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分析贾宝玉与薛蟠形象的异同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
第二篇:贾宝玉狂人形象分析
略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狂人形象
李祥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红楼梦》主题意义的研究是红学研究结症,本文将结合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狂人形象,逆向推理,并简单结合明清时代文学思潮、文化背景来释读红楼意旨,体察中国的会有哪些文化基因在曹雪芹身上得以体现,并将之移植于贾宝玉。贾宝玉这一狂人形象对《红楼梦》主题造成什么影响?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与贾宝玉的狂人形象有何联系?这对解读红楼很有意义。关键词:贾宝玉;狂人形象;明清文学思潮;红楼梦主题
绪论
《红楼梦》的出现给予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自信力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作为一部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却未能最终完成,散佚一大部分文本,给后世《红楼梦》的读者留下永久的遗憾与困惑。因为文本的缺憾,《红楼梦》的主题意义很难说清,这正如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美的慨叹:“美的意义在不深思的人看起来好像十分明了,而各国哲学界却聚讼到一个半世纪之久还没得一个解决,这个奇怪的意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①《红楼梦》的意义洎其问世,便引来无数人争执,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然而一部作品,尤其是当创作者倾力灌注自己的情感时,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性格会与作者本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的性格气质往往直接决定作品主题,而体现主题最重要的是作品的主人公作为。所以,结合贾宝玉人物形象,体察中国文人的传统气质,当能进一步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意旨。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分析贾宝玉狂人形象为契机,透视在明清文学思潮和中国文人传统精神的影响下,曹雪芹所撰写的《红楼梦》究竟想说什么?
①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耿济之译,台湾远东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18页。
一、贾宝玉的狂人形象
《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的疏狂的第一次描述,应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的介绍。文中借冷子兴之口说:
说起这孩子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①
宝玉的癫狂心思让人瞠目,作者在贾宝玉的第一次出场便似嘲实赞地配上《西江月》二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②
作者首先便给宝玉冠上神经质的“寻愁觅恨”和“似傻如狂”的特质,暗示出宝玉与世俗人生观、价值观的格格不入,这种狂的体现是以形形色色的行为、心理活动为依据的。简单地给宝玉的“狂”分一个类,可以分作两个方面:其
一、与众不同的乖狂气质;其
二、不合时世的偏狂思想。
与众不同的乖狂气质,这一点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贾宝玉的降生本就是很具传奇的,衔玉而生的生命序幕让世人不自觉地给予其不一般的期许,所以宝玉在长期的相对可以自我衍生成长的环境中,培植出其任性自由,不拘行事,对自己所喜可以如痴如狂,对自己所恶可以歇斯底里的独特气质。如痴如狂的宝玉我们非常熟悉,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未经黛玉的启发下,宝玉就会做出几近葬花的举动。小说第二十三回道: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③
①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以下引用《红楼梦》原文均以该版为据。第28页。
② 同上。第50页。
③同上。第324-325页。对花尚是唯恐玷污的态度,何况是人?贾宝玉的举动是浪漫也罢,是无聊也好,在俗人看来就是吃饱了撑的,绝类狂人!至于说为宝玉所恶之事之物,一旦触发其神经,场面往往不可控制,从动辄摔玉,到绝口不谈仕途经济,例子颇多,且不赘述。宝玉的一生,演尽狂,绎尽痴,正是因为有其与生而来的个人气质支撑。
不合时世的偏狂思想,可以说宝玉简直偏离了整个他的生存时代,崇平等;尚自由;虽为生活环境所羁,却有放诞的态度;虽然不敢斥君诟父,却有诋毁忠臣的言行;有誓不走仕途经济的决心;敢于怀疑圣贤,藐视圣贤;公然宣扬重女轻男的论调。在那个礼法极为盛行的时代,贾宝玉的偏狂已达到惊人的,甚至是令人色变的地步。
关于宝玉诋毁忠臣的言行,是在宝玉与袭人对话的三十六回中出现: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 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 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①
如此言行,恰如明末李卓吾道的“死而搏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况未必死而遂有巨福耶。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有大利乎!”②这些话语显然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反动言论”。而关于贾宝玉最为著名的“重女轻男”和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论则可说是不胜枚举,也不用赘述。
宝玉如此奇特的个性究竟是如何造就的?吴组缃先生在《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恋爱婚姻的悲剧》一文中写道:
“贾宝玉这个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来由也不玄妙,是走向没落阶级的封建社会培养起来的人物。他是公子哥儿,自幼受祖母的溺爱,没有受到正常的封建传统教育,所有这种企图都被祖母挡回去了。女人当权在大观园是个要点……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由于祖母的溺爱,又没有父兄作为自己 ① 同上。第493页。
②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卷一《书答•答耿司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页。的榜样,甚至所有父兄皆为他看不起,这就使他没有接受正常的封建教育,反而产生了民主主义思想,假如不是这样,他是不可能变成叛逆的。”① 虽然吴先生的阶级观点影响其观点的阐发,但他对宝玉得性格形成原因分析的很是透彻。宝玉的确是因为未能接受正常的封建传统教育,并长期处在一个女人当权的环境之中,与当时社会环境相对隔绝,父兄的无能与荣宁二府女子的干练形成巨大反差,必然会造成宝玉的乖狂气质和偏狂思想。
反观宝玉的所作所为,可以发现宝玉的“狂”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诱发的。其一是他具有鲜明的自由观念,同时平等意识开始萌芽,“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自由观念促使宝玉极力反对束缚思想的科举八股,对仕途经济更是嗤之以鼻。宝玉与黛玉之间诗化的爱情也是宝玉自由观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至于平等意识的萌芽,让宝玉产生了“女尊男卑”的叛逆思想,这不过是宝玉矫枉过正的做法。所谓不破不立,没有足够的革新性,一种新观点是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的。不过宝玉的“女尊男卑”思想不仅仅由于他的平等思想所诱发,否则宝玉对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的态度就难以解释了。另一个原因是宝玉是一个执念于真善美完美人性追求的人,是一个偏于艺术家加思想家的人,这也是诱发宝玉狂的第二个原因。有些人对宝玉与秦钟、蒋玉菡等人的交往提出种种不堪的推测,不仅是对宝玉的一种污蔑,更是对曹雪芹精心刻画如秦钟、柳湘莲等人物的深意的无视。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正是由于他对美好人性的执念,其“狂”正是因世人对善恶的漠视凸现出来的,在为普通人不愿较真的地方宝玉过于较真。作者极力要证明,贾宝玉对大观园的女子是形而上的美的追求,而不是流于世俗的“淫滥”,特意造出“意淫”一词。“意淫”一词,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所以宝玉的 “女尊男卑”思想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转变。小说第七十七回中写到宝玉因周瑞家的发出的一通感叹:“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重点在“染了男人的气味”一句话上,男人是当时世俗世界的主宰,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人性异化程度远比居于内助地位的女子强烈,他们与宝玉所追求的美好人性有天壤之别。所以宝玉的“博爱”之狂,绝不会无原则地滥用的,否则宝玉骤见晴雯的嫂子“灯姑娘”(有的版本又叫“多浑虫”),就不会“急得满面红涨,又怕又羞”了。
二、狂人形象呼之欲出的历史背景
贾宝玉狂人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中国通俗小说不断发展的必然。明清 ① 吴组缃《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恋爱婚姻的悲剧》,摘自《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73页。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由成熟走向巅峰的黄金时期,在这辉煌的五百年历程中,其文学思潮屡屡涌动,尤其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已发展到相当繁荣的地步,启蒙思想如雨后竹笋,异端突起,市民阶层作为“有闲阶层”,为小说、戏曲等文学创作提供了销路保障,小说创作由低迷到活跃,产生面目一新的文学创作局面。
明前期小说创作依然不脱讲史窠臼,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者本身的介入,无论是关于生活阅历还是审美情趣,都是相对有限的。直到李贽、袁宏道等人的出现,提出“童心说”,讲究文学创作应清新自然,直抒胸臆,不拘格套。这些文学思潮不论是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提升还是对小说创作者世界观的触动,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算上稍早的《西游记》,以及戏剧《牡丹亭》的应运而生,继之以被袁宏道推崇的《金瓶梅词话》的出现,明中晚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疏狂浪漫的创作倾向。尤其是汤显祖,“代表那个时代浪漫思潮的特点,是当时浪漫狂放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的领袖人物,是与‘理’对立的言‘情’领袖人物。以理想的人生,浪漫的情趣,冲击封建礼教的束缚。”①这种潮流虽算不上是主流思想,但其势头足可与相对保守的文学创作势力叫板。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之后的文化高压钳制,这种势头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尚不可知。
即使受到一定的抑制,也不能说这种文**流销声匿迹,明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让文学创作开始有意识地挣脱社会固有的伦理道德束缚,文人们开始转换其视角,扩大视野,对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开始怀疑并批判。作为曹雪芹的前辈,吴敬梓、蒲松龄分别对盛行于世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现象提出质疑批判,但是由于两位前辈的相对局限,依然对那个社会怀有难言的眷顾之情,未能创作出像宝玉那种歇斯底里的极端叛逆形象。正是这时代的呼唤,宝玉的狂人形象的出现,在偶然之中已成必然之势。
