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英语论文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Author: xxxi
作者:xxx
Company: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单位:xxxxxxxxx院xxx专业
Abstract Ecological building, is building as a ecological system, and its essence is the large number of population can be integrated live in a super building,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design)building exterior and interior space forms of various kinds of factors makes the material, energy in building ecological system internal order into circulation conversion, get a high efficient, low consumption and no waste, pollution fre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摘要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Key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关键词: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 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s also known as the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nvolving face is very wide, is much discipline, many kinds of cross,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engineering, it needs the whole society's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It is the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on as a base, will people as a member of the natural come to realize and define themselves and their artificial environment's place in the world.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on a few architect can realize, more is not be accomplished overnight, it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new century, and is the architect should strive for the goal.Generally speaking, the ecolog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n it should deal with the good ecological building, building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t is not only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space small environment(i.e.health pleasant temperature, humidity, clean air, good light environment, sound environment and have more flexible long-term fitness open space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round-the natural environment(namely the demand of nature, and les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small).This among them, the former mainly refers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less multi-purpose, including land saving in energy and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carry out to reduce the use, repeated use, recycling and the us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shall not replace born resources principle.The latter is mainly is to reduce emissions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hazardous waste(including solid waste and sewage and harmful gas)and reduce light pollution, sound pollution and so on.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small embodies in the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use, until the end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life after.Focu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s shown as: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solar, pay attention to natural and ventilated, natural light and shade, to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USES the many kinds of green wa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pace with big span structure light adaptability, water recycling, garbage, dealing with and make full use of construction waste, etc.Only the above aspects can see, no matter what all need more with the type of work, need to structure, equipment, such as garden type of work, building physics, building material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together can be achieved.It plays a leading role of architects, the architect must be to ecological ideas,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whole conception.Engels pointed out: “the history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history is that restricts each other”.Therefore, the architect in developing the design must be in the atten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and respect nature, can never to sacrific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price, with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o borrow resources” for the way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and development.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peration platform should fac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grasp and use ever ignore the na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implement the overall priority of the standards, and tried to model a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harmonious coexistence, fac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Reference Architectural journal in 2011 09 Linyi University Library green design discus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in 2011 07 stage design of green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jian building materials in 2008 02 iss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参考文献
建筑学报2011年09期 临沂大学图书馆绿色设计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7期 绿色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建材2008年02期 浅谈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071 贺艳坤 07130212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生态经济就是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及符合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干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
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
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实际上,第三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发展导致质变的结果,这两种状态都应称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只有第一种才是目前被全世界共认的人类应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状态。所以,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互动状态的功能体现,生态经济学是指导人们形成这种“发展”状态的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我国在八十年代已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生态经济学对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其战略的实现可提供如下八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人类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中都包括相应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理论,能从本质上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道路的必要性。
(二)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循时发展的连续性等特点的论述,能启发和促使每一代人在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时,都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建立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合理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尽量为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要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论述,可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体系。
(四)关于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理论,可指导人们合理地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生态环境再生产的劳动投入等,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关于要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论述,能指导人们以“三效益”指标为基础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而引导人们以最少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能指导人们合理调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项发展目标,使系统的各环节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有较平衡的输入输出能力,从而建立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工生态平衡。
(七)关于建立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都高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理论,能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关于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论,能指导一切资源配置者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科学地建立其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在耗用尽量少的社会总资源的情况下,使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尽量增多,尽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状态。
