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建制度改革全方位统筹推进
党建制度改革全方位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
本报记者 盛若蔚 江 琳
《 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01 版)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道作出重要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必须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制度、明法度、严约束,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方位统筹推进,蹄疾而步稳,全面开启了党的建设制度系统性改革征程。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大方面,提出了26项改革举措。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指出:“《实施方案》聚焦体制机制,为今后几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从此,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蓝图进入了„施工‟阶段。”
2014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人们注意到,这一年,对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具体规定;这一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底色更加鲜明;这一年,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等意见连续下发实施;这一年,旨在建立健全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系列文件制定出台……截至目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出台31件改革文件。
一年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边设计边实施,对机制不健全的着力改进完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坚决整治规范,确保改革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不搞过渡、不做切换,加快出台《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对各项改革文件细化落实,逐级压实责任。截至目前,多数省区市党委已就《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或落实意见。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4个省已制定下发落实《实施方案》具体措施;15个省区市已完成《实施方案》配套措施的制定,将于近期下发;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在研究制定配套措施。
除了制定配套措施,许多地方结合实际细化规定,确保改革的无缝对接。围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文件,一些省区还纷纷制定细化措施,使改革文件在地方得到有针对性的落实。
改革上下联动,让制度不仅落了地,而且扎得深,制度的执行得到有效保障。党建专家表示,2014年,是党的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完备的一年,是党的制度执行力不断提升的一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随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项任务的深入推进,一定会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
全面开启党的建设制度系统性改革征程
蹄疾步稳 统筹推进
本报记者 盛若蔚 江琳
《 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06 版)
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道作出重要部署,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必须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制度、明法度、严约束,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方位统筹推进,蹄疾而步稳,全面开启了党的建设制度系统性改革征程。
绘制蓝图 注重顶层设计
已出台31件改革文件
绘制改革蓝图,加强顶层设计,方能有效“施工”。
自2014年3月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召开讨论会……研究制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工作正式启动。
8月29日,《实施方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四大方面,提出了26项改革举措。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指出:“《实施方案》聚焦体制机制,为今后几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从此,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蓝图进入了„施工‟阶段。”
分清轻重缓急,改革才能有步骤、有章法。
干部工作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重点,《实施方案》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数量占了改革举措总数的一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然成为2014年制度改革的重头戏。
“基层晋升空间小,待遇低。”不少基层干部曾这样抱怨。一则消息让基层公务员有了盼头,《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于2014年12月2日经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在职务之外为基层公务员开辟职级晋升通道。
一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底色更加鲜明。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等6项制度陆续修订;从严管理干部队伍,《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相继出台。
有所侧重的同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4年,党的组织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也统筹推进——
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内生活存在的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结合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印发,对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出了具体规定。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环节,《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已经出台;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提出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针对人才顺畅流动、发挥作用存在的体制壁垒和障碍,《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制定出台。
……
这一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打出的“组合拳”虎虎生威。目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出台31件改革文件。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表示:“2014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明显提速,新政频出,制度体系愈加严密、愈加成熟,有助于加快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制度体系。”
落地见效 边设计边“施工”
各项新政落地速度快见效快力度大
改革时不我待,改革只争朝夕。得益于各项制度的出台,2014年类似具有突破性的、社会关注度高的“动作”屡见不鲜。
