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时间:2019-05-14 06: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第一篇: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经久不衰。这期间所塑造的中国女性角色从风尘放荡的妓女到身份显赫的贵人,从憨厚朴实的农妇到风韵别致的都市女郎,不一面足。本文探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她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中国女性 女性形象

在研究媒介与性别关系时,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媒介中女性再现的直观性特点,使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研究的重点,也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①“媒介”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媒介是社会的再现,虽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显现;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介所要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是对现实女性建立在某种社会意识上的部分真实的再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其实就是美国社会对中国女性的一种认识。那么,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到底是何种形象?她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类型

1、侠女

从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风靡世界之后,“功夫”已然成为中国独有的符号,它也成为华人进军好莱坞的一张王牌,华人影星也大多被贴上“打星”的标签。这张标签不仅限制着男影星,对女影星也同样适用。就拿当今蜚声国际的章子怡来说,她虽然是以一部纯情浪漫的爱情剧《我的父亲母亲》成名,但是真正让她在好莱坞奠定国际地位的依然是一部功夫戏――《卧虎藏龙》,凭的是她的“打女”形象。《功夫之王》里,除了成龙、李连杰两大功夫高手,两位女星刘亦菲和李冰冰所扮演的也都是“打女”的角色。

好莱坞电影对于这一类功夫“女侠”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中国女性的正面形象的树立。

2、妖女

中国女子有着不同于美国白人女性的东方情调,乌黑的长发、娇小的身材、血红的双唇等等,是白人男性对中国女性幻想的典型面貌。在刻画这一类形象时也分为正负两个方面。正面刻画,中国女性凭借较好的容颜,被塑造为美丽、纯洁的“仙女”。相比美国女性而言,中国女性则显得更娇小更顺服,所以这类角色就被西方男子用来填补本国女性在这方面的不足。负面刻画,中国女子凭借自己的异域风情,吸引白人男性的注意,这时她们往往充当妓女、间谍这些反面角色,她们是色情、堕落、邪恶的代名词。香港明星张国荣曾说好莱坞描绘的华人“女人就穿长衫、扮妓女,男人不是扮越南人,就是黑社会。”章子怡也曾抱怨华人演员“在好莱坞只能演穷人和妓女。”

这些依靠“色相”的东方女子,镜头关注的只是她们的身材及面容,对于她们的性格心理方面的特征很少有描绘。这类女性形象留给观众的只是模糊的表面化、符号化的印象。

3、悲女

美国是世界强国,表现在电影里面,难免会经常在中国人面前摆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态,以展示它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给中国提供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好莱坞倾向于塑造一些境遇悲惨的中国女性形象。这主要是为了凸显西方的先进文明以及个人英雄主义。

对这种“悲女”的角色塑造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由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悲惨。电影中勤劳勇敢的农妇,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下,表现得愚昧又可悲,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往往受到裹脚、买卖婚姻、重男轻女等愚昧观念的迫害,她们的逆来顺受让人怜悯,同时她们的甘于奉献又让人肃然起敬。好莱坞在刻画此类中国女性形象时,希望借助西方文明来拯救她们。二是在爱情方面遭遇不幸。电影中的中国女子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拯救她们的白人英雄,实现对中国女子的征服,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这一类型的角色塑造对中国女性的心理特征有很详细的描述,所以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立体,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传播了中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形象。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特点及形成原因

1、角色类型单一

近百年的好莱坞塑造了很多不同身份的中国女性形象,均可以归纳到上述的几个类型,但它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行为模式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缺乏差异性的洞察和关注。也就是角色塑造片面,类型固定化。对中国女性的描绘较少涉及到律师、医生、商界等这些非传统的职业方面。这就造成了国外观众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片面、固定化。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对中国女性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看法,表现在电影中是女性角色塑造上的类型固定化和单一化。由于中美两国信息传播的失衡,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真实情况了解甚少,对中国女性的描述是建立在大量的想象基础上的。早期阴森恐怖、罪恶滋生的唐人街遍地的妓女又多为华人女性,形成了美国人对华人女性“性放荡”的负面印象。华裔女演员黄柳霜终其一生也未能摆脱妓女、白人情妇的形象,这也源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内容受到群际关系、群体接触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早期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会通过成员接触流传下来,较难改变。赛义德说:“东方被观看,因为其几乎是冒犯性的行为的怪异性具有取之不尽的来源;而欧洲人则是看客,用其感受力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东方成了怪异性活生生的戏剧舞台”。②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功夫女郎的武艺是十分羡慕的,但对于19世纪早中期的华人妓女、情妇形象很是憎恨,对中国的农妇持同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会持续影响后续电影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刻画。由刻板印象导致的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女性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中国媒体也应该注意塑造多元化的女性形象,进而间接影响好莱坞对中国女性的形象塑造。

2、形象表达有误差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者、导演多为美国人,所以拍出的电影会不自觉的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导致塑造出的形象存在误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制作者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了解不足,导致作品形象与现实不符而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刻画中国的女性形象时掺入了过多西方的东西,导致形象本身不再原汁原味,使观众理解产生偏差。

在电影《花木兰》中,木兰被塑造成了顽皮善良的邻家女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她对待爱情积极主动,她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这些与中国北朝民歌中的木兰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其实这部电影是“东方外壳下的西方内核”模式。虽然电影采用的是中国水墨画的风格,中国元素符号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电影本身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兰从军”故事,木兰也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花木兰”。美国电影制作者在借用木兰故事时,对其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更有利于西方观众接受的元素。

