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内容
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的基础人为本思想的有效遵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从国内总体上看,师生关系问题居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个别观点引起教育的广泛关注。关于新型师生关系研究的论文并不少,而且对它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教育和教学这个狭隘的范围之内,师生关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研究方法上看,经验总结的多,实证性研究少,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国外现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相互作用模式,另一种是社会体系模式。如李维特的”小团体沟通模式”、贝尔斯的“师生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等等,但在教育界影响不大。对于小学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缺乏系统的、有深度的研究工具、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从科学研究的方式分析师生关系的结构、发展和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本论文主要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拟通过对小学师生关系特点、对传统教育一些误区、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等进行总结,并借鉴先人的经验,分析、探析、总结出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从应该成为怎样的小学新型教师着手,得出建立更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良方,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活动,求得小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
(一)师生关系简述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很明显,学校的组成部分当中教师和学生是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的,可想而知,这“独占鳌头”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之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将师生关系定格在“五伦”之内,位于“天地君亲师”的大范畴之内,也说明它的不可动摇性。那么究竟何为“师生关系”呢?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文献[1]中这样界定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的结构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为履行义务、完成教学任务而建立的教与学的关系、尊师与爱生的道德关系,又包括师生在非正式交往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专指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关系既包括围绕“教与学”所进行的正式交往,这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师生伦理关系;又包括促进为个体身心发展而发生的非正式交往,这是学校范围内的师生心理关系。前者主要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重教师的“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在这一交往层面中教师的职责也就凸显,这也是和一般的人际交往是不同的。后者一般发生在教学过程之外,对学生情感认知、人生观、世界观、人格等方面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在这个层面的交往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灵活地选择各种交往形式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后者这种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前者师生正式交往进行的成效。
(二)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之间,处于人生的童年期。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从发展速度上看,童年期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童年期学生因其身体发展的平稳性和心理发展的无尖锐冲突性的特点,为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童年期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此阶段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其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师生关系而言,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极强的吸收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师生关系可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教”与“学”为核心这一层面。与幼 儿教师相比,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多的是教学性质的。儿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第二,极强的依赖性。
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一种依附关系,小学生在情感和行为上极大限度地依赖老师。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崇拜老师、信任老师、对老师的话一般的时候都是绝对服从。第三,很强的向师性。
源于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小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拜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好他们,这就是向师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向师性更强,他们认为教师都充满智慧,是绝对的权威,是最完美的人。第四,低中高段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由于小学阶段历时时间比较长,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老师的依赖会逐渐减弱。从亲密度来说,师生关系亲密度在一二年级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四年级以后师生关系趋于淡漠。从合作性方面来说,低年级的儿童更乐于与教师合作,甚至把能与教师合作看作是一种奖赏,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儿童越来越把与教师的合作行为建立在对老师、对任务的认识的基础上,虽然大多数同学仍愿意与教师合作去完成任务,但与低年级相比,那份高兴劲会降低很多。从主动性方面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与老师交往,且儿童本身具有活泼性、冲动性、模仿性和表现欲的特点,他们希望也很高兴与教师交往,并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爱、关注和肯定。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与教师交往的主动性会降低。
二.小学新型师生关
提出对小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探析,是由于:
(一)传统教育有一些教育误区
1、某位学者曾经说过“中国人社会化的过程一直就是从家长的权威到教师的权威再进入社会的过程。”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学校,教师本身就具有社会角色的权威,传统上拥有道德权威。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教师中心的观念决定了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管治,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服从。
2、传统师生关系是在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观念下,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从而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交往理解成一种知识的传递活动。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只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主要功能是向学生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这样教师只成了传递知识是工具。师生交往的中心也只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进步也只表现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
3、传统师生关系往往与紧张相连,教师对学生是不断的给予,在教学上,一言堂、满堂灌,掰开揉碎地喂,烙饼式地练,划重点,而学生往往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时候,一旦老师没有任务布置,学生便感到茫然无措。教师无形当中的“霸主”角色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1、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获得成效、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保证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的关系如何。”教育教学应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在新型师生关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继承与创新中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实
现教育教学信息的多向传递,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益的双赢。师生永远是校园的主体,构建和谐校园,追求和谐教育、和谐发展,自然都离不开师生关系的和谐。
2、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内容
一方面,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为课程设计的原则。它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同时还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其教学目标实施的前提。
