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 关汉卿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他创作了大量妇女题材的杂剧。在这些女性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试对其剧作中刁蛮泼辣女、柔中带刚女、倍受压迫女和智慧聪颖女等四类女性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
刁蛮泼辣 柔中带刚 倍受压迫 聪颖智慧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还有十多种。在他的杂剧里,旦本远多于末本,妇女的形象多姿多彩。有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刁蛮泼辣女,有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柔中带刚女,有饱受凌辱、尽受折磨的倍受压迫女,有呼之欲出、挥不散去的聪颖智慧女。这些人物形象,出身不同,性格不同,而又各有各的人生遭遇,各有各的命运归宿,每个人物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一.刁蛮泼辣女
这类女性侠肝义胆、智勇双全。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鲜明的行为目的,为爱情、婚姻、朋友等,她们的实质精神都注重感情的真与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可谓是刁蛮辣妹。《调风月》、《望江亭》中的女主角都是这类典型。
《调风月》中的女主人公燕燕是一个美丽、机灵、朴实而手脚勤快、办事认真、做人正经的姑娘,虽然是婢女却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人格尊严。当小千户意欲调戏她时,她言辞拒绝了,表现了一个女孩的自尊与自爱。当她渐渐接受了小千户的爱情,而小千户又食言了莺莺小姐时,她并没有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为自己卑微的身份而甘受别人的侮辱,而是大闹婚礼,说是“吊客临,丧门聚。”这一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妇女遭受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也蕴涵着女性强烈的叛逆精神。《望江亭》也塑造了一个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恶势力,为了自己的美满幸福婚姻而赴汤蹈火的谭记儿形象。《望江亭》是一部喜剧。女主人公谭记儿是一个俏丽、聪慧、有
关汉卿极力讴歌她们为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在开拓前进之路的斗争中,呈现出的勇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人性美,给龌龊不堪的生活环境涂抹了一丝亮色,使人们产生对生命、生活的希望和渴望。
三、倍受压迫女
被压迫的女性饱受凌辱、尽受折磨。遭受玩弄的妓女, 寻常百姓家的良妇, 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 闪烁出坚贞不屈的光辉。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中的主人公智勇兼备的侠妓赵盼儿,《调风月》中受尽凌辱的奴婢燕燕,《五侯宴》中受尽地主压迫的乳母王大嫂,《窦娥冤》中泼皮、酷吏折磨的寡妇窦娥,《金线池》中的杜蕊,《谢天香》中的谢天香, 或是受尽嫖客、鸨儿、官府蹂躏的妓女, 或是备受欺侮的弱妇都在屈辱的环境中任人宰割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爱与被爱的权利。在这些被压迫的妇女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了,被压迫的烙印, 在她的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 悲剧的色彩也更加鲜明, 感天动地的效果尤其突出。一个年轻的孀妇, 幼年失母, 七岁被送人, 做了童养媳, 十数年后, 成婚丈夫又不幸死去,婆媳相依为命。婆婆讨债遇险, 被恶汉张驴儿父子救起。张家父子便借此威胁蔡氏婆媳嫁给他们二人, 霸占他们的家产。窦娥执意不肯, 张驴儿设计毒死蔡婆, 却误毒死自己的父亲。张驴儿便诬告是窦娥毒死公公。窦娥怕打坏自己的婆婆, 屈打成招, 被官府问罪斩首。临刑前, 她发了“三愿”, 死后都应验了。最后, 窦娥托梦给自己的父亲, 冤案得以昭雪。窦娥的悲剧, 是元时代黑暗社会的缩影;窦娥的命运, 是元时代生活底层妇女的真实写照;窦娥的不幸, 是元时代受尽欺凌, 负志不屈妇女的悲惨结局;窦娥的孤苦, 是元时代位卑人贱、含冤负屈女性的集成。
她们的地位是卑微的, 她们的人生是悲惨的, 她们的结局是悲凉的。她们虽身份不同、出身迥异, 却有着相似的结果。“卑”和“悲”, 是她们人生和命运的归宿。
四、聪颖智慧女
在关汉卿杂剧的妇女形象中, 一个个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良家弱女、底层娼妓, 却显露出智慧的聪颖和坚毅,尽管她们大多都成为黑暗时代的殉葬品, 但机智的化身却是不朽的、永恒的。她们的智慧形象, 让人呼之欲出, 挥不散去。
窦娥原本只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孀妇, 只想做一个尽孝守节的寡妇, 可连这样一个最起码的平静生活都不能如愿, 是恶人或者说是黑恶的社会, 逼迫她不得不含冤负屈, 甘愿承担杀人罪名, 直至“披枷戴锁赴法场餐刀”。在痛骂官府, 怒骂天地仍无结果的情况下, 在不得不领受死的选择时, 她无奈之中仍然机智地发出“三愿”并寄恨于上苍, 托梦于其父, 希望她的冤情能大白于天下, 表现出了无比的智慧。她希望她的满腔悲愤
女平等,反抗权豪势要,质疑天地鬼神。她们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她们的美好品德可歌可泣。在同恶势力作斗争时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及互救互助,舍己为人,和大胆追求爱情生活的精神,都是振奋人心的。关汉卿作为一代剧坛宗师,他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将同这位伟大艺术家本人的不朽形象一起,永远屹立于中国文学艺术高峰之上。