一年来,“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等选人用人问题正在被破解。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印发后,中组部带头落实,运用组织选拔和竞争性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开展6家中管金融企业副职岗位公开遴选,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干部能力素质。同时,中组部结合2014年开展的两轮巡视,在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中,查处省区市和中央单位违规用人问题278起。
一年来,对干部队伍从严管理监督的主基调贯穿于各方面。
2014年,全国共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40736人次。这是对《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落实的成果。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认真严肃地开展整治,基本遏制了“三超两乱”现象。截至目前,全国超职数配备的4万余名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中,已消化15800多名。
一年来,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得到集中整治。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2014年以来,全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3万人;排查出“走读干部”超万名,处理6484人;参加EMBA等高收费培训的3094名干部按要求退学,23个高收费项目被整顿停办。
“对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让从严管党治党迈入了新常态,领导干部应祛除侥幸心理和观望心态。”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旭涛表示。
一年来,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五湖四海、唯贤是举,促进优秀年轻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注意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注重选用在基层特别是艰苦地区经受住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2014年7月召开的全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要求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切实改进创新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工作。
一年来,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得到有效整顿。
结合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全国共排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8.6万个,其中村党组织57688个,占村党组织总数的9.6%;社区党组织5222个,占社区党组织总数的5.6%。经过整顿,7195个村和556个社区长期缺职的党组织书记基本配齐。
“各项新举措落地速度快、见效快、力度大,不仅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刘旭涛感慨。
无缝对接 责任逐级压实
多数省区市党委研究制定配套举措
蓝图已绘制,关键在落实。一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搞过渡、不做切换,加快出台《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对各项改革文件细化落实,逐级压实责任。
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4个省已制定下发落实《实施方案》具体措施;15个省区市已完成《实施方案》配套措施的制定,将于近期下发;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在研究制定配套措施。
除了制定配套措施,许多地方还结合实际细化规定,确保改革的无缝对接。
“再也不能仅以GDP增长来比高低了!”过去单纯以GDP评定政绩的偏向开始被纠正。短短8项条款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含金量大,围绕《通知》的落实,2014年青海、陕西、贵州等地调整政绩考核重点,增加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权重;江苏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干部职责任务,推行差异化考核……这些改革举措让很多基层干部长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此外,围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文件,浙江、湖北、安徽、福建、广西等地制定细化措施,使改革文件在地方得到有针对性的落实。
在注重顶层设计的同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中央还不断鼓励基层创新,试点已在多个地方推开。
改革上下联动,制度不仅落了地,而且扎得深,制度的执行得到有效保障。受访党建专家表示:“2014年,是党的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完备的一年,是党的制度执行力不断提升的一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着实落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效初显,相信随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各项任务的深入推进,一定会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戮力同心 攻坚克难(观潮)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 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13日 06 版)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关键在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不仅如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要破除一系列痼疾顽症,需要打破各种固化的利益藩篱。只有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形成戮力同心的局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一年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4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设计,使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了清晰的方向。纵观一年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明显进展,三大特点清晰呈现:
——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越来越明显。这不仅表现为制度的理念和举措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的全面性。制度制订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把一项制度的制订放在整个制度体系的构建中来看待,能够互联互通,发挥整体效应。如2014年1月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鲜明地体现了选人用人制度的体系化要求。《条例》提出了选拔任用党政干部的六个原则、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民主推荐的基本要求、考察和讨论决定等环节的制度规范等,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等5项制度也陆续修订,形成了配套的制度体系。
