共体国家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验的农药仅为6种,而1996年扩大到62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严格的环境标准会导致竞争力的极大削弱,甚至丧失。发展中国家为达到高于本经济体的环境标准所带来的适应性成本,包括获取信息技术成本。新技术投资成本等,会使总的生产成本上升,使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削弱甚至不复存在。而我国包括茶叶在内的绝大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都是建立在先天的自然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挑战困难重重。

2.品牌意识浓厚

1994年,非产茶国英国加工生产的“立顿”、“立亨”红茶扣开我国大门,并在短时间内风靡杭城,令国人为之震惊。当今世界的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信息、促销、广告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就意味着质量。上海的“三得利”、河北的“旭日升”能够在软饮市场站稳脚跟,与其品牌深入人心不无关系。我国茶叶种类丰富,名优茶独具特色,但多挂靠产地,没有形成商业性的品牌,而且产品多属中低档,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我国都以散装茶的形式出口,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各种型号的小包装袋茶,在出口创汇上增值1-2倍,而换汇成本低60%左右。如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1988年出口散装红茶每吨售价1500美元,改用小包装出口每吨售价2200美元,接着又在装演上下工夫,每吨提高到9400

美元,还扩大了销路。

3.质量当关,宁缺毋滥

在茶叶贸易中,交易双方往往只强调质量和信誉。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年第3季度对茶叶质量的专项抽查,合格率仅为25.7%,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其中铁观音、龙井、碧螺春茶的合格率仅为20%,状况令人担忧。在茶叶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数量已不是关键,质量才是决胜的根本。

4.结构单一,难以适销对路

我国虽然是多茶类国家,但种类结构不平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绿茶的比重为3:1,近80%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等国家;其次是绿茶;再次是龙井茶,主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而我国却有着世界80%的绿茶市场。从市场需求出发,应加大对红茶的开发力度。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区域性,就世界范围而言,东方人喜好的多为清茶,欧美及大洋洲的人们钟情的是加有奶和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的人们喜爱的则是有薄荷或柠檬香味的绿茶。印度、斯里兰卡在红茶的生产、价格、质量上已经形成稳定的优势,能左右世界红茶市场,但其在加工方面,如袋泡茶、冰茶则表现出弱势。我们大可扬长避短,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袋泡茶、罐装茶、冰茶、果味茶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茶园结构急待规范。从无性系良种茶园分布看,肯尼 亚、马拉维达到100%,日本为78.3%,斯里兰卡为55%,印度、印尼为30%,而我国仅为17%。从大宗茶和名优茶比重看,1997年名优茶占总产量的11.3%。我国仍以大宗茶为主。

5.规模效益,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世界茶叶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欧美的立顿、勃洛克邦、特文宁、英克、劳瑞等八大跨国公司,他们的营销额占西欧和北美茶叶市场的90%左右,在主要茶叶进口国的市场占有率为60%-80%。同国内的其他企业一样,要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抗衡跨国公司还有一段相当艰苦漫长的路要走。

6.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和文化优势

我国北邻俄罗斯,东临日本,且与美国仅一洋相隔,这在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条件上占有优势。如果以优质、独特、价廉、品牌等手段多管齐下,难说不把主要的消费大国市场夺为己有。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广袤的适于高山茶生长的山区,在我国茶叶即将更新换代的时候(国内大部分茶园建于建国初,茶龄老化),应及时调整茶园的战略布局,避免广种薄收,浪费土地资源。在产大于销的国内及国外市场行情下,应缩减茶园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世界绿茶市场正悄然兴起,在为我国提供机遇。

茶业源于云南,我国是茶的故乡。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中心的东方茶文化越来越吸引着世界人民,把文化渗人商业的新市场战略大有可为。

总之,我国茶叶的竞争力目前只表现在粗放的总量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使自己与产茶大国的地位名副其实,还需要多方切实,共同的努力。

第五篇: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形势与政策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1世纪头10年的世界经济先是繁荣发展,随后便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今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态势。但事实上,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以及近一段时期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特别是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带动的复苏,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结束或减弱,停滞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第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如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为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不确定性。

第三,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轮番波动,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是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通货膨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世界经济正笼罩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美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双脚?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的答案依旧存在着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既有挑战也有难得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一个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采取加息等措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长期增长动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近一个时期,关于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议论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看,虽然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处在一个复苏阶段,但下行风险犹存。

首先,美国经济可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率将会有所减缓,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比较困难,消费疲软仍将是美国难以化解的难题,为此美国则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继续刺激经济。一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失灵,美国经济可能再度衰退,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冲击。

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有可能出现反复和波动。其三,虽然前一段时期日本经济正在逐渐摆脱长期衰退的困境,但地震和海啸以及紧随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日本经济带入了一个非常时期,再加上日元升值和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因素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制约,其间经济出现反复也有可能。其四,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和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而且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拖累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一旦美国加大刺激经济措施的力度,美元的新一轮贬值将导致全球性通胀上升,新兴经济体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既有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尽管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确定的,这使得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好的环境和机遇。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已出台“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我国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速略为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处在合理水平,没有超出预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将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

下载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与世界天然橡胶供需同步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010178210贸二袁琛琛 学习完第二阶段课堂《形势与政策》之后,通过寒假的查询资料和总结,对我国现今经济形势与政策进行了预测和总结。分析过去2011 去......

    在我国构建陪审团制度的需求分析与价值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我国构建陪审团制度的需求分析与价值性研究 作者:刘书涵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陪审团制度;需求分析;价值性研究 近年,民众对于法院......

    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合规性分析(5篇)

    【摘要】内部控制是衡量公司 现代 管理的重要标志。内部控制的合规性是指公司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与国家 法律 法规保持一致,并且公司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设计完整、合理,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工商1101 潘泓1101100124 一、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 首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测绘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08级 内容摘要:中日东海争端、南海权益争端、中印边境领土争端,矛盾冲突日益浮上台面,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朝韩......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推荐]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 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从而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高速增长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据危机的爆发已经过去了6年,我们可......

    我国财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财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从我国财政厅2009年末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统计总结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财会人员总体结构上存在着无职称人员比例值过大及学历程度和积称不......

    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范文]

    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 班级:高专会计111班姓名:陈思颖学号:201112451 摘要: 我国汽车保险业务创办至今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进入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