参考文献:
[1]黄克.关汉卿戏剧人物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王季思.关汉卿和他的杂剧〔J〕.人民文学,1954年第4期.[3]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M].济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5.[4]吴晓铃等编校.关汉卿戏曲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5]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篇: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研究
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研究
摘要: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作家笔下一直是以被侮辱被贬斥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但生活在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却以饱蘸真情的笔触抒写了一群不同凡响的女性,她们为古代女性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他杂剧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而这些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女性观,关汉卿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境遇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关汉卿 女性形象 类型 窦娥 原因
元代戏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开始成熟,元代戏剧的闪光点不仅在于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戏曲融各种文学,艺术为一体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生活上更贴近人民。尤其是妇女,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以反传统的鄙视,怜悯,同情的态度,而是正面歌颂了女性的智慧和胆识,女性形象因此得以在元代戏剧中大放异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元代戏剧女性形象所达到的高度被认为是元代戏剧作家至为卓越的精神高度,代表了元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关汉卿是元代最有成就的杂剧作家,也是元杂剧的主要奠基人和元代前期的剧坛领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杰出代表作家,从元代起,他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美其:“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辞。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古当为元人第一”,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则被比之于英国戏剧史上的莎士比亚,相当于诗歌史上的屈原,散文史上的司马迁,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杂剧事业并使戏剧这种通俗文学步入大雅之堂的伟大的拓荒者。关汉卿一生共写杂剧六十七种,比莎氏还多三十种,其杂剧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一,在关汉卿一生的杂剧创作中,以妇女为主人公的戏占了十三个,由此可见他倾注在女性形象上的心血。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像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璀璨夺目的女性群像,也没有一个剧作家像关汉卿那样敢在自传性的作品里表示自己将永远和社会底层的烟花艺妓书会才人一道,不怕压迫折挠,奋战不息,至死方休,充分显现出一个多才多艺的戏剧家的战斗精神,关汉卿一生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对不同女性的描写与塑造,总是从平等自由的角度入手,其笔下的妓女、丫鬟、寡妇等的不幸生活,正是元代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在关汉卿的笔下,他们不再是“理想”的模式,而是活生生的人的真实的写照,每一个女性由于身世、性格等的不同,都具有不可混淆的个性。她们大多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要么被统治者渔色猎艳,要么被封建剥削者残酷奴役,但她们都是桀骜不驯的勇士,在阶级压迫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摧残束缚下为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懈斗争。这些女性形象具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权豪势要阶层迫害下的妇女,代表作如《窦娥冤》、《蝴蝶梦》、《望江亭》、《五候宴》;二是卖淫制度下的妓女,代表作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三是门第婚姻制度下的妇女,代表作如《拜月厅》、《调风月》。这三类作品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如下几个重要特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在怒吼,在抗争的女性形象: 一是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并深刻地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女性形象,如《调风月》中的燕燕是受尽主子凌辱的奴婢,《五候宴》中的王大嫂,是受尽地主压榨的乳娘;《窦娥冤》中的窦娥是受尽泼皮、酷吏折磨的寡妇;《救风尘》中的赵盼儿;《金线池》中的杜蕊娘、《谢天香》中的谢天香是受尽嫖客、鸨儿、官府蹂躏的妓女。