三、狂人形象出现的文化原因
我们说贾宝玉不是曹雪芹,但某种意义上曹雪芹却是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必然要通过主人公阐发自己的认识和思索,贾宝玉的痴也罢,狂也好,都是作者曹雪芹的痴狂,清人敦诚在《佩刀质酒歌》中对曹雪芹的狂气有所言及,诗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②可见曹雪芹亦是疏狂浪漫之人。之前讨论的是狂人形象出现的历史必然,其实反观中国文学史,凡是居于中国文学至尊地位的文豪,在性格中都有狂狷气质,如司马迁、陶渊明、谢灵运、李白、苏轼、关汉卿等,乃至于曹雪 ①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②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附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芹也是未脱其臼。其实,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是有共性的,曹雪芹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继承了先贤的品质,并将之赋予给贾宝玉,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耀眼奇珠,这种共性就是中国文人的性格基因——狂狷之气。
什么是狂狷?《论语•子路》中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轴心,在构建中国知识分子道德、伦理与价值取向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文人的狂气正是发轫于夫子这种“执两用中”的精神气质。随着中国历史的推进,在人类智能的不断拓延中,人性在现实中不断地受到挤压,从而发生异化,知识分子之中一些坚守底线的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要么隐居以求其志,要么不掩其行,锐意当先,在大部分文人蜕化为政治附庸的同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狂狷行为,抵触难以挽回的腐堕大潮,而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气质内化的同时,“狂狷”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的共同性格因素。
为什么孔子会对“狂”与“狷”有此情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身上有种追求价值理想而放弃世俗享受的君子风范,所以孔子会对他大加赞赏。不管是“狂”还是“狷”,归根结蒂是为了“弘道”或“守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之道,后世文人之道或会与其有所不同,但弘道守志的做法依然脱不出孔夫子的狂狷之道。贾宝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是必然会出现的形象。
四、贾宝玉狂人形象的主题意义
分析贾宝玉的狂人形象是解读红楼的一个捷径,抛开作者在塑造贾宝玉时所用的独特手法不谈,即使是贾宝玉的形象意义、思想意义都是一个不小的阐释命题。这里,我只好避重就轻,只谈贾宝玉对红楼主题意义架构的特殊作用。
既然说狂狷是为了“弘道”或“守志”,曹雪芹想借助贾宝玉的狂弘什么道?张锦池先生在他的《西游记考论》中将《红楼梦》与《西游记》做了一番独到对比,是基于李贽的“童心说”进行的对比,其实与本文的狂狷大同小异。书中说道:“《红楼梦》作者不仅不主张把人的‘童心’强行纳入封建的思想和制度的某种框框,倒主张打破这个框框让它获得自由发展。这是一种社会改革者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作为‘富贵闲人’的贾宝玉不乏批判,而对‘混世魔王’的贾宝玉却诸多肯定。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打破那个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框框而使人‘童心’获得自由发展呢?时代又使他交了白卷。”①
张先生是基于与《西游记》的对比而言,他把重点放于明中后期文学创作对 ①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童心说”的阐释理解,虽然很精辟,但显然没有注意到《红楼梦》的复杂性。前面我们不厌其烦地分析贾宝玉的狂,也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曹雪芹塑造狂人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曹雪芹想借宝玉之口弘道,这与张先生的分析并无二致,但《红楼梦》对贾宝玉的态度值得注意,脂砚斋在《石头记》卷首评阅中说道: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真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①
虽然不是作者亲口所述,但结合小说自始至终的悲剧氛围,不难看出,作者是矛盾的,是纠结的。不管是宝玉还是作者,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世俗的对立,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内质,追求自己的“道”,故而成为世所共识的狂人。他们都曾经“似傻如狂地”坚持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由或者是美好的人性,崇尚特立独行的生活、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无疑作者没有怀疑过它们的合理,但当历史的必然、人性的必然与人情的不必然交织在一起时,作者的狂,宝玉的狂就会显得飘忽不定了。因为对价值坚持,他们付出了无法挽回的生活与情感代价,可是在他们义无反顾地付出后,却发现自己无力回天,“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宝玉看着美的消逝,恶的蔓延,却不能阻止,产生一种负罪感。曾经生活的温情和现实处境的拮据,不得不让他反思狂的必要性。更为主要的是,在贾宝玉激烈挣扎反抗时,没有思考清楚反抗后的出路,当一个人坚持走正确的道路时,突然路的前方没有了路,而且以自己的认识无法找出新的路,只好迷茫。
曹雪芹的迷茫确实地反映在贾宝玉身上。人的一生因为坚持自己的价值,到头来却发现世界孤立了他,而他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发现自己是在徒然的挣扎,同时他发现他原本所反对的东西有些本应是自己珍重的,悔恨?忏悔?还是继续孤独?曹雪芹在迷茫中只能回到过去,去重温那段生活,他发现在自己悔恨的内心里,依然痛恨那些丑恶,依然会为自己的选择喝彩,所以他还是选择让贾宝玉狂,还是不能舍弃自己的追求。在极度矛盾中,作者开始创作贾宝玉这个“似傻如狂”,同时对花花世界难以割舍的狂人,作者的理想在作品中凝成那段如诗如画的宝黛 ①(清)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郑庆山校订《脂本汇校石头记》作家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2页。之恋,这是他之所以坚持的原动力。但现实的悲惨让他不能一直浪漫下去,他又营造大观园,让罪恶与美好同巢喧闹,现实与理想尽意厮杀,终究在哗啦啦中,让一切变成“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不是作者在预言什么封建的末日,而是作者徘徊不定的心绪无法承受这种无止境的纠结,只好让它毁灭,让它彻底变成烟云,所谓的达到空空色色。
正是因为眷恋,所以纠结,作者的自欺欺人,近乎掩耳盗铃,小说主题摇摆不定,正是由于作者介于狂与不狂的状态造成。所以任何解释对小说主题来说都可以成立,却又不能完全概括小说,因为作者到最后也不知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情痴”?是“色空”?是批判还是依恋?作者在第一回列出诸多题目,不是在使障眼法,而是他自己都不清楚该写成怎样,即使作者有明显的倾向,也是不确定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味道不是作品的主题之味,而是作品中萦绕的无限纠结之味!
狂人的形象,正是结成小说纠结之绳的主要材料,在作品中,狂是理想,是与丑恶现实对抗的生力军,没有狂,就没有纠结,没有纠结,就没有《红楼梦》!
结语
曹雪芹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郁积的孤独与伤感,使小说蒙上一层悲绝幻灭的气质,在浪漫主义的情感驱役下,曹雪芹不遗余力地把宝黛的爱情诗化,使之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之趣,同时,因为现实给予作者的绝望无奈,促使他让那些曾经的美与不美俱被无奈的生活碾压毁灭,于无限慨叹中写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心路历程,但曹雪芹内心的纠结不甘又让他最终酿出一杯“万艳同悲”的苦水,结成难以自拔的梦魇。
在狂的驱策下,作者和宝玉成为社会另类,他们寻找自我、坚持自我的态度使他们成为反叛,虽然他们对现实生活已经不抱幻想,但作者显然对那个毁灭美好人性的峥嵘岁月有数不清的美好回忆和眷恋,在怀有温情的一幕幕宴饮中,作者再次穿梭于过去,珍列出那些过往的善与恶,分享自己的欢喜与迷茫,忏悔、思考都有。
正如小说的题目一般——《红楼梦》,作者宣扬的似乎是人生如梦,并没有把宝玉的喜恶当成文本的终极态度,因为做梦之人虽醒,却对这个“梦”有无可如何的情感,曹雪芹珍惜的是曾经纷纷扰扰的生活,可是这些到如今都已死去,他只能扼腕悲叹,他的重点不是去鞭笞什么,宣立什么,虽然作者大言炎炎,把宝玉作为古今第一奇人来塑造,但这位奇人在向世人显摆的同时却迷失了方向,对人生的基本价值追求,生命关怀问题更是欲辩忘言,难知初衷。或者宝玉便是 8 在疯狂挣扎中力竭而终。那绛珠之泪汇入曹雪芹的意识中,完全融合后,也让他在无尽悲鸣中撒手人寰。
《红楼梦》的主题的复杂性,正是作者的癫狂与理性双重合力造成,哪怕《红楼梦》是完整的,作者哪怕真的给贾宝玉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依然不能说服作者自己,也难以让读者释怀,因为在人类的终极追寻中,越是执着,越会迷茫,越是不弃,越会绝望,人类会永远痛苦或者快乐地去追寻那个未知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台北:台湾远东出版公司,1992版.[2] 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3](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版.[4] 胡适,鲁迅等.名家正解红楼梦[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版.[5] 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版.[6]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版.[7] 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版.[8] 郑庆山.脂本汇校石头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3版.[9]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10]吴组缃 中国小说研究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JiaBaoyu's madman image
LI Xiang(Literature Colleg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theme of what? Thi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the researchers ,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image of the novel's protagonist JiaBaoyu,Backward reasoning,At the same time,I will simply contac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terary trend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o interpret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To study the Cao Xueqin,What qualities in him the same as with the ancients,How he is reflected this through the image of JiaBaoyu.the madman image of Jiabaoyu to “Dream of Red Mansions” 's theme have any effect, the novel is the theme of diversity related to this? Clarify these issu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JiaBaoyu Madman imag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terary trends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me