另一方面,新课改要求改善教学过程,要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等。新课程还“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这些都明确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内容。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3、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三个着眼点是于“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4、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有效遵循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性。” 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构建新型小学师生关系正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实施创新教育也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提出的。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创造宽松的创新教育环境,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才能真正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一些先人对师生关系相关问题的阐述,可供借鉴
1、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师生关系理论的阐述(1)孔子强调师爱
①“有教无类”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的口号,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他把师爱普及于每一个学生,主要是为穷孩子办学,本着一颗仁爱之心,在下层、在弱势群体中“诲人不倦”。
②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灵中还有善的一面,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全盘否定,而是着眼发展,既往不咎。子路曾“凌暴孔子”,但孔子并不计较,而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终于感化了子路。
③从《论语》等古迹的记载来看,孔子对其众多弟子的性格、品德、才能都了如指掌,对每个学生的了解非常透彻,体现了他在学生身上的用心。另外学生伯牛生病,孔子亲往探视;孔子视颜回为己出,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等等,都说明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
④在欣赏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孔子重视用鼓励性评价的方法给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学生也往往沿着他期待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他认真地观察了解学生,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且对他们的优点,一定会有所表示,如颜回安贫乐道,他称赞道“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种鼓励性评价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激励着学生向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2)强调个性化教学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之禀赋本来差别并不大,只是后天的积习使人千差万别。要把爱施于每一个学生就必须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人在个性上、知识基础上、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尊重学生差异,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那么每个孩子都会学有所获。(3)尊重学生的人格
孔子也从来没有把“师”的地位绝对化,他认为能者为师。由于每人都有其长于别人的地方,因此教师的角色不是完全固定的,师生的角色会经常发生转换,“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因此教师也应当虚心向学生学习。在教育教学中他强调师生间民主、平等、强调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在他的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他鼓励学生坚持以“仁”为标准,而不要碍于师生情面,在“仁”的面前学生无须对老师谦让。孔子可以批评学生,而学生也可批评孔子。当学生批评了孔子时,孔子非常欣慰。既然师生关系平等,那么教师犯了错误也应当虚心承认,更应当允许学生质疑。每当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孔子都会谦虚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公冶长》)。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互感、互通的关系。师生在全无拘束的状态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
(4)修身立德为人师表
①生活中的孔子富有人道主义情怀,一方面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坚定信仰,“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节操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人仗义,富有同情心,为弟子树立了尊重人、关心人的命运的好榜样,面对暴政,他勇敢地发出“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的喟叹。
②孔子为弟子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终身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2、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流派代表罗杰斯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包括师生关系在内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对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展开的,十分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从教学方面来说,“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1953年由罗杰斯提出。他经过长期的“以病人为中心”心理治疗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无结构教学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营造一种友好、轻松的无组织的自由气氛。同时他认为,教育者在思想上应始终坚信: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作为教育对象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因此,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地位上,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都应为学生主体服务。
从师生关系方面来说,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怎样学。教师不是“指导者”而是“促进者”,“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 [2] 这是一种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
罗杰斯还提出了构成良好师生关系三个要素,真诚,即师生之间应以诚相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坦率的显露出来,没有任何装腔作势或虚伪,师生彼此都要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以促进学生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理解;接受,即师生都应该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教师说的,学生能接受;学生做的,教师能接受。充分尊重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理解,罗杰斯把理解分“评价性理解”和“移植性理解”。前者如“我理解你的错误”中的理解;而后者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是一种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不对对方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或学生要正确恰当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如果教师能真诚、接受、理解地对待学生,会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章 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
有不少人对新型师生关系做过不少研究,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以我看,“新型”顾名思义,此师生关系一方面有相对于旧师生关系之“新”意,另一方面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吸取以上传统教育误区的一些教训,借鉴先人先进的师生观念,再结合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等,我认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应该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的发展:
1、大爱——同生存
这是对师生关系的第二个方面“学校范围内的师生心理关系”提出的要求,这应该是构建新型 师生关系中起基础铺垫作用的。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新型的小学师生关系中师生都应该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他们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有效地完成其任务。维持这种共存关系,使教学秩序有效保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爱的浇灌是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新型老师应该做到——拥有广义的“师爱”。借鉴孔子、罗杰斯对师生关系的相关阐述,我觉得这“师爱”表现在:(1)充满爱心
现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小学生依赖性很强,面对着天真无邪可爱的小生命,对其灵魂的塑造更需要仁爱之心。这爱是一种积极地情感,它使人精神愉快,给人以温暖和动力。这“师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能创造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3](2)尊重、信任学生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4] 尊重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人格独立平等的主体。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公正无私。特别要尊重、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使他们自我意识得表现。
要信任学生,以诚相待,经常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保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认真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十分真诚的态度与他们友好相处,主动争取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经过努力取得成功。这样,师生的心才能融为一体,产生共鸣。(3)理解学生,善于沟通
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就像孔子一样对每一个学生都有透彻的了解,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