即便是《望江亭》.中的学士夫人谭记儿,也在权豪势要的逼迫下无处安身,即便是《拜月亭》中的将门小姐王瑞兰,也在门第藩篱的拘囿中失去了婚姻自由。这些妇女形象,尽管社会地位各不相同,但在关汉卿的笔下,都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被压迫者,关汉卿通过表现她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盘踞于生活各个方面的诸如权豪势要、卖淫制度、门第婚姻的罪恶,从而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提了出来,使得关汉卿创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深 刻的社会意义。
二是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妇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有“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的杨衙内,就有能够“着那斯磕头见一番,恰便是神羊儿忙跪膝”的谭记儿,(《望江亭》);有“杀人只当房檐上揭片瓦,打死人不偿命的葛皇亲”,就有支持三个儿子为父报仇,直令仇人“血泊里也停尸”的王婆婆(《蝴蝶梦》),有把“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奉为治事经典的桃杌太守,就有痛斥“官吏毎无心正法,使百法有口难言”的吏治腐败的窦娥(《窦娥冤》),有“骑马一世”惯于玩弄女性的花台子弟周舍,就有让他在“驴被上失一脚”,反被玩弄的赵盼儿(《救风尘》)。总之,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的越厉害,反抗的也越激烈,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很少是安于命运摆布的可怜虫,而是敢于同压迫者进行针锋相对的勇士。三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各阶层妇女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她们的美好品格,这些形象本执着于自己的生活意愿,要求并不高。窦娥只要做一个尽孝守节的寡妇;赵盼儿作为烟花妓女,也只想拣个称心人从良嫁出去,至于婢女燕燕能够成为主人的侍妾也就心满意足,但是,关汉卿通过展示她们的遭遇告诉观众,在她们生活的现实社会里,就连这种可怜的愿望也会横遭恶势力的戕害而无从实现,物极必反,关汉卿忠于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令人信服发热地反映了她们从逆来顺受到被逼无奈奋起反抗的进程,又满怀激情地肯定和赞扬了这种社会最底层的觉醒,这些形象在逆来顺受的过程中,深悉压迫者的阴谋诡计,所以斗争起来针锋相对,必然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又因为郁积了对压迫者的深仇大恨,所以一但起而斗争,其来势也便十分勇猛。虽然压迫者貌似强大,作者却总把他们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由于妇女们爆发出来的智慧勇敢,终于大倒其霉,进而揭示下层妇女的苦难,最终又通过多少令人快意的结局有所消解,让观众宣泄了内心对社会对人生的不满,又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满足。
(一)感天动地的复仇女神—窦娥,《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杰出代表作,亦是我国“团圆式”悲剧的典型代表,由于剧作极富现实意义,“窦娥冤”成了中国千百年来一切冤狱错案的代名词,窦娥亦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女性的缩影。并深受元代以来千万民众的喜爱,窦娥是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其性格主要表现为柔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贫困之苦,使得窦娥从小就养成了柔顺的性格,她对早年守寡的婆婆孝顺有加,恪守孝道和妇道,一直是一个贤惠的好媳妇;并在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时,为了婆婆不受刑,她勇敢 地承担了死罪;临行前,她怕婆婆看见伤心,要求从后街走,死到临头还想着婆婆,当她的冤屈得以昭雪后,她请求父亲帮她照看孤苦伶仃的婆婆。至此她的善良柔顺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她的独特的韧性则表现为:(1)在屈从和抗争的选择中,她痛苦地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首先和自己发生冲突的便是婆婆,于是原来十分柔顺的她竟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威逼,她镇定自若,针锋相对,毫不屈从,并以及其蔑视鄙弃的态度对待他们。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下意识的自身尊严的维护,尤其当张驴儿借自己老子之死事件要挟窦娥婆媳时,她“情愿和你见官去”,在公堂上,她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此时她对官衙还抱有希望,按一般小民的想法,指望官府为她辨明冤屈,把她从泼皮无赖的欺悔下解救下来,而得到的却是不问青红皂白的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道血,一层皮”打得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昏死过去,于是她明白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黑暗现实,希望虽然破灭,但她誓死不招。