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汇报(长江大学生那个舍己救人事件)
尊敬的党组织:
最近我一直在默默地思考着长江大学大学生英勇事迹,见义勇为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道义行为,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国家文明水准的集中表现。这种行为出自个人良知和良心的驱使,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所以更显出它的高尚。见义勇为者多半是在本能的正义感支配或冲动下采取行动的,丝毫没有想到要表现自己或以此来捞取什么好处。这也正是人格光辉的闪光点的集中体现。
在我们民族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中,“以天下为己任”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知识分子倡导并践行“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人生信条。秉承着这一传统,他们前赴后继,把挽救国家危亡、民众疾苦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成为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正是因循着这一历史脉络,一代代知识分子坚守理想,坚持对道义的追求,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不懈奋斗。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们的行为,表明青年一代大学生传承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体现为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所负责任的深刻认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有深刻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定会坚守理想、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甘于奉献。一个民族没有什么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更宝贵。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们的选择,是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
但有人却争论不休,舍己来救人这是不是一种价值交换,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等值或值得。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出发点来说,它反应的是在衡量这种光辉事迹的本身的精神价值而不是在简单的物质学层上。
长江大学大学生们的壮举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他们都是大一新生,虽然缺乏历练,但危难之际毫不犹豫结成人梯救人;他们没有受过救灾、自救的训练,很多人甚至不会游泳,但在生死关头义无反顾手拉着手走进冰凉的江水。难道他们当时会去想要付出多少代价和获得多少回报吗?
他们的义举挽救的不仅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间关于舍身为人的猜疑。三张青涩的脸庞让我们更加记得他们的身影。CCTV新闻频道主播长啸播报新闻时说到:“这两天有这样三张面孔揪动着大家的心,他们是湖北长江大学的三名大一新生。24日下午,为了营救两名落水少年,这三名年轻的男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想再次重复下他们的名字和身份,想让大家再来看一看他们那年轻而青涩的面孔。”作为大学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学生活却撒手人寰,这种大爱无私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足以感动中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这些都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因此,在大学阶段,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创造。既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要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要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要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不断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同时,学习他们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的广阔胸怀,学习他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不为名利、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牢固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渝地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终身奋斗。
汇报人:
2009年12月
第二篇:学习长江大学生舍己救人事迹的体会
学习长江大学生舍己救人事迹的体会
龙沙镇小学陈以术
10月24日,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三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该事件被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但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于是,“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救起两个人牺牲三个人值不值”以及“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见义智为”等等话题便由此而展开。针对这些所谓理性、近乎麻木的“冷思考”,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评价“范跑跑”时的一句话:“做人可以不高尚,但却不能无耻!”
曾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社会上就曾引发过一场激烈的“一名大学生牺牲自己而救一名掏粪农民值不值得”的大辩论。而后来,某大型网站发起的一项“大街上听到有人喊救命,你会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六成不会出手相助的尴尬与幽默。更为荒唐的是,以个人生命至上、弃学生生命于不顾而率先“逃跑”的范美忠先生居然还得到了这些“理性者”的热捧。——怪哉,我们的社会已经冷漠到了如此残酷的地步了么?
见到有人落水,只要是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即使自己根本就不会游泳。几年前,同是长江大学的“80后”学生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时年87岁高龄的作家魏巍在给他的信中写道:“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几年后的今天,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同样为救他人而舍生忘死,但却因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生命的陨落而遭受了如此这般的质疑与冷嘲热讽。——难道,“理性”网评人就是这样担当社会责任的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与时俱进”与“和谐”么?
诚然,“生命至上”是人之根本,“科学施救”也应当值得提倡。但长江大学这10多名大学生搭救落水少年就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吗?在自己与他人面前,“生命至上”指向谁才算是一种更大的美德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为社会长期冷漠的死水、人们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儿而悲愤,也曾为“90后”的张狂与无知而囿心。但今天笔者却从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以及由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的“猴子捞月”当中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无畏”和国家的希望!——这个“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集体,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楷模,而且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更应得到我们网评人的敬畏与推崇!