另外,要善于交流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包括掌握亲切、诙谐、含蓄的谈话,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积极、耐心地倾听,“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 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施以同感,恰当移情,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抱以期待,鼓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自己的优点,让自己全面健康地成长„„(4)为人师表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作为一名小学新型老师示范性很重要,这也是“师爱”的重要体现。教师树立自身美好形象,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无声的爱。新型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另外,为人处事、谈吐仪表、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细节都应该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
2、合作——齐发展
这是围绕师生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教与学”所进行的正式交往提出的要求,在前边“大爱”充溢的融洽氛围下,是教育活动得以更好发展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中师与生共同合作,在学校这个共同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教师通过教学这种方式,实现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学生学习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教师在变化中不断学习,努力成为学生楷模;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而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有新的角色,新的定位。借鉴罗杰斯关于“教师角色”的论述,我认为教学上新型小学教师应该是:(1)引导、启发者
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他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扰的排忧者。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创造。(2)协助、合作者
师生交往的学习是一种民主性学习,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一道学习,共同进步。师生的共同成长是互为前提的,学生的成长是自身努力和教师悉心培养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越高,学生的成长也越快。教师的成长程度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也相应地受到学生的影响。在交往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3)学习、反思者
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习者。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同样要寻找自身的生长点,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教师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的得与失、优与劣,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完善自我,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师生交往中,只有当老师把自己当作终身学习者、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能使其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始终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3、和谐——共快乐
这是小学新型师生关系交往的最高境界,是前面围绕师生关系的两个方面提出的要求完美达成后呈现的一种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和谐、积极、向上发展的完美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里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5] 在这和谐的境界中,学生把付出辛勤的劳动完成“学习”这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自己的兴趣,是一个快乐的活动,从中体会到学会知识、增长本领的乐趣。而老师把“教育”一项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视为幸福,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对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的获得和品德的形成融为一体,使学习者的自我结构或人格日臻完善。”[6]“教书育人苦得其所,桃李满园乐在其中”。这样在小学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共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快乐成长;相互合作,愉快互动,双方各得其乐。结论
通过解读小学师生关系、分析传统教育一些误区、总结构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并借鉴孔子、罗杰斯关于师生关系理论的阐述等,我围绕师生关系的两个不同方面总结出小学新型师生关系由低到高三个不同的层次,这应该是与其他研究相比的创新之处,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看法。并分别在师生交往的“心理关系”、“教育学正式交往”两个方面就“小学新型教师应该怎么做”提出了几点建议,得出建立更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良方,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求得教育活动快乐和谐地进行。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记录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关系。
1、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所以产生联系,形成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这个媒介所起的作用,但是教学结束以后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终结了呢?理论上可以确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始终和部分老师保持联系,请教各种问题,因而师生关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到专业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经历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上升过程。因此,研究师生关系不能仅仅静态地考察,还要全面、发展地看待。那么师生关系的确立就能促就教育教学的发展吗?显然不是。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但学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就落入教师手中,教师在掌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身上的责任,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探索。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课程 师生关系平等 民主 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现代正是信息化时代,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韩愈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得到了有力的例证,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还有所不及。面对每个学生,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二、新课程改革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出发点——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
人的行为总是由思想观念支配,有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就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们必须牢固树立民主的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并积极地把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先入为主”思想意识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些不正确的心态、做法引入到教育实际,从而影响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倡导和创新教育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1)要防止和克服教师高高在上、脱离学生,让学生怕老师,显示老师高学生一等,无视学生等心态。树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平等的思想意识,要明白教师和学生作为自然人具有同样的属性,教师有自尊心,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学生作为普通人也需要得到尊重。
(2)要防止和克服学生围着老师转、学习围着教学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习服从于教学等心态。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要明白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平等合作。
(3)要防止和克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把学生当“容器”;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事事过问,事事亲为,或不允许学生违背自己的意愿,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前进等心态。要提倡把“人道主义”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诚地了解和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要明白学生也是具有个人品质、个人爱好、个性要求和和个人情感的人。
(4)要防止和克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把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学习成绩简单的转化成一个分数,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等心态。要提倡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借闪光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这个闪光点成为他今后生活和发展的支撑点。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切入点——教师主动走近学生,密切师生情感关系。