但是为了婆婆免受毒打,她强行吞下屈辱与不公,含冤招认,不得不“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2)在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窦娥性格里的深层的反抗火花被点燃了起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于是她强烈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天地也做的歌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拟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则“天问”,喊出了千千万万受压迫者的心声,既是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也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大胆批判与否定。可是窦娥毕竟 是个受迫害的弱女子,“只落得两泪涟涟”,无可奈何却又充满怨气,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她立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地区“亢旱三年”或许人们以为这三桩誓愿过于毒辣,因为最终遭殃的仍是老百姓,但是窦娥毕竟只是封建社会的弱女子。面对黑暗的现实她无能为力却又怨气冲天,惟有如此发誓才能表明窦娥的冤屈之深及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白练,白雪暗示着窦娥的清白,而且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示了窦娥对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而三桩誓愿的实现,也正显示了这种愤怒的倒转乾坤的威力。
(二)《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和窦娥一样也是寡妇,其重嫁地方官白士中后为权势遮天的杨衙内所怀恨,杨衙内在圣上面前进谗言得金牌取白士中首级。谭记儿对杨衙内的强暴威胁毫不怯懦,她坚定的向杨衙内宣战,深夜扮成渔妇深入虎穴,其胆量豪气有如关云长单刀赴会,在望江亭顺利赚取金牌。势剑和文书,严惩了妄图杀夫占己的杨衙内。是谭记儿的美丽引起杨衙内的霸占之心,但又是她利用仪态风情惩治了杨衙内,可见关氏并没有把她简单的描写成一个国色天香的娇娃。关汉卿还以赞许之笔写着《蝴蝶梦》中的王婆婆,当王婆婆的丈夫,贫困农民王老汉被权豪势要葛彪打死而葛彪扬长而去时,王婆婆喊出了“便是他龙孙弟子,打杀人也吃官司。”(【鹊踏枝】第一折)在这儿,作者赋予了王婆婆“发平等”,“等贵贱”的思想。而且王婆婆对孩子报仇的行为给与鼓励并给他们以生死关头的安慰:“你爷爷雪恨合当是,便当刑死,赴阴司,也得个孝顺名儿!”(【柳叶儿】)一个既慈爱又富有反抗性的母亲跃然纸上。
(三)关汉卿塑造了许多门第婚姻藩篱冲决者的形象。封建婚姻强调“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个人的意见永不被采纳,他们只能循规蹈矩。诚如恩格斯所言:“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者都是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而关汉卿却塑造了一个个婚姻的叛逆者,她们敢于追求,敢于反抗,不再是封建制度下驯服的羔羊。《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温和,纯朴,重感情。在兵荒马乱之时,瑞兰与穷书生蒋世隆相遇结为夫妇,后于当官的父亲不期而遇,其父要带她离开,瑞兰大胆指责他狠心,无情肠,无可奈何的跟父亲走后,她发誓宁可当寡妇也不再嫁。回到家后她日夜思念无媒无娉的丈夫,更怨恨自己的“恨爹爹”。虽在剧情结束时蒋世隆中了状元才和瑞兰重聚的,但瑞兰父亲的反抗,无疑是对封建制度下的父权极大的藐视。《诈妮子调风月》中的燕燕聪明伶俐,争强好胜。身为婢女的燕燕也曾相信小千户的许诺,把自己的幸福系于小千户的爱情,但当她知道被遗弃的厄运已经降临到自己头上后,便采取了好不妥协的态度,跟人面兽心的主子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派她去为小千户说亲,她就极力从中说破它,派她去侍候小千户的婚礼。她竟当场大闹,揪出小千户在大庭广众下揭露他奸骗自己的丑恶行径,把喜堂搞个一团糟。关汉卿赋予燕燕无比的力量和豪气,使封建势力看到婢女不是能任意践踏的。
(四)旧时的个女艺人社会地位地下,娼妓更是被人踩在脚底下,与奴隶婢女相等。然而在关剧中,以青楼女子为主角的旦本戏有三种,即《赵盼儿风月究风尘》,《钱大伊智宠谢天香》,《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其中塑造了赵盼儿,谢天香和杜蕊娘三个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青楼小女子。在关汉卿的心目中才女不但出自“闺阁”,更出于“风尘”之中,而悲凉身世的风尘女子则尤令人怜惜,于是女性主义立场一贯的关汉卿便借用笔墨,深情地抒写了一个个令人难忘而又有血有肉的青楼女子。他同情她们,理解她们,赞颂她们,并且总要为她们安排一个好一点的结局,好一点的归宿。赵盼儿救出风尘姐妹宋引章,自己虽然继续着风尘生涯,但宋引章却甘心情愿地跟安秀实做夫妻去了;谢天香与柳永,杜蕊娘与书生韩辅臣亦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冰释前嫌,终成良缘。关汉卿的“郎君领袖”,“浪子班头”绝不是白当的,他让这些小女子的结局美好一点儿,实际上是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更多的备受欺侮的女性获得精神的安慰,而他的《赵盼儿》便是展示这种希望的典型剧作。剧中的主人翁赵盼儿是一位难得一见的有侠骨柔肠的青楼女子,她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巧用风月手段解救了
风尘姐妹宋引章。深刻反映了底层受侮辱的女性的大胆的好反抗精神。
纵观漫长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唐宋诗词,从传奇到宋元话本,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可以联缀成一条绚丽多彩的画廊,但如关汉卿所创造的那样雄浑泼辣而又玲珑剔透,悲壮沉郁而又乐观豪迈,从大苦大难最终演化成大智大勇的妇女形象,却是不曾出现过的,仅从这一点上说,关汉卿的杂剧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关汉卿何以创造出这些女性形象呢?