——改革的严肃性越来越高。一系列改革文件的制订和实施都着眼于最严格的要求。为加强“裸官”管理监督,中组部2014年2月制定印发了《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规定“裸官”不得在党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岗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岗位,以及涉及军事、外交、国家安全、机要等重要岗位任职。为从严管理领导干部参加“天价”社会化培训,2014年7月,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和各类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的培训项目。这些“严”字当头的制度不仅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也正在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改革的激励性越来越强。在强调从严治党的同时,改革也在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如刚刚通过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就为基层公务员打破成长的“制度天花板”提供了坚实基础,使更多的公务员能够自觉扎根基层、奉献基层。
(本报记者盛若蔚、江琳采访整理)
第二篇: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两全”建设 加快打造“四美”乡村
中共金华市委
金华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我市将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两美金华”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部署和实施,围绕八婺乡村“全域美丽、全面美丽”目标,通过治重点、带整体、兴产业、强服务,统筹推进美丽人居建设、美丽风景营造、美丽经济发展、美好生活创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实施“三治”行动,建设美丽人居
今年4月份,市“两办”下发《关于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赤膊房治理的意见》,以“三治”行动为核心载体,推进农村“五水共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重中之重治理生活污水。将1312个村、27.67万户农户的治理任务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以完不成就问责的高压态势强力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治理233个村、172795户,另有400多个村工程量超过50%。突出截污治污成效,因村制宜确定排放标准、处理模式,重点推动农户底渗式化粪池改造,并对部分参与建设的失信企业、不良产品进行查处通报。着眼财政补助政策、项目管理规范、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排定三年19亿元的资金大盘,其中市本级“五水共治”捐款已全部用于今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2.水岸联动治理生活垃圾。按照“治水先治岸”的理念,以分类减量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5月份启动了市区3个乡镇、61个村庄的整乡整镇分类减量处理试点,目前已经扩展到全市12个乡镇、258个村庄,探索总结了“农户源头分类+村二次分类+可沤肥垃圾村处理+不可沤肥垃圾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建立了门前三包、散禽圈养、卫生费收缴、评比公示、党员干部示范包干等系列配套制度,实施村垃圾减量幅度超过60%。
3.管控结合治理赤膊房。以高速公路沿线、铁路沿线、国省道公路沿线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沿线等“四沿”区域为重点,综合运用“三改一拆”、农房改造、确权颁证、信贷支持、政府奖励等“五大”抓手,1至10月份全市共消除赤膊墙171.9万平方米。着眼长效管理,将赤膊房治理列入美丽乡村项目验收标准、建房审批承诺、村规民约条文、农村工匠培训课程,广泛开展免费农房设计图籍上门、上网、上微信“三上服务”,创建巩固了一批无赤膊房村。
二、开展全域整治,营造美丽风景
以“12510”精品培育计划和“千村洁美行动”为抓手,坚持抓重点与抓整体相统一,扎实营造点亮、线美、面洁的大美乡村。
1.育精品树示范点。通过激活水系、完善设施、提升绿化、优化景观、延续文脉、跟进服务,建成精品村89个、秀美村102个,新启动精品村61个、秀美村115个,重点实施16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打造了一批开放型的旅游景点。启动了55个美丽宜居村庄创建项目,整合资源开展了“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或“二次接力提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地位的示范村,彰显“诗画江南、八婺韵味”魅力。
2.连村点构风景线。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四破攻坚”等工作,以水生态景观线和交通廊道景观线为重点串连村庄、景点,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12条,另有12条风景线在建。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果,通过修复河流自然形态和风貌,重点打造10条“水洁、岸绿、景美”的“最美河流”,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了灵动。全市实施农村公路绿化提升50公里,建成自行车绿道8条,改造提升风景区6个,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景观逐步显现。
3.抓整体提生态面。以“三治”行动为基础,突出村边、路边、河边、房边等“四边”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面上村庄的洁美、绿美水平。2014年,全市建成森林村庄188个,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460公里,建制村日常保洁制度实现全覆盖,“洁美村”比例接近50%。
三、推进产村联动,发展美丽经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金华农村的特色优势,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互促共进。1.农旅融合发展美丽经济。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区域,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新扶持发展了锦林佛手文化园、苏香农乐园、青蛙乐园等一批多功能型农业基地,实现卖产品与卖品牌、卖生态、卖创意的统一。以村庄“一村一景”、农业“一村一品”为基础,新增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各4个,农家乐产业全年接待游客1420.3万人次,营业收入8.72亿元。
2.跟踪培育发展美丽经济。按照“2年景观建设+2年产业培育”的模式,对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实施产业开发,整合了现有风景区、农业观光园区和各类精品村、特色村的资源,开发出一批集吃住购娱游一条龙的主题线路和产品。通过政府牵头组团宣传、创办节庆、奖励旅行社等形式,金东秀美南山风景线、义乌西海风景线、浦江茜溪风景线等区块,已经成为人气和产业集聚的新平台,一批特色餐饮、运动休闲、文化养生等新项目开始引进落地,一批老项目也开始就地转型升级。
3.改革创新发展美丽经济。借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实现了资源资本化。全市共培育了500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和一批淘宝专业村,并在全省率先创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义乌市场优势倡导家门口创业就业,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经济,今年29.13万从业人员人均增收8300多元。结合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配建标准化厂房、商业用房和各类市场,市县两级每年投入集体物业经济发展资金1.49亿元。
四、完善民生服务,创造美好生活
把民生服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通过推进均等化、集约化、社会化“三化同步”,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1.以均等化筑牢公共服务底线。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城乡统一的基本医保制度初步建立,其中社保参保率达97%,新农合参保率达96%,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5.24%,小学到初中9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提高到92%。
2.以集约化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以中心村为重点,探索建设“一拖多”型公共服务辐射平台,变追求服务场所覆盖为品质服务覆盖。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55个、社区服务中心3461个、文化礼堂423个,农民较好实现了就近养老、就近医疗、就近办事。