致 谢
经过数月艰辛写作,我的论文终于完成,看着依然粗糙的文稿,我内心不由得汗颜,在祈祷它能顺利通过答辩的同时,我不能忘记帮助过的诸多师友。首先须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霍有明教授。当初在确立选题时,我准备写《四大名著中的狂人形象》,并自信能够写好,直到霍老师提出质疑,指出行文的难度和理论依据的不可靠,给我当头棒喝,才让我意识到做学问的严谨与艰辛,不是想当然就能出成果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是让我汗颜,当初的确是好高骛远了。霍老师治学严谨,平易近人,体贴每一位学子,让我深切感受到师大学人的名师风范,衷心感谢霍老师的悉心指导。
其次,我要感谢金鑫、朱文龙等同学的帮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诸多帮助,同时要感谢舍友张建设的帮助,让我对初稿修改更加认真,并向我提出许多有益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最后,我要感谢培育我的陕西师范大学,让我真切感受高等教育,体验做人与做事的真谛,成长为出具做学能力的本科生。
言当有尽,感恩之意无穷,抚文喟然,实有负师友厚意,只能诚祈拙文过关,稍慰私心。
第三篇:分析薛蟠这一人物形象
分析薛蟠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对当代孝道的反思
摘要: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就红楼梦中的人物来说,作者曹雪芹对文中人物的解读无不从多角度解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现实中的人。有人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我就文中薛蟠的形象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鄙俗、野蛮、丑恶、肮脏,一方面是孝顺、具有同情心、憨直、讲义气。关键字:薛蟠、鄙俗、孝顺、孝道建构
一、家室、姓名及其寓意。
薛蟠是紫薇舍人薛公的后代竖向继世,家中有百万之富。第四回,在薛家进京之前,作者借薛蟠因抢买香菱而打死冯渊一事,介绍薛家的家世是“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皇商”一名。虽于史无征。但据清代史实考察。确有《红楼梦》所写薛氏一类“皇商”之实。在清代,凡属官府、宫廷所需物资的置备购办,称之约“采办”或“采买”,统由户部筹理。薛蟠“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他进京的目的之一,是“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
有人认为,在薛蟠的定性上,作者巧妙的利用了拆字法。据说,拆字法原是一种游戏,利用汉字构成的特点增减笔划、分拆偏旁,使原有的汉字变化成新的汉字,后为迷信、谜语等利用。曹雪芹将这种方法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姓名中,例如王熙凤的“凤”,繁体是由“凡”、“鸟”组成,故而在其判词中有“凡鸟偏从末世来”之句。而“薛”“子”二字构成“孽”字,特别明显,作者巧妙地把这个作孽多端的独子赋予了“薛”性。薛氏之姓既明,那么“蟠”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pán”,与虫无关;一个是fán,正是一种多足小虫。《尔雅:释虫》:“蟠,鼠负”。郝懿行义疏云:“长半寸许,色如蚯蚓,背有横文,腹下多足。生水缸底或墙根之湿处”。由此可知,它或生于瓮底下,或生于墙根湿土,或负于老鼠体背,是终日难见光明的寄生小爬虫。这种小爬虫“难见光明”且“寄生”的特性,恰好与这个被作者尊为“呆霸王”的薛蟠的所作所为,十分恰合。
至于薛蟠的字,甲戌本作“文龙”,庚辰本及其他脂本作“文起”,新校注本取前名。蟠、龙二字常连在一起,似乎更符合古时取名的习惯。这样取名、取字,表达了正在走下坡路的“书香继世之家”对他寄予的愿望:愿其能如盘伏之龙有腾飞之日,盼其能由小虫变为大龙,以振门庭,以续族威。只可惜,他长大后太不争气,变成了“天下第一个弄性商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不断惹事生非,闹出人命官司。真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1]
二、具体分析薛蟠这一形象。
(一)话说“呆霸王”。
薛蟠是薛家的“独根独种”,父亲死后,寡母溺爱纵容,以致从小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长大后依靠皇商家庭的有钱有势,追求低级欲望的满足。进京寄居贾府后,他不仅今日会酒,明日观花,聚赌嫖娼,甚至追求男色。他原是个没文化的糊涂人,不免显得鄙俗、粗野,结果成为“呆霸王”了。宝钗说他“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个性”,是“不放头”,“顾前不顾后”的人。(第三十四回)薛蟠所嗜好的非酒色莫属,为这两样东西闹下人命官司,被人殴打羞辱,散去千万金银,从来不曾皱皱眉头。所以,贾珍说他“须得吃个亏才好”(第四十七回)正如薛宝钗所言:“何曾见过我哥哥那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第三十四回)正因为如此,又称其为“薛大傻子”。或评其为“色中之冒失鬼”(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或认为他“生长豪门不识愁,祖宗开业霎时休。霸王情性狂且习,不是风流是下流”(王墀 《增刻红楼梦图
永》)。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前八十回虽未描述薛家败之后的景况,但从甚透露的信息和迹象,从薛蟠的品行举止,我们可以推测其必然败亡的结果。薛蟠的人生旅途正是吻合了旗人的发展轨迹,他是很多旗人的典型代表”。[2]
(二)何为“懒情人”?
薛蟠本性顽劣,又乏后天教养,遂至老大无成,终日唯有斗鸡走马、眠花宿柳,打架滋事罢了。所以,他对待女子,也只是喜其美貌而已,丝毫不会像宝玉那样惜玉怜香。薛蟠喜欢香菱“生的不俗”,是出于占有欲,不惜操纵豪奴打死第一买主冯渊,而带到家中后,却不见珍惜。第二十五回,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醉倒在那里”。薛蟠对黛玉的一幅丑态,可谓“吃着碗里看着锅里”香菱体态类似黛玉,内心亦是一片诗情画意,又对他一片痴情,而薛蟠却不能与她相识相赏。第七十九回,娶了悍妻夏金桂后被辖制。第八十回,观“金桂的丫环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火地故意挑逗他”,最后勾搭上手,收为侍妾。在夏金桂的挑拨下,毒打香菱,使她成了贪夫棒下受尽屈辱的“冤女”,气得薛姨妈大骂他“得新弃用”,“不争气的孽障!狗都比你体面些”。
薛蟠本是个滥情的人,吃喝嫖赌,又好龙阳。第九回,“学堂里的是是非非,都源自他”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谁想这学内就有好几个小学生,因了薛蟠的银钱吃穿,被哄上手的,也不消多记”,其中有两个生得妩媚风流,外号叫“香怜”、“玉爱”。“偏那薛蟠本是浮萍心性,今日爱东,明日爱西,近来又有了新朋友,把香、玉又丢开一边”。后来他又”为了秦钟,闹个天翻地覆”(第三十三回宝钗语)第四十七回,在赖尚荣家的酒席上,薛蟠见到风流俊伟的柳湘莲后,误将他认作风月子弟,于是便和他调情。薛蟠色迷心窍,愚蠢之极,待柳湘莲生计要整他时,他还说:“我又不是呆子,怎么有个不信呢?”以为柳湘莲答应他了,便乐不可支,“左一壶,右一壶,并不用人让,自己吃了又吃”。随柳湘莲之后去“赴约”,骑在马上“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一副滑稽的傻相,使柳湘莲又笑又恨。之后被拖到苇坑的污泥里,“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没头没脸,遍身内外滚得似个泥猪一般”,又被逼着喝了脏水,躺在苇坑里呻吟。作者还借贾蓉之口,予以进一步的嘲笑。:“薛大叔天天调情,今儿调到苇子坑里来了。必定是龙王爷也爱上你的风流,要你招驸马去,你就碰到龙犄角上了。”羞得薛蟠只恨没有没地缝儿,钻不进去。“此大快人心之笔:不惩薛蟠,不足以快读者之心,不惩薛蟠亦不足以称《红楼》之文”。他的可笑在于:浮浅轻薄、呆头呆脑的外表与执著颟顸、单纯直接的风月诉求,完全是一副“滥情人”的嘴脸,滑稽而不自知。这个花花公子的淫欲邪念,一时膨胀到置一切于度外的疯狂程度,什么家庭、财产,都可以统统扔掉。
薛蟠既浅薄无知,粗俗下流,又滑稽可笑。在这方面,书中所有人物都无法与之相比。第二十六回薛蟠生日,古董行的程日兴选来四样礼物。薛蟠十分高兴,请朋友一起分享,并夸耀说:“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薰的暹猪”。生活对于薛蟠而言,就是一场接一场用不尽的欢筵。他一开口,不是没上没下亵渎神圣,就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尤其在酒席上,薛蟠总有出人意料的表现。宝玉说,打算送一幅画作寿礼。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官儿,画得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细看,只看落得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得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中猜疑:“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
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写了两个字,问薛蟠:“你看真了是‘庚黄’么?”薛蟠说:“怎么没看真?”宝玉将手一撒给他看道:“可是这两个字罢?—其实和‘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自觉没趣,笑道:“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
(三)果真为俗人。
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请宝玉、薛蟠、蒋玉菡等人喝酒取乐。贾宝玉提出喝酒玩耍的“规矩”,即“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个字缘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薛蟠未等说完,先站起来拦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捉弄我呢!”此处甲辰本批曰:“爽人爽语。”让薛蟠这么一个不通文墨的粗汉即席赋诗,不免使人产生一种要看他出丑的恶意期待。所以他以“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薛蟠说到“女儿愁”时,众人起哄:“怎么愁?”对曰:“女儿愁,绣房里窜出个大马猴”。这两句不韵且又不通,与他的形象正好相符,大家的期待得到了满足。接下来笔锋一转,让薛蟠出人意料地念出了第三句“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酒席上的人听了,都诧异道:“这句何其太韵?”但第四句又跌回了他的本性之中。薛蟠的这支酒令除了胡拼乱凑之外,就是恶俗之言,只有第三句还像回事,但那是为了衬托第四句的恶俗的。这支酒令和接下来他唱的“哼哼韵”,正是薛蟠的为人写照。就人得本质而言,我觉得薛蟠是集善恶于一体的,薛蟠作为人类的一员,他那率性而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家庭环境、教育来说,是对其影响最大,也是起决定作用的。行为是人心灵的体现,那么针对其所作所为,我们不难看出其恶劣的一面,但从细微处影射,薛蟠个人身上也有闪亮的一面。至少是个敢说敢做的真小人,比那些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强上不知多少倍。
其一,薛蟠有真情真爱。
那薛蟠和宝玉都是喜欢蒋玉菡的,二十八回里,蒋玉菡和宝玉离开酒宴,“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此时薛蟠悄悄跟着,突然闯出一声大叫:“我可拿住了!”拉着二人道:“放着酒不吃,两个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 二人都道:“没有什么.”薛蟠那里肯依,还是冯紫英出来才解开了。其醋意跃然纸上,真情流露毫不隐藏。
再看薛蟠,喜欢香菱就追香菱,喜欢宝蟾就追宝蟾,喜欢英莲就买英莲,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比起现在的官老爷,真的是有真情有真爱,反过来看看现在一开会就坐在主席台子上的老爷们,比如张二江,包二奶带小蜜,数量自己都数不清,自己把双人床都睡塌了,却告诫别人不要喜欢美女,北京市一个副市长养了150女人,却大会小会告诫同志们恪守社会主义道德,不要近女色不要贪污腐败,这不是伪君子是什么?