首先,关汉卿成功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深受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四个方面的思想:一是道德思想;二是人伦思想;三是女性的个体修养;四是勤劳持家的妇德观念。毋庸讳言,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在中国女性成长的过程中,对女性的个性,精神及肉体都造成过巨大的戕害,如窦娥的“贞节”和“孝道”,虽然它在剧本中的主演意义,在于通过表现窦娥所具有的一切社会所赞同的德行,来强调她的善良无辜,但客观上却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对窦娥的摧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中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如对女子个人的修养的要求,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东方式女性美的观念。此外,对女子节俭与持家的要求至今被人们所认同。而中国女性所特有的韧性,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抗暴的精神,也与传统女性文化对她们的塑造有关,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说:“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可见,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中的积极面,已经化为中华民族的血肉得到了代代流传,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群像也不例外。
第三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的典型形象。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塑造了反映现实的典型性格。鲁迅说《聊斋志异》中的“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鹊突,知复非人。”作者不仅赋予她们美人的外貌,而且赋予她们以社会人的高贵灵魂。她们具有自由,反抗强暴,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但她们又保持了动物的原形的某些特点,这就加强了形象的艺术力量。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它根植于民间文学土壤中,又接受了古典小说的传统,成为文言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有过确切的论述:《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蒲松龄塑造了一百多个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宛如生人的形象,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她们之间面貌各异,性格、经历也不相同,既有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个性。《红楼梦》也是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的伟大作品。如果可以比较的话,就描写的全面细腻深刻这方面来说,作为短篇小说的《聊斋志异》自然比不上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但蒲松龄的生活经历于曹雪芹不同,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就阶级来说,似乎要比《红楼梦》广泛一些,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封建社会绝大部分妇女的生活状况。以短篇小说而论,便没有一个能和蒲松龄相比的了。
参考书目:《聊斋志异》
《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作品评注》
第四篇: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 新闻媒体 主流意识 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 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 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第一,门当户对原则。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第二,能力相当原则。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第三,安分守己原则。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第四,名气相当原则。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第五,娶妻娶美原则。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② 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 百度百科 《新闻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25.htm