二、生态经济理论学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整个人类社会陷入“生态困境”、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形势下,世界上一切不同制度、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在考虑社会发展的模式,即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与会者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国际社会迈向21世纪的战略。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的模式。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只能依赖于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满足当代人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可能给生态系统和地球带来威胁,给后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损害。因此,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要加强环境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使自然界能够持续地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1996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了透辟的分析,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发展生态经济或无害于环境的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既为经济所制约又为经济所吁求的伦理就得重视对生态经济的思考和研究。
生态经济效益要求社会在考虑经济效益时应考虑生态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时应考虑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稳定的增长。生态效益体现了伦理学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有机统一。生态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或生态资源的和谐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平等。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既符合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大方向,又符合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伦理相互支持、相互需要。生态与经济相互制约、生态与伦理相互印证、相互帮助的文明机理和文化意蕴。研究生态经济伦理学,能
在深层次上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公众的生态经济伦理意识,提升生态意识和转化为生态道德情感,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和深化人们的生态经济伦理观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与环境和谐的观念;有助于国家制订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理论、制度,确保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生态危机的必然产物。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道德准则,反映了人类道德的进步,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宣传和运用,让生态伦理学学科从理论向实践方面深入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甚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当代人的幸福,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肩负起保护人类家园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生态资源有直接关系,并建立在对他们加以利用的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担负着为人们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料的双重任务,它本身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做了限定,其本质是对时间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土地可垦率低,耕地面积小,这样的耕地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只能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路子,因此具有耕地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特点。耕地肥力总的说来基本稳定,耕地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从农业产量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理化性状也基本稳定,但局部地区耕地肥力有所下降,农田水利比较发达,199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123.9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到50%以上;中国的灌溉面积在所占的比例最高,但由于用水源的短缺,农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在逐年增加。近40年来,主要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林区生态系统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主要农区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系统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增加了3倍以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能在逐年增强,一方面该系统的有机物质输出在逐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稳定,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抗逆性通过农田水利和农田林带的建设而逐年得以提高,显然这都是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能显著改善的根本标志。
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状况与功能水平应该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之中,即不仅应当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还应当使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并保持动态的生态平衡。依据上述目标要求,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属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的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特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估。总之,在明显提高的人工干预水平下,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属性和环境质量水平有相应的较为显著的改善,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显著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非持续性因素,这表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演变面临着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中,缺乏相应配套的支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系统政策,因而对农业生态经济自通中非持续性因素缺少有力的抑制,对于可持续性因素缺少配套的支持。对此,我们应到对过去已有的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政策,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角度进行考虑,尽快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支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应当成为国家在总体上调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并附一个向间接调控手段以有效地实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干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既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又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保持生态平衡而忽视增加投入和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
支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政策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在物质投入、金融、财税、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农业持续发展实行政策倾向,以利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其中人口过多和资源相对紧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粮食生产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农业尖端技术的重大进展有可能大幅度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特别是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大幅度提高,这对于中国具有比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更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上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依靠常规技术,又要依靠尖端技术;二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增加对生物工程等基础研究的投入,以及重点支持对增产粮食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三是在农业投入上要改变重视物质投入而忽视知识型投入,忽视科技投入的倾向;四是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相结合的制度,改变轻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的做法。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还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有政策和法规的保障。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主要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对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必须在行政上、经济上以至法律上给予制止。二是防治工业和乡镇企业污染转移到农业生态系统,必须制定和完善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并配合严格的法律措施。政策的制定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对于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采取经济制裁措施。三是要重视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现代有机技术、无公害技术等。但是也要见识新的生物技术有无不利后果。四是要进行大规模的治水治土、治沙、种树、种草以及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等。五是要重视城乡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各种环境污染,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威胁。
通过实施上述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生产力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综合配套政策体系,就一定能够极大地推进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我国环境生态问题与及相关对策
作者:刘祥志 学号:20150926 班级:财务201502
2016年12月06日
内容提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一种资源,但利用不当时,它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基于对《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自身专业,就我国当今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对策给出了一些自己看法。关键词: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言