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走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实行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那种上课来,下课走,完不成任务怪学生,学得不好埋怨学生;那种教师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发号施令,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那种学生受老师管制,动辄训斥、责骂、盘问、追查,盛气凌人,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那种照着教科书、参考书备课,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设计教案,从不与学生谈心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情感关系的。
(1)教师要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早晨与学生亲热地互相问好,与学生一起打扫班级和环境区的卫生,与学生一起跳“校园集体舞”。课间与学生一起聊天、谈心,娱乐。放学时到教室与学生道别,如能同路,与学生一起回家。只要教师心中拥有学生,就一定能创造机会和学生相处在一起。
(2)教师要用心走近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意识,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朋友相处,以心相交,心心相印。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给予最大的、最多的爱心。教师要对学生要面带微笑,因为教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
(3)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作为教师,要容忍学生想法的存在,应该鼓励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努力让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达成一致。而不能死守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旧有观念不放。
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渠道——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活动训练的时间,有探索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解决一个个自主发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的创新演练,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发表有独特的、有想象力的、有个人见解的见解。
(2)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要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获得为知识获取。
(3)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
(4)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要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1)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如果有了比较高的文化品位,高尚的美德修养,就能影响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思想道德方面,要让学生以教师为楷模,比理想,比正气;在学习上要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为动力,比成绩、比进步;在生活上以教师的高雅、朴实、庄重的形象为镜子,学会时常对照自己,修正自己。
(2)丰富的知识水平。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同时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
(3)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自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超越自我、控制自我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有健康的心理,要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多方面的教育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了解、赏识学生的能力,组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平等、民主、和谐地师生关系就象一个契机、一个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的联在了一起,而这个纽带正是用伟大的师爱来建造的。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努力建设既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与见解的共享,又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平等民主和谐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 鞠文灿《班主任工作实例导航》,吉林大学出版社 [3]《陕西教育》2007年4月版、11月版 [4]《中国教育报》 2008年3月版
第四篇:构建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浅论构建新课改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崔海滨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第二中学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教育要实现诸要素的和谐发展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下建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迎合时代发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改革,共创和谐教育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和谐 师生关系 正文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虽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以人为本德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推行和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目的的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不得不面对由新课程带来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师生关系问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构建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现代教育和谐发展,是当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践新课程改革,共创和谐教育的紧迫课题。
一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贯彻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育是人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老师高高在上,教育教学中老师始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的错误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必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给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了学生个体个性的充分发挥,排斥学生主体的能动存在。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而新型师生关系能够突出人本理念,为师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师生的合理要求;同时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因此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贯彻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定位
以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好学生的首要标准要恭恭敬敬地地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是可想而知的。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下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以及成长的肯定。他们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和巨大的教育创造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老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正所谓“爱屋及乌”“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能使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三 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施策略和现实途径。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无不依赖师生互动来达到目的。作为教师,要学会用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学习、相互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师生关系。
(一)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施策略——转变观念,增强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驱力。
师生关系良好,整个教育过程就会顺利进行,教育效果也必将是理想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双方心理隔阂严重,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学生不仅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还会对教育产生抗药性。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这时表扬和批评都成了教育的障碍。时代呼吁我们要以新课改为理念,探讨、研究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传统观念中以师为本的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首先要更新两个传统观念,一是学生不仅是消费者,首先是生产者。学生是以学习为任务的职业。从教育经济学意义上说,学习不仅是学得社会文化,同时也形成劳动能力;学生不仅使用书本,还包括使用工具、劳动、社交、学会服务等;不仅要消费、摄取,而且具有智慧能力,具有创造价值的潜能。二是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因为在学生群体中,师生交互活动中,都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互影响;学生对教师、对学生也有影响,学生向学生学习,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师生相互诱发对方的想象力、创造力,沟通互学、双向交流,师生双方都得到升华。