②新浪社会新闻 《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2-05-22/1817339154.shtml ③ 江红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第五篇:《秘密花园》中女性形象
《秘密花园》中女性形象
人们普遍认为,她们应该是美丽健康的、安静乖巧的、温顺服从的,这样才招人喜欢。但是伯内特一开始对玛丽的相貌、性格的描写就背离了传统。《秘密花园》的第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当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塞尔斯威特庄园跟她姑父一起生活的时候,人人都说从没见过长得这么不讨人喜欢的孩子。”[2] 为什么说玛丽是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呢?首先从外貌上来看,小说中是这么描写玛丽的外貌的:“ 她有一张瘦削的小脸,一个瘦弱的身体,一头稀疏的浅色的头发,一脸的苦相。头发是黄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生在印度,一年到头不是生这个病就[3] 是得那个病。”难怪梅德洛克太太说他是个不起眼的、相貌平庸的孩子。可见 作为小女孩的玛丽不但长得十分丑陋,而且还有一个羸弱的身体。其次,从性格以及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上来看。玛丽一出世,就被托给了印度保姆照看,她的妈妈本来就不想要个女孩子。由于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保姆和仆人对待主人只有绝对地服从,没有真心的爱护。保姆为了讨好女主人喜欢害怕玛丽的吵闹和哭声会破坏女主人的心情,对小玛丽百依百顺,这样以来,玛丽刚满六岁时,就已经成了最专横最自私的小霸王。对于请来教她的家庭女教师,一个一个地被玛丽吓跑了。对于身边的佣人,只要稍不顺心,玛丽就会咬着牙一遍又一遍的破口大骂,骂他们是“猪”、是“猪的女儿”。对于死去爸爸妈妈,她根本就不怀念他们,丝毫没有悲伤的感觉,还是像从前一样,一心只想着自己。“她所考虑的是,她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到好人家去,像她原来的还是像从前一样,一心只想着自己保姆和佣人一样对她客气,让她为所欲为”。[4]对于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玛丽也不懂得如何友好相处。她一个人在造花园的时候,在一旁观看的巴慈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她提出了一个建议,玛丽却没礼貌地叫道:“滚开!我不跟男孩子玩。滚开!”[5] 这样的表现遭到了巴慈尔一伙的捉弄、嘲笑和排斥,还给她取了个“犟脾气玛丽”的绰号。对于自身,玛丽一点都不喜欢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讨别人嫌弃的小女孩。作者用“陌生化”手法塑造了这样出身富裕家庭却是一位丑陋羸弱、专横自私的陌生化的小女孩形象,打破了女性儿童塑造的模式和类型化,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新颖、新奇之感。这样,文本与读者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距离,形成了张力美。正是这种张力美强化了我们的兴趣和审美关注,我们会不由自主同情她,期待她会变好。那么玛丽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丑陋羸弱、专横自私、令人不愉快的的小女孩形象呢?“孩子要会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得有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要有爱和关怀,以及跟自己的唯一看护者所建立起来的联系。这样,孩子就会培养出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关系。”[6]可以这样说一个小孩的健康成长必须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要有一个特殊的人关心、呵护他、并能和他沟通交流。这个特殊的人便是母亲,也可以是生活中充当母亲角色的人,例如保姆或者是家庭教师,这样才能培养生理心理健康的小孩。