男人喜欢美女天经地义,没什么可指责的,薛蟠这样才是真男人。
其二,薛蟠毫不虚伪。
薛蟠不学无术,整个一个大草包,但绝对不把自己伪装成“知识分子”,无知就是无知,展示给别人的就是最真实的无知的薛蟠。还是二十八回,薛蟠行酒令,“登时急的眼睛铃铛一般,瞪了半日,才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一根фх往里戳。”众人听了,都扭着脸说道: “该死,该死!快唱了罢.”薛蟠便唱道:“一个蚊
子哼哼哼.”众人都怔了,说:“ 这是个什么曲儿?”薛蟠还唱道:“两个苍蝇嗡嗡嗡.”众人都道:“罢,罢,罢!”薛蟠道:“ 爱听不听!这是新鲜曲儿,叫作哼哼韵.你们要懒待听,连酒底都免了,我就不唱.”众人都道: “免了罢,免了罢,倒别耽误了别人家.”” 率真的薛蟠用无知博得众人一笑,比起现在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可高尚多了,君不见,院士何祚庥说什么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CCTV说什么真假并不重要,张文康说什么中国没有非典等等,这些专家官员,本来无知却伪装成“知识分子”愚弄国民,薛蟠跟这些人相比,是多么的可爱。
其三,薛蟠知错就改。
二十六回书中,薛蟠在与宝玉、詹光、程日兴,还有唱曲儿的好几个人喝酒作乐时,薛蟠为了卖弄自己见到一张春宫,从而夸一个叫做“庚黄”的人“画得着实好”。宝玉听了,“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并纠正薛蟠所说的“庚黄”原来是“唐寅”两个字。薛蟠便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知道错了就改,这才是男人本色,再看嫦娥的首席欧阳先生,一不小心拼错了月球照片,被指出后居然干脆不要脸了,拿出官老爷的威风,说什么:“不许质疑。”然后就销声匿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改过来就是了,偏偏表现出无赖的嘴脸,比起薛蟠,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远。
其四,薛蟠不装
薛蟠是性情中人,到小酒馆喝酒,到街头施舍,从来都不装B,红楼里所有有薛蟠的情节,都能看到薛蟠这一点。现在跟薛蟠一样身份的纨绔子弟,比得过薛蟠的可不多。我认识的一太子党,墨水跟薛蟠喝的差不多,可以说胸无点墨,一天兴起买了一只派克金笔,插在西服里。晚上跟几个MM吃饭,被MM看到,顿时觉得这GG肯定是个有学问的,就问:“哥哥是哪儿毕业的啊?”当时正是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混蛋想也没想就说:“APEC毕业的。”好在那女孩也是个花瓶,立马暗送秋波投怀送抱,乐得那个草包都不会勃起了。
第二天这哥们喜滋滋的一口气又买了4支派克,加上原来的,5支一排插进西服,过几天跟另外几个MM吃饭,人家女孩子悄悄问别人:“大哥,这个家伙是不是修理钢笔的?”
其五,薛蟠心不设防也不算计别人
薛蟠的心从不设防,这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就能看到,宝玉被打,宝钗听信旁人之言,怀疑是薛蟠使坏,到薛姨妈面前告状。我们再看薛蟠:“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又是宝钗劝他不要逛去;她母亲又说他犯舌,宝玉之打,是他闹的,早已急得乱跳,赌神发誓得分辨。又骂众人:‘谁这样编派我!我把那囚攮的牙敲了!分明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做幌子!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了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既拉上我也不怕,索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命,大家干净!’一面嚷,一面找起一根门 闩来就跑。慌得薛姨妈抓着骂道:‘作死的孽障,你打谁去!你先打死我来!’薛蟠的眼急得铜铃一般,嚷道:‘何苦来!又不叫我去!又好好的赖我!将来宝玉活一日,我耽一日的口舌,不如大家死了清静!’薛蟠见宝钗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此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你的心了。从前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缠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薛蟠见妹妹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便赌气去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后来薛蟠又和向妈妈和宝钗赔不是
道:“‘妈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必烦恼,从今以后我在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宝钗笑道:‘这才明白过来了。’薛妈妈道:‘你要有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薛蟠道:‘我若再和他们一处逛,妹妹听见了,只管碎我,在叫我“畜生”,如何?何苦来,为我一个叫娘儿两个天天操心!妈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叫妹妹为我操心,我更不是人!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妈妈,多疼妹妹,反叫娘因子生气,妹妹烦恼,连个畜生不如了!’口里说着,眼睛里禁不住也滚下泪来。”(注三)只这一段字,薛蟠的整个心灵,都在这里。他心底本是纯良,根本就没有心计,不算计别人,也不设防,比起现在好5倍,成天勾心斗角这些人来,薛蟠该引得多少美女倾慕啊。
其六,薛蟠最随和
一部红楼,宝玉太娇,喜欢撒泼,一出场就摔了通灵宝玉,惹得女人们为他焦急。贾琏不务正业。贾芹诱奸女尼和道士。柳湘莲不知情趣。等等这般,只有薛蟠,走到哪里就跟哪里的人群融合在一起,非常随和,流露天性,率真单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论说什么都能让大家快乐,这样如行云流水的男人怎么会不可爱?