三位大学生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却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在举国上下都为之默哀、膜拜之时,我们作为网评人士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冷漠心态、是否在不经意间关闭了心灵闸门、是否一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是否一贯的幸灾乐祸甚至冷嘲热讽呢?!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做人可以冷漠,但绝不可以无耻!请不要辱没“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更不要对逝去的英灵进行亵渎!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难道就无动于衷吗?我认为长江大学那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的英勇事迹是我们当老师的骄傲。我们不但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还要继续教育学生要有不怕困难用于献身的精神!
第三篇:大学生要不要舍己救人
大学生要不要舍己救人
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物流管理班吕丽丽201051980
反方:大学生不要“舍己”救人
正文:
大学生不要舍己救人。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若非要一命抵一命去就人的话值得吗,若你救活她人的几率只有60%却要100%的付出大学生的生命,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值得么。如果非要一命救一命的话没有意义难道大学生的命不值钱?救人救人什么是救人?在保证自己能救自己的情况下能救人才算是成功的如果你能舍弃生命去救人的话不如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世界上有多少小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么不帮助他们呢?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啊怎么不去努力干一个大事业然后帮助他们所以一命换一命的做法不值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命是父母给的,哪个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事!父母为了你受了这么多苦,操劳了这么多年,盼的就是你能平平安安的生活,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也是你的父母的,如若你就这样走了,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他们要怎样的生活,要怎样面对没有你的生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难道你想让你的父母也尝试一下么。
大家都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产生的贡献,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投入,还有国家的巨大投入,若干年的教育投入就这么打水漂了,这怎么能说是值得?请看那些提倡大学生舍己救人的是怎么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学生救小学生,老人救大学生,他们用手拉手搭起挽救生命的链条,仿佛是生命的接力.然而他们不会说小学生牺牲救大学生,大学生牺牲救老人.所以无论何种大义都是要讲条件的.如果这种牺牲有利于社会,国家,就应该提倡,否则是没有提倡的价值的.大学生救人当然不会有时间仔细来思考是这个人的生命价值大还是自己的大,那么他就不应该付出生命的代价.说个案例:这两天沸沸扬扬的湖北三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今天早上在中央台新闻频道里看到了事件全过程。主持人哀痛的说:大学生们舍己救人的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
是的,三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谁不为之惋惜,他们的精神也确实是可嘉的,但我认为这样的舍己救人略显鲁莽。
当孩子们一发现落水的少年,就有水性较好徐彬程同学跳下何去,救起了一名少年,并把他送到临近的渔船上。这是精神可嘉的义举,因为他自己是熟悉水性的,并且他很理性的选择了救援路线。而后同学们看见还有一名儿童在水里,便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可人梯中却有许多完全不会水的同学。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的爱心,助人的行动,还有集体精神都是值得颂扬的,但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却让人伤心。也许直到人梯断裂,许多同学落入水中,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好在随后赶来的冬泳队员,年过半百的三位冬泳队员,与之前的大学生一样奋不顾身下水救人,这个时间的老人们已经是游完一个来回准备回家。他们在体力尚可支持的情况下,奋力的救回了六名大学生。他们也努力寻找失踪的三名同学,但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选择了上岸。岸上的同学们央求他们再下水救人,他们只能遗憾拒绝。这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力不从心!