导致这种误读的原因在于中美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化误读,导致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某种掺杂着想象与知识的“表征”,是一种能主动选择、表现、生成意义的话语。“表征”的具体运作方式有三种:反映论的、意向性的和构成主义的。③好莱坞电影在刻画中国女性形象时所存在的文化误读现象,跟电影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有关系。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在拍摄制作电影时,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渗透到作品当中去,再加上本身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女性的了解不深入,造成了“文化误读”现象,刻画出与实际不相符的女性形象。同时,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又会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对电影进行个性化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文化误读”。

3、态度逐渐友好化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也不是一陈不变的,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过程,呈现出越来越友好的趋势。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落后、愚昧、腐朽的象征,中国人对鸦片的沉醉更是成为西方人笔下取乐的题材。因而那个时期的好莱坞电影浓墨重彩地刻画唐人街遍地的华人妓女。东方女子扮演的大多是西方男子的情妇,或者妓女,她们被符号为具有东方情调的女子,是西方男子的猎物。

近些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这种态度友好化。传媒的生产和传播都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也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它参与建构主流的意识形态。电影生产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生产的过程,有潜在的政治要求。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产物,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的急先锋④。今天的好莱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了赢取更大的市场,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变,态度日益友善。而且积极开发中国题材的电影,不断向华人影星抛出橄榄枝。□

参考文献

①刘立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53

②孟华 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

③刘柯兰,《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④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2012级硕士)

责编:姚少宝

第二篇: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本站推荐)

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

摘要:本文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探讨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在身份上经历了从妇女而战士再到党员的转变;其外在形象体现了男性化的特点;其情欲无一例外地被遮蔽,被删除;所有这些,体现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的一种自我认同。

关键词:共和国前期;女性;形象 一 身份:妇女——战士——党员

中国传统文化以独有的‚阴阳‛结构喻示男/女、父/子、君/臣的支配/从属的权力关系,支配序列与从属序列中的诸元素具有某种同质性,所以,大臣在君王面前的既可以作‚臣子‛,又可以为‚女人‛(‚香草美人‛),同样,灾难深重受尽剥削的劳动人民自应归入从属序列,其所处地位与男/女文化结构中的女性是相对应的,因此,在革命文艺的叙事中,女性翻身得解放的个人救赎之路也就必然隐喻了劳动人民的得救之途。

《红色娘子军》依据发生在海南的史实改编而成。影片中的女主角吴琼花,最开始的身份是琼涯民团总指挥、恶霸地主南霸天家的丫环,是处于社会最低层毫无人身自由的女奴,是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她父母皆被南霸天迫害至死,与南霸天有着血海深仇。自然,吴琼花身上体现出了最为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她有着明确的阶级敌人与斗争指向,那就是南霸天及其所代表的黑暗的旧社会(在此,我们似乎可以把南霸天所在的‚椰林镇‛解读为‚夜临(黑夜降临)镇‛,而娘子军所在的‚红石村‛可以理解为‚红始(红色开始)村‛)。

如上所示,吴琼花‚苦大仇深‛的身世背景,不仅使她具体化为旧社会受压迫受奴役的妇女之典型一员,更使她成为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一个化身。于是,吴琼花个人的救赎之路也就具有了典型性与代表性。

其救赎之路就是,投入到党的怀抱,参加革命军队,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在吴琼花和符红莲强行挤进娘子军队伍并因其无产阶级身份而迅速获得认可之后,党代表洪常青有这样一段讲话:‚过去,你们都是受到重重压迫的劳动妇女,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没有人看得起你们,可是从今天起,你们一百二十个人,不,是一百二十二人,已经成为光荣的战士!‛这段鼓动人心的讲话,言说了过去/今天的妇女/战士的身份转换所带来的意义空间的巨大变更,过去的妇女身份,‚受到重重压迫‛,‚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而一肆成为战士,则意味着摆脱了旧社会的重重压迫,意味着成为革命大集体中的一员,意味着拥有强大的‚父亲‛——中国共产党,意味着肩负起与反动力量进行斗争的重任……总之,由妇女而战士的身份转换,成为旧日女性走向新生的必然之旅。

如果说作为无产阶级的吴琼花的成长历程还算‚一帆风顺‛,那么背负知识分子身份的林道静的救赎之路就‚好事多磨‛了。

《青春之歌》根据女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是共和国前期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角而获得高度赞誉的影片。在权威意识形态的指认中,知识分子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被认为既具有革命性,又带着妥协性,基于此,意识形态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也如同这一阶级的身份一样摇摆不定、暧昧不明。知识分子的这种性质很自然地可以归入从属序列,于是,知识分子与女性之间又有了共通关系,女性的革命道路便可以成为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隐喻。身为知识分子的林道静出身于地主家庭,高中学历,以教书为业。不过,其悲苦身世同样表明了她的‚人民性‛:生母是佃户的女儿,被父亲霸占作了姨太太,生下她后被赶出家门而投河自尽,她在家里过着丫头的生活长大。父亲因破产一人逃跑,继母把她当成摇钱树,逼她退学,并嫁给国民党党部委员、黑恶势力的代表胡梦安。正是她‚人民性‛的一面决定了她必将经行的革命道路,(影片之中,同样出身于地主家庭的余永泽与戴瑜,前者做了反动文人,后者成了革命的叛徒,可见革命文艺中对‚出身‛的重视,而这正是契合于意识形态的。)而她的知识分子身份又使这一历程变得摇曳曲折。她不甘心作一名传统女性,满富激情地追求着独立自由,却又常为个人的‚出路‛问题处于无所适从的困境,这种迷茫的心意状态正是与她的尴尬身份相对应的。