然而在玛丽的生活中父亲、母亲、保姆、家庭教师这样的角色一个都不少。父母虽然在物质上为她提供良好的条件,但他们又都是失职的。玛丽的爸爸在英国政府供职,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她的妈妈是个大美人,一心只顾着参加各种聚会,和一些俊男靓女寻欢作乐。无论是处于婴儿时期还是会蹒跚学步的相貌丑陋、爱哭闹、爱生病的玛丽总是见不到她的妈妈。妈妈对玛丽是一种排斥、冷漠的态度。为人父母,玛丽的爸爸妈妈没有把爱和关怀传递给玛丽,完整的家庭没有任何温暖气息。接着看看整天围着玛丽转的保姆,这是一个印度保姆,为了赢得女主人的欢心,无限纵容着玛丽的行为。不会俯下身去体会一个小女孩的真正心情,把玛丽封锁在了也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同龄小伙伴可以真诚地玩耍、沟通,玛丽活在了一个看来看去只有保姆和其他用人黑黝黝的脸的冷漠世界里。家里请来教玛丽读书写字的女家庭教师由于玛丽的脾气而不喜欢她,不到三个月就辞职了,后来的女教师一个比一个走得更快,玛丽什么也没学到,也不愿意学。因此,在小说的开始阶段伯内特塑造了一个丑陋羸弱、专横自私的小女孩形象。
在《秘密花园》中,玛丽作为一个小女孩既表现出了女人的温柔体贴,也表现出了男孩子的果敢独立和冒险精神。玛丽来到姑父的庄园开始新的生活。在探索庄园房间、发现科林过程中表现出的的果敢独立、富有冒险精神是玛丽的一个突出特点。玛丽和玛莎谈论关于姑父、姑母和花园的事情时,第一次听到了奇怪的哭声。但玛丽不相信说谎的玛莎,当即肯定:那是个小孩的哭声,就在那些长走廊中的一条里面。接着玛丽对庄园里的一百个房间产生了好奇心:“她很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真的被封锁上了,如果她能进入其中的任何一间,她会在里面发现
[12]什么?真的有一百个房间吗?她为什么不去数一数看到底有多少呢?”从来没有人教过玛丽做什么事情要征得同意,她也不懂得什么是许可,于是就开始在走廊里漫游起来。没有第二个姑娘像玛丽这样度过一个奇怪的早晨,在这座大而无当的房子里只有玛丽一个人走过,楼上楼下到处逛,穿过宽宽窄窄的走廊。在这过程中玛丽听到了和昨天晚上不太一样的哭声就在不远处,心跳也加快了很多。这是玛丽第二次听到哭声。当她不经意将手放在一旁的挂毯上时,大吃一惊,往后一跳。这时,满脸怒气的梅德洛克太太出现了,她对玛丽的到来感到震惊和愤怒:“你在这里干什么?我怎么对你说来着?”“你什么都没听见,回你的儿童室去,要不我就扇你的耳光。”[13] 她不听玛丽的解释,对玛丽又推又拉,动作非常粗鲁。玛丽又气又恨,咬着牙没有哭,管玛莎和梅德洛克太太试图对其隐瞒真情,讳莫如深,说那是风声,那是厨房烧火丫头牙疼发出的声音,其实什么都没听见,玛丽却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明明有人在哭—有人在哭—真的!”[14] 虽然玛丽遭到了管家的阻挠,但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玛丽第三次听到了哭声,她决心查出真像:“我要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所有人都上床了。我不怕遇上梅德洛克太太—我不怕!”[15]于是玛丽毫不犹豫地地点着蜡烛在黑漆漆的走廊摸索着前进,心儿怦怦地跳着,感觉自己都能听到。她不寻求任何人的帮助,只能靠自己,在克服了恐惧后,终于发现了哭的人是其表兄弟柯林。玛丽的果敢独立和冒险精神还体现在她寻找秘密花园的过程中。她听说庄园里有一个花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个充满悬疑的探险,花园在十年之前就已经被关闭,园门被隐藏起来,钥匙也被埋了起来。玛丽始终是一个人穿梭在菜园和果园之中。她曾向老园丁打听秘密花园的门的事情,但是性格古怪的老园丁却说:“没有门!谁也找不到,也跟任何人没有关系。你别做个爱管闲事的姑娘,好没来由地到处插一手。”[16]玛丽没有灰心,在与花园中神奇的知更鸟成为朋友后,知更鸟不断地指引和帮助她,找到了花园的钥匙,找到了隐藏在常春藤下的门,最终悄悄地走进了让她魂牵梦绕的被遗弃了的秘密花园中。与所有女性相同,玛丽也不乏温柔体贴。这种温柔体贴主要表现在哄科林睡觉时唱歌、讲故事和对科林发脾气的态度上。在第一次找到并认识科林要返回儿童室时,科林希望尽快入睡,玛丽为科林感到了难受,她体贴科林,不想科林睡不着觉,就说:“那就把眼睛闭上,我要像在印度时我的保姆做的那样。我要拍你的手,摩挲它,轻轻地唱一支歌”。[17]玛丽的确做到了,像母亲哄孩子睡觉一样不停地用印度语轻轻唱着歌,不停地抚摸拍击科林的手,直至科林完全入睡。她的声音和动作都是轻轻的。还有一次,玛丽和科林吵完架后,玛丽看着科林那张可怜、疲倦的小脸,红肿的眼睛,她答应科林这次睡觉时不唱歌而是像第一天那样轻轻地说想象中的秘密花园的样子。玛丽抓住科林的手,慢慢地、轻轻地、耐心地讲起想象中秘密花园的样子,又轻又温柔的声音让科林安静地睡着了。在柯林发脾气将他赶出房间后,她也无法狠心不理他:“我说过我再也不去了-”她眉头打结地犹豫道—这“但也许,仅仅是也许,早上我还是应该去看看—如果他要我去的话。也许他又会用枕头砸我,但—我想—我还是要去。”[18]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女儿身的小玛丽的确具有女性的温柔体贴。综上所述,伯内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有女性的温柔体贴,同时又具有像男人一样果敢独立、富有冒险精神的一面小女孩形象,她正好符合“双性同体”的思想,是作者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