在事件的背后,在大家一片呼声值得学习的背后,诚然,社会对前几位舍身救人的大学生评价很高,那是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这种评价更有意义, 现在世风日下,人情冷漠。在这个浮躁的市场经济时代后,雷锋精神也被很多人认为有点“傻”。也曾有人这样预言或担忧:“90后”是“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甚至是“崩溃的一代”,所以出现的英雄大学生们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应该是为人们的良知敲了一记警钟,而不是在于所救的人,人们甚至连救了些什么人都忽略了,但是,三个大学生换两个落水者,军医大学生就换掏粪老人,会算术的人就知道是一笔亏本生意,如果不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去舍己救人,这难道会是国家的幸事吗?不,国家的繁荣还是要靠科技,军事,和那些数字的,精神如果不能转化成物质动力,那它就不能意味什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人才,也在尽力保护人才国家每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不是少数,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更要理性的面对“舍己”救人,不要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辜负了国家对我们的培养,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我认为,就落水救援这一行为,不会水或水性不好,甚至一些特定情况下水性不错但体力不好的人都不应该去救援。舆论不应该一味的提倡“舍己”救人,更不应该一味指责“见死不救”。在生命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贵贱之分,当然也就不存在划不划算之论。但是,他们的献身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吗?他们对危机有应有的预见性吗?如果说现场没有冬泳的三位老人,那逝去的生命将是九个,甚至更多。如果老人们同样一门心思“舍己救人”,那可以肯定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甚至会牵扯进来更多的舍己救人者牺牲。舍己的关键在于量力而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的“舍己”救人,首先要想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救人,若你没有救人的能力盲目的救人,不但没有将人救起反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反而是忙中添乱,得不偿失。其次,我们要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实施救援工作,而不是在“舍己”救人的思潮下,盲目的,跟风的去没有意义的牺牲自己。
试问‘如果是你们是那个大学生你们会义无反顾的跳下去?’如果有人说是的话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等到了你真的遇到了才能做出你真实的反应,而且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所以说大学生舍己救人,一命换一命的做法是不值得的。
第四篇:长江大学生英勇事迹思想汇报
长江大学生英勇事迹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长江大学大学生英勇救落水者的行为出自个人良知和良心的驱使,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所以更显出它的高尚。见义勇为者多半是在本能的正义感支配或冲动下采取行动的,丝毫没有想到要表现自己或以此来捞取什么好处。这也正是人格光辉的闪光点的集中体现。
但争论不休的就是,舍己来救人这是不是一种价值交换,更确切的说,是不是等值或值得。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出发点说来确实有点自私功力的成分在内,它反应的不是在衡量这种光辉事迹的本身的精神价值而是在简单的物质学层习次网上。
他们的义举挽救的不仅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间关于舍身为人的猜疑。三张青涩的脸庞让我们更加记得他们的身影。CCTV新闻频道主播长啸播报新闻时说到:“这两天有这样三张面孔揪动着大家的心,他们是湖北长江大学三名大一新生。24日下午,为了营救两名落水少年,这三名年轻的男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想再次重复下他们的名字和身份,想让大家再来看一看他们那年轻而青涩的面孔。”作为大学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学生活却撒手人寰,其大爱无私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足以感动中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这些都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我们不用考量大学生救人值不值,其精神可嘉,本着生命至上的为人精神。谁也没意料到前一刻还活生生的生命却会离我们而去,挽救了别人的生命,有去无回。有言:有的人不在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英雄,活在我们心中。此致 敬礼