具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寻找自己的救赎之道?那就是将自己融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一名革命战士。[1]正如影片所示,当一群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除夕之夜为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问题彷徨无计悲情作歌时,地下党员卢嘉川适时出现帮他们指明了方向:‚出路在于反抗,在于斗争‛,面对林道静的困惑:‚我斗争过,我反抗过,可还是没有出路‛,卢嘉川开导说:‚一个人孤军奋斗那怎么成‛,‚只有投身到集体斗争中去,把你个人的命运跟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那才有出路‛。这时,林道静的内心豁然敞亮,‚投身到集体斗争中去‛,由一名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变成集体主义者,便是她的也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救赎之道。经过一系列革命书籍的思想洗涤与共产党员卢嘉川的悉心提点,林道静已经成长为一名战士,加入到了革命者行列。

《李双双》改编自李準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对原著有较大改动。影片发生在人民公社时期,被定位为‚喜剧故事片‛。主角李双双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劳动妇女,该片的民间题材注定了它的‚人民性‛,而其‚喜剧性‛的一面则冲淡了前两部影片以及十七年间同类型影片所体现出来的明显的阶级对立与冲突(这也是该片在文革期间受到猛烈批判的主要原因)。

不过,如果细作分析,李双双仍然呈现出与吴琼花和林道静类似的成长历程,她的身份经过了家庭妇女——公社社员——妇女队长的演变,可以视为妇女——战士——党员这一结构模式的变形。在原著《李双双小传》的书写中,李双双在解放前年纪很小就嫁给了孙喜旺,‚可没断挨喜旺的打‛,影片中,李双双的这一遭受压迫的旧社会劳动妇女身份已被抹除,而是强化了她的家庭妇女角色,这一角色是传统社会对女性活动空间与行为规范的限定。丈夫孙喜旺对她的称谓‚俺那个做饭儿的‛、‚我那个屋里的‛,这两个极具占有性与蔑视性的身份鲜明地传达了传统观念影响之深,而这种观念并非孙喜旺一人独有,甚至构成一种群体意识,在劳动力缺乏几位妇女主动请缨劳动时,年轻的组长二春说道:‚你们哪,你们这号,不行‛,‚你们哪,只能在家里收拾收拾孩子,伺候伺候男人‛。在权威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女性自觉地站出来破除这一传统的旧观念老思想所加予其身的低下形象,她们要作为‚公社社员‛参加集体劳动,这时的‚公社社员‛在身份上相当于革命战士,当然,其差异在于一经成立了人民公社,劳动人民就自动拥有了公社社员的身份,而其类似之处是二者均为集体中的一员,革命战士应为民族国家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公社社员则要为民族国家的发展事业做贡献,公社社员与革命战士的对等关系,或许揭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在对待国家建设的心态与策略上,与对待革命战争具有类似之处。

正如成为革命战士并不意味着个体的成熟,李双双在以公社社员身份与破坏公社利益的自私自利行为的斗争中逐渐成长,在经过与公社刘书记的面谈后,她被选为妇女队长,继续与以孙有和金樵为代表的负面形象做斗争,影片以李双双的丈夫、曾经胆小怕事的孙喜旺主动揭发并批判孙金二人破坏集体利益的不法行为完成思想的改造,孙喜旺的改造成功,也就意味着李双双的胜利与其思想的成熟,可以想见,成为妇女队长(‚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李双双已离党员的身份不远。

二 形象:男性化的女人

从外在形象上看,无论是作为主角的吴琼花,林道静,李双双,还是作为配角的红色娘子军连连长(《红色娘子军》中人物),王晓燕、林红(《青春之歌》中人物),大凤(《李双双》中人物)等人,均有着类似的美学特征:国字形脸,浓眉大眼,五官宽阔,面部轮廓鲜明,身体显得较为强壮。在性格特点上,尽管作为知识分子的林道静略显沉静内敛,吴琼花与李双双更多泼辣与外放,不过,她们同样都是坚强刚毅、热情大方、敢作敢为、闯劲十足,充满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她们从内到外都透着‚阳刚之气‛,这些带着‚男子气概‛的女性形象,是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产物,与传统父权制话语中所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相去甚远,她们没有《诗经》女性的质朴开放,没有宋词女性的柔媚婉妁,没有才子佳人戏曲小说中女性的妍丽多情,她们的女性气质被大大地弱化了。

再以服饰为例来看几位女性的形象特点。吴琼花在做丫环时,衣衫褴褛,光着脚,这表征了她是‚饥寒交迫的人民‛、‚全世界受苦的人‛之一员,此后,她被化妆成华侨巨商的洪常青赎出,身上的装束变成了红色的新衣,无疑,那是有钱人家才能穿到的,以致她穿着那身衣服投奔娘子军时,被怀疑为‚有产阶级的人‛,此时的她确也是‚有产阶级的人‛的身份,‚华侨巨商‛洪常青以为母亲找丫环,实际上是为自己找‚通房大丫头‛的名义将她解救出来的。而一肆加入娘子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吴琼花身上的衣服便换成了统一的灰色军装,琼花与红莲的长辫子也变成了齐耳短发,此后,她们又两次深入敌区打探南霸天的消息,这时的她们重新换上了女性的装束,齐耳短发又变成了长辫子。

林道静的服饰相对比较固定,她通常是身着素色旗袍,有时会配着白色围巾(在原著中,林道静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显示了她的素朴、清纯与明净,影片中她有两次化妆,一次是装扮成俏丽妖艳的少妇在大街上发放传单,她身着华丽的旗袍,头发做成了新潮的波浪形,涂抹着鲜艳的口红,身上多了珍珠项链、耳环、白色手套、精致的小手提包这些为闺阁女人所有的饰物,另一次是化装成男学生逃出敌人的监视。