3.以社会化助推公共服务完善。全市各地探索发展农村保洁和垃圾清运社会化服务,长效保洁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网点、连锁超市、邮政快递点等不断向边远乡镇和村延伸,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将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化长效运维机制建设。
第三篇: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县域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以来,双流县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解决“三农”问题入手,确立“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思路,加快了推进农村城市化、农业规模化、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化的进程,带动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双流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新经验。
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双流县按照县城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在全县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通过规划建设指导,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主的西南航空港工业基地;以东升镇为中心的机械制造及轻工产品加工基地;以九江镇为中心的四川外贸出口生产基地;以黄水镇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材料生产基地;以华阳镇为中心的电子电器生产基地等8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双流县紧紧抓住成都南部新城建设正式启动的历史性机遇,高起点、高标准编制160平方公里成都南部新城的发展规划。全力做好农民市民化文章,真正使双流县农民成为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采取集中承包、竞标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合理流转,使土地逐步向资本足、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规模业主集中,这是双流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大举措。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向工厂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双流县。
双流县按照大统筹、大集中的原则,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近年来,双流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川省委“三个转变”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并实践了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双流已连续11年荣登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作为四川唯一一个县,连续6年名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并且在百强的排位由2000年的55位上升到2005年的43位,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统筹城乡抓发展
双流是西部的经济强县,同时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县。境内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0%。为统筹城乡发展,双流县委在广泛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5年,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的奋斗目标,提出了“35223”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分区、华阳分区),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按照大统筹、大集中的原则,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构筑了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宏伟框架,推动双流率先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推进集中抓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流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功地甩掉了川西穷县的帽子。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双流县委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按照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要求,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方面,将全县6个工业园区整合为一个西航港开发区,创新调控政策,使全县新引进工业项目入园率达100%,工业集中度达38.5%。在鼓励农民打破地域界限,分层次向城市、场镇或中心村集中的同时,积极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农民转移转化。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县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9.9万亩,占全县农用地的近40.6%,居成都市第一。
三、创新举措抓发展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双流县委顺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创新举措,创造性地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要”等发展难题。以市场运作广辟资金渠道。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五大融资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19.7亿元用于建设和发展;通过精心策划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双流区域价值,破解发展资金难题。以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五统筹五联动”,激发全社会各阶层的创业热情,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以集中发展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认真开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综合试点工作,建立十多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综合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用地问题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以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统筹一三产业发展,以“三走廊”建设为载体,每月办一节,带动观光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以综合措施妥善解决社会遗留问题。将盘活闲置土地和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规划调整、市场运作和项目引进,盘活了万安韩婆岭2008亩闲置土地,妥善解决了华西、万盛非法集资案,促进了极地海洋公园重点项目的落实。
四、营造环境抓发展