(二)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途径——以人为本,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潜动力。用诚挚的爱心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爱护,把老师最为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而不是师长,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教师。我们教师要求打破年龄、心理、职业界限,与学生谈心里话,做“忘年交”,不仅经常相互沟通、理解,而且在与学生交友中不断完善自己。将师生关系升华为朋友关系是建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用因材施教的耐心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单一教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教育人格。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必须矜持因材施教的的基本方针,用诲人不倦的耐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优化师生情感的关系。这是建构教学相长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策略。用平等的对话建构民主和谐化的师生关系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建立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语言是师生联系的纽带,“一语能暖四冬寒”,可见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建构新课程改革的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积极实施“对话策略”可以有效的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师生关系的陌生感,距离感,有助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
建构课堂内外师生平等对话平台,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师生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对话”,情感上的“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我觉得,“对话”要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用尊重作先导建构相互人性化的师生关系。
尊重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秘诀”。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意愿,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对班级、学校提的意见,尊重师生的情谊,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学校规定禁止一切讽刺、挖苦和刺伤学生心灵的不规范语言,不准呼“后进生”、“借读生”等称号,采用一切方式肯定、赏识学生,创造了诸如评选“校园之最”等激励学生的措施。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的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学生会因老师的误解而焦虑;因老师的冷漠而受伤;因老师的粗暴而消极。一个善于倾听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会是学生一生的指路明灯。相反,便是学生一生抹不去的阴影。”建构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道远。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第五篇:和谐的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
和谐的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
张丽艳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因此每年学校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我校的科研课题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我校几届教研会的主题都是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的:如有效落实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怎样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如何提问等等。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我们才能在十三校联考中获得好名次,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连年的突破。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俗的说: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野的开阔。
我们都想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像于丹《百家讲坛》一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虔诚的目光去听课,不用课堂组织纪律,学生和你一起互动。这样的课堂都是我们心中理想的课堂。在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班额扩大、生源下降的情况下,怎样营造一个生动而不肤浅、互动而不凌乱、合作中又充满竞争、独立思考又经常质疑的和谐又温馨的课堂呢?我当了15年的老师,其中担任班主任11年,其中教学和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组成了我工作的全部,其中有很多粗浅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要想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其实有很多平时的积累和准备,需要教师做到:
一、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教师的责任心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是师德高尚的一种表现。首先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由于周而复始的重复性工作和教师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和职业倦怠,每天带着负担来到学校,还没走进班级就牢骚满腹,就有一种消极的抵触情绪,从而冷若冰霜的走进课堂,你想自己都没有兴趣,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没有感动自己又怎么能感动学生呢?自己没有激情又怎能奢望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呢?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
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所以要想营造一个成功的课堂,必须首先转变我们的心态,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之一是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有职业幸福感,要有责任感,呼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提出相反意见,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前几天和一位女同学的家长交谈的时候,这位家长伤心的说:初中班主任曾经对学生生气地说:你们混吧,混不坏我,你们这届不行,我还有下届,庄稼不收年年种,无论你们学不学,我都会永远屹立在这个讲台上等等。当老师都放弃的时候,不懂事的学生还会坚持吗?这几年我都在研究一个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课堂上听课都很认真,都不敢睡觉,仰着小脸带着虔诚的目光在听课,可是当成绩下来的时候,我认为最简单的问题白送分的题练习册上讲过的原题还做不上,二卷上打了几分,几乎像没学过一样,我曾经感慨地对我的学生说:我很感动你们能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还坚持听,可见你们是多够意思、多有毅力啊,可是我没有注意到你们的感受,可见我是多么不合格的老师啊,我会尝试改变自己,尽我的所能去弥补这一切。所以可能我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会努力去做。对于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能帮助我们的学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就他们于水火之中,引领他们走向成功之路,让我的学生们幸福成长,这一直是我的职业理想,我想也是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师的理想。
二、想营造和谐的课堂,就必须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师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决定学校的面貌,能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孩子独特的禀赋与潜能,唤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产生出强烈的自信和自尊。师生之间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会使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因此,优化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和谐、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构建和谐教育氛围,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更是其内容和任务。我就经常看到我们在座的年轻教师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愿意主动找老师聊、问题,在这方面比许多老教师做得好,原因是你们喜欢学生,愿意和他们平等交流,更愿意为学生付出,所以学生更加喜欢你们,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那么怎样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师爱的最直接的体现。
1、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