从以上的简单分析中可以见出,在革命文艺的叙事中,女性一经成为战士,其女性身份便遭到了压制与改装,被‚去女性化‛了,或者说被男性化了。对吴琼花加入娘子军后装束的改变,戴锦华女士分析道:‚在这一权威叙事中,一个特定的修辞方式,是将性别指认联系着阶级、阶级斗争的话语。——只有剥削阶级、敌对阶级才会拥有并使用性别化的视点。那是将女人视为贱民的歧视指认,是邪恶下流的欲望的目光,是施之于女性权力与暴力传达。只有在敌人面前,她才需要化装为女人,表演女人的身份与性爱。‛[2](98-99)的确,在吴琼花与林道静以十足的女性形象出现时,都是面对阶级敌人的必要‚化装‛。

李双双的形象可以进行另一种解读,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叙事中‚泼妇‛与‚侠女‛两种形象的影子,这两种形象都象征着对传统权威意识形态的僭越,前者施威于家庭,以个人力量凌驾于男人之上,颠覆了家庭内部男/女的支配/被支配的固定关系,后者执剑于江湖,以暴力手段搅扰了国家法制,破坏了官方的统治秩序,二者都构成对父权制社会的侵犯,所以,在男性威严占据绝对主导的历史语境中,她们都是被压制或驯顺的对象,前者往往遭到惩治,以‚罪有应得‛收场(如《聊斋志异•马介甫》中的泼妇尹氏),而后者则常常重被纳入传统秩序之内,成为贤妻良母(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影片中的李双双性情泼辣,在家里,她数次把丈夫孙喜旺气得离家出走,实有泼妇秉性,在外面,她仗义执言,‚情理不顺我就要拦‛,怒斥偷公社木头的孙有媳妇,撮合二春、桂英这对有情人,颇具侠女之风。李双双这样一个集泼妇与侠女于一身的女性,之所以没有遭到意识形态的贬抑,反而得到了极大的颂扬,就在于她是以‚公社社员‛的合法身份,以集体主义的精神气概做出上述事迹的。她自觉地接受了‚招安‛,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自己融入到人民公社的大集体之中,从而实现了意识形态的‚询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叙事策略。三 情欲:被遮蔽与被删掉的

戴锦华女士在对《青春之歌》的解读中认为,‚在经典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阶级差异成了取代、阐释、度量一切差异的惟一社会存在;因此,在工农兵文艺中,阶级的叙事不断否定并构造着特定性别场景。此间,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话语或曰不言自明的规定,将欲望、欲望的目光、身体语言,乃至性别的确定为‘阶级敌人’(相对于无产者、革命者、共产党人)的特征与标识;而在革命的或人民的营垒之内,则只有同一阶级间同志情。[3](122)这一分析精到地概括了革命文艺中意识形态对男女情欲的操控机制。

可以想见,吴琼花之所以不顾一切地逃离椰林寨,部分隐而不显地原因是逃离南霸天及其走狗们‚淫邪下流的欲望的目光‛,而对林道静有觊觎之心的小学校长余敬唐毫无爱国之心,企图霸占林道静的党部委员胡梦安是国民党反动派,而数次对林道静歇斯底里地大呼‚你是我的‛‚你必须服从我‛的余永泽是‚胡适之的大弟子‛、‚反动文人‛,凡此种种,都是 ‚阶级敌人‛,是革命斗争的对象。

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有着类似的情景,林道静与彻头彻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余永泽之间的浪漫爱情,随着二人进入婚姻生活,余永泽暴露出他那自私反动的真面目之后而土崩瓦解,而此后她与革命同志卢嘉川和江华之间朦胧隐约的爱情,彼此深埋内心,从未有过直面的表白。实际上,在原著《青春之歌》的结尾,林道静非但接受了江华的求爱,二人还同居在了一起。此点在电影的叙事中被清除殆尽,对此,导演崔嵬解释道:‚卢嘉川与林道静的关系,小说里写他们或隐或现地在互相爱慕着,互相宣泄了一些不健康的情绪……这对卢嘉川有损,大大削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把小说里所描写的他们中间的那种纠葛,一刀斩去了‛[4](254)。在革命文艺的表达中,发自内心最具人性的男女爱情是‚不健康的‛,‚大大削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的,这种祛除个体情欲的改装塑造了革命同志间的纯洁情感,他们有的只能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对男女情欲的最大祛除,构成革命叙事的文化策略之一,其背后所表达的是召唤个体摒除一己之私欲,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召唤革命女性‚以纯洁的女儿之身献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5](124-125)。而其终极目的,是在维护个体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贞,维护意识形态的绝对威严。四 结语

正如本文开篇所示,共和国成立之后,一方面妇女地位确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另一方面传统父权制下所形成的男女观念根深蒂固,甚至构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三部影片中同样可以窥见这种很有意味的文化现象。

革命文艺的叙事逻辑或许在潜意识中表露了新中国女性解放的真实图景:在传统父权制的阴霾下,所谓女性的自由、平等实可谓‚路漫漫其修远‛,而此一时期对女性解放的极力鼓吹,毋宁说是新生的民族国家所强烈表达的一种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6]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申志远.红色娘子军之缘起[J].大众电影.2004,(24):40-41.[4] 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5]转引自戴锦华.雾中风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张艺谋电影中塑造的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电影中塑造的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中,女性意识依然遮蔽在男权话语之中,影片仍然未逃脱“女人被讲述”的传统模式。尽管表面上看,女性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红灯笼》中,老爷只剩下了声音: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回忆使叙事表层以母亲为主,突现母亲的美丽、勇敢、执着和痴情,父亲完全成为母亲的陪衬,成为一个符号和回忆,在《英雄》中每个故事都离不开美丽的女侠飞雪,她那曼妙的身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论者认为他的电影以“女性神话”张扬女性意识,可以挤进女性主义话语的潮流[4],然而,重要的不在于女性占了多大份量,而在于女性究竟是如何出现在电影中。纵观所有张艺谋电影,其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情欲型「“我奶奶”、菊豆、颂莲 」