1.背景: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在享受这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时候,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在承受极端丰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带来的环境阵痛。我们的生活被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锐减的生物多样性等等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被不断破坏着,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着不断恶化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亟待建设。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此种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西方社会就开始关注,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社会的主流话题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在我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当下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构想被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被提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经济、文化等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同等重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时间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话题成为生态文明,解决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渠道也成为了社会的广泛共识。
2.意义: 世纪以来,随着不断扩展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人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与此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还有人类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难以为继,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走向枯竭,土地荒漠化的飞速扩展,生物品种多样性的不断锐减。不断涌现的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我们需不需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我们的发展方式还能否持续?通过研究来解决和分析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的学者不断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的突出对国内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有的侧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导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生态文明,研究范围以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找出进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促进不断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我国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流域(水系)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如辽河流域5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5类占69.3%。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如云南滇池流域,13个水质监测点均属劣5类,滇池水变黑发绿,水生物大量消亡,水体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的超标率,低的为50%,高的达80倍之多。近岸海域水质劣4类31.5%,东海海区高达53%。
2.大气环境: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TSP)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测统计的338个城市中,40.5%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3级标准,60.0%的城市TSP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28.4%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酸雨问题依然突出,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3.工业固体废物: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5亿吨,占83.3%。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15.5万吨,比上年增加41.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4.森林、草源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总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0.777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只占40%,中低产田占79%。全国森林面积1.3亿公顷,人均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森林覆盖率13.9%,为世界的53.46%。人均草地面积仅.0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这些紧缺的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的速度扩展;盐碱化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8.5%;生态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成熟林的比例不断下降;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区的水源涵养林砍伐严重;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草地退化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的三分之一,目前仍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5.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物种是否丰富,生态系统类型是否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多少,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有15%一20%的动植物种类生存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等20个珍稀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我国占了四分之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面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找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和可以实现的目标与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1.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化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调整了传统意义上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落后观念,自然不是人类活动的被动改造对象,而是对人类活动能起到能动的反作用的客观对象。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由于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立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其中精华,动员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文化,是之成为提高全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来。2.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热情
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创造着历史。积极动员公众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为了增加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使用网络宣传、电视公益广告和邀请有影响力的社会明星宣传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等方式,这些在很多国家都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需要每个人积极努力地为实现我国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目标而努力。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还需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及时、有效地依法梳理群众提供的环境污染线索,进行有效排查,并对发现和处置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提供有效信息的群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要做好环境执法工作的依法公开、透明,鼓励群众监督,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环境执法队伍。
(三)加强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关的机制建设作为有效保障,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1.破除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障碍 我国目前和今后都将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一段时间内,资源约束将始终伴随着这个过程,减少资源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限制,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要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特殊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权责。中央环保部门要突出对重特环境污染问题、地区间、行业间难以协调和解决的,对环境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国家不会发生重特大和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事件。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突出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在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时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二是要继续完善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跨区域发展带的正逐步形成。可是,环境问题是在这些领域也尤为明显。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环境发展能力,才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加强对它们的管理。首先,在保证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充实财政投入,维持的重要方略,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前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驾护航。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政府要加强生态立法工作
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保护情况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总目标、总要求制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适时的对原有的不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生态立法来实现我国发展的最低生态成化。
B.环境执法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
严格执法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责任,严格执法应该成为每个执法部门每个执法者重要使命,否则环境立法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做好摸排工作,对所在辖区内主要污染企业、污染行业的污染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摸排检查,掌握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要敢于亮剑,给污染企业和个人以最大的法律打击。在环境保护各级督查中心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进行责任划分,明确它们各自职责,防止出现责任冲突和责任真空。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要不断升级报告系统,实现督查中心和地方当局的信息时时畅通,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难以成功。对于向我国这样一个后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是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有科学技术这个有力杠杆,必将有力地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座大厦。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首先,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对生态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生态技术或增加生态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终极保护,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是绝对不会产生国际依赖心理。注重培养环保技术人才,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其次,研发成果和应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继续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发展而努力。不断推进的应用绿色技术,带来了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了的气候友好型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更新,以促进、扩大环保产业,为保证了污染防治、环境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绿色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敞开国门,把国际社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理念吸收过来,国际社会的相关研讨会,成果展示会也要积极参加,寻求合作。