建设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健全决策机制,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效能;继续加强“三中心”建设,促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向党群机关和人大、政协机关延伸,服务网络向农村、企业拓展,努力打造西部乃至全国一流投资软环境。建设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加快“诚信双流”建设;建立完善五大融资平台运作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城市、项目融资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努力探索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筹措资金新途径。建设一流的体制机制环境。健全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缓解要素矛盾,推动经济增长由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满怀“三情”抓发展
对发展满怀豪情。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双流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这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拐点,也是一个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跨越的关键时期。双流县委组织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刻把握双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深入实施以
“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促进低水平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的科学发展转变;加快城郊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变;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开创了双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对人民满怀深情,双流县委始终坚持执政为民,造福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实施扶农惠民“十大行动计划”。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发放帮困助学金1096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5万人次。在中央、省市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免收农村初中生课本费。筹集资金近亿元,实施农村沼气化工程;筹集资金近3亿元,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对工作满怀激情,坚持“用钢铁般的纪律管理队伍,用慈母般的爱心关怀干部”,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良好状态。把全县工作分为一、二、三类重点,将四大班子领导科学分工,成立若干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排山倒海推进工作,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作者系:原中共四川省双流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 谢瑞武)
第四篇:城乡统筹党建推进会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旗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对全旗前一阶段农村牧区基层党建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评估,同时对下一步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提出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一、对年以来全旗基层党建的总结评估
回顾两年多来各镇党建工作,我给出的评语是:基层党委的同志对党的建设逐步摆正了位子、唱出了调子、做出了样子,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党建工作得以加强;在党建工作逐步加强的过程中,较有力的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党建摆正了位子。通过这次督导调研更进一步看出,六个镇党委越来越自觉的将党的建设摆到了应有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为保障,党建在台上有了位子。除党代会工作报告用相当的篇幅强调党的建设外,在平时的重要会议、重要工作汇报、重要工作检查中,都自觉地将党的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保障性手段加以部署、研究和落实。作为一级党委,如果让本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失去应有的位置,不去抓自身和下级党组织的建设,那是其最大的自虐,也是慢性自杀。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还原了党建在工作全局中的应有位置。
作为武器,党建派上了用场。就全旗而言,实现“新型杭锦”建设目标,党的建设是制胜的法宝。没有一个坚强的旗党政班子、没有一条科学发展思路、没有苦干实干的精神、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不会有“新型杭锦”。就各镇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欣喜的看到,从镇党委、政府到部分嘎查村“两委”,越来越善于自觉使用党建这一制胜武器。比如:镇有个总思路,嘎查村也有个总思路;镇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一些嘎查村“两委”对党员和农牧民的培训也抓得有声有色;镇整肃干部纪律作风,一些嘎查村也开始用党员标准、村规民约来要求党员和群众,等等。所有这些不可或缺的党建武器,越来越派上了用场,开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领导核心,对党组织有了新认识。正是由于作为保障、党建在台上有了位子,作为武器、党建在各个方面派上了大用场,党建工作才能给基层的同志、基层的百姓形成影响力,他们才会发出“像个组织”、“像个党员”的感叹。如果长时期不重视抓党建且不下决心抓出成效,党组织就会没样子,党员更会没样子。这样的党组织和党员迟早会被老百姓踩在脚下、唾而弃之。从这次督导调研中,感受到大家在这方面有了危机感、紧迫感,感觉到由于你们的负责和努力,老百姓对党组织和党员有了新认识。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督导调研中没有组织部分老百姓座谈,是个缺憾,大家应该补上。
(二)党建唱出了调子。通过督导调研中的听、看、查,我们感到各镇在工作落实中对旗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在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上都有了自己的新调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上面的部署有了着落。各镇落实旗委、政府决策部署的信心更足了,措施更务实了,进度更快了,质量也越来越高了。同时我们也看到,落实者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作风更加扎实严谨,一些久拖未决的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一些迟迟打不开局面的工作有了新进展、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不同程度取得了新突破。
有了各自的党建之音。各镇在尽最大努力实现党建与经济的高度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具体工作、具体方法上又各有重点、各具特色。呼和木独镇走“支部+企业+农户”的党建新路子;锡尼镇抓住城镇拆迁的机会,全力推进社区建设。特别是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精心组织开展的“红色九重奏”专题活动,立意新颖,催人奋进;伊和乌素率先打造的便民服务中心,走在了全市建设“双服务”乡镇前列;巴拉贡镇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联建模式,努力在城乡党建资源整合上实现统筹互动;吉日嘎朗图镇注重从党员中培育大户,通过党员户的示范引领,带动农牧民发家致富;独贵塔拉镇以新城镇建设为契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新理念、新途径。
(三)党建做出了样子。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各镇无论在统筹谋划工作,还是强化措施抓落实,都越来越有模有样。主要表现在:
推进发展有了思路。各镇都程度不同的开始把理思路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按照旗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分别拿出了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两个阶段性思路,彻底扭转了过去思路不清晰、主攻方向不明确的被动局面。