以女性及其女性欲望作为向西方世界展示东方风情的载体,一种面向西方的东方主义策略被张艺谋一再使用,成为填平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鸿沟的有效手段。《红高粱》是始作俑者,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其中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出嫁的路上惊心动魄的颠桥风俗、血色高粱地中的激情野合、原始的酿酒方式,《菊豆》中古老的、原始的酿酒方式,《菊豆》中古老的染坊、菊豆与天青之间的乱伦,《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幽深、封闭、牢狱般的古宅深院,清冷夜色中暧昧的红灯笼,美丽却怪异的东方美女间无休止的明争暗斗,共同构成了在西方观众眼光中奇观式的东方历史场景。无论是“我奶奶”、菊豆还是颂莲,她们不仅是男性的欲望对象,同时她们本身也是欲望主体。“我奶奶”坐在出嫁的婚轿中向外偷窥轿夫们大汗淋漓的裸背,专注的眼神表达出她的欲望。菊豆因为丈夫的性无能而主动投入了天青的怀抱,影片中菊豆身体的大量暴露虽然示威性地呈现出她的生命力,是一种被压抑的人性的觉醒,但难逃满足男性视觉之嫌。

《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其中最为有趣的文本,上至妻、妾,下至使女,无一不是男性的附庸、玩偶、奴隶和工具,她们的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所依赖的男性的喜怒哀乐。在该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男主人公的视觉缺席:男主人是一个不可见又无处不在的形象。男主人的视觉缺席,便成了欲望主体、欲望视域的发出者的悬置,使所有男性观众「西方和东方」成了共同的窥视者,美丽的妻妾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幅供人观赏的风景。于是,“东方式的空间、东方故事、东方佳丽共同成为西方视域中的‘奇观’,同时在“看、被看,男性、女性的经典模式中将跻身于西方文化边缘的民族文化呈现为一种自觉的‘女性’角色与姿态。”在这几部影片中,“我奶奶”、菊豆、颂莲不单是男性情欲的幻想式人物,而且被男导演打造成了一个个富于异国情调的取悦者,引诱和激发着西方男性观众本已倦怠疲沓的欣赏趣味。影片以女性的施虐、受虐情境来阐释东方的历史苦难,来迎合西方文化对东方及东方女性的预期,暗示了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的弱势「女性」地位。

张艺谋不厌其烦地让那些充满情欲的故事在庄稼地里、四合院中、染房内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而且越来越离奇。在这几部影片中,几位年轻的女性都能觅得一个年轻男子作为性伴侣,来帮助她们摆脱家长们的控制。张艺谋将这种对情欲力量的展现作为女性的性解放来颂扬,似乎只有用到处释放本能爱欲的女性才能表达反封建的意识,这显然是以男性的性别角色去理解女性,为女人下定义,实际上是男性对热衷情欲而鲜亮活泛的女性伴侣的幻想。男性导演用一种适合男性需求的叙事方式去表达所谓的“女性意识”和“反封建意识”,不由让人想起“此地无银三百两”之类的老话。

二、大地母亲型「招娣」

除了大量的情欲型女性之外,张艺谋还塑造了一些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便是典型的代表。《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50年代的,表面上看来纯真而美好的爱情故事:城市青年骆长余来到一个小山村教书,美丽纯真的农村姑娘招娣对他产生了无限崇敬的仰慕之情,进而发展到对他的痴恋。影片中的“父亲”虽然缺乏具体的存在,却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男权意识强势群体「城市男性」毫不费劲地征服了弱势群体「农村女性」。从精神层面上说,有知识有文化的骆长余是一个精神上的拯救者,没有读过书的招娣则是一个被拯救者,拯救者的权威经由女性的弱而被衬托得益发伟大,因此这里的两性结合实际上是一种交换:一方面提供慈母般的关爱,一方面提供精神上的光辉指引。在男性霸权笼罩下,女性依然是“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语」。

影片中的招娣仿佛是为爱而生的,她的爱情被表现得单纯、热烈并无私。然而我们在这种看似淡雅的爱情中看到的只是一种单向式的对朗朗书声的追逐。而非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母亲”对“父亲”读书声的迷恋成了爱情的唯一理由。电影大部分时间是招娣在山间、在田野奔跑、追逐的画面,这也是影片中最美的画面,“父亲”毫无付出的收获和“母亲”向“父亲”的主动奔跑消解了爱情的平等,招娣的爱还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母爱式的无私给予,她的一切都是以。父亲”为主体自身为客体的。在那样一个清冷的冬天,“母亲”除了在路上奔跑,就是在家中做饺子、烙饼给“父亲”吃,与男性的精神富有相比,女性能提供的帮助仅限于物质,食物成了女性给男性提供的最高奖赏。张艺谋在爱情的幌子下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塑造得温暖而感人。

影片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当年老的母亲听到儿子像当年的父亲一样教孩子们读书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叠现。毫无疑问,儿子成了父亲权力的继承者。母亲的回忆使叙事表层以母亲为主角,而儿子的叙述则显现了男性中心的深层意味。