其七,薛蟠最义气
薛蟠是直性热肠的人,看到穷人施舍的最多。贾珍是薛蟠的朋友,喜欢上了薛蟠的樯木,这可是1000两银子做的啊,不过呢,薛蟠毫不犹豫,随手赠送。这样仗义的男人,女人当然喜欢。
其八,薛蟠知恩图报
《红楼梦》十九回,薛蟠以为柳湘莲是个风月之人,但“柳湘莲因嫌恶薛蟠的胡闹,独自在花园中解闷。不料薛蟠又追到花园胡闹,柳湘莲十分恼火,就把薛蟠痛打一顿,然后逃到外乡避祸。”可是,薛蟠做生意在平安州遇盗,得柳湘莲救而拜为兄弟后,他就真心实意地对待曾是仇人的湘莲;当湘莲遁入空门后,他遍寻无着,回家时“眼中尚有泪痕”,脂批在此叹道:“呆兄亦是有情之人。”(六十七回)
如今中国,忘恩负义着不在少数,想那些庸才被恩人提拔却反过来害恩人之辈,薛蟠当然可爱了。
其九,薛蟠喜新不厌旧
薛蟠喜欢MM,但却是个最典型的“妻管严”,“河东狮子吼”夏金桂把薛蟠管的服服帖帖,不过毕竟是真情男人,总免不得沾花惹草,但薛蟠从来都是呵护着夏金桂。比起喜新厌旧的某些领导来,小妾香菱,这个单纯清丽性格温顺的MM痴迷地爱上薛蟠当然不奇怪了。
其十,薛蟠最孝顺懂得照顾老婆妹妹
书中薛蟠,新鲜的瓜果从来不敢自己先吃,送给妈妈吃。(二十八回)妹妹数落他还没完,他就记挂着妹妹的项圈是不是清洗了。妹妹吩咐他置办的螃蟹等物,他也决不待慢。每逢出门归来,总要给兄弟姐妹们带回新鲜土物儿。这样的男人,多么值得女孩爱啊。
薛蟠虽然干的坏事不少,但对母亲、妹妹,尚存挂念关爱之心。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中,薛宝钗疑心是薛蟠暗中挑唆致使宝玉挨打,薛蟠情急之下,说了一些不知轻重的话,惹得薛宝钗大哭。薛蟠知道自己“冒撞”了妹妹,次日百般向她赔礼,并发誓痛改前非—“我若再和他们一处逛,妹妹听了只管啐我,再叫我畜生,不是人”,“为我一个人,娘儿两个天天操心,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让妹妹为我操心,我更不是人了。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妈多疼妹妹,反叫娘生气,妹妹烦恼,真连个畜生也不如了”。并一边说,一边“禁不起流下泪来”.第六十七回,第一次随内总揽张德辉外出做生意回来,给母亲带了箱“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同时还给妹妹专门买了一箱玩意儿,琳琅满目,各色俱全,喜得母女两到处派送,唯恐他人不知。第八十回,薛蟠终日厮混于夏金桂、宝蟾和香菱之间,弄得家里乌烟瘴气。但当薛姨妈气恼交加,呵骂他时,薛蟠“见母亲动了气,甲也低下头”,面对母亲,母子之情,又回到了薛蟠身上,尤其是当薛蟠看到媳妇公然辱骂母亲,婆媳展开正面冲突之时,更是着急,“气得跺脚”,说:“罢哟,罢哟!看人听见笑话。”无恶不作,寡廉鲜耻的薛蟠能说出这话,除了发自内心的母子之情外,还有作为人的偶然萌发的耻辱感。
通过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段,把人物的灵魂展示出来,这是《红楼梦》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红楼梦》通过广阔的生活画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描绘了一幅我国封建末世的缩影,全书贯穿着封建与反封建的激烈冲突。由于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能把握他们的内心,他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个活脱的性格,而且是一个个活的灵魂,薛蟠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性格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散发出了孝的本质。
薛蟠——泥作的骨肉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宝玉是衷情于女儿的,而对于男子,宝玉总是厌恶之极,所以才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可是如果据此来表明作者对男女的态度,又实在冤枉了,况且作者也不会就这样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如果说天下的男子都在宝玉厌恶之列,那不是连他自己也骂进去了?霍氏认为这个泥作的男子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这个让作者深恶痛绝的泥作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薛蟠。
小说第六十七回,薛蟠自南方采买货物回来时,宝钗在采买的各种东西中发现一个泥捏的薛蟠的小像。那小像与薛蟠毫不相差,十分相像。据霍氏考证,雍正确实有一个泥捏的小像,如今还保存在故宫中。这个小像香玉一定见过,作者也会从香玉听说过这个小像。为了让读者能够从书中找到更多的线索和佐证,同时又可以借小像来痛骂雍正,作者便将此事写进书里。在整部书中,根本没有泥作的男子?如果说真要有,也只能是薛蟠这个泥捏的小像才算做泥作的男人。如此想来,作者想骂的“浊臭逼人”的男子也只有薛蟠一个人了。
三、中国孝的本质、现状和建构。
(一)“孝”观念的内容。
1“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2.“善父母为孝”(《尔雅·释训》、《周礼注疏·大司寇》郑玄注、《毛诗正义·六月》 毛专)
3.“孝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周礼·师氏)4.“慈惠爱亲曰孝。”(《逸周书·谥法》、《逸周书·独断》)5.“能以事亲谓之孝”。(《荀子·王制》)
6.“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祭统》)7.“孝论,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周礼注疏·师氏》)8.“协时肇享曰孝”。(《逸周书·谥法》)9.“享,孝也”。(《尔雅·释训》)“致孝享也”。(《易·萃· 传》)10.“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览》)1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关于“孝”的第一条材料是人们说明“孝”的时候最常引用的,(《说文解字》)
首先是从字形上来解释“孝”字,认为,孝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部分而代之以“子”字,为以子承老、扶老之意,引申为“善事父母”。《汉语大字典》也认为,“金文‘孝’,字部上部像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其解释与《说文解字》大体一致。上引材料的1-5条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孝”作出的说明,然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首先把“孝”作为对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描述,孝的主体是子女,而孝的对象则直接为父母;材料6并未提及孝的对象,但《释名·释言语》明确指出,“孝,畜也,畜,养也”,则此处之“孝”当以养父母为正义,无可疑者。材料8-9,均是以“享”释“孝”,《说文解字》曰:“享,献也”,《尔雅·释诂》曰:“珍,享,献也”,由是可知,“享孝”、“孝享”当指祭祀时向先祖献祭品以为其享用之意;《易·萃·彖传》有言,“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应该是说,孝孙到宗庙之中向先王奉上牺牲以祭祀之;《周礼·鼓人》曰:“此路鼓鼓鬼享”,郑玄注曰:“鬼享,享宗庙也”,贾公彦亦疏云:“宗庙有六享,则袷及四时皆享先王”;(《周礼注疏·鼓人》)其对“以雷鼓之神祀”一语亦疏曰:“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由是可知,这几则材料中的“孝”当指对于先祖先王的祭祀,其对象为已逝的祖先,而非健在的父母。材料10把“全支体,守宗庙”称为“孝”,从句式结构看,“守宗庙”应为“孝”的主要意思,那么,此则材料与上几则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以祭奠先祖,延续宗祀为孝,因此,《左传·定公四年》云“灭宗废祀,非孝也”。而这里以“全支体”为孝,则可能与《孝经》首章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表述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为战国乃至更晚时期的论述。材料11则以继承先人的遗志、歌颂先人的伟业为孝,这在《诗经》的《雅》、《颂》等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大雅·大明》即从自殷商远嫁而来的“挚仲氏任”开始说起,遂次论及王季、文王,一直谈到武王享承先祖之志,创下《生民》、《公刘》等篇更是极力突出周族的后世诸王对于先王创业的雄才大略的描述与歌颂,对于先王惠及后人的种种明德,表达了“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经·下武》)的真挚情感。
(二)当代孝道的现状。
人的品德修养就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人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品质的基础。如果不能孝养其亲,又怎能敬事他人?虽才高绝伦,却也不可不用。而忠孝礼仪之士,虽然,多有不得志,但终不失为君子。孝道德沦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就孝道在当今的情况具体分析一下。
老人在落泪!孝道在沦丧,这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环视我们的周围,处处可以看到不孝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方面:其一,剥夺父母。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地有了一点积蓄,子女成天盯着父母的存款,大事小事都要父母拿钱出来,直至剥夺干净。有的父母连退休金都被榨干了。其二,变卖家财。祖辈传下来的房屋或家什败在不肖的子孙的手上,或是因为赌博,或是因为吸毒,或是因为奢侈。其三,不养老人。古人说“养子防后”其实不然。有的父母养了几个儿子,儿子之间闹矛盾,互相拒绝养父母。老人孤苦伶仃,成为社会上无家可归的人。其四,虐待父母。子女对父母随便发脾气,甚至骂父母,有的还拳打脚踢,父母终日胆战心惊。其五,游手好闲。子女不思上进,不愿读书,结交坏人,经常犯罪,成为社会的渣滓。其六,六亲不认。子女对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岳父岳母、叔叔、舅舅等亲戚不尊重,欺贫媚富。其七,不敬长者。子女对邻里,单位的老人不礼貌,甚至伤害他们。
(三)践行孝道的必要性。
自“五四”以来,传统的孝道观被视为洪水猛兽,其中的精华部分连同糟粕统统扬弃。孝道曾经是调节家庭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儒家提倡的养亲、尊亲、礼亲等众多孝道内涵,是对人类血亲关系的简明概括,虽然后来被统治者所利用,赋予了孝道以鲜明的阶级色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批判的吸收和合理地转化,孝道具有的普通遍意义的一面,即精华部分还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但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的价值,完全可以再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改造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把对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追求、获取,作为人生的最大兴趣和奋斗目标,大讲实用主义、金钱至上,面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则在降低,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膨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越来越少,亲情越来越淡薄,甚至目无父母师长。不少青年不但不能自觉地履行子女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歧视虐待老人。这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睦友善,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谐,破坏了社会道德风尚。鉴于此,重提孝道,传承孝道文化遗产中的优质因子,以建立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新型孝道观非常必要的,过去对传统孝道的负面影响估计太高,批判太多,现在是重新认识、倡导和弘扬孝道精神的时候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营养的改善,现代社会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不断增多,绝大多数老人需要家庭照料。特别值得思考的是,由于计划生育,一对父母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长大成家后,一对小夫妻要赡养双方共4个老人,这四个老人之上还活着八个老人,除了依靠养老院外,子女承担的责任重大。对于年轻人加强孝道教育,这是时代迫切要求。