排兵布阵有了章法。各镇围绕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的落实,都开始倾注心血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绝大多数镇都建立了定期研究工作制度、集中学习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比较健全规范的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格局正在形成,抓落实的成效明显增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各镇党政班子统筹兼顾抓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忙无头绪和找不准发力点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
亮点纷呈给人信心。党建工作有了位子、唱出了调子,有力促进了“两转十化”、“两转移五转变”及工业、城镇和社会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巴拉贡镇强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呼和木独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农字号头企业引领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伊和乌素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草原生态及旅游产业;锡尼镇统筹谋划,利用一切优势创造性的推进四大发展方式转变;独贵塔拉镇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坚持多条腿走路,工业、现代农牧业和城镇建设都取了突破性进展;吉日嘎朗图镇紧紧依靠资源优势,正在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产业,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各地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让人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新型杭锦”目标的希望。
如果反思这两年全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党建的地位还不够巩固,党建的节奏还不够明快有力,党建还没有培育出有说服力的典型。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立足“转变”这个最大的旗情,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现转型升级。
二、着眼统筹,围绕党建三大目标,加快推进党的建设转型升级
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就农村牧区党建而言,就是通过党建工作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转十化”、“两转移五转变”进程。“两转十化”、“两转移五转变”是我旗城乡统筹的主攻方向。要着眼于服务这一重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转型升级,实现三大目标,即:在推进统筹中使党建的地位更加巩固,在推进统筹中使党建的节奏更加明快有力,在推进统筹中培育过硬典型。实现上述目标,下一步各镇抓党建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转型升级。
(一)在“谋”上转型升级促统筹,实现党建三目标。谋事的头脑、运筹的思维转不了型、升不了级,统筹的任务就难落实,党建的三个目标也就难实现。从当前情况看,在谋上亟待从以下方面转型升级。
科官要练就县官的眼光。站在局部看局部,就看不清这一局部的全部,最多看清的是局部中的局部;站在大局看局部,不仅能看清局部的全部,还能看清这一局部在全局中处于哪个局部。嘎查村是镇的局部,镇是全旗、全市的局部。全市、全旗是镇的大局,旗和镇又是嘎查村的大局。善谋,是最关键的党建。当前,我们在谋事上存在的重大缺陷是除了不谋、少谋之外,就是脱离全局而谋。督查中感到,镇和嘎查村的一些同志对“两转十化”、“两转移五转变”的全局没有看清,导致在局部上还没有理出头绪。只是按照旗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让搞文字的同志列出几个干条条,或者只是做了旗委、政府文件的翻版。因此,领导干部和班子在自身建设上要抓紧转型升级。自身建设转型升级了,就站得高、看得远了,现在的岗位就成了“大”材“小”用。否则,就谋不高、谋不准,现在的岗位就成了“小”材“大”用。对嘎查村干部的要求也一样。如果乡官练就县官的眼光,村官练就乡官的眼光,推进统筹就必然能够把握主要矛盾,统筹发展就有了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努力练就全局眼光,做大材小用的人,而不要因疏于提高,始终做个小材大用的人,小材大用会很吃力。
审清自己勤奋敬业的劲儿。目前,全旗干部的工作劲头比较足。作为一名公务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我觉得要审清自己之所以勤奋工作的原动力究竟是什么,这十分重要。仔细研究一下,一个敬业的干部,之所以勤奋、忘我地工作,其动力倾向主要有三:一是以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为主要倾向。二是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因素,但总体上是以不断谋求职级升迁为主要倾向。三是前二者兼而有之,但总体看是以个人得到实惠为主要倾向。在实际生活工作当中,这三个动力源往往相互交织,贯穿于领导活动始终,不同的动力倾向造就不同的领导行为和不同的工作业绩。我所讲的要审清自己勤奋敬业的劲儿,就是要和大家共同自省一下:自己认真勤奋工作的主要原动力,到底以什么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号召大家在勤奋时要少一些当官的念头,少一些得实惠的念头,使自己工作的原动力牢固地建立在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之上。一个干部勤奋工作的原动力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工作为最大乐趣,在勤奋工作中体现个人价值。由于付出而推动了一个地方的发展,由于工作而快乐着。这种体会,是不做干部、没做过领导干部的人不会拥有的人生享受。
(二)在“领”上转型升级促统筹,实现党建三目标。督查中大家可能都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镇、嘎查村凡是“领”的好的工作,发展的就有声有色。反之,则十分萧瑟。目前,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各地各部门在“领”上亟待转型升级。就广大农村牧区推进“两转十化”、“两转移五转变”而言,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引领不很到位;二是引领的水平有待提高。要尽快从以下几方面转型升级。
规划上要升级,要变无序为有序。迅速改变无序混乱局面,分区域、分产业理出一个章法,形成较为详细的方案。具体要做到:优化发展区以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为最高目标,生产经营环节的“六个化”(规模化种植、集中化养殖、企业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设施化建设、品牌化销售)先“化”谁、再“化”谁、在哪个地方“化”?“化”的规模是先多少、后多少?“化”的布局布在哪儿,先布哪、后布哪?“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谁?为了“化”,项目怎么报?“化”的品种、结构主打是什么,等等,都亟待研究、确定。限制和禁止发展区也一样。
推进上要升级,要变零打碎敲为项目打包。要根据有序而详细的规划,将本地区的“化”打包成综合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各项支撑和配套性工作,用打包好的农牧业项目招大商、招优商。零打碎敲不是“化”,招来劣商更不是“化”。
布局上要升级,要变画地为牢为区域化发展。无论优化发展区的“六化”,还是限制、禁止发展区的“五转变”,诸多内容必须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品牌化销售为例,同一产品,如果六个镇搞上六个品牌,本身就没有品牌了。企业化经营也一样,组建协会也是如此。
农牧民自我经营上要升级,要变经营农村资产为非农资产。各基层组织要加快引导农牧民转变经营观念上下大功夫,让其迅速学会经营城市资产。要将教育引导农牧民学会经营城市资产等非农领域资产,作为党建工作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现在起认真谋划、部署。我认为,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减少未来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
同样,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新型工业、现代城镇、社会事业建设中也要明确方向、重点和目标,实现党建的转型升级。这里不再具体讲。