第五篇:我看大学生舍己救人
大学生应该舍己救人
在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2时许,长江岸边发生了一件大学生营救落水儿童事件。当时,组织野炊活动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同学忽然听到了江中传来了呼救声,有两个小孩落水了,在场的男同学连衣服都没脱,就跳入江中救人。与此同时,同样听到呼救声的江大学城建学院的学生也从河湾下游方向数十米处跃入江中,逆水游向呼救的小孩。可是同学们大多是外地人,他们并不清楚在表面平静的江面下有数个漩涡暗藏。跳下去救人的同学中,除了一两个人外,几乎都是一游入江面就被漩涡吸附住,缓缓向江下沉去。同学们见情况危急,为了营救落入水中的人,他们手拉手搭乘人梯,接应获救者,并准备拉出还在水中挣扎的人。
可是人梯因体力不支断开,又有好几名人梯中的同学落入江中。幸而三位冬泳队员及时赶到,向水中投下救生圈,并先后救起了六名同学。然而由于场面太过混乱,营救人手又十分有限,最终方招、何东旭、陈及时三位同学没有能被营救上岸而英勇牺牲。但是事发之时江边渔民却在人们的请求下也要求说:不给钱就不开船救人。即使落水之人近在伸手可及之处,他们也只是开着音乐装睡觉。而五分钟开到的消防人员面对着学生下跪磕头请求,他们却要在这危急关头坚持什么狗屁办事程序——要等到海事局的人来了才处理。这就延误了时机,将三个活生生的生命狠心的推向死亡的渊谷。
这件事是悲壮的,是让人心生敬意的,是值得称颂的;但是也是发人深思的,是让我们中许多人的良知得到警醒。
为什么说它是悲壮的,是让人心生敬意的,是值得称颂的?因为我们在那场营救中我们失去这三个骄子(因为他们保存了人类最根本的东西——良知),而那些社会的垃圾去还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我无可否认。他们似乎也死得其所,因为他们心里对生命的敬意,和珍视,而且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还对陌路人的生命的珍视。他们是伟大的,他们的大义之举绝不愧对英雄的称号。虽然没有人为他们雕刻碑文于江边,但是“方招、何东旭、陈及时”这三个名字缺刻在了许多人的心里。(当然也包括那些良心该受到煎熬和拷问的人的心里)道德与人性的良知,这两样在每个人诞生时上帝赋予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在这些大学生中间得到了捍卫。它们的光辉不容金钱的魔障的笼罩。愿他们
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
但是请看到这件事发人深思的一面,它让我们中国许多人的良知得到警醒的。
为什么我们的消防队员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还要坚持所谓的办事程序,等到海事局到来了又怎样?难道政府部门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吗?难道人民政府不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吗?难道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只是句空话吗?难道人民政府只是一个下级部门讨好上级部门而把人民放一边的机构吗?我们的国家公务员们你们在看到这几个大学生的遗体时是否有过心灵的自责,有过良知的疼痛?还是根本就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悠然继续着办公室里为敷衍政治和人民的简单工作呢?你们有过思考吗?思考一下是谁给了你们工作,是谁养活了你们?就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你们甚至不屑一顾的人民。
还有那些渔民啊,你知道自己那时刻在做什么吗?你在残杀你的同胞,你在兄弟。你知道你索要的是什么吗?你索要的不是钱,索要的是几个年轻的生命。当你拿到那一叠钱时,是否感觉到了它是那么沉重?你有没有感觉到良知在受到拷打?有没有感觉到你那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贱卖自己那本来无价的良知和道德精神?在事后大家评论你的时候,你应该感觉不到羞愧和自责了吧,因为你没有了可贵的良知,你已经“死了”。但是我们为你感到羞愧,感到心痛。
为救落水儿童我们的英雄走了,可是谁又能说他们是带着笑容呢。类似的事件在我们的国家里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吧,我们大家也许已经想到了很多:2005年女大学生高春娜见义勇为身受重伤确遭来非议,落得身心俱伤;2008年大学生杨之亚英勇救起落水一家,却还是有人对其予以讽刺……为什么那些猛批现代大学生的恶棍们
面对这类事件时却成了哑巴?大学生真的就如你所说吗?我们从没解释过,但是我们大学生所做的就是我们反驳你那些罪恶语言的最好利器。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吗,那你们就不会有心灵与良知的罪恶感和疼痛感吗?有,那就收回你那罪恶的语言,收起你那自认为还美丽的丑陋嘴脸;没有,那么你就已经“死了”,我们不会与“死者”计较,当然更不会理会你们的谬论。
历史贤者曾告诉我们:“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了。”对啊,我们是不是该问一问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所以说,大学生应该舍已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