从以上的符号分析可以看出,《我的父亲母亲》再次使女性成为“被看”,成为男性权力的一种浪漫表达。招娣其实是作为男性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女性来塑造的,尤其是对于城市男性而言。她有着自然清新靓丽的容貌,温柔多情,对文明十分向往又没有受现代文明的污染,对爱人有着天真的执著,这一切轻易地打动了观众,以此也说明了社会对女性客体化的普遍认同。

三、偏执型「秋菊、魏敏芝」

和以往作品中发生在过去、虚构的故事不同,《秋菊打官司》发生在现实社会,以纪录的方式拍摄而成,具有极强的真实感,许多论者认为该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当代农村少妇对社会的抗争。而笔者认为,正因为该片采用的是纪实的拍摄手法,因此片中秋菊的形象塑造可以说是对当代农村妇女的一种变相的丑化。首先,秋菊执拗地要“讨个说法”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还不如说是因为村长蹋到了她丈夫的“要命处”。她不仅担心丈夫的身体,更担心的是男人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而自己肚子里怀的不知是男是女。一种“断子绝孙”的恐惧使她产生出无穷的力量,几乎出于生存的本能去挽救自己的命运。而当她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后,她如释重负,生存的危机消失了,对村长的仇恨也马上烟消云散,但此时她的官司却赢了。影片中最后的镜头是秋菊的脸部大特写,反映出她慌张、内疚的心理。抱着这种深刻的“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去“讨个说法”,到底是对男权社会的抗争还是对男权社会的臣服,还值得我们深思。其次,秋菊的造型丑陋不堪,她那走路时不自然的摆动、僵硬的上身、难看的八字步,臃肿且肮脏的棉衣,无不夸张,笔者不由得怀疑当代农村的年青妇女是否真的就是这种惨不忍睹的样子。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继《秋菊打官司》之后的又一部写实风格的影片,但《一》一片的纪实比《秋》片更为彻底,其中主人公魏敏芝的性格比起秋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魏敏芝除了坚定执行“一个都不能少”的理想之外,对待她所管辖的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爱心,她的语气和态度,处理学生纠纷的方式都十分简单粗暴。尤其是看到她对告状的同学说“我怎么管?”,推搡学生,强迫学生捐款等情节,我总觉得这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形象。她追汽车的情节和后来的章子怡如出一辙,而在电视台门口死磨硬缠不过是秋菊打官司的翻版。她们都是为一个偏执的念头驱动的机器。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两部本应是反映沉重主题的影片都采用了轻喜剧的叙事风格,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戏里戏外的三个男人「男导演、男角色、男观众」带着满心的优越感高高在上地欣赏着女人们的苦苦抗争。

四、道具型「飞雪、如月、小妹」

2002年张艺谋新世纪的第一部宏片巨著新作《英雄》轰轰烈烈上映,它讲述的是一个围绕着三男二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女主角是两个符号化的人物飞雪、如月,分别由东方美女的代言人——张曼玉和章子怡扮演,东方文化的意蕴,东方人审美的标准,你在她们身上绝对可以找到,这无疑体现了一种借助美女效应的商业预谋。本质上来说这仍是一部“英雄+美女”的电影,其中的女性不但没有改变“绿叶”的身份,更成了导演手中的道具。

影片中的飞雪造型典雅艳丽、飘逸如仙、风情万种。但她的性格矜持冷傲,嫉妒心很强,更突出的是她目光短浅且自私自利,一心只想刺杀秦王为父报仇,只明白“家为天下”,至始至终无法体会残剑心中“天下为家”的雄心壮志。飞雪虽为一个武艺超群的杀手,但与至情至理、胸怀天下的残剑相比,充其量只是一个美丽但“头发长见识短”、不能成就大业、眼里只有“家”的小女人,她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视线,也是为了衬托残剑的大英雄气概,满足男性的“英雄”情节。

而章子怡扮演的如月,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道具式人物。如月是一个弱者,在任何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她都是以哭泣结束的,她还是一个剑奴,始终忠心耿耿地服侍着并一直无私地崇拜着主人残剑,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思想,她唯一的人生准则就是“主人说的话,一定有道理”。如月在剧中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构成一个老套的三角恋爱模式,她最精彩的出场是挥舞双刀大战飞雪,两个情敌为残剑而在胡杨林里的那场决斗,打得是那么飘逸、优美,金黄色的树叶与两位美女红色的衣裙搭配出明亮夺目的色彩,让人难以忘怀。但是如果我们删除那段武打,整个故事的剧情和结构竟没有丝毫的损害与不连贯。飞雪和如月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满足男性的虚荣心:一个出身名门、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红颜知己,一个为自己甘愿舍命的美丽奴隶,构成了两个为自己而狂战的美丽女人。如此看来,飞雪和如月并不是张导眼中的“英雄”,她们只是“英雄”的陪衬,是导演手中用以博取男性观众欢心的道具。

到了2004年的《十面埋伏》,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张艺谋继承着他的男性霸权主义。《十面埋伏》讲述了两个捕快和一个倾国倾城的盲歌伎之间的感情纠葛。剧中由章子怡饰演的小妹在满山遍野的花海中像一只鸟儿一样做飞舞状,与情人用轻功踩踏着花瓣竞相追逐,还多次在花丛中与情人有一番激情戏。而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那露了N次的白生生的肩膀,章子怡做到了舍身为戏,无数次地牺牲了她的肩膀让观众欣赏。但也同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露肩膀到底代表着什么,导演到底要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暗示?最夺人眼球的那场跳舞击鼓的场景,没有阶级,没有文化启蒙,就是纯粹让观众享受视觉的快乐。片中的四段激情戏更是让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不管是与金捕头的那种心甘情愿的缠绵,还是与刘捕头的有些勉强的激情戏中,小妹那自我陶醉的神情令在场的男性观众叹为观止。《十面埋伏》整个就成了小妹一个人的戏,她的一切举动部成为男性眼中的美妙风景,女性被看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加深。