文中描绘一副暴雨过后的沼泽地:“暴雨已经停了,昨夜的风也把灰蒙蒙的雾和云吹散,风本身也已停止,明媚、湛蓝的天空高悬在沼泽地之上。玛丽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蓝的天空。印度的天空总是烈日炎炎、酷热难耐;这里的天空却蓝得使人感到阴凉,几乎像是深不见底、人见人爱的湖水那样闪亮,白羊毛似的小块的云在天穹里的一片蓝色里随处漂浮。广袤的沼泽地不再是令人压抑的紫黑色或可怕的灰色,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蓝色。” [20]这一段用词准确,比喻贴切,把暴雨过后的沼泽地写的异常美丽,同时也可以看到玛丽对沼泽地的态度改变了,渴望到那个如此“崭新”、“广袤”、“可爱”里去。后来玛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知更鸟的带领下,找到了秘密的废弃花园,也发现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是个“可爱”、“神秘”、“奇怪”的地方。玛丽自己说“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希望它活过来的人”。第一天在花园里,她自由自在地跳着绳呼吸着土地清新的气味。她发现这不是一个看上去什么都死掉的花园花园,因为她看到了很多“淡绿色的苗苗尖尖”。玛丽虽然对种花的事情一无所知,但她看到了那些绿苗苗长得太密,于是找来一根尖木棍,跪着把野草挖出来清除掉,干得乐呵呵的,她觉得那些树和玫瑰丛听得懂她说话。玛丽爱上了花园里的一切,爱上了劳动,每天都在花园中辛勤劳作,还让迪肯买来种花的工具和花籽,不停地干活,十分投入,就像是在玩一种令人着迷的游戏。在劳动过程中,从来没干过活的玛丽的力气越来越大,身体也正在长胖,孤单疏离的心境也得到了自然与爱的灌溉。经过不懈努力,为这个毫无生机的花园带来了新的生命:“花园里好大一片秋日的金色、紫色、紫罗兰色和耀眼的猩红色,到处都是一簇簇紧挨在一起的晚开的百合——白色的或白色与深红色的相间的百合„晚玫瑰攀爬、悬挂、丛生,阳光让金色的树木色泽更加浓郁,让人觉得站在一座金色拱顶的神殿里”。[21]而自然的生机也给玛丽带来了欢笑,希望和生命力:她不再是以前那个“病病歪歪“、“尖酸刻薄”、令人不愉快的黄脸丫头了,取而代之的是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热爱劳动、漂亮健康的少女。从此与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对于塑造人的性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玛丽的成长离不开秘密花园,通过努力人和自然可以达到互惠共赢的效果。玛丽的成长离不开秘密花园。在来庄园的时候,玛丽的地位是地下的,她被管家梅德洛克太太告知进了庄园之后只能呆在自己的房间,不能走来走去,东摸西摸,因为克拉文先生不允许那样做。事实也如此,玛丽在庄园中的多次冒险行为受到了阻挠。身为玛丽的监护人,克拉文先生最初并没有给玛丽应有的关怀,不愿见她。而在秘密花园中,玛丽可以自由自在的说话和笑,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需要担心克拉文先生会如何如何。玛丽她积极主动,努力帮助身心有病的科林恢复健康建立对生活的自信。玛丽的变化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大自然带来的生机。在唤醒沉睡的花园的过程中,玛丽也获得了健康、自信和勇气,最后达到了身心的双重的健康发展。这与生态女性主义者提出的女性与自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谋而合。伯内特在小说最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亲近自然、热爱劳动、漂亮健康的少女形象。
伯内特在《秘密花园》中塑造的女性儿童不是传统视角下的安静乖巧、温顺服从的的好孩子,她是处于不断变化,且越变越好的女性形象。蜕变之前玛丽是个丑陋羸弱、专横自私的小女孩形象,来到米塞尔斯威特庄园她对一切充满好奇,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贴体以及男孩子所具有的果断独立、富有冒险精神,最后在花园中辛勤劳动,变成了一个亲近自然、热爱劳动、漂亮健康的少女形象。小说中的母亲自始至终都是美丽优雅、智慧坚韧、无私奉献的完美形象。这两种女性形象有着温柔体贴,美丽善良、热爱自然的共同点,同时有着鲜明的个性,尤其是玛丽具有男孩子般果断独立、富有冒险精神的一面。不难看出,新女性伯内特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男性作家笔下成两个极端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诠释,反映出女性作家自尊的价值、坚强的人格力量和追求自由独立的意识。