当我们真的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的时候,我想教育就变得简单了。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各具特色的人、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天天抬不起头来的人,想想他们的内心会多么烦恼和痛苦?谁不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呢?可是如果教师心里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而对他们忽视、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满和鄙视,那么学生的心里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借用这样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么一个学生是不是足以让我们去关心和爱护呢?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热爱学生的真诚,以“爱”感人,以“爱”化人。可以这样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也说不上什么成功的管理方法;没有爱,也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成果;没有爱,更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老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紧张,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故意找茬儿整人。所以,爱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支柱、精神、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更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和谐师生关系应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班级有一名女同学,分班一个多月了,我几乎没有看到她笑过,有一天课间我在班级窗户看到她沿着操场的甬道双手插着兜自己落落寡欢往东走,是那么孤独,这种孤独深入到我的心中最柔弱的地方,我的感觉是她一定遇到了什么事情,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帮助,我沉思之间走到班级门口,过了一会,她回来了,我走到她身旁,叫住她,聊了两句学习的事情,然后我拉住她的手说:有什么事情跟我说,我会永远支持你,开心点。这时我分明看到她的眼里湿润了。开家长会的时候,她的妈妈最后走的,跟我说了她的情况,父母对她的要求很高,但方法不对,从小学到初中家长从来没有满意过,每次开家长会班主任都要批评她,她妈妈回来非打就骂,因为马上开家长会了,她回家跟她妈妈说,我老师都能拉着我的手,都能理解我,你总是对我不满意,你就不能改变一下吗?我知道你对我不满意,我会努力的,行吗”当时我也非常感动,我没想到我的一个拉手、一次拥抱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有爱就有教育,爱是催化剂,教师的爱是学生无声的支持和动力。
2、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个体出发,以“熟悉”形象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学的第一天,你如果能够直呼学生姓名,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聊上几句,就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扯上几句,这样就会使你的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他们的第一感觉就可能是:“你既像老师,更像老朋友”,这对建立好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即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的变化,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真实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加油鼓劲、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要求再高一些的话,还应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比如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又称“不可遏制型”,特点是:情绪兴奋性高,发生得快,带有爆发的性质;情绪体验强烈,外部表现明显,但爆发后又很快平静下来。对这种类型,要经常进行修身养性的教育,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指导要具体;对于多血质,这种气质类型又称“活泼型”,特点是:热情、开朗,无忧无虑、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感受迅速、强烈但不深入,不能持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分散,感情易变化,要培养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粘液质,这种气质类型又称为“安静型”。特点是情绪不易激动,内性冷漠,动作稳妥,不善于交往但善于忍耐,注意力稳定,有较强的自制力。对于这类学生,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让他们加强责任意识;对于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又称为“抑制型”,特点是:情绪兴奋性高,敏感,体验深刻、持久、内倾,各种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都是缓慢而柔弱。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经常和家长联系,共同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经常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融入班级,使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这需要一个大工程,需要老师更多的心血。尤其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去了解他们,多一份关爱。
3、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学识水平的广博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指导和关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好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懂得其他学科的知识,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导;教师在音乐、体育等领域也有很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又是一位坚强、开朗又一定社会经验的人,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支持,这样就会深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教师如果具备了这么丰厚、广博的知识和修养,定会以“博”服人,以“德”育人。因此,教师的施教能力,德能并举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尊重差异。人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尊重差异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横向面向全体学生,纵向注意与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沟通。对教学结构,组织形式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平等互动的良好师生氛围的形成,同时要鼓励参与,教师要通过采取各种鼓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达到师生之间深层次的平等互动。特别要做到情感共融,教师要用自身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用爱心和真诚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最亲近的人。
4、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不泯的童心
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有差距,这往往成了师生沟通的一道障碍,如果我们教师能打破年龄障碍,就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感情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些,首先要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无微不至、始终如一的关怀学生成长,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去理解学生,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在活动中不仅是教师了解了学生,而且学生也有机会接触老师,他们才可以发现老师是一个热情活泼、和蔼可亲、多才多艺的人,学生就会信任你,亲近你。这种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平等、互助的朋友伙伴般的关系,无疑是建立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可
以说,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的手中,绝对的时间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也不过活出百岁。但是流光在我们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这种质量并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财富越多、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璞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却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我们的情怀才可能开放,我们的心才能像经过净化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体会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正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大道合乎自然。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不一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去寻找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方可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还不成熟,很多时候我得像身边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觉得只要用心去做,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科学规范的方法、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广博的知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它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就会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无尽的魅力,我们的教学成绩会不断提高。
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我们还要生活的幸福,那我们就要从教师的工作中去挖掘幸福、寻找幸福、创造幸福吧。我们身边有需要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价值就在于陪伴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他们需要我们温暖的眼神、无私的关切、真诚的鼓励、每天的陪伴,如果加入我们的激情、我们的点播、我们的赞许,对我们的学会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大家都看到陀螺旋转,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真正会抽陀螺的人,总是不停的让陀螺旋转着,旋转就是它的价值。等陀螺一旦静止下来,就失衡了,就倒地了,所以动态就是最好的平衡。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的时候,得靠车支子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之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止中做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里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时代在变迁,一个人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准确定位,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你就永远不会倒。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