从《红高粱》的狂野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压抑,从《秋菊打官司》的偷拍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纯纪实镜头,再到《英雄》的东方式英雄童话到《十面埋伏》的乌克兰风情,无论是表现当代苦难,还是表现古代的神奇,都是为了给中国男人和西方人看,为了适合西方人对中国的想像和中国男人对女人的想像。这使得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扮演了双重的“他者”身份:中国男性观众眼中的“他者”和西方观众眼中的“他者”。女性成为张艺谋主题抒发的出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张艺谋强调女性的独立意识,却让女性在更大的社会规范里或无力而作,或心悦诚服地被湮灭掉,他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在完成一桩游戏。

“在大部分的电影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要么是性别特征过度崇拜从而成为虚假抽空了的女性‘性’角色,要么就是完全没有性别意识,彻底融化在男性经验里的女性角色。”当前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众多男性导演则更多地受到男权中心意识的浸染和熏陶,往往不自觉地绕回到男权中心意识的控制之下,对女性形象、心理的刻画显得批判不足,未能免去男性具有的拯救心态和理想目光。电影银幕上叙述的基本上都是男尊女卑、英雄救美等阳刚美德,女性角色不是贤慧的就是风骚的,大多数情况下的女性角色只是为男性作陪衬。女人总是被拒绝,被囚禁,被命名,被放逐,被拯救,被剥夺了话语权,女性想要摆脱“被看”的角色命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篇: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学号:080212009012 姓名:施航工业设计2009级

摘要——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本文主要从小说《简爱》的内容入手,浅析简爱这一女性的光辉形象,关键字—— 简爱女性执着反抗成长

一、小说《简爱》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

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简爱》中简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三次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1.第一次反抗

小说刚开始写到简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自幼寄宿在舅母盖茨海德家中,里德先生去世后,舅母对她态度转变很大,对她咒骂甚至毒打,甚至将他关起来当牲口一样圈养,这些幼小的简都默默的记在心中,她不去反驳反抗不是因为她的懦弱,而是没有一个好的时机。直到,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的出现,将她带出了舅母家。临上车的时候,简在舅母家大门口将她这几年的怨恨全都说了出来,用最恶毒的话诅咒了虐待她的舅母和表弟。这是简第一次勇敢对自私,冷漠,恶毒的报复。

2.第二次反抗

从盖茨黑德“出逃”后,简来到了罗伍德。她本以为逃出了“地狱”,但是她所面临的又是另一个噩梦。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是个外表正派,却极度虚伪的人。从第一次见面,布罗克赫斯特对简就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简刚来时,他让简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当着所有孤儿的面批斗她,说她是个罪人,只有主才能拯救她,洗涤她的灵魂。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简的内心是无比的愤怒的,她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喉咙紧缩”的状况,然而,海伦的出现和坦普尔的教诲及时了制止了这个有极强自尊心的女孩子的愤怒。就是这样两个对简来说极其重要的人并没有一直陪伴在简的生活,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离席,成就了简又一次的抗争。海伦过早的逝去,这是简一生中直面的第一场死亡,但是与海伦的最后一场谈话让简明白死亡并不可怕,这给这位本就勇敢的女人生命中加入了更多的无畏。加上坦普尔的教诲,简再一次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

这一次的反抗相较于第一次而言更拥有一种自主意识。简在身边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时候,敏锐的意识到应当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一种主动的反抗正是女权主义极力提倡的。

3.第三次反抗

简遇到罗彻斯特后,面对他喜怒无常,蛮横无礼的性格脾气时,简总表现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简的这种性格罗彻斯特也慢慢的喜欢上了简,而简也对罗彻斯特开始产生好感,继而一片痴情。但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想到自己根本比不上伯莎梅森,她无时的不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无时无刻的不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做着斗争,因为这些想法她的内心做着挣扎,最终决定离开。

如果说,前两次的反抗是基于情感支配下的冲动,那么第三次的反抗是简建立在理性思维后的反映。这种理性依然依附于其本身对于自由而平等的爱的渴望之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思维结果。

4.第四次反抗

面对圣•约翰的求婚,简从惠特克劳斯逃走了。这一次的逃走意味着简的两种反抗。一种是对宗教的反抗。圣约翰.里佛斯是一个野心勃勃,洋洋自得、个人英雄主义想法极强的基督徒。他企图简牺牲自己的情感需要去成就道义上的责任。简的反抗是对虚伪的宗教的反抗。另一种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抗。简回到了桑菲尔德,回到了已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的这一举动是一个颠覆,颠覆的是传统的门当户对、颠覆的是以往的童话故事。最终,她在追求真爱和独立的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简在其抗争的一生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更成就了一个伟大了女权主义的诞生。简的反抗不仅是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反抗,而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些制度的反抗。

三、结语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虽然受尽磨难,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却让人们震撼。其中,简爱独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了这样的爱情信念,她在追求个人幸福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简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于她来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罗切斯特的财富与他们的爱情无关,她之所以衷情他深爱他,就是因为他能与她坦诚相见,能够读懂简爱身上不平凡的气质、才学、美德,简爱成了他生命中难求的知音。而罗切斯特用来对待简的那种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也使简深深爱上了他。

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有力的批判了但是社会时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而追求独立的人格的简爱,同时也更注重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即使她的经历不艰辛但仍热爱生活,坚定自己爱的信念,等待平等纯粹真实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爱情,并最终经历磨难后与自己爱的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这部小说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高贵的,困窘的环境改变不了她的高贵,艰难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她的高贵。简在不幸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追求自由平等,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对于当代的女性,更应有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创造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英)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简•爱》.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4版.[2]彭凌丽《浅谈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女权主义的思考》