(四)孝文化的重要作用。
孝道是否风行于世,这是衡量社会是否得到治理的标志。《孟子·梁惠王》中说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说,好好办学校,教导人们尽孝,头发花白的人不负重行走,70岁以上的人有衣穿,有肉吃,百姓不饿不冻,天下就治好了。
时代呼唤新的孝,这是因为:第一,人性陶冶需要孝文化。孝者,爱人。孝教育是人类道德教育的钥匙与基础,孝意识是人类固有的自然禀赋。“亲亲”是最基本的人性,人性需要在孝教育之中巩固天赋,完善人性。第二,和谐社会需要孝文化。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家庭有父系、母系,如果人人讲笑,就大大减少了民事纠纷,社会就安定了。孝治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家国的良策。第三,民族兴旺需要孝文化。中华民族潜在的根系是以血统为脉络,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在孝道教育中,可以培养乡土感情,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思想。全世界的华人都魂系祖国,孝道可以从中发挥作用。
振兴孝道,首先要正确认识孝道;其次是辨别孝道的各种事例,分清哪些是该提倡的,哪些是不该提倡的;再次是树立一些新孝道的观念。那么,孝道应可以振兴!我们的中国梦也一定可以实现。
(五)当代孝道建设。1.内在方面。
⑴提倡感恩思想。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对家庭、对社会作出奉献而不是单纯地索取;对父母的孝养、反哺、回报,就是具体的感恩行为。如果一个人都以感恩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这个社会必然是和谐美好的,社会就会祥和
安定。《诗·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勋劳”,“哀哀父母,生我劳萃”,“父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里抒发了孝子因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的悲痛心情,回想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提携“我”所付出的心血和劳苦,觉得父母恩大如天,难以回报!所以,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之常情。我们提倡孝道的目的之一,也是要提醒和告诫做子女的,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要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养亲、敬亲和悦亲的侍奉,来报答父母。
⑵孝养是孝道中最基本的、最实质性的内容,它是支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侍奉,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以“天下”来养父母,即极大地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这是奉养行孝的顶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估计完善,如今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这本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它却带来了老人供养的问题。
⑶孝敬则是充分地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与子女在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感情更加融洽,达到心灵的真正沟通,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新型的人伦关系。家庭是一个血缘体、经济体、生活体和文化体,家庭的存在是孝道观念依然存在基础和社会根源,“父慈子孝”又是家庭和谐的简明概括和孝道的重要内容。
⑷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表现为自律取向和他律取向两种方式。自律取向指的是作为子女要有孝敬老人的基本心理,这种孝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对子女的要求就是要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具备孔子“仁”的思想,把孝敬父母作为自己人生当中的必修课。他律取向指在社会法律制度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形成一种的潜在道德底线,是一种监督孝道外在约束力。实施孝道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需要在社会的共同要求下,作为子女自觉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把孝敬父母作为一种快乐的事情去做。2.外在方面。
⑴政府推行孝实践活动,制定有关孝行的法律。⑵孝学研究层次上的孝实践运动。⑶通过社会团体开展的孝实践运动。
结语:薛蟠这一任务形象,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恶劣面,同时也更多地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作为子女,我们要有薛蟠一样的孝敬父母的心理状态。在现代社会里,明确自己的人生准则,知道孝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性,孝是实现仁爱的动力思想;孝是人类善行的根源;孝是子女之间爱与恭敬的实践思想,同时也是维持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圆满的人际关系的和平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践行建构孝道文化的职责,做一个有爱心、有孝心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赤飞.红楼梦人物姓名谈.新华出版社,2007.第159-160页.[2]贾汝泽.薛蟠的姓与名.文史月刊,2005年第12期,第56页.[3]李鸿渊著.《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4]朱翔非.新孝道.京华出版社出版,2011年三月第1版.[5]王玉德著.《孝经》与孝文化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9,10.[6]四川省民俗学生,中共德阳市委、市政府编.孝道文化新探.成都:巴蜀书社,2006,6.[7]张继军著.先秦孝道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8]肖群忠著.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朱殆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里最让女人喜欢的是薛蟠(2010-11-3 9:05:18)[发送到微博] 分类:未分类 标签:红楼梦 柳湘莲 宝玉 薛蟠 薛姨妈 | 红楼梦竟是一部香玉传!!(2008-12-09 22:34:58)转载▼
十几年的阅读、研究、考证、思索下来,发现,《红楼梦》赫然是一部香玉传!触目惊心!
《红楼梦》中的众钗只是香玉身上的某一碎片,将整一个香玉故事拆分在众钗身上演绎。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情特质、命运经历 经过 或抽离或夸大或转移或概括,敷衍出一个个性情迥异的女儿,哭笑怒骂,将个心爱而不幸的香玉拼凑。这样做看似无理,只因这个香玉及其故事在当时的时代极其“尴尬”,“为当权者所不容”,故以拆分融会贯通之术,将一人著成了一部红楼梦。
这也许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了解曹雪芹情感经历的人不会对这一结论奇怪。这香玉早年曾是曹公的伴读丫头及初恋情人、未婚妻,后来成了清雍正皇帝的皇后。
竺香玉,小名红玉,所以又叫竺红玉,是康熙十年,曹天佑(即曹雪芹)七岁那年,由曹从苏州买来的小戏子,时年六岁(林抛父进京都的岁数),出身不详,父母双亡,学唱旦角,艺名龄官(《红》中的也有戏子龄官。。)雍正元年,雍正帝的生母——康熙帝的德妃薨世,曹家戏班子解散,(《红》中的戏班子解散也源于一位老太妃薨世,此时龄官不知去向,本人认为八十回后还会有她的戏份,结局也必定不好)红玉被留在曹母身边作了丫鬟,半年后作了天佑的伴读和丫鬟。雍正六年,曹家被抄。此时天佑十四岁,红玉十三岁。
不久,曹携家眷进京请罪,天佑带了两个伴读丫鬟,红玉和柳惠兰。(据考证,柳惠兰是史湘云——《红》里唯一没交代背景的金钗的原型,此柳惠兰很有可能就是曹公晚年的所谓“新妇”,并协助点评《红》著的“脂砚斋”。)进京后,曹母为天佑和红玉以喝茶的方式定了亲。雍正八年,宫中开始选嫔妃、才人和秀女。
曹之妻王氏将红玉认作女儿,改名曹香玉,代替李香玉(曹母李氏的侄孙女)入册达部。香玉入宫后作了两年的御用小尼,带发修行。雍正十年,雍正(五十岁)强纳香玉(十七岁)为妃。
雍正十一年六月,香玉生下一皇子弘瞻,被封为皇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竺香玉与曹天佑二人设计用丹砂毒死了雍正。雍正(五十八岁)死后,弘历(乾隆)即位。香玉(二十岁)为顾全弘历生母地位,再次出家为尼,带发修行。乾隆十六年,香玉为天佑生下一子,事败后,香玉自尽,天佑逃亡,曹家第二次被抄,以至一败涂地。
曹雪芹著《红》一书,并不是为了将一部小说流传后世,而是借助于小时作掩护,将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隐入书中,记录在案,流传后世。作者的爱情破灭后,万境归空,至无可如何之时,才著作此书,以泄胸中悒郁。
历史说完了,是不是觉得《红》好多情节跟现实雷同?!However,红楼众钗又是如何拼凑成香玉的呢?
1.秦可卿主样貌。
宝玉于太虚幻境与秦可卿(兼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结合。这太虚幻境被刘姥姥一语道破:是个大庙!现实中,曹天佑于香玉在香山一庙中带发修行是与其结合。
2.黛玉主香玉从六岁到十五岁与天佑相处的日子。
这是他们一生中相处最长最大块最美好的时光,因此,从各方面来说,黛玉都最接近香玉。“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玉也说黛“才是真正的香玉”。
3.晴雯主性格(言辞犀利,性情火爆)及伴读身份(丫鬟)。4.一玉四春主命运。
妙玉与元迎探惜四春隐写了香玉从进宫到死亡的一段经历。按时间发展排列应是惜春、探春、迎春、元春、妙玉。
4.1香玉进宫为尼又被强纳为妃——惜春主——年少为尼 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惜春曾笑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
所伏有三:首先,年少为尼;其次,道破做了姑子没剃头;第三,为尼后又要出嫁(戴花),并且所嫁并非寻常人家,而是清皇宫(是以戴的为宫花)。
4.2雍正强纳香玉为妃——探春主——嫁王或皇。
4.3十八岁为雍正生下皇十子弘瞻后备受荣宠——迎春主——赴黄粱。“一载赴黄粱”——成婚一年后,便过上了如同黄粱美梦般的生活。孙绍祖身上隐着雍正帝(此处不作详细解析)。宝玉在迎春出嫁后曾吟出“吹散菱荷红玉影”。
4.4被册封为皇后接着早寡——元春主——元春是个贾(假)贵妃,香玉实是真皇后。
元春归省时以皇后之礼归——“曲柄七凤黄金伞。“二十年来辨是非”——香玉于二十岁时杀死雍正帝。