(三)在工作态度方法上转型升级促统筹,实现党建三目标。这次督查,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很大成分是工作态度和方法方面的问题。就工作态度和方法而言,我认为亟待在以下五个方面转型升级:
变党建发令员为督导员。强化督导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督导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着工作水准的高低和抓落实的成效。各镇党委一定要把抓工作督导抓在手上,从现在开始下大力气改变多年来形成的行政式、命令式、检查式和重形式、轻结果的落后督导方式,采取适合嘎查村干部和农牧民的方式,就某一项工作、某一个问题进行现场教学、示范引导,多一些面对面、手把手的督导,少一些指手划脚。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尽快转变工作方式,彻底由发令员转换为督导员。
变口说无凭为图文记载。不善于记载工作,是我们的共同缺陷。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由于没有形成原始文字资料记载、更没有影像资料记载。因此,在前几天的调研中,我强调组织部要牵头举办一次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各个镇还要注意抓各个点上的情况介绍工作,要注意培养一批形象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情况解说员。
变囊中无物为手握王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旗在典型的培育、选树方面都不十分理想。我们的身边典型很多,有些人和事其实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但由于我们不重视培育、不会打造,让这一资源白白闲置、浪费掉了。不仅党建是这样,其它工作领域也普遍存在这个短板。各镇要引起足够重视,从现在开始着手抓紧从更高层面上选树和培育典型。
变交公差的过程为树立个人形象的过程。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工作态度是决定工作水准的关键所在。从此次督导和日常掌握的情况看,我们各镇抓党建工作、也包括抓其它工作在态度上的敷衍不同程度都存在。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将“交公差”看作是树立个人形象的良机,哪个有头脑的人会轻易放弃?
变照搬照抄的艰辛为有自主创新的努力。照搬照抄、简单机械的照本宣读、以文件落实文件、靠会议落实会议,不会创造性地将旗委、政府决策部署和领导讲话转变化为自己工作实践的行动指南,是当前全旗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我们工作的瓶颈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谋划工作就不会远、落实工作就不会有大成效。大家一定要把工作创新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去研究,在思想观念、方法措施等方方面面都要勇于创新,在准确领会把握旗委、政府决策精神的情况下,结合实际,用创造性地思维、独具特色的做法、超常规的举措去谋划和落实工作,这样才会出亮点、出特色、出成效。抓党建工作如此,抓经济工作也是这样。
三、珍惜岗位,在有限的任期内为当地的发展留下自己的印迹。
为官一任,要在两个方面为一个地方留下自己有所作为的印迹,即:一是推动发展,二是锻炼提高干部。在推动发展上,旗委、政府确定的建设“新型杭锦”的战略目标和四大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诸多机会,我们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空间很大,舞台很大。我们要抓住机会,以舍我其谁的信心、决心和勇气推动当地的大发展。在锻炼提高干部上,从全旗到镇、嘎查村,急需要一大批谋划转变、引领转变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践者。我们要抓紧时间,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推动发展、促进转变的生动实践中,培养造就在镇、嘎查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队伍。
同志们,党建摆正了位子、唱出了调子、做出了样子的基本评估,从总体上对大家过去两年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党建的基本地位还不够巩固,党建工作的节奏还不够明快有力,党建工作非常缺乏有说服力的典型,从总体上指出当前党的组织建设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转型升级,是下一步落实《2011年全旗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意见》的主攻方向。今天的会议,既是城乡统筹党建的推进会,也是为各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落实推进农村牧区“两转十化”、“两转移五转变”进程任务的部署会。大家要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新型杭锦”这一战略目标,以这次会议为指导,加快党的基层组织转型升级建设步伐,为全旗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统筹推进农村改革111(初稿)
统筹推进农村改革
刘友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思路搞清楚,把目标搞明确,统筹推进农村改革,逐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及其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体制保障。本文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思路展开阐述,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要探讨从体制上深化改革
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在各项制度安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关系,涉及不同部门利益的调整,政府在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协调和整合。
(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高效运转的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的体制创新主要是要搞好“三个整合”,即整合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整合资金、资源;整合机制。通过“三个整合”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机制,减少各种力量的摩擦,形成统一的政府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政府还需要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新农村建设中,农户并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实施的一些政策,如何确保能被农民理解接受,从而,达到政府的预期呢?这些是基层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有些地方成立“农村理事会”的做法可资借鉴。这里说的农村理事会是由农村有威望、有能力、有公益心的人组成,有自己的章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组织。理事会成立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长期型,即每一个自然村都至少成立一个以上的理事会,作为综合理事会,它是完全的民间组织,其成员都是由农民自己选举产生。另一种是短期型,主要以事牵头成立的。例如修路,农村成立一个修路理事会,路修完理事会宣布解散。农村理事会确保了政策被农民理解接受,减少政策实施中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乡间各方面的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悬殊巨大。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农村不通自来水,13%的农村没有通公路。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了我国
农业的长期投入,制约了农村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需要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范围既定,还有明确责任。要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尽量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三)、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