[3]董菊.《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4]杨玲谭贤军.《<简•爱>中的宗教、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分析》.《大众文艺》.[5] 刘伯香.“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第五篇:好莱坞励志电影

好莱坞励志电影 大全 1.《风雨哈佛路》 一个最贫困的哈佛女孩从不退缩的奋斗,看完让人满身温暖,一个最贫困的哈佛女孩从不退缩的奋斗 《风雨哈佛路》 一个最贫困的哈佛女孩从不退缩的奋斗,看完让人满身温暖,2.《奔腾年代》 真实故事改编,一个中年丧子富翁,一个不得志的赛马教练,一个从未获得成 《奔腾年代》 真实故事改编,一个中年丧子富翁,一个不得志的赛马教练,真实故事改编,功的骑师以及一匹瘸马共同创造的奇迹。功的骑师以及一匹瘸马共同创造的奇迹。-3.《铁拳男人》 拉塞·尔克劳主演,一个过气拳击手在拳台上为生存为荣誉而战。《铁拳男人》 拉塞 尔克劳主演 一个过气拳击手在拳台上为生存为荣誉而战。,拉塞 尔克劳主演,4.《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听见天堂》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5.《洛奇》 史泰龙的经典励志片。《洛奇》 史泰龙的经典励志片。,史泰龙的经典励志片,6.《卡特教练》 一个篮球教练率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们为梦想作战。《卡特教练》 一个篮球教练率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们为梦想作战。,一个篮球教练率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们为梦想作战,7.《荒岛余生》 汤姆·汉克斯主演,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能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荒岛余生》 汤姆 汉克斯主演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能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汤姆 汉克斯主演,8.《追梦女孩》 碧昂斯主演,3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追梦女孩》 碧昂斯主演,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碧昂斯主演 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9.《阳光小美女》 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阳光小美女》 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10.《闻香识女人》 阿尔帕·西诺主演,里面的一曲《一步之遥》探戈舞曲奏响生命的热情。《闻香识女人》 阿尔帕 西诺主演 里面的一曲《一步之遥》探戈舞曲奏响生命的热情。,阿尔帕 西诺主演,11.《放牛班的春天》 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绽放生命的光芒。《放牛班的春天》 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绽放生命的光芒。,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12.《当幸福来敲门》 威尔·史密斯难得的非商业电影,和儿子一起出演,很有噱头,而且很励 《当幸福来敲门》 威尔 史密斯

的非商业电影,难得的非商业电影 和儿子一起出演,很有噱头,很好看。志,很好看。-威尔 史密斯难得,13.《侧耳倾听》 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一个少女初恋和成长的故事。《侧耳倾听》 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一个少女初恋和成长的故事。,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14.《黑暗中的舞者》拉尔斯·冯·特里厄的歌舞经典作品,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拉尔斯 冯 特里厄的歌舞经典作品 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特里厄的歌舞经典作品,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15.《心灵捕手》 马特·戴蒙和本 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罗宾 威廉姆斯出任绿叶,一个天才 《心灵捕手》 马特 戴蒙和本 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 罗宾·威廉姆斯出任绿叶,马特 戴蒙和本·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威廉姆斯出任绿叶,少年的非典型成长片。少年的非典型成长片。-

16.《永不妥协》 茱莉亚·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十分真诚的励志电影。《永不妥协》 茱莉亚 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 十分真诚的励志电影。,茱莉亚 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17.《死亡诗社》 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还是扮演一个春风化雨的老师,绝对推 《死亡诗社》 罗宾 威廉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 还是扮演一个春风化雨的老师,罗宾 威廉姆斯主演的经典励志电影,荐。27.《辛德勒的名单》责任 《辛德勒的名单》 所谓责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却必须去做的事。对于辛德勒来说,救助落难的犹太人是作为一个 真正的人的责任。而把那段历史搬上银幕,则是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犹太艺术家的责任。《辛德 勒的名单》包含着对受难者的祭奠,对拯救者的敬意,和对光明一定到来的信念。-28.《面对巨人》 黑暗中的坚持 《面对巨人》 黑暗中的坚持-

下载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话”韵味

    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话”韵味 [摘要]蒂姆?波顿的电影作品被外界冠以“成人童话”的美称。由于受到古代西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作品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带有童话......

    好莱坞电影中的广告营销

    好莱坞是怎样玩植入广告的 作者:刘媚琪 | 发表时间:十月2011 | 分类:趋势 电影植入广告应该是艺术和商业的完美和解,而不应该是商业对艺术的野蛮驾驭。 今年的暑期档满是怀旧的......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记得高三时物理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短片,是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的模拟动画。当视频播到勇气号伸出一个摄像头时,老师把画面暂停下来。然后,他指着贴在......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霸权: 1,意识形态霸权解释: 意识形态霸权就是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通过强制货非强制的手段......

    好莱坞电影中的幸福感言

    好莱坞电影中的幸福感言 来源:Internet 日期: 2011-05-07 1.《泰坦尼克号》 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的人,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以前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 要】电影《孔雀》《立春》《最爱》被称为顾长卫的“时代三部曲”。导演用这三部电影展示了大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女性不断挑战传统束缚、渴望逃离现实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不......

    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

    《秘密花园》中女性形象

    《秘密花园》中女性形象 人们普遍认为,她们应该是美丽健康的、安静乖巧的、温顺服从的,这样才招人喜欢。但是伯内特一开始对玛丽的相貌、性格的描写就背离了传统。《秘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