参考文献:
[1]靖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导师:赵丽欣.河北师范大学,2014.[2]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导师: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2015.[3]杨凯民.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06:57-59
第四篇: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加强措施的探讨
【摘要】文章从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措施,为当前环境友好型生态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发展; 0.引言
从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可以得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正在逐步加强与恶化,并导致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在这一局面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力度有着重要的环保价值。1.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友好生态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共生的一种社会形态[1]。在环境友好生态下,其所建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企业、产品、产业、学校和社区等组成的,并包含着有利于环境的生态和消费方式,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没有不良影响的各种活动等。环境友好生态的提出是受当前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影响,其致力于对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人类后代需求的发展形式,其对社会的不仅不会具有危害,还在一种密不可分系统基础上,实现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保护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进行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的,并在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中,促进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改善和提高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2.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是发展,同时认为发展是人类所共同而又普遍性的权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不容剥夺的[2]。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分析,部分发展中国家依旧承受着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两方面的压力,贫穷导致着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加剧着贫穷。所以,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是首位,而只有得到发展,贫穷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促使人类向现代文明的迈进。
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其将环境友好生态的建设作为了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友好不仅在社会的发展中,直接或间接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为向发展提供着适宜的环境和资源[3]。可持续发展将环境友好生态作为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并认为环境友好生态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是一种平等而又统一的关系,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传统发展中环境和资源急剧衰退的影响下,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更需要环境生态的支持。在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友好保证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还为人类提供着一个舒适、安全、清洁和优美的友好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友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着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又促进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呈现着一种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互为吸收的关系。3.加强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 3.1倡导建设友好生态的伦理价值观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直都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目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保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为了空中楼阁。环境友好生态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党的一个新提法,它所指的是全社会都采取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生产与消费方式,自上而下的在社会中建立一种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这一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促使着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有效实现。在这一发展局势下,我党和全面人们都需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依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自然观念,严厉杜绝生活中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大肆铺张浪费事件和思想的存在,将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原则渗透到社会管理中的一切事物之中。3.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是走高科技、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4]。同时,在这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其可以从七个方面实施:
一、以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为出发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二、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建设内容;
三、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生态化的改造,提高产业发展中环保的准入门槛,将生产中消耗量和污染量比较大的建设项目合理的给予限制和禁止;
四、工业生产中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以降低产品在单位产值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物损耗;
五、取强制淘汰的项目,强制性的将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程度高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企业淘汰;
六、积极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采用先进的市场运营机制,在各行各业中肠道将资源节约和降低污染排放的理念;
七、对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继续推进。3.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环境的安全性需要对突出性的环境问题给予良好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严格的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人类的饮用水源,重点流域海域中的污染情况加强防治,争取获得实质性的成效。其次,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建设实施优化布局与规划,加强城市中基础设施的环保建设力度,不断的提高城市中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对城区中的河湖水系、天然林草等自然遗产积极的保护[5]。再次,加快治理煤电厂中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情况,对新能源大力发展,以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程度,并在核电工程的建设中加强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核与辐射环境的安全。最后,加强农村的环保力度,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村中大力发展具有生态性的有机农业,对农村环境实施综合性的整治,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在此基础上,突出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对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出发,加强生态保护的力度,做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与建设,防止新破坏的产生。3.4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还是不可预估的。从我国频发的地震和东南亚频发的海啸的总结中,针对环境友好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培育,我国部分科学家认为只有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给予认识,在认识中尊重并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得到和谐的相处。此时,以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技术为依托,在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友好生态理念,以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一直被人们所提起,而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以宏观发展的视角为依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这一生态发展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所走的道路就是在生产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的富余,为人类创造一条文明的发展之路,建设一个友好的生态社会,并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人与环境、经济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永续发展,更加友好的造福于子孙后代。【参考文献】
[1]安和平,陈爱平,杨圣波.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的思考[A].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2]杨媛媛.基于生态文明的安徽中小企业生态化建设路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3]彭一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化[D].江西师范大学.2011.[4]胡永.试析环境友好视阈下生态政治建设[J].前沿.2013,(11):151-153.[5]丁家胜,姚树超.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3,(10):100.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此外,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知道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显示了我党在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上的变化。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总结与感想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建设文明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