由于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义务教育实施如何,不仅关系到其他教育的正确实施与否,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重点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要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村学生公用经费、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农村学校的正常运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在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四)、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基层文化新体制。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筑新的发展格局,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建设,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促进其发育和完善,即通过改革来理顺各种关系,既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又依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坚持走“部门出谋、政府出面、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路子,以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乡(镇、办)、村为抓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努力,国家、集体、个人齐心参与的大文化格局。积极开拓、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产业化原则,要发挥中小城镇的区域中心带动和辐射功能,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使之布局合理,在不改变文化设施性质和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阵地设施和人才优势,开展有偿服务和多业助文活动,创造新的服务方式,把文化活动与经销、旅游、科技活动等结合起来,利用本地文化经营项目,提高农村文化产业化
水平。
(五)、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衔接的多层次的基本社会保障体制。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使其老有所养;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着力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六有”目标实现,即:“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失有扶、幼有学、困有助”。坚持“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改革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体制,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尤其要规范资金管理。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活。一是要健全管理机制,制定新农村建设资金刚性管理办法,保证项目资金良性运作,制定完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严格的追究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二是要界定管理权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和管理责任,防止投资“缺位”和“越位”。三是要保证使用效益。要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协作、合理分工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资金使用散的状况。
二、在新机制下调整权益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民主管理是基础。按照这个要求,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需要着重创建以下几个机制:
(一)创建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强城乡产业的融合与分工,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发挥中心城镇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城市化的理念指导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机制。
激活压抑多年的农村土地“死产”这个“价值洼地”,无疑将释放出巨大能量,并随之带来信贷扩张、投资和就业增加、GDP增加等等一系列地方政府所乐见的现象。目前中国农民最值钱的资产有两个:一是农地承包权,一是宅基地使用权。依照《物权法》,这两个都被定义为“用益物权”,也就是说,事实上就是农民的财产。但是目前现行法律却规定两者都不能抵押,事实上等同于限制了农民的财产权利。从这个层面上讲,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的积极实验,很可能成为难得的创新之举,在客观上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同时,众所周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又是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益的必由之路。
因此,需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监管。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依照法定程序征用土地。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获得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程序实施。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取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都必须进入土地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征用土地必须依法及时足额给予补偿。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办法。
(三)创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挖掘农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和现代中介服务业,扩大农民非农就业门路;以政策扶持促进农民增收,即调整完善和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调动农民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以培训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即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转产渔民进行技能培训,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农家生活宽裕。
(四)创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治理机制。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和健全农村政治、经济组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理顺镇机构与村组织的关系,镇政府要充分尊重村级组织的自治权限,切实转变职能,多做服务工作,少管村级事务,支持村民自治。要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夯实党的基础。进一步明确村级自治地位,进一步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真正维护村民的自我管理权利,实现村民自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我们一点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创新运行机制及其制度,使得文明之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处处开放,以不负时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