“虎兔相逢大梦归”——由虎年进入兔年(雍正驾崩之年)之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皇后梦。
4.5香玉寡居后再度出家为尼——妙玉主
“闻得她(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第六十回)一个年轻尼姑,与权势有何相干,竟然为其不容?这实际上是写遗后香玉为乾隆与其生母不容,不合时宜,地位尴尬。
5.龄官香菱为副线。
人人都说龄官是黛玉的复制品——无论形似神似性格爱情,她的命运必衬托黛玉而行。且这人物形象取了原型香玉的戏子出身,龄官艺名。香菱则是“根并荷花一茎香”,荷花又名水芙蓉,是黛玉的代表花。香菱的命运线跟判词里说的,是与黛玉并行的: 二人俱出自“书香之族”,籍贯都为“姑苏”; 同样酷爱文学——表现为作诗;
皆有在童年之时被和尚要求化去出家的经历; 其父都接济过贾雨村,并被贾雨村忘恩相报; 都与父母分离,寄人篱下。
如踩着影子走路的描写,有宾有主,宾主之间淡浓相映。
6.尤氏隐写香玉处理雍正帝驾崩后事——锁道士(见“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
与现实如出一撤。种种。
第四篇:重新认识贾宝玉形象
第5卷第4期 孝 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No.4 Vol.5 2002年12月 Journal of Xiaog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Dec.2002 文章编号:1671—8178(2002)04—0050—05
重新认识贾宝玉形象
张丽雅
(汉川市第一中学,湖北 孝感 432300)
[摘 要] 文章认为曹雪芹是形,贾宝玉是影,《红楼梦》是曹雪芹人生反思;曹雪芹是将贾宝玉当一块无用的顽石在批判。并从“愚顽器质”、“女人形貌”、“病态习性”三方面探讨贾宝玉的性格。最后强调宝黛相恋的结局不是一场爱情悲剧,只是林黛玉的命运悲剧。在爱情问题上,贾宝玉并非悲剧角色。
[关键词] 批判;贾宝玉;女人形貌;病态习性;偏僻乖张;林黛玉;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小
引
法国哲人卢梭在他的《忏悔录》开篇就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1]这个人就是我。”其主旨就是要否定旧我。歌德在写完《少年维特之烦恼》后写道:“这篇东西写完了,我觉得象是在神父面前把一切忏悔了之后那样复归于愉快自由。”[2]书中,维特的悲惨命运,使歌德挣脱爱情的罗网求得了解脱。看来,写书的确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极好方式。司马迁也说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3]
曹雪芹难道不也是意有所郁结吗?《红楼梦》第一回有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①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一书若不关作者切肤之痛,辛酸泪何来?所以我说曹雪芹象歌德将自身编派进了《维特》一样也把自己编入了《红 楼梦》。
还有一证:《红楼梦》开篇就写女娲氏补天在青埂峰下遗弃了一块石头,这石头被一僧一道变成大如扇坠的美玉,带到人间,投胎于贾府,贾宝玉衔玉而生,贾宝玉就是石头。曹雪芹是形,贾宝玉是影。问题在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将贾宝玉当作一块美玉在颂扬?还是当一块无用的顽石在批判?我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二 贾宝玉性格面面观
1、愚顽器质
研究《红楼梦》的人,几乎众口一词说贾宝玉是一位封建叛逆者。我以为不经烈火熔炼,生铁决不能成钢,不在风雪中煎熬,哪有常青的松柏。说起叛逆性格,不由人会想到李闯王、黄巢那样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宁死不屈的布鲁诺;敢于非议儒家经典的李贽[4],以及一些为真理
而斗争的仁人志士。贾宝玉从出生那天起,十三四
①本文所引《红楼梦》中文字及情节均出自岳麓书社[收稿日期] 2002—11—12 [作者简介] 张丽雅(1953—),女,湖北武汉人,汉川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古代文学。·50·
张丽雅:重新认识贾宝玉形象
1992年版《红楼梦》。
年间,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一步也没有跨出贾府的兽环大门。衣文绣,食珍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有袭人、晴雯、茗烟等男女婢仆来服侍。春花之朝,秋月之夜,享不尽的游乐之趣。他是贾母疼爱的小乖乖,贾母给了他不尽的爱:太阳下面怕他晒了,风雪中怕他冻了,吃饱怕他撑了,饮酒怕他醉了,玩耍怕他累了。象这样一个不经世面,不经风雨,没有受过一点儿人生颠簸的人,他叛逆什么呢?疏松的土壤只能生出花草,岩石缝里才立得起长松。在贾母、王夫人温暖的怀抱里,时时处处受到呵护,又岂能滋生出叛逆性格?
自从搬进大观园后,贾宝玉就成了女人国的少年王子,潇湘馆有他看不厌的林妹妹,蘅芜院有他倾心的宝姐姐,园内它处还有伶牙俐齿的史湘云、风情万种的秦可卿和一群如花似玉的其他小姐妹。回到怡红院,又有袭人、晴雯的温柔多情。真是啊,耳不绝环佩之声,目不暇人面桃花,应该说贾宝玉做的梦也是甜的。一部《红楼梦》几乎半部写的都是贾宝玉的行乐图:秋结海棠诗社,冬日踏雪寻梅,春赏花月,夏听荷雨,更有贾母不断摆设游宴供他享受、家养戏班供他欣赏,即使在秦可卿的丧期、贾敬的忌日里,贾宝玉的心里也是乐滋滋的。置身于这样一个使人消魂的众香国里,享乐犹且不及,焉能孕育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纵观流行的评论贾宝玉的文章,有两点是值得讨论的:第一,体现贾宝玉叛逆性格的是他不喜欢读孔孟之书,鄙视功名,骂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为“国贼禄蠹”;第二是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并且执着地爱着林黛玉。
先谈第一点。贾宝玉生活的时代,史称康乾盛世。从他曾祖父荣国公起,世受皇恩,贾家子孙自应读书上进,求取功名,献身国家。然而贾宝玉在贾母的溺爱、王夫人的纵容娇惯下,使他养成贪恋逸乐,不爱读书的冥顽性格。如《红楼梦》第九回、三十三回诸篇,曹雪芹对贾宝玉大张挞伐之笔,着重写了贾宝玉不用心读书,专搞歪门邪道的过错。很多人说贾宝玉之所以不读孔孟圣贤之书,决定的因素就是叛逆性格,这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三十八回有云:“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劝导,反生起气来„„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时,贾宝玉为他取名颦颦,探春笑他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
《四书》在宋以后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是圣人之
言,宝玉也如此看重《四书》,能说他反对读孔孟之书吗?曹雪芹说他愚顽怕读文章。八十二回有段文章说得真切:“„„宝玉听了,赶忙吃了晚饭,就叫点灯,把念过的《四书》翻出来,到底从何处看起?翻一本看去,章章里头似乎明白,细按起来却不很明白,看着小注,又看讲章,闹到梆子下来了,自己想到:我在诗词上觉得很容易,在这个上头竟没头脑。便坐着呆呆的呆想。”他读书畏难,不肯下功夫,可不能说他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他平时骂国贼禄蠹,不过是一时说的一些痴话。一个后来出家当和尚的人,应该说早已看破红尘,一些人硬将封建叛逆的封号塞给他,弄得他面目全非。恰恰相反,曹雪芹是要写出一个愚顽劣子的形状。贾宝玉生活在康熙、乾隆这样政治昌明的时代,理应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却把少年光阴浪费在大观园的风花雪月中去了。当贾府抄家之后,贾赦获罪,贾政罢官,史太君逝世,王熙凤病死,贾宝玉作为一个已成年的男子,人情之常,而他应该勇敢地挑起这副家庭重担,为父母分忧。却忍心抛撇父母,弃绝妻子,叫所有爱他的人去肠断哭泣,让破碎之家去承受苦难,不负责任一走了之。由此可见,曹雪芹决不是在赞扬一块美玉,而是将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解剖给人看。
2、女人的形貌
《红楼梦》中有一节贾宝玉的画像:“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描写的岂是一个须眉男子?活生生的就是一位美貌佳人。曹雪芹既是一位文章圣手,却如此颠倒雌雄,将一位“封建叛逆”画成妇女形象?其实曹雪芹何曾有错,他就是要把贾宝玉写成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人物。他在书中明的暗的说过多次:一说他是女娲氏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二说他“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三借黛玉之口说他是“银样蜡枪头”。曹雪芹一边说他腹中原来草莽,却一边又将贾宝玉描写得那么才华横溢。观其剥蟹咏菊,简直是位少年诗人,吟《红豆词》,催人泪下,咏《姽婳词》,悲歌慷慨,写《芙蓉诔》,词情感人,岂不自相矛盾吗?殊不知,中国古代许多权威人士的评才标准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真才,视诗词为雕虫小技的。贾政说过:“那宝玉虽不算是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若用这
·51·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第5卷第4期 样的衡才标准,就无怪曹雪芹称他是草莽了。
贾宝玉外表象个女人,又朝朝暮暮厮混在女人群中,听惯了软语温言,看惯了红唇粉面,其性格逐渐地雌化了。平日里见花落流泪,对衰景生愁,没有一点男子的阳刚之气。他比不上赵姨娘生的贾环,贾环倒有些男子气慨,在贾府这个贵贱分明的环境里,时不时发泄不甘人下的愤懑,甚至因其宠婢彩云,还敢跟宝玉不惜一拼。但他在王夫人面前却不敢保护晴雯,为金钏担罪。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贾宝玉私探晴雯时,碰见晴雯的表嫂灯姑娘,“说着,便坐在炕沿上,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宝玉如何见得这个,心里早突突地跳起来,急的满面红涨,又羞又怕,只说好姐姐,别闹„„”有点刚性的男子岂是这种形状。许多人硬要将己意强给作者,将一个丝毫没有雄性气味的人提升为封建叛逆,真是滑稽得很。
3、病态习性:
历来评《红楼梦》的文章,都是将贾宝玉当一个健康的人来评论的,但曹雪芹笔下分明写的是一个病态的人。他把贾宝玉的病态习性,概括为四个字:“偏僻乖张。”偏僻可解释为古怪,乖张则谓失去人情之常。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在黛玉进京那年的冬天,按书中记的年龄只有8—9岁,应该说是违背生理科学的。但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实为透视贾宝玉性格的一把钥匙,说明贾宝玉幼小时已通人事,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那些偏僻、乖张的习气,皆种因于早熟。早熟的孩子可导致心理疾病,这是近代心理科学早已论证过的。贾宝玉正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而主要表现在女色情欲这一方面。他喜欢舔食胭脂,尤喜舔吮漂亮女孩唇上的胭脂。袭人为此苦苦劝过,史湘云责备过,可他就是改不了。二十四回写得详细:“见鸳鸯穿着红绫袄子,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的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唇上的胭脂赏我吃了吧。”这是一种心理缺陷,借胭脂散发出女性芳香以求刺激,获得满足。另一表现就是痴呆症。除了两次因失玉犯痴呆症外,贾宝玉每次或痴或愣都跟见到美女有关。一部《红楼梦》多处写到他痴呆的情状。一次,贾宝玉要看薛宝钗的红麝串子,“„„看着一段雪白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52 ·
或者还能摸一摸,偏生在他的身上。再看宝钗形容,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好看的婢女他也动心,他一听说凤姐要把五儿补入怡红院,就呆呆地想五儿娇娜的样子,连巧姐求他讲书也听而不闻。袭人家两个生得漂亮的姨妹,只跟他见过一面就惦在心里。贾宝玉不光爱美女也爱美男。他跟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干的荒唐事,有些不堪卒读。蒋玉菡跟他第一次见面,连姓名不知,就象男女情人一样互赠汗巾。跟柳湘莲几乎素昧平生,临别时依依落泪。曹雪芹如此连篇累牍写他这方面的事情,难道是在写一个爱美的典型,其实他着意描写的是一个心理上不健康的人。
三
宝黛爱恋的结局只是林黛玉命运悲剧 评论贾宝玉的性格,就不能不牵涉到宝玉和林黛玉爱情关系。有的人把林黛玉之死、贾宝玉出家做和尚说成是爱情悲剧。我以为这只是林黛玉个人命运悲剧,在爱情问题上贾宝玉并不能算是悲剧角色。
黛玉初进贾府时,与宝玉同居一室,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两人间的感情自然比别人亲热。不久,贾府又来了个薛宝钗,论才貌,宝钗的风韵才识几乎胜过黛玉;论做人行事,宝钗更讨人喜欢。在姊妹行之间,宝玉就多了一处行走,加之宝钗脖子上挂着一个金锁,使黛玉觉得多了一个争宠的对象,由不得心生疑窦。《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在宝钗房中,两人互看玉石、金锁时,正好被黛玉撞见,于是黛玉趁着雪雁来送手炉的机会指桑骂槐,刺了薛宝钗,骂了贾宝玉,这是黛玉第一次因妒生嗔。其后十八回叙述了黛玉剪香囊,跟宝玉大闹一场,流着眼泪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要恼就撂开手。”这些情节还够不上是谈情说爱,但彼此间都有一颗朦胧的爱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对宝玉的挑剔更多,妒嫉比前更甚。一日,黛玉坐在贾母身边,见宝玉、宝钗、湘云说笑着来了,劈头就问宝玉:“在哪里的?宝玉说,在宝姐姐家里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黛玉赌气回了潇湘馆,宝玉跟过来一阵好吵。末了,两人互白心迹,黛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也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这是黛玉因情而生妒的一次勃发。本来宝玉有玉,宝
张丽雅:重新认识贾宝玉形象
钗有金这件事已使黛玉揪心,接着又添了另一件事,湘云有金麒麟,宝玉也有金麒麟,怎不使他更生疑忌?心里暗自忖度:“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多因小巧玩物而遂终身。”于是心里又多了一个嫉妒对象,对宝玉也多了一层不放心。不巧贾府在清虚观打醮,张道士在贾母面前为宝玉说亲,使黛玉又平添一层心病。终于激起一场大争吵,宝玉气得砸玉,黛玉气得大哭,这是宝黛爱情纠葛中最大的一次喷发。
作者在二十九回中代他们俩剖白了心迹:“原来宝玉自幼生成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小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事时,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阁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留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
一天,两人在桃花底下看《会真记》,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会心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这可说是宝玉对黛玉一次大胆的表白,可是黛玉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谣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又有一次,宝玉来到黛玉房里,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飘荡,趁紫娟倒茶出去,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黛玉顿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如今时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来拿我取笑,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这是宝玉更大胆的一次试探,却遭黛玉重话批评,他再也不敢在黛玉面前放肆了。从这以后,他俩的所谓爱情,几乎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的,再没有向前发展。书里没有记录他俩或私订终身,或互赠信物,更没有听到他俩有过白头相守的海誓山盟。尽管说过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然而到头来两人谁也没有得到对方明白的保证。人说林黛玉也是个封建叛逆,但终不敢逾越礼教,当着宝玉不敢说:我爱你,我愿嫁给你。当宝玉以淫词村语挑逗时,就不象崔莺莺那么大胆写“待月西厢下„„”[5],只会写“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来自怨自艾了。那宝玉手中丘比特的箭终于引弦未发,或发而不中。可见宝黛爱情
是不成功的爱情。
可悲者只是黛玉。他不幸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自幼寄身贾府。纵然有外婆的爱,表姊妹的情,无衣食之虞,然而女大思嫁,谁为作主?一片私情同谁诉说?日夜悬着惴惴的心,耽心有金锁、金麒麟的占去了宝哥哥,终日愁肠百结,以泪洗面。当傻大姐突然向他泄露宝玉跟宝钗的婚姻时,他几至失魂落魄,一颗无告的心,只有在幽冷的潇湘馆中暗自哭泣了。观其恨焚诗稿,割断情丝,那临终时的呻吟呼唤,又是何等凄绝啊!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终于不能成功,林黛玉抱恨而死,使人叹惋。论者多谓是封建礼教残害了这对恋人;是贾母、贾政这些专制者酿造的悲剧,而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划入受害者一边,这岂是作者的本意?只要认真读一读书中揭示贾宝玉性格和行为的诸方面,就清楚地分辨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会对林黛玉一人表示同情。
《红楼梦》多处提到贾宝玉自幼邪僻,行为乖张。梦游太虚幻境,他还是个孩子。当贾宝玉进秦可卿卧室午睡时,作者布置的氛围,是跟宝玉当时的心境对应的。贾宝玉入梦时必是带着某种邪念,不然就不会梦见跟秦可卿结婚,就不会有警幻仙子教他的事。且回去时,“便把梦中的事细说与袭人听了。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可见宝玉从小就不干净。他同另一个女婢子的暧昧关系,从晴雯的口里道了个明白。晴雯临死时对宝玉说:“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还跟宝玉换穿贴身绫袄,将指甲剪下来给宝玉收藏。宝玉在《芙蓉诔》中也如此自供:“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游宴之夕,亲妮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贾宝玉在晴雯身上花去了多少心思啊!贾宝玉在使女面前的轻薄无状,最不可饶恕的是造成金钏之死。王夫人固是罪魁,贾宝玉应是祸首。有一回袭人对宝玉痛陈箴言,劝他在姊妹间要有个分寸。宝玉听了自觉没趣,就闷声闷气翻看《南华经》,学着《胠箧》中的口气写道:“„„使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实在渗透到了他内心的深处。他岂只爱黛玉一人?他想将宝钗、黛玉、袭人、晴雯、麝月、五儿、龄官以及天下美女,一起网罗在怡红院里,跟他永不离散,为
·53·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第5卷第4期 他生而欢笑,为他死而痛哭。如此一个见色心动的人,又岂能一心一意地爱林黛玉?倘使贾宝玉的这些恶劣行为曾经被黛玉察知,那么,林黛玉这样一位冰清玉洁的淑女又岂肯爱他?依此而论,以黛玉之“洁”,宝玉之“秽”;黛玉之“专”,宝玉之“乱”,而谓之爱情悲剧,就失去了悲剧的美学意义。
从来的爱情悲剧是有牺牲的,梁山伯为祝英台舍身投穴,罗密欧为朱丽叶殉情自杀[6]。林黛玉流尽了眼泪,付出了生命。宝玉呢?付出了什么?他从未在贾母、王夫人面前说过爱林妹妹、要娶林妹妹,如果他向贾母执意提出这一要求,爱孙如命的贾母决不会留意张道士的提亲,也不会贸然择定薛宝钗,王熙凤也无所施其掉包计了。退一万步说,当宝玉因失玉痴呆之时,被骗与宝钗成亲,但在清醒之后,这位被称诩的封建叛逆,缘何没一点勇气进行反抗,连牢骚话也不敢说一句。他若忠于林黛玉的爱情,就应在这时离家去做和尚,那么这曲爱情悲剧就完成了。可他将错就错成就了金玉之缘。要说他有余悲,以袭人的温情、宝钗的美貌,已足以抚平他的伤痛了。
有论者说:黛玉割情而逝,宝玉报情而遁。宝玉遁走说不上是报情,他是跟宝钗过了几年闺房生活,考上第七名举人后走的。书里写得分明,是那个疯和尚引他走的,疯和尚不来他未必走,与“报情”二字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说宝黛相恋的结局不是一场爱情悲剧,而只是林黛玉一个人的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黎星译.忏悔录(第一章)[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9.[2](德)歌德著.刘思慕译.歌德自传·少年维特之烦恼
脱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A].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
代文学作品选
(一)[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4](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中华书局,1974.[5](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西厢记(新1版)[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罗密欧
与朱丽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责任主编:周腊生)
Some Comments on Character of Jia Baoyu
ZHANG Li-ya(No.1 Middle School of Hanchuan,Hanchuan 432300, Hubei, China)
Abstract: Cao Xueqin, the author of The Story of a Stone,is a model for the hero---Jia Baoyu---in the book, who is a reflection of Cao’s thoughts about life.Cao criticized Jia Baoyu as a useless stubborn stone from three aspects: his stubbornness, effeminate appearance and his ill character.This essay emphasizes the fact that the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is not a tragedy for both of them, but only Lin Daiyu’s tragedy;that is to say, Jia Baoyu does not play a tragic role in love affairs.Key Words: criticize;Jia Baoyu;effeminate appearance;ill character;eccentric;Lin Daiyu;tragedy
·54 ·
第五篇:浅谈《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正 文
一、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二、浅谈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浅析作者